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东北达州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合集下载

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摘要】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成藏地质条件对于勘探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页岩气资源概述、成藏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赋存状态、成藏主控因素、储集特征和成藏模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旨在为页岩气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页岩气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页岩气资源、成藏地质条件、页岩气赋存、主控因素、储集特征、成藏模式、研究方向、应用前景、地质条件重要性、页岩气成藏。

1. 引言1.1 页岩气资源概述页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

页岩气是一种以页岩为主要产出岩石的油气资源,其开发主要通过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进行。

页岩气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巨大,被认为是未来能源产业的重要补充。

与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比,页岩气资源不仅开发成本低,而且能够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

页岩气资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页岩气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1.2 页岩气成藏的重要性页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对于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气成藏的重要性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区域,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随着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页岩气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问题。

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能源自给率和国家竞争力。

深入研究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探索其储集规律和成藏模式,对于实现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1.3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20世纪美国页岩气开发热潮开始以来,全球范围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活动逐渐兴起。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我国页岩气资源前景简述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我国页岩气资源前景简述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我国页岩气资源前景简述摘要:本文在大量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简要概括了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进而对我国形成页岩气的物质基础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描述,资料表明,我国页岩气资源技术可采储量巨大,前景广阔。

关键词:页岩气形成条件我国页岩气资源前景一、页岩气概述页岩气简单地讲就是从富含天然气的页岩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张金川等(2004)指出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多年研究,在页岩气藏中,天然气并非单纯性的存在与页岩之中,同时也存在于页岩的砂质、粉砂质夹层中。

这主要归结于页岩气具有典型的“原地成藏机理”,即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本身即是气源岩又是储集层,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殊条件实现天然气资源的有利圈闭与保存。

二、页岩气的形成条件页岩气从成因上看包含了生物化学成因,热解、裂解成因以及混合成因等几乎所有有机质生气作用方式,并且从未熟到高成熟各个阶段均可成藏。

生物成因气主要形成于有机物的埋深较小,地层温、压相对较低的成岩作用初期,但其生化作用是有限的,他只能将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甲烷气,剩余的有机物则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上覆沉积物不断加积,埋深加大,温、压升高,先转化为干酪根,进而转化为沥青再转化为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最后当埋藏条件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后,干酪根的短侧链直接热裂解成气或者由已生成的液态油进一步裂解成气。

而混合成因页岩气则是指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同时存在的页岩气藏。

页岩气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下面从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三方面简要介绍页岩气的形成条件。

1.有机碳含量页岩气的工业聚集需要有丰富的有机质为基础,研究表明黑色页岩和碳质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是页岩气藏形成的最有利岩石类型,其有机质含量在3%~15%之间或者更高。

有机质作为页岩产气的物质基础与泥页岩的生烃潜力成正相关,同时有机质还具有吸附天然气的能力,可以作为页岩气的赋存介质之一,因而页岩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吸附气的含量也就越多。

页岩气成藏机理

页岩气成藏机理

页岩气成藏机理1 前言页岩气是指那些聚集在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

它与常规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完全一样,只不过赋存于渗透率、孔隙度极低的泥页岩之中,气流的阻力比常规天然气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页岩气的开采难度,因此被业界归为非常规油气资源。

在页岩气藏中,天然气不仅存在于泥页岩,也存在于夹层状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地层中。

页岩气藏烃源岩多为沥青质或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和高碳泥页岩,有机质含量一般为4% ~30%,是普通烃源岩的10~20倍。

天然气的生成来源于生物作用、热成熟作用或两者的结合。

页岩自身的有效孔隙度很低,页岩气藏主要是由于大范围发育的区域性裂缝,或热裂解生气阶段产生异常高压在沿应力集中面、岩性接触过渡面或脆性薄弱面产生的裂缝提供成藏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储集孔隙度和渗透率。

通常孔隙度最高仅为4% ~5%,渗透率小于1×10-3μm。

2 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天然气以多种状态存在于页岩中。

少数为溶解状态天然气,大部分为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和裂缝之中。

吸附状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密切,它与游离状天然气含量之间呈彼消长关系,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变化于20% ~85%之间。

