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
晋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晋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政治实体,其历史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晋国的成立,是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尧舜时代的愚公所传下的神书《易经》中记载。
《易经》中说:“商纣亡,天下三分,晋文公得商纣之国,为晋国,自此始有晋国。
”在早期的时候,晋国地方疆域不大,无法与诸侯国相比,但是在战国时期,晋国逐渐崛起。
在晋国春秋时期的盛世,统治思想、法制、科技、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设立十三个郡,其中晋阳郡即为九原郡,辖区从东到西,自陇右的氐羌地带,至汉水北畿,总面积四百余万顷,延绵数千里。
晋国成为中国北部最大的郡国之一。
公元前453年,晋文公将晋国的都城从阳翟改为运城,并成立了运河,这条运河穿过黄河流域,连接了晋国的西部和东部,加快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
再之后,晋国在齐国的迁葛之役中大败齐军,成为中国战国时期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403年,晋国生出了十年动乱——晋宣公被逼杀,其弟公子重耳前来奔走,逐渐重建晋国;并且设立了分权制,奠下了晋国长期盛世的基础。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晋国逐渐被秦国征服,作为秦国的一个属国存在。
但是在汉朝时期,晋国的文化和艺术再次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原文化盛世的时期,晋地的人文和艺术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晋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实体。
他的发展经历了从草创之初到后期的繁荣,发展历程中,晋国曾或许几经沉浮,却始终具有强大的文化、军事力量。
晋国的存在证明了晋地及其周边民众对历史传承与文化制度的深层次认识和掌握,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痕迹。
三家分晋译文及注释
三家分晋译文及注释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处于东部地区,周围有诸多小国。
而在晋国内部,又分为三个强大的家族——赵、韩、魏。
在《左传》中,有一则关于三家分晋的故事,下面给出该故事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晋哀公十一年,晋国内部出现了问题。
当时,赵、韩、魏三家陷入了纷争之中,彼此之间争夺地盘,互相攻伐。
各家的势力逐渐扩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面对这个局势,晋哀公决定发表声明,向全国公布晋国的分家情况。
分家决定如下:赵家分赵城,韩家分韩城,魏家分魏城。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地盘,互不干涉。
此后,赵家修建了赵城的城墙,韩家修建了韩城的城墙,魏家修建了魏城的城墙。
三家之间也再无大的争斗,国家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注释:1. 晋哀公:指晋国的君主,公元前401年至公元前376年在位,名字叫哀公,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
2. 赵、韩、魏:指晋国内部的三个家族,它们在晋国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赵城、韩城、魏城:分别是赵家、韩家、魏家修建的城市,每个家族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了独立的城池。
4. 三足鼎立:形容三家势力均衡,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压倒其他两个家族,所以三家之间的权势平衡。
5. 城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和防止被其他家族侵犯,每个家族都修建了城墙,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晋国内部的三家之间的纷争和最终达成的妥协。
通过分割领土和修建城墙,三家之间相互独立,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和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的分散和平衡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三家分晋这个故事描绘了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内部的政治格局,并阐述了三家分别修建自己的城墙,以保障自身地盘和稳定国家的重要意义。
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晋国内部的权力争斗,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解决争端的方式——通过分割领土和妥协来实现和平与稳定。
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学习冲突解决策略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晋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晋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晋国是现在的山西省。
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现在的山西省全部区域和其他的广大地区。
晋国疆域变化极大,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
晋武公在位时晋国的疆域开始扩张进程,先攻灭了荀国。
并翼之后又攻灭了董国、贾国、杨国,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为文公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国被《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
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晋国历史
国都位置: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晋国国姓:姬姓,晋氏1.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桓叔入翼。
不过这一次,“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并没有得逞。
晋人立昭侯子孝侯平,诛潘父。
曲沃代翼第一战以曲沃的失败告终,2.桓叔薨,子曲沃庄伯鳝立。
孝侯十五年,庄伯在翼弑君。
晋人攻庄伯,庄伯逃回曲沃。
晋人立孝侯子鄂侯郄。
鄂侯在位短短六年就死了,庄伯以为机会来了,发兵夺位。
但是“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哀侯光。
曲沃代翼第二战以曲沃失败告终。
3.在齐桓公称霸那年,“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
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
