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能减震结构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简介
三.消能减震结构
在结构中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耗 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由新西兰的
ROBINSON及其公司最早研制开发,以后 在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得 到了较大的发展与应用。
铅芯橡胶支座构造如图所示。因为铅芯橡胶支座不但具有较理想的竖 向刚度,而且本身具有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故铅芯橡胶支座在结构使用 中受到广泛欢迎。
下图分别是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The William Clayton Building, New Zealand)和世界上使用铅芯橡胶支 座中基底面积最大的建筑(日本)。
地震观测 位置 东西
6层
103
1层
106
基础
300
方向 南北
75 57 263
上下 377 193 213
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天然夹层橡胶夹层隔震橡胶支座 天然夹层橡胶支座构造如图所示。天
然夹层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承 受建筑物的重量时竖向变形小,而水平刚 度较小,且线性性能好。由于天然夹层橡 胶支座的阻尼很小,不具备足够的耗能能 力,所以在结构使用中一般同其它阻尼器 或耗能设备联合使用。
柔性层隔震结构(Flexible first-story building)
柔性层结构隔震概念由Martel在1929年提出,由Green(1935年)和 Jacobasen(1938年)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完善;下图是真岛健三郎于1934年的 柔性层结构。地震时,柔性层进入塑性,结构的刚度变小,结构的基本周 期延长,从而导致上部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减小。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及设计方法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 及设计方法
消能减震,耗能减震,制震
薛彦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3501034240
消能减震结构
一、什么是消能减震结构
一、什么是消能减震结构 二、消能器有哪几种 三、消能减震适用什么样的结构 四、消能减震的试验研究 五、消能器与结构如何连接结构 六、消能减震结构如何设计 七、工程介绍
阻尼是靠结构局部损坏产生 的,例如梁、柱的塑性铰。
多遇地震下 多遇地震下: 地震下: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结构阻尼由组成 的材料决定。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5% 钢结构 2%
1
大震下结构几种塑性铰形式
地震中出现构件损伤
强柱弱梁型
强梁弱柱型
偏心支撑
不同阻尼下的反应谱
框架,框架剪力墙,消能减震框架 在ELCENTRO波输入的反应
。
年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許多 人员伤亡,让人印象深刻。台湾地处板块交 界处,每年约有8000多次的地震发生,强度 不一。 当地震來临时高楼大厦搖晃严重,纵使 大樓没有破坏发生,也难以确保居住的安全 性。目前建筑用来抵抗地震的方法,除了建 物结构体外,就是加装隔震、制震装置。
1999
台湾许多建筑已经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在经 历过无数大小地震的震撼教育后,台湾民众及建 造商对建筑物有了防震的概念。选择信誉卓越及 优良技术的制震技术,來降低地震的损害,确保 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持建筑物的功能。 因应四川震灾,全台在预售豪宅推销宣传 中,又重新标榜各种超规格制震住宅,
优点 :
屈曲约束支撑的优点
利用各种类型消能器的组合成一个高 效的消能系统
3.支撑构件好比结构体系中可更换的保险丝, 既可保护其他构件免遭破坏,并且大震后, 可以方便地更换损坏的支撑。 4.由于屈曲约束支撑具有很高的变形能力,因 此框架支撑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倒塌能力,在 抗震加固中,屈曲约束支撑比传统的支撑系 统更有优越性。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与应用
编辑课件
5
编辑课件
6
编辑课件
7
3 消能减震装置的类型与性能
编辑课件
8
3.1 粘滞阻尼器
图2.1-1 典型粘滞耗能器示意图
编辑课件
9
粘滞耗能器是根据流体运动,特别是当 流体通过节流孔时能产生粘滞阻力的
原理而制成的,是一种无刚度、速度 相关型的耗能器。
3.3.4 消能减震结构的总刚度应为结构刚度 和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之和。
编辑课件
46
6.3.2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实际有效刚度 和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 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和非线性速度相关型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可采用等价线 性化方法确定。
2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 式计算:
常见的粘滞耗能器主要有: 缸式粘滞流体耗能器 粘滞阻尼墙 圆筒式粘滞耗能器
编辑课件
10
3.2 粘弹性阻尼器
编辑课件
11
3.3 钢阻尼器
金属耗能器根据金属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钢 耗能器、铅耗能器和形状记忆合金耗能器。 钢耗能器又包括软钢制成的耗能器和低屈 服点钢制成的耗能器。
编辑课件
12
3.3.1 软钢耗能器
编辑课件
31
4.1.3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
2)耗能减震结构的平面、立面布 置,主体结构、支撑结构材料和 施工应满足国家《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2010-5001)的要求;
编辑课件
32
12.3.8 当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 时,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可适当降低。 降低程度可根据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影响系 数与不设置消能减震装置结构的地震影响 系数之比确定,最大降低程度应控制在1 度 以内。