2.1 页岩气第一阶段-吸附状态(吸附与扩散)天然气在页岩中的生成、吸附与溶解逃离(图1①),具有与煤层气成藏大致相同的机理过程。

在天然气的最初生成阶段,主要由生物作用所产生的天然气首先满足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吸附的需要,当吸附气量与溶解的逃逸气量达到饱和时,富裕的天然气则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逃散,条件适宜时可为水溶气藏的形成提供丰富气源。

此时所形成的页岩气藏分布限于页岩内部且以吸附状态为主要赋存方式,总体含气量有限。

2.2 页岩气第二阶段-游离状态(溶解与析出)在热裂解气大量生成过程中,由于天然气的生成作用主要来自于热化学能的转化,它将较高密度的有机母质转换成较低密度的天然气。

《2024年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2024年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开发。

为了更好地了解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本文将系统阐述页岩气的形成机制、形成条件以及影响含气性的关键因素。

二、页岩气的形成条件1. 地质条件页岩气的形成需要具备特定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和沉积时间。

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湖泊、三角洲等静水环境的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在长时间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过压实、脱水、有机质成熟等过程,逐渐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

2. 温度和压力条件页岩气的形成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页岩中的有机质会逐渐成熟,生成更多的天然气。

此外,较高的压力也有助于将天然气保存在页岩层中。

3. 有机质条件有机质是页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

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在成熟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天然气。

因此,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和成熟度都会影响页岩气的形成。

三、含气性影响因素研究1. 页岩层厚度与连续性页岩层的厚度和连续性对含气性具有重要影响。

厚且连续的页岩层具有更好的储气能力和连续性,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

因此,页岩层的厚度和连续性是评价含气性的重要指标。

2. 矿物组成与孔隙结构页岩的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对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

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页岩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有利于天然气的吸附保存。

此外,页岩的孔隙结构发育程度也会影响天然气的储集和流动。

孔隙结构发育良好的页岩具有更高的储气能力和更好的流动性。

3. 地质构造与埋藏史地质构造和埋藏史也是影响含气性的重要因素。

构造活动、断裂、隆升等地质过程都会对页岩层的含气性产生影响。

此外,埋藏史也会影响页岩的成熟度和有机质类型,从而影响天然气的生成和保存。

四、结论通过对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及含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页岩气的分布规律和储集特征,为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页岩的气藏特征和开发潜力,为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一、本文概述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页岩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四川盆地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包括地质背景、储层特征、成藏机制和影响因素等,以期为后续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四川盆地地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这使得其页岩气成藏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首先通过对四川盆地的地质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构造演化历史、沉积相带分布和烃源岩发育特征等基本地质条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页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含气性特征,揭示页岩气储层的基本属性。

接下来,本文重点探讨四川盆地页岩气的成藏机制,包括页岩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过程。

通过对页岩气成藏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页岩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

本文还将考虑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综合评估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

本文总结了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的主要特点和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和开发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的认识,还可以为后续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四川盆地地质背景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沉积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地质背景。

盆地内沉积了丰富的地层,其中页岩地层发育良好,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川盆地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导致了盆地的抬升、沉降和变形,形成了现今的盆地格局。

同时,这些构造运动也伴随着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对盆地的沉积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四川盆地的地质历史中,沉积了多套页岩地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马溪组和五峰组。

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

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

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摘要:本文介绍了页岩气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富集机理等,认为不同阶段、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都可能会在泥页岩中滞留形成页岩气;页岩气生气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干酪根的类型和有机碳含量;吸附态的赋存状态是页岩气聚集的重要特征。

我国页岩地质结构特殊复杂,需要根据我国具体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更加合理的进行开采。

关键词:页岩气富集资源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已成为实现低碳消费的最佳选择。

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非常巨大,是常规油气资源的1.65倍。

其中页岩气占非常规天然气量的49%约4561012m3,巨大的储量和其优质、高效、清洁的特点,使得页岩气这一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丰富,约31 1012m3,与美国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相当。

通过对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试采开发,发现其储集机理、生产机制与常规气藏有较大的差别。

一、页岩气及其特征页岩是一种具有纹层与页理构造由粒径小于0.004mm的细粒碎屑、黏土矿物、有机质等组成。

黑色页岩及含有机质高的碳质页岩是形成页岩气的主要岩石类型。

页岩气是从黑色页岩或者碳质泥岩地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原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由于特殊的储集条件,天然气以多种相态存在,除了少数溶解状态的天然气以外,大部分在有机质和黏土颗粒表面上吸附存在和在天然裂缝和孔隙中以游离方式存在。