至此,曲沃代翼。
历时67年,前后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
曲沃武公立三十七年而代翼,成为晋君,号“晋武公”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倍加宠爱,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以此表示他的想法。
后来,赐太子申生曲沃,这样一来更加明显地表达自己不立太子申生为君的想法(太子为国之储君,应在都城,而封以旧地,就像是清兵入关后,如果把皇太子封到燕京,那也就是不会立他了。
)而骊姬时常吹枕头风,更通过陷害,让献公误以为太子申生想害他,于是赐死太子申生。
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秦穆公帮助重耳入晋,栾枝、郤榖等人为内应,弑晋怀公。
重耳立,是为晋文公。
晋武公以曲沃代翼,其子献公担心诸公子以此为乱,于是听从士蒍建议,大肆捕杀公族,无论是晋文侯一脉,还是亲近如桓叔、庄伯一脉,杀的杀,逃的逃,以至于晋无公族,为日后公室衰弱而六卿强盛埋下隐患。
士蒍,其后为范氏;献公灭霍、耿、魏,而以魏封毕万,其后有魏氏;献公弥留托孤的荀息,其后有中行氏、知氏(或智氏)。
晋文公即位后,设三军,赵氏最强大史称下宫之难:屠岸贾率众发难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晋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
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相当强大,与其他诸侯国争霸,因此与晋国有关的成语也相对较多。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1.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汉末年,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为了拯救东吴的危机,三次往草庐拜访抗晋的民间英雄,最终成功劝服他出山,共同对抗晋国。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尽力挖掘。
2. 比翼双飞(bǐ yì shuāng fēi):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和峤传》。
和峤是晋国的一位官员,他与妻子一起举荐,成为晋国的两位重要官员。
他们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努力为晋国作出贡献,被人们称为'比翼双飞',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夫妻间互相支持,共同奋斗。
3. 怀璧其罪(huái bì qí zuì):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中的《晋世家》,晋文公的妾妃魏姬在晋国灭亡之时将玉璧带走,躲藏起来。
后来晋国兴起,魏姬将玉璧归还,但却被晋文公怀疑其偷盗。
晋文公拿着玉璧质问魏姬,却发现自己的误会,因此形成了'怀璧其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无端猜疑,怀疑他
人的方式。
以上是与晋国有关的几个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体现了晋国历史的一些特点和风貌,还让我们了解到晋国时期人们对待人才和家庭的态度。
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春秋霸主之晋国,是怎样灭亡的?
春秋霸主之晋国,是怎样灭亡的?展开全文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但是在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
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覆灭。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可是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最后落得个灭亡的下场?在周朝时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
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这也就是晋国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日后三家分晋的开端!那么三家分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认为三家分晋是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最后到了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也就彻底结束了!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
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
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晋国,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经历了辉煌的兴盛和衰落的命运,这不仅是晋国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一、建国与初兴晋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间。
主要由周武王的庶长子太子庚所建立,因此也称为“周晋”。
在周武王的统一中国后,晋国成为东部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晋国的初兴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晋国处于黄、渭两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而晋国的统治集团以贵族为主,亲近周室,享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这些因素都为晋国的初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霸业的确立在春秋时期,晋国经历了多次内外战争,但最终通过夏阳之战而确立了霸业,成为当时的霸主。
夏阳之战是晋国国君晋文公所率领的军队与楚国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晋国以智慧和勇气战胜了楚军,奠定了晋国的霸业地位。
从此以后,晋国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真正的霸主。
三、内部分裂与衰亡尽管在霸业确立后,晋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诸侯国,但内部分裂问题开始显现。
晋国内部的分裂主要源于贵族家族之间的势力争斗。
由于贵族家族之间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内外掣肘,导致晋国的统治集团分裂成为多个派系。
这使得晋国在对外战争中未能保持统一,逐渐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四、命运的转折晋国的兴衰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晋景公时期。
在这个时期,晋国陷入严重的内外困境,面临着日益衰落的命运。
晋景公执政期间,晋国内部的家族势力之争更加激烈。
晋国君主的权威逐渐削弱,无法有效地控制各个贵族家族。
同时,外部诸侯国也趁机削弱晋国的势力,使得晋国的统治遭到进一步的削弱。
五、灭亡与终结在晋景公后期,晋国陷入了颠沛流离的境地。
