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中风(脑卒中)

中风(脑卒中)

中风(脑血管意外)2020-08中风又名卒中,系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病症。

“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

“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

古人将此类症状与所观察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腔隙性高梗塞、脑梗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一、疾病名称1、中医:中风2、西医:脑血管意外二、临床症状及体征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三、临证施护1、中经络(1)、临床证候:中经络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2)、施护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①.保持居室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音、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

②.入睡困难者,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

③.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梨等,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2).风痰瘀血,阻痹脉络证①.眩晕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摔倒。

卒中判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卒中判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卒中判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卒中,也称中风,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堵塞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病症。

据统计,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卒中的判断标准。

准确快速地判断卒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卒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潜力。

因此,了解卒中的判断标准对于医护人员和公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首先介绍卒中的定义和分类。

卒中可以分为两类,即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而缺血性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细胞缺氧缺血。

了解这两种卒中的分类对于后续的判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卒中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卒中患者常常表现出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表情异常、感觉异常等症状。

此外,一些特殊的体征,如瞳孔大小不等、眼球偏斜等也可能表明患者正经历卒中。

通过了解这些症状和体征,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正在发生卒中。

最后,本文将强调卒中判断的重要性,并介绍常用的卒中判断标准。

准确地判断卒中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做出及时决策,包括转运患者到专业的卒中中心,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等。

常用的卒中判断标准包括FAST 标准和NIHSS评分等,它们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正在发生卒中,并根据情况进行紧急治疗。

综上所述,准确快速地判断卒中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卒中的定义、分类、症状和体征,以及常用的卒中判断标准,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卒中的判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对卒中的认识,及早就医,以预防和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描述和讨论卒中的判断标准:1)引言部分将对卒中进行概述,介绍卒中的定义、分类和流行情况,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1. 引言中风,即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中风的诊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中风诊疗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2. 中风的定义和分类中风是指因脑血管异常导致的脑功能损害。

根据损害的原因和部位,中风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血流减少,而出血性中风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3. 中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头痛、肌力减退、言语困难等。

诊断中风通常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来确定病情。

4. 中风的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中风治疗的关键,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危险因素管理等。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恢复脑血流,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手段清除血管阻塞或修补破裂血管。

此外,危险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因素,以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5. 中风的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运动功能,语言治疗旨在恢复受损的言语能力,而心理支持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并逐步适应疾病的影响。

6. 中风的预防和管理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医学检查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等。

7. 结论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指导,能够更好地指导中风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规范的内容,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真中风与类中风概念分类浅述

真中风与类中风概念分类浅述

真中风与类中风概念分类浅述中风病是临床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真中风、类中风为脑卒中的二级病名,纵观中医对中风病证的认识的演变历史,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分类认识并不统一。

随着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相关分类的概念越来越趋于规范统一。

这些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修正、补充、完善、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但都在中风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围绕中风病的概念及分类,酌之相关文献论据加以梳理、分析、归纳,使之相关分类要点更加清晰明了。

标签:中风病;真中风;类中风;概念分析关于类中风、真中风的区别要点的历代文献资料汗牛充栋,诠释的含义层出不穷,可谓是百花争鸣。

针对两者概念的叙述较多,观点各不一致。

笔者通过对历代医家的观点进行整理研究,并对其不同名称加以梳理,根据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临床辩证的依据,从病因学、地质学、症状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1 按病因学分真中风、类中风从有无外感、有形之风邪论之,张山雷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1]。

即认为外感风邪为真中风,内生风邪为类中风。

所谓类中风,顾名思义为类似真中风,只不过区别风邪之外感与内生的来源。

如蒋宝素言:“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

……类中风者,乃阴亏火盛,阳虚暴脱之击仆偏枯神昏不语诸证,与真中风之击仆偏枯神昏不语诸证相类,而以类相从,以类相别之证也[2]。

从古代文献中得知,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则多以内风立论。

上述两种观点存在相对立的矛盾,导致金元医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代表性的医家所推金元刘河间、李杲、朱丹溪,均认可“内因学说。

因此,元代王履折衷历代医家观点,提出了“类中风、“真中风之名,如《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言:“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3],王履概括了以刘河间“火热论、李杲“气虚论、朱丹溪“湿痰论的病因学观点,折衷三子论述,言“……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3],提出了“类中风、“真中风之名,并且首次从病因角度上将类中风、真中风区分开来,强调外在因素,从“外风立论即为真中风。

