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阅读练习及答案(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
(1分)(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答:①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4、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答: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他们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7、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8、“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答: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9、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问题】(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边塞寒冷之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样描写边塞寒冷的句子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首先,这首诗的标题《塞下曲六首•其一》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描绘边疆军旅生活的诗歌。
在阅读诗歌之前,我们便可以大致猜测到其描绘的是边疆的雄壮、荒凉,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苦、危险等。
一开头,诗人便用“月明星稀”来形容边疆的夜晚。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描述,可以让我们看到边疆的荒凉和寂静。
在这样荒凉的夜晚,边疆的守卫者们只能在“空见白峰”的地方巡视。
这里,“空见”二字,表达了守卫者们的孤独和无助,他们在荒凉的边疆中只能独自面对。
第三句“单于北归远”,则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的荒凉和危险。
单于是古代匈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指代敌人首领。
他向北远归,表示敌人已经离去,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边疆的守卫者们要更加提高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第四句“沙场疾风起”,则描绘了边疆战场的荒凉和危险。
沙场指的是战场,“疾风起”则暗示着战争的突发和无情。
在这个荒凉的战场上,守卫者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战争。
最后一句“胡骑翩翩去”,则是对边疆守卫者们的赞美。
胡骑指的是敌人的骑兵,翩翩去则表示敌人已经离去。
“翩翩”二字形象地表现了敌人骑兵的威武和雄壮,同时也反衬出守卫者们的勇敢和坚强。
他们在边疆这个荒凉而危险的地方,毫不畏惧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从音韵上看,《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五言绝句,其音韵优美、节奏明快。
每句诗句长短适中,既不冗长,也不简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用词精准、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常建采用了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
他通过对边疆守卫者们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艰苦生活和崇高精神。
同时,他也通过象征手法,用“月明星稀”、“白峰”、“沙场”、“胡骑”等形象来表现边疆的荒凉和危险,进而突显出守卫者们的勇敢和坚强。
此外,《塞下曲六首•其一》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守卫者们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李颀《塞下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颀《塞下曲》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③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
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
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1.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2.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
(6分)【参考答案】:1.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
(共5分,意象占3分,意境占2分,只答“荒凉”“空阔”类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①衬托。
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
②借景、借物抒情。
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云水”、事物“金笳”“铁马”来表现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
(共6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
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主要运用”字眼。
【赏析】: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
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
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
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1塞下曲二首(其一)马戴①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
却想羲轩②世,无人尚战功。
[注]①马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②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边塞景物特征,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切的气氛。
B.唐末战事频繁,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
C.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一些战士阵亡,一些战士守边塞到老。
D.这首诗思想深刻,但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放高亢,显得悲壮深沉。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B “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错误,对颔联的解读有误。
颔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应理解为战争一场接一场,救援危急的龙城,又攻打敌军营垒。
2、尾联表达了诗人渴望人间太平、人们能过上没有战争的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前面三联描写了边塞的战争,尾联用“却“转折到没有战争的太平社会——伏羲氏和轩辕氏时代,那是一个没人崇尚战功的时代,是诗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2其一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其二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描写了塞下风光,“冰雪”“边草”“黄尘”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萧条景象。
B. “冰满须”和“尘满面”都形象地展现了征战环境的恶劣,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C. 第一首诗用“飞将军”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行动直接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D. 第二首诗见塞雁南飞引征人南望,大雁尚可南飞以衬征人南望不得南归,更显其悲。
15.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答14. C C项,“直接展现”错,诗中用“飞将军”的典故侧面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两首诗《塞下曲》阅读答案
两首诗《塞下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B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
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C(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
(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
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塞下曲》唐诗赏析
《塞下曲》唐诗赏析《塞下曲》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塞下曲》唐诗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塞下曲作者: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注释】①伏波:东汉马援官陇西太守、伏波将军。
②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③只轮:《春秋公羊传》载:嘻公三十三年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崤,“晋人与姜戎要之崤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当指塞外胡族所居极远之地。
④一箭射天山:《旧唐书·薛仁贵传》:“时(突厥)九姓有众十馀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箭,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作者介绍】李益(748—829),唐代诗人。
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家居郑州(今属河南)。
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