消能减震结构计算总结
消能减震结构计算总结一、什么是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减震就是在结构中安装消能器(阻尼器),人为增加结构阻尼,消耗地震下结构的振动能量,达到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实现结构抗震的目的。
采用了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称为消能减震结构。
消能减震适用范围较广除砌体结构外体结构外,其他结构均可采用其他结构均可采用,结构的类型和高度均不受限制高度均不受限制。
二、消能减震设计需解决的主要问题1.消能器和消能部件的选型2.消能部件在结构中的分布和数量3.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阻尼比的计算4.消能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内力计算和罕遇地震下的位移计算,5.消能部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构造要求及附加作用6.消能器的性能检测标准等。
三、消能器和消能部件的选型根据实际结构的要求,消能器可采用速度相关型和位移相关型。
如果结构刚度较小,小地震作用下变形较大,可以采用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如果结构构件的强度不足,可选择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变形较大、强度也不足时,可以两者都选。
四、消能部件的布置方法消能部件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可使两方向均有附加阻尼和刚度消能部件宜设置在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
设置于层间相对位移或相对速度较大的部位,可更好发挥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应避免结构形成明显的薄弱楼层和扭转,有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分散布置。
五、计算方法六、位移型能减震设计计算步骤(1)首先确定消能器的类型、布设位置和数量;(2)根据减震要求,设定消能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根据大阻尼反应谱,确定地震影响系数,计算消能减震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3)根据层间剪力,得到作用在不同楼层处的惯性力Fi,根据消能减震结构的计算模型,确定楼层处的位移ui,计算消能减震结构的应变能;(4)根据层间位移和消能部件的恢复力模型,采用式,计算消能部件给结构附加的阻尼比5)比较第(4)步得到的阻尼比和第(2)步假设的阻尼比,若不相同,则将第(4)步得到的阻尼比代入第(2)步,重新进行(2)~(4)的计算,直到第(2)步中的阻尼比和第(4)步中计算得到的阻尼比相同为止;(6)根据附加的阻尼比、消能器类型、数量、布设位置、消能器支撑构件,设计消能器参数和支撑构件。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1、结构消能减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引起结构物的震动反应,地面地震能量向结构物输入。
结构物接收了大量的地震能量,必然要进行能量转换或消耗才能最后终止震动反应。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
在风或小震作用时,这些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处于弹性状态,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出现大风或大震作用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消能部件(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及其连接件)按照不同“构件型式”分为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支承或悬吊构件、消能节点、消能连接等。
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又称阻尼器)分为速度相关型如黏滞流体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黏滞阻尼墙、黏弹性阻尼墙;位移相关型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和其它类型如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等。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大震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
技术指标: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应遵循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 的规定。
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等。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优点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优点
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意思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
图为:蓝科减震产品-屈曲约束支撑
消能减振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
①安全性:阻尼器作为非承重的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在强震中能率先消耗地震能量,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并保护主体结构和构件免遭破坏,确保结构的安全。
根据有关振动台试验的数据,消能减振结构的地震反应比传统结构降低40%~60%。
图为:蓝科减震产品-摩擦阻尼器
②经济性:消能减振结构是通过“柔性消能”的途径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因而可以减少抗侧力结构构件的设置,减少结构断面和配筋,并提高结构抗震安全度;在高烈度区采用减振技术的结构可节约造价5%~10%。
用于旧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则可节约造价10%~60%。
③技术合理性:结构越高、越柔,消能减振效果越显著因此结构消能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以上就是蓝科为您分享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几点优点。
论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
