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地震】
辽宁海城大地震
•
• 积极防备 •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 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 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 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 袭击……”
• 时刻关注 •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 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 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 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 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 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 的可能。
• 启示之二,辽宁各级政府在海城地震发生前后,所作出的 果断决策及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始终对我 国的防震减灾产生着积极影响。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开创 了地震的科学预测、政府的风险决策和应急救援工作紧密 结合相互协调的先例,获得了一整套地震预报决策的经验, 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和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 作用。 • 启示之三,地震预报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与会专家认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说明在现阶段,在 一些有利的情况下,对一些破坏性地震,作出一定程度乃 至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一旦预报成功,减灾实效是十分 明显的。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14 的国土上,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却占全球陆地地震次数的 1/3以上,而且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因此我国必须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 预报工作不动摇。任何无所作为的悲观认识和盲目的乐观 情绪都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一点 一点地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成功预报的总结
一、大胆推测: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 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 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 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 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 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 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 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33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是震前6小时发布的,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准确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
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
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5年第2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继宗1975 年2 月4 日19 时36 分,辽宁海城发生7.3 级地震。
这次大地震的Ⅶ - Ⅸ度区,人口比较稠密(总人数834.8 万),经济比较发达,但由于震前有预测、预报与预防,灾情大大减轻,震亡人数只占Ⅶ - Ⅸ度区人口总数的0.16‰,经济损失也至少减少了数十亿元。
这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方针,实行群众、专家、领导三结合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地震测报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是他们为地震科学史和防震减灾史书写的光辉篇章。
坚持不懈地预测辽宁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可以追溯到1970 年初。
1970 年1 月17 日至2 月9 日,在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沈阳—营口地区就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
当年5月,在辽宁省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营口、海城等14 个县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
1974 年6 月,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报告指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二年内可能发生5?6 级地震。
1974 年11 月25 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明确指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监视,充分做好捕捉大震的准备。
”1974 年12 月20 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近期在丹东、金县、盘山- 营口等地可能发生5 级左右地震。
