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22026

肝炎病毒22026

(一)生物学性状
1. 球形,微小的RNA病毒,可能有包膜; 2. HCV基因易变异,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以Ⅱ型为主,
其次为Ⅲ型;
3. 抵抗力: 4. 5. 6. 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100℃ ×5 min 灭活 对紫外线、丙酸丙酯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传染源:丙肝病人、HCV携带者; 2. 传播途径:与HBV类似,主要经血液传播; 3. 致病特点:(1)易发展为慢性化; 4. 5. 保护力。 (2)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高; (3)免疫原性弱,病后几乎无免疫
(2)HBcAg
C 基因编码,为内衣壳蛋白,一般在外周血测不到。
HBcAg 表达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是CTL识别和攻击的靶抗原。 抗HBc:
抗HBc IgM 阳性,HBV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
(3)HBeAg
C 基因和前C 基因编码。
HBeAg 阳性:HBV复制及血液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
抗HBe: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抗HBe 阳性:为预后良好的征象,但不排除仍有HBV在体复制。
A c u te (6 m o n th s ) H B eA g H B sA g T o ta l a n ti-H B c C h ro n ic (Y e a rs ) a n ti-H B e
T itr e
Ig M a n 28 32 36
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2. 染者 3.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2. 肝炎细胞损伤机制:免疫损伤为主 传染源:甲肝病人、HAV隐性感
3. 免疫性: 病后或隐性感染后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抗HAV 为中和抗体。
抗HAV-IgM只存在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 抗HAV-IgG持续多年。

组成hcv的主要成分

组成hcv的主要成分

组成hcv的主要成分HCV,即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它属于RNA病毒,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血清型:1a、1b、2a、2b、3a和4。

这些血清型的致病性有所不同,其中1a和1b的传播最为广泛。

HCV由五种结构蛋白组成,包括外壳蛋白(envelope proteins)、内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核心蛋白(core proteins)、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和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

外壳蛋白(envelope proteins)由两个结构单位E1和E2组成,它们在病毒膜上形成“锥形”结构,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从而使病毒能够感染宿主细胞。

它们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实现繁殖。

内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由三个结构单位M1、M2和M3组成,它们与外壳蛋白相互作用,以促进病毒的复制。

M1蛋白结构单位可以抑制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并参与病毒的繁殖。

M2蛋白结构单位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M3蛋白结构单位能够增加病毒的传播速度。

核心蛋白(core proteins)由C和NS5A结构单位组成,它们主要负责病毒的繁殖,并参与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C蛋白结构单位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参与病毒的复制。

NS5A结构单位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参与病毒的繁殖。

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是病毒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有NS3、NS4A、NS4B、NS5B和NS5C等,它们可以调节病毒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实现病毒感染和复制。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是病毒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病毒的繁殖。

转录因子可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和复制,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

总之,HCV由外壳蛋白、内膜蛋白、核心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转录因子等五种结构蛋白组成,它们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实现繁殖。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三)抗原组成: 抗原组成: 外衣壳抗原: 外衣壳抗原:HBsAg 前S1抗原(PreS1Ag) S1抗原(PreS1Ag) 抗原 前S2抗原(PreS2Ag) S2抗原(PreS2Ag) 抗原 内衣壳抗原: 内衣壳抗原:HBeAg HBcAg
1.表面抗原 HBsAg) 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表面抗原(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还 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 w/r, d/y和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 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 adr、adw、 ayr、 四种亚型: 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adr、adw、 ayr、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 具有免疫原性,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产生抗- HBs,是中和抗体, 产生抗- 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 血清中出现HBsAg HBV感染的标志 HBsAg是 感染的标志; 性。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 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四、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1.综合性预防措施。 1.综合性预防措施。 综合性预防措施 2.特异性预防: 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 特异性预防 苗。 3.被动免疫:HBIg。 3.被动免疫:HBIg。 被动免疫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病毒(HCV)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为直径40 nm球形病毒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 RNA。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 2.传染源:患者, 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染源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传播途径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引起丙型肝炎 但易转为慢性) 但易转为慢性)。 5.微检 检查病毒RNA 测抗- HCV抗体 微检: RNA; 抗体。 5.微检:检查病毒RNA;测抗- HCV抗体。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抗-HAV IgM: 急性感染 抗-HAV IgG: 既往感染 防治原则: 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1963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 肝炎相关抗原。 属于嗜肝DNA病毒。 慢性肝炎多见,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有关。
复制
特点:有逆转录过程。
抗原组成
HBsAg(S蛋白):分4个亚型,我国adr多见。 *HBsAg(+):乙肝病人;HBsAg无症状携带者。 *抗-HBs:中和抗体(具保护作用)。 前S1Ag和前S2Ag: *与HBV的吸附有关; *增加HBsAg的免疫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 胞结合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HBsAg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或血制品等: *垂直传播: 发病机理: *免疫病理损伤(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免疫逃逸: 前C基因变异,不能正确转译 HBeAg,造成免疫逃逸。
实验室诊断
1、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抗原抗体
HBsAg阳性: HBV感染 抗-HBs阳性:恢复期、既往感染者或接种疫苗后 HBeAg阳性:病毒在体内复制,有较强感染性。 抗-HBe阳性: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并不代表 病毒停止复制。 抗-HBcIgM阳性:病毒复制,有很强的传染性。
抗原组成
HBcAg: *内部抗原,血液中难以检测到; *抗-HBc(+):指示病毒在体内复制,有传染 性。 HBeAg: *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血液中; *HBeAg(+):指示病毒在体内复制,传染 性强; *抗-HBe(+),对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 *易发生变异。

