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个备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

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

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

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

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

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

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

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

二是陶瓷业的发展。

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礼仪为核心的外交原则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非常注重礼仪,以礼仪为核心的外交原则在中国古代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外交中的礼仪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待外国友邦的尊重和友好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示尊重和友好。

例如,外国使节来华时,必须礼遇使节,接受使节的贡品,并派遣高级官员亲自前往迎接,以表达对外国友邦的尊重和友好。

二、以和平为目标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标主要是维护和平,推动友好合作。

中国古代人民普遍认为和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注重维护和平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常常以和平为首要目标,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

中国古代人民普遍认为和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注重维护和平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常常以和平为首要目标,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

三、以亲诚善邻为基础的外交理念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是亲诚善邻,即与邻国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认为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邻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安全和发展。

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常常以亲诚善邻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四、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交活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通过贸易来实现。

中国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贸易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中国古代君主和官员通过贸易来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提升国家的地位。

五、以使节交往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手段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通过派遣使节进行。

使节是君主派遣出使他国的特使,代表国家与他国进行外交交流。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外交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旨在呈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商朝与西亚地区的文明有着广泛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萌芽也开始形成。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

周朝通过封爵贵族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外交稳定。

与此同时,周朝还通过赵国的联盟来对抗北方的匈奴。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用兵征服六国,积极扩张国土。

秦朝开创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合纵连横”的传统。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同样丰富多彩。

汉朝通过“和亲”、“通商”等手段,与西域、南洋岛屿、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

二、中古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处于动荡时期,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相对萧条。

但是,疆域的缩小使得中国开始与中亚、北亚等地进行交流,如与北方民族的和平共处和文化交流。

2.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也达到了巅峰。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空前繁荣,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三、近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宋朝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但与此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禁”为主要策略,即限制海上贸易,重视内部自给自足。

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仅限于陆路。

唐朝时期,与海外贸易繁荣的阿拉伯、波斯等国家之间建立了贸易关系,但很快又被废除。

宋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等地的商人建立了贸易关系,但仍禁止民间私人贸易。

明朝时期,曾开放海上贸易,但在崇祯年间恢复海禁政策。

2.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较为保守,逐渐与西方列强建立了贸易关系。

不过,由于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中国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农产品及手工艺品。

同时,清朝政府还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外商在中国内地投资和生产。

3. 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国外推广出口商品,并采取政策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货运动”,鼓励国人购买国货,提高中国自主经济的实力。

同时,民国政府还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但也出现了外资垄断等问题,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方向是走向开放,先后实施引进外资、开放沿海、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政策。

19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逐步实行市场化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因时代背景和国情而有所不同,但均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2、维护领土、主权与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 的前提。我国的外交思想是合作交流,互 惠互利,维护和平、发展经济。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安息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体系可以追溯到商朝和周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主要是以礼仪和仪式为基础的,重视和平、互信与友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体系开始发展,各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外交组织和外交手段。

例如,魏国设立了官员负责对外交涉事务,秦国则派遣外交使节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涉。

随着秦统一六国,外交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政府。

汉朝时期,外交体系进一步完善,设立了吏部、太常等机构专门负责外交事务。

唐朝时期,疆域的扩张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交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朝时期,外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除了与周边的蛮夷国家进行交往外,宋朝还积极参与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外交事务中。

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体系进一步扩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以及欧洲等地区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明朝还将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形式化,设立了礼部和职方司等机构。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外交体系主要是基于礼仪和仪式的,重视和平、友好和互信。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疆域的扩张,外交关系逐渐发展和完善,与世界各地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帝为外交核心: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外交的核心,所有与外国的交流往来都由皇帝来主导。

这体现了中国皇权统治的特点,外交事务全权由皇帝掌握。

2.使节交流:古代中国通过派遣使节与外国进行交流。

使节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国家的意图和政策,以及了解外国的情况。

使节一般由贵族或文臣担任,具备一定的政治与外交能力。

3.朝贡体系:古代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亲密的外交关系。

朝贡是指其他国家或民族向中国皇帝进贡,并与中国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

朝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的周边稳定,并加强了本国的国际地位。

4.文化输出与吸纳:古代中国通过对外文化输出与吸纳,推动了与外国的交流。

中国的儒家文化、佛教、哲学、科学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吸收了外国的一些文化和技术。

5.边境管理与防御:古代中国注重边境的管理与防御,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修建边境城墙、设置关卡、增设边防部队等措施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外交往来以皇帝为核心,通过使节交流、朝贡体系、文化输出与吸纳、边境管理与防御等多种手段来增进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
1. 经济需求: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商品。

对外交往可以促进贸易的发展,满足国内经济的需求。

2. 政治稳定: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外交可以帮助解决争端、避免战争,并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

3.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外交往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中国的思想、艺术、科技等方面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从其他国家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

4. 扩张领土:在古代,一些王朝为了扩大领土和势力范围,会通过对外交往来实现这一目标。

与邻国建立联盟、进行联姻等方式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5. 外交礼仪: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外交礼仪,通过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可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声誉。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需求、政治稳定、文化交流、扩张领土和外交礼仪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使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互动。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秦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可达印度半岛南端;阶段特征: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具有单向性。

2、隋唐: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路线: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路最远可达波斯湾;阶段特征: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具有双向性,中华文化圈形成。

3、明清: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租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交往方式:政治上友好往来与反击外来侵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交通路线: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阶段特征: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

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1与日本的交往:(1)秦汉: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2)隋唐: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突出人物:鉴真、吉备真备。

