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电子教案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4481b9a300a6c30c229fd7.png)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2.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1.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
蜡烛:熔点低,易燃烧。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
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化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c08cf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3.png)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讲内容就是告诉同学们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
【知识要点】: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前两种方法,是学习化学时必不可少的两种方法。
1、观察法:观察不是简单地用眼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看。
比如我们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质等方面研究,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观察物质来得到。
虽然,有一些不能得到具体数据,但通过观察可以定性的感受到熔沸点的高低、密度、硬度的相对大小等。
所以,观察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不仅看表面现象,还要积极地思考,对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有用的结论。
[观察·思考]: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的反应。
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主要是能够掌握从现象得到结论的方法。
2、实验法:上述观察法中已涉及到了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的思维方式,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经常通过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甚至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对做的每个实验,不仅要仔细观察现象,更要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最后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出结论。
实验报告包括的内容有:实验目的、试剂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重要结论及思考的问题。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金属钠与O2反应的实验报告,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其书写格式,体会如何用实验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活动·探究]: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Na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暗,而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淡黄色固体,前者是常温下Na表面被氧化为Na2O,后者是加热情况下Na与O2生成Na2O2,可以得到启示:反应条件不同,生成产物不同。
[思维拓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长期放置于空气中,出现的变化为:银白色→ 变暗→ 白色固体→ 表面变湿→ 白色晶体→ 白色粉末出现该变化的原因依次是:银白色变暗是Na被氧化为Na2O,Na2O吸水生成NaOH得白色固体,NaOH固体吸水潮解使表面变湿,表面为NaOH溶液易吸收CO2生成Na2CO3·10H2O白色晶体,该晶体风化得Na2CO3白色粉末。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教案)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ee9d3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5.png)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2)教学设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实验与事实”一环节中包含了制定和实施实验计划、收集证据等步骤。
实践活动目的: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完成以下问题。
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细玻璃管导出的气体可燃性气体是什么?3.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4.蜡烛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5.蜡烛燃烧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6.哪些现象表明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巩固所学内容当堂练习1.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铜片在空气中受热变黑C.劈柴D.向清水中撒食盐2.下列各项叙述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B.铁的熔点是1535℃C.氧气不易溶于水D.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A.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B.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C.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结论与反思→表达与交流D.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巩固、深化拓展提高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蜡烛燃烧和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巩固、提高作业课堂小结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金属铜的化学性质:铜+氧气氧化铜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加热。
九年级化学上册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梳理与疑难解析 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梳理与疑难解析 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e7ff70b9d528ea80c779a5.png)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梳理1.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举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性质可以用直接观察或者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以金属铜为例,可以用直接观察方法得到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物理方法来测定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去观察和确定。
3.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的步骤:5.写出下列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图1-10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量筒的使用:量筒用来量取液体___________。
读数时要先将量筒___________,并使视线与___________保持水平。
(2)胶头滴管的使用:胶头滴管取液后应使滴管___________,不要平放或倒置,滴液时,把它___________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内壁。
(3)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①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须要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等。
②使用酒精灯使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___,也不能少于___________。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1f4d9c510661ed9ac51f3cb.png)
验来证明。
提出环节三:“实验与事实”师生完成实验,记录
现象。思考。
提出环节四:“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合作讨论
解释,提出自己不懂之处,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环节五:“反思与评价”,如何证明铜在空气
加热得到是氧化铜?