(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

(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
维持多年,对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AV-IgM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
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 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或流行病学 调查
病原学检查:
RT-PCR法检测HAV RNA ELISA法检测HAV抗原 免疫电镜法检测病毒颗粒
四、防治原则
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 保护水源 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饮食卫生
毛蚶
特异性预防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我国已广泛使用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 HBV )
HBV是导致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广泛 发病率较高
HBV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
卫生问题:全球3.5亿人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行区
感染率
60%
HBsAg携带率 8%~10%
慢性乙肝病人 1000万
80%原发性肝癌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乙肝对患者的生活 造成了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自身
家庭生活
事业
社交生活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HBV呈三种不同形态颗粒: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抗HB c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IgM IgG
结果分析
+





无症状携带者
+
+


+ - 急或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

第二十七篇肝炎病毒

第二十七篇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的特点


只能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 HBsAg阴转。
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滴 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 一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肝的基 础上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重型肝炎, 甚至肝硬化。
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核心抗原HBcAg e抗原HBeAg


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分亚型(a, d/y, w/r, adr) 产生抗-HBs Pre S1、Pre S2及抗- Pre S1和抗- Pre S2
核心抗原HBcAg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淋巴 结中大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 靶器官(病 毒直接损伤 或免疫病理 作用)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 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 抗-HAV 抗-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IgG型 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第二十七章
肝炎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毒性 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丁、 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其中
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
仅乙肝病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可以 说,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 传染病。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P283 3学时肝炎病毒是侵犯肝细胞、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五种型别,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也不相同。

如甲、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也不形成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方式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有关,且慢性病毒携带者多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在辅助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病毒存在下才能复制,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和 TT型肝炎病毒等。

还有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并非以肝细胞作为侵犯的唯一靶器官,所以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1973年,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首先在急性肝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1979年成功的分离到该病毒。

HAV曾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72型,1993年第八届国际病毒肝炎会议上建议将其归为嗜肝RNA病毒。

HAV 主要感染儿童及青少年,且多为隐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仅少数人患病。

一、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HAV直径27~32nm,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图22-1)。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7500个核苷酸。

HAV抗原性稳定,仅发现一个血清型。

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黑猩猩和绒猴对 HAV易感,经口服或静脉注射HAV可受染引起肝炎,实验动物在潜伏期和患病早期,HAV可从粪便中排出,在恢复期血清中可出现相应抗体。

近年来,HAV的组织培养有很大进展,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肝细胞及人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内增殖,但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故从标本中分离病毒需数周至数月,并很难收获大量病毒。

28-肝炎病毒

28-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3.发病过程
HAV
黄疸,发热,肝功能异常
肝炎
4. 致病机制
① V在肝C大量增殖 肝C损伤
② 免疫病理损伤(主要)
NK细胞杀伤感染的肝细胞 CTL被激活 V 肝细胞凋亡 肝组织+补体 肝炎
沉积
Ab 复合物
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Hepatitis A)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Hepatitis A Virus
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 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 1983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1993年归类为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 属(hepatovirus) 。
与人类肝炎相关的新型肝炎病毒:目前未 正式确认
庚 型 肝 炎 V (HGV): 黄病毒科 +ssRNA, 血行传播 细环病毒(Torque Teno Virus ,TTV): 指环病毒属 -ssDNA, 血行传播
非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或肝损伤:
EBV、CMV、HSV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黄热病病毒
+ + + + -
+ + -
+ +
+ + -
+ +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慢性乙型肝炎,无或低HBV 复制(俗称“小三阳”) 乙型肝炎恢复期 既往感染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

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

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

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

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

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

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

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

肝炎病毒概述

肝炎病毒概述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先产生IgM,后产生 IgG,后者可在血清中存在多年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肝炎病毒概述

