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苏教版 (共26张PPT)
西
桃
塞
花
山
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
水
白
鳜
鹭
鱼
飞
肥
西塞山前白鹭飞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 天还不回家呢?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 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 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 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ruò lì
suō
青箬 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 鹭
鳜 鱼
桃 花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5:18:36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32021/8/132021/8/13Aug-2113-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3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整体感知
你觉得《渔歌子》这首词是对哪个 季节的描写?
春天
28
课堂演练
《渔歌子》前两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9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的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肥。
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春天的景物。
30
31
32
描写了西塞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 有动态的春景图,展现了 鸟飞鱼跃的生机景象。
24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5
二、将下列词语和解释用线连起来。
日暮 藕花 沉醉
大醉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26
第二课时
唐宋名家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品析唐 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体会它的 意境。
常见词牌名有:沁园春、蝶恋花、采桑子、 满江红、浪淘沙、卜算子、水调歌头、虞美 人等。
44
课堂练习
一、填空 《如梦令》中“醉”表明了词人 ( 心情非常愉快 ),两个“争渡” 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
的路径的焦灼心情。
45
二、《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 牌名,我还知道其他的词牌名。
沁园春
13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日暮”和“沉醉” 为什么埋下伏笔?
为后面的“误入” 埋下伏笔,使“误入藕 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体现词人心情的愉快。
14
想一想:让词人“沉醉”的仅仅是
酒吗? 让词人“醉”而忘路的不仅是酒,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词两首|苏教版 (共38张PPT)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藕花 兴尽
惊起
溪亭 误入
一滩
沉醉 争渡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 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 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玩得尽兴 了,已不知道 回家的路,天 色已晚,只好 往回划船,不 小心闯入了荷 花池深处。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我们还知道有关写 夏日的荷及荷花的诗吗?
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 称“南宋四大家” 小 池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 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 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 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 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 又称词牌。
如:《沁园春 雪》
题目
词牌名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1)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6年级语文苏教(下)第3单元第9课 词两首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①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⑤细雨不须⑥归。
①白鹭: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②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黄绿色,全身有黑色斑点,口大,
鳞片细小。 ③箬笠:箬竹的篾或叶子制成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⑤斜风:微风。 ⑥不须:不一定要。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 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 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 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 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前两句先以“常记”总领全词,导入回忆,引出事 件、时间、地点,再写状态。 “沉醉”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沉醉”反映了词人心情愉快。同时“日暮”与 “醉”为下文的“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描绘埋下了伏 笔,使“误入”显得合情合理。
《渔歌子》: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在自 由地飞翔。而山边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水源丰富。正 值桃花落下的时节,粉红色的花瓣随风飘下,落入河水 中。经过河水的浸泡后,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在河水 中不只有美丽的桃花,还有鳜鱼。鳜鱼在水中扭动着它 们肥胖的身躯努力前进着,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却 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只见渔翁的钓绳一提, 鳜鱼就被提了起来。正当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这小 雨更衬托出了慢慢流动着的小河的美丽。虽然略有小雨,
2.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叙述了什么事情? 春__天__、__垂__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什么地方藏着作者的影子?用“”画出来。模拟出那 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因__春__色__美__,__词__人__不__愿__回__去__,__表__现__了__他__亲__近__自__然__的______ _悠__然__情__趣__和__对__自__由__生__活__的__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如梦令 渔歌子课件
课件PPT
概括主题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 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自己淡泊名利的情怀, 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课件PPT
拓展提升
关于词的知识 1.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 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 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兴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 盛兴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 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2.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小令,58字以内;②中调,59—90字; ③长调,91字以上。
因是
。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 5/32021 /5/3M onday, May 03, 2021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 021/5/ 32021/ 5/32021 /5/35/ 3/2021 2:40:20 PM
预习检查
课件PPT
1.通过借助工具书,理解两首词中重点 词句的意思,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结合课文图片,想象词所描绘的 画面,体会词人表达的感情。
字词乐园
藕:莲的地下茎,长 圆形,肥大有节,中间有 许多管状小孔,可以吃
课件PPT
课件PPT
课文详解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总领全词,表明这首词是追忆往事 之作,同时表明这件事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让词人“醉”而忘路的不仅是酒,更 主要的是融洽深厚的闺阁友情以及高涨的游玩 兴致,还有周围荷花的无尽美丽。“沉醉”体现 了词人心情非常愉快,同时也为下文的“误入藕 花深处”埋下了伏笔。
课件PPT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9.词两首课件
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
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春雨垂钓
图”,塑造了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 渔家的生活情趣,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及自己淡泊情怀,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课堂总结
《如梦令》和《渔歌子》两首词所表达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活泼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欢乐;
沉醉 大醉。
兴尽
游兴得到满 足。
词人写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吗?你是 怎么知道的?