吸附状态的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有关,从美国的开发情况来看,吸附气在85~20%之间,范围很宽,对应的游离气在15~80%,其中部分页岩气含少量溶解气。

页岩气主体上是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同时赋存与泥页岩地层且以自生自储为成藏特征的天然气聚集。

复杂的生成机理、聚集机理、赋存状态及富集条件等,使得页岩气具有明显的地质特殊性,具有低产量、产气时间长的特点(一般可稳产30~50年,递减率<5%)。

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李楠;洪海涛;赵正望;张少敏;张芮;康家豪;王兴志;曾德铭;陈旺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24(31)2
【摘要】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包括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以及黏土质页岩,其中黏土质页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混合质页岩。

2)页岩孔隙类型以片状黏土矿物晶间孔与有机质孔为主,裂缝以页理缝为主。

3)页岩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矿物组分、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因素的共同控制。

4)基于页岩生烃潜力与储集能力,认为混合质页岩为大安寨段的优势页岩岩相。

大安寨段页岩甜点储层段主要分布于大二亚段a 小层,主要为混合质页岩与介壳灰岩的薄夹层。

【总页数】10页(P187-196)
【作者】李楠;洪海涛;赵正望;张少敏;张芮;康家豪;王兴志;曾德铭;陈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2
【相关文献】
1.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油)储层评价
2.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储层储集能力评价
3.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4.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特征
5.川东北元坝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黑色页岩沉积及储层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一、本文概述基于上述资料,《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着四川盆地志留纪地层中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机理,特别是针对龙马溪组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剖析四川盆地这一特定区域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通过揭示其构造演化历史、地层分布特征以及页岩的空间展布规律,着重探讨了龙马溪组页岩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历程及其与页岩气成藏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的成藏地质背景,重点关注了盆地内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作为烃源岩的特殊属性及其对页岩气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结合四川盆地独特的构造格局、复杂的断裂与褶皱构造特征,以及较高的地温梯度等有利地质条件,本文首先梳理了盆地的地质历史与构造演化过程,其次详细阐述了龙马溪组页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厚度等因素,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页岩气的有效生成与长期稳定保存。

文中还特别评估了威远、泸州、宜宾和自贡等地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利页岩气成藏区带的识别标志和评价标准,为今后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策略。

二、四川地区地质背景四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位置独特,跨越了多个构造单元,包括扬子地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等。

这一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为四川地区的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川地区的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为页岩气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层基础。

志留系地层是四川地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

志留系地层在四川地区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且富含有机质,为页岩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构造方面,四川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

这些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地层的展布和变形,还为页岩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特别是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活动,对四川地区页岩气的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

页岩气成藏浅析

页岩气成藏浅析

页岩气成藏浅析作者:周玉增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6期摘要:页岩气是近几年才被关注的非常规天然气,美国Curtis是研究页岩气的最早学者之一,给页岩气一完整的描述定义。

页岩气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并以吸附状态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在烃源岩层内就近聚集,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即“自生自储”成藏模式。

通过研究和技术指标测试,认为页岩气的成藏条件为埋藏温度高、有机质含量高的泥页岩气体发育;孔隙度小(平均为5.2%)、渗透率低(低于0.001毫达西)的岩层是页岩气成藏条件;页岩气具有吸附机理和游离气活塞式运聚机理,且具有明显的“混合型”特征。

页岩的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岩层厚度,产层孔隙度及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掌握页岩气的特征,寻找靶区研究,便于更有效地进行页岩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关键词:页岩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析1 引言页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类型,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已被我国正式列为第172种矿产,不再归属于常规天然气范畴。

美国是页岩气理论研究与勘探开发最早的国家,已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商业规模[3]。

近几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页岩气的研究力度,通过实验区块的初步勘探,我国南方志留系地层中发育黑色页岩,演化程度高,可形成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

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威远和泸州地区,其页岩气资源相当于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总量,主要富集区产在南方海相页岩中,长宁-威远页岩气实验区已进入小规模商业化试运行;我国其它地区如江汉盆地的第三系、松辽盆地白垩系,以及南华北,渤海湾盆地、柴达木、酒泉盆地均有页岩气资源[1]。

