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问题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成为了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乡村,使其具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设施,是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展开探讨,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和启示。

一、传统特色与风貌的重要性乡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乡村中的建筑、风俗、传统手工艺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传统特色与风貌是乡村的灵魂所在,也是乡村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在乡村建设中,传统特色与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特色与风貌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在于保存建筑、风俗、传统手工艺等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精神内涵。

只有将这些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才能使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活场所,更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吸引更多人来到乡村生活、工作、旅游。

二、美丽乡村设计的原则1.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美丽乡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破坏自然原有的面貌和生态环境。

在乡村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环境,提倡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推崇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2. 传承历史、保护文化美丽乡村设计要尊重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

3. 实用性与美观性并重美丽乡村设计既要注重实用性,满足居民生活、生产和休闲需求,又要追求美观性,打造具有乡土风格的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的品位和形象。

4. 参与性与民主性美丽乡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注重参与性和民主性,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居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建筑风貌设计方法研究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建筑风貌设计方法研究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建筑风貌设计方法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近年来卷起一股风潮。

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逐渐涌现。

本文针对特效小镇的建筑特征,从多个角度诠释小镇整体规划以及建筑风貌设计的要点与方法,希望借此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资料借鉴。

标签:特色小镇;建筑设计;规划建设1、建筑特色分析特色产业是整个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目前,全国已经大大小小不下上百个特色小镇项目在如火如荼施工中。

高度同质化的小镇建设势必给人带来审美疲劳以及缺乏创新等体验。

因此,小镇的产业特色建设在整个规划中尤为关键,找准特色、突出特色并圍绕特色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是小镇建设的核心所在。

同时,特色小镇所处当地的地域文化,作为软实力基础也应当将其纳入特色小镇建设中。

此外,在规划设计特色小镇阶段也应当抓准小镇的核心,以人为本,从而完善周边及配套设施服务。

其中包括提供工业园区以及办公楼区,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提供生产办公场所。

必要的图书馆以及厕所等公共设施设计,可以为外来人员以及当地居民提供惬意舒适的生活环境。

商业以及旅游区的国家设计,可以更好的实现生产、生活、居住、旅游的和谐共存。

总而言之,对于特色小镇建设其必须要实现经济与周遭环境的和谐共存,可以更好的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2、规划以及建筑设计2.1区域选择及文化建设通过对已经建成的较为成功特色小镇分析,结果发现往往特色小镇是否建设于优势区域,将决定其未来是否成功发展的关键。

良好的地域位置选取需要综合考虑一下两点:首先,考虑大城市的优势性,应当以其为核心,在周边进行位置选取。

对于具有明显特色的小镇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消费人群以及资源作为运营支持,而大城市恰恰具备这两点优势,因而以大城市为核心,围绕其黄金氛围圈搭建特色小镇,无疑迎合了经济发展规律。

其次在选址上还应当依据当地的乡村风貌,考核期升级改造可行性。

此类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是基于原有的小镇地理风貌以及历史人文资源,深度挖掘地区特色有针对性的转型改造升级。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独具特色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保护和分析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对于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以木质结构的建筑为主,整体布局合理,融入了当地自然环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侗寨建筑,它是侗族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

侗寨建筑的外观宏伟壮观,形式独特。

它通常由多层木结构建筑组成,底层是柱廊和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整体结构稳固,不仅能适应山地地形,还能抵御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侗寨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硬山顶,可以有效防止水渗漏,同时也是当地气候的适应措施。

在屋顶上,还常常会修建过道和平台,供人们观赏风景和休憩。

侗寨建筑的内部布局也非常独特。

房屋内通常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

前室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中室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室则是用来存放杂物和谷物。

房屋内的家具和装饰品也讲究精细,多采用木质材料,精雕细琢。

墙壁上还可见各种壁画和木雕,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

建筑景观是侗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记录和反映。

保护建筑景观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侗族传统建筑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保护建筑景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传统建筑景观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目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侗寨被拆迁,建筑被改建或者破坏。

这与非法占地、过度开发和缺乏保护意识有关。

要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严禁破坏建筑景观的行为。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加强保护管理,建立保护机构和保护基金,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保护工作。