不是。“常记”一次表明这首词是追忆往事之
作,同时表明这件事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哪两个词为下文的“误”埋下了伏笔?
“日暮”与“醉”为“误”埋下了伏笔,
使“误入”显得自然合理。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
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听录音,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如梦令》作者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夏天
“误入藕花深处” 可以看出。
精读领悟 常记 经常记起。 理解词 语意思 日暮 傍晚的时候。
了什么?一个“惊”字也用得非常
巧妙,妙在哪里?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
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一个
“惊”字写出了水鸟惊飞的场面,词人由惊慌至 惊喜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表达作者早期 恬静的生活情趣和 愉快的心情。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9课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1、2课时课件)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怀着国破 家亡之痛逃到江南,不久丈夫突然辞 世,这使李清照痛不欲生。李清照殓 葬了丈夫后,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 金石、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地,最后才 前往临安(杭州)投靠弟弟李沅。
我能行
ǒu
藕
莲藕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注释 沉醉:大醉。
常记/溪亭/日暮, 兴尽:兴致尽了。 沉醉/不知/归路。 藕花:荷花。 兴尽/晚/回舟, 争渡:这里指奋 误入/藕花/深处。 力划船渡过。 争渡,争渡, 滩:河滩。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 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 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 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 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金兵 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 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 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 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 珑,晶莹秀丽。
词
1、用语、造词不同。
2、意境内的创造上 不同。
《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词为 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 为花而嗔,实则是惜花伤春,以 花自喻,慨叹自己 是追忆青春年少时郊外游玩的时 光。
宋 词
名句欣赏: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怀念丈夫)《乌江》: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
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 长短句。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
词牌名,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 词的题目:每一首词牌名,可根据词
所写的内容另加标题。如:《沁园春 雪》 《清平乐 村乐》,沁园春和清平乐都是 词牌名,雪和村居就是题目。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课件
(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
(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 事吗? (5)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6)词人当时的心情如何? (7)词人为何“不知归 路”? (8)词人为什么会“误 入藕花深处”? (9)词人在误入后又有何 表现?
(10)词人为什么词会常 想起这件事呢?
• 这是件有趣且值 得回味的事情, 难怪词人把它记 录下来了。你能 用语言来描绘一 下吗?想象一下 画面,然后说一 说。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词人 和几个 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 异常,到日暮之时还兴犹未尽,留 恋忘返。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娱心 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了必要的铺垫。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在沉醉未醉、意态朦胧之中,“回 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了一个新天 地: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 田田,夜风袭来,清香飘溢。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一 大家。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多写其悠 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深厚的故乡之思, 凄哭的身世之感,都在她的作品中抒发出 来,情调伤感,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 大了。她精于谴词造句,善于创意出奇, 还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 语言清丽,在语言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 候,沉醉在这风景中, 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 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 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 处。赶快划呀,赶快划 呀。不小心,惊动了在 这里栖息的水鸟,成群 的从水面飞起。
这么美的画面, 你能读好它吗?