我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约为13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方米以上,落实程度较高的资源潜力约为16万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已有27个区块探矿权通过招标得到落实,各项技术规范和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区块的价值信息在于地下含气量、保存条件、储层厚度、页岩延伸面积及岩体是否适合压裂等因素。

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R 值 越高越 有利于 天然 气的生 成。所 以热 成熟度 不是判断 页岩生烃 0
能力的唯一标准 。 一
但 在裂缝 发育带 。渗透率大幅度增加 ,如在断裂带或裂缝发育带 ,页 岩储层 的孔隙 度可达 I%.渗透率达2 1 x1 ’ 0 m
4 保 存 条 件
( 有机碳 含量( O ) 有 机碳含 量是 评价 页岩 气藏的 一 2) TC 个重 要指标 , 多数盆地 研究发现 页岩中有机碳 的含量 与页岩产气 率之问
有 良好的线性 关系。 .原 I有 两方面 :①是 因为有机碳是 页岩,气的 矧
页岩气藏 是 自 自储型气藏 ,从某种意 义来 说 .页岩气藏 的形成 生 是天然气 源岩 【大规 模滞 留的结果 ,烃源岩 中天然气 向常规储层初 } J 次运移的 通道 裂缝 、断层等 .所 以连 通烃源岩和常 规 f 2 页 ) 转19
南 红 科 件 分 析
黄 菲① 王保 全②
( 中 法 渤 海 地 质 服 务 有 限 公 司 ② 中海 石 油< ① 中国> 限 公 司 天 津 分 公 司 渤 海 油 田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有
摘 要 页岩 气藏 为 自生 自储型 气藏 ,它的生烃务件 、储集务件 、保存 备件 相互影响 ,息息相关,热成熟度和有机碳含 量控 制 页 岩 的生 气能力 .而有机碳含量还影 响页岩 的储集性 ,是增加 页岩孔隙空 间的重要 因素; 页岩气藏储层致 密,孔 隙度和渗透率极低 ,裂 缝的存在会提 高储层的渗透率 ,矿物成 分影响其储 集性 能 ,其 中粘土矿物有利 于增加微孔 隙 .并且增加岩石对天然 气的吸 附能力.而 石英和白云石脆性较 大,则有利 于增加储层 中的裂缝 ,并且 对水力压裂造缝有利 ;页岩 气藏 对保存 务件的要求较低。 关键 词 页岩 气 有机碳含量 热成熟度 储 集务件 保存条件

浅析川东北元坝地区自流井组珍珠冲段致密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浅析川东北元坝地区自流井组珍珠冲段致密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变 迁时 期 , 即燕 山期一 喜 马拉雅 山期 , 该 地区 曾与南 秦岭 受到 了 由北 向南 的强 烈地质 作用 , 挤 压作 用的 影响使 喜马 拉雅 山继承 了燕 山期 的构造 活动 方式 , 通 过 向南 逆冲 推覆 后定 型为 喜马 拉雅 晚期 。 元坝 区地形 地貌 以 中低 山为 主 , 地质 构造 体系属米 仓 山 , 龙门 山和盆北 低 山三大地 貌 交汇地 带 , 大部 份地 区位 于米仓 山走廊 以南 , 为典型 的侵 蚀 台阶状

孔喉半 径低 、 渗滤通道 窄 。 与 之相 关的 自流井组 珍珠 冲段主 要是 由砾岩 和砂 岩 两套储 层发 育而成 , 砾岩 储层 的储集 空间 以裂缝为 主 , 见少 量微 孔。 孔隙度 、 渗 透率值极 低 , 为典型 孔隙一 裂缝 型储层 。 砂 岩储层 的储 集空 间以原生 粒间 孔 、 粒 间溶 孔 、 粒 内溶孔 为主 , 夹 少量 微裂 缝 , 其 平均 孔隙 度为6 %, 平均 渗透率 为 0 . 1 ×1 0 。“m。 , 为典 型 的孔 隙型储 层 , 经过 勘探 和研究 分析 : 川 东北地 区 自流井组 仍具有 良好 的勘探 潜力 , 尤其
中低 山形 。 地 势北高 南低 , 延缓 下降 , 江河溪 沟纵横 , 山体切割强 烈 , 地 表起伏 不
地区 自流井组成藏条件优越、 气源充足 , 而控制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 征 、 物性 特征 、 孔 隙类型 和成岩 作用
特征及其 相互 关系的影 响与作用 是非常 巨大的 。 而控制 优质储层 发育 的关键 因 素是 沉积相 此外, 成岩作用 和构造裂 隙作 用对储层 发育也有 着重 要的影 响。 川 东北 元坝地 区特别 是其西北 部 由于其发育 成大型相 控型 孔隙砂岩 储层 , 物性较

