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总布置设计法规校核

合集下载

整车总布置设计

整车总布置设计

汽车总布置设计主要内容一、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二、汽车前舱总布置三、汽车底盘总布置四、汽车车身总布置五、运动校核六、性能计算一、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¾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使其达到最佳组合,得到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¾汽车总布置的主要内容:布置的内容布置的项目空间布置(人机分析、法规校核)发动机、传动系的布置;悬架、轮胎的布置;座椅布置;踏板、变速杆等驾驶操作系统的布置;载货空间的布置;燃料箱、备胎的布置;车身及内、外饰件的布置性能相关项目布置油耗燃料箱容量制动性能质心位置、轮胎尺寸操纵稳定性轴距、转向器的位置、方向盘行程NVH性能传动轴夹角、发动机悬置、空滤器、消声器容量、排气吊挂、后视镜、仪表板横梁空气动力性能发动机罩前端高度、前风窗倾斜角、后风窗倾斜角、扰流板、空气进出风口机动性轮距、轴距、前后悬、转向齿条行程发动机冷却前格栅型式、散热器尺寸、前端开口面积¾汽车总布置的具体内容:¾整车总布置流程:¾整车坐标系:GB/T19234-2003¾整车总布置基准:1)车架上平面线(或车身地板主平面线);2)前轮中心线;3)汽车中心线;4)地面线;5)前轮垂直线¾整车总布置图:¾整车总布置图:二、汽车前舱总布置1)确定动力总成布置位置、安装角度。

2)发动机附件布置:进气系(空滤器、进气管)、排气系(前管、催化器)、冷却系(水箱,冷却液罐)、供油系(油泵、燃油滤清器、管路)等3)制动总泵、离合器总泵布置。

4)管路布置:冷却、空调、动力转向、制动、燃料等5)线束布置:电器线束、控制拉线等6)其它布置:ECU、冷凝器、蓄电池、ABS控制器、继电器盒、清洗液罐、动力转向液罐等7)前仓布置校核的内容间隙、传动轴跳动等¾准备工作:•前舱车身数模;•动力总成数模:发动机、变速箱;•发动机附件数模:水箱、风扇、前舱内已经固定的部件;•底盘件数模:副车架、转向机、控制臂、前横梁、轮胎等。

整车总布置校核计算

整车总布置校核计算

一、汽车主要尺寸和参数的选择(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1、轴距L轴距短些,有以下好处:车辆本身轻些、最小转弯直径小、纵向通过角大通过性也好。

但轴距过短,会带来如下一些缺点:车厢长度不足、后悬过长、制动或上坡时轴荷转移过大,使汽车的制动性或稳定性变坏、车厢纵向角振动过大、万向节传动的角度过大。

因此,确定轴距应保证设计车型的主要性能、装载面积、轴荷分配等都满足的前提下,将轴距设计的尽量短一些为宜。

(见下表)2、前、后轮距B1和B2轮距大些,对增大车厢宽度与提高车身横向稳定性有利。

但轮距过大,使汽车的总宽和总质量增大,所以,轮距不宜过大,必须与要求的总宽相适应。

(见下表)各类汽车的轴距和轮距3、前悬L F和后悬L R前悬不宜过长,否则接近角太小;后悬也不宜过长,否则离去角太小,上下坡容易刮地,转弯也不灵活。

城市大客车的后悬一般不大于轴距的65%,绝对值不大于3.5m。

货车的后悬一般在1.2~2.2m之间(微型车例外)。

特长货厢汽车的后悬较大,可达2.6m。

GB7258规定:客车以及封闭式车厢(或罐体)的车辆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65%,最大值不得超过3.5m。

封闭式车厢的四轮农用车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60%,其他车辆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55%。

对于三轴车辆,若二、三轴为双后轴,其轴距应按第一轴至双后轴中心线的距离计算;若一、二轴为双转向轴,其轴距按一、三轴距计算。

4、外廓尺寸车辆外廓尺寸的限值见下表:车辆外廓尺寸限值(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1、汽车的装载质量汽车的装载质量是指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所允许的额定载质量。

当汽车在碎石路面上行驶时,装载量应有所减少(约为好路面的75%~85%)。

2、整车整备质量m 0整车整备质量是指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随车工具、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栽人时的质量。

质量系数ηm0:汽车装载质量m e 与整车整备质量m 0之比。

(ηm0=m e /m 0)3、汽车总质量m a汽车总质量是指装备齐全,并按规定装满客、货时的整车质量。

3.2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与法规校核

3.2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与法规校核

3.2车身总布置设计及安全法规计算校核3.2.1据整车总体设计参数和设计控制硬点, 确定车身设计主要参数1)根据整车总布置设计确定车身设计的有关参数2)竞争车型主要车身设计参数对比调查有关竞争车型的主要尺寸和参数以便确定更合理的车身布置参数.3)与车身相关的底盘,内饰及附件等零部件的选择和优化a设计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b开发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整车优化, 如三维CAD/CAE/CAM软件.4)编制产品设计技术文件-产品描述及产品主要零部件明细表a 产品描述爆炸图和目录编制(总成)b整车明细表编制(各底盘及附件总成、内饰件、外饰件等的零件)c车身零部件明细表d 产品描述表图3.2.1编制产品明细表文件编号:YF.P.0019.A1-2002文件名称:产品描述表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5)整车与车身三维总装配图整车与车身总布置,确定H点,确定坐标系,确定Z=0平面。

