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1.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比较。

2.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有哪些是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呢?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开教材,阅读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内容,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距今约7000年。

请大家看教材上的图片,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哪个地区?河姆渡人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这种房屋有什么特点呢?河姆渡人擅长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如猪、狗等。

请大家结合教材,介绍一下河姆渡人的农业生产情况。

河姆渡人还制作了精美的陶器和玉器,请大家欣赏教材上的图片,谈谈你对河姆渡文化的印象。

2.半坡文化半坡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

请大家看教材上的图片,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半坡人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这种房屋有什么特点呢?半坡人擅长种植粟,他们还饲养家畜,如猪、狗等。

请大家结合教材,介绍一下半坡人的农业生产情况。

半坡人还制作了精美的陶器和石器,请大家欣赏教材上的图片,谈谈你对半坡文化的印象。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比较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异同。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其他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作业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河姆渡和半坡文化是我国文明的起源?【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

(历史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

七班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大事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一起看看七班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欢送查阅!七班级上册历史教案华东师大1【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猎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力量与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育再造想象力量;通过比拟北京人、猿类、现代人,挂念同学学习运用比拟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疏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生疏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同学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要求同学初读课文,观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肯定的时间挨次)。

调动同学的参与爱好同学阅读课乐观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挨次。

二、元谋人要求同学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月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觉,有何重要意义〞老师小结。

过渡:已经开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同学阅读,认真争辩,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同学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月、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拟体质特征(观看真人比拟)。

旧石器与自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看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猎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老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宽河1147由分享时间:2023-12-01 16:25:58 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一起看看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欢迎查阅!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一、教学设想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

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

(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

(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选择故事的问题。

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

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特点。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

(3)了解秦朝的统一及其暴政,认识秦朝的灭亡原因。

(4)了解汉朝的建立,掌握刘邦、项羽兴亡的原因。

(5)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夏商周的更迭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原因。

(4)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

(5)运用地图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2)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国家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暴政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夏商周的更迭及其历史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过程。

(3)秦朝的统一及其暴政。

(4)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5)三国鼎立的局面及其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1)夏商周的更迭原因分析。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3)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原因。

(4)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的更迭过程。

(2)学生合作探讨夏商周更迭的原因,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夏商周的更迭过程,分析其历史特点。

(2)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教师讲解秦朝的统一及其暴政,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4)教师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强调刘邦、项羽兴亡的原因。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发展阶段。

2.掌握周、秦、汉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了解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点1.周、秦、汉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古代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代古文化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代古文化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不同古代文化的区分和理解。

•学生对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代古文化的基本情况。

–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商代古文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教学活动1.举办文明起源知识竞赛。

2.向学生展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代古文化的实物或图片。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研究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商代古文化等课程内容。

第二课时:周代教学目标•掌握周代的基本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了解周代的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情况。

教学重点•周代的基本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周代的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理解。

教学内容1.周朝的建立和历史背景。

2.周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变迁。

–周天子、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迁。

3.周代的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情况。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活动1.班级中学生按照周朝的封建制度模拟民营经济运作。

2.带领学生上山下乡,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的生产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脉络;(2)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3)能够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资料,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历史时期的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培养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重要性;(2)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2. 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4. 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联系;5. 复习方法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2. 难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联系。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和复习资料,梳理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联系;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异同,分享学习心得;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贡献的掌握程度;2.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合作交流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及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北京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2)了解北京人体质特征和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3)认识古代化石是历史的无声语言。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北京人体质特征,认识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认识到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感悟到远古人类不断改造自身,创造古代文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京人。

2.难点:如何利用考古材料再现北京人的生活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导入。

提问:我国大约什么时间出现了人类?是通过什么来知道的?学生快速阅读内容。

小组代表发言,而后老师出示人类不同进化阶段的化石图片,并指出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讲授——北京人的发现。

提问:在这些众多的古人类遗址中,谁最有代表性?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教师在这个基础上适度拓展。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及“北京人头胸像图”。

教师指出利用化石资料可以复原出北京人的体貌,而头骨最能体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请学生观察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北京人头部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

教师进而指出,北京人的肢骨化石已与现代人骨相似,说明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三、讲授——远古人类的生活。

提问:我们如何才能再现北京人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丰富的考古资料是再现北京人原始生活的证据。

