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秋季班第2课 体会关键句段的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试着写一段话。

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文来揣摩它的意思。

检查自学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榨”是翘舌音,“吩”是前鼻音,“亭”是后鼻音,“便宜”的“便”在这里读“pián”。

“慕”字在书写时,不要把下面写成“小”。

2、阅读理解。

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对话里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表达运用。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其实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可以借助身边的某一事物,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祖父的园子》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祖父的园子》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祖父的园子》知识点
一.学习这一课首先要掌握生字新词。

蝴蝶,蚂蚱,樱桃,拔草,瞎闹,铲除,锄头,割掉,承认,拴住,水瓢,闲逛
二.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园子的喜爱。

我内心的感受: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

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个句子也是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黄瓜的自由自在。

表达了作者自由快乐,对园子充满喜爱的感情。

我的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完全自由的。

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三、还要学会用这些方法来仿写句子。

例如:1.宇宙是奇妙的,太阳就像火球,散发着光辉,月亮就像小船,明亮皎洁,星星就像宝石,闪闪发光。

(仿写“就像......就像......就像”)
2.晴朗的天空飘着快乐的白云,手舞足蹈的青草上滚动着顽皮的露珠,青蛙的鸣声里有着无尽的快乐,小鸟的歌唱是那样的婉转动听。

四.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感情。

《祖父的园子》选自小说《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文章主要回忆了小时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浇水等一些趣事,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解析落花生(1)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pì)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写种花生的结果,也写了大家出乎意料和高兴的心情。

)//第一部分(1)写作者一家种花生、收花生。

(2)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写出母亲的能干,又表现出了母亲为过花生收获节做了精心准备。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准备,也为下文事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3)那晚的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4)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5)我们争着答应:“爱!”(6)“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7)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8)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9)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10)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表现了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

)(11)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12)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借物喻理,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一个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13)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4)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5)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写父亲的话被“我”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对我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

课文以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聚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一家人种植花生、收获花生的过程,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子含义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花生的生长过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落花生、榨油”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居然”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学会做有用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居然”造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出示花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生,激发学生对花生的兴趣。

然后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

2.学习词语(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解释生字词。

(3)重点学习词语“居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居然”造句。

3.了解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悟花生品格(1)分组讨论:花生有哪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5.拓展延伸(1)花生还有哪些用途?(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居然——-》默默奉献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的经历,揭示了花生虽然外表不起眼,但营养价值高,实用价值大的特点,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所传达的教育意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课文课件3.相关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花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所传达的教育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教育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父的敬爱与感激之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

2.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祖父的园子》,了解祖父对园子的热爱与呵护,感受家庭的和睦与温馨。

3.教学方法:结合幻灯片展示、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通过观看图片展示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谈论自家的庭院或花园。

2. 导入新课•让学生读课文标题,展开讨论:你猜这篇文章会讲什么?3. 阅读课文•分段阅读,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讨论。

4. 听写与默写•对生词、重点句子进行听写和默写,巩固学习成果。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问题:祖父为什么如此重视自己的园子?祖父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园子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6. 课文表演•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片段,增强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7. 总结反思•老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祖父的园子的珍惜之情进行反思。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之心。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素养得到了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然而,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在听写和默写环节表现较差,需要更多的巩固与训练。

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祖父园子的回忆,展示了作者与祖父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还需要引导和挖掘。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抓取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文中描绘的童年快乐时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祖父的深厚感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童年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如“祖父”、“园子”、“童年”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园子里的各种景物和动物,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描绘性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物和动物的认知有限,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绘性语言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情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园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园子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的大意。

3.精讲细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性语言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园子里游玩的场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019年秋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教学反思

2019年秋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教学反思

2.《落花生》教学反思在前几天学校组织的观摩课活动中,我讲授了《落花生》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在一次家庭活动中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设计本课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的传播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能力,不断加强听、说、读、写的能力。

是啊,在每一堂课里,对学生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对文本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因此我首先潜心钻研了教材,定准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才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让学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让课堂能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的特点,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出示一则谜语让大家猜:“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同学们猜出谜底之后,用课件演示为什么叫落花生。

这样直观形象又便于理解。

然后引入资料袋,根据资料袋内容,提出问题:许地山的父亲是怎样借谈论花生来教育子女的?这样不但揭示了课题,而且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这正符合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为新授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整体感知,重点导读。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课文通过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以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为线索,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对于家庭劳动的体验可能较少,对于课文中的种花生、收花生等环节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

2.讨论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课本、黑板、粉笔等。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花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第二课落花生笔记

五年级第二课落花生笔记

五年级第二课落花生笔记五年级第二课《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描绘了一幅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画面。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第二课《落花生》的笔记:一、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一家人种植花生,收获花生的过程。