页岩气特性及成藏机理

页岩气特性及成藏机理

页岩气特点及成藏机理---陈栋、王杰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匮乏,作为传统天然气的有益补充,其重要性已经日益突出。

随着国家新一轮页岩气勘探开发部署的大规模展开,正确认识和掌握页岩气的成因、成藏条件等知识,对于今后从事页岩气现场录井的工作人员提高录井质量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1.概况页岩气(shale gas)是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与“煤层气”、“致密气”同属一类。

其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2.特点2.1 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暗色泥页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它可以生成于有机成因的各种阶段天然气主体上以游离相态(大约50%)存在于裂缝、孔隙及其它储集空间;以吸附状态(大约50%)存在于干酪根、粘土颗粒及孔隙表面,极少量以溶解状态储存于干酪根、沥青质及石油中天然气也存在于夹层状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油气藏分布示意图提高。

当页岩中发育的裂隙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时,就成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页岩气的资源量较大但单井产量较小,美国页岩气井的单井采气量为2800-28000m3/d。

2.5 在成藏机理上具有递变过渡的特点,盆地内构造较深部位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页岩气成藏和分布的最大范围与有效气源岩的面积相当。

2.6 原生页岩气藏以高异常压力为特征,当发生构造升降运动时,其异常压力相应升高或降低,因此页岩气藏的地层压力多变。

2.7 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稳定产气。

但页岩气储集层渗透率低,开采难度较大。

3.成因通过对页岩气组分特征、成熟度特征分析,页岩气是连续生成的生物化学成因气、热成因气或两者的混合。

生物成因气是有机物在低温下经厌氧微生物分解作用形成的天然气;热成因气是有机质在较高温度及持续加热期间经热降解和裂解作用形成的天然气。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气(油)成藏条件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气(油)成藏条件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气(油)成藏条件郑荣才;何龙;梁西文;徐文礼【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3(033)012【摘要】近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万县向斜南段,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黑色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组合中,有多口井钻获中、高产油气流.为证实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油)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首先分析了其油气地质特征:①大安寨段为淡水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有滨湖、浅湖、湖坡和深-半深湖4种亚相,对应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过程,可划分为低位、湖侵、早期高位和晚期高位4个沉积体系域;②穿越各亚相带的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了大安寨段自生、自储、自盖页岩气(油)成藏组合条件;③以湖侵体系域的凝缩段和早期高位体系域中偏向深湖一侧的浅湖滩缘、湖坡和半深湖亚相为有利页岩气(油)储集相带,储层并非为单一的岩石类型,而是碳质页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的薄互层组合体.在此基础上,以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厚度、埋藏深度及脆度为页岩气(油)的五度评价标准,结合该区页岩的成分特征和裂缝发育状况对大安寨段页岩气(油)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认为:川东地区大安寨段具备优越的页岩气(油)成藏地质条件,可列为四川盆地非常规能源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有利勘探区之一.【总页数】11页(P30-40)【作者】郑荣才;何龙;梁西文;徐文礼【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J], 李靖2.川中龙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混合沉积及其致密油勘探意义 [J], 丁一;李智武;冯逢;翟中华;孙玮;汤聪;张葳;张长俊;刘树根3.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沉积与储层特征 [J], 黄棋棽;林良彪;赵军寿;徐双辉;郝强4.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因 [J], 王昕尧;金振奎;郭芪恒;王金艺;任奕霖;王凌;王兆峰5.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储层储集能力评价 [J], 李维邦;姜振学;仇恒远;朱德宇;曹香妮;苏展飞;杨占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页岩气为例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以页岩气为例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技术应用与研究2018·05105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以页岩气为例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姚倩倩(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430100)摘要:页岩气是未来天然气开发的重要接替者之一,对于天然气开发的规模扩大和产量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全面性的探究页岩气的成藏地质条件,这不仅可以为页岩气的勘察提供依据,更可以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就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做具体分析,旨在全面的认识页岩气以及其成藏的规律与条件。