最终,晋国在战国时期的势力几乎被其他诸侯国所消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记忆。
晋国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分裂和统治的混乱所致。
贵族家族的权势斗争,使得君主失去了有效的统治能力。
同时,晋国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晋历代君主列表
晋历代君主列表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好几个晋国,其中以晋国最为著名,晋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短命的国家,只存在约170多年。
晋国历史上的几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晋国历代君主的列表以及相关的内容。
晋国历代君主列表:1.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2.晋景公(前627年—前607年)3.晋厉公(前606年—前569年)4.晋献公(前568年—前548年)5.晋幽公(前547年—前532年)6.晋景公(前531年—前526年)7.晋悼公(前525年—前520年)8.晋敬公(前519年—前515年)9.晋共公(前514年—前469年)10.晋悼公(前468年—前442年)11.晋昭公(前441年—前410年)12.晋定公(前409年—前396年)13.晋烈公(前395年—前369年)14.晋怀公(前368年—前320年)15.晋襄公(前319年—前301年)16.晋宣公(前300年—前265年)17.晋襄公(前264年—前256年)18.晋考公(前254年—前235年)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晋国的建立者,名臧孙。
在位期间,他着力推行政治改革,确立了世卿制度。
他将京城建于晋阳,开创了吕氏的基业。
晋景公:(前627年—前607年)景公即位五年后,任用重臣重耳,出台了“鲁隐公东遷”,擢升重耳为相国。
晋厉公:(前606年—前569年)厉公被称为“乐羊”,在位期间,中国处于动荡时期,他收编民间所作的古乐,进行改良,将之定案。
当时晋国势力大增,年年征伐,晋国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了。
晋献公:(前568年—前548年)献公在位期间,被誉为晋国的鼎盛时期,他在位期间,晋国内外政治均有较大成就,统一了华夏。
他还因挑拨齐国、鲁国和鲁国的国君阴谋来推行自己的统治。
晋幽公:(前547年—前532年)初即位时期,由宦士薛桂帮辅,实际上就是薛桂在治理国政。
晋国历史事件讲解_晋国历史事件叙述
晋国历史事件讲解_晋国历史事件叙述晋国六卿是晋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春秋晋国六卿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晋无公族、晋国军制、晋国六卿制、各卿族废兴、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晋国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晋国历史事件一: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因此史称“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
惠帝妻贾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
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之久。
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
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
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
永元年(301),赵王伦废惠帝自立。
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
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
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晋国与三晋[精选]
晋国与三晋(韩、赵、魏)的疆域问题一、晋国的建立及其疆域1、晋国的建立西周初年,周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政局,就进行了大规模地分封,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的故地。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
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称晋侯,同时也把唐国改称晋国,此后,晋﹙成王十年即前1033年—前453年﹚这一国号一直延用了六百年左右。
2、晋国的疆域从地域上来说,晋国疆域变化极大,从春秋初年分封时弹丸小国,《史记·晋世家》记载“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也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这是西周时期晋国情况的真实写照。
但经过历代君主的努力,特别是晋献公以来灭国甚多,疆域日辟,到春秋中期以后,晋略有今山西省的大部分(除北部外),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端、西端,陕西省的东端,兼涉山东省的西端。
纵横跨五省的境地。
①晋国初期的疆域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称之唐叔虞。
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方百里”,它的中心地带据考古工作者估计:“在翼城县的翔山以西,曲沃县的汾水以东,浍水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崇山以南,东西长约三十、南北广约十五公里的长形地带、……”。
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即位,把唐国改称晋国,自己称晋侯。
其在位时,曾经有向西扩张的可能,但扩疆的范围不是太大。
晋侯燮父之后殇叔的八代国君,政绩平庸,文献记载甚少,大概晋在此期间的疆域仅保持在燮父时的水平,殇叔之前的晋疆域变化不会太大。
②晋文侯及曲沃代翼时期晋文侯在位时其国力空前强盛,国家的疆域也迅速扩大。
据《竹书纪年》云,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59年),晋灭掉了韩国,韩在今山西河津稍北,这样晋的西疆到了黄河。
在随后曲沃代翼的六七十年间,双方斗争激烈,在晋武公灭翼之前(前678年),晋的版图基本上与晋文侯时期略有扩展。
晋国
晋国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春秋五霸之一。
国君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
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册封晋国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韩赵魏分裂晋国故土,各自建国,史称三家分晋。
晋国是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
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
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绛。
