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综述2002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395.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近1成。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31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155.5亿立方米。
2002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3.7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714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028亿立方米。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24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96.1%,地下水源占3.2%,其它水源占0.7%;全省总用水量240.8亿立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6.5%,工业用水占32.0%,生活用水占11.5%。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0.5%,生活污水占29.5%;对全省6843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Ⅰ类水质河长占5.2%,Ⅱ类水质河长占34.8%,Ⅲ类水质河长占43.2%,超标(超Ⅲ类)水质河长占16.8%。
大中型水库水质良好,一般为Ⅱ类。
2002年湖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95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8立方米。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一成,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全省除十堰市及襄樊市北部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800~1800毫米之间。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288.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39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7.2%,比常年增加9.6%。
全省十七个市州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樊市、恩施州较常年偏少,其中以神农架林区为最,较常年偏少15.2%;其它市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中以荆州市为最,偏多40 .5%。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123.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04.5毫米。
比上年增加100.7%,比常年增加12.9%。
200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1)
200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1):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管理进一步加强,成效显著。
2002年国家投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达264.98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当年完成413.2万公顷(退耕地造林197.5公顷,宜林荒山造林215.7万公顷),退耕农户补助钱粮得到及时兑现;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调减已基本到位,纳入天保工程区的9466.7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59.76万森工企业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5省、区完成治理面积228.4万公顷,风沙源林草植被开始恢复;“三北”防护林工程已将建设重点转向防沙治沙,全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39万公顷;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平原绿化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造林绿化139.5万公顷,封山育林225.1万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2年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49处,新增保护面积359万公顷。
大熊猫、朱huán@①、金丝猴、老虎、藏羚羊、兰科植物、苏铁等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林木采伐、建设贷款等发展政策相继出台,当年完成造林36.9万公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完成造林9.6万公顷。
毕业论文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普遍推行招标制、承包制、监理制、报帐制和审计制,认真落实“五到省”责任制度,并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监测等科技手段,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深入。
各地、各部门对义务植树工作组织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党政领导普遍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认真履行义务,起到了很好的率先垂范作用。
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已连续13年带头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各地积极探索义务植树新机制,采取灵活的办法,进一步丰富了义务植树的组织形式。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三湖”富营养化程度比较
其它大型湖泊 洞庭湖、达赉湖、洪泽湖、兴凯湖、南四湖、博斯腾湖、洱海和镜泊 湖 8 个淡水湖泊中,兴凯湖水质良好,湖体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洞庭湖和镜泊湖水质 达到Ⅳ类水质标准;达赉湖、博斯腾湖、洱海和洪泽湖湖体水质为Ⅴ类;南四湖湖体污染 较重,水质为劣Ⅴ类。
城市内湖 2002 年度城市内湖水质较差,除北京昆明湖水质达到Ⅲ类水质外,杭州西 湖、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水质均为劣Ⅴ类。
辽河水系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挥发酚。
辽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浙闽片河流 14 条河流的 26 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的断面占 50.0%,Ⅳ类水质断面占 34.6%, 劣Ⅴ类水质断面占 15.4%,无Ⅴ类水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和溶解氧,污染较重断面 集中在杭州的钱塘江和宁波的甬江。
2002 年度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五里湖 梅梁湖
高锰酸盐指 总磷(mg/L)
数(mg/L)
8.05
0.168
6.24
0.154
总氮(mg/L) 叶绿素 a(mg/L) 营养状态指数
7.02
0.081
71.0
4.73
0.042
66.4
西部沿岸区 5.46
0.097
2.83
0.032
62.6
湖心及东部
湖泊水库 主要湖泊氮、磷污染较重,导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滇池草海为重度富营养状态,太 湖和巢湖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太湖 监测 99 个点位(断面),其中湖体 20 个,环湖主要河流 27 个,环湖交界水 体 52 个。
太湖湖体水质类别比例
太湖湖体的 20 个监测点位中,属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 5 %、35%、5%和 55%。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湖区中五里湖、梅梁湖污染明显重于 湖心、东部和西部沿岸区。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太湖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大事记(1995年3月至2002年3月)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大事记(1995年3月至2002年3月)吴正涛
【期刊名称】《长江志季刊》
【年(卷),期】2002(000)002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吴正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5
【相关文献】
1.关于河道采砂管理制度设计的思考——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践的启示 [J], 王金生
2.依法行政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依法科学有序——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汇报 [J], 孙继昌
3.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促进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科学依法有序可控——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矫勇
