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_其一_阅读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
作者: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历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阔、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诩。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穷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述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怀议论作铺垫。
B历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堪称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晓得自恃勇武,夸耀紫骝,张牙舞爪地浪荡,而应当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意图何在?(6分)
参考答案:
8、C
9、一个寒字,寒冷,凸起了边塞的天气卑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
形成对照(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疆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歌颂(1分),对只知浪荡市井夸耀自诩的游侠儿的批判讥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照(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忱。
(2分)
形成对照(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疆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可惜(1分),对只知浪荡市井夸耀自诩的游侠儿的批判讥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照(1分),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讨厌,对和平糊口的憧憬(2分)。
赏析
作者:佚名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溢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色。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夸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辑穆的高度,歌颂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瓜葛,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妙的一页加以热忱的赞美,让明媚的春风吹散洋溢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与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代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疆安定。
乌
孙是流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接踵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代长时间维持着和平友好的瓜葛,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歌颂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趁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其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糊口。
这是把本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壮入神,情绪尤其高昂。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光辉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类理想境地,体现了各族人民酷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仅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势。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堪称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斯称赞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