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与黄河含沙量有关的数学问题(一)
与黄河含沙量有关的数学问题(一)与黄河含沙量有关的数学问题•问题1:黄河含沙量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解释说明:黄河是中国最大的黄土河流,含沙量是指一定体积水中所悬浮的沉积物的质量。
测量黄河含沙量是了解其水质和泥沙运动变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沉积滑船法、密度法、光学法等不同方法进行测量。
•问题2:黄河含沙量与水流速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解释说明:黄河水流速度与含沙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流速越快,黄河悬浮沉积物的携带能力越强,含沙量也会相应增加。
通过研究黄河含沙量与水流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对黄河泥沙输运规律进行分析与预测。
•问题3:黄河含沙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如何的?–解释说明:黄河含沙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黄河夏季和秋季的含沙量较高,冬季和春季的含沙量较低。
这是由于黄河在夏季和秋季的水量较大,浑浊的泥沙也较多,而冬季和春季黄河水量减少,含沙量也相应减少。
•问题4: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对河道冲刷和河床变迁有何影响?–解释说明: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对河道冲刷和河床变迁有较大的影响。
当黄河的含沙量增大时,沉积物会不断沉积于河床上,导致沉积物堆积形成河床上升,从而改变河床的形态。
而当含沙量减小时,河床则可能发生冲刷,导致河道深度增加,甚至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问题5:如何利用数学模型预测黄河含沙量的变化趋势?–解释说明:利用数学模型可以对黄河含沙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收集黄河的历史含沙量数据,结合水流速度、河道形态等因素,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进行预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黄河泥沙的变化规律,为河道管理和防洪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6:黄河含沙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解释说明:对黄河含沙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了解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含沙量的平均值、方差、趋势以及周期性等统计指标,从而揭示黄河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措施一、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江和世界上最长的母亲河流,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1. 水资源枯竭。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水资源日益减少。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到黄河本体的水量。
这种情况使得整个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并威胁到人们正常生活所需的用水。
2. 土壤侵蚀加剧。
大规模的农业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山地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土壤侵蚀现象十分普遍。
当暴雨袭来时,未经保护的裸露土壤容易被冲刷出去,从而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和深刻陷坑等自然灾害。
3. 水污染严重。
工业排放物、城市污水以及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都给黄河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黄河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环境污染源之一,给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和人们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4. 泥沙淤积加剧。
由于上游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以及人工拦河、封堵支流等措施,导致黄河泥沙输送能力减弱。
这使得泥沙开始在下游渐渐淤积,引起洪水灾害风险增加。
二、解决黄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1. 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为了解决黄河日益减少的水资源问题,要提倡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每一滴珍贵的江湖之水。
同时,应该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监管并鼓励使用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生产。
2. 加强土壤保护与治理通过建立良好农田管理制度和科学耕作方式,避免过度耕作以及不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等行为,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此外,在关键区域推广防护林网和梯田等措施,可有效减缓土壤侵蚀、保持水土流失的平衡。
3. 河道治理与水污染防治加大对工农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推行环境税收政策和惩罚性法律系统。
通过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农田面源非点污染控制可以有效遏制黄河水体受到进一步破坏。
4. 泥沙管理与洪泛区域开发利用采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退耕还林政策,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提高黄河流域泥沙分解能力,并改变流域内人类活动模式和基础设施规划。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担负着灌溉农田、供水生活、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沃土与百姓的利益,一系列措施需要被采取。
I. 水土流失问题1.1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黄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风蚀区,在阶梯状地貌和复杂气候条件下易于形成风蚀现象。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放牧、乱伐乱种等行为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1.2 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来减少人为可控的农耕用地和牧场规模。
- 加强防风固沙工程:建设对抗风蚀的绿化带和林带,并采取植树造林、草原封禁等手段,以抑制风沙的侵袭。
-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和防洪设施,改善土壤结构,加强对农田的管理与保护。
II. 泥沙淤积问题2.1 泥沙淤积的原因泥沙淤积是由于黄河水流速度变缓、输送能力减小以及上游生态恢复不畅等原因导致。
此外,大规模的坝建设也使得泥沙无法有效通过。
2.2 解决泥沙淤积的措施- 设立泥沙调控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泥沙调控的机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黄河进行泥沙排渍工作。