晋原本叫做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虚。
古唐国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时仍称唐,其子晋侯燮即位后改名改为晋。
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
进入春秋后,于献公时迁都绛,并开始其扩张进程。
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向西发展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方则发展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
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绛、新绛等名字。
唐叔虞受封时的都城在唐。
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记载的晋都是翼。
翼、绛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根据考古报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翼、绛也可能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名称。
《晋国史纲要》考证翼、绛是指同一个地方,最初由穆侯从唐迁都于绛,献公在位期间则对绛进行了扩建。
《西周封考国疑》则认为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晋侯缗时一直在翼,晋献公时才迁都绛。
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景公迁都于绛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绛,这也是晋国最后的都城。
不过历代史书记载中,也有唐城在今太原市西南郊晋阳古城遗址之北的记载,但是目前缺乏充足的文物证据和史料证据,不被当代大多数所学者所认可。
曲沃也是晋国重要的城市,在晋国分裂时期是曲沃侯的都城,曲沃代晋后,武公在当地建造宗庙,做为祭祀历任国君的地方。
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
晋国
一、晋国君系二、曲沃代翼1、史料:《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成王封叔虞於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
曲沃邑大於翼。
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
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
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
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
桓叔败,还归曲沃。
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
诛潘父。
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鳝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
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
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
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鄂侯六年卒。
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
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
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
……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
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
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
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
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
晋侯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
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
……《史记·晋世家》2、自述:历3世6战67年周成王封叔虞于唐,故称唐叔虞。
叔虞之子子燮居晋水旁,改称晋侯。
晋昭侯封叔叔成师于曲沃,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
一战: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昭侯迎曲沃桓叔。
晋人攻桓叔。
桓叔败,还归曲沃。
二战: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孝侯于翼。
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
三战:鄂侯卒,曲沃庄伯兴兵伐晋。
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
四战: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伐晋于汾旁,虏哀侯,寻杀之。
五战: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
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
12晋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晋国君主世系简介晋国君主世系图晋国,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
晋是重要的封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
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曲沃)。
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绛。
因为两周之交内部出现过晋与曲沃的长期分裂,以及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使晋国有别于春秋其他国家,其国内没有公族。
晋灵公时,晋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壮大,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晋国政权的主导力量。
晋平公以后,六卿的实力凌驾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执政。
晋定公时,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
到晋出公时,魏氏、韩氏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掉最强大的知氏,晋国名存实亡。
终于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将此事作为开篇。
晋国君主1.唐叔虞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
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
