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_其一_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常建《塞下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常建《塞下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常建《塞下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3分)
(2)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分),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分),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分)。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

(2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2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二: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题目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8、C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1塞下曲二首(其一)马戴①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

却想羲轩②世,无人尚战功。

[注]①马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②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边塞景物特征,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切的气氛。

B.唐末战事频繁,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

C.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一些战士阵亡,一些战士守边塞到老。

D.这首诗思想深刻,但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放高亢,显得悲壮深沉。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B “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错误,对颔联的解读有误。

颔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应理解为战争一场接一场,救援危急的龙城,又攻打敌军营垒。

2、尾联表达了诗人渴望人间太平、人们能过上没有战争的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前面三联描写了边塞的战争,尾联用“却“转折到没有战争的太平社会——伏羲氏和轩辕氏时代,那是一个没人崇尚战功的时代,是诗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2其一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其二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描写了塞下风光,“冰雪”“边草”“黄尘”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萧条景象。

B. “冰满须”和“尘满面”都形象地展现了征战环境的恶劣,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C. 第一首诗用“飞将军”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行动直接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D. 第二首诗见塞雁南飞引征人南望,大雁尚可南飞以衬征人南望不得南归,更显其悲。

15.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答14. C C项,“直接展现”错,诗中用“飞将军”的典故侧面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张仲素阴積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塞下曲》诗词阅读题目(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么样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 “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塞下曲》诗词阅读答案(1)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

(2分)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

(1分)(2)夸张。

(1分)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2分)(3)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塞下曲》诗词作者简介张仲素(约769〜约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

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3.诗中折柳二字语意双关,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24.C《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2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

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

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1分)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4分)(意思对即可)。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塞下曲诗张仲素的作品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张仲素阴積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塞下曲》诗词阅读题目(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么样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 “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塞下曲》诗词阅读答案(1)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

(2分)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

(1分)(2)夸张。

(1分)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2分)(3)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塞下曲》诗词作者简介张仲素(约769〜约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

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分)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6分)【参考答案】: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戍边将士,1分;余4分。

“不辞辛苦”也可)2.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分。

“视觉、听觉结合”也可)。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2分)【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阅读附答案塞下曲四首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2.借景抒情。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阅读理解《塞下曲》附答案

阅读理解《塞下曲》附答案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

A. B.
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A符合诗意。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

李白《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

李白《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

李白《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
李白《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
塞下曲(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
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季节、天气、地点,照应题目中“塞下”,写边塞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去寻觅春天的愉悦心情。

C.颈联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D.尾联“愿”、“直”,语气斩钉截铁,一派心声,喷涌而出。

参考答案:整理
6.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7.B评分意见:本题2分。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塞下曲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人曾说过:“诗意就是要在字句之间,留下回味的余香。

”《塞下曲其一》这首古诗无疑是恰如其分地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真挚的感情表达,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并赏析《塞下曲其一》吧。

《塞下曲其一》的整首诗以描绘大漠星河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四个字组成,形式上呈现出平仄递进的节奏。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通过“塞下秋来”的描写,勾勒出了大漠边陲秋天的氛围。

在这个季节里,草木凋零,寒风呼啸,一片凄凉之景。

而“风景异”则把诗人在异乡所见的景色变得更加突出,意味着疏离感和异质感。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更是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衡阳”是指诗人的故乡,雁是候鸟,它们的离去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离别的伤感。

同时,诗人的“无留意”也再次凸显出他置身异乡时被背井离乡的心酸之情。

第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四面边声联角起”作为牵线,衔接起此前的抒情和此后的境遇描写。

“四面边声”是指四面八方的战斗声。

这里描述的是古代边塞战争的景象。

通过这种描写手法,诗人表达了战乱频仍,祖国沦陷的悲哀。

最后一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通过“千嶂里”将战争的受苦处境和壮士的顽强与抗争融合在一起。

通过“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场景里。

烟,是沙尘飘荡的景象,而孤城的闭,示意着塞北的孤独与落寞,进一步加重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塞下曲其一》以北方边塞为背景,以诗人的思乡之情为主线,以写景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境遇的抱怨。

通过具体和抽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疆域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字句的选择,更在于情感的表达。

《塞下曲其一》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不仅体验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也勾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忆。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诗词练习、宋代诗词、唐代诗词、诗词赏析、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oetry practice, Song Dynasty poetry, Tang Dynasty poetry, poetry appreciation, five character poems, five character quatrains, seven character poems, seven character ancient poems, seven character quatrai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①,朝暮驰猎黄河曲。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篇一:两首诗《塞下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B 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 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

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C (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

(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

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

篇二:诗词赏析1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昌龄《塞下曲其一》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一①空桑林:指桑叶枯落的桑树林。

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③幽并:幽州和并州。

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④游侠儿:指好交游、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

⑤矜jīn:自尊自大。

⑥紫骝:泛指骏马。

翻译:其一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

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表现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

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自夸;贬抑)(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

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
作者: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历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阔、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诩。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穷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述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怀议论作铺垫。

B历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堪称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晓得自恃勇武,夸耀紫骝,张牙舞爪地浪荡,而应当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意图何在?(6分)
参考答案:
8、C
9、一个寒字,寒冷,凸起了边塞的天气卑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
形成对照(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疆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歌颂(1分),对只知浪荡市井夸耀自诩的游侠儿的批判讥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照(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忱。

(2分)
形成对照(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疆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可惜(1分),对只知浪荡市井夸耀自诩的游侠儿的批判讥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照(1分),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讨厌,对和平糊口的憧憬(2分)。

赏析
作者:佚名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溢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色。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夸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辑穆的高度,歌颂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瓜葛,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妙的一页加以热忱的赞美,让明媚的春风吹散洋溢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与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代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疆安定。


孙是流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接踵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代长时间维持着和平友好的瓜葛,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歌颂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趁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其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糊口。

这是把本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壮入神,情绪尤其高昂。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光辉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类理想境地,体现了各族人民酷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仅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势。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堪称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斯称赞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