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2008年第3期总第15期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发布单位: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资料提供单位:青海省⽔环境监测中⼼⽢肃省⽔环境监测中⼼宁夏回族⾃治区⽔环境监测中⼼内蒙古⾃治区⽔环境监测中⼼陕西省⽔环境监测中⼼⼭西省⽔环境监测中⼼河南省⽔环境监测中⼼⼭东省⽔环境监测中⼼黄河上游⽔环境监测中⼼黄河宁蒙⽔环境监测中⼼黄河中游⽔环境监测中⼼黄河三门峡库区⽔环境监测中⼼黄河⼭东⽔环境监测中⼼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录前⾔⼀、⽔功能区⽔质状况综述⼆、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三、各省区⽔功能区达标情况四、重要⽔事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览表附表2《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标准限值附表3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补充项⽬标准限值附图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质评价断⾯图前⾔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法》,落实⽔利部《⽔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决定⾃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发布频次为三个⽉⼀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利部⽔资源司和⽔⽂局制定的《⽔功能区⽔资源质量评价暂⾏规定》(试⾏)(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和流域⼋省(区)现有监测站⽹基础上,选择了142个重点⽔功能区(监测断⾯151个),依据《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功能区划(试⾏)》⽔质⽬标进⾏⽔质评价和达标分析。

评价基本项⽬为⽔温、pH值、溶解氧、⾼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油类等(BOD518项。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前言《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表1 2006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表
河名
站名
控制面积
(km2)
汛期径流
(亿m3)
实测径流量(亿m3)
当年与均值比较(%)
当年
上年
1987~2000年均值
1956~2000年均值
1987~2000
1956~2000
黄河
唐乃亥
121972
76.47
141.30
255.00
184.58
黄河
三门峡
688421
87.50
212.00
211.40
250.87
357.78
-15.5
-40.7
黄河
花园口
730036
83.79
281.10
257.00
267.45
390.65
5.1
-28.0
黄河
高村
734146
86.15
265.90
243.40
230.53
365.19
15.3
-27.2
黄河
利津
2006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39.45亿m3(已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29.45亿m3),其中与天然河川地表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61.96亿m3。
2006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77.90亿m3,比上年减小24.5%,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小13.7%,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小23.0%。
2006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3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8.48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38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77亿t,分别占废污水排放量的19.9%、73.6%和6.5%。,满足Ⅲ类水质标准河长519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41.6%;Ⅳ水质标准河长1930.3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4%;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491.6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9%;劣Ⅴ类水质标准河长3890.9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1%。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

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

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

(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

(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

(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

(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

(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

(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1.1降水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

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

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9年8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水资源质量特点....................................... 11重要水事............................................. 12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 17前言《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8年黄河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一)摘要:黄河水资源公报已经刊布10年了,越来越受到流域省区的重视。

与全国、各省区和其它流域机构的公报比较,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建立以流域管理为目标的“流域耗水量”基本理念: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即河道“无回归水量”;二是以黄河下游为主的相对黄河河道来说的引耗水量和省区的用水的修正。

关键词:公报;水资源利用;流域耗水量;用水修正;黄河1.公报编制黄河用水统计始于1988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负责。

1997年水利部行文编制《中国水资源公报》并在全国推动流域和省区水资源公报的编制,黄河水资源公报也于当年开始编制,编制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进行,但没有正式对外发布。

第二年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正式对外发布,至今已刊布10期。

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于1998年3月下发”,要求各有关单位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把水资源公报编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黄委会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委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公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项目组。

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区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编制人员的共同努力,相继编发了(1998年至2007年)共10期《黄河水资源公报》,并在黄河网和委办公自动化等媒体上公开发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黄河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是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编制的。

所以除按照《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要求外,有流域的特殊要求和延伸。

一是黄河水资源公报分区要求更细化,主要支流需单独列出。

由于公报不仅需要行政分区,也要流域分区,流域公报更需要二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套一级行政分区。

同时根据黄河水量调度需要,黄河流域地表水需分黄河干流部分和支流部分,并以引水口性质进行分属,而不是传统的行政与地区属地分类。

黄委正式发布:《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委正式发布:《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委正式发布:《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治黄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黄河网报道近日,《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已编制完成,并在黄河网上正式对外发布。

《黄河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及重要水事等。

【总页数】1页(P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
相关产业状况公报》 [J], 环保总局新闻
2.黄委发布《2015年黄河泥沙公报》 [J], ;
3.黄委发布《201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J],
4.黄委发布《2007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J],
5.黄委发布2018年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公报 [J], 张海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1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10年1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提供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前言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二、省界水体水质状况三、黄河干流水源地水质状况附表1: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一览表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附图: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评价断面图前言黄委水质监测工作始于1958年,主要监测水化学项目。