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建筑设计与村庄风貌保护

农村建筑设计与村庄风貌保护

农村建筑设计与村庄风貌保护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市聚集,而农村地区却逐渐失去了人气。

许多村庄出现了房屋破旧、街道杂乱无章的情况,村庄风貌逐渐消失。

因此,农村建筑设计和村庄风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农村建筑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和传承传统的建筑文化,既注重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又保留传统建筑的特色。

传统的木结构、青砖灰瓦、斗拱挑檐等元素可以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打造出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二、注重文化艺术融合农村建筑设计不应只是简单的搭建房屋,更应注重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加入民俗文化元素,比如民间乐器、传统工艺品等,让建筑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村庄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农村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砍伐树木,破坏土地资源。

可以在建筑周围增加绿化带,种植各种植物,打造出一个绿色生态的村庄环境,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四、注重人文关怀农村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建设房屋,更应该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舒适度。

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通风采光、采暖设施、公共卫生等,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

五、注重社区建设村庄是一个由各种房屋、街巷、人群组成的社区,因此在农村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社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可以规划出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娱乐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生活的社区空间。

六、注重文化教育村庄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农村建筑设计也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元素。

可以在建筑中设立文化展示馆、图书馆等设施,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七、注重农村生产发展农村不仅是居住地,更是生产和劳作的地方,因此在农村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农民的生产需求。

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增设仓库、车间等,方便农民进行生产劳作,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八、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农村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材料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到其环保性和耐久性。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侗族人民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传统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是中国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分析进行探讨。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主要包括木质建筑、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共同组成了侗族传统村落的独特景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吊脚楼,吊脚楼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建筑艺术价值。

吊脚楼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筑形式,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艺术造型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侗族村落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侗族村落多建在山区、丘陵地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如台风、地震、山体滑坡等灾害都会对村落建筑造成破坏。

其次是现代化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村落面临着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老房子的拆迁等问题,传统村落建筑受到严重威胁。

再者是文化传承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侗族传统建筑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已经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建筑的认同感不足,导致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同时加大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人们对侗族传统建筑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其次是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建筑保护和修复方面,要注重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保证传统建筑的保存和传承。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特色与风貌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美丽和宜居的重要标志。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与风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实践,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展开论述,探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传统特色与风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一、传统特色与风貌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1. 传统特色与风貌是乡村建设的文化基因传统特色与风貌是乡村的文化基因,是乡村的历史沉淀和民族传统的体现。

乡村传统的民居建筑、手工艺传统、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留传统特色与风貌,就是保留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对乡村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2. 传统特色与风貌是乡村建设的地域特色传统特色与风貌是乡村的地域特色,是乡村与其他地方的区别和特点。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而传统特色与风貌正是这些地方特色的具体体现。

在乡村建设中,保留传统特色与风貌,就是在展示乡村的地域特色,是对乡村个性的体现和彰显。

3. 传统特色与风貌是乡村建设的发展动力传统特色与风貌不仅是乡村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更是乡村建设的发展动力。

乡村传统产业、手工艺品、民俗节庆等,都是乡村的发展资源和潜力。

通过挖掘和利用传统特色与风貌,可以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 保护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在乡村建设中,保护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是乡村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设计与实践中,可以通过修缮和维护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保留其历史特色和文化风貌,使其成为乡村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

2. 弘扬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是乡村的瑰宝,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手工艺品展示馆、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弘扬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为乡村增添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研究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研究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村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遗产,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遗产的破坏和盗窃,风貌逐渐消失。

因此,对于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研究势在必行。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村落承载着乡村文化、传统建筑和民俗风情,是乡村地区独特的风貌特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建筑的涌入导致了传统村落风貌的破坏。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村落的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风貌的核心,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需要注重保护材料和建筑技术的传承,同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确保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其次,传统村落风貌保护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管理。

村落的整体规划应遵循村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注重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域,同时兼顾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