周成王少年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为“桐叶封弟”的典故。
前1106年,周成王时,唐人作乱,周公灭唐。
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燮继位后改其国号曰晋。
2.晋侯燮晋侯燮,姬姓,名燮,一作燮父,唐叔虞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二任君主。
晋侯燮在父亲唐叔虞去世后继位,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
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宁族继位。
晋侯燮和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
周康王分此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
春秋时的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3.晋武侯晋武侯,姬姓,名宁族,晋侯燮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三任君主。
晋武侯继承其父晋侯燮之位,武侯去世后,其子晋成侯服人继位。
晋国主要公族氏族表
晋国主要公族氏族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晋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国家,兴起于公元前11世纪,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
晋国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主要公族和姓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份关于晋国主要公族姓氏的表格,以便更好地了解晋国的历史和文化。
晋国主要公族姓氏表1. 晋国主要公族——司马氏司马氏是晋国最为显赫的公族之一,统治晋国的司马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家族背景。
在晋国历史上,司马氏是执掌朝政的重要家族,其成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将军和文化人物,对于晋国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晋国主要公族姓氏的介绍,这些公族家族在晋国的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为晋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晋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公族家族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晋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晋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貌。
【2000字】第二篇示例:晋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其统治者以及主要公族和氏族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很深远的影响。
在晋国的漫长历史中,主要公族和氏族也曾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不过他们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历史学界被广泛研究,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晋国主要的公族和氏族。
一、赵氏赵氏是晋国的重要公族之一,与晋国历史紧密相连。
赵氏是晋国最早的一个封建国家,拥有较为庞大的势力范围和人才库,被奉为晋国的“国家之魂”,在晋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赵氏源自夏朝,至晋代逐渐成为晋国的重要家族,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赵氏在晋国的历史地位稳固,多次参与各种政治斗争,并产生过多位晋国的名将和王族。
二、魏氏魏氏是晋国另一个重要的公族氏族。
魏氏在晋国历史上也是一支比较有影响力的氏族,出过不少有勋绩的人物。
魏氏的创始人为姬中魏,为魏国之祖。
魏氏世系庞大,早在周代就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至晋代更是发展壮大,成为晋国的主要公族之一。
晋国历代帝王一览表
晋国历代帝王一览表春秋时期:
第一位皇帝:晋文公
第二位皇帝:秦昭襄王
秦灭六国后:
第三位皇帝:晋惠文公
第四位皇帝:晋文公桓
西汉时期:
第五位皇帝:晋武公襄
第六位皇帝:晋武公康
第七位皇帝:晋武公宣东汉时期:
第八位皇帝:晋世宗
第九位皇帝:晋太宗
近代时期:
第十位皇帝:晋哀帝
宋代:
第十一位皇帝:晋宰相金朝:
第十二位皇帝:晋魏襄帝
元朝:
第十三位皇帝:晋都督
明朝:
第十四位皇帝:晋怀远公
清朝:
第十五位皇帝:晋慈禧太后近代时期:
第十六位皇帝:晋宗业恭王第十七位皇帝:晋皇太后光绪
第十八位皇帝:晋皇太后慈禧
第十九位皇帝:晋皇太后溥仪
民国时期:
第二十位皇帝:晋国皇帝国家元首。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经济繁荣与危机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经济繁荣与危机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之一,其疆域横跨今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
在经济方面,晋国曾经历过繁荣和危机两个阶段。
一、繁荣阶段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晋国处于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手工业,而商业相对较弱。
在农业方面,晋国的耕地广阔,人口众多,有较为发达的水利工程,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禾稼丰收。
晋国出产的小麦、大米、黄豆等粮食,在当时的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晋粮”。
在手工业方面,晋国以制铁业和制陶业为主。
铁矿石资源丰富,晋国的铁器制造技术也逐渐成熟,制造的器物质量优良,美观大方,受到了周围其他国家的赞誉。
同时,晋国的陶器器型和造型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危机阶段战国后期,晋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危机。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战乱频繁战国时期是中国战乱最频繁的阶段之一,晋国长期处于不断的战争状态中,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而且农业、手工业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晋国的交通也受到了阻碍,物资难以流通,市场趋于滞涨。
2、社会阶层分化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土地兼并等因素,使得晋国的土地和财富大量集中在一些富裕家族和官僚手中,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3、外部竞争压力除了战乱和内部问题,晋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比如齐国和楚国都发展出了比较先进的商业经济,这些国家出产的物品品种繁多,质量上乘,价格也更加合理,从而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晋国的市场份额。