1975 年1 月10 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认为:各种宏、微观异常还在继续发展,以后还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发生。
会后,省革命委员会于12 日下发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等地区仍有发生五级左右地震的可能,但具体时间和地点尚难以判断。
各专业台站和各地区要继续加强观测,认真做好防震工作。
1975 年1 月13 日,沈阳地震大队提出《关于七五年大震趋势意见》:1975 年上半年,或在一、二月份内,在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可能发生6 级左右地震。
(4)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地震预测、预防成功
(4)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地震预测、预防成功汪成民(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研究员)1975年2月4日在渤海地震引起的熊岳异常区附近发生了海城7.3级地震,由于1969年渤海地震后熊岳的异常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根据地方要求经国家地震局批准於1971年建立沈阳地震地质大队,该队由当时派往熊岳进行科学考察的队伍为基础抽调部分地质部物探队等力量组成。
这支队伍大力贯彻中央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综合分析”方针。
尤其借贯彻国务院69号文的东风地震工作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已建立台站13个,群测点2000余个,采用电影、幻灯等形式宣传地震知识1000余次,发出宣传材料十几万册。
在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捕捉到大量地震信息,根据这些资料,1974年11月提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
”1974年12月至1975年2月初,辽南地区台站与群测点发现大量异常,如:冬眠的蛇出洞、水井起伏、土地电突跳,尤其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记录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的紧急报告。
2月4日上午8时,省政府立即召开有海城、营口等县负责人参加的防震紧急会议。
上午10时30分省政府又向有关部门发出通知,采取具体的防震措施。
在辽南地区各界人民有一定准备的情况下,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
由于事先采取了措施,大大减轻了伤亡与损失。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有实效的地震预报,受到国内外高度赞扬,国务院对有功单位作出了通报表扬与奖励。
这次胜利不仅是地震专业人员的胜利,也是当地广大群众、省、地、县各级领导敢于负责果断决策的胜利。
1. 为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奠基的两位杰出领导海城地震取得世界瞩目的胜利,国内外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与咨问。
为什么地震工作起步较晚的中国,尤其在刚建队仅三年的辽宁,竟然取得世界性的突破?当时正处“宣传工作要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增加了对海城地震成功的不信任态度。
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
摘要 广为报道的 1975 年中国海城 7. 3 级地震四阶段预报(长期、中期、短 期和临震)曾令世界瞩目。但因为当时的文件没有公布,而且预警发布详情也 没有描述,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一直显得神秘。本文通过对已解密的文档资料 的研究和与主要见证人的访谈,重现这一重要历史。研究表明,海城地震前有 两次正式的中期预报,但未正式发布短期预报;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 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 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震区当时的建筑方式和傍晚发震 的时间亦有助于减少地震的伤亡。灾区各地疏散工作极不均衡,由最低层的行 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最重要的临震前兆是一前震序列,但诸 如地形变异常、地下水水位、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异常亦有其 贡献。
2.1 全国和多省会商会文件
国家地震局经常组织全国或多省地震预报会商会,对全国或地区未来一两年的地震做 出预报,一般是一年一两次。在这些会商会上,参与者就各地发生地震的前景阐述科学论 据并进行辩论。与学术会议完全不同的是,会商会要求就发震可能性形成共识,并提出具 体预报意见。广为宣扬的海城地震“中期预报”就是在这样一个会商会上做出的。
实况记载文档当初不可获取的一个客观原因是所有关键材料都属于内部文件或保密文 件,包括会议记录和电话记录等。文革中不鼓励及时发表科研成果,而将预报信息透露给 外国人更是犯罪行为(“泄密”)。但是,根据中国的保密法规,这些文件现在都已解 密。今天的政治环境与文革和文革后那时也大不一样。因此,重新审视海城地震时机已 到。
所有对于海城地震预报的描述都包括下述几点:预报分为长期(几年)、中期(一到 二年)、短期(几月)和临震(几小时到数天)四阶段;专业和大量业余监测使得预报的 地点和时间逐渐准确;前震序列导致最终的临震预报;一些疏散命令在震前发出。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
辽宁重大历史事件辽宁海城大地震----历史上唯一准确预报的地震08年汶川地震演绎的一幕幕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故事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中国十几亿人民在地震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人间最温馨的大字,那就是“真爱”,真爱不仅感动着中国,同时也震撼着世界。
中国另一次震动世界的地震便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是历史上唯一准确预报的地震。
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
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
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