- 加强治理与疏浚工作:进行定期疏浚黄河主测道和支流,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拦截与分流结构,帮助泥沙顺利流过。
III. 洪涝灾害问题3.1 洪涝灾害的原因黄河流域地处降雨集中区以及高含沙量区域,加上土地沉降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洪水容易造成灾害。
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也会使得洪涝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3.2 解决洪涝灾害的措施- 加强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及时通报、发布和监测天气信息,提前采取行动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 加大抗洪工程力度:修建更高大坚固的防洪堤坝、抗漫堤以及流域总干渠等工程来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和农田产量的破坏。
综上所述,黄河存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等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防风固沙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立泥沙调控机构、加强治理与疏浚工作、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以及加大抗洪工程力度。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每年,黄河的水土流失都很严重,那么,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供大家参阅。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种植�.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
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
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
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
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
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河的泥沙问题(农水1201第一组)
前言——认识黄河泥沙
黄河问题在于泥沙,泥沙问题在于水少沙多。由于 水沙搭配不合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槽过 洪能力逐渐下降,从而造成黄河洪水危害严重。
所以…...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黄河的泥沙问题
1、黄河泥沙的来源 2、黄河输沙能力分析 3、黄河泥沙的危害 4、就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浅
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 作业.
6、黄河泥沙治理的总方针
“拦、排、调、放、挖”是处理黄河泥沙总方针。 “拦”主要靠中上地区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性
工程拦减泥沙。 “排” 是利用下游河道的输沙潜力将中上游拦
不着的泥沙输送入海。 “调”即“调水调沙” 。不管黄河中上游水沙
如何变化,都要经过小浪底水库调节进入下游河 道,只有调沙才能充分发挥下游河道的输沙潜力 和小浪底水库的综合作用。
4、就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 水库浅析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是多沙河流,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 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 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 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 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行工程改造,进行调水 调沙尝试。
再现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
黄河泥沙的问题
农水1201第一组
卞丽锦,曹金康,曹轩,范云飞,郭斌, 郭伟奇,胡溢东,黄水宇,李佳,刘晓梅,
刘昊,卢明明,罗一川
前言——认识黄河泥沙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 区的重要水资源。黄河流 域人口多、耕地多,水资 源贫乏,河道径流量小,水 环境承载力低,易受污染. 随着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快 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 镇生活用水与河道输沙和 环境用水之间,以及上、 下游地区之间用水的矛盾 日益加剧.
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措施一、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角色。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针对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1.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土壤是黄土高原,这种土壤具有较强的易蚀性。
长期以来,大规模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农村地区的过度人工取水、草地过度放牧等问题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沉降,降低了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能力,加剧了洪涝和干旱的频繁发生。
2. 河道治理不彻底黄河河道的治理问题也是导致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的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等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导致河道淤积加剧。
河床堆积的泥沙会减少河道的容积,使得河水的流速加快,增加了河道的冲刷力。
这不仅对沿岸农田造成了威胁,也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3. 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为了解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黄河上游进行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
然而,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量的水资源被调走,导致下游地区的水位下降,影响黄河本身的涨落。
其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土资源,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跨流域调水工程还可能引起水质变化,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二、黄河存在问题的措施为解决黄河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了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
包括建立和完善植被覆盖体系,推行合理的农作耕种制度,开展梯田工程、林草工程等。
同时,还需提倡农村生态农业,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化肥等不良农业行为,保护黄河流域的水土资源。