4.砥砺前行护卫长江——写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施行10周年之际[J], 张瑜洪;邵自平
5.长江委长航局召开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2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加强防洪、水资源、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2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领域取得突破。
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基本修完修好,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尼尔基、百色、沙坡头等一批“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工,塔里木河、黑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及首都水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顺利启动。
2002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面积继续扩大,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水政、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科研、教育及水利前期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法治水迈出新步伐。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基本稳定,全年中央和地方计划投资787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430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30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3亿元,水电及其他项目投资94亿元。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
当年中央投资321亿元,地方配套246.4亿元。
在2002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3亿元,占总投资的22.5%;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223.5亿元,占69.6%;水利建设基金14亿元,占4.4%;利用外资11.2亿元,占3.5%。
水利建设规模有所扩大,水利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200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543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19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加46%。
完成投资中:中央投资完成41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51%,比上年增加50%;地方投资完成404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比上年增加42%。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附件一200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10年2月《中国河流泥沙公报》自2000年起,已发布了9期,它的发布,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多年编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流域和省市的实际需求,水利部水文局组织编写了《河流泥沙公报编制规程》,从而为各流域机构和省市编制《河流泥沙公报》统一了标准,提供了编写依据,目前此《编制规程》已进入报批程序。
200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将依据《河流泥沙公报编制规程》(报批稿)进行编写。
一、编写范围、编写内容及格式1.编报的主要河流200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编报范围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和黑河11条河流。
2.编写内容200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编制内容包括:综述,概述,径流量与输沙量,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冲淤变化和重要泥沙事件等几大部分。
其中综述由泥沙公报编写组组织编写,其它内容由各流域机构、省(直辖市)水文部门编写提供。
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冲淤变化和重要泥沙事件等内容,由各编报单位自定,以能充分反映2009年各河流的河道演变与治理、河床冲淤、湖库淤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原则。
3.编写要求与格式200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编制要求与格式按照《河流泥沙公报编制规程》(报批稿)进行编写,具体编制可参阅《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5》等。
4.径流量和输沙量编制选用水文控制站200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第十期)编制河流径流量与输沙量所选用的主要水文控制站原则上同第九期,各流域选用的具体水文控制站如下:(1)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选用的水文站包括:长江干流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汉口、大通等七个水文站,主要支流岷江的高场、嘉陵江的北碚、乌江的武隆、汉江的皇庄,洞庭湖区湘江的湘潭、资水的桃江、沅江的桃源、澧水的石门、松滋河(西支)的新江口、松滋河(东支)的沙道观、虎渡河的弥陀寺、安乡河的藕池(康)、藕池河的藕池(管)、洞庭湖出口的城陵矶,鄱阳湖区赣江的外洲、抚河的李家渡、信江的梅港、饶河的虎山、修水的万家埠、鄱阳湖出口的湖口等。
长江采砂 十年巨变
长江采砂十年巨变——写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周长征特约通讯员邓涌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页。
然而,自2002年1月1日国务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的十年,对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十年。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沧桑巨变。
在经历从“九龙治砂”到“一龙管砂”的十年间,长江委和沿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利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长江航道、海事、公安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依法行政,科学规划,高压严打,严格监管,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发生巨变,初步实现依法、科学、有序的目标,河道采砂管理的“长江经验”唱响全国。
乱采滥挖危害深重长江中粗粒径的砂子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富集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长江河道范围内。
20世纪90年代,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用砂需求量大增,砂价飞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在暴利的驱使下,大大小小采砂船蜂拥而至,密集江面,遮云蔽日,滥采乱挖甚嚣尘上。
殊不知,滥采乱挖戕害长江母亲河健康的生命,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贻毒甚深:非法采砂致使一些江段冲淤失衡、崩岸等险情加剧;局部河道通航条件恶化,致使海损事故经常发生;黑恶势力插手采砂市场,水上治安管理环境日趋复杂……长江河道采砂呼唤依法、科学、有序管理。
依法治理局面巨变2002年1月1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步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开创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长江河道采砂的新局面。
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从缺乏论证到科学规范,从滥采乱挖到有序开采……十年间,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江采砂管理局面发生六大巨变。
巨变之一: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管理体制一举理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单一河道单项管理颁布的专门法规,明确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的管理体制,同时也明确了长江航道、海事、公安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终结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多头管理的局面。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干、支流若干主要测站(分布情况见图1)(图1缺)2001年水沙特征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1年的特征值与上一年及多年平均值进行比较。