论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摘要:中国经历了过多次刻骨铭心的地震经历,这其中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给国人留下的教训最为惨痛和深刻,基于这种惨痛的经历,相对于传统的加强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御地震消极被动的抗震策略,隔震与耗能减震这种积极而主动的抗震策略应运而生,这种方法一定会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一、地震现象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99%的地震都非常小,用很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而剩下的1%就成为有感地震,这其中能够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球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四类。
其中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薄弱部位发生断裂而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由于火山喷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引起的地震成为火山地震;地表或地下岩层突发大规模陷落和崩塌引起的小范围的地面震动叫陷落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动叫诱发地震。
地震构造运动中,在断层形成的地方大量释放能量,产生剧烈震动,此处就叫做震源,按震源的深浅,地震又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它释放着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能量的约85%;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km范围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12%来自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一年中释放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3%。
二、地震对工程结构的破坏工程结构在地震时所遇到的破坏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起破坏情况与结构类型和抗震措施等有关。
主要破坏情况有:称重结构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而造成的破坏;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而造成的破坏;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此外,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水灾、火灾、毒气泄漏、滑坡、泥石流、海啸和核泄漏等,其破坏后果也相当严重。
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应用浅析
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应用浅析1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特点(1)结合动力学和能量进行研究,通过耗能装置增加了结构阻尼,耗散结构部分能量,有效控制结构响应;(2)在风荷载或者小震作用下,耗能减震装置并未进入塑性阶段,耗能减震装置只是相当于主体结构的普通支撑,能够对侧向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结构主体依旧未发生塑性变形,处于弹性阶段。
(3)如果遭遇了中震或者大震,在主体结构发生塑性变形之前耗能减震装置就已经进入了塑性滞回耗能状态,大大减轻了主体结构的负担,分担了很大一部分输入主体结构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主体结构的安全,以达到耗能减震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
2 耗能减震器的分类[1]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耗能机理以及相应的构造决定了不同的消能减震装置,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耗能减震器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按照材料和耗能机理进行分类: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电磁感应阻尼器;按受力形式进行分类:弯曲型耗能减震器、剪切型耗能减震器、扭转型耗能减震器、挤压型耗能减震器、弯剪型耗能减震器。
3 主要阻尼器的耗能原理及性能3.1 摩擦阻尼器摩擦阻尼器主要是依靠装置自身产生相对滑移变形,依靠相关结构之间的摩擦或者阻尼力实现对地震能量的消耗。
遭遇小震或者风荷载作用下,摩擦阻尼器并未开始工作模式,主要是依靠结构自身耗能能力来完成对能量的消耗。
而在遭遇中震或者大震的情况下,主体结构在发生较大变形之前阻尼器开始发挥作用,有效的控制地震响应,实现振动控制[2]。
摩擦阻尼器的机械组合方式、摩擦介质类型较多,但是减震耗能原理都是通过摩擦来实现能量的消耗,接触界面包括钢与钢、黄铜与钢等形式。
如下图所示,X 形支撑摩擦阻尼器构造示意图。
图1 X 形支撑摩擦阻尼器3.2 粘弹性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是由粘弹性材料以及约束钢板组成,其中所采用的粘弹性材料一般都是由弹性、粘性双重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合成。
其消能减震主要是依靠粘弹性材料产生的剪切变形或拉压变形来实现的。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及设计方法
1. 结构阻尼
的途径结不构同阻:尼在结构不同振动阶段产生
多遇地震下: 的材结料构决处定于。弹性状态,结构阻尼由组成 如:钢钢筋结混构凝2土%结构5%
罕遇地震下:
阻尼是靠结构局部损坏产生 的,例如梁、柱的塑性铰。
1
大震下结构几种塑性铰形式
地震中出现构件损伤
强柱弱梁型 强梁弱柱型 偏心支撑
不同阻尼下的反应谱
消能减震结构体系
及设计方法
薛中国彦建涛筑科学研究院
13501034240
名称解释
消能减震,耗能减震,制震
消能减震结构
一二三、、、什消消么能能是器减消有震能哪适减几用震种什结么构样的结构 四五六七、、、、消消消工能能能程减器减介震与震绍的结结试构构验如如研何何究连设接计结构
一、什么是消能减震结构
起引构值阻到起通,尼因地了结过直,此震至构阻至振,发关的尼振动阻生重振消动将尼后要动耗完永在,的反振全远降地作应动停持低震用能止续,结能量下在。。构量去振如,振输动果减。动入过没小反结程有振应构中结动中,结构幅
一端固接 一端铰接
4
工作原理
双杆式
液尼括塞体开体器缸和,有粘主体粘活小滞要滞塞孔、阻包流上活.
