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2023年安徽历史中考总复习专题: 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特点 ①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注重维护中央权威;④突出有效、 直接的统治;⑤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⑥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⑦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 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⑧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 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 化民族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
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知识梳理 █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
核心概念 考点知识链接
考点突破
设立不同的机构 以加强行政管辖
派驻军队,完善边 疆防御体系
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 政策
逐渐弱化华 夷之别
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 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习题对点训练
(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
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
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但或表最态主的要依的据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时行候了一长定期要的做共到同言努简意力赅;并中要国用的专传业统术文语化表
发三要挥从了依巨据大、的重积要极性作、用必要;性中、国可人能民性在、特危定害的性地等角理度环境下述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注:清代关于西藏地区的知识点较多,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亦叫金奔巴瓶制)。
近代晚清政府基于海防需要,于1883年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民族融合1、特点:①范围广: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全国范围;②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③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各民族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④影响深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⑤中心内容: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⑥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2、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汉、唐、元、清;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进藏,俺答汗与明修好;④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如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的推广,边境榷场(宋)和互市(明);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关系。
3、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古代的对外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西汉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
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大秦安敦王遣使来汉)。
②唐朝时,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1、两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东汉: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3)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建立“羁縻州”。
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外来居民由西域商人、中亚艺人、日本遣唐使、天竺的高僧等。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被誉为“天平之甍”。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外国贡使明初外国贡使入贡,允许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明中叶以后,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3)传教士东来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
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同时也将中国一些儒家经典传播到西方去。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一、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原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上。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我国的主要民族群体逐渐形成,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文明的交往中逐步涌现。
这些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原文明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塑造了我国古代多元化的文化面貌。
二、对外交往的演变与特点对外交往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我国便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交往。
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征服,同时也存在着和平的邻好关系和文化的交流。
在商代,商王朝就曾与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交往,从而开创了商代对外交往的先河。
在周代,周王朝进一步完善了对外交往的体系,不仅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保持着友好关系,还向西域地区进行了开拓和扩张。
三、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内在特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内在特点主要体现在融合与包容、开放与包容等方面。
我国古代以中原文明为核心,辐射出了广阔而宽厚的文化背景,吸引着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来华定居,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古代政权也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和促进对外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与价值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与价值在于,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促进民族的和睦相处和互相学习。
要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和文明的交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价值。
作为一个我国人,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同时也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考历史专题讲解:专题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中国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重点精华】一、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1.秦与匈奴:蒙恬收河套;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
2.汉与匈奴:白登之围;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时,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3.汉与西域:(1)张骞通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③作用:了解西域各国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3)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4)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与欧洲友好交流开辟道路。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十六国时,各族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
(三)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开明民族政策)1.突厥: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回纥: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靺鞨:唐玄宗授粟末首领大柞荣为渤海郡王。
4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5.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和同为一家”。
(四)宋元(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1.契丹: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之后辽宋维持长久的和平。
2.党项:元昊,夏宋战争——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送给西夏岁币。
3.女真:阿骨打建立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宋金对峙,岳飞抗金。
4.蒙古:蒙古灭西夏、金;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西藏:西藏:宣政院辖区;澎湖巡检司——台湾、澎湖。
(五)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满洲: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复习

民族间或民族自身的分裂、对峙与隔离, 民族间或民族自身的分裂、对峙与隔离,不利于全国文 化的交流,不利于经济的往来与交通,因此, 化的交流,不利于经济的往来与交通,因此,不利于各 族人民的利益,统一的思想既是汉族人民的一贯心愿, 族人民的利益,统一的思想既是汉族人民的一贯心愿, 也成为融合中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 也成为融合中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