2024版中风健康宣教PPT课件

2024版中风健康宣教PPT课件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
有助于了解心脏功能和排除心脏疾病引起 的中风。
鉴别诊断与误区提示
• 与癫痫鉴别:癫痫发作时也可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但癫痫发作后症状可完全缓解,且脑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 与低血糖鉴别:低血糖患者可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但补充糖分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 与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TIA的症状与中风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且不留后遗症。 • 误区提示:中风并非不可预防,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同时,
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
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模式在中风治疗中的重要性,并预测了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得 到更广泛的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心理调适与家庭支持体系建设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社会资源利用
鼓励患者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新朋友, 利用社会资源减轻家庭负担。
家庭支持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培养
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 烟限酒、适量运动等,降低复发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风的定义和类型 详细解释了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 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细胞死亡的疾病。同时,介绍 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主要类型。
中风的症状和识别 概述了中风的典型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肢体 无力、言语不清等,并强调了及时识别这些症状的重要性。
中风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中风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 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和脑栓塞,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分类和中医病机分析

脑卒中分类和中医病机分析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医又称中风。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75%)、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

分类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出血,多由脑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极少数的有先天性血管畸形、脑肿瘤出血性疾病所致。

好发年龄段50-70岁冬春两季多发。

病死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1)内囊出血:脑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首先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症状,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昏迷、嗜睡等神志改变,语言模糊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状。

(2)脑桥出血:发病凶险,突然发病,迅速陷入深昏迷状态,面部瘫痪和肢体瘫痪呈交叉性,严重的可从一侧扩展到对侧,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

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样是脑桥出血的典型特点,另外可伴有中枢性高热,四肢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如潮式呼吸。

(3)小脑出血:首先的症状是眩晕和剧烈头痛、呕吐,伴有眼球震颤、语言模糊不清,四肢肌肉软弱无力。

发病急骤,很快陷入昏迷。

小脑出血不出现半身不遂。

(4)脑室出血:脑室出血发病率较低,大多数继发于内囊出血,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深重,四肢肌肉强制抽搐,预后多不良。

(5)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骤常无先兆症状。

剧烈头痛呈炸裂样,部位多在枕部和颈部,有时可放射到前额、太阳穴眼眶周围,颈项强直,低头时疼痛加重,颈部活动度受限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大约占所有脑卒中70%-80%。

主要由于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表现最轻微的一种,又称“小中风”,临床症状多在几分钟或几小时自行缓解,24小时内症状消失。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的是瘫痪,一侧上下肢轻度瘫痪,或者出现麻木感,短暂性失明、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朦,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

中风的概念

中风的概念

中风的概念中风,通常指的是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或脑中风(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风通常是由于脑的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导致脑部组织缺血和缺氧,从而引发脑部功能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

中风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都与血管疾病相关。

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壁上的脂质物质逐渐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

其他病因包括心脏病,如心房颤动导致的栓塞,以及血栓形成、出血或血管破裂等。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病变所累及的脑区域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或麻痹、突然出现的言语障碍、突然出现的视力改变、突然出现的头痛、失去平衡和协调能力、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等。

中风的症状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因此即使症状短暂或自行消失,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中风的诊断通常是通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确定的。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头颅MRI或CT扫描、血液检查、心脏超声等。

根据病变类型的不同,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导致的脑部缺血,约占中风的80-85%。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约占中风的15-20%。

中风的治疗目标是迅速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损伤。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预防性药物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但需要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实施。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插入血管,清除或修复阻塞或狭窄的血管,收缩血管内的血栓。

预防性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以预防或降低中风的发生。

对于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点是停止出血和减少额外的神经损伤。

治疗措施包括手术修复破裂血管、减压手术来减轻脑部压力、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和脑水肿等。

除了治疗,康复也是中风患者的重要环节。

中风后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一、中风病的定义及分类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风病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 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70%,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血栓形成。

2. 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30%,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中风病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饮酒等。

诱因包括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

三、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灶部位、范围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1. 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

2.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麻木、刺痛感。

3. 言语障碍:说话不清、表达能力下降。

4. 视觉障碍:视力模糊、偏盲。

5.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易跌倒。

6. 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7. 情绪障碍:焦虑、抑郁。

四、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个类型。

1. 中经络:以肢体功能障碍、口眼歪斜为主,无神志改变。

2. 中脏腑:分为昏迷和神志恍惚两大类。

昏迷表现为意识丧失,神志恍惚表现为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五、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训练等。

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选用逐瘀通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化痰清热等药物。

常用方剂有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

2. 针灸治疗:选用水沟、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

3. 推拿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选用拿、揉、按、推等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4.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02 中风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内 服治疗方案。常用的中药方剂包 括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中药外用
将中药煎煮后,用毛巾蘸取药液 进行局部热敷或熏蒸,以缓解中 风引起的肌肉疼痛、关节僵硬等 症状。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常用的穴 位包括百会、神阙、曲池等。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对中风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 解、诊断技术的改进以及治疗方法的创新。
中风研究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新型药物和康复技术,以及研究中风 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中风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中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 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深浅,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
诊断标准
中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方式、伴随症状等。同时,医生会 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CT或MRI等,以明确诊 断。
感谢您的观看
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 言语不清等症状,伴有头晕、恶心。
病例分析与讨论
01
02
03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既 往病史,考虑诊断为脑梗 塞。
鉴别诊断
需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等鉴别。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溶栓 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措施。
治疗方案总结与经验教训