双杆式
穿变两,双个粘杆腔滞式体液筒体,状从因液左此体到活粘右塞滞左,阻右或尼移从器动右中时到的腔左活体。塞体杆积贯不
单杆式
主体粘活小要、滞塞孔包活流上. 括塞体开缸和有,
调节贮油腔
贯体腔穿积。单一会杆个发式腔生筒体改状变,液因,体单此因粘杆活此滞式塞需阻左要尼右一器移个中动调的时节构中安装消 能器(阻尼器),人为增加结构 阻尼,消耗地震下结构的振动能
。 量,达到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
实现结构抗震的目的 采用了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称
带你了解各种阻尼器知识
带你了解各种阻尼器知识一、什么是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减震就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柱间、剪力墙、节点、联接缝、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建筑间等设置阻尼器以增加结构阻尼,消耗地震下结构的振动能量,达到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实现结构抗震和抗风的目的。
采用了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称为消能减震结构。
二、消能减震技术的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达到经济安全的目的,消能减震技术主要用于以场合:▪高烈度(>7度)地区▪强风地区▪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跨空间结构▪大型综合体-框架支撑(少墙)结构▪震动舒适度要求:风作用和大面积楼盖三、阻尼器有哪些类型下图为史上最全阻尼器类型表:1、TMD调频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由质块,弹簧与阻尼系统组成。
一般将其振动频率调整至主结构频率附近,改变结构共振特性,以达到减振作用。
调频质量阻尼器(TMD)属于结构被动调谐减振控制的装置中的一种。
被动调谐减振控制系统是由结构和附加在主结构上的子结构组成。
附加的子结构具有质量、刚度和阻尼,因而可以调节子结构的自振频率,使其尽量接近主结构的基本频率或激振频率,这样当主结构受激振而振动时,子结构就会产生一个与主结构振动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作用在主结构上,使主结构的反应衰减并受到控制。
子结构的质量可以是固体质量也可以是液体质量。
台北101大厦的那个大球就是TMD的一种2、TLD调频液体阻尼器(Tuned Liquid Damper,简称TLD)是一种被动耗能减振装置,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
调谐液体阻尼器利用固定水箱中的液体在晃动过程中产生的动侧力来提供减振作用。
其具有构造简单,安装容易,自动激活性能好,不需要启动装置等优点,可兼作供水水箱使用。
3、TLCD调谐液柱式阻尼系统(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简称TLCD)利用辅助振动系统来消除主体结构的振动。
结构隔震与耗能减振-隔震设计[详细]
0.4
1.2
0.5 1.069
0.919
1.115s
12
(3)隔震支座布置及选型
考虑框架结构形式,在四根框架柱下分别设置一个 隔震支座。此时,结构的总重力为:
G 1266 4 1728(kN)
由 T1 2 G / Khg ,可得隔震层水平刚度为
Kh
G g
2
( T1
)2
1728 103 9.8
式中T0为非隔震结构周期。 T1 2 G / Khg
4 隔震支座水平变形 罕遇地震下的隔震支座变形应满足
u [u] 式中,[u]是隔震支座的变形能力。对于橡胶支座,[u] 不应超过支座有效直径的 0.55倍和支座橡胶层总厚3倍二 者的较小值。
对于砌体房屋或与砌体房屋结构周期相当的房屋, u=s (T1)G / Kh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确定方法
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对于砌体房屋 或与砌体房屋结构周期相当的房屋,可采用简化方法。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简化计算 对于砌体结构, 1.22 (Tg / T1)
式中T1为隔震结构周期,特征周期Tg小于0.4s时取0.4s。
对于与砌体结构周期相当的结构, 1.22 (Tg / T1) (T0 / Tg )0.9
( 2 )2
1.115
5594kN
/
m
13
每个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 K j Kh / 4 1.398kN / mm
根据单个隔震支座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动刚度, 查隔振支座产品规格和力学性能表,选取隔震橡胶支 座的型号为:GZP400V5B,其小震下水平刚度为 (0.68~0.83)kN/mm,大震下刚度为(0.64 ~0.78) kN/mm, 阻尼比为3.6-4.4%