村落管理应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对村落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传统村落的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另外,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还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传统村落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应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传统村落应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传统农村文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重保护。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注重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整体规划和管理以及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让其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载体,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维护乡村特色、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摘要: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每个城市都在争先恐后的加速自己的城镇化,清一色的城市化,让纯质朴素的乡村出现了很多的现代化建筑,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十分突兀,让建筑风貌被忽视。

本文便是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中所村的调查从而对乡村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进行分析,实地考察和分析后发现了当地存在的建筑风貌问题,之后通过总结得出了传统建筑建筑风貌的保护和利用的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乡村;建筑风貌;存在的问题;保护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推动,破旧的旧建筑及老旧村庄的改建和取缔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城市的美化,出行的便利,提高城镇化,更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乡村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质量等方面来说是没办法大刀阔斧的拆除改建的,既要城乡统筹发展又要保留住乡村的传统建筑,并且还要使之建筑风貌协调,这绝非易事。

难办的事往往就会被搁置,这就导致了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被忽略,从而被破坏,甚至会消失在乡村。

对于乡村的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其次再谈利用。

从保护的意义来说,乡村的建筑风貌最好的保护便是进行更好的规划,特色生态村庄便是方法之一,特色生态村庄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优秀的历史风貌建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东西是被轻易消磨的,难以消磨的是文化,是传统,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应该加以保护,让它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模板来覆盖它,这个世界不正因为每个人都不同,都独一无二才精彩无比吗?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对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加以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来协调周围的建筑风貌,使之形成特色来保住这个传统建筑,通过对传统建筑的风貌保护来达到历史文化的保留及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一、传统建筑的建筑历史风貌保护的意义(一)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乡村建筑是一个村庄、一辈人的记忆,是村庄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一个村庄的文化沉淀,承载着几辈人的成长记忆。

村庄建筑风貌调研方案

村庄建筑风貌调研方案

村庄建筑风貌调研方案村庄建筑风貌调研方案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许多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以及农田荒芜等问题。

然而,村庄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代表了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

因此,对于了解和保护村庄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目的与内容1.调研目的:(1)了解村庄建筑风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掌握其文化内涵和价值;(2)探讨村庄建筑风貌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3)研究村庄建筑风貌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合理和可行的建议。

2.调研内容:(1)了解村庄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2)调查各个村庄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如土木结构、造型风格、材料运用等;(3)研究村庄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等对建筑风貌的影响;(4)调查村庄建筑现状和保护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5)分析村庄建筑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旅游发展、文化传承、乡村经济等方面;(6)研究村庄建筑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如立法、补贴、宣传教育等;(7)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促进村庄建筑风貌的保护和发展。

三、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以及学术论文,了解村庄建筑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和相关研究成果。

2.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测量、摄影等方式,了解村庄建筑的特点和现状。

3.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并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村庄建筑风貌的认知、保护意识和需求。

4.专家访谈:邀请乡村规划专家、建筑师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村庄建筑风貌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四、调研预期成果1.调研报告:根据调研过程中的数据、实地观察和分析,撰写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总结村庄建筑风貌的历史特点、地域特色和保护现状。

2.政策建议:针对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村庄建筑保护的措施、完善相关立法、提供经济支持等。

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文档资料

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文档资料

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与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无法真正了解传统村庄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村庄特色建筑风貌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片面的追求村庄土地的建筑土地的开发,导致重开发和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有价值的村庄建筑毁于一旦。

因此本文从保护村庄特色风貌的意义出发,以南宁地区村庄为例,论述加强保护和管理村庄特色风貌的措施,防止历史遗产遭到损害和破坏。

一、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传统村庄,又称为古村庄,这种村庄传承和保留历史沿革,包括建筑环境、风貌等,而且村庄的地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至今还为人们使用的村庄,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

一般的乡村风貌不仅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还包括当地的习俗、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其中村庄传统的古建筑是村庄特色风貌中最重要的载体。

对传统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多元化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源泉;传统村庄的特色风貌的保护,可以有效的继承中国历史的文化遗产;通过有效的保护,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对传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特色风貌分析南宁地区的传统村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壮族为主,还包括苗、瑶、侗等民族,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含有大量的汉族元素,少部分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建成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庄特色风貌。