1995年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设计产品,将所有的零部件及人体模型的外形建成三维数模, 并进行总装, 实现精确的建模和设计总布置及装配检验. 达到布置, 对于变形车设计只需局部的布置, 如前舱或驾驶舱的布置, 如汽车只变化车身, 而不变化底盘或其他零件, 则可只进行与车身有关的布置. 详见第一章总体设计章节.二维图一般要确定坐标系, 中国和ISO用右手定则, 以前轮中心为X轴0点, 向车前为负向后为正, Z轴以车架上平面线为零线,向上为正,无车架承载式地板式车身,以车身地板纵梁平直段上平面或地板下平面为基准平面. Y轴以汽车纵向对称中心面在俯视图的投影线为零线右为正,左为负. 德国和欧州用左手定则,制图时可以用数字加坐标轴名称表示,数字乘以100便为坐标值,如1X表示为X=100的X坐标轴,3Y表示Y=300的Y坐标轴.以此绘制坐标网格线作为二维图纸出图的标注标准.法规校合与设计分析, 车身设计要满足国家有关法规要求, 中国的设计规范大多从欧共体标准ECE和美国SAE标准参考来的.。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校核方法探讨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校核方法探讨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校核方法探讨摘要:汽车总布置设计工作的细化与深入,促使当前的行业创新发展,尤其是可维修性校核方法的应用,从根本上满足当前的需求。

基于此,本文从当前的汽车布置设计入手,深入分析当前的车辆保养频率、零件维修频率、零件使用寿命,并利用当前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明确,对整车各系统进行可维修性校核,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总布置设计;可维修性;校核方法1 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实际上,汽车总布置是指当前的总体布置设计,通过设计将整车的零部件与驾驶员乘客放在合适的位置中,充分发挥出各部分的功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同时保证其符合当前的法律规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实现车辆的整体和谐,满足当前的需求,促使车辆完善发展。

随着技术的创新,汽车总布置设计逐渐创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 工程集成与造型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传统方式中工程师单一的以当前的零部件为主,而对于造型师来说,其自身通常只单一的以设计元素为基础,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情况,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通过汽车总布置设计,促使当前的零部件工程师与造型师建立完善的沟通桥梁,积极总体上的分析,综合性进行考虑,以实际的要求为基础,兼顾当前的零部件工程,实现整车以及工程的整体约束,优化整体效果。

2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分析当前的可维修性检查是当前整车架构的DUM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影响整体性能的一个方面。

例如,通过合理的平台设计,其重点影响在于可以促使当前的汽车维修次数降低,优化其整体性能,并提升维修保养效果,满足当前的需求。

相对来说,可维修性检查的实际目的在于明确将当前的反总布置方案进进行反馈,进而分析其是否合理,明确零部件自身的设计性能,在进行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促使其设计出良好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合理情况进行更改优化,从整体上满足当前的需求,实现创新发展。

实际上,进行总布置的合理可维修性检测,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用户在进行车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维修费用,并降低其维修成本,降低费用。

整车法规校核(整车尺寸及质量限值)

整车法规校核(整车尺寸及质量限值)

D2=10.2m
T
D1=25m
图1-3
1.2.2. 车辆质量限值要求 1. 最大允许轴荷<=该轴轮胎数×3000kg 2. 最大允许总质量<=4900kg 3. 车辆轴荷要求:GB 车辆轴荷>=车辆最大总质量×25%,EEC(3.2.1) 车辆前轴轴荷>=车辆 最大总质量×30%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注:法规包括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的要求,本指南仅针对于乘用车而言。
1.2.1. 车辆外廓尺寸要求
1. GB与EEC对乘用车车辆尺寸的限值相同,如表1-1、3) 12000mm
车宽(W103) 2900mm
车高(H100) 4000mm
表1-1
2. 后视镜单侧外伸量的限值(仅GB)为见表1-2、图1-1、图1-2
整车尺寸及质量限值
1 –车辆尺寸与质量限值
1.1输入与设定信息
做车辆尺寸/质量校核,需要的数据为:整车外表面数据整车质量/轴荷相关参数。
Page 1/90 返回目录
1. 2 法规要求与校核
➢车辆尺寸/质量校核相关法规为:GB 1589-2004,92/21/EEC,美标没有相关法规。 ➢GB 1589-2004与92/21/EEC要求基本相同。
当Δh1(外后视镜高度)
<1800mm (G.V.W.)
要求Δw (后视镜单侧外伸量)
<=200mm
>=1800mm (G.V.W.) <=290mm
表1-2
3. 天窗等开启时,要求超出车高部分Δh2<=300mm (图1-1) (仅GB)
Δw-right
Δw-left
W103
图1-1