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1. 前言传统的抗震设计是利用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抵御地震作用,以达到抗震的目的,这是“硬碰硬”式的抗震, 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抗震方法。
耗能减震技术[1]原理是通过附加的子结构或者耗能装置,以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或减轻其破坏, 达到抗震的目的。
1972 年新西兰的Kelly等人[2]首先提出金属屈服耗能器,并进行了软钢耗能器的研究和试验。
为了改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性能,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出了各种耗能阻尼器。
目前, 已开发出多种耗能减震装置, 它们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 金属阻尼器;(2) 摩擦耗能减震装置;(3)粘弹性阻尼器。
因其减震效果好、构造简单、造价低廉、适用范围广、维护方便等特点,受到各国研究者和工程师的重视。
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新西兰和美国等国家已将耗能减震装置应用到建筑中以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减轻建筑物中设备振动损害的危险性。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
2. 耗能能减震的概念及原理消能减震技术属于结构减震控制中的被动控制,它是指在结构某些部位设置阻尼装置,通过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消能来消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装有阻尼(消能)装置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
耗能减震的原理[8]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如图1所示,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a )地震输入; (b )传统抗震结构; (c )消能减震结构图1 结构能量转换途径对比传统抗震结构:in v c k h E E E E E =+++ (1)耗能减震结构:''''in v c k h d E E E E E E =++++ (2)式中:E in 、E in ′——地震过程中输人结构体系的能量;E v 、E v ′——结构体系的动能;E c 、E c ′——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消能;E k 、E k ′——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E h 、E h ′——结构体系的滞回消能;E d ——消能(阻尼)装置或消能元件消散或吸收的能量。
2耗能减震结构设计与应用
粘滞流体 粘滞流体 阻尼器 速度相关 粘弹性 阻尼器 软钢 阻尼器 粘弹材料 速度相关 金属屈服 位移相关
高耸结构
☆☆☆
大跨结构
多/高层 结构
☆☆
☆☆☆☆
仅地震 仅地震
☆☆☆☆
防屈曲 杆件屈曲 耗能支撑 位移相关 摩擦 阻尼器 摩擦耗能 位移相关
☆☆☆☆
复杂结构
☆☆☆☆
☆☆
桥梁结构 自恢复能力差 耐久性差,仅地震
4.4 附加刚度和阻尼比计算
3.3.3 消能减震结构的总阻尼比应为结构阻 尼比和附加阻尼比的总和,结构阻尼比应 根据主体结构处于弹性或弹塑性工作状态 分别确定。 3.3.4 消能减震结构的总刚度应为结构刚度 和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之和。
6.3.2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实际有效刚度 和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 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和非线性速度相关型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可采用等价线 性化方法确定。 2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 式计算:
4.1 消能减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4.1.1 适用范围和设防目标
3.8.1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抗震 安全性、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 求的建筑。
【说明】2008 年局部修订改为非强制性要求。本次修
订,将使用功能“特殊”要求改为“较高或专门” 要求,并明确用于抗震安全性较高要求的建筑,不 限于2001 版的8、9 度设防地区。
K =
..