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
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屋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
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
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
震后,及时展开了救灾工作。
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l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
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3480人。
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日灾区全部恢复供电。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测之一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测之一海城地震,成功探测减少损失1975年2月4日晚,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按通常估计,这样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超过10万人,而实际死亡的人数却只有1000多人!辽宁省地震局原局长徐心同,揭开了多年前的秘密。
大震前的1974年上半年,当时设立在辽宁省内的地震台站开始发现大地深处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
比如,1974年5月22日的地磁场强度发生了大幅度变化;1973年来渤海海面明显上升。
从1975年2月1日开始,异常情况大量出现:冬眠蛇出洞,猪、狗、牛、马等大牲畜的异常活动开始猛增,岫岩县的一个已经上冻的池塘出现了池水挟气冲出两米多高的“喷泉效应”。
徐心同说:“2月3日深夜,由于营口地区监测到的小震突发得特别频繁,我们连夜写出震情简报,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凌晨零时30分,我们把震情简报和预报意见送往省里。
2月4日上午10时30分,省上通过紧急电话向海城和营口有关部门部署了防震的具体工作后,当地人员开始有序地疏散。
各种急救车开赴当地待命,大型化工企业停放气,重点监测地区的大型会议和娱乐活动暂停……”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地区地摇天晃,7.3级的强烈地震把海城地区变成了一片废墟。
由于震前准备充分,这次地震没有出现“尸横遍野”的景象。
:未来两周内中国还将发生7级以上随着撞击大陆板块破裂,震中向东偏移30度左右,可能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鉴于福州连江5月19日出现的大规模蛤蟆迁移,并结合地质学家的预言,向福建及外围地市的所有朋友提议:以后一段时间一定留心身边的几件事情1、家里的猫、狗或者鸡鸭等家禽是否异常的暴躁,狂叫、狂跳,死命外跑。
鸡鸭不归笼。
2、河里、水田、水井中是否突然冒泡、翻腾。
井水是否突然变色、变满或者变干!3、自己所在地的天空云彩,是否在早晨或者傍晚,出现条状、肋骨状、辐射状、鱼鳞状地震云。
这些都是地震前的征兆,请转发自己熟悉的群或者论坛,做到资源消息互通,也许救的就是自己亲人的命,•2010-4-24 10:48无图片无链接无真相。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海城大地震
倒 塌 ,墙 壁 也 只 是掉 下 了些
墙 皮 ,我 们 幸 运地 躲 过 了这
次劫难 … …” 时 间紧 迫 ,地 震 观测 站
疏 散 了群 众 ,全社 3 7 6人 , 58 只有 4 4人遇难 。
重 大科技成就 。
据 姜 成 田 回忆 ,为 了详
细记录 观测 到的宝贵数据 ,
维普资讯
临震前 6个小 时的准确 预 测 六位 年 轻 人靠土仪 器成 功 测 出地震
烟 囱 ,房 顶 掉 瓦。县 地 霹
也 在 当天 接 到群众 反 映 , 黄 鼠狼 搬 家、大 牲 畜跳 目
跑 、老 鼠发 呆不 怕 人及 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j 这 期 间 ,辽 宁 省 、革
大 。地 倾 斜 仪 、土地 磁 等 仪 器 也 都 出现 了从 未 有过 的强 烈 反 应。我 们 几 个 人都 守 在 自 己的仪 器 旁 ,谁 也 没 有说
话 ,大家 用 目光进 行 着 简 单 的 交流 。我 自 己也 不 知 道接 下来 会 发生 什 么 ,只好 听天
回来。据如 今 已搬 迁
决定立 即向东南 1 4个重 点公
社 发 通 知 ,做 好 预 防。 由观 测 员 王力 华 骑车 到 县里 送 书 面 报告 。在 送 报 告 途 中 ,王
在 强 烈的 颠簸 中屋 子 上 自
皮 哗 哗地 往 下掉 ,每 个
上 都 白花 花 的 一 片 。 虽
成 田记 下 笔记 : 9 5年 1 17 月 8日晚 ,天 阴 沉 沉 ,对 面 不
生 了剧 烈的 颠簸 ,但 我
就 商量 好 了 ,坚 守 阵地 ,
见人 ,而且还有 硫磺 味……1
海城 地震 中的地 裂 。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
震源深度为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
南部大连,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锦州市都受到波及,有感范围:北至内蒙古海拉尔,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陕西黄土高原,东达日本,方圆2000余公里。
然而,由于海城大地震发生之前,各级地震台站积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比较准确地做出了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预防,及时组织当地群众转移疏散,使得海城大地震的灾情灾害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海城县震灾损失金额约4亿元,死亡1020人,伤16933人。
据相关史料记载,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确定辽宁省沈阳至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在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
国务院随后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由国家地震局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
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在深入开展测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至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经过预测研究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的报告。