总布置法规校核规范

总布置法规校核规范
总布置法规校核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发布日期:年 月 日
实施日期:年 月 日
前言
为使本中心排气系统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设计的技术规范,结合公 司标准和已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设计 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设计的作用,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成效。本作业指导书将在本 中心所有车型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2013.11.01
2009.06.21 至 2017.01.01 分阶段实施 2010.07.15 2012.01.01 2011.02.24 2012.11.01 至 2018.11.01 分阶段实施
2.3 泛欧市场法规发展趋势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澳大利亚:对新售 澳大利亚: 强 制 要 澳大利亚:新认证 俄罗斯:新认证车
市场法规发展趋势重点描述了主要市场(中国、欧盟、泛欧)2010 年~2015 年的法规发展趋势,旨在帮助研发设计人员更好的理解法规、政策和标准的技术 要求,以便在设计之初考虑其对产品的影响,并根据技术要求开发出满足市场要 求的产品。 2.1 中国市场发展趋势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
20.
汽车用车速表
21.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机动车用喇叭的性 电喇叭性能 22.
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喇叭装车特性
23.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24.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25.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26.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 定义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 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 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 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整车布置基准线 工作步骤如下图I■■ ■■初步参数确定绘制总布置草图校核总布置方案整车布置基准线注:1.均应在汽车营群雄窸下进行之母图时应将汽耳前融荏左侧■1车库上平面线纵粱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粱的上缘面在侧(前) 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z 坐标线,向上为“ +”、向下为“-”。

有些客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 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 0.5 °〜1.5 ° ,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 速时,客厢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 地面画成斜的。

| 2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即 z 坐标线, 向前为“-”,向后为“ +”。

3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曲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 作为横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即 y 坐标线,向左为“ +”、自右为“-”, 4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 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踏板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 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形式发动机昼矍驱动形式载客量装或量基准线/面确定同图的零线确定整车方式方和标注 酬定正负要求和琴数的 整车工况 是再合 结构尺寸三、各部件的布置各部件的布置主要包括传动、转向、悬挂、制动等,下面来一一看看:11、传动系的布置由于电动机、无极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电动机位置确定后,包括电动机、无极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整车总布置设计硬点校核

整车总布置设计硬点校核

总布置设计硬点关于总布置设计硬点由于零部件设计要在整车总布置基本完成后才开始,在总布置设计阶段中往往没有零部件的详细资料,还不能解决零部件和总成内部的细节问题。

所以在布置设计图上出现的是各总成的主要控制点、主要中心线,也包括重要的外廓线和由这些轮廓线构成的控制面以及运动极限位置等。

这些控制点称为硬点(Hard point),包括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各种控制点、线、面以及控制特征等。

汽车整车设计硬点分类:概括了描述整车、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尺寸、结构型式、空间位置等的关键参数,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整车外廓形状及尺寸:整车长度、整车宽度、整车高度、轴距、轮距等;驾驶区控制尺寸:踏板点、踵点,仪表板、转向柱及方向盘控制位置等;整车乘员空间内部尺寸:H点位置、头部空间、伸腿空间等;主要总成的设计硬点:总成的最大包络空间、定位点、配合点等;设计硬点构成了汽车总布置设计的骨架。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过程就是设计硬点不断明确、逐步确定的动态过程。

所谓硬点,是通过英文的"hardpoint"直译过来的,它是个布置的概念,在整车开发中(由于整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那么怎么样来协调这些部件间的安装配合呢?硬点由此而生)为保证零部件之间的协调和装配关系,及造型风格要求所确定的控制点(或坐标),控制线,控制面及控制结构的总称。

所以会有底盘的硬点(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车身的硬点,内外饰的硬点,成员的硬点(例如H点)等等。

一般一个整车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先确定的就是这些硬点,这也是决定所开发的车型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硬点必须要在满足PACKAGE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性能的要求(例如底盘的硬点要满足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要求),硬点将是汽车零部件设计和选型, 内外饰附件设计及车身钣金设计的最重要的设计原则,也是各项目组公共认可的尺度和设计原则.同时也是使项目组分而不乱,并行设计的重要方法. 一般确定后设计硬点不轻易调整, 如需调整设计硬点,需要和所有的设计人员协商,得到所有子项目组认可。

8.汽车总布置之人机法规_前、后保险杠位置校核

8.汽车总布置之人机法规_前、后保险杠位置校核

前、后保险杠位置校核
1 QC/T 487-1999《汽车保险杠的位置尺寸》
1.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载货汽车、轿车和乘员在17人以下的小型客车。

1.2 一般要求
1.2.1 保险杠应能在汽车低速行驶与同类车辆相撞时,保护汽车部件免受或减轻损坏。

1.2.2 轿车和小型客车应装置有前后保险杠,载货汽车应装置有前保险杠。

1.2.3 保险杠应相对汽车纵向对称平面左右对称。

1.2.4 轿车和小型客车保险杠长度应不小于车辆宽的90%。

1.2.5 保险杠的高度应在保险杠水平件有效接触面的上、下翼缘处测量。

注:为确保保险杠水平方向的有效接触区域,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零部件称为水平件。