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增加了对污染项目的监测。

根据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1998年又开展了省界水体水质监测。

目前水利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基本覆盖了流域地表水体。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80年代初期开始发布黄河水质信息。

目前发布的《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每月一期。

《通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

《通报》根据流域内干支流重点河段及黄委所属省界水体91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成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评价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汞、镉、铅、铜、锌和石油类共18项,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本月评价黄河流域重点断面86个,其中黄河干流35个,支流51个。

Ⅰ~Ⅲ类标准的断面33个,占38.4%;Ⅳ~Ⅴ类标准的断面有19个,占22.1%,劣Ⅴ类标准的断面34个,占39.5%。

评价断面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1。

图1黄河流域1月份水质类别比例图黄河干流 本月评价35个断面,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占17.1%,符合Ⅲ类标准的占40.0%,符合Ⅳ类标准的占25.7%,Ⅴ类标准的占5.7%,符合劣Ⅴ类标准的占11.4%。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617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黄河水资源公报2010

黄河水资源公报2010

201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2年7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7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8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水资源质量特点........................................ 15重要水事.............................................. 16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2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22前言《201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11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前言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种植业、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探讨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以期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水资源公报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编制发布的一份年度水资源统计报告,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态。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每一滴黄河水都值得精打细算”为理念,以科学、公正、准确的数据为支撑,从多个方面对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

自2007年起,黄河水资源公报已连续发行了12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整理,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位、径流量、水质、调水力度、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和分析。

其中,用水统计与理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内容。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黄河流域用水现状黄河流域占全国总面积的8.6%,其中包括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7个省(区)。

在这些省份中,以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使用黄河水资源的量最大。

据黄河水资源公报统计,黄河流域用水总量为1374.2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6.5%左右。

其中,工业用水最大,占用水总量的近60%。

其次是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分别占用水总量的26%和14%左右。

另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用水也占一定比例。

可见,黄河流域的用水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工业用水为主,与全国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的用水结构不同。

用水统计的重要性用水统计是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用途等方面的用水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用水统计是用水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全面反映用水情况,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用水政策和措施,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4712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1998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62.5mm,折合降水总量3675.8亿m3,较常年偏多3.0%,属平水年份;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49.4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447.97亿m3,地下水资源352.61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51.10亿m3。

1998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7.12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70.00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4.80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77.07亿m3。

1998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2.04亿t,其中工业废水32.52亿t;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24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118 km,Ⅳ类水河长为2676 km,Ⅴ类、超Ⅴ类水河长为2453 km。

1998年重要水事:①温家宝副总理视察黄河,并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就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进行座谈。

②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③1998年黄河水量继续偏枯,下游断流情况依然严重。

一、水情概况1.1降水1998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62.5mm,折合降水总量3675.8亿m3。

与常年(1950~1997年均值,下同)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3.0%,属平水年。

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751.6 mm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745.1mm,兰州至头道拐的255.2 mm为最小。

1.2实测河川径流量1998年黄河干流主要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1950~1997年)相比均偏少,除唐乃亥站偏少11.1%外,其它各站均有大幅度的偏少,偏少幅度达到33.1%~70.1%。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12年2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提供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前言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二、省界水体水质状况三、干流水源地水质状况附表1: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一览表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附图: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评价断面图前言黄委水质监测工作始于1958年,主要监测水化学项目。

20世纪70年代,由于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增加了水污染项目的监测。

根据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1998年开展了省界水体水质监测。

目前水利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基本覆盖了流域地表水体。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布黄河水质信息。

目前发布的《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每月一期。

《通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

2012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对部分水功能区监测断面进行了调整,增加了41个省界断面,共实施监测断面146个。

《通报》基于当月监测成果,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评价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汞、镉、铅、铜、锌和石油类共18项。

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本月评价黄河流域重点断面138个,其余8个断面无水未测。

其中黄河干流45个,支流93个。

Ⅰ~Ⅲ类标准的断面51个,占37.0%;Ⅳ~Ⅴ类标准的断面42个,占30.4%,劣Ⅴ类标准的断面45个,占32.6%。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87.09.11•【文号】国办发[1987]61号•【施行日期】1987.09.1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7〕61号)青海、四川、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天津、河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委、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建国以来,黄河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

自七十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段经常断流,已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