三、晋国后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尽管晋国在战国后期由于各种原因陷入了经济危机,但其在晚期尝试进行了一系列变革,逐渐走出经济低谷,重新恢复了经济的繁荣。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变革措施包括:1、加强对商业的支持晋国开始注重贸易和商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商业的政策,比如增加市场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鼓励商业贷款等,使得商业发展逐渐活跃。
2、推进手工业的发展在战争频繁的年代,晋国的手工业发展并不充分,但在战争结束后,晋国开始逐渐重视手工业的发展,鼓励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春秋时期晋国的行政制度
春秋时期晋国的行政制度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文化的深化和政治的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晋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对于行政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晋国的统治结构、官制、监察制度、徭役制度等方面来分析晋国的行政制度。
一、统治结构在晋国的统治结构中,国君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君王在政治上拥有不可低估的地位,但是君主制与霸权制结合的晋国发展出一种“三公”的制度。
三公包括了司马、司寇、司徒三种官职,分别掌管军事、法律和礼仪等方面。
在晋国的行政制度中,三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除了三公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高级官员。
例如,宰相、典属、谏议等,这些官员拥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共同维护着晋国政治的稳定。
二、官制晋国的官制非常复杂,由于晋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官制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晋国的官制十分严格,官员的选拔和晋升都需要严格的考试和面试。
在晋国的官制中,官员层级分为九级,从大夫到庶吉士,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
此外,晋国的官制中还设有很多官衙,例如夏官、雒宫等,这些官衙拥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共同维护着晋国的治理。
三、监察制度晋国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以司寇为主要监察机构。
在晋国的监察制度中,官员的廉政和纪律十分严肃。
如果官员有贪污、受贿或其它不当行为,一旦被发现,就会严惩不贷。
晋国的监察制度中还有监所、监门等监察机构,他们在推动着官员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维护国家的稳定和良好的治理。
四、徭役制度晋国的徭役制度主要是农民劳动的组织和管理。
按照晋国的徭役制度,农民需要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任务,包括农作物种植、修建工程等。
徭役制度的实行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和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总之,在春秋时期晋国的行政制度中,三公、官制、监察、徭役等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如此严格的制度下,每位官员都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约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晋国
参考词条:崤之战、箕之战、泜水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扈之盟、赵盾主盟
晋襄公公元前627年(晋襄公元年),晋文公刚刚去世,秦国便攻打晋国的同姓国郑国,秦灭滑,四月晋襄 公穿着丧服从戎,晋秦发生崤之战,晋国打败秦国,俘虏秦军主将孟明视等三人,晋襄公接霸中原。 同年八月, 先轸决定攻打日渐嚣张的白狄,大败狄军并生俘狄人的国君。 同时晋国联合陈、郑讨伐许国。冬天,楚成王不 甘将霸权交与晋国,出动大军征服陈国、蔡国,进攻郑国,晋国于泜水之战大败楚国。
晋国
周代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发展历史
03 政治
目录
02 疆域 04 经济
05 文化
07 外交
目录
06 军事 08 行政区划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 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参考条目:晋楚争霸、被庐之蒐、城濮之战、践土会盟
国家一级文物春秋“晋公盘”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元年),三月晋文公在秦国帮助下平定吕省、郤芮叛乱, 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和各位有功之臣,晋国国力渐渐好转。同年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二年)春四月,晋文公听从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意见,赶在秦师前面发兵迎 回周襄王,杀死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王城洛邑,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参考词条:晋秦争霸战争、邲之战、鞌之战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包围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楚晋邲之战,郑国被楚国降服而惧怕楚 国,反而帮助楚军进攻晋军,晋军大败,晋国开始经略北方。 公元前595年(晋景公五年),晋伐郑,楚救郑击败晋国。 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六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复黎国。 公元前593年(晋景公七年),晋国派随会灭亡了赤狄。 公元前591年(晋景公九年),楚庄王去世。晋国讨伐齐国,齐国派太子彊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 公元前589年(晋景公十一年)春,齐国讨伐鲁国,卫国和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和鲁国、卫国共同讨伐齐 国,在鞌(今济南西北)大败齐国,齐顷公险些被活捉,换上下属逢丑父的衣服仓皇逃跑。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十二年)冬,齐顷公至晋。 公元前587年(晋景公十三年),鲁成公朝晋,晋不礼,鲁背晋;晋伐郑。 公元前584年(晋景公十六年),吴、晋两国开始有交往,约定讨伐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为其长期保持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晋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主制度晋国的君主制度,与许多其他诸侯国一样,采用的是王权至上的体制。