•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 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李 清 照
作为一位杰 出词人,李清照 对美化和丰富祖 国语言做出了巨 大贡献。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小学语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 • • • • • •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学语文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 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词牌”。
【词简介】
【词牌简介】
◆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 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渔歌子》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渔歌子》只有词 牌没有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忆江南、卜算子、浣溪沙、采桑子
思考:从本词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 什么乐趣?
小学语文
【词句赏析】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 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同时也 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小学语文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语文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
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色的蓑衣,
■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
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夏日
郊游的欢乐图画。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 (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5)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课⽂《词两⾸》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张志和的《渔歌⼦》,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课⽂原⽂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滩鸥鹭。
《渔歌⼦》 唐·张志和 西塞⼭前⽩鹭飞, 桃花流⽔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 斜风细⾬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课后习题 ⼀、看拼⾳写词语。
⼆、请给下列字注⾳。
鳜鱼( ) 箬( ) 笠( ) 蓑( )⾐ 三、课内外知识链接。
1.《词两⾸》《如梦令》是宋代词⼈李清照所作。
词⼈回忆了_______。
表现了作者_______。
《渔歌⼦》是唐代词⼈张志和所作,描绘了_______,朔造了_______,赞美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
2.《如梦令》和《渔歌⼦》都是词牌,我还知道的词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_______。
“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
两个“争渡”表现了词⼈ _______。
4.李清照另外⼀⾸《如梦令》:_______。
5.《渔歌⼦》描写的⾃然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幅美丽的_______。
6.《渔歌⼦》中张志和说“斜风细⾬不须归”,表⾯看“不须归”的原因是_______,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_______。
7.《渔歌⼦》勾勒了⼀幅_______,塑造了⼀位_______。
8.部分词的意思及全词的意思。
《如梦令》 常:_______。
沉醉:_______。
兴尽: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词两首
主旨概括: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 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 美了渔家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
写作指导:
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 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1.运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紧紧抓住 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 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 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 别林斯基
课后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如梦令》中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 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 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朗读基调是轻快、陶醉的。《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 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
3.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1)兴尽:游兴得到满足。这两句词的 意思是: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往回赶,却误入荷 花池深处。 (2)不须:不一定要。这三句词的意思是:一位头
精读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诗意: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玩,直 到日薄西山,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 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 水面飞起。
思考:“沉醉”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 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
字词学习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藕花:微风。 斜风: 不一定要。
不须: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 // // //
//
如 一
滩
梦 鸥
, 争 渡 ,
藕 花 深
晚 回 舟
不 知 归
溪 亭 日
李 清 照
令 鹭 处 , 路 暮
。
。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记:不忘 •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
不早了。
• 沉醉:大醉。
• 归路:回来的路。
• 《如梦令》、《渔歌子》就是词牌。 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两 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南宋著
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 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 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 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 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 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 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 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词人的一次郊游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夏天,“藕花深处”
(4)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词人回忆了一次 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醉在归途中误入 藕花丛中,把栖息 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热爱自然的感 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3、画面中有没有人?从哪儿看 出来的?
4、“不须”是什么意思?渔翁 为什么“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 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 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 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 了,久久不愿回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和《渔歌子》,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课文原文《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之《如梦令》赏析《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初期词作之一。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身世书香家世,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程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
表现了李清照初期生活的快乐。
教学这首词,读懂、理解词的大意和背诵整首词难度并非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并理解词的意境。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腕设置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味、感悟。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 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
3. 培育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进程与方式1.通过注释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那时的情景—读画面,最后寻觅词眼—读“瘦”。
2.对词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文句,积累词语。
通过欣赏、释词、想象画面,在层层推动中抓景、悟情。
让学生通过画面熟悉李清照。
2.引导学生知道学习古诗词要做到念书韵味,诵出音律。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难点:结合文句展开想象,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与“如梦令”、“李清照”相关的教学资料,选择相关知识内容。
按照课堂教学需要,通过课件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踊跃性,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具准备:多媒体四、教学时间:2课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初期词作之一。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身世书香家世,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程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 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直到玩得 尽Biblioteka 了,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因为
迷途竟然不小
心闯入了荷花
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怎样才 能划出去, 只得尽力地 划,不想, 惊起了在这 里栖息的水 鸟。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既是这首词的题 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 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发现了 哪些景物?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1)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 腔圆。
(2)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这 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 里看出来的?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
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 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 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 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 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 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 得栖息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下面,我们一起 来观赏一幅画。
你仔 看细 到看 了一 什看 么 ?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兴 xīng兴奋 xìng兴趣
常记:时常想起。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①喝醉②陶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渡:“争”同“怎”,如何的意思。 “争渡”即“怎渡”。争,使劲、抢着。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争:怎么;如何。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
指水鸟 。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 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 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 无限热爱。
试着读一读, 看看你有什么 发现?