中风(中经络)中医护理

中风(中经络)中医护理

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研 究: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护 理模式在中风(中经络)治疗 中的应用,发挥中西医各自 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中风(中经络)护理体系。
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 度和接受度:通过宣传教育 和科普活动,提高患者对中 医护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增强患者选择中医护理的意 愿和信心。
感谢您的观看
推荐食谱
如山药粥、薏米粥、木耳炒肉片、清 蒸鱼等,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滋阴润燥等功效,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
康复训练指导与建议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 训练、认知训练等。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争 取早日康复。
发病机制探讨
肝阳化风
素体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 上亢;或情志失调,恼怒太过, 气火内盛,阳气升动无制,气血 上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
蔽清窍而发病。
热极生风
邪热内盛,则热极动风;或外感 邪热入里,燔灼肝经,煽动内风
而发病。
阴虚风动
年老肾亏,或房室劳倦、七情过 极、饮食失调等耗伤肾阴,阴虚 则阳亢,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 ,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触
03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护理原则
01
02
03
平衡阴阳
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 志等因素,使人体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调整脏腑功能
根据中风患者脏腑功能的 失调情况,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如调理脾胃、疏 肝理气等。
扶正祛邪
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扶助 正气,祛除病邪,提高患 者的抗病能力。
预防复发
中医护理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的思想,通过调整患者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等,预防中风的复发。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药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中风具 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中风的治疗新药与新技术
新药研发
随着对中风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病机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溶栓等 新药不断涌现。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中风主要选取头部和四肢的穴位进行刺激,如百舒经活络,促进患者康复。
推拿治疗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手法 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中风症状。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中风主要采用按摩、推拿、 拍打等手法,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 的按摩。通过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肌 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 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其他治疗方法
总结词
除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外,还 有许多其他治疗方法可用于中风的治疗 。
VS
详细描述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拔罐、艾灸、刮痧等中 医特色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结合患 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04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
中风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中风主要依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对于气虚血瘀型 患者,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常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此外 ,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和有效性。
预防与康复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项目组成员之间协作紧密,沟通顺畅,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 果的取得。
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存在差异,对中医护理方案的 反应也不尽相同,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治 疗方案设计。
中医疗法标准化
目前中医疗法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同医师的操作手 法和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加强中医疗法的规范化 和标准化建设。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成为未来中风治疗的重要趋势,中医护理方案将与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 ,形成更加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辅助诊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中医诊疗将更加智能化,通过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为患者提 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镇肝熄风汤
适用于肝肾阴虚型中风患者,具 有滋阴潜阳、熄风通络的效果。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在康复过程中作用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减轻疼痛、 麻木等症状。常用穴位包括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拔罐疗法
通过在患处拔罐,形成负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 ,有助于消除肿胀和缓解疼痛。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和执行
01
制定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
案。
02
调整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执行方案
确保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治疗和护理,包括按时服药、定期针
灸、拔罐等。同时,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中风患者在恢复期需要全面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以帮助其 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患者教 育和心理支持工作。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的分类

发病后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
3.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患者大脑深处的微小动脉发生了
闭塞,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糖尿病、动脉硬
化、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仅会出现注意力
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一些病灶较大、较多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还可出现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 由脑内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急性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高血压、糖尿 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时,这类患者可出现口 唇发麻、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单眼视力障碍、头 痛、眩晕、耳鸣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在 24 小时内完全消失。研究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初次发病后若未进行有效的治疗,他们在未来的 3~5 年内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如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等)的几率高达 35%以上。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 30%~40%。此病是由脑血管破 裂出血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类型。
1. 脑出血(脑溢血)。脑出血是指由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一种 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 40~70 岁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者。脑出 血多在患者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发病的部位多为大脑半球、小脑或 脑干。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可立即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意识不清、偏瘫等症 状。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是所有脑卒中之中最为 严重的一种。
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运动型腔隙综合征或共济失调性偏瘫等症状。
4、多发性脑梗塞(多发性脑软化)。多发性脑梗塞是指患者大脑内出现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05
04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查,以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CHAPTER 04
中风治疗与康复
中风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稳定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降低颅内压
使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血糖和血压
保持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 围内,以减少中风并发症 的风险。
针对患者言语障碍,进行 言语功能训练,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提高 患者认知能力,改善生活 质量。
CHAPTER 05
中风预防与保健
中风预防施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风病理过程中,风、火、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风火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
中风发病机制
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瘀滞不行, 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而发为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郁怒 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
中风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 史等信息,以及发病时的症状、诱因 等。
01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进行 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症状。
03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 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病灶。