同时还需要合理的想象;教师出示北京人遗址的古生物化石、打制石器、用火痕迹等资料,据此指导学生利用古生物化石描述出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

还讲解石器的制作、用火等情况。

提问:用火有哪些好处?引导学生理解用火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北京人北京人的发现: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北京人头骨进化程度较肢骨原始。

远古人类的生活:打制石器、使用火。

狩猎、采集。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1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了解夏朝、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3. 了解古代的文字发展,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夏朝、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难点: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过程;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人类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展示相关文物图片。

3. 课堂讲解:讲解夏朝、商朝的建立和发展,分析其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4. 知识拓展:介绍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展示甲骨文样本。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夏朝、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的时间线。

2. 深入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尝试分析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

2.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了解诸侯国的兴衰。

3.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掌握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 难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诸侯国的兴衰;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周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西周时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周的政治制度,讲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

3. 课堂讲解: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讲解诸侯国的兴衰。

4. 知识拓展:介绍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展示秦始皇的功绩。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时间线。

2. 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分析其对诸侯国的影响。

3. 研究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探讨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相关知识点,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重点:学生对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教案、PPT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历史事件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共同讨论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2. 活动重点:学生对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点,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主学习环节二、合作交流环节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将其安排在自主学习之后,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讨论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合作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意见,并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掌握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2. 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3.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掌握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 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2.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甲骨文的特点。

3.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1. 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2.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甲骨文的特点。

3.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2. 通过比较法,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具体实施情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元谋人和北京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2. 讲解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3. 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甲骨文的特点。

4. 讲解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分析具体案例。

5.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3. 了解秦朝的统一六国,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3. 秦朝的统一六国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3. 秦朝的统一六国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时间线索法,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

2. 地图法,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六国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2. 讲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权更迭。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华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2)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重要历史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3. 历史人物: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

4. 重要制度: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5. 古代文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知识点。

2. 教学难点:(1)古代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2)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人物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结果。

4. 复习法: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与讨论:(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分组讨论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结果。

4. 课堂提问:针对复习内容,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检验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神话传说中的历史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古代文明曙光【教学重点】1.黄帝、炎帝的传说。

2.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3.青铜器的出现。

【教学难点】1.黄帝、炎帝传说中的真实性。

2.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

3.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帝内经》片段,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传说中的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黄帝和炎帝吗?他们分别有什么传说?二、新课讲解1.讲解第一课《神话传说中的历史》(1)介绍黄帝、炎帝的传说,强调他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2.讲解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介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

3.讲解第三课《古代文明曙光》(1)介绍青铜器的出现。

(2)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三、课堂讨论(1)黄帝、炎帝传说中的真实性。

(2)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

(3)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补充。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笔记,整理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2.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黄帝、炎帝的传说和原始农耕生活。

3.结合所学内容,思考青铜器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和古代文明曙光,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讲解第一课《神话传说中的历史》(1)介绍黄帝、炎帝的传说师:同学们,关于黄帝和炎帝,我们知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师大版教案第一章:人类的形成与早期文明1.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人类的形成:进化历程、智人的出现。

1.2.2 古代埃及:金字塔、法老的统治、宗教信仰。

1.2.3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1.2.4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

1.2.5 古代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人类的形成过程。

1.3.2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进化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类形成的兴趣。

1.5.2 讲解人类的形成过程,介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1.5.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四大文明古国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古代希腊与罗马2.1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古希腊: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奥运会。

2.2.2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伯里克利改革。

2.2.3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扩张历程。

2.2.4 罗马帝国:屋大维的统治、基督教的兴起。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3.2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希腊、古罗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希腊与罗马的兴趣。

2.5.2 讲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

2.5.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古希腊、古罗马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欧洲3.1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领主的权力。

3.2.2 基督教:教会的权力、宗教改革。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5篇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5篇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5篇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15篇通过仔细准备和执行教案,教师可以提前思考和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成果。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1】华东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潜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潜力。

一、学状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

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我就应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我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一样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力;解读、决定和运用历史材料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构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构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5篇

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5篇

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5篇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大全15篇

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大全15篇

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大全15篇华东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一、群雄逐鹿说战争(一)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

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

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

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________,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

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

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

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

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

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

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________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学生阅读……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________,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

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

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华东师大版教案2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

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

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

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

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

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

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

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

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