2. 强化河道治理工作为改善黄河河道的情况,需加强清淤、堤防加固等河道治理工作。
可以增加河道清淤频次,确保河床的通畅,并加强对河道疏浚设备的投入。
同时,可以采用草木覆盖和石子加固等方法来加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冲刷和崩塌的风险。
浅析河南黄河河道泥沙淤积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河南黄河防洪工程发展概况河南黄河西起灵宝,东至台前,境内河道长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1%,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1.7%。
截至2001年底,境内黄河堤防长638.6公里,河道工程长403.034公里,有河道工程257处,坝垛4704道。
1.1堤防工程建设历程人民治黄以来,对大堤的低矮残缺薄弱堤段和险工堤段进行加固和修复,采取了修筑黏土斜墙及抽槽换土、前后戗工程、截渗墙、放淤固堤等一系列加固处理措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大复堤建设。
1950年至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加高培厚复堤建设,完成土方3836.88万立方米。
1963年到1967年进行了第二次加高培厚复堤建设,完成土方808.5万立方米。
1973年开始了第三次加高培厚复堤建设,至1985年底,完成土方13833万立方米;1990年至1997年,濮阳市修堤26.7公里,完成土方396.38万立方米。
1998年“三江”大水后,开始第四次大规模复堤建设,至1999年培修堤防160.1公里,完成土方1613.29万立方米。
1.2河道整治工程规划方向自1959年到2002年,河南黄河河道整治先后制定了9次规划方案:1959年方案整治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拟定整治河宽2.5公里;1964年方案整治流量6000~8000立方米每秒,拟定整治河宽1300米;1972年方案整治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拟定整治河宽1200米;1979~1992年间有四次方案,整治流量均为5000立方米每秒,拟定整治河宽均为1200米;1999年方案整治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拟定整治河宽600~1200米;2002年《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方案拟定项目任务书》整治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拟定整治河宽800米。
黄河输沙量减少的原因
黄河输沙量减少的原因首先在我们的印象里,黄河水就应该是黄的,因为黄河水里面有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经过时会带来的大量泥沙,所以黄河水呈现出来的是黄色!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黄河水是怎么变清澈的,又会有什么后果。
第一点:黄河水变清和黄土高原的治理成果分不开,2015年荷兰的国王亚历山大来中国访问国事就去了黄土高原,他表示非常的好,确实了不起!由此可见15年时的黄土高原已经被治理得很有成绩了!从五十六十年代开始,国家就不断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力度,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就不断的在执行。
从2000年开始黄河中的输沙量就不断的在减少,根据专家70多年的观测记录,截止到2015年输沙量从之前的16亿吨减少到了2亿吨,原来的输沙量是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的!这个输沙量的减少,使黄河看上去清澈许多!第二点;随着社会经济,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住房需求,在不断地增长,建筑材料所需的沙子越来越重要,很多厂家为了节省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会从黄河路直接抽取!沙子少了,黄河自然就变清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国家在治理黄河水土流失上,国家耗费了不少心力整治,前后投入了上千亿元,为防洪、农业的灌溉、城市的供水还有水力发电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
黄河水变清了,国家对于黄河的治黄防黄,投入资金就会减少、就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厂家在黄河的不断抽取,会使河道的稳定和安全带来威胁,对于航运、灌溉还有防洪都是有害的,我们还是需要合理的利用资源!黄河水是黄色有没有好处,变清了是好是坏?关于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想得简单的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一直在治理的黄河水变清,但是黄河黄有没有好处呢?黄河水从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经过,会带走泥沙,带走的泥沙,在黄河下游造就了一个“三角洲”。
这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的策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三角洲已经是非常好的湿地观光区,水生生物资源非常的丰富。
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保护区内有水生物641种,植物39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7种,二级保护鸟类34种,共计有十万余只,也被称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在以前的山东东营每年的淤泥淤积很多,它的河岸是扩张的,水土流失越多,可以用的土地越多,现在黄河水变清,水土流失少,下沉泥沙少了以后,盐碱化,海水倒灌了,这样看,黄河水变清,反而是不好了!。
黄河排沙原理
黄河排沙原理
黄河排沙是指黄河水流在运动过程中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的现象和原理。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源头流经高原地区,携带着大量的泥沙。
由于水流速度较大,泥沙颗粒会受到水流的冲击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泥沙颗粒悬浮在水中。
而当水流速度减小,离心力减小时,泥沙颗粒沉淀下来,从而形成河床的一部分。
黄河排沙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水流速度减小:由于河道宽阔,黄河水量较大,因此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阻力和河道的减小,水流速度会逐渐减小。
2. 重力沉积作用:离心力使泥沙颗粒悬浮在水中,但当水流速度减小时,离心力减小,泥沙颗粒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沉淀下来。
3. 沉积层叠加:黄河水流特征为上游泥沙量大、水流速度快、河道粗糙,随着水流向下游的推进,泥沙颗粒沉积形成河床。
这些沉积可以在时间上叠加,形成多层次的河床。
4. 洪水冲刷:黄河在季节性的洪水期间,水流速度增加,泥沙被冲刷,重新悬浮在水中,但随着洪水消退,泥沙会沉淀下来。
黄河排沙的原理使得河流的泥沙能够沉积下来,形成河床,从而减少了河床的水流剧烈冲刷,稳定了河道。
但由于黄河携带
的泥沙量较大,沉积速度过快会导致河道抬高,容易造成洪水灾害,因此需要进行人工疏浚来保持河道通畅。
黄河目前存在的问题
黄河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水土流失问题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江,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流域面临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加剧了泥沙淤积,在多年的径流中使得河床上升,从而引发了洪灾风险和堤坝破坏。
同时,泥沙淤积也对水文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下游干旱等自然灾害。