1.2.6 保险杠水平件(在不小于车辆宽度的70%长度内)安装位置尺寸应符合下表规定。

1.2.7 保险杠应当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一辆汽车应能在不小于5%的坡度路面上(干的水泥或沥青路面),向上推行另一辆同吨位满载汽车,而保险杠无明显变形,两车应对正接触。

基本车型的变形车保险杠位置尺寸可与基本车型相同。

浅谈整车总布置DMU校核

浅谈整车总布置DMU校核

浅谈整车总布置DMU校核整车总布置DMU校核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设计方法,可以使设计师在设计整车布局时可以快速地进行评估和对比设计方案的优劣。

这种校核方法在汽车制造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整车总布置DMU校核包括多个方面的校核,以下是其中的主要校核:1. 空间校核:通过将各个部件、系统的三维CAD模型共享,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整车布置的空间校核。

空间校核主要是为了验证各个部件在车身内的布置是否合理,以及检查不同部件之间的冲突和干涉情况,避免设计时出现空间上的问题。

2. 人机工程学:整车总布置DMU校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天线覆盖面积、人类工程学等来优化驾驶员的认知、操作和驾驶体验。

这种校核方法主要是为了保证车辆的人机工程学符合人类的生理需求,方便驾驶员使用车辆。

3. 强度校核:在整车总布置DMU校核中,设计师需要考虑车身的强度和安全性。

这种校核包括分析车身的结构和材料来保证车身的刚度和抗撞性,通过模拟各种比例载荷下的变形和应力来检查车身设计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4. 风洞校核:风洞校核是车辆设计中必要的一步。

通过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风流场分析来优化车辆的气动性能,这种校核可以说明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行驶情况,帮助设计师理解车流线和起伏以及风压的分布,以便进行车辆设计的优化。

整车总布置DMU校核是一种高效的设计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和降低错误率。

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行业,成为车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车总布置DMU校核不仅可以优化车辆设计,还可以提高整车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虚拟环境,整车厂商可以在没有实际生产车辆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线的布置和工艺分析,以便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整车制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DMU校核来分析装配过程,并验证各组件的匹配性和装配性,以确保制造出符合标准、具有良好质量的整车。

这种校核方法并不是只具有汽车制造行业可以采用,而是可以运用在其他的制造业中。

此外,整车总布置DMU校核还可以支持车辆的后期服务和维护。

21.汽车总布置之人机法规_整车视野校核

21.汽车总布置之人机法规_整车视野校核

整车视野校核1 GB 11562-201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1.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M1类汽车。

1.2 术语及定义1.2.1 V点1.2.2 风窗玻璃基准点1.2.3 P点1.2.4 Pm点1.2.5 E点1.2.6 驾驶员侧A柱的双目障碍角1.2.7 乘客侧A柱的双目障碍角1.2.8 “S”区域1.3 技术要求1.3.11.3.21.3.3 每台车辆不得多于两根A柱。

1.3.4 除1.3.4.1和1.3.4.2之外,在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V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2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另两个平面垂直于X基准平面)上方的范围内,除了A柱、固定或活动的排气通风口、三角窗分隔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他障碍。

见下图。

但是以下情况除外:1.3.4.11.3.4.21.4 测量条件1.4.1 V点位置1.4.2 P点位置1.4.3 设计座椅靠背角非25°时的修正1.4.4 E点位置1.4.4.1 E1和E2距P1各为104mm,E1距E2为65mm。

1.4.4.2 E3和E4距P2各为104mm,E3距E4为65mm。

1.4.5 A区的确定A区的确定应按照GB 11555-2009中的要求进行。

1.5 A柱障碍角测定方法1.5.1 通过三维坐标系表示的R点和座椅状态进行修正后来确定V点(V1、V2)的位置。

1.5.2 用三维坐标系表示的R点和座椅状态进行修正后来确定P点(P1、P2)的位置;25°以外的设计靠背角的修正值见表4。

1.5.3 在A柱上做两个水平界面,即:1.5.41.5.52 GB 15084-2013《机动车辆 间接视野装置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2.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与M 和N 类及至少驾驶室被部分封闭的L 类机动车辆的间接视野装置安装。

1.2汽车总布置设计及精确装配校合

1.2汽车总布置设计及精确装配校合

1.2总布置设计及精确装配校合1.2.1总布置设计线图:在进行三维总布置建模之前,为了为其他子项目组(如车身、造型等)快速提供设计硬点和设计参数,可以先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二维的总布置设计,然后可以将其应用于三维设计,具体如下内容:(1) 绘制总体布置控制线图:基于开发车型的参考车型或标杆车型或竞争性车型的数据测量和BENCHMARK 研究,在取长补短的原则和优化组合与差异性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表示出在整车造型控制线图,并结合人机工程、轴距、座椅尺寸、离地间隙等。