根据上述地震预测报告,辽宁省地震部门有针对性地加紧开展地震测报工作。
通过深入开展研究,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发现2月1至3日辽宁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等情况。
于是,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于2月4日零点左右,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将会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早6时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
4日上午10时30分,辽宁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紧急电话通知,发布临震预报,并及时有效地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
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回顾与思考
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回顾与思考
钟以章
【期刊名称】《防灾博览》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当我们满怀激情翻开2005年的日历时,不经意地发现已进入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的门槛,令人们不能忘怀的是,当1975年2月4日7.3级地震强烈震撼着辽南大地时,面对灾区到处房倒屋塌的悲凉景象,震区人民并没有气馁,而是满怀豪情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描绘更为美好的建设蓝图。
这种生动场面的出现是因为震前有了较为准确的地震预报。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钟以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
【相关文献】
1.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预报之回顾 [J], 肖和平
2.一次地震预报挽救众多生命--纪念辽宁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 [J], 张恩全
3.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纪念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4.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J], 徐心同
5.辽宁防震减灾事业的回眸与展望--纪念成功预报海城7.3级地震四十周年 [J], 钟以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海城地震辽宁海城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附近的7.3级大地震,时间是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因为预报措施比较成功,这次地震共造成8.1亿元的经济损失。
辽宁海城大地震时间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地点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
强度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震中位置示意图1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0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情景描述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破坏程度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
波及范围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经济损失震中位置示意图2这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
30多年前海城地震观测站姜成田等人临震预报正确率95%李伯淳董军
30多年前海城地震观测站姜成田等人临震预报正确率95%李伯淳董军(国际天灾研究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真正成功预测的人类第一次七级以上地震是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
此次地震许多专家从许多角度、许多层面进行了总结。
姜成田也写了《海城站土地电突跳与临震预报》(发表在《地震战线》1977年第一期)、《对土地电突跳的初步认识》(在第二次辽宁省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然而这些文章未引起重视,因此, 姜成田等人预测海城地震临震的方法没有得到很好地总结和发挥应有作用。
近日,我们有幸得到1972年海城地震观测站成立至1977年底技术负责人姜成田、群测群防负责人王立华,提供的《地震预报登记簿》、《地震工作日记》等珍贵资料,并对他们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30多年前他们临震60次预报正确率95%,特别是《地震预报登记簿》中76份《地震预报登记表》对当时的预报有详细记录。
如此好的临震预报,令人难以相信。
为了确认其真实性,李伯淳专程到海城核实原始资料并寻找地震期间经历人了解情况,姜成田、王立华写《证明书》确认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无差错的基础上,为了更好说明他们在当时对临震预测实际情况,因此整理此文供各位参考。
海城地震观测站在1975年2月4日7.3级大地震发生前后几年,他们在工作中的预报意见及经验说明,地震发生之前地电突然变化、土倾斜变化现象,作为地震临震预报手段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汶川地震后姜成田在自已家中安装上了土地电、土地倾钭,在近期地震中他又做出了很好的预测。
一、海城地震观测站姜成田等人资料摘录《地震工作日记》内容摘录如下:1972年10月20日调到地震台工作,负责业务。
1972年12月15地震台基建全部结束,地址玉皇山。
1972年12月17日我第一次参加省地震大队测震学习班两个月考试成绩合格,邮回县里。
1972年12月17日我第一次参加省地震大队测震学习班二个月,考试成绩合格,邮回县里。
海城地震