.
..
= C
KsKe Cs Ce
原结构的阻尼矩阵一般采用Rayleigh阻尼, 通常是满足正交条件的,即
Csj * i j T i Cs j 0 i j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与应用
Core Steel Member
Concrete
(Mortar)
Tab Plate
Steel Tube (Buckling Restrained Part)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3.6 复合型耗能器
1.在同一种耗能机制下,可利用多个耗能元件协 同工作共同耗能; 2.在同一种耗能(阻尼)减震器中,综合利用不 同的耗能机制共同耗能;即耗能(阻尼)减震器 同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耗能方式耗能; 3.耗能(阻尼)减震器应具有多道耗能减震防线 (或多级耗能元件); 4.具有良好的变形跟踪能力,其承载和耗能能力 具有随变形增大变化的自适应能力。
12.1.6 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 尚应符合相关专门标准的规定;也可按抗 震性能目标的要求进行性能化设计。
【说明】本条与2001 版的规定相比,明确提 醒可采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进行结构的 抗震性能化设计。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是实现性能化设计 的有效方法
12.1.2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 计确定设计方案时,除应符合本规范
(2)钢管摩擦耗能器
3.5 防屈曲耗能支撑
F
Buckling
F
No Buckling ( Yielding )
Conventional Brace
P
Tension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P
Tension
Compression
Compression
Unbonding Materials
分类 工作原理 技术水平 需关注的问题 应用范围 应用程度 发展方向
粘滞流体 粘滞流体 阻尼器 速度相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粘弹性 粘弹材料 阻尼器 速度相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9.3.l 结构耗能减震原理与耗能减震结构特点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设置耗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耗能(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或粘弹)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人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震的目的。
装有耗能(阻尼)装置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如图9.11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传统抗震结构E in=E v+E c+E k+E h耗能减震结构E in=E v+E c+E k+E h+E d式中E in——地震过程中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Ev ——结构体系的动能;Ec——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E k——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E h——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Ed——耗能(阻尼)装置或耗能元件耗散或吸收的能量。
图 9.11 结构能量转换途径对比a )地震输人b )传统抗震结构c )消能减震结构在上述能量方程中,由于Ev 和Ek 仅仅是能量转换,不能耗能,Ec 只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
在传统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Eh 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但因结构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某一结构构件耗能越多,则其破坏越严重。
在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耗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用,耗散大量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这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一般来说,结构的损伤程度与结构的最大变形Δmax 和滞回耗能Eh (或累积塑性变形)成正比,可以表达为:),(max h E f D ∆=在耗能减震结构中,由于最大变形和构件的滞回耗能较之传统抗震结构的最大变形和滞回耗能大大减少,因此结构的损伤大大减少。