君主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对朝政和国家计划有最高的决策权。
晋国的君主制度是家族制,即君主的地位是由家族世袭决定的。
因为君主是在家族内做出选择,并在后代间传承,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家族成员的政治权力可能会超过君主本人。
二、官制晋国的官制也比较完善,君主下面有许多官职,各有不同的职责和责任。
这些官职包括丞相、太傅、太尉、太仆、太宰、司徒、司空、司马、典铠、骑都尉等。
丞相是晋国的政治核心,其职权范围包括朝政、国家计划、司法和军事等方面。
其他官职则主要负责管理行政区域和军队。
晋国的官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位就是宗庙大官,被誉为“天下第一之官”。
宗庙大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祭祀和宗庙事务,并有颁布戒令的权力。
晋国君主将封禅仪式作为重要的控制手段,尤其是举行封禅大典时,宗庙大官的权力和地位更是得到了彰显。
三、分封制度晋国的分封制度是秦朝和西周时期分封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分封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一系列领地(封地),每个领地由一个长官管理,称为诸侯。
这些封地并不完全自主,君主监督和控制着所有封地的活动。
封地大小不一,封地的分配和管理主要依据国家及君主的决策。
晋国的分封制度可以保证统治和稳定,避免一些诸侯过于强大,然后丧失了中央的控制。
由于各封地方式不尽相同,晋国的政治系统也因此不太稳定。
有时,某些封地的领主可能会威胁到晋国的统治,或者发起叛乱,这场景在历史上多有出现。
四、士族政治士族政治是晋国政治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晋国是很早开始建立并实行世家制度的诸侯国家之一。
晋国的士族主要包括晋阳、晋国、晋郡、晋陵、晋中等,他们构成了晋国的统治阶层。
晋国的士族可以说是晋国的圣贤,这些智者常常会代表晋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对晋国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晋国古国文化
晋国古国文化
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国,存在于战国时期。
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思想:晋国是孔子的故乡,因此儒家思想对晋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国的士人尊崇孔子和他的学说,推崇“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
2. 美学追求:晋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发源地,文人雅士们对诗歌、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追求。
晋国的文人以其个性独立、豪放不羁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3. 礼仪文化:晋国人崇尚礼仪,注重宴会礼仪和家庭礼仪。
晋国的贵族们以高雅的宴会和礼节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丰富的礼仪文化也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4. 文化交融: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方和南方交流的重要枢纽,晋国与周边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晋国的文化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总的来说,晋国古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追求美学、重视礼仪,并且注重与周边文化的交融。
这些文化特点在晋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鄢陵之战:厉公六年,郑国不顾与晋国的盟约,而与楚盟。栾书建议发兵伐郑。及至发兵,楚来救。郤至说发兵诛逆,见到强援就退缩,那就没办法号令诸侯。于是迎战楚师,射伤楚共王,大败楚师于鄢陵。
自文襄,经灵成,至景厉,晋国遏秦困齐,与楚国争霸而大获全胜,更以诸侯身份立周天子(入襄王、立匡王),霸业达到顶峰。厉公之后,悼公以魏绛而九合诸侯,
悼公薨而子平公彪立,此时,赵氏(文子武,赵成子衰之后)、韩氏(宣子,韩献子厥之子)、魏氏(献子,魏昭子绛之后)强盛,而吴延陵季子、晋叔向皆预言此后晋归六卿。
自景公始作六卿,经厉悼平昭四公而六卿稍强,至顷公,而“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为六卿”。(范氏,始于士会,他先封于范后封于随,其部分子孙以范为氏,他的祖父是士蒍;中行氏,始于荀林父,他在晋文公始作三行以备胡时担任中行将,遂以此为氏;智氏,始于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息的后代。)
赵氏被灭,诸卿大夫争权。景公八年,士会(范氏之祖,谥武子,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告老致仕,郤克执政,发兵攻齐而大胜,郤氏日益壮大。到了厉公的时候,郤锜、郤焠(郤犨)、郤至位列三卿,至此,郤氏四世八卿(郤榖、郤溱;郤缺;郤克、郤犨;郤锜、郤至)。当初,郤锜与栾书作伪证助屠岸贾灭赵氏,而郤克之后,栾书执政,郤氏却比栾氏更加强盛。栾书不忿,及至鄢陵之战,更因郤至不用其谋而心生怨恨。恰逢厉公想“尽去群大夫而立诸姬兄弟”,栾书伙同中行偃,谗害郤至,借胥童灭三郤。紧接着,栾书、中行偃趁厉公出游,弑杀厉公而立悼公。悼公即位重用魏绛(谥昭)而九合诸侯,戎、翟亲附。随着郤栾之争的结束,郤栾两家先后衰弱。但是“晋由此大夫稍彊”。
可惜,英雄难过美人关,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倍加宠爱,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以此表示他的想法。后来,赐太子申生曲沃,这样一来更加明显地表达自己不立太子申生为君的想法(太子为国之储君,应在都城,而封以旧地,就像是清兵入关后,如果把皇太子封到燕京,那也就是不会立他了。)而骊姬时常吹枕头风,更通过陷害,让献公误以为太子申生想害他,于是赐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献公薨,里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奚齐。荀息立献公弟悼子。不久,里克弑悼子。里克先后迎接重耳、夷吾,可是两位公子都不信他,而夷吾通过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担心里克迎立重耳,于是诛杀里克,名义是里克弑二君杀一大夫(奚齐、悼子、荀息)。
晋惠公不仅违背当初对秦的许诺,还诛杀了里克、邳郑、七舆大夫,大失民望。此外,他还不礼周天子的卿士召武公,在诸侯之中,名望降低。荒年来到,晋得秦助,有米。等到秦国遇上荒年,向晋借米,晋惠公却听信庆封的话,以怨报德,趁机攻打秦国。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见到弟弟被俘虏,哭得很伤心。秦穆公听了大臣的意见,就把惠公给放了。晋惠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让太子圉到秦当质子。太子圉的母亲是梁女,结果秦灭梁,晋惠公又病重,太子圉担心有变,就逃回晋国。晋惠公薨,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