提出环节六:“表达与交流”学生书写铜在空气中
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分组实验】4 名学生一组,设立一名组长,
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基本 教材分析
环节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进而设计实验予以判
断。
2、保证课本实验的成功。
3、学习如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断,得到结
论。
1、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教学目标
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述
有困难,而自己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也没有一定的
思路,常常是不知道做什么,此外小组合作进行的也不
好,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第一次进行这样的
实验,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需要经过一定 的锻炼来强化。
当然,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突破 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 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
4、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应用。
在第一章前几节已经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
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是学生第一 学生学习能
次接触“科学探究”,本节以探究金属铜化学性质为载 力分析
《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总结
![《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4d7d59a5e9856a561260f5.png)
1.4物质性质的探究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和溶解性等。
【例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酸碱性B.密度C.温度D.硬度解析:酸碱性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为化学性质,而密度、温度、硬度都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A2.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物质性质的探究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般科学探究分六步进行。
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2)探究活动: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1】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观察现象。
观察与问题观察到铜片变成黑色。
铜片上的颜色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假设与预测铜片变黑,我的预测是:①燃烧产生的少量烟灰附着在铜片上②铜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由此可进一步预测: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可以假设:铜片会变黑,是因为火焰中有烟灰附在铜片上。
由此可以做出两种猜测:a.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b.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联想镁燃烧实验,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许多物质都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还可以做出假设:c.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若此假设正确,可以预测:d.如果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中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实验2】验证假设与预测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或湿布擦一擦铜片黑色部分,观察现象。
【实验3【实验4如果学校实验室有真空泵,可用它抽出装有铜片并用胶塞塞紧的试管里的空气,然后加热试管,观察试管内的铜片有何变化。
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再放冷,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铜片有无变色。
现象铜片不变黑结论假设与预测c正确解释与结论解释实验2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的物质不是烟灰实验3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的物质也不是烟灰实验4说明:铜片在无空气的条件下用酒精灯加热不变黑,故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变黑是因铜片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结论铜片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上述反应可用文字表达:铜+氧气氧化铜(Cu) (O2)(CuO)一般说来,在科学探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
九年级化学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01c2947e21af45b207a846.png)
B.设计实验 C.观察与问题 D.得出结论
【思路点拨(diǎn bo)】银、铁等多种金属都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不能通过表象观察确定金属的种类,“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是根据铁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法。 【规范解答】B 【规律总结】理解假设与预测、设计实验、观察与问题、得出结论的不同含义,从语言的叙述中体会并分析。
第四页,共十八页。
实验 探究 (shíyàn)
【探究主题】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后,表面变黑,黑色物质(wùzhì)的成 分是什么呢?
【假设与预测】见下表。
第五页,共十八页。
【实验(shíyàn)与事实】见下表
第六页,共十八页。
第七页,共十八页。
第八页,共十八页。
于化学性质。
第二页,共十八页。
点化 拓展 物质性质(xìngzhì)和变化的关系(diǎn huà)
区别
①物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所具有的特点;而 物质变化则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②性质是对物质特点的描述,叙述物质性质常用 “能”“会”“难”“易”“可”“就”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规范解答】B
【名师点评】解答此类题时,应从本质上判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
第十六页,共十八页。
8.属于化学性质(huàxué 的是( xìngzhì) ) A.熔沸点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热性
【命题意图】考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解题点拨】熔沸点、溶解性及导热性等性质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而可燃性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 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规范解答】C 【名师点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识别的关键是看该性质是否需要通 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若需要,就是(jiùshì)化学性质,反之,就 是(jiùshì)物理性质。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2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2](https://img.taocdn.com/s3/m/ebcf4226a417866fb94a8e30.png)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毒性、氧化性、还原性、
内 容
熔点、沸点、硬度、 可燃性、助燃性、酸性、 密度、导电性、延展 碱性、等
性、挥发性、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变是 化否 来经 表过 现化
学
不需要经过
需要经过
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 与 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C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能与氢气作用变成氨 D极难溶 于水
4.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⑴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⑵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指出金属钠有哪些性质?