重点讲述了吃花生和议花生的场景,突出了花生的好处和价值。

二、重点段落1.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段文字描绘了作者一家人种植花生的过程,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们积极劳动的态度和对花生的喜爱。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 母亲说:“这里我受点苦没什么,让你们一天天住在这里过好日子。

”可是母亲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们对花生的好处有了更深的体会……所以母亲常常说:“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和对孩子的爱。

同时,也强调了花生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花生的认识和理解。

三、写作特点1. 运用对话形式:本文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一家人种植花生、收获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过程,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谐和花生的好处。

2. 简单明了的语言:本文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通过简单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重点突出:本文重点突出了吃花生和议花生的场景,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致描写,突出了花生的好处和价值。

四、知识点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2. 理解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居然”、“收获了”、“自高自大”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领悟中心思想:通过学习本课,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学反思3篇

【导语】《落花⽣》这篇精读课⽂着重讲了⼀家⼈过花⽣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的好处的谈论揭⽰了花⽣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落花⽣》教学反思 《落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这是⼀篇精读课⽂,作者许地⼭,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

《落花⽣》是许地⼭的散⽂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

因原⽂的⾏⽂不易于⼩学⽣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课⽂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

这篇散⽂的⽂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对课⽂字⾯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

另外,⽂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亲对花⽣的谈论,赞扬了⼀切“默默⽆闻,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说明了“⼈要做有⽤的⼈,不要做只讲体⾯⽽对别⼈没有好处的⼈”的道理。

如何在进⾏有效的语⾔⽂字训练的基础上⽔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的⼈⽂内涵,是这课教学⾸先应考虑的。

经过找师傅和教研组长评课,有如下认识。

⼀、本节课设计的可取之处 1.课⽂内容上详略得当,直抓重点。

《落花⽣》是⼀篇极富哲理的⽂章。

我执教时从“课⽂讲了哪些事⼊⼿”引导学⽣理清⽂章脉络“种花⽣——收花⽣——吃花⽣——议花⽣”。

并顺势点明本⽂突出优点“详略得当”。

接下来直奔重点——议花⽣。

把握课⽂重点,抓紧上课节奏,避免了课堂的拖沓。

2.联系实际,理解⽂章重点《落花⽣》⼀课中的“⼈要做有⽤的⼈,不要做只讲体⾯⽽对别⼈没有⽤处的⼈。

”是全⽂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让学⽣围绕这句话进⾏热烈地讨论。

出⽰许地⼭的个⼈事迹,⽤实例告诉许地⼭笔名的含义。

之后让学⽣⾃由发⾔,举例⾃⼰⾝边的“落花⽣”⼀样的⼈,使学⽣更好地理解落花⽣的品质,更希望学⽣⽇后能学习落花⽣的品质。

⼆、本节课的不⾜ 1.课堂上对学⽣语⾔规范不到位。

语⽂不只要求⽼师使⽤优美合理的语⽂语⾔,更要培养学⽣的语⽂素养。

5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5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5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是《祖父的园子》,以下是这篇课文的笔记:
1. 重点词语:
栽种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菜
锄头
拴住
倭瓜
谎花
2. 精彩句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3.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重点回忆了“我”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并展现了“我”与园子的一份深厚的感情。

4. 阅读感悟:
作者笔下的园子仿佛是童年的乐园,充满了自由和快乐。

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深深的感激与爱。

5. 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童年生活的情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6. 拓展思考: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乐园或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影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
思(教案)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难点: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意思
3. 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关键问题
•听力训练: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懂课文内容
•口语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人物情感表达
4. 教学流程安排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第三步:分组合作讨论问题,并向全班展示
•第四步:听力训练,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第五步:小组合作练习口语表达,展示课文中人物情感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结构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更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得到提升
2. 教学不足及改进
•部分学生对课文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细致的引导
•听力训练部分时间安排过短,需适当延长
3. 教学反思与展望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确保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为《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的笔记
1. 课文简介: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由著名的现代作家许地山所写。

文章主要通过一家人讨论落花生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 重点词语: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 收获:获得农作物。

◦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 榨油:用压榨的方法从植物中提取油。

3. 段落分析:
•第1自然段:描述种花生和收花生的过程,突出了花生的“鲜”的特点。

◦ 第2-4自然段:重点描述了花生收获后,全家人一起品尝和讨论花生的情景。

◦ 第5-15自然段: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们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强调了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告诫孩子们要踏实做人,不要追求表面的荣誉和享受,而应注重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5. 写作手法:
•寓言式叙事: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传达深邃的人生哲理。

◦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花生和其他作物的不同特点,突出花生的品质。

◦ 朴实的语言风格:作者使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接近生活,易于理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课文通过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聚会,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会用课文中的句子造句。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课文中的句子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造句。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语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花生的实物或图片,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和讨论。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花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花生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如下:a.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聚会,你们觉得这次聚会有什么意义?b.课文中的花生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花生想表达什么寓意?c.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像花生一样有用?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解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解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解析《童年的水墨画》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以水墨画为喻,生动地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纯真。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能在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深情与匠心。