关键词: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滞留成藏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 Formationwith Shale Gas as an ExampleYao Qianqian(Geosciences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Hubei, 430100)Abstract :Shale ga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ccessors of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caleexpansion and output stability of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hale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basi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but als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hale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aiming a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shale gas and the laws and conditions of its reservoir formation.Key words :shale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deten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天然气在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经济效益突出,环境生态效益也十分的显著,因此现阶段的各国都在积极的进行天然气的开发和应用。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油)储层评价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油)储层评价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油)储层评价卢炳雄1,郑荣才2,梁西文3,徐文礼2【摘要】摘要:以野外剖面观测和室内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薄片鉴定、X-衍射、物性、孔隙结构和岩石力学分析,确定川东地区大安寨段有利储层为各类介壳灰岩与碳质页岩的不等厚互层组合体,以发育于大安寨段第二亚段(简称大二亚段)上部湖坡亚相的湖退型灰岩与页岩互层组合为相对优质的储集体,其脆性矿物含量明显高于下部,更易产生天然裂缝和进行储层的压裂改造。

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07%,明显大于下部的0.38%,对应的实测总含气量平均值为0.71 m3/t,明显大于下部的0.41 m3/t。

运用岩石薄片、压汞资料、物性资料等多种常规技术分析大安寨段页岩储层储集物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寨段储层均具有特低孔-特低渗性质。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证明了储集体纳米级孔隙的发育和分布规律。

粒间孔隙中的粘土矿物层间孔在大二亚段最为发育,且连通性最好,与有机质有关的孔缝及刚性矿物边缘缝在大二亚段上部较为发育,颗粒内孔仅在大二亚段上部零星发育。

综合分析确定大二亚段上部相对大安寨其他层位更具页岩气(油)勘探开发潜力,应给于足够重视。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9【关键词】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页岩气;大安寨段;侏罗系;川东地区1 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隶属川东高陡构造带[1],发育有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延伸和隔档式分布的大型复背斜和复向斜(图1),背斜核部主要出露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背斜两翼至向斜核部依次出露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与沙溪庙组及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等[2-4]。

川中地区侏罗系具备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王世谦等人指出川东地区侏罗系也具有相似的成藏条件和资源量[5]。

但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却未在实际勘探中得到重视,直至近几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涪陵地区加大页岩(油)气勘探力度,并在梁平、忠县一带获得高产油气流,而主力产层正是侏罗系大安寨段。

川西-川北地区T3x5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川西-川北地区T3x5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川西-川北地区T3x5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陈刚;徐双辉;陈洪德;林良彪;邓虎成【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1)001【摘要】在参考美国页岩气发育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露头剖面实测、测井解释、矿物分析等手段,对川西-川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五段(T3x5)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作了详细分析.认为页岩气呈典型的“滞留成藏”,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赋存于泥页岩中;研究区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其中阆中-德阳成都-大邑一带T3x5泥页岩主要为滨浅湖沉积,泥页岩层厚度为55~365 m,埋深在2.0~3.5 km之间,相对较浅;TOC质量分数为2.0%~6.7%,平均值超过3.0%;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为1.0%~2.0%,脆性矿物的质量分数约为68.6%: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总页数】10页(P8-17)【作者】陈刚;徐双辉;陈洪德;林良彪;邓虎成【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川西须家河组泥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J], 叶军;曾华盛2.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J], 马福文3.川西——川北地区千佛崖组页岩气勘探潜力与方向 [J], 马旭杰;周文;陈洪德;龚灏;邓虎成;林良彪;宋荣彩4.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5.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川东北达州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成藏条件杨远萍【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9(039)003【总页数】4页(P407-410)【关键词】川东北; 迭州; 自流并组; 页岩; 储层【作者】杨远萍【作者单位】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四川达州 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达州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东北部,行政区属达州市(图1),近年来该区内中层、深层常规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但对浅层的天然气研究较少,但是在常规天然气井钻遇浅层的录井、测井资料显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有一定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浅层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达州地区浅层页岩气资源潜力。