目前,各地考虑“四化”建设发展而提出的用水量超过了黄河可能共给的水量。

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河本身水少沙多,除需保持一定的冲砂入海水量外,能够提供的水量难以全部满足各地的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要解决好黄河流域用水问题,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希望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全局出发,大力推行节水措施,以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制定各自的用水规划,并把这项规划与各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紧密联系起来,以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一日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国务院:黄河流域干旱缺水,黄河上中游的兰州至三门峡河段(涉及甘、宁、蒙、陕、晋五省、区)缺水尤为严重,60-70%的地区年降水量在四百毫米以下,20%左右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二百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为三百二十立方米,是全国平均量的八分之一,亩均水资源量一百一十立方米,为全国平均量的十六分之一。

当前,甘、陕、晋三省和宁夏南部山区,农田灌溉率较低,经常干旱成灾。

西安、太原等工业城市在河川流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漏斗不断扩大,地面不断下沉。

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苏茂林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项目组: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概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

2021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21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21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m,1988~1997年降至530.2mm。

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的0.9摄氏度上升至目前的1.1摄氏度,年均大风日数从80年代的24.0天升至目前的25.7天,全县的气候特点开始从干冷、大风向干暖型转化,受此影响,全县的干旱草场面积不断扩大。

3)人畜急剧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

以前黄河源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黄河源区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超载放牧现象比较严重,并且还有挖草种粮的现象,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

例如,xx县20世纪50年代有各类牲畜24万头只,60年代为33万头只,70年代为45万头只,80年代达到64万头只,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0.53万头只,牲畜数是60年代的近3倍,同时目前牧民人数是60年代的2倍以上。

人口和牲畜的快速扩张,必然导致超载放牧、毁草种粮、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

近年来随着草原沙化现象的加剧,xx县曼日玛和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2500多牧民,16.8万头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沦为贫困人口。

4)采药滥挖破坏植被。

河源区是虫草、贝母等重要中草药的产区,每年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采挖中草药,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5)水资源紧缺造成草场加速退化,在退化的草场上,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草原主要虫害也在局部地区成灾,草场上老鼠成群,鼠洞遍地,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1334个/hm2,鼠兔密度高达为412只/hm2。

老鼠夏天吃草、冬天啃草根,使原本葱绿的牧场变成了“黑土滩”,许多草场逐渐演变为沙化区。

据统计,黄河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503万hm2,占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8%,源头区因草原鼠害造成的“黑土滩”型草场退化面积已达3000万亩,部分草原已失去放牧价值。

甘肃xx县鼠虫害重度危害面积达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8.1%。

关于黄河水资源的表格

关于黄河水资源的表格

这个表格展示了黄河水资源的一些关键指标。

黄河的年平均径流量为661.8亿立方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水源。

而年平均流量为228.3亿立方米,是黄河的主体水源。

同时,黄河的最大洪峰流量高达22000立方米/秒,而最小洪峰流量仅为145立方米/秒,这表明黄河的水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变化性。

另外,黄河的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比较低。

这表明黄河的水资源在利用和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的水资源,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政策,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等。

199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199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199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47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1999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398.4mm,折合降水总量3165.98亿m3,较常年偏少11.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62.7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452.18亿m3,地下水资源357.88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47.30亿m3。

1999年黄河总取水量为516.82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83.97亿m3。

黄河总耗水量为392.74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98.74亿m3。

1999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98亿t,其中工业废水31.18亿t。

1999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24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864km,Ⅳ类水河长为1891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2492 km。

1999年重要水事:①江泽民总书记考察黄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

②朱镕基总理、胡锦涛副主席分别考察黄河。

③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成绩显著。

④1999年初黄河干流中下游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⑤黄河水资源问题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一、水情概况1.1降水1999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398.4mm,折合降水总量3165.98亿m3。

与常年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3%。

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74.9 mm为最大,其次为兰州以上的514.3mm;黄河内流区的178.1 mm为最小,其次为兰州至头道拐的209.7 mm。

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及其与常年比较见图1。

1.2实测河川径流量1999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除唐乃亥站偏多17.5%外,其它各站均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苏茂林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项目组: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概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

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

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

黄河总耗水量为382.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86.05亿m3。

2002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28亿t,其中工业废水28.35亿t。

2002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455 km,占评价总河长的19.4%;Ⅳ类水质河长1318km,占评价总河长的17.6%;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长4724km,占评价总河长的63.0%。

2002年重要水事:(1)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2)朱镕基总理考察黄河。

(3)黄河流域再遇特枯年,黄委精心调度实现黄河全年不断流。

(4)黄河小浪底水库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获得成功。

(5)实施第七次引黄济津。

(6)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黄河上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第一座省界断面(潼关)水质自动监测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7)黄委实施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8)黄委启动黄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一、水情概况1.1降水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与上年降水量持平;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3%。

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578.1 mm为最大,其次为龙门至三门峡的505.9mm;兰州至头道拐的261.0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327.1mm。