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荆江河段、长江口河段的冲淤变化,以及葛洲坝水库的淤积情况。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荆江部分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长江河道采沙管理。
2001年长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仅岷江高场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其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年输沙量除鄱阳湖湖口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
其中嘉陵江北碚站沙量减少的绝对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7亿吨(81%)比上年度减少0.13亿吨(36%)。
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图计算,葛洲坝水库库区1981-2000年累计泥沙淤积量为1.22亿立方米。
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1981-1994年以冲刷为主,1995-2000年淤大于冲。
长江口河段1998--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一) 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干流四站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1。
与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2、图3。
表1 2001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屏山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径0.014毫米,与2000年相同。
宜昌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径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
汉口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径流量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径比2000年小0.001毫米。
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来水分析计算(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
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
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
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
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
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
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
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
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
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
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
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
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
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
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精品】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02年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WATERRESOURCESBULLETIN2002重庆市水利局二OO三年五月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统计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36条。
降水量2002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183.1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974.9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30.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属平水年份。
2002年,全市降水的地域分布情况为:渝东北部的城口县、开县及万州区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0%-20.0%,其余地区与多年平均值持平或偏多10.0%左右,其中南川、綦江交界处比多年平均值偏多40.0%。
水资源量2002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45.8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5%,比上年偏多67.1%。
蓄水动态2002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1.01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2%。
供用水量2002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0.351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9%;总用水量为60.3512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4.9%。
长江泥沙公报
长江泥沙公报CHANGJIANG SEDIMENT BULLETINECCI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写说明1、本期公报根据长江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流量、泥沙测验及重点河段河道观测资料等编制而成。
2、公报中的泥沙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下:径流量—— 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输沙量—— 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吨);年输沙模数——一年内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平方公里);含沙量—— 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中值粒径—— 泥沙颗粒组成中的一个代表性粒径(毫米),小于等于该粒径的泥沙占总重量的50%。
4、河流泥沙测验按技术规范进行。
一般采用断面取样法并配合流量测验推求断面输沙量,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法与吸管法(或仪器法)结合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水库的冲淤变化一般采用断面法测量与推算。
5、公报中的水位采用吴淞基面,其它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公报中的多年平均值,一般是指1950~2005年资料系列的平均值。
晚于1950年建站的,均取建站起始观测年份至2005年的平均值,统计系列中资料缺测的不进行插补。
7、本期公报中的洞庭湖“四水”、鄱阳湖“五河”的水文基本资料分别由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西省水文局提供;其余资料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
目 录编写说明一概述 (2)二径流量与沙量 (4)(一)2006年实测水沙特征值 (4)1 长江干流 (4)2 长江主要支流 (5)3 洞庭湖区 (7)4 鄱阳湖区 (9)(二)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 (11)1 长江干流 (11)2 长江主要支流 (13)3 洞庭湖、鄱阳湖区 (15)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 (18)(一)李渡镇~丰都河段 (18)1 河段概况 (18)2 冲淤变化 (18)3 典型断面变化 (19)4 河道深泓纵剖面变化 (21)(二)沙市河段 (21)1 河段概况 (21)2 冲淤变化 (22)3 典型断面变化 (23)4 河道深泓纵剖面变化 (25)四长江三峡水库 (26)1 入库水沙量 (26)2 出库水沙量 (26)3 水库淤积量 (26)4 典型断面变化 (27)五重要泥沙事件 (29)(一)三峡水库156米蓄水方案运用 (29)(二)下荆江河段天字一号崩岸 (29)(三)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河道地形测量 (30)(四)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 (30)(五)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31)一 概述本期公报发布长江流域干流、主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区的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布情况见图1)2006年的水沙特征值及逐月径流量、输沙量,并将2006年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及上年度值进行比较;分析了长江李渡镇~丰都河段冲淤变化、沙市河段冲淤变化以及长江三峡水库的淤积情况;介绍了三峡水库156米蓄水方案运用、下荆江河段天字一号崩岸、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河道地形测量、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等重要泥沙事件。