达州地区位于上扬子陆块四川陆内盆地,跨南大巴山盖层逆冲带、川北压陷盆地、川中陆内拗陷盆地和华蓥山滑坡褶皱带四个四级构造单元。

南大巴山盖层逆冲带发育一系列弧形构造形迹主要有石塘坝-添子城复背斜、井溪坝向斜、红花-龙洞背斜等;川北压陷盆地构造和断裂均发育规模小,不明显;川中陆内坳陷盆地构造简单,发育开阔低缓的背、向斜构造形迹,如税家槽背斜、丰乐场向斜、铁头垭背斜及太平寨背斜、渠县向斜等;华蓥山滑脱褶皱带构造复杂,发育华蓥山复式背斜、渡市向斜、铁山背斜、黄金口背斜、铁山—大竹向斜、铜锣峡背斜、亭子铺向斜、七里峡背斜、温泉井背斜、凉风垭背斜、明月峡背斜等多条背、向斜构造,断裂也发育较多,属达州地区重要成矿区带。

根据达州地区中下侏罗系自流井组野外露头及以往钻井显示,本次研究的自流井组两套暗色泥页岩在区内分布范围较广、连续稳定,中下侏罗统地层在研究区的北部南大巴山盖层逆冲带以北地区被剥蚀。

研究区内自流井组两套暗色泥页岩厚度较大,其中东岳庙段暗色泥页岩厚度在0~40m之间,主体埋藏深度范围在1 200~2 800m,厚度大于30m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南部和西部,分布范围较少,大安寨段暗色泥页岩厚度在0~90m之间,平均36.5m,主体埋藏深度范围在800~1600m之间,沉积中心位于宣汉以北区域,最大厚度达到90m左右,次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南部—大竹东南部,最大厚度达40m左右,西南部偏中部地区厚度也达到40m左右。

在中下侏罗统东岳庙时期,受印支运动晚幕影响,川东北地区快速抬升之后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研究区东北部发育了滨湖、浅湖沉积,主要表现为滨湖沉积;在马鞍山期的沉积水体逐步加深,大面积发育了滨浅湖亚相沉积,在平昌—罗江以西南向发育半深湖亚相沉积;大安寨时期基本继承了马鞍山时期的沉积格局,研究区竹峪—固军一线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向盆地内部过渡为前三角洲—浅湖—半深湖沉积,在浅湖的相对低能水动力带局部发育了浅湖泥灰沉积,在浅湖—半深湖区则主要发育大套泥页岩夹泥灰岩,在浅湖过渡带附近局部出现深灰色的薄介壳灰岩与薄层泥灰岩互层。

该时期东北部物源供给加大,主要是受到南秦岭挤压推覆作用而影响米仓山—大巴山的缓慢抬升,使得该期大量沉积物从东北缘搬运至盆内。

根据研究区内不同地区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东岳庙段样品的镜下显微组分及组成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两套暗色泥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干酪根。

研究区内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不同地区黑色页岩样品的有机碳分析测试表明,页岩有机碳含量小于1%的样品数占分析总数的77%,有机碳含量大于1%的样品数量占分析总数的23%,其中有机碳含量大于2%的样品数仅占分析总数的8%(图2),这表明研究区该套页岩有机碳含量大于1%的分布较少,反映其原始生烃潜力较弱,且变化范围较大,一般为0.13%~2.62%,平均为0.62%。

区内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不同地区黑色页岩样品有机质成熟度分析测试表明,成熟度一般为0.81%~1. 31%,平均为1.04%(图3),测试样品中Ro介于0.6%~1.0%之间的占46%,介于1.0%~2.0%之间的占54%。

这表明整个研究区内两套暗色泥页岩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页岩处于生气高峰期。

岩石热解参数分析的目的是定量检测岩石中的含烃量。

其中总烃含量指S0、S1、S2的总和,S0为气态烃含量,代表C1-C7的轻烃含量;S1为游离烃含量,代表了已生成但未运移走的液态烃(C7以后)残留量;S2为干酪根可裂解生成的烃含量;S1+S2代表生烃潜量,可反映源岩的生烃能力。

自流井组两套不同地区的有机质页岩样品岩石热解实验分析测试表明,其页岩生烃潜量一般为0.04~10.94 mg/g,平均为1.56mg/g,其中大于2 mg/g之间的占15%。

表明这两套页岩的生烃潜量一般,局部稍好。

研究区自流井组两套泥页岩储层物性较好,据不同区域野外样品测试结果显示两套暗色泥页岩孔隙度在3.51%~20.3%之间,平均为10.6%;从所有样品的分布频率上看,孔隙度分布在5%~10%之间的占全部样品的40%,分布在大于10%的则占全部样品的50%。