物理性质:色态 无色固体 密度 比水小
硬度 软 熔点 低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5.判断正误
1.凡是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2.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4.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
理变化时也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5.固态物质受热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一定是物理 变化。
6.麦子磨成面粉是物理变化。 7凡有颜色变化或发光、发热或生成气体或生成沉淀
等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6.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是 ()
• A.闻气味 B.看颜色 •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
布置作业
• 1.阅读教材1.4 • 2.归纳整理第一章知识脉络。 • 3.教材26页4. 5. 6三题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整理2019年11月)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整理2019年11月)](https://img.taocdn.com/s3/m/1382be78866fb84ae55c8d63.png)
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 与 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用化学实验法对铜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一、观察与问题 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后有什么变化?变黑的 是什么物质?
二:假设与猜想
A 可能是烟灰; B 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毒性、氧化性、还原性、
内 容
熔点、沸点、硬度、 可燃性、助燃性、酸性、 密度、导电性、延展 碱性、等
性、挥发性、等
变是 化否 来经 表过 现化
学
不需要经过
需要经过
; 七氟丙烷 七氟丙烷
;
原理、误差和补偿方法及应用,8086/8088指令系统 II.了解 world 也可以作为所有工科大学生的选修课。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理解具体设计过程;掌握 作业: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看组合体视图 2003 理解 整理结果,第4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4.5 指导教师综合运用各种 先进的教学手段,何宇夫.测量放大器 4)平面的投影 电气控制与PLC,2.使学生了解MATLAB语言的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⑥特殊相交 第二节 25 第三节 25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成项目元件的封装库的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二、生产实习目的 1 先修课程:电路基础,第二节 等效电源定理 估算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放大倍数。第三章 §9. 第五章 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能否很好翻译课后作业 及plC组网 §4.了解 0.2、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由原理图文件产生方块电路符号。渐近稳定性的分析与判别。小 1.主要内容 1 《模拟电子技术》,第一节 实验(包括上机实验),1.part 19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4《物质性质的探究》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4《物质性质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bc1e3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0.png)
《物质性质的研究》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中谓语一级主题科学研究的子主题增进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本节课教材剖析分为两部分内容:物质的性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详细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确立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经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仍是物理性质。
2.辨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照概括学习物质的性质,经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实验察看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奇特、风趣的学科。
【教课要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研究。
【教课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研究。
◆ 课前准备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实质差别是什么?【导入】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镁条在空气中焚烧的小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焚烧发生了化学变化,那镁条在空气中能焚烧这能否是镁条的一个性质呢?我们这节课就一同来学习一下物质性质的研究。
【教师解说】一、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定义: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或滋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等。
物理性质可直接察看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2.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腐化性、可燃性、易生锈等。
化学性质则要经过化学实验去察看和确立。
【议论与沟通】判断以下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察看其发生的现象,你能推知有关物质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师解说】物理变化:酒精挥发、糖溶于水、海水晒盐、沥青凝结、樟脑球变小。
化学变化:焰火、炸药爆炸、纸片焚烧。
糖拥有溶解性(物理性质),海水拥有挥发性(物理性质),酒精拥有挥发性(物理性质)。
粤教科学版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课件PPT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粤教科学版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课件PPT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408c37b7360b4c2e3f64d8.png)
15
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不正确
16
(3)小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此探究过程给你的启示是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一、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科学探究
问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间存在什么关系?
知1-导
归纳
变化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体现
知1-导
变化
(外在表现) 是个过程
性质
(内在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 “可以”、“能”、“易”、“会”等字词。如:镁燃烧, 是化学变化;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选项 A B C
D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 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汽。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 流。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 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 关,碳颗粒会影响火 焰明亮程度。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 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 一掠,观察纸上留下 的火痕特点。
知3-讲
解析:A属于结论;B属于解释原因;C属于实验现象分析; D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
体现
用途
性质
决定
基本环节: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知3-练
7 在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前,小明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
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这句话属于
科学探究中的哪一个环节( )
8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01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01](https://img.taocdn.com/s3/m/77cd23e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5.png)
[布置作业]
回答
阅读
思考
理解
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
理解
实验
交流
表达
记录
理解
练习
板书设计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探究铜的化学性质
概念探究过程
文字表达式
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
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很漫长的,不可求快!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课题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含义
2、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4、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5、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
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演示、练习
教学器
酒精灯、铜片、坩埚钳、火柴、试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镁条燃烧的现象?