多民族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国家分裂的典型及主要因素 典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混战; 典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混战;三国东晋南北 朝时期的大分裂;五代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 朝时期的大分裂;五代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 主要因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央政权软弱, 主要因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央政权软弱, 地方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地方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 化等。 化等。 国家统一的典型及主要因素 典型: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典型: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西晋的短期 统一;隋唐时期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巩固。 统一;隋唐时期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巩固。 主要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主要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原文化的 向心力;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向心力;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民族 政策及少数民族的改革;相对完整统一的地理环境等。 政策及少数民族的改革;相对完整统一的地理环境等。
两宋: 两宋:
试分析两宋时期海路贸易发达的原因。 试分析两宋时期海路贸易发达的原因。 战乱阻断陆路贸易发展; 战乱阻断陆路贸易发展; 造船技术的发展和指南针、罗盘针的发明使用; 造船技术的发展和指南针、罗盘针的发明使用; 经济中心的南移。 经济中心的南移。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概况 (1)秦汉时期:东亚文化圈形成,并加强了与中亚、 )秦汉时期:东亚文化圈形成,并加强了与中亚、 西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和非洲的联系;陆上及海 西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和非洲的联系; 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2)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更加畅通,开拓了更远的经济文化交流; 更加畅通,开拓了更远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同亚洲 国家交往频繁,彼此影响巨大, 国家交往频繁,彼此影响巨大,同时对世界文化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 出了巨大贡献。 (3)南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 )南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非洲一些国家。 非洲一些国家。 (4)元朝: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 )元朝: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 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 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战争与和亲) ①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派卫青、霍去病 大败匈奴。 ③ 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 和交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促 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 亲、册封等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和平交往,唐太宗被拥为“天 可汗”。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战争与和议):既有战争,也有和 平,和平为主流。(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概况)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见后),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6、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3、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在此之后 的哪一朝代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现象? 澶渊之盟。 此后民族大融合现象出现在元朝。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和”的关系(民族团结、友好相处是主流;战争是短暂的。)
二、台湾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明末清初 郑成功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 1895《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 民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及附属岛屿回归祖国(1945 年10月);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两 岸对峙。 建国初期 美军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扰大陆解放台湾, 造成现状。 清朝
唐朝
清朝
平定准噶尔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左宗棠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收复了新疆。
四、其他地区的管理: 1、1685——1687年,清军两次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与清 朝在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了黑龙 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2、明成祖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管理西南地区,雍正帝时大 规模推行,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近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1、列强的侵略: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 等; (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 约》。 (5)义和团“扶清灭洋”; (6)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近代第一次反抗外国 侵略获得完全胜利。 2.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抗美援朝胜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周 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70年代,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3)80年代,邓小平不结盟政策, (4)90年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1、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 唐、元、明、清各朝。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 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 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 抗剥削的斗争。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 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对边疆的管理
一、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元朝
清朝
新中国
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事务,西藏正式 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1、顺治、康熙分别赐予 “达赖喇嘛”、“班禅 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 禅的册封制度。 2、1727年,清朝雍正帝时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 央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乾隆时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决西藏问题的基本 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古代的对外交往
1、两汉时期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东汉时,汉明帝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建造了白马寺。 2、唐朝 (1)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日本效仿隋唐制度进行了 大化改新。 (2)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 出了贡献。回来之后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 印度等地历史与佛学的重要典籍。 (3)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 出了贡献。 (4)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出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阶段特征 (1)条件: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 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进步的工具是其客观条件;而政 府的政策则是其主观条件。 (2)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较少。 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积极与外交往,互通有无, 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 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人中国,中 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5、经验总结: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2)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3)各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华文明
实战训的使者(或和平交往); 1、结合图片信息,分别为这两 第二组:抗击外来侵略。 组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①( 鉴真 )六次东渡 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 ②( 郑和 )七次下西洋 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第一组:日本、 3、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 亚非许多国家和 ③( 戚继光 )率明军抗倭 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 地区。第二组: ④( 郑成功 )收复台湾 好关系?第二组反映了我 日本、荷兰。 国反抗哪些国家外来侵略? 我的感悟: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意识, 坚持对外开放交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 各地,同时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要坚决反抗外 来侵略,发扬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