基于标准座标系,获得初步的总布置结果和数据(图1.2.1)。

(2) 绘制总布置图的坐标系,据设计要求选定的基本尺寸确定设计坐标系,作为设计开发的坐标设定。

(见示范图1.2.2);中国采用右手定则, 将前轮中心作为X轴零线,向车后为正,每隔100或200mm画一坐标线, 并在坐标线的一头分别标出1X和2X…; Y轴以左右对称中心线为零线,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每隔100或200mm画一坐标线,并在坐标线的一头分别标出1Y和2Y…; Z轴以车架上平面线或承载式车身地板平直段的地板下平面线为坐标零线, 每隔100或200mm画一坐标线,并在坐标线的一头分别标出1Z和2Z….欧洲和德国常用左手定则.(3) 驾驶区布置线图,表示出驾驶区的纵向、横向、腿膝部和头部活动区的坐标相对位置。

及人机工程布置的满足程度及结果(见示范图1.2.3)。

图1.2.1 总布置控制线图或总布置图图1.2.2 坐标系及坐标线绘制(右手螺旋定则,欧州德国用左手定则)图1.2.3 按照人机工程学进行驾驶区布置1.2.2发动机传动系统的布置(1)布置形式汽车发动机总成及附件的布置有几种形式: (a)、前置前驱动(纵置和横置两种); (b)、前置后驱动(纵置); (c)、后置后驱动(纵置和横置两种); (d)、中置后驱动(纵置); (d)、四轮驱动(纵置和横置两种); 多数布置形式的散热器及空调冷凝器布置到前舱中,其优点是发动机散热器及空调冷凝器冷却效果好,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前舱空间,便于维修保养。

总布置法规校核规范

总布置法规校核规范

车 CO2 达到
车 CO2 达到
全部新售
130g/km;
130g/km;
N1 类车 CO2
75%的新售 N1 类 80% 的新售 N1 达到
车 CO2 达到
类车 CO2 达到 175g/km
175g/km;
175g/km
2014.2.3
2015.2.24
所有在产车辆必 其余 N1 类新
须安装安全带提 认证车型强制
2013.11.01
2009.06.21 至 2017.01.01 分阶段实施 2010.07.15 2012.01.01 2011.02.24 2012.11.01 至 2018.11.01 分阶段实施
2.3 泛欧市场法规发展趋势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澳大利亚:对新售 澳大利亚: 强 制 要 澳大利亚:新认证 俄罗斯:新认证车
车内 VOC 限值,09 年 发布草稿
GB/T 24550-2009《汽 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
乘用车平均油耗第三阶段 排放国 5 标准,将
标准,预计 2012 年开始实 等 效 采 用 欧 Ⅴ 标
施,逐年加严,到 2015 年 准,预计 2011 年颁
目标为 7L/100km
布,2013 年左右实

已立法
4
TPMS
M1 类车强制安装胎压监测系统(TPMS)
已立法
M2 类车强制安装车道偏离警报系统(LDWS)和紧急制动预警系
5
LDWS 和 AEBS
已立法
统(AEBS)
环保项目
逐步禁止乘用车和卡车含有氟化温室气体(GWP 高于 150)的空
1

整车总布置设计法规校核.docx

整车总布置设计法规校核.docx
小于500mm,不大于1200mmc
2
前位更灯的 空規曼求
(禺"r
囱貶裔)
1.KA:发砸抽方向上,屋车綱釵禹对驾平更杲远的视 走五上的点,到孝柄幷缘•氓而的拒餌不大于4(X)mm;
2.两仇氏£內玫缓的拒雋不小于600mm;
3.#X:雋地蔑直不小于350mm不大干150(>mm。
3
空车外

前梓衍信号 灯的沦規娶 求(蔦應和
向:灯的外嫌柜车側不大于400mm.
1998汽车 及撞车外 部黒明和
10
后雾灯的沦 規要求(蔦 氏和横曲距 篙)
1•养地高便:250-1000;2.君只只后
睿可则应咬法左车柄前进方向的左側,其酸准中心也可 位于车轲的对驾平面上;3.左所老情况下,后容
灯与轲动灯柜^>!0()mm;4.橫向:无
特殊晏求。
b、当后肄照板上玫绿筲抱高底大于1.20m时,后強鴉feiEiSt许下倂不大干15S
5•上药诲篙地高氏:<1200;
6.下药玻篙地蔑便:>300.
(述18408-
200!汽丰 庆挂车后
明转覽配 尧隹能 (述15741-
1995汽 车和挂專
(«)戻
其位贸
17
后會愿枚可 观蹩的几何 曼求
后旌愿权应在如下空何范国内可观,该空河旨以下ES个 平而馆成:茨过博照板两雋m幷里肉外3W的再个毎垂 平而;逋过椁無枚上玫缘与水平而星商上15。的平1S;住®愿权下药绿的水平更(夸博黑权上迪绿篝地高此大 于L20m,该平而应与水平百星向下15。),
1994汽车
21
空何
护轮板外绿
拒轮枚外嫌潔氏住通近主轮中心的槽向垂宜厘•百內侧量 时应不小T3(>mm,在天亍护轮枚寬总規用的区戒氏值 可逐浙城夕至零.