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特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一)居住建筑南宁地区传统村庄的居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干阑式和地居式两大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1、干阑式居住建筑“干阑”,在南宁壮族地区亦称“麻栏”,就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搂居式麻栏为主,半楼居式麻栏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在土质较多的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另一种是分布在山区,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石材为主。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珍品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这些村落位于中国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侗族村落得以保存了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成为了文化遗产的宝库,并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侗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多采用木材和石材结构,以及竹木石为主要材料,古朴典雅。

其次是建筑的布局,侗族村落大多坐落在山坡上,为了适应地势,村落内的民居多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以及有特色的吊脚楼。

再次是建筑的装饰,侗族村落的民居外墙常常会涂抹用彩色土砖制成的绘画,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侗族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兴起,许多传统的侗族民居被拆除或改建,传统建筑的风貌逐渐消失。

旅游业的发展也对传统村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的游客涌入村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文化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是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并呼吁大家一起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监测与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要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传统村落,并且要注意旅游活动的文化教育性,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侗族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

只有保护好这些村落,我们才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侗族的传统文化。

浅谈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逐渐受到了冲击和破坏。

乡村传统民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如何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进行环境设计改造,成为了当前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民居环境设计的历史与特点中国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均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其特点包括:1. 地域特色鲜明: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江南水乡的苏式建筑、西北草原的蒙古包、闽南民居等都各具特色。

2. 建筑结构讲究: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多以木材、砖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材质,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耐久。

民居的建筑结构也符合风水地理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3. 融合了人文与自然: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传统民居环境遭遇了许多挑战,如房屋老化、建筑结构松动、功能单一等问题,亟需进行环境设计改造。

改造具有以下必要性:1.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改造可以使其重焕青春,增强其持久性和吸引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促进乡村振兴: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地域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传统民居是中国乡村面貌的重要组成,其环境设计改造可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增添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三、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的保护原则在进行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时,必须遵循以下保护原则:1. 尊重传统文化:在进行环境设计改造时,必须尊重传统文化,保留和弘扬传统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

2. 维护历史原貌:传统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环境设计改造必须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保留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手工艺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进程,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分析。

1.文化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它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场所,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赞美,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以传承侗族文化。

2.历史价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侗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古代建筑技艺和美学理念,更记录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

3.旅游价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吸引力。

保护好这些建筑不仅有利于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特点及其保护方法1.建筑风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其建筑形式主要为吊脚楼,采用木结构和斜顶设计,建筑风格雅致、古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为了保护这些建筑,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和材料进行保护,加强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

2.手工艺术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手工艺术水平非常高,其建筑中的木雕、石雕、壁画等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艺术品,有必要加强对手工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手工艺品展览、培训等活动,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生态环境侗族传统村落建筑多建于山区和水乡,它们依山傍水,融入了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天然的和谐融合。

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的保护,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村落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使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风貌保护与传承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风貌保护与传承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风貌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农村风貌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风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一、农村风貌的保护意义农村风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它是乡村独特的象征。

保护农村风貌可以促进乡村特色的发展,维护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保护农村风貌也可以避免片面追求现代化而导致的同质化问题,保持乡村的多样性和多样性。

二、保护农村风貌的重要性1.文化传承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每一个民族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保护农村风貌有助于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它们在新时代获得新生命。

2.旅游资源农村风貌的保护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保留传统建筑、民俗活动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等,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游玩,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3.环境保护保护农村风貌也涉及到对乡村环境的保护。

传统村落往往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匮乏,保护农村风貌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乡村发展中的环境污染。

三、保护农村风貌的具体做法1.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是农村风貌的核心,因此保护传统建筑是保护农村风貌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确保其保存完整。

2.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农民艺术节、农事文化展示等,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参与感。

3.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乡村风貌的保护需要一支懂农村文化的专业队伍,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农村中设立相关专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加强农村风貌保护的难题1.意识问题一些农民对农村风貌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他们更关心经济效益而忽视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农村风貌保护的意识。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份。

侗族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正面临严峻的保护挑战。

本文将围绕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一、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特点与价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建筑艺术。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独特的建筑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侗族村落建筑集中体现了侗族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风雨桥、鼓楼、侗族吊脚楼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在结构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装饰和图案方面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展示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影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侗族传统村落渐渐失去了生气,村里的老人和儿童成了千篇一律的现象,村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