二、水资源短缺黄河是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主要水源之一,但受干旱和人为抽取影响,黄河上游干支流的水量逐年减少。
在这些情况下,下游用户(如农业用水、城市供水)面临着巨大压力。
三、生态衰退与环境污染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速和人类活动频繁导致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污染物排放增加。
长期以来,过度的农药使用、工厂废弃物排放等行为对黄河及周边湖泊造成了重大损害。
这些现象不仅破坏了生态均衡,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河道堆积问题作为泥沙世界上最多的河流,黄河的泥沙极易在流动过程中淤积。
这种泥沙淤积是库容减少并引发洪灾和决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河下游特别容易受到这种影响,增加了治理和维护黄河的难度。
五、跨省水资源分配问题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而复杂,黄河流经多个省份。
然而,跨省水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解决污染和干旱等方面存在困难。
此外,各地区对于黄河截流和开发利用方式也存在意见不合。
六、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近年来,气候变暖加剧后果严重,对全球冰川融化、极端降雨及气温增加等带来了直接影响,并引发洪水灭口事件。
改善环境保护、减排计划和适应性措施对于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七、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黄河流域面积广阔,跨多个省份,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
然而,长期以来缺乏整体的规划与管理机制,各地区自主开展治理工作,导致合作困难、信息不畅通等问题。
只有建立有效的河道管理和协调机制才能解决现有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和管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首先,在水土流失问题上,我们应该加强土壤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并降低洪灾风险。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和总结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和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今天就给大家介绍水土流失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
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
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⑴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水土流失的类型1、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
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
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
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
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
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和陶瓷等建筑材料。
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量减少。
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沙供应的不足。
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
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
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
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简述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及解决措施
简述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及解决措施摘要: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我国第二长河。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松软,植被稀少,且夏季多暴雨,因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中游段泥沙增多,乃至累及下游地区。
河流经过的地区造成严重的水荒,影响沿途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结合实际,分析造成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治理一、水土流失的两大因素1、自然因素: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在15度以上,有的达30度;坡长一般100—200m甚至更长。
每年每亩流失5-10吨,甚至15吨以上。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地面物质组成。
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稀少,土壤疏松,暴雨较多,地形破碎,产生了强烈的土壤侵蚀。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开矿、修路、垦殖和放牧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既使得土地荒漠化,又抬高河床,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危害1、黄河上中游段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产生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水土流失使得黄河中游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严重的制约了黄河上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壤是植被生长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而松散裸露的黄土一经暴雨冲刷,就会带走土壤层中最有肥力的土层,造成土壤肥力的极度下降,造成庄稼作物减产低产,人类迫不得已会继续开毁林种地,更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而陷入了一种水土流失,贫困交加的恶性循环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
黄河泥沙量减少的原因有: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影响了河流径流量和泥沙含量。
2. 多种人为因素:水土保持不力,滥伐染江水来源的林木,土地利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污染和沉积物等各种因素也都造成了泥沙减少。
3. 水利工程建设对黄河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堤防、挖掘运河道、河生态调节、梯级水库等,对黄河泥沙量和河道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 黄色土地区域的减产:黄色土地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土地资源,但由于排作物、缺水、人为采挖等因素会导致黄色土地的减产,也将导致泥沙量减少。
5. 生态环境破坏:对山水林田湖泽的生态环境破碎,导致土地、水源和生物破坏,也会导致泥沙量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