整车开发总布置规范

整车开发总布置规范

整车开发总布置流程及内容
团队ISO9001:2000质量方针: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团队ISO9001:2000质量目标:坚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整车部工程师职责:1、负责整车设计造型阶段伴随分析
2、负责整车设计人机工程校核
3、负责整车设计法律法规校核分析
4、负责整车设计车身总布置分析
5、负责整车设计底盘总布置分析
6、负责整车设计发动机舱总布置分析
7、负责整车设计总布置图绘制
8、负责整车设计DMU分析
总布置流程:
CLICK 附1:HERE
CLICK 附2:HERE
附1.1
整车设计项目造型伴随检查内容—外造型
附1.2
整车设计项目造型伴随检查内容—内造型
附2:法规校核清单。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校核方法分析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校核方法分析

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校核方法分析摘要:汽车总布置设计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促使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也要对可维修性的校核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在根本满足了实际需求。

关键词:汽车;总布置设计;可维修性;校核方法;分析从汽车布置和设计入手,深入分析车辆保养和零件维修频率,还有零件的实际使用寿命,可以充分地利用关键性指标,对整车进行可维修性校核,从而全面提升汽车的稳定性。

1汽车的总布置设计情况分析汽车的总布置是指将整车零部件、驾驶员、乘客放到适当的位置,能够充分地发挥各部分功能,从而实现最优化配置,并且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车辆满足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汽车总布置设计发展。

随着技术地面不断发展和创新,汽车总布置设计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工程集成和造型情况分析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传统方式,工程师主要以单一零部件为主,但是造型师通常是以单一元素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所以会出现二者不协调情况,这种情况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通过总布置设计能够促使零部件工程师和造型师进行有效沟通,并且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以实际要求为基础,实现整车整体约束,进而全面地优化整体效果。

1.2平台化发展情况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出现了新的平台设计理念,通过不断地优化开发设计,推动了车型开发和研究,从而实现了平台化发展。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平台化优势,进行积极地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有效地缩短了新车型开发时间,提升了生产线流程和实验效率,并从根本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2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可维修性分析可维修性检查是整车架构的重点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性能。

运用平台设计的重点在于能够降低汽车维修次数,并且优化了整体性能,提升了维修和保养效果,从而有效地满足了实际需求。

而可维修性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馈布置方案状况,然后分析方案的合理性,进而确定设计性能和设计方案,并且根据实际优化不合理情况,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满足当前需求。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前舱法规校核1)

整车集成设计指南(前舱法规校核1)

≤500mm
更新日期 : 20100824
Lower Bumper Reference Line
Speed ; 40Km/h Weight:13.4Kg Upper Bumper Reference Line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前舱布置 设计指南
1 – 行人保护 78/2009EC和E-NCAP的腿部碰撞具体试验方法和结果评价表:
试验 区域
小腿碰
撞:小腿 与前保 的碰撞
试验 要求
(目前
欧洲法
规和
ENCA
P的小
腿碰撞
试验的
试验要
求一样) 结果
评价
保险杠的上、下基 准线之间
保险杠的上、下基准线 之间
保险杠的上、下基准线之间
模型质量:13.4KG, 模型质量:13.4KG,速 模型质量:13.4KG,速度:
速度:40KM/h,撞 度:40KM/h,撞击器的 40KM/h,撞击器的长度:
目前行人保护主要包括: 头部碰撞、上腿碰撞、小腿碰撞三大部分。 考虑的法规主要包括: 78/2009/EC、 E-NCAP。
Lower Leg
头部碰撞器示意图
头部碰撞区 上腿碰撞区 小腿碰撞区
上腿部碰撞器示意图
碰撞区域分为:头部碰撞区、上腿碰撞区和小腿碰撞区。
更新日期 : 20100824
小腿部碰撞器示意图
1 – 行人保护
Page 1/65
1.1 输入信息 1. 需满足法规: 法规名称:2003/102/EC 、 E-NCAP、 78/2009/EC ; 2. 数据: 前舱车身钣金数据、前舱各系统数据、外CAS、前舱盖行人保护下降数据、前舱碰撞 区域数据等。
1.2 行人保护介绍 Upper Leg

整车总布置法规校核手册

整车总布置法规校核手册
欧标:同国标
美标: ①水平后视角至少20°; ②垂直方向视角应能在眼点后61m处延伸至水平 路面(满载状态) ③对遮挡率没有明确要求(只说“视线可
能会被部分遮挡”)
美标
第 16 页
总布置法规介绍
3.4、后视镜-外后视镜
20m
右外后视镜
4m
左外后视镜
4m 1m
2.5m
Driver`s ocular points
10700
国标
Ground level
Ground level
欧标
Exernol rear view mirror on ground RH
2400
美标
2400
10700
Exernol rear view mirror on ground LH
第 17 页
外后视镜:
国标:驾驶员借助左(右)外后视镜必须能在水 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500mm(4000mm) 的视野区域,其右(左)侧,以与汽车纵向基准 面的平面平行,且过车辆坐标最外侧点的平面为 基准,并从驾驶员眼点后10000mm(20000mm)处 延伸至地平线。
40
2.外后视镜(Ⅱ和Ⅲ类) 能在反射面上绘出以a为底边,高为40mm的矩 形; 与矩形高平行的线段,其长度为b.
70
40
a
第 15 页
3.3.后视镜-内后视镜
驾驶员眼点
总布置法规介绍
60 m 国标\欧标
20m
视野要求:
内后视镜:
国标: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面上 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000mm的视野区域,其中 心平面为汽车纵向基准面,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 60000mm处延伸至地平面