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2002年公报报告
前言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发布《云南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云南省水利厅的一项重要职责。
《公报》向社会通报我省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本期《公报》为我省发布的第七期水资源公报。
《公报》编制的重要技术依据为《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资料来源以水利部门的实测水文数据和水资源管理年报统计资料以及各地(州、市)报送材料为基础,收集了农业、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经过汇总和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
审定审核责任编辑编辑人员曹矿君朱学安王超李艳华一、 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1.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4933.3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1%,比常年增加2.3%,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总量2308.8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05.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63.58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760.00亿立方米,入境水量1941.4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4158.37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28立方米,产水模数58.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省各类蓄水工程年末共蓄水73.4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5.5%;九大湖泊年末容水量286.4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0.78亿立方米。
全省总供用水量870.54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外供用水量14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河道内供用水量722.0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9%。
河道外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8.4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13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3.91亿立方米;河道外用水中,农业用水量(含林、牧、渔用水量)110.7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20.0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7.81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9.91亿立方米。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
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对于我国众多的河流来说,治水必治沙,这是中国水利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从1919年起,我国就开始进行河流泥沙测验,50年代以后测验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至2000年全国共有水文站3124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暂未计入)其中测验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前运动的泥沙)1453处、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的泥沙)24处,河床质78处,泥沙颗粒分析419处,各大江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资料。
水利部现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择其要者编制成《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我国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为各级政府在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公报的内容包括各大江河干流及其部分支流的主要水文控制站逐年的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重点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淤积情况、重大的泥沙事件或特殊泥沙现象等。
第一期公报公仅包括长江、黄河的泥沙资料。
长江、黄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80%以上,而且这两条河流泥沙测验工作开展较早、资料比较系统,第一期公报(2000年)除发布2000年的资料外,还包括这两条河流自195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以反映它们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期泥沙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等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局提供。
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公报编委会及编写组对水文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综合整理和分析工作,广泛听取了泥沙专家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CHANGJIANG SEDIMENT BULLETIN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单击自动停止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流域干、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布情况见图1)2002年水沙特征值及径流量、输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2年的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及上年度值进行比较。
新增加水文控制站还发布多年水沙统计值。
同时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河段、上荆江突起洲河段、长江口南支河段的冲淤变化。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长江中下游干堤建设、上荆江突起洲河段文村夹段崩岸、长江河道采沙管理以及长江口河段河道观测。
2002年长江的泥沙输移量和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均值比较,明显偏少。
其中长江上游总体上表现为平水(略偏少)少沙,干流主要站的年径流量除屏山站偏多5%之外,其他站偏少10%左右,但输沙量偏少明显,寸滩和宜昌站年输沙量偏少55%;长江中下游总体上为丰水(略偏多)少沙,汉口、大通站的年径流量偏多近10%,但输沙量偏少40%左右。
长江干流各站年平均含沙量均比多年均值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
从各大支流来水、来沙情况看,除个别站的年输沙量略偏多外,其余各大支流的来沙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的来水、来沙均偏少明显,高场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均值偏少24%和69%,北碚站分别少37%和90%;乌江武隆站年径流量偏多11%,但年输沙量仍偏少42%。
长江中游汉江的来水、来沙偏少非常明显,皇庄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分别偏少42%和95%。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的来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明显偏多,其中沅江、资水、湘江以及赣江的来水量偏多31~52%;但从统计的这两湖水系6条支流把口站的年输沙量来看,除湘江湘潭站偏多12%之外,其余5站均偏少明显,其中澧水石门站、信江梅港站、沅江桃源站偏少50%以上。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总体呈现汛期淤积,汛末和汛后冲刷,年内基本上保持冲淤平衡的规律。
上荆江突起洲河段1996~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0.20亿立方米。
长江口南支河段2001~2002年累计淤积量0.36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长江干流屏山、寸滩、宜昌、汉口、大通五站多年实测水、沙量统计值见表1,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2(a)~2(e)。