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和文化逐渐受到了冲击,一些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被拆除、改造或者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遭到了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显得尤为紧迫。

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立法保护和管理,确保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要加强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认定工作,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深入挖掘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明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逐渐被破坏和损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和研究。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是基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习俗和信仰等因素所形成的。

它既是艺术的价值,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它包括建筑形态、材料、色彩、装饰和布局等方面。

其中,侗寨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中,侗寨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结构。

侗寨建筑采用木结构和石基础,具有高度的抗震性和防火性能。

侗寨建筑的主体结构分为梁柱结构和板柱结构。

在屋檐下方,通常会挂上斗拱,以增强建筑的美观性和支撑能力。

同时,侗寨建筑还具有独特的装饰方式,如彩绘、浮雕、雕刻等。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破坏和损失主要源自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侗族人离开传统村落到城市生活,导致传统村落的人口流失和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给传统村落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环保问题、交通问题和经济问题等。

为了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必须加强对其的保护和研究。

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鼓励当地居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侗族文化。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的传统特色和风貌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基于传统特色与风貌的美丽乡村设计与实践成为当下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传统特色与风貌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乡村传统建筑乡村的传统建筑是其独特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家园。

为了保护传统建筑,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尊重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在现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焕发出自己的魅力。

2.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立健全的文化传承体系,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引导村民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热情。

3.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乡村的自然环境是其永续发展的基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注重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防止污染和破坏,保护好乡村的水资源、土壤和生态系统,加强环境修复和绿化工作,使乡村的自然环境更加优美和宜居。

1.以传统建筑为核心的美丽乡村设计在某省某市,有一个名为峰峦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案例。

峰峦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村落,保存了大量完整的传统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设计师充分尊重和保护了村落的传统建筑,将其作为设计的核心和灵感来源,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在不破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峰峦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观光,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2.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美丽乡村设计在某省某市的一个山区乡村,有一个名为清风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伍亚奇、覃翠婷摘要:随着全国美丽乡村计划的实施,全民族各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成为景观设计行业延伸的全新领域。

而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保护与设计实践过程中,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成为建设美丽乡村遵循的重要原则。

本文拟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墨戎苗寨景观设计改造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就苗寨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方案。

以期为墨戎苗寨及其他民族特色村镇景观设计改造提供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民族特色;墨戎苗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改造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民族特色村镇风貌景观设计与保护是需要人们持续研究与发展的。

目前湘西众多村落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村落,开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更好的打造民族风貌景观,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以及与周边村落进行对照。

特色民族风貌景观设计体现与保护原则方面,生态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应;因地制宜,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结合苗族传统民风民俗,增加商业步行街,将高层的底部连接成一个整体。

通过沿街商业局部架空,将人流引入到其中。

[1]尊重民族信仰,保留民族习惯、充分提炼民族文化特点,展现民族原生态的景观风貌;体现村寨园林性质,与周边环境协调;结合当地乡土景观,合理规划适当布景。

[2]文化保护、体现与传承方面,可以借鉴宋川、陈建华在宋国萍.融藏羌之文化,塑民族之风情——映秀至汶川二级公路景观设计一文中的明洞景观设计的做法,藏式洞门取材于西藏寺庙建筑的特点,具有威严感。

羌式洞门取材于碉楼和片石砌碉房,体现羌族建筑艺术,见证羌族的历史。

[3]陈冉在谈云南白族视觉艺术元素与古镇景观设计中的观点也较为类似。

[4]另外,符号化处理老城文化要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比如,红色文化主要通过植物造景实现,民俗文化以线条、图案隐喻来表达。

[5]在景观设计改造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方面,园林不仅是美化环境和提供休憩场所,还需要在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下面将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默戎苗寨景观设计改造为例进行介绍。

一、对墨戎苗寨景观改造的前期调查1.1 位置及特色简介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位于东经109°、北纬28°,地处湘西古丈县南部,素有“古丈县南大门”;龙鼻村系默戎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枝柳铁路,省级公路S229、在建的吉恩高速横穿南北。