肝炎病毒概述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掌握)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乙肝病毒复制也有“冬眠”的时候。当感染机体的乙肝病毒处于e抗原阴性、 e抗体阳性的“小三阳”状态时,就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 病毒几乎无复制,它的野草根cccDNA深深地隐藏在肝细胞核内处于休眠 状态。但这种状态的病毒还可能“复活”,可能由于某种因素诱发其重新 转变为e抗原阳性的病毒复制状态。在乙肝病毒的冬眠期,病人的病情相对 平稳,传染性也很小,但目前所有的抗病毒药物也对藏在细胞深处的休眠 病毒基因也奈何不得。因此,在这一时期使用何种抗病毒药物都是徒劳的。
肝炎病毒概述
甲型、戊型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 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丙型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 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为一种缺陷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粪-口途径传播 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1988,毛蚶,30多万
1.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 呈20面立体对称 无包膜。+SSRNA
2.HAV的致病性
粪-口
口咽部早期增殖
肠道中大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
病毒血症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

(五)、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高压灭菌、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 3%漂白粉液可灭活之
2、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 患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
10-7~10-6ml含HBV血
(二)传播途径: (1)、血液、血制品:少量即可;药物注射、 针刺、文身等 胎盘 (2)、母婴传播: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 阳”,传染性低)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预防及免疫
1.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筛查
和管理供血员;严格消毒医疗器械、 病人排泄物与血标本;隔离病人,推 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防止医源性传 播。
•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高 217倍 2.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 3.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 4.土拨鼠试验
o 出生即感染肝炎病毒——3年100%肝癌 o 未感染者——无一只发生
5.HBxAg与肝癌发生有关
免疫性
• HBsAg:感染后4-6周; HBV感染的指标 慢性感染时,持续存在 • HBsAb:感染后4-5月――感染恢复、传染性消失 保护性抗体 • HBcAb:在HBsAg出现后3-5周,无保护性 IgM――急性感染、慢性肝炎活动期 IgG――曾经感染过、持续多年 • HBeAb:在HBeAg消失时出现 复制减少或者终止,传染性减弱 慢性时若有突变,HBeAb阳性,HBV仍然可以 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ppt课件

乙型肝炎病毒ppt课件
DNA整合,50%为X基因片段 ③动物实验:新生土拨鼠感染与HBV相似的土拨
鼠肝炎病毒3年后,100%发生肝癌。
2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HBV抗原、抗体检测 ELISA法: HBsAg- HBsAb; HBeAgHBsAb ; HBsAb 。必要时检查PreS1Ag、 PreS2Ag和PreS1Ab、PreS2Ab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HBV感染后致病的特点 重症肝炎
患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携带者 : 无症状携带者(重要的传染源) 长期感染者:肝硬化、肝癌发病率高
1
全球有3.5亿 人口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 行区,HBV携 带者达10%
检测指标?
2
乙型肝炎病毒分类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31
32
四、预防及免疫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2.人工主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HBsAg) 3.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紧急预防 HBIg0.08mg/kg (8天内有效),2月后重 复1次
PreS1Ag、 PreS2Ag
主蛋白:HBsAg(226) 中蛋白:HBsAg-PreS2Ag(281) 大蛋白:HBsAg-PreS2Ag-PreS1Ag(400)
6
内层=衣壳:20面体、27nm 衣壳蛋白:HBcAg+ HBeAg 核心: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

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HCV抗体检测介绍解析

HCV抗体检测介绍解析

HCV抗体检测介绍解析HCV是指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并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

对HCV进行抗体检测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下面将介绍HCV抗体检测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HCV抗体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检测人体对HCV感染产生的抗体来判断感染状态。

在HCV感染初期,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抵抗病毒。

这些抗体主要包括IgM和IgG抗体。

IgM抗体在感染初期产生,表明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性感染。

而IgG抗体在感染初期后产生,持续存在,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曾经感染过HCV病毒。

因此,通常通过检测IgG抗体来判断HCV感染的情况。

HCV抗体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

ELISA是一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酶作为标记物,检测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情况。

在HCV抗体检测中,ELISA主要通过将HCV抗原固定在酒店板上,加入待测血清样本,若待测样本中存在HCV抗体,抗体将与抗原结合,然后通过酶的作用产生显色反应来检测HCV抗体的存在。

免疫荧光法是一种检测抗体的特异性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结合,并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来判断抗体的存在。

免疫荧光法能够提供更直观、敏感的结果,并且可以进行亚型化的检测,对于HCV抗体检测的评估和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HCV抗体检测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早期的HCV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容易被忽略,而HCV抗体检测能够发现感染的早期阶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其次,HCV抗体检测对于患者治疗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HCV抗体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复发的可能性。

此外,HCV抗体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研究。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HCV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错误率。

早期HCV感染往往抗体产生不稳定,导致抗体检测呈阴性结果,但实际上人体已经感染了病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