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 9~0.013md之间,平均0.0079md,大部分样品的渗透率小于0.01md。

样品中渗透率小于0.005md的占30%,分布在0.005~0.01md区间的占30%,分布在0.01~0.02md区间的占40%,没有大于0.02md的样品。

区内两套暗色泥页岩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碳酸盐和粘土矿物为主,长石次之,其中石英含量平均在27.1%、碳酸盐含量平均为13%、粘土矿物含量平均为48.8%,长石和黄铁矿等矿物含量所占比例较小。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等。

区内泥页岩主要发育微、纳米级的孔隙,这是与常规储层的重要区别之一,同时也是制约页岩气有效勘探开发关键的因素。

通过对该区页岩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电镜扫描分析、薄片观察和矿物成分鉴定等实验,结合页岩剖面观察,发现研究区中生界页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并按孔隙在页岩内的发育及其分布特征,将孔隙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和溶蚀孔3大类(图4)。

由于区内此前未做有页岩气工作,通过搜集常规天然气井资料分析表明,在钻遇自流井组两套泥页岩层段均有天然气显示,所以本次研究的油气显示特征主要是通过两套目的层段泥页岩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展示。

为探讨达州地区中生界页岩的吸附性能,本文采用类似煤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方法,使用美国的TER-TEK ISO-300型自动等温吸附仪,参照GB/T 19560-2004标准,在近似地层温度的条件下,对研究区中生界泥页岩样品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建立吸附气量与压力、温度的关系模型。

根据兰格缪尔等温吸附公式理论计算出表征泥页岩对试验气体的吸附特性的各项参数,并描绘出等温吸附曲线。

根据兰格缪尔等温吸附公式,在近似地层温度(30℃)和压力(10Mpa)条件下,自流井组页岩吸附气量(最大吸附能力)在0.17~1.74m3/t之间,平均为0.96m3/t(图5)。

表明这两套页岩的吸附能力一般,饱和吸附量达到1.74 m3/t。

这与美国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相比,吸附能力稍弱。

1)研究区内构造条件复杂,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层剥蚀严重,自流井组两套暗色泥页岩主要出露于研究区内背斜两翼区域,累计厚度约在30~120m之间,埋深最深达到2800m左右,均在4500m以浅,满足工业开采深度条件。

2)两套目次层有机质类型基本为干酪根Ⅱ2和少量Ⅲ型;有机碳含量局部含量>1.5%,基本沿沉积中心分布,热演化程度适中,处于成熟-高成熟期,生烃能力较强,矿物成分主要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平均达到45%以上,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泥页岩颗粒细小、致密,孔比表面积较大,均具有大孔发育较少、微孔发育较多,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喉道细、连通性差的特征。

3)区内自流井组两套目的层泥页岩段局部气显示活跃,储层物性较好,具有原来的储层特征,初步评价页岩气层局部发育较好的页岩气层,具备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关文献】[1] 徐双辉,陈洪德,林良彪,等.川东北渠县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2):200-208.[2] 张金川,聂海宽,徐波,等.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8,28(2):151-156.[3] 朱彤,包书景,王烽.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开发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2,32(9):16-21.[4] 尹中山,蒋琦,罗勇,等. 川南上二叠统煤系泥页岩气和煤岩气合采前景探讨[J]. 四川地质学院,2019,39(2):257-262.[5] 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6):641-653.[6] 赵梦莹,林良彪,徐双辉.川东北达州铁山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J].中国石油与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34(2):210-212.[7] 于炳松.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及其评价思路和内容[J].地学前缘,2012,19(3):252-258.[8] 蒋玉强,董大忠,麒麟,等.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0,30(10):7-12.[9] RouqueRol,J,Avnir,D,Fairbridge,C.W.,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solids,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J].Pure Appl.1994,CHEM 68,1739-1758.[10] 汪泽成,赵文智,徐安娜,等.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J].现代地质,2006,20(3):429-435.[11] 郭彤楼,李宇平,魏志红.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成藏条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1-7.[12] Du min,Chen Shengji,Wan Maoxia,al.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geoehenieal featuresof Jurassie souree roeks in Sichuan basin[J].Natural Gas Exploration & Develonpment,2005, 28(2):1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