表1 长江干流五站多年实测水沙统计值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亿吨)最小年输沙量(亿吨)2.550(1956-2000)5.010(1974)1.260(1975)4.18(1950-2000)7.13(1981)1.90(1994)5.010(1950-2000)7.540(1954)2.100(1994)4.040(1954-2000)5.790(1964)2.330(1994)4.330(1950-2000)6.780(1964)2.390(1994)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小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1.76(1956-2000)2.89(1997)1.06(1975)1.23(1950-2000)1.80(1956)0.72(1994)1.14(1950-2000)1.65(1981)0.610(1994)0.573(1954-2000)0.772(1966)0.264(1954)0.486(1950-2000)0.697(1963)0.280(1994)多年平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大年0.031(1975-2000)0.063(1978)0.013(1988)0.027(1955-2000)0.058(1958)0.007(1997)0.022(1959-2000)0.050(1961)0.006(1994)0.018(1987-2000)0.039(1960)0.007(1991)0.017(1976-2000)0.042(1983)0.008(1993)注:括号内数字为实测年份。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鄱阳湖水系外洲、梅港六站多年水沙统计值见表2,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a)~3(f)。
表2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六站多年水沙统计值最小年径流量(亿立方米)(1963) (1963) (1985) (1992) (1963) (1963)多年平均输沙量(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亿吨)最小年输沙量(亿吨)0.103(1953-2000)0.295(1954)0.0269(1963)0.0227(1953-2000)0.150(1954)0.0023(2000)0.120(1952-2000)0.321(1969)0.0091(1997)0.0605(1953-2000)0.223(1980)0.0007(2001)0.0976(1956-2000)0.186(1961)0.0222(1963)0.0229(1955-2000)0.501(1973)0.0067(2001)多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小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0.157(1953-2000)0.338(1954)0.069(1991)0.098(1953-2000)0.403(1954)0.010(2000)0.184(1952-2000)0.400(1969)0.015(1997)0.404(1953-2000)0.890(1980)0.007(2001)0.144(1956-2000)0.224(1968)0.041(2000)0.126(1955-2000)0.197(1967)0.039(2001)多年平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大年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小年均中值粒径(毫米)0.019(1963-2000)0.037(1989)0.010(1973)0.039(1964-2000)0.062(1978)0.013(1964)0.014(1965-2000)0.025(1973)0.006(1998)0.017(1963-2000)0.036(1968)0.008(1994)0.054(1967-2000)0.080(2000)0.036(1994)0.014(1974-2000)0.048(1963)0.006(1986) 注:括号内数字为年份。
以上资料表明,各站水量与沙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变幅。
多年实测水沙资料表明,长江干流各站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寸滩以下干流各站的年输沙量有所减少。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四站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湘潭、桃江、桃源三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量比80年代大。
湘潭、石门二站沙量总的变化略有减少;桃江、桃源二站自上游先后于1962年、1995年分别建成柘溪、五强溪水库后,沙量较建库前明显减小。
鄱阳湖水系赣江外洲站、信江梅港站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量比80年代有所增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洲、梅港站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二) 2002年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3,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4、图5。
表3 2002年长江干流七站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长江干流主要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屏山、汉口、大通三站分别偏大5%、8%、10%,朱沱、寸滩、宜昌、沙市四站分别偏小10%、14%、10%、7%;与上年度比较,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五站分别偏小14%、18%、14%、5%、5%,汉口、大通二站分别偏大17%、20%。
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寸滩、宜昌二站均偏小55%;与上年度比较,除大通站基本持平外,其余各站偏小15%~35%。
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偏小11%~29%。
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各水文控制站2002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4。
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2年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实测值对比见图6、图7。
表4 2002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武隆、城陵矶、湖口三站偏大,其余各站均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高场、北碚、新江口、沙道观、皇庄五站偏小,武隆、藕池管、藕池康、城陵矶、湖口五站偏大,弥陀寺站持平。
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除湖口站外,全部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高场、北碚、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五站偏小,武隆、藕池管、藕池康、城陵矶、湖口五站偏大,皇庄站基本持平。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及鄱阳湖水系外洲、梅港六站2002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5,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值对比见图8、图9。
表5 2002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2002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主要水文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大18%~52%;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偏大26%~91%。
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湘潭站偏大12%,其它各站偏小35%~78%;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均偏大47%以上。
(三)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长江干流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汉口、大通七个水文控制站2002年逐月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0(a)~10(g)。
各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均分别占全年的72%、85%以上。
长江部分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主要水文控制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1(a)~11(d)。
各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分别占全年的66%、88%以上,其中高场、北碚二站5~10月的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8%。
洞庭湖水系湘江、沅江,鄱阳湖水系赣江水文控制站2002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2(a)~12(c)。
湘江湘潭、沅江桃源站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二站输沙量年内变化与径流量变化相应,5~8月的输沙量分别占年输沙量的80%、96%。
赣江外洲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6月,占年输沙量的69%。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川江重庆市主城区河段1、河段概况及演变基本规律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是指自长江上游干流大渡口至铜锣峡出口、支流嘉陵江井口至朝天门,长约60公里,将处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属长江上游山区性河道,在平面上呈连续弯曲的河道形态(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