距吉首23公里,距凤凰县80公里,北距张家界1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龙鼻村依山傍水,安居在龙鼻河两岸,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

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顺应自然,处处洋溢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机。

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沿溪而建,建筑物高低错落,布局自然紧凑。

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房屋以穿斗式排扇房屋为主,整栋房屋全是木质结构。

吊脚楼多为穿斗式结构木房,通常为上、下两层或三层。

顶层为卧室,低层为粮食或堆放杂物。

农具,或置碓、磨作坊。

楼层外四面设有走廊,置木质栏杆,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式样,悬挂(即吊瓜)为八角形,低端造型别具,常雕有绣球、金瓜、圆鼓等形状,古色古香,栩栩如生。

楼内用木板分隔火床、卧室等不同功能的房间。

房屋外设有窗户,雕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绣球”等图案。

民族风格浓郁。

大门一般为六合式,可拆可装,便于家庭举行盛大祭典和婚丧喜庆活动。

木屋常用桐油漆刷,金黄油亮,既防腐,又美观。

房前屋后多载果树、建粮仓、柴棚和粪棚。

这里苗族文化积淀丰厚,风格独特,苗家打花带。

刺绣、蜡染、扎染民居工艺盛行。

特别是苗族鼓舞,风格独特,动作优美,闻名遐迩。

1.2 村落内部风貌1.3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光绪《古丈坪厅志》载:“苗俗崇巫信鬼,每于正月之吉,召聚亲族,击鼓跳鼓以迎神,名之曰跳鼓。

”在《卷十》中亦载:“正月亲友聚会,则打猴儿鼓,摆腰调年,男女歌和。

”由此可见,古丈县苗族地区苗鼓艺术源远流长。

据专家考证,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鼓舞逐渐从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用于各种节庆、婚嫁喜庆和男女交往之中,成为广大苗族人民表示欢乐、交流感情、自娱自乐的群众性的舞蹈,对研究苗族的历史、征战、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有十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丈县默戎镇的苗族鼓舞有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八合拳鼓舞、群体鼓舞、猴儿鼓舞等类。

苗族鼓舞集舞蹈、音乐、工艺美术、戏剧表演、武术为一体。

音乐主体为鼓点,其特点是曲式规范,富于变化,音乐形象鲜明,与舞蹈配合默契。

现代苗族鼓舞表演中还加入苗歌伴唱及苗族唢呐伴奏等音乐元素。

苗族鼓舞女子服装充分显示了苗族织锦、刺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头帕、银饰、衣裙都色彩鲜丽,卓耀眩目。

默戎镇的苗族鼓舞表演中,人鼓合一,打鼓起舞。

猴儿鼓舞灵活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表演协调。

女子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体态健美,极富表现力。

男子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扭动,动作粗犷,豪放刚健。

新中国成立后,默戎镇的苗族鼓舞多次参加国家、省、州、县各级会演。

1955年7月,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的苗族女子单人鼓舞获国际友人好评。

默戎镇于1993年获省授予的“古丈县默戎镇苗鼓之乡”称号,1994年获国家命名的“古丈县默戎镇苗鼓艺术之乡”殊荣,2005年,古丈县在省工商局正式注册“苗鼓之乡”商标,2007年默戎镇获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5年,湘西苗族鼓舞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目。

1.4墨戎苗寨基本情况墨戎苗寨全村8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818户,3471人,其中苗族占95%。

1993年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苗族花鼓之乡”。

2008年,墨戎苗鼓队受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赛的开幕演出。

2010年,“四方鼓舞”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并跨上了宝岛台湾,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演出活动,成为了大湘西地区苗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3年,国务院授予墨戎苗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称号,省旅游局授予“特色旅游名村”。

墨戎苗寨于2013年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旅游有限公司,聘请专业的营销团队,苗寨以“湘西竿子营”和“苗族鼓舞”为特色,向市场重新推出这一旅游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市场知名度随之提高,吸引周边县市游客前来观光,实现乡村旅游年收入800万元,带动就业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当地农民从业人数280人,旅游经营户100户,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对优化该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二、墨戎苗寨存在的问题墨戎苗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专业设计缺失。