耗能减震结构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目前,已被成功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中。
9.3.2 耗能减震装置的类型与性能9.3.2.1 耗能减震装置的类型与性能耗能减震装置的种类很多,根据耗能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摩擦耗能器。
钢弹塑性耗能器、铅挤压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根据耗能器耗能的依赖性可分为速度相关型(如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和位移相关型(如摩擦耗能器、钢弹塑性耗能器和铅挤压阻尼器)等。
(1)摩擦耗能器图9 12 Pall型摩擦耗能器及典型滞回曲线摩擦耗能器是根据摩擦做功而耗散能量的原理设计的。
目前已有多种不同构造的摩擦耗能器,如Pall型摩擦耗能器、摩擦筒制震器、限位摩擦耗能器、摩擦滑动螺栓节点及摩擦剪切铰耗能器等。
图9.12(a)(b)为Pall等设计的摩擦耗能装置,它是一可滑动而改变形状的机构。
机构带有摩擦制动板,机构的滑移受板间摩擦力控制,而摩擦力取决于板间的挤压力,可以通过松紧节点板的高强螺栓来调节。
该装置按正常使用荷载及小震作用下不发生滑动设计,而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其主要构件尚未发生屈服,装置即产生滑移以摩擦功耗散地震能量,并改变了结构的自振频率,从而使结构在强震中改变动力特性,达到减震目的。
(如何设计,如何计算)摩擦耗能器种类很多,但都具有很好的滞回特性,滞回环呈矩形,耗能能力强,工作性能稳定等特点。
图9.12(c)为典型的滞回曲线。
摩擦耗能器一般安装在支撑上形成摩擦耗能支撑。
(2)钢弹塑性耗能器软钢具有较好的屈服后性能,利用其进入弹塑性范围后的良好滞回特性,目前已研究开发了多种耗能装置,如加劲阻尼(ADAS)装置、锥形钢耗能器、圆环(或方框)钢耗能器、双环钢耗能器、加劲圆环耗能器。
低屈服点钢耗能器等。
这类耗能器具有滞回性能稳定,耗能能力大,长期可靠并不受环境与温度影响的特点。
加劲阻尼装置是由数块互相平行的X形或三角形钢板通过定位件组装而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如图9.13(a)所示。
它一般安装在人字形支撑顶部和框架梁之间,在地震作用下,框架层间相对变形引起装置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运动,使钢板产生弯曲屈服,利用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地震能量。
图9.13u)为8块三角形钢板组成的加劲阻尼装置的滞回曲线。
双环钢环耗能器由两个简单的耗能圆环构成,这种耗能器既保留了圆环钢耗能器变形大、构造简单、制作方便的特点,又提高了初始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使其耗能能力大为改善。
试验研究表明,这种耗能器的滞回环为典型的纺锤形,形状饱满,具有稳定的滞变回路。
加劲圆环耗能器由耗能圆环和加劲弧板构成,即在圆环耗能器中附加弧形钢板以提高圆环钢耗能器的刚度和阻尼,改善圆环钢耗能器承载能力和初始刚度较低的缺点。
试验研究表明,加劲圆环耗能器工作性能稳定,适应性好,变形能力强,耗能能力可随变形的增大而提高,而且具有多道减震防线和多重耗能特性。
低屈服点钢是一种屈服点很低、延性滞回性能很好的材料,图9.14所示为钢材型号为BT-I。
YP100、宽厚比D/t为40的屈服点钢耗能器试验后的形状和滞回曲线。
可以看出,该类耗能器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滞回曲线形状饱满,性能稳定。
(3)铅耗能器铅是一种结晶金属,具有密度大、熔点低、塑性好、强度低等特点。
发生塑性变形时晶格被拉长或错动,一部分能量将转换成热量,另一部分能量为促使再结晶而消耗,使铅的组织和性能回复至变形前的状态。
铅的动态回复与再结晶过程在常温下进行,耗时短且无疲劳现象,因此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
图9.15为利用铅挤压产生塑性变形耗散能量的原理制成的阻尼器。
图9.15(a)为收缩管型,图9.15(b)为鼓凸轮型,当中心轴相对钢管运动时,铅被挤呀压通过中心轴与壁间形成的挤压口而产生塑性变形耗散能量。
铅挤压耗能器具有有“库仑摩擦”的特点,图915 铅挤压阻尼器及典型滞回曲线其滞回曲线基本呈矩形,如图9.15(C),在地震作用下,挤压力和耗能能力基本上与速度无关。
此外,还有利用铅产生剪切或弯剪塑性滞回变形耗能原理制成的铅剪切耗能器I形铝耗能器等。
(4)粘弹性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是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所组成。
典型的粘弹性阻尼器如图9.16(a)所示,它是由两个T形约束钢板夹一块矩形钢板所组成,T形约束钢板与中间钢板之间夹有一层粘弹性材料,在反复轴向力作用下,约束T形钢板与中间钢板产生相对运动,使粘弹性材料产生往复剪切滞回变形,以吸收和耗散能量。
图9.16 (b)为粘弹性阻尼器的典型滞回曲线,可以看出,其滞回环呈椭圆形,具有很好的耗能性能,它能同时提供刚度和阻尼。