《瞭望》文章:海城地震预报始末海城地震预报,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它的故事至今仍在国内外地震学界引发“余震”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辽宁省海城市大白桥北岸,一座土褐色纪念碑巍然耸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站在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纪念碑纵向开裂的墙体上,巨幅日历显示:“1975年2月4日”。
这是海城地震发生的时间。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
震前,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
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受灾人口830多万。
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是1328人。
地震预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据辽宁省地震局统计,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到震区考察。
美国学者雷利震后不久来到现场,他对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通过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对比,确实是作了预报,所以我才来到海城考察!”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揭幕仪式上说:“海城营口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探索预报地震,抗御地震灾害进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已是海城境内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纪念碑。
前两座立于1982年,是辽宁省地震局为方便国内外学者考察而建,分别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沟和宏观震中毛祁镇。
本刊记者站在岔沟村的小山顶上,纪念碑旁,地震裂缝已难以辨识,而远处的青山苍翠欲滴。
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海城地震后,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预报称为“科学的奇迹”。
奇迹不可复制,这句话在赞叹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之时,也隐含着难于总结海城经验的困惑。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应急工作述评
1 9 7 5 年1 月辽 宁省 革命 委 员会 批 准 了省 地震 办公
1 海 城 地 震 前 的地 震 应 急 工 作
2 0 世纪6 0 年代末到7 0 年 代 初 ,强 烈地 震 在 我 国频 繁 发 生 ,为 了防 御 地 震 灾 害 ,在 周 总理
和加 固。
( 2 )各 级 防震 机 构 组 织 了专 业 性 的抢 险 、
应急始于1 9 6 6 年 邢 台 地 震 ,辽 宁省 的地 震 应 急
于华 北及 渤海 地 区地震 形 势 的报 告》 ,认 为 “ 今
明两 年 内有可 能 发生5 —6 级地 震 ” 。辽 宁地震 队
伍也 加 强 了地 震 监测 、预 报 工作 ,在 多次 震 情
会 商会 上 专 家 们 提 出 ,近 期 在 营 口 、盘 锦 、丹 东 、旅顺 、大连 等地 区有 发 生5 级 左 右地 震 的可
灾
学
报
2 9 卷
人 皆知 。
建 立 各 级 防震 机构 ,检查 、落 实 防震 工 作 ,截
止 到大 震前 ,全省 各 地 基本 上 都 建 立 了有 专 人 负责 的 防震 机构 ,其 中相 当于 县 、 区级 的7 6 个, 生产 大 队 级 ( 村 级 )9 2 3 0 个 ,厂 矿企 业 级 1 1 0 6
第2 9卷 第 1期
2 0 1 3年 3月
防
灾
减
灾
学
报
Vo 1 . 2 9 No . 1
Ma r .2 01 3
1975年2月4日,人类第一次准确预测降低损失的海城地震发生
1975年2月4日,人类第一次准确预测降低损失的海城地震发生(历史今天特约作者:一一)海城大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于中国辽宁省海城的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东经122°50',北纬40°41')发生了强度是里氏7.3级(矩震级7.0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21千米。
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总人口数的0.22%。
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部分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红点为海城地震震中)海城地震前,中国地震部门事先就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
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
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
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
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
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
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
人类史上唯一一次精准预测的地震来自54年前的中国。过程惊心动魄
人类史上唯一一次精准预测的地震来自54年前的中国。
过程惊心动魄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人类历史上仅有唯一的一次精准的地震预测,发生于54年前的中国,这场被成功预测的地震就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这一场强度高达7.3级的地震,营口地震局将时间精确到了2月4日,并给出了准确的时间段,使得震区绝大部分居民得以幸免。
这也成了当时国际上普遍承认的,一次极度罕见的大地震成功预测案例。
当时的地震专家们是怎样做到的?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
在1975年的海城地震发生前6年,也就是1969年的7月8日,在我国的渤海湾一带,发生了7.4级的强震,虽然发生在海上,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地震专家们坚持认为,这是为我们敲响的一记警钟,华北东北地区很可能潜伏着一场大地震,只是在何时何地爆发,还无人知晓。