缺乏专业规划,对规划先行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定位,造成了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重复建设,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交通优势缺失。

由于张花高速的开通,市场发生了变化,墨戎苗寨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渐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因未形成全州一盘棋,周边县市从本地利益出发,造成墨戎苗寨的游客接待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3.综合服务不足。

景区门口的停车场、寨内游道过于狭小,不能满足高峰期旅游团队以及散客停放车辆的需要。

4.存在安全隐患。

景区大门靠近省道229线,来往车辆众多,尤其是景区门口是一个弯道加长坡,给过往的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对墨戎苗寨景观再造的建议与对策墨戎苗寨景观再造的建议与对策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建议全州“一盘棋”,重点推介省道S229美景美食主题游线,重点串联芙蓉镇—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墨戎、夯吾苗寨—吉首—凤凰,实现互动互惠联动发展。

2.开发特色餐饮,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区发展,跳出简单的餐饮模式,突出特色,以其独特性来吸引游客慕名而来3.积极向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家体验性项目,比如河塘摸鱼,参加耕种,采摘果实等,吸引周边县市游客。

4.新建砖房逐年增多,对景区整体风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政府虽有砖房外包木板项目,但是根本赶不上新房修建速度。

建议从新房建设中增加奖励新建木房项目,遏制砖房新建。

5.正在修建的永吉高速,争取在墨戎苗寨周边新建一个高速路口,加强交通优势。

四、景观改造方案说明1.项目分析1.1黙戎龙鼻村的整体优势及劣势:1.1.1交通优势:张家界——凤凰,张家界——吉首的必经线路;依托城市、州府,距离吉首20多公里。

依托吕洞山连片苗寨集群,属于大景区的溢出村寨。

1.1.2文化优势:花鼓之乡,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

且发展有基础,运用公司化运作与管理,初具规模。

1.1.3劣势:黙戎龙鼻村区域竞争大,古丈前面有王村,有夯吾等几个苗寨。

民居大多遭到破坏,新建房屋影响整体景观。

水资源匮乏,且资金来源困难。

1.2区位分析张家界——凤凰,张家界——吉首的必经线路。

1.3设计范围1.旅游厕所改造;2.游客服务中心;3.村道改造,美化、绿化、卫生;4.旅游标识牌、广告牌、说明文字;5.旅游服务系统、通讯、网络、WIFI、二维码、传习所、苗绣店、傩愿堂等;2.规划定位打造4A级景区,创建湘西州乡村旅游精品点。

3.设计理念“提质与升级”,目前比较粗糙,山水、景点、水体、厕所、餐饮、停车场、传习所、卖场等,都很粗造化,不够精细.4.设计原则4.1地域性原则:以当地少数民族的名族风情和生活习性规划出一片展现当地地方文化特色的环境4.2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地形资源、植物配置、道路系统、建筑设施来合理规划设计。

4.4生态性原则:结合植物特性高低错落种植形成自然的神态群落。

4.5功能原则:所有设施都为满足游人体验,身心感知尽善尽美来设置。

5.植物种植设计5.1植物造景分析重点对国道两旁,龙鼻河岸边,入口服务区,景观小溪进行绿化设计,在这一片空地绿化设计中,植物主要以银杏、木芙蓉、紫薇、红叶李、枫杨、柳树,桂花树自然种植为主,映衬主题。

景观小溪用唐菖蒲蒲苇、紫薇、木芙蓉等乔灌草本自然搭配,营造与乡村结合自然幽静古老和谐的氛围。

5.2骨干树和基调树的确定选择木芙蓉、柳树,枫杨等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绿化的基调树种,以银杏,桂花树,紫薇、红叶李等作为小溪绿化的骨干树种,通过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搭配,色彩的搭配,植物与园林小品的搭配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层次感的、四季有景、四季异景的村落环境.6.小品与设施设计6.1小品设计6.1.1 文化景墙:入口景观服务区,然后就将这一片挡土墙采用贴文化砖、做浮雕、配置垂直绿化做成具有地方文化的文化景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