中医内科中风课件

中医内科中风课件
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等。
中脏腑闭证
治以开窍醒神为主。方选安宫牛黄 丸或至宝丹加减,常用药物有牛黄 、郁金、犀角(水牛角代)、黄连 等。
中脏腑脱证
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为主。方 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物 有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等。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对于中风引起的偏瘫、失语等症状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穴位有百会 、风池、曲池、合谷等。
康复效果评估
通过定期的评估,了解康 复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生活调养指导建议
饮食调养
建议低盐、低脂、低 糖饮食,增加优质蛋 白质的摄入,多食用 新鲜蔬菜和水果,保 持大便通畅。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 方案,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康复。
睡眠管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提高睡眠质量,避 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05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养
康复期评估指标和方法
神经功能评估
包括意识、语言、运动、 感觉等功能的检查,常用 工具有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等。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
评估患者的站立、行走等 平衡协调能力,以及进行 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针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 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 估,如SF-36量表等。
03 孙思邈《千金方》
丰富了中风的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等。
近现代医家经验总结
0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强调气血逆乱是中风发病的关键,提出“镇肝熄 风”的治疗方法。
02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对中风病因病机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五志过极 ”、“饮食不节”等内外因致病观点。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风等级划分

中风等级划分

中风等级划分
中风等级划分一般按照中风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影响来进行划分,常见的中风等级划分有以下几种:
1.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中风发作,通常持续时
间在几分钟到一小时之间,症状短暂,不会导致脑损害。

2. 轻度中风:中风范围较小,且症状较轻。

病人可能会有轻度运动或感觉障碍,但一般可以自理。

3. 中度中风:中风范围较大,症状较明显,病人可能会受到明显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 重度中风:中风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病人可能会有显著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5. 卒中后遗症:中风后遗症严重,病人可能长期需要他人照顾和康复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中风等级划分可能会因不同的医学体系或医院而有所不同,上述等级只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式,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诊断和评估来确定。

中风的健康教育

中风的健康教育

中风的健康教育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引起的大脑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甚至死亡的一种疾病。

中风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经济和社会负担。

为了提高公众对中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中风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中风的定义和分类1. 中风的定义:中风是指由于大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2. 中风的分类:中风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 出血性中风: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

- 缺血性中风: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二、中风的症状和风险因素1. 中风的症状:中风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或麻木、突然出现的言语困难、突然出现的视力模糊或丧失、突然出现的头痛等。

2. 中风的风险因素: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心脏病、家族遗传等。

三、中风的预防和控制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建议:- 控制血压:保持理想的血压水平,定期测量血压并按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 控制血脂:控制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定期检查血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 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定期检查血糖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 戒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饮酒可以显著降低中风的风险。

-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

- 积极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血管健康。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关检测,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中风风险因素。

3. 管理慢性疾病: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管理和控制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栓开成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黏稠度高而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而赞成的。脑血栓患者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生。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常在发病后二至四天达到高峰。发病后,患者出现昏迷的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只有偏瘫或单侧肢体瘫痪,有的有失语症,轻的病人仅有头或脚麻木等症状。
有人把各种原因引起的偏瘫(半身不遂)均称为中风。严格说来这是不确切的。因为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脓肿等均可引起偏瘫,这些病则不用于中风的范畴。
中风分几类?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根据各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及不同表现,一般把中风分为两大 类;一类为出血性中风,也称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类为缺血性中风,也称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及由于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形成夹层动脉瘤,在各种诱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过猛、血压升高等影响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相应出现一系列的中风病症状。
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一般均较严重,即使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者,也约有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歪百偏、讲话困难等。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是脑血管病变,但却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也各不相同。
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脑常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患者有跌倒、昏迷和偏瘫,甚至呕吐等出现,还会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人还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症状。
中风及其分类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西医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因其 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脑梗塞则是脑血管以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发病时的附壁血栓、主动脉等处出现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骨折时的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血管引起的栓塞症状。起病非常急剧,常在数秒钏内症状即达高峰,多数栓塞发生在大脑动脉浅支,故常引起失语症及以右上肢为主的偏瘫玫半身,奶少有昏迷出现。
对脑出血病人应避免搬运,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并采用止血剂等对症治疗措施。而对脑血栓及脑栓塞病人则要采用溶栓和扩血管药物治疗,应用扩血管药物可改变局部缺血及促进症状迅速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