2002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见图1、图2、图3。

1.2实测河川径流量2002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

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

兰州站偏少25.6%,头道拐站偏少46.4%,花园口站偏少52.1%,利津站偏少87.6%。

2002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图2 2002年黄河流域降水量等值线图(占2页,暂空缺)图3 2002年黄河流域降水量距平图(占2页,暂空缺)2002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1.90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7.28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34.62亿m3。

2002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见图4。

二、蓄水动态2.1水库蓄水动态2002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

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73.87亿m3,其中大型水库-72.07亿m3。

2002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见图5,八大水库蓄水变量见表2。

2.2 地下水动态2.2.1区域浅层地下水动态黄河流域平原(盆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集中在:宁夏的河套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土默特川平原、鄂尔多斯黄河南岸平原;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河南的伊洛河河谷平原、沁河下游平原及黄河下游平原等。

年内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宁夏、内蒙古平原区平均降幅在0.20m以内;陕西、山西省平原区降幅在0.2~0.4m之间;河南省平原区平均降幅为0.62m,其中三花间平原区降幅达1.08m。

2.2.2地下水降落漏斗在流域内平原(盆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形成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4个、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5个。

2002年底与上年同期相比,漏斗区面积扩大较多的有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和宁夏的银川漏斗,分别扩大169.00和11.81km2;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增加较多的有山西的宋月古漏斗、太原漏斗和运城漏斗,分别增加3.72、3.26和1.57m。

各漏斗要素详见表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3.1水资源利用概况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59.50亿m3,占总取水量的72.6%;地下水取水量135.43亿m3,占27.4%。

黄河总耗水量为382.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86.05亿m3,占总耗水量的74.8%;地下水耗水量96.18亿m3,占25.2%。

2002年黄河用水情况详见表4、表5。

3.2地表水利用情况地表水取水量是指直接从黄河干、支流引(提)的水量。

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

2002年全河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其中农业取水量312.40亿m3,占地表水取水量的86.9%;工业31.76亿m3,占8.8%;城镇生活11.39亿m3,占3.2%;其余为农村人畜用水。

全河地表水耗水量为286.05亿m3,其中农业耗水量250.63亿m3,占地表水耗水量的87.6%;工业22.84亿m3,占8.0%;城镇生活8.63亿m3,占3.0%;其余为农村人畜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以山东的81.23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取水量的22.6%。

地表水耗水量以山东的80.32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耗水量的28.1%。

引黄各省(自治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6。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以兰州至头道拐为最多,为157.10亿m3,占全河的43.7%;地表水耗水量以花园口至利津为最多,为102.54亿m3,占全河的35.8%。

黄河流域分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7。

3.3 地下水利用情况地下水取水量是指在黄河流域内直接抽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耗水量指地下水取水量扣除其入渗地下含水层和回归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其数据采用经验耗水率估算。

2002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取水量为135.43亿m3,其中农业取水量77.41亿m3,占全流域地下水取水量的57.2%;工业33.03亿m3,占24.4%;城镇生活12.77亿m3,占9.4%;其余为农村人畜用水。

全流域地下水耗水量为96.18亿m3,其中农业耗水量65.19亿m3,占全流域地下水耗水量的67.8%;工业14.23亿m3,占14.8%;城镇生活4.93亿m3,占5.1%;其余为农村人畜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陕西省为最多,分别为30.39亿m3和20.82亿m3,相应占全流域的22.4%和21.6%。

引黄各省(自治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8。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龙门至三门峡的54.60亿m3和39.08亿m3为最多,分别占全流域的40.3%和40.6%。

黄河流域分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9。

四、水资源量分析4.1天然河川径流量2002年黄河花园口站天然河川径流量为300.30亿m3,比常年偏少46.0%,其中实测径流量195.64亿m3,比常年偏少52.1%;还原水量104.66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175.21亿m3、水库蓄水变量-70.55亿m3。

4.2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计算范围划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大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为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重复计算量。

2002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20.65亿m3(已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43.20亿m3),其中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17.91亿m3。

4.3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的重复计算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2002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及其以上地区天然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0。

五、水质调查评价5.1废污水排放量调查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28亿t,与上年度的41.35亿t 基本持平;其中工业废水28.35亿t,生活污水12.93亿t,分别占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的68.7%和31.3%(见图6)。

5.2河流水质评价2002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选择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和重要的二级支流共29条河流的83个代表性河段,评价河长7497km,其中黄河干流评价河长3613km,支流评价河长3884 km。

评价项目包括pH、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铜、锌、镉、铅、汞、氟化物等。

评价标准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以河段为单元进行,将河段各评价项目代表值与评价标准值对照,确定单项水质类别,用单项最高水质类别作为该河段综合水质类别,以表征该河段水质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