默写这两首词。并把想 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ǒu
藕花 兴尽
溪亭 误入
沉醉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 子游玩直到 太阳落山的 时候,喝得 大醉不知道 回来的路。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 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 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 年千载地悠悠回荡。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 是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 争先填写唱和。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 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 乐而忘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 象。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
如 梦 令
词国女皇 李清照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常常;时常。
记:不忘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渡:就是抢渡,抓紧划船,使劲 划船。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尽管周围景色迷人, 但李清照急着-----------, 于是------------------------------------------------------------, -------。没想到-------------------------------------------------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 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 密之处的失误。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尽 力地划,不 想,惊起了 在这里栖息 的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 心情。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中心思想
• 赞美了渔家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 淡泊的情怀和对大自然 景物的热爱。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 地翱翔。桃花盛开, 水流湍急,水中的鳜 【唐】张志和 鱼很肥美。漂浮在水 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 西塞山前白鹭飞, 艳。江上一位老翁戴 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桃花流水鳜鱼肥。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 风细雨,悠然自得地 青箬笠,绿蓑衣, 垂钓,他被美丽的江 南春景迷住了,久久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们一起 来观赏一幅画。
你 看 到 了 什 么
仔 细 看 一 看
?
(1) 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常记:时常想起。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①喝醉②陶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渡:“争”同“怎”,如何的意思。 “争渡”即“怎渡”。争,使劲、抢着。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认识作者
张志和
(730年~810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自号 “烟波钓徒”,又号“玄 真子”。唐代著名道士、 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 科举。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既是这首词的题 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 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发现了 哪些景物?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 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直到玩得 尽兴了,天色
已晚,只好往
回划船,因为
迷途竟然不小
心闯入了荷花
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怎样才 能划出去, 只得尽力地 划,不想, 惊起了在这 里栖息的水 鸟。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 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 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 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 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 又称词牌。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 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因其有“如梦, 如梦”一句,苏轼改调名为“如梦令”。 令,又称小令,或令曲,来自宴席上的 酒令,一般字少调短。
词人回忆了什么?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下面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词!
《渔歌子》
《渔歌子》是词牌名,又名《渔 父乐》。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 这是第一首。“子”即“曲”, “渔歌子”即“渔歌曲”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与辛 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我国文 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词的创 作成就最高,被称为“易安体”。 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 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 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 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 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 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 出来不行吗?
(1)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这 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 里看出来的?
西塞山:山名,在今浙江湖州。
桃花流水:也叫“桃花汛”,指春季水 流盛。因这段时间桃花盛开,所以得名。
鳜鱼:鱼名,我国特产的淡水鱼,又名 “花鲫鱼”。
箬笠:箬,竹子的一种。用箬竹叶子编 成帽子,用来遮挡风雨或阳光。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
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 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 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 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池的深 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 抢着渡,惊得栖息的水鸟都 飞起来了。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 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 美。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 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 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猜测一下,词人能钓到鱼吗? 为什么?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笠, 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 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
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 象,表现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 发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
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 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用草或棕毛防御用具。
斜风:微风。
不须:不一定要 。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盛 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 蓑衣,清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 用不着回家。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 西塞山
哪座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 诵一首词?
《渔歌子》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 两首词,背诵这两首词。 并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 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