由于粘弹性材料的性能受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的影响,所以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受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的影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其耗能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频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某一平衡值。
当应变幅值小于50%时,应变的影响不大,但在大应变的激励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某一平衡值。
(5)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主要有筒式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墙系统等。
筒式粘滞阻尼器一般由缸体、活塞和粘滞流体组成。
活塞上开有小孔,并可以在充有硅油或其他粘性流体的缸内作往复运动。
当活塞与筒体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流体从活塞的小孔内通过,对两者的相对运动产生阻尼,从而耗散能量。
图9.17(a)为典型的油阻尼器,图9.17(b)为油阻尼器的恢复力特性,形状近似为椭圆。
油阻尼器产生的阻尼力一般与速度和温度有关。
9.3.2.2 耗能器的恢复为模型(1)速度相关型耗能器的恢复力模型图9.18为速度相关型耗能器的恢复力-变形曲线。
速度相关型耗能器的恢复力与变形和速度的关系一般可以表示为:d d d F k C =∆+∆式中d k 和d C ——耗能器的刚度和阻尼器系数;∆和 ∆—耗能器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
对于粘滞阻尼器,一般Kd=0,C=C 0,阻尼力仅与速度有关,可表示为:0d F C =∆式中C 0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可由阻尼器的产品型号给定或由试验确定。
对于粘弹性阻尼器,刚度和阻尼系数一般由式下式确定:()()()d d AG AG C K ηωωωωδδ==式中η(ω)、G (ω)—粘弹性材料的损失因子和剪切模量,一般与频率和速度有关,由粘弹性材料特性曲线 确定;A 、δ——粘弹性材料层的受剪面积和厚度;ω—结构振动的频率。
(2)滞变型耗能器的恢复力模型软钢类耗能器具有类似的滞回性能,可采用相似的计算模型,仅其特征参数不同。
该类耗能器的最理想的数学模型可采用Ramberg -Osgood 模型,但由于其不便于计算分析,故可采用图9.19(a )所示的折线型弹性-应变硬化模型来描述,恢复力和变形的关系可表示为:()101d y y F k k α=∆+∆-∆式中K1—— 初始刚度;a 。
——第二刚度系数;Δy —屈服变形。
摩擦耗能器和铅耗能器的滞回曲线近似为“矩形”,具有较好的库仑特性,且基本不受荷载大小、频率、循环次数等的影响,故可采用图9.19(b )所示的刚塑性恢复力模型。
对于摩擦耗能器,恢复力可由式(9.20)计算:()()0sgn d F F t =∆F 0-静摩擦力对于铅挤压阻尼器,恢复力可按式(9.21)计算: 1102ln d y A F f A βσ⎛⎫=+ ⎪⎝⎭式中 β——大于1的系数;A1——铅变形前的面积;A2——发生塑性后的截面面积;f0——摩擦力。
9.3.3 耗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要求(1)耗能部件的设置耗能减震结构应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预期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耗能部件,耗能部件可由耗能器及斜支撑、填充墙、梁或节点等组成。
耗能减震结构中的耗能部件应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耗能部件宜设置在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其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合理确定。
(2)耗能部件的性能要求耗能部件应满足下列要求:①耗能器应具有足够的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和恰当的阻尼;耗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宜大于10%,超过20%时宜按20%计算。
②耗能部件应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并满足下列要求: 速度线性相关型耗能器与斜撑、填充墙或梁组成耗能部件时,该部件在耗能器耗能方向的刚度应符合式(9.22)要求:16b V k C T π⎛⎫≥ ⎪⎝⎭式中Kb —支承构件在耗能器方向的刚度;Cv —耗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T1—耗能减震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位移相关型耗能器与斜撑、填充墙或梁组成耗能部件时,该部件恢复力滞回模型的参数宜符合下列要求; /2/30.8Py Sy p Py s sy U U k U k U ∆∆≤∆⎛⎫⎛⎫≥ ⎪⎪∆⎝⎭⎝⎭式中Kp .——耗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初始刚度;ΔU py ——耗能部件的屈服位移;Ks ——设置耗能部件的结构层间刚度;ΔU sy ——设置耗能部件的结构层间屈服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