接下来的数年里,辽宁各地出现了一些列小型地震和600多起地下水异常外泄事件。
当时,有很多本应冬眠的蛇,反常地外出活动,最终冻死在路上。
老鼠成群呆立原地不动、家禽绝食、举止诡异……这一切仿佛都预示着,在地底蕴藏着一股可怕的能量,随时准备爆发。
这些异常现象一直持续到1975年,有增无减。
1975年2月1日,营口发生了1次3级地震,2月2日发生了7次小震,2月3日发生了几十次小震,2月4日早上7:50,营口发生了1次4.8级地震,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小型余震;上午10:36,营口再次发生4.7级地震,接着又是一系列小型余震。
过了中午12:00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再也没有地震发生了。
地震学家们并没有被这暴风雨前的宁静所迷惑,根据以往经验,营口极有可能正在酝酿一场震级超过6.8级的大地震,预计具体位置就在营口和海城之间!1975年2月4日中午,经过一番紧张的研究之后,辽宁省级和地市级地震部门一致认定,一场可怕的大地震即将发生。
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左兆荣; 吴建平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1995(017)004
【摘要】本文讨论了地震“成核”问题.加速是成核相的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的
一个必要条件.若以方程dΩ/dt=C/(tf-t)n表征成核过程的加速特性,则可将其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比例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根据这一原理,对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的失稳破裂时间tf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相关系数r2达极大;且主震时间的估算误差一般小于所用最后一个数据点与主震之间剩余时间的一半或更少.【总页数】6页(P493-498)
【作者】左兆荣; 吴建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1975年海城地震的前震对主震的作用 [J], 李兴才
2.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频谱特征分析及其前震识别 [J], 郑建常;王鹏;许崇涛;徐芳芳
3.2014年新疆于田MS7.3强震构造背景及其与2008年MS7.3地震之间的关系
讨论 [J], 程佳;刘杰;盛书中;姚琪;刘代芹
4.1975年海城Ms7.3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 [J], 赵宏阳;陈晓非
5.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J], 左兆荣; 吴建平; 巫志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5年海城Ms7.3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
1975年海城Ms7.3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赵宏阳;陈晓非【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0)007【摘要】地震强地面运动预测对工程的抗震设计,地震危害性分析以及减轻特定地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海城地区的地质资料和发生于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的Ms7.3地震资料,分别构造了海城地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和海城地震的震源模型,并且使用可以准确描述地形起伏的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海城地震的波场传播过程.通过对计算得到的波场快照、合成理论地震图以及地震烈度的分析表明:(1)震源模型、地下的速度结构和地形起伏对海城地震的波场传播模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所产生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和盆地效应明显;(2)通过计算得到的海城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与通过震后调查得到的烈度分布大体符合,验证了本文所构造的震源模型和速度结构的合理性.%Strong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mitigating the devastation caused by a possible large earthquake that may occur in a particular area.In this study,the velocity model of the Haicheng area and an earthquake source model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Haicheng city,Liaoning province,on 4 February 1975.The 3D curvilinear gri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hat can handle free surface topography with high accuracy is adopted to simulate seismic-wave propagation.The computed snapshots,synthetic waveform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show that (1) the seismic source model,velocity structure as well as free surface topography have major effects on the simulation of seismic wavefield propagation of the Haicheng earthquake.The near-fault concentration effect of peak ground velocity,rupture directivity effect,and basin effect are obvious.(2) The computed seismic intensity map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intensity map,which validates the built earthquake source model and the velocity model in this study.