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关系
1.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
总结提升:(一)丝绸之路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总结提升:(一)丝绸之路
3.西汉汉武帝时,形成丝绸之路。
总结提升:(一)丝绸之路
4.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
总结提升:(二)海上丝绸之路
1.汉武帝以后,又开辟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 绸之路。
(3)材料三中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地理大发现”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止时 间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直击中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丝绸之路”是以图中①_______为起点的。 _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汉武 帝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_________。②处为我国汉朝时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谁?玄奘于“秦王”在位时曾西游 天竺,他以亲身见闻写成了一部什么书?该书有何重要的历史价 值?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西洋
直击中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 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材料三: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 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 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那时,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 和的船队不畏艰险,七下西洋。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 海洋上消失了。
波斯湾
广东沿海港口
印度半岛、 斯里兰卡岛
孟加拉湾沿 岸
马六甲海峡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作者:袁富强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8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日益向纵深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
与此相关的古代对外关系内容也更显重要了。
在对外关系方面,应重点关注:(1)两汉、唐朝、明清三个时期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及形成原因。
(2)对唐朝开放、近代开放、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比较。
(3)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4)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外交(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因此在高考中地位比较突出)。
[知识概要]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概况、特点及原因1.两汉时期概况:与东亚的朝鲜、日本有较为频繁的政治经济往来,与越南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政治经济交往。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特点:①范围广。
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②形式多。
既有政府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③地位高。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而且突破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①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②两汉的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③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概况: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唐朝和欧亚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当时的中国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特点:①范围更广。
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除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外,与欧洲、非洲都有了频繁的往来。
②地位更高。
我国已经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对一些临近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不仅仅限于一般的往来,而是成为培养人才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中国古代外交关系1
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重要典籍。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3)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二)两汉对外交往的概况
(三)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 政治: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政治: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实行较开明 的外交政策; 的外交政策;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有很强的 吸引力; 吸引力; 交通发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交通发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陆上丝绸之路图
河西走廊
葱 岭 安
长安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含义 含义: 1)含义: 2)开辟原因 2)开辟原因 路线: 3)路线: 4)意义 丝路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丝路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远及欧、 走向世界; 远及欧、非,走向世界;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含义 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商路; 含义: 1)含义: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商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是西 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 陆上通道。得名由来: 陆上通道。得名由来: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品 的影响最大;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希腊、 的影响最大;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希腊、 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最 早提出“丝绸之路” 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 霍芬的。 霍芬的。 南方陆上丝路: 身毒道”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 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 的路线,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 的路线,是中国、印度、 桥梁。 桥梁。
古代民族关系、外交关系2
【国共合作历史】
材料一
胡锦涛在一次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共
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 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材料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 业最亲密的合作者”,请你列举一个国共合作下 的重要历史事件。
【两岸关系发展】 材料二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 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氳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 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 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 要回来,母亲!” (2)材料二中“郑氏”指谁?他有何功绩?闻一 多作诗时,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其原因是什么?
★★★★
问题,也必然影响甚至牵制中国的国际关系。作为中
考热点,复习时请关注: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 国领土的史实;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今天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政策以及感悟和认识。
热 点 角 度
热 点 展 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 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自古以 来,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
古代民族
关系
★★★★
展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关注对少数民
族地区的开发与管辖。民族关系是中考的
长效热点,复习时请关注以下几点:古代 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相关史实;封
建王朝采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影响,正
确看待古代的民族关系。
综合提升,智能升级
热点主题
台湾问题
热点指数
★★★★★
【名师原创】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 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整,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根本 利益。这也是我国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 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 诺放弃使用武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宋元时期史实:(1)北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葱
安息
岭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指南针、火药及武器传到阿 拉伯和欧洲。 特点:第一,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 在世界名列前茅。第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 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 主,贸易不营利 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 促进开发 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俞大猷,1565 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 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 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 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 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 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涟源六中
颜灿玉制作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 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到欧洲、非洲。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近 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 接往来。 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 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 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安敦派使正式 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5) 与中亚西亚的交往 a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 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 b隋唐和波斯的往来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 来求援。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c隋唐和大食的往来 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d唐宋元时许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长期杂居、 通婚,元朝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秦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可达印度半岛南端;阶段特征: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具有单向性。