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
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塞下曲》诗意及赏析(精选12篇)《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下面是店铺收集的《塞下曲》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下曲》诗意及赏析篇1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
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
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
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
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
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
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傅璇琮)[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译诗、诗意]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分)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6分)【参考答案】: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戍边将士,1分;余4分。
“不辞辛苦”也可)2.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分。
“视觉、听觉结合”也可)。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2分)【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阅读附答案塞下曲四首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2.借景抒情。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人曾说过:“诗意就是要在字句之间,留下回味的余香。
”《塞下曲其一》这首古诗无疑是恰如其分地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真挚的感情表达,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并赏析《塞下曲其一》吧。
《塞下曲其一》的整首诗以描绘大漠星河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四个字组成,形式上呈现出平仄递进的节奏。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通过“塞下秋来”的描写,勾勒出了大漠边陲秋天的氛围。
在这个季节里,草木凋零,寒风呼啸,一片凄凉之景。
而“风景异”则把诗人在异乡所见的景色变得更加突出,意味着疏离感和异质感。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更是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衡阳”是指诗人的故乡,雁是候鸟,它们的离去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离别的伤感。
同时,诗人的“无留意”也再次凸显出他置身异乡时被背井离乡的心酸之情。
第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四面边声联角起”作为牵线,衔接起此前的抒情和此后的境遇描写。
“四面边声”是指四面八方的战斗声。
这里描述的是古代边塞战争的景象。
通过这种描写手法,诗人表达了战乱频仍,祖国沦陷的悲哀。
最后一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通过“千嶂里”将战争的受苦处境和壮士的顽强与抗争融合在一起。
通过“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场景里。
烟,是沙尘飘荡的景象,而孤城的闭,示意着塞北的孤独与落寞,进一步加重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塞下曲其一》以北方边塞为背景,以诗人的思乡之情为主线,以写景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境遇的抱怨。
通过具体和抽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疆域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字句的选择,更在于情感的表达。
《塞下曲其一》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不仅体验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也勾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忆。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塞下曲四首·其一 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
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
参考答案:。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
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
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③紫骝:古骏马名。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6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5分)参考答案1.(6分)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
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
(3分)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分)2.(5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献身沙场的壮士豪杰的惋惜和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的所谓“游侠儿”的讽刺;(3分)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二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4分)参考答案:1.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1分)“寒”字展现了入秋以后的边塞天气的寒冷,展现了边关的肃杀、荒凉。
(1分)二字的运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
(1分)2.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2分)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2分)三1、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题目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8、C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古诗词阅读理解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益伏波①惟愿裹尸还,定远②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③归海窟④,仍留一箭射⑤天山。
【注释】①伏波: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①定远: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①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
晋人与羌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①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①射:一作“定”。
1.分析前两句用“伏波”和“定远”的作用。
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答案】1.用典,诗人借用前代戍边名将马援和班超的故事作比,抒发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的豪情壮志。
2.表达了诗人誓死保家卫国并且长期守卫边疆的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根据注释内容可知,“伏波”“定远”二句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为了保卫边疆,他宁肯战死,“以马革裹尸还葬”;一个是汉代定远侯班超,晚年希望“生入玉门关”。
一褒一贬,态度是极为鲜明的。
“惟愿”,是对马援的肯定、赞扬;“何须”是对班超意愿的不以为然。
不同的态度对比,表达出诗人想要像伏波一样征战沙场“以马革裹尸还”、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决心。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把握。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的意思是: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化用《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
晋人与羌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的故事;“仍留一箭定天山”,化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自己想要杀敌保国、戍守边疆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
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2.借景抒情。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赏析: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
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
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
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简介
李益
唐代诗人。
字君虞。
陇西姑臧人。
家居郑州。
公元769年举进士,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
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
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