一、课文内容与结构《童年的水墨画》全文围绕“水墨画”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童趣和生活的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课文结构清晰,每个场景之间过渡自然,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童年的欢乐与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语言特色与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童年生活描绘得如诗如画。

例如,“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样的句子,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童真童趣。

精炼的语言:整篇课文语言精炼,句式多变,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描写又有抒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丰富的情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感慨,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深深眷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

学习作者生动的描写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水墨画”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理解各个场景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建议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水墨画作品或播放童年生活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图文结合:结合课文插图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描绘的童年场景。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用类似的手法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1. 背景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富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课文《落花生》是一篇以花生为象征,阐述人生哲理的文章。

2.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家人一起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突出了落花生的价值。

通过落花生这一普通植物的成长历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3. 写作特点:这篇课文运用了朴实的语言和自然流畅的叙述方式,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同时,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落花生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4. 重点难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是作者对落花生的描述和议论,如何理解落花
生的象征意义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态度。

5. 学习建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建议同学们要深入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同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珍惜每一个生命的过程。

6. 其他: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如许地山的生平和作品风格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题和思路,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落花生》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课文,它以简单而深刻的语言传递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珍惜每一个生命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秋季班第2课体会关键句段的表达效果一、课堂小结。

关键句段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作者叙述事件、抒发情感的重要依托。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需要用心思考这些句段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把握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这样能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1.抓过渡句段体会表达效果过渡句段是指过渡的句子和段落,前者将两个句子连接起来,后者将各个自然段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我们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体会过渡句段的表达效果。

课文《路旁的橡树》中写道:“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它是一个过渡句。

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使人产生疑问,将后面描写“橡树的句子和前文描写“工人们”的句子巧妙地连接了起来。

2.抓总起句段体会表达效果总起段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总起句则一般位于自然段的开头。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找到总起段或总起句,并认真思考,就能明白下文要写的内容,从而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文《珍珠泉》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

”它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是总起句,既概括介绍了泉水“深绿”的特点,又统领了全段的内容。

3.抓总结句段体会表达效果总结句段就是对文章的片段或者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句子和段落。

它简洁、清楚。

我们抓住了它,就能很快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其表达效果。

《画杨桃》的结尾写道:“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海使我一生受用。

”它是文章的总结段,是对文章内容的全面总结:老师和父亲讲述的实事求是地做事或看问题的话,让“我”终身受益。

4.抓中心句段体会表达效果中心句段是文章内容或段落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文章或段落的题旨。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找到它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读一读,再看看前后文写了什么,从而准确地把握它的表达效果。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总写了小村庄过去很美丽。

后面一句就具体讲述了小村庄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例题指引。

鳄鱼的看家本领鳄鱼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也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

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只是偶尔爬上岸来休息一下。

它平时很安静,安静得让任何动物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别以为它在睡觉,也别以为它是害怕敌人的侵袭,它那是在伪装。

它躲在水塘的草丛里的时候,是最清醒的时候,只要一发现猎物,就会无声无息地游过去,突然将猎物杀死,速度快得令人难以想象。

鳄鱼可以潜在水下一个小时而不被淹死,这有利于它遇到体形庞大的猎物时,将其拖入水下,在水下搏斗一番。

动物一旦被鳄鱼咬上,就会拼命挣扎。

这时,鳄鱼会在水里不停地翻滚。

陆地上的动物是经不起鳄鱼这样翻滚的,只要翻上几圈或者几十圈,再凶猛的动物也被折腾得没气了。

因此,鳄鱼得了个“天生猎手”的称号。

欧洲的一个淡水湖里生活着大约300条鳄鱼,据有40多年研究经验的美国鳄鱼专家格林特姆考证,鳄鱼能活70多年,并且每年都在生长,体重也年年地增加。

但是,格林特姆有一天惊奇地发现,有一条鳄鱼竟被树藤勒死了。

这一发现让格林特姆吃了一惊。

后来他推断出,鳄鱼在捕食一只鸟时,一口咬到了树藤,但鳄鱼以为自己咬到了鸟,在撕扯不动时,它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在水里不停地翻滚,长长的树藤随着鳄鱼的翻滚将它越缠越紧,鳄鱼终于动弹不得了。

格林特姆通常用一根穿着鱼钩的丝线来捕捉鳄鱼。

因为鳄鱼皮是由几层纤维组成的,很结实,鱼钩一旦挂在皮上,鳄鱼就很难脱身。

鳄鱼遇到一时难以征服的猎物时总会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它的身子很快便会被丝线缠住。