【总页数】9页(P2707-2715)【作者】赵宏阳;陈晓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深圳518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及震动图预测 [J], 刘军;孙甲宁;宋立军;毕雪梅;谭明;何金刚2.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J], 孟令媛;周龙泉;刘杰3.用(DDA +FEM)方法数值模拟1975年海城、1999年岫岩地震发生的过程 [J], 张瑞青;魏富胜;乔成斌;林邦慧4.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J], 左兆荣; 吴建平; 巫志玲5.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J], 左兆荣; 吴建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忆七五年那场地震
回忆七五年那场地震
丁清波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11(0)12X
【摘要】天灾人祸是非常可怕的。
人类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常常显得是那样渺小和无助,亲身经历过这种浩劫的人,会更加刻骨铭心,那一时刻的分分秒秒纠结在记忆的深处,每每回想起来,会更加珍惜宁静祥和的普普通通的每一天。
七五年东北的海城县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
我家住在鞍山市,离海城有37公里。
当时我小学还没毕业,大家对地震的了解还很朦胧。
【总页数】2页(P54-55)
【关键词】飘飘洒洒;漫漫长夜;山摇地动;就这样;去取;不知道;断水断电;伪满时期;世界末日;化工总厂
【作者】丁清波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化工总厂研化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回忆那场雪 [J], 李丹悦
2.回忆那场雪 [J], 李丹悦
3.1966年邢台地震考察队分析组现场地震监测预报回忆 [J], 林邦慧
4.回忆那场波澜壮阔的“南京事件” [J], 徐同欣
5.那场地震之后关于我们的故事——记玉树地震八周年 [J], 罗桑南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今天: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人类史上第
一次成功预报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省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全球首次在政府主导下成功预报地震并且有效减少人员伤亡的地震。
1970年初在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将辽宁省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域,1970年又同时成立了辽宁省的地震工作机构,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支野外综合探测队,11个专业地震台站,8495个业余地震前兆测报点组成的地震预测预报队伍。
1974年6月7日至6月9日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上辽宁有关地震专家提出了渤海北部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
1974年11月25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明确指出辽东半岛大连-营口地区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
1974年12月22日辽阳参窝水库库区发生4.8级地震后在1975年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震情会商会上认为这个4.8级地震并不是预期要发生的地震,在辽宁南部地区仍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而且估计在1975年上半年发生可能性更大。
1975年2月3日18时开始辽宁海城-营口一线区域接连发生多次有感地震活动后认为在辽东半岛上即将发生大地震,随后在1975年2月4日00时向辽宁省省政府发布了相关的预报,1975年2月4日上午10时辽宁省政府正式向各级政府发布通报要求辽东半岛各级政府居民近期做好防震措施,当时大连,营口,海城等多地居民搭起防震棚或者组织在户外观看电影以躲避地震。
这次大地震受灾人口约400万人,建筑破坏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这次地震造成1328人遇难,1.8万人受伤。
这次大地震的成功预报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由政府主导+民间群测群防是本次地震得以成功预报的主要因素,另外其次这次大地震震
前也有大量的前兆现象被观测到。
这次地震有大量的前兆现象被发现,首先是动物异常,在1974年12月10日至1975年1月1日辽宁出现了数百条冬眠的蛇爬出洞穴被冻死的现象,另外还出现了大量的鱼群跃出池塘的现象以及大量老鼠逃跑的现象。
1975年1月20日至1月30日10天时间里先后出现蛇,鱼,鹅,狗,猪等较多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惊恐,奔跑,吼叫或者痴呆,特别是鼠群。
1975年2月1日也就是海城大地震前3天除了蛇类突然很少见之外其他动物例如鼠类,猪,狗,大牲畜等异常表现均猛然增长,特别是出现大量鹅出现惊飞的现象,有多处共51只鹅竟然惊飞狂叫,飞出距离达到了100米至200米,实为少见。
即使是距离地震震中较远的鞍山,辽阳等地区鹿场养殖的梅花鹿和马鹿也在主震前1至2天有乱叫,乱撞,闹场不安的现象,而震后转入平静。
另外还有地震前兆则是出现大量的地下水异常现象,主要的地下水异常是井水异常和少量温泉异常,例如井水水位异常上涨或者下降,发浑冒泡变色变味漂油花等现象。
在海城地震震中周边250千米内25个县市共测得118口井水有异常表现,其中水位下降共有28口【大部分水井水位下降达到0.5米左右】,水位上升的有79口【大部分水井上升水位达到1米以内】,另外还有43口井水是发浑,翻沙,冒泡等现象。
最后还有地震前兆例如震前海城-大石桥一带出现高温现象【1975年1月20日夜间海城地区升温达到5.4摄氏度,1975年2月3日08时至10时升温至12摄氏度】。
另外震前月余出现的强烈的怪味现象,怪味现象出现在1974年12月20日至震前。
另外在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市发生7.3级地震震前还发生了数百次前震现象【主震前4天一共发生了335次1级以上的前震活动,其中3级以上前震9次】,最大前震为1975年2月4日07时50分发生的4.8级前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