整车总布置设计法规校核

整车总布置设计法规校核

项目具体内容模型数据(单位:mm)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结论(满足与否)解决方案(不满足的填写)1前照灯的法规要求(高度和横向距离)1、横向: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基准轴方向上的视表面外缘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2.在基准轴方向上,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 3.高度:离2前位置灯的法规要求(高度和横向距离)1.横向: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上的点,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不大于400mm;2.两视表面内边缘的距离不小于600mm;3.高度:离地高度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

3前转向信号灯的法规要求(高度和横向距离)1、横向: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边缘,到车辆外缘端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2、基准方向上,两相邻视表面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3、离地高度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

4制动灯的法规要求(高度和横向距离)1.离地高度: 350~1500;2.横向两灯间距:≥600。

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备注引用标准GB 4785-1998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序号整车外部照明装置校核项目具体内容模型数据(单位:mm)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结论(满足与否)解决方案(不满足的填写)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备注引用标准序号项目具体内容模型数据(单位:mm)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结论(满足与否)解决方案(不满足的填写)##车型可行性分析内容列表2——法规检查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备注引用标准序号2001 汽车及挂车后部照明装置校核1998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项目具体内容模型数据(单位:mm)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结论(满足与否)解决方案(不满足的填写)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备注引用标准序号项目具体内容模型数据(单位:mm)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结论(满足与否)解决方案(不满足的填写)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备注引用标准序号。

整车法规校核(前视野校核)

整车法规校核(前视野校核)
a. 直径小于0.5mm的嵌入式天线,或小于1.0mm的印刷式天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b. 无线电天线的导线一般不得进入A区,但是导线直径小于0.5mm时,可允许三根导线进入,
此种情况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c. 最大直径为0.03mm的导线是竖直的,最小间距1.25mm,或者导线是水平的,最小间距
2.0mm的除霜及除雾导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1. 每根A柱的双目障碍角均不得超过6°(一般推荐值≤3.5 °); 2. 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3. 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的A柱。
3.3 校核方法
3.3.1. 做出V点、P点 、E点
1. V1、V2点。做法见 第9页 2.3.1 (前风挡刮刷面积)。 2. P1、P2、PM点
3.2.2. 驾驶员前方视野180 °范围内视野
图3-1
1. 驾驶员前方视野180 °范围内,通过V1点的XY平面下方,通过V2点的3个平面(此3个平 面均与XY平面向下呈4°,1个与垂直与XZ平面,另2个垂直于YZ平面)上方之内的区域内, 除了A柱、三角窗分隔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雨刮等之外,不能有障碍物(图3-2), 但以下除外:
A40=25°,座椅前后行程<108mm时, P1、P2、PM点相对于H点的坐标如表3-1所示; A40=25°,座椅前后行程≥108mm时, P1、P2、PM 点的修正值如表3-2所示;
P点
X
Y
Z
P1
35mm -20mm 627mm
P2
63mm 47mm 627mm
Pm 43.36mm 0mm 627mm
S1’
S2’ 图3-8
切线2
切线1 切线1’ 图3-9
所属范围 : 总布置@ 乘员舱布置 设计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于车辆的对称平面上;
3.在所有情况下,后雾
灯与制动灯距离>100mm ;
4.横向:无
特殊要求。
1.高位制动灯离地高度:≥850;
2.高位制动
灯视表面下边缘相切的水平面高于后组合灯--制动灯上
边缘相切的水平面.
1.回复反射器上缘离地高度:≤900; 2.回复反射器下缘离地高度:≥250; 3.回复反射器间距:≥600; 4.回复反射器距车侧距离:≤400。
a、后牌照板的上边缘离地高度不大于1.20m 时,后牌 照板正面允许上仰不大于30º;
b、当后牌照板上边缘离地高度大于1.20 m时,后牌照 板正面允许下俯不大于15º。 5.上边缘离地高度:≤1200; 6.下边缘离地高度:≥300。
解决方案 引用标准 (不满足的 填写)
GB 184082001 汽车 及挂车后 牌照板照 明装置配 光性能 GB 157411995 汽 车和挂车 号牌板 (架)及 其位置
不超过轮胎的静力半径的两倍
GB70631994 汽车
护轮板
备注
##车型可行性分析内容列表2——法规检查
分析项目
序 号 项目
具体内容
模型数据(单位:mm)
分析结果 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
结论(满 足与否)
解决方案 (不满足的 填写)
引用标准
前照灯的法
1
规要求(高 度和横向距
离)
1、横向: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基准轴方向上的
视表面外缘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
2.在基准轴方向上,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的距离应不小
于600mm;
3.高度:离地高度不
小于500mm,不大于1200mm。
前位置灯的
2
法规要求 (高度和横
向距离)
1.横向: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 表面上的点,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不大于400mm; 2.两视表面内边缘的距离不小于600mm; 3.高度:离地高度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
序 号 项目
具体内容
模型数据(单位:mm)
分析结果 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
号牌板 (架)及 其位置
结论(满 足与否)
解决方案 (不满足的 填写)
引用标准
18
后号牌照明 角度
1.后号牌最大入射角≤82°; 2.上照明区最小可视范围≤85°; 3.下照明区最小可视范围≤85°; 4.左照明区最小可视范围≤60°; 5.右照明区最小可视范围≤60°。
后牌照板应在如下空间范围内可视,该空间由以下四个 平面组成:通过牌照板两侧边并呈向外30º的两个铅垂 平面;通过牌照板上边缘与水平面呈向上15º的平面; 经牌照板下边缘的水平面(若牌照板上边缘离地高度大 于1.20 m,该平面应与水平面呈向下15º)。
备注
##车型可行性分析内容列表2——法规检查
分析项目
1.国标尺寸440×140mm,加上边框不小于460mm
440x140(mm)
GB 47851998 汽车 及挂车外 部照明和 信号装置 的安装规

