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实用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理解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析历史上重要的经济事件、人物和思想,了解它们对经济进程的推动作用。

掌握运用历史资料和数据,对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和讨论,主动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质疑、求证和反思。

强化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和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经济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事件的理解与分析。

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具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入探究经济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经济史的兴趣。

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 自主预习与分享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预习。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分享预习成果,相互补充和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深入探究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深入探究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辩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 课堂小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巩固所学内容。

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4篇)

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4篇)

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4篇)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4篇)新的学期即将到来,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就要做好自己的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

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耒、耜(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五谷丰登)(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每个老师都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篇1【教学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高中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

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

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

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1一、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全套》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全套》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清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理解洋务运动及其意义- 掌握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和失败原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发展和意义- 掌握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和影响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理解戊戌变法的目标和意义- 掌握戊戌变法的经过和失败原因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困境第五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掌握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变革第六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创建和发展历程- 理解中国革命的失败和的整编- 掌握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理解中共中央的决策和的领导作用- 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政治建设第八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方针和政策- 理解1950年代中国的经济恢复和调整- 掌握的推动和后果第九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理解文化大革命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和影响第十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导火索- 理解改革开放的实施方针和目标- 掌握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总结与评价本套教案全面覆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内容。

每节课都设立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每节课的目标都与历史相关事件和文化变革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案安排合理,层次分明,适合教师使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高一(必修二)历史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要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

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2。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是经济专题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经济就是指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和社会以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以获取个人和社会利益为动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所从事的社会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习必修2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通过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经济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情分析本学期高一正式文理分班,共十七个班近1100个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

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

针对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加强基础的巩固,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五、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标: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说起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耘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出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1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教学新课】一、初期农业出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全册 共1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全册 共11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案(全册共119页)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专题总览】农业基本结构手工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商业基本结构与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经济政策“海禁”政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的起源(1)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神农氏的功绩:(1)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2)“神农能殖嘉谷”,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实践。

3、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二、耕作方式的改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改进过程:(1)原始社会:①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火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石器锄耕”(耜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耜耕)阶段。

[特别提示]耒、耜都是类似铲型的翻土工具。

耜的下部带有一个宽头,而耒的下部是分叉的双齿。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铁犁牛耕出现)(4)两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①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②在汉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以及播种工具耧车;③西汉后期,出现耦犁(二牛抬杠);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4)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古史纲要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古史纲要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几张古代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3. 讲授: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并结合PPT进行说明与讲解。

4.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5. 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同伴一起探讨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梳理出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6. 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要点,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研究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时,需要更加具体清晰地引导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第二课时:秦汉时代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图片展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秦汉时代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秦汉时代的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秦汉时代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历史教案设计5篇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历史教案设计5篇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历史教案设计5篇历史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中人教版必修二历史教案设计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中人教版必修二历史教案设计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教案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目标- 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 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 掌握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特点教学内容1. 秦国的起源和嬴政的改革2. 秦始皇统一六国3. 统一政策与单位制的实施4. 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5. 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6. 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学活动1. 班级讨论:秦国与周朝的对比2. 观看相关视频:秦始皇的建立与统一政策3. 分组小研究:探讨秦朝统一政策对社会的影响4.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的情境5. 课堂展示:学生分享秦朝的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案二:西汉与东汉的兴衰目标- 了解西汉与东汉的兴衰过程- 分析影响西汉与东汉兴衰的因素- 掌握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统治2. 公元前9年的中兴与改革3. 铁器的普及与农业发展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5.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东汉灭亡的原因6. 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搜集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案例分析:讨论东汉国力衰退的原因4. 制作海报:展示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5. 角色扮演:模拟西汉与东汉时期的皇帝与官员对话教案三:三国时期的演变目标-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董卓之乱与群雄割据2. 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3. 三国鼎立与统一中国的失败4.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5.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6. 文化繁荣与诸葛亮的贡献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角色扮演:模拟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对话3. 辩论赛:讨论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4.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感受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5. 创作作品:表达对诸葛亮贡献的理解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概述,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第二课: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第三课: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第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五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第六课: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吗?二、教学内容1.古代农业生产的起源与发展2.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3.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三、教学互动1.讨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如: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发展等。

2.分析古代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如:封建土地制度、农村公社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吗?二、教学内容1.手工业技术的进步2.手工业行业的多样化3.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影响三、教学互动1.分析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如:纺织技术、冶金技术等。

2.探讨手工业行业的发展,如:陶瓷业、漆器业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手工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课:中国古代商业经济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吗?二、教学内容1.商业交通的发展2.商业市场的形成3.商业政策与管理三、教学互动1.讨论商业交通的发展,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2.分析商业市场的形成,如:城市商业、乡村市集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商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吗?二、教学内容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中央集权制度3.地方管理制度三、教学互动1.分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如:皇帝权力、官僚制度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套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复兴的世界- 学生将研究欧洲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和对世界的影响。

- 学生将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欧洲社会的改变。

2. 第二章:近代西方世界的崛起- 学生将研究欧洲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事件。

- 学生将探讨不同时期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3. 第三章: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学生将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 学生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4.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的兴起与拿破仑的统治- 学生将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学生将探讨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社会变革和欧洲影响。

5. 第五章:现代民主主义的产生- 学生将研究近代民主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则。

- 学生将分析民主思想的影响,并思考现代民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和概念。

2. 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4. 多媒体展示法: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考试:组织定期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和能力提升情况。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及相关教学软件。

3. 高质量的历史教学网站和在线资源。

六、教学安排请参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教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

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言部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新课:(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根据第一目“‘神农’传说”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2、根据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

应该说.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3、根据第三目“泰半之赋”和第四目“沉重的力役”内容解决下列问题:(5)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4、根据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6)“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7)概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5、根据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者”内容解决下列问题:(8)、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2、生产工具的演变(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

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

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

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

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

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

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

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

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

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

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

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

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

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③秦:灵渠、江南运河。

④两汉P10⑤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⑥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5、几个重要问题阐释(1)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2)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但是,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②中国古代战乱频繁;③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④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⑤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