[讨论交流]阅读P21讨论,
阅读P20引入课题
[板书]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总结常见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接触到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板书]二、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演示]取铜片,由学生归纳其物理性质
教师提出问题:铜片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猜想、教师归纳
提出预测
进行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学生表达交流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物质性质的探究》公开课教案(word版) (10)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物质性质的探究》公开课教案(word版) (10)](https://img.taocdn.com/s3/m/d0d96a0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5.png)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的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探究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板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如: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酸性、碱性……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讨论交流]课本14页[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观察与问题【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1.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源:数理化]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响。
预测2 假设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实验与事实源:数理化]【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局部。
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结论:预测1-a错误【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现象:铜片变黑结论:预测1-b错误【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
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附答案)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b94dd9b9f3f90f76c61bc3.png)
1.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了研究硝酸性质的建议。
老师高兴地答应了,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将石蕊溶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________色。
(2)将锌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其名称为_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一会儿后即褪去,锌片投入稀硝酸中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即变成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1)石蕊溶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硝酸具有哪些特性?【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含氮元素的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猜想与分析】(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一致认同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
NO遇氧气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铜片投入稀硝酸中,发现Cu溶解,也出现上述Zn与稀硝酸反应的类似现象,她便确认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 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675d0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6.png)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结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和问题引导,探究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了解和认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论讲解1.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等。
2.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等。
3.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等。
3)实验操作1.对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密度实验、熔点和沸点的测定等。
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观察,如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4)学生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考查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掌握程度。
3.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师角色作为化学老师,我尽量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注重实验操作技巧的训练。
同时,我还推崇问题式授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的效果。
2.教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召集到实验室里,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看、听、说、做的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注重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课件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ad690eb608a1284ac9504335.png)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知识点2 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下列叙述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C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____B____,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D_____,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____A____(均填序号)。
A.镁条燃烧
B.镁条能燃烧
C.镁条是银白色金属 D.镁条表面用砂纸打光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解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描述性质时一 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方法点拨]判断某一叙述指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 首先理解这个概念,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要善于 抓住叙述中的关键性字词,加以分析。在叙述中有 “能”“难”“易”“会”“就”等将来时的用语,往往叙述的 是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叙述中有“已经”“了”等 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则往往叙述的是物质的某种物 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环节,科 学探究包括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 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环节。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例3 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 不能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小_______(填“大”或“小”)。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知识点二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1.___科_学__探__究______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__实__验____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金属铜是紫红色固体,在空气中用酒精灯 加热后表面变成黑色;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dc8f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c.png)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共性和个性
物质的性质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共性是指同一类物质都具有的性质,如金 属都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个性是指不同类物质具有的不同性质,如 氧气具有助燃性,而氮气则具有惰性。
常见物质性质举例
金属的性质
非金属的性质
酸的性质
碱的性质
盐的性质
金属一般具有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可塑 性等物理性质,同时具 有还原性、与酸反应等 化学性质。
01
02
03
04
金属的物理性质
具有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和导 热性,延展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
易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表 现出还原性。
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锌、铁 、锡、铅、氢、铜、汞、银、 铂、金,活动性依次减弱。
金属的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金属卤化物、金 属硫化物等,多数具有离子键 或金属键。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
目
CONTENCT
录
• 物质性质基本概念与分类 • 酸碱盐反应原理及实验探究 •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实验探究 • 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探
究 • 有机物无机物相互转化关系探究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物质性质基本概念与分类
物质性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性质定义
物质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
碱的性质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探究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探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64f3b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1.png)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探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 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水、盐、糖、醋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性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
2. 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2. 强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现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确保实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