备注
##车型可行性分析内容列表2——法规检查
分析项目
序 号 项目
具体内容
模型数据(单位:mm)
前号牌安装
15
位置和可视

16
前、后 号牌安
后号牌安装 位置
装位置
和照明
后牌照板可
17
视性的几何
要求
分析结果
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
结论(满 足与否)
1.前号牌位于车辆前保险杠上; 2.安装于前号牌板(架)上的号牌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 车辆纵向对称平面,前号牌中点不得处于车辆纵向对称 平面左方; 3.前号牌、号牌架不得超出车辆前端右边缘; 4.前号牌应基本垂直于水平面,正面允许后仰不大于15 °。 1、后牌照板的中点不得位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右方 。 2、后牌照板的左边缘不得位于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平 行并接触车辆最外边缘的垂直面左方。 3、后牌照板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车辆的纵向对称平面 。 4、后牌照板应在5º的允差范围内垂直于水平面。但 是,车辆形状如有特别要求,允许有接近垂直的一定倾 斜度:
19
护轮板宽度
20
护轮板的后 缘位置
护轮板
空间
21
护轮板外缘 深度
护轮板下边
22
缘与车轮中
心的距离
前、后轮罩向在车轮中心向前30°和向后50°的两个辐 射平面所形成的区域内,护轮板的宽度遮盖整个轮胎的 宽度。 护轮板的后缘位于车轮中心上方150mm的水平面以下。 而且护轮板的边缘与这个平面的交点位于轮胎纵向中间 平面的外侧。 护轮板外缘深度在通过车轮中心的横向垂直平面内测量 时应不小于30mm,在关于护轮板宽度规定的区域内值 可逐渐减少至零。
3、离地高度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
1.离地高度: 350~1500; 2.横向两灯间距:≥600。
1.倒车灯离地高度:250~1200; 特殊要求。
2.横向:无
GB 47851998 汽车 及挂车外 部照明和 信号装置 的安装规

备注
##车型可行性分析内容列表2——法规检查
分析项目
序 号 项目
具体内容
模型数据(单位:mm)
转向信号灯
6
的法规要求 (高度和横
向距离) 后位置灯的
7
法规要求 (高度和横
侧向转距向离灯)的
8
法规要求 (高度和纵
前向雾距灯离的)法
9
整车外 规要求(高 部照明 度和横向距装置校离)核 后雾灯的法10
规要求(高 度和横向距
离)
11
高位制动灯 的法规要求
回复反射器
12
的法规要求 (高度和横
向距离)
13
牌照尺寸
14
排照安装孔 孔距
分析结果 标准或样车要求指标
结论(满 足与否)
解决方案 (不满足的 填写)
引用标准
1.离地高度:350~1500; 2.外缘距车侧距离: ≤400; 3.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距:≥600。
1.离地高度:350~1500; 2.横向内缘间距: ≥600; 3.外缘距车侧距离:≤400。
整车外
部照明
装置校 前转向信号
3
核 灯的法规要 求(高度和
横向距离)
制动灯的法
4
规要求(高 度和横向距
倒车离灯)的法
5
规要求(高 度和横向距
离)
1、横向: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
的视表面边缘,到车辆外缘端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
400mm;
2、基准方向上,两相
邻视表面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
1.侧转向灯高度:500~1500; 2.侧转向灯距车前端距离: ≤1800。
1.高度:离地面高度不小于250mm,在基准方向上,整
个视表面应在近光灯视表面最高点以下;
2.横
向:灯的外缘距车侧不大于400mm。
1.离地高度:250~1000;
2.若只配1只后
雾灯则应安装在车辆前进方向的左侧,其基准中心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