(3)明清: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

2、与朝鲜的交往:(1)秦汉:秦汉之际,燕、赵、齐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入朝鲜。

(2)隋唐: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术等。

3、印度半岛:(1)秦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路传入中国。

(2)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4、中、西亚:(1)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悠久而庞大。

它以众多的历史事件、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为基础,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的演变。

一、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核心,注重以礼仪地位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天朝上国”的理念,即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臣服。

这种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影响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方式。

二、朝贡体系中国古代通过朝贡体系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往来。

朝贡体系是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与中国的等级关系,有利于维持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其他国家必须通过向中国进贡礼物来示好,并承认中国的君主地位。

这条通往中国的外交路径塑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中国成为了古代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三、交通使节的派遣中国古代还通过派遣交通使节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交通使节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种方式,意在传递国家的政治意愿和交流文化。

这些使节通常由高级官员组成,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他们的使命是建立外交关系、解决争端、传递消息,并促进文化交流。

交通使节的派遣无疑扩大了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并增进了中外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四、战争与丝绸之路除了和平外交之外,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战争行动和扩张政策。

战争是一种对外关系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利益或扩大国土。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一些朝代通过战争来扩张国土,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维护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为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演变。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或政权往往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自身利益来调整对外关系。

例如,封建时代的外交政策注重朝贡体系,并通过使团的派遣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学导设计方案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
袁振兴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回归评价课2015.4.22
学导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等重要的历史史实。

2.技能目标:根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分析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学导重点及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只有对古代交往史实清楚掌握,才能理解对外交往对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既有根本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

注意事件之间的联系。

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落伍了。

指导自学和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预设突出重点。

问题预设
1.近代史上无人不佩服周恩来的外交风采。

结合所学你能列举出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外交家?取得怎样的成就?他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2、自清朝中后期直到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汉唐盛世。

从对外交往方面分析中国逐渐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1分钟
《丝绸之路》纪录片导入,引领学生回顾:
(1)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何时?
(2)哪一个重要人物在此做出重要贡献?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外交往是中国自古至今不变的主题,本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对外交往有着怎样的特点?
目标咀嚼2分钟师:请同学们朗读《专题回归—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速读《问题导读—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个人展示,能生成个人目标。

自学指导8分钟
1.要求学生运用查(课本、工具书)、划(划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写(写下自己的疑问)、记(记下有价值的问题)、练、思六字诀认真阅读文本,使学生有效走进文本。

2.通读教材和资料,提出问题。

3.问题要围绕目标提出,问题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表达,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4.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同学。

5.走进学生,巡回指导,进行有效个辅。

重点个辅赵春雪、刘硕、杜小彬、李永超、周吉谦、刘裕等
讨论指导8分钟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将你存在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先交流教师预设问题再交流“我的问题”。

2.交流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其他组交流寻找解决方案。

3.。

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生成全班问题。

4.要求学科长主持,小组长负责监督评价。

5.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疑难问题的解答。

并鼓励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教师及时点拨学科长如何做。

展讲指导8分钟
1.学科长准备展讲。

“请大家看?题,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
讲答案------思路----- 拓展
同学们还有补充吗?或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下面请下一组为大家展讲。

如果这个问题都不能解决,请老师为大家展讲。

2.听讲人要做到的是:尊重展讲人,听进去,与之对话,或补充、质疑、点评、记录有价值问题的答案。

精讲点拨
审题答案方法5分钟
1一位历史学家说:“中国文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了来自印度、阿拉伯、甚至地中海
沿岸的文明,洗礼了自己,包容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文明。

”请依据汉、唐、
宋、元、明、清中外交流的重要史实分析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 答案:1.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唐以开放为主;明清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西汉以陆路为主,唐朝海陆并重;宋代以后转向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交往形式:和平交往,战争。

5.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拓展 认识:认识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思路:根据交往的史实进行总结。

拓展1:提问:西汉中国古代交往的史实?元朝来中国的意大利人是谁?
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史实:丝绸之路 人物:马可·波罗 史实: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拓展2: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自西汉以来,唐、宋、元、明朝实行开放的政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亚洲、欧洲的许多地方。

中国从国外引进作物的品种等中国的开放促进了我国与亚洲、欧洲、非洲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兴盛。

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拓展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以友好为主。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唐朝的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提升:认识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2.2014年1月1日,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

你能分析郑和西洋的影响吗?他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答案: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精神:吃苦耐劳、英勇无畏的精神。

思路:从人物的事件中分析得出。

拓展:提问:这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
时间:1405——1433年,规模:两万七千多人,二百多艘海船,前后七次,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拓展2: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既有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又有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拓展3:古代为国家的对外交往做出贡献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西汉的张骞敢于冒险,不辱使命。

鉴真不怕困难六次东渡传播中国文化,郑和敢于吃苦耐劳、英勇无畏。

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决心。

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海纳百川的姿态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训练指导 10分钟 1.学生限时、独立、规范的答题。

2.教师批阅评价学科长的对训练单 。

3.学科长、小组长评价训练单。

4.学生修改训练单 5.同伴互评评训练单。

6.学科长收齐训练单交给教师。

7教师个辅,评价训练单。

提示:选择题读清题干,标注关键字词,分析4个选项后作答,做后再检查。

注意在做的时候要认真审题,明确涉及的知识,认真完成。

完成的将解
题思路写在题目旁边。

打点收获2分钟学生回扣目标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突出单元主题,形成知识系统
导后反思1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