肴之战:文公薨,襄公初立,秦穆公借机发兵攻晋。对于先轸、栾枝一个说打一个说不打,襄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出兵迎敌。“败秦师于肴,虏秦三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以归”。襄公听母亲的话,释放了俘虏的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先轸颇有微词。三年后,孟明视率秦师伐晋,同一年,先轸之子先且居伐秦。秦晋交兵,互有斩获。此战之后,秦晋之间时常交兵,晋国强势地遏制了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望。
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春秋时期的晋国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
三军六卿
晋武公以曲沃代翼,其子献公担心诸公子以此为乱,于是听从士蒍建议,大肆捕杀公族,无论是晋文侯一脉,还是亲近如桓叔、庄伯一脉,杀的杀,逃的逃,以至于晋无公族,为日后公室衰弱而六卿强盛埋下隐患。士蒍,其后为范氏;献公灭霍、耿、魏,而以魏封毕万,其后有魏氏;献公弥留托孤的荀息,其后有中行氏、知氏(或智氏)。
[编辑本段]历史
立国传说
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
一、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根据历代注解,邑姜是姜太公吕尚的女儿,嫁给武王发,梦到上天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她生的儿子据此名叫“虞”。
二、史记曰: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庄伯薨,子曲沃武公称立。曲沃武公发兵攻打晋君,成功地掳走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而“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那个时候,鲁弑隐公,礼乐开始崩坏,王室式微。小子侯在位四年后,被武公诱杀。虢仲伐曲沃,立哀侯弟缗为晋侯。
在齐桓公称霸那年,“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至此,曲沃代翼。历时67年,前后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
靖侯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
靖侯的曾孙子穆侯有二子,长子仇,少子成师。传说晋人师服预言,说仇、成师这两个名字“庶名反逆”,今后晋必然乱于此——不知道这是不是古人附会,因为后来,确实是成师的子孙取代了仇的子孙当上晋君,其间的经历不可谓不残酷。
靖侯薨,其弟殇叔自立。四年后,靖侯的太子仇率众归来,袭杀殇叔,立为国君,是为晋文侯。
其二,三分智氏:范氏、中行氏被驱逐之后,晋国六卿只有四卿(智、赵、韩、魏)。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通告齐、鲁,要讨伐四卿。结果四卿惊惧,反攻出公。出公失败出逃,结果死于路上。智伯立哀公,由此专晋国政,遂有范、中行地,最强。智伯专政,日益骄横,甚至先后向三卿要求土地,而赵襄子不予,他就率韩、魏攻赵。智伯率三家之力而攻打赵氏的老巢晋阳,“引汾水灌其城”。赵行反间,激起韩、魏唇亡齿寒的念头,最终“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而“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彊於韩、魏”。如此一来,晋国六卿实际只有三家,而赵氏最强。
鞌之战:景公八年,郤克出使齐国,被齐顷公的母亲笑话,因为他形体佝偻。郤克誓报私仇。恰好执政的魏文子以年迈的缘故请辞,而郤克接掌国政。景公十一年,借着鲁、卫求救的机会,郤克率栾书、韩厥发兵攻齐,与齐顷公战于鞍,大败而追之。郤克想齐国交出齐顷公的母亲为议和的条件,结果齐国不肯,最后还是议和了。此后,齐顷公赴晋,“欲上尊晋景公为王,景公让不敢”。
骊姬乱晋
曲沃武公立三十七年而代翼,成为晋君,号“晋武公”,都翼。
晋武公在位两年薨,子献公诡诸立。都绛。
晋献公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君,他挟着曲沃代翼的余风,率领充满新生活力的晋国大肆扩张,先后伐灭霍,魏(此魏非战国之魏国,却是其龙兴之地),耿 ,虢,虞(借道於虞而灭虢,随后灭虞;唇亡齿寒的典故出于此)等诸侯国。强大的晋国,“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彼时,周襄王被王弟带逐。文公听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赶在秦师前面发兵围温,迎回周襄王,杀王弟带。周顷王崩,周王室公卿争权,“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以诸侯而立天子,晋国的霸主地位达到顶峰。
称霸历程的几次战役:
城濮之战:文公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向晋国求救。先轸建议出兵救援,一来回报当初宋国对文公的恩德,二来与楚国争霸中原。但是他认为不能直接救援,要攻楚国交好的曹、卫。文公作三军,“侵曹,伐卫”。楚成王果然收兵,但是楚将子玉认为当初楚王对晋文公有恩,而晋文公如今却故意攻击楚王交好的曹、卫,实在可恶,子玉悍然出兵。晋文公听先轸的意见,“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结果联合秦师,大败楚人于城濮。
周成王因天子无戏言,遂封其弟于唐,史称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
唐叔子燮(又称“燮父”),传说他徙居晋水边,因此改国号为晋——但是这种说法,出自《括地志》,未必可信。再者说,国号是那么随便就能够更改的吗?存疑。无论如何,自晋侯燮开始,唐叔虞的国就被称为晋国。
晋侯燮薨,子武侯宁族(或作“曼期”“曼旗”)。武侯薨,子成侯服人。成侯薨,子厉侯福(或作“辐”)。厉侯薨,子靖侯宜臼。自燮至宜臼,不知其年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
曲沃代翼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根据历代注解,可知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周携王立,但是诸侯不认同,而晋文侯杀之。申侯、鲁侯等诸侯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以此进入春秋时代。
根据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晋国在春秋初期就有所气候,逐步壮大。
桓叔薨,子曲沃庄伯鳝立。孝侯十五年,庄伯在翼弑君。晋人攻庄伯,庄伯逃回曲沃。晋人立孝侯子鄂侯郄。鄂侯在位短短六年就死了,庄伯以为机会来了,发兵夺位。但是“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哀侯光。曲沃代翼第二战以曲沃失败告终。从中,可见当时的周天子仍旧有一定的号召力,而晋人仍旧拥戴晋君。
秦恨晋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就寻找重耳,想立他为晋君。晋怀公下令让当初随同重耳逃亡的晋人在限期内回到晋国,不然灭其家。秦穆公帮助重耳入晋,栾枝、郤榖等人为内应,弑晋怀公。重耳立,是为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