2、隋唐: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路线: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路最远可达波斯湾;阶段特征: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具有双向性,中华文化圈形成。
3、明清: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租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交往方式:政治上友好往来与反击外来侵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交通路线: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阶段特征: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
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1与日本的交往:(1)秦汉: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2)隋唐: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突出人物:鉴真、吉备真备。
(3)明清: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
2、与朝鲜的交往:(1)秦汉:秦汉之际,燕、赵、齐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入朝鲜。
(2)隋唐: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术等。
3、印度半岛:(1)秦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路传入中国。
(2)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4、中、西亚:(1)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第二篇 专题一 中外交往
6.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______率“戚家军”荡平东南沿海的倭患,民族英雄戚继
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7.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 (1)背景:明朝后期,______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郑成功 (2)概况:1662 年,________收复台湾。
(3)评价: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
原则,也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周恩来 2 . 万隆会议: 1955年, ________ 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求同存异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 中美建交: (1)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2)1972 年,美国总统________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 尼克松 《中美联合公报》。 (3)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 4.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________年,第 26 届 1971 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中日建交:________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中日 田中角荣 1972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 对外开放 C.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
D.交通发达 3.(2012 年甘肃兰州)公元 1405 年,郑和这个为他曾( C )
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6.对外开放: (1)提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行__________的 改革开放 伟大战略决策。
(2)措施:
深圳 珠海 ①创立经济特区: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______、______、 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______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 广州 ②对外开放城市:后来,我国又开放了______、上海等 14 个 浦东 沿海开放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______开发区。 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
【高中历史】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繁荣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友好、冲突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 前期 战、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
唐
宋明
西 汉
清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走向:
从 开放 到 闭关锁国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期
史实
特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2)丝绸之路的
汉代 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
大帝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将希腊文 明传向东方,也促进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4.罗马征服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经过扩张,成为 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通过征服战争,使罗马文化渗入 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外关系从西汉的丝绸之路开始,唐朝实行开 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成为唐宋时期经 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和下西洋后,我国的对 外交往逐渐减少。清朝前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从而导致中 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 打开了中国大门,其外交也是屈辱的、不平等、不独立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采取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海陆丝绸之路都发达)概况:东亚:朝鲜:政治:派遣留学生;参用唐朝制度。
经济:中国设“新罗坊”接待新罗商旅;引入茶种。
文化: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读写唐诗;引入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风俗习惯具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人物:崔致远日本:政治:从贞观年间派遣十多次谴唐使;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的学生策动,新政中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
经济:都城的建造仿长安;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在两国都出土各自的货币;文化:教授儒学;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东南亚: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南亚:以佛教为纽带和天竺(印度)进行交往印度:贞观时,天竺谴使送来郁金香和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法传到天竺。
人物:玄奘将《道德经》介绍到天竺;义净到过天竺和印度尼西亚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3.明清时期:(海上对外关系发达)①传统外交达到顶峰:不计经济效益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②从唐朝时开始的到南洋谋生在郑和下西洋后出现高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③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中国人民开始早期的反侵略斗争:明朝时期,东南沿海人民抗倭和葡萄牙入侵我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时期,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并且在平等的基础上签定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④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技(古代的西学东渐):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把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介绍到中国即利玛窦译的《泰西水法》⑤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只开放广州同外商交往,中国开始落后世界。
⑥西方殖民者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三)、专题知识梳理知识点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知识点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知识点3 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三、对中外交流的几点认识1、对外关系频繁的原因①政治稳定;②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
2、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实现;四是通过战争。
3、隋唐对外关系特点第一,我国已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邻近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成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空前扩大。
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往来。
第三,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4、对闭关政策的认识(1)原因:①是清政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威胁统治为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②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清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仍占领重要地位,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来滋事。
③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
④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发展(2)后果(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政治侵略,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消极)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5、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的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6、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
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
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四)、专题知识深化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
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5、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⑴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⑶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
6、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得出的。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
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
附:明清的“海禁”:明代独立的官方朝贡贸易制度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为了防范倭寇,严禁民间入海“通番”,因此明代海外贸易始终被限制在较小范围之内,发展极不充分,影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清朝初期,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清政府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统一台湾后,放开了海禁,但外贸的组织形式是官府监督下的专利商制,即由一些国家特许的大商人组成公行,垄断外贸。
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加上统治者的自大,外贸受到极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