鳄鱼没想到格林特姆正是利用它的看家本领将它轻易地捉住。

像鳄鱼这样的天生猎手,居然不是败在自己的弱点上,而是败在自己的看家本领上,这样的教训值得记取。

1.改句子(1)它的身子很快便被丝线缠住了。

(改为“把”字句)(2)这一发现让格林特姆吃了一惊。

(改成反问句)2.写出鳄鱼的看家本领。

3.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像鳄鱼这样的天生猎手,居然不是..败在自己的看家..败在自己的弱点上,而是本领上,这样的教训值得记取。

参考答案:1.(1)丝线很快便把它的身子缠住了。

(2)这一发现能不让格林特姆吃了一惊吗?2.咬住猎物后,在水里不停地翻滚。

3.作者用关联词“不是……而是……”强调自己的观点,用以提醒我们吸取教训:在克服自己弱点的同时,还要重视自己的优点,以免犯致命的错误。

三、课堂小练。

(一)夏日原野上的追赶①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常常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成为我们一生中闪亮的灯塔,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②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地,暖和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

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

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

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棵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一样调皮地瞪着我,如果我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好啊。

③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西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

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④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

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

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

耳边的风,吹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

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

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⑤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

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

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⑥在夏日的阳光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

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

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个追赶者。

⑦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赶什么时候才算个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⑧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

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

我不得不放弃。

我将西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

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⑨他归去的样子很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⑩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

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跑,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的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依据记叙的顺序,请梳理出来“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得超过4个字)(4分)⑴轻松快乐→⑵→⑶→⑷→⑸2.品味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4分)3.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不超过150个字) (7分)(二)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①当你去超级市场采购时,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奶粉、茶叶、咖啡、果脯、饮料等的包装袋(盒)上都印有同样的图案——太阳底下的两片绿叶托着一枚绿芽,这就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这些食品就大名鼎鼎的“绿色食品”。

②你也许会感到奇怪,绿色食品不就是那些绿色的蔬菜、水果吗?怎么连奶粉、饮料之类也成了绿色食品?其实,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污染类食品。

那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告诉我们,绿色食品出自纯净、无污染的环境,能人我们带来勃勃的生命力。

③绿色食品为什么受人青睐呢?这要从环境污染说起。

④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全人类的重大问题,它使人类生存受到了威胁。

因为人的食物结构中,大多数食物来自田野里的农作物和禽肉鱼蛋等,如果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污染,它们的体内就会积累起有害篺物质,这样,人吃了这些作物或禽畜加工成的食品,就会中毒,影响人的健康。

⑤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

例如制造染料、农药、灯泡、电池、开关的工厂,它们排出的废水中通常含有汞,这些废水流入江河使生长在河里的鱼儿体内含有了许多的汞。

人吃了这种鱼,汞便在人体内慢慢积累起来,这就是汞中毒。

久而久之,汞中毒的病人会出现口齿不清、手脚麻木、耳聋眼瞎、精神失常等症状,甚到会死亡。

⑥农药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据统计,现在常用的400多种农药中,就有140多种农药含有毒性很大的有机氯。

这种农药喷洒在叶片和果实的表面;一部分被叶片吸收到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则粘在叶片或果皮上。

人稍有疏忽,吃了用这些作物做成的食品,轻者会出现头昏、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还会丧命。

如果人长期慢性中毒,就会得白血病、胃癌等难治之症……现在,因食物被污染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屡屡发生。

人类的食源已亮起了红灯。

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入口“的东西既要美味,又要有营养、卫生、无任何污染。

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渴望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因此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

绿色食品犹如的春潮,正快速涌进我们的生活。

⑧绿色食品的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钖地里种的、水中游的等多种多样的食品,如餐桌上的粮食、蔬菜、鱼肉、鸡蛋以及油、茶、调味品等。

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作物要在没有污染的地方进行载培,以保护作物不受污染;禽畜的包饮料中,不准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激素添加剂;制罐头、饮料的工厂中,使用的工艺设备必须无铅、锌等污染。

⑨绿色食品标志已成为我国食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出品创汇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绿色食品带来的“绿色事业”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1.“绿色食品”指的是什么?(2分)2.“太阳底下的两片绿叶托着一枚绿芽”这一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分)3.从全文看,“绿色食品”“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分)4.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5.绿色食品的生产有哪些严格的操作规程?请简要回答。

(6分)(三)瑰丽的落日此刻,我望着瑰丽、庄严的日落,思索着运动的生命,生命的运动。

似乎,它比正午的太阳要大几倍,许是它转到了离地球最近的轨道,但为什么它的光焰反而减弱了许多?倘若说日初桔红,日午金白,日落则是血红了,像一个巨大的熊熊燃烧着的球——也许,这才是它的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是它夸耀自己色调的丰富吗?是的,日落的色彩是最多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