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汉族民居的特点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中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本文主要从空间特征方面出发,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整体布局特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多数是由四合院和四合弄院构成的。
四合院一般都是由一个大院墙围合而成,院内有一个大门,进门后便可以看到一个宽敞的院落,并围绕着中心位置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房屋。
而四合弄院则是多行排列的四合院,各个四合院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区。
在整体布局上,汉族传统民居追求的是封闭与开放的平衡,封闭的院墙能够保护住房屋内部不受外界干扰,而开放的院落则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社交的场所,也自然形成了室内和室外互相渗透的空间关系。
二、室内空间特点在室内空间的布局上,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房屋中存在着统一的院落和四个主要的房间,分别是正房、东房、西房和后花园房。
正房一般是主人居住的主要空间,东西房则通常是子女或客人居住的地方,后花园房则多用于储物或娱乐等次要用途。
室内空间互相联系,没有明显的分割,从而形成了一种“开阔的连续性”,在这种空间布局中,室内空间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随时改变,同时,室内空间中的软装饰也十分重要,常用的有屏风、窗帘和铺地席等。
三、建筑材料特点在建筑材料方面,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多选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黄土、石灰、青石等。
这些材料可以使房屋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能够保持自然而富有温度的舒适感,而且建筑材料的质地坚硬、结实,能够防止部分房屋因风沙天气受损。
总之,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是十分突出的,从空间关系到功能布局,都体现出传统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民族建筑的关注不断增加,希望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当地融入现代文明,创造出适合当代人居住的空间。
内蒙古特色建筑
内蒙古特色建筑内蒙古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草原风光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内蒙古的城市和乡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特色建筑,它们不仅展示了内蒙古的独特风情,还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内蒙古的特色建筑之一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传统帐篷,也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蒙古包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简单实用的结构受到了世界各地旅行者的喜爱。
蒙古包外形圆润,通身以白色为主色调,上覆羊毛毡,内部则由木头搭建而成。
蒙古包内部布置简洁,一条中央走道将所有生活区域分割开来,床铺、厨房等一应俱全。
蒙古包保持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使人能够真正感受到大草原的气息。
其次,内蒙古的传统民居“基宅”也非常具有特色。
基宅是蒙古族人民常见的居住建筑,它的特点是结构稳定,朝向明确,且适应了寒冷和干旱的气候条件。
基宅的外部墙壁多为土坯墙,室内则常以木头作为结构材料。
基宅通常分为三间或五间,具备了起居、厨房和睡眠等生活功能。
房屋的朝向考虑到了夏季的避暑和冬季的保暖,采用倾斜的天花板设计,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流通性。
这种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基宅成为了适应内蒙古特殊气候的理想住所。
此外,内蒙古还有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那就是典型的寺庙建筑。
内蒙古的佛教文化深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都有着对佛教的崇拜和信仰。
内蒙古的寺庙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布局庄严肃穆。
寺庙的主体建筑多为三层或五层的宝塔,外观用五彩的琉璃和精美的壁画装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宏伟的感觉。
寺庙内部供奉着佛像,人们前往寺庙祈福和参拜,感受到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平安和宁静。
在内蒙古的城镇中,现代建筑也逐渐兴起。
比如呼和浩特市的现代商业建筑和高档住宅区等。
这些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材料,展示了内蒙古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现代化的风貌。
这些建筑以尊重自然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保留了内蒙古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
总之,内蒙古特色建筑丰富多样,包括蒙古包、基宅、寺庙以及现代建筑等。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
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
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
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
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中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其中汉族人口占据一定比例。
汉族在这一地区传统住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体,分为院落区和居住区两部分。
下面将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是院落区。
院落区是四合院的核心,主要包括正厅、庭院和起居厅。
正厅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是整个院落的主体建筑。
正厅往往是三间或五间的大厅房,其内部布局严谨有序,通常包括正厅、偏厅和侧厅,用作公共活动、接待客人以及举办庆典等。
庭院是院落的中央空地,宽阔舒展,用作透光通风以及集中光热能量的场所。
院落的庭院往往被装饰得绿树成荫、花木扶疏,形成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起居厅通常位于正厅的两侧,作为各个房间的过道,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其次是居住区。
居住区是四合院的围合部分,用于居住。
在传统汉族民居中,居住区由房间组成,通常包括客房、卧室、厨房等。
客房是迎接客人的场所,通常位于正厅和起居厅的两侧;卧室则是家庭成员休息和私人生活的场所,通常位于正厅和起居厅的另外两侧;厨房则是烹饪和进食的地方,通常位于院落的一角,与起居区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烟雾和油烟扩散到居住区。
居住区还配有院墙和院门,起到隔离内外的作用,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和私密性。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院落区和居住区两个方面。
院落区是整个民居的核心,包括正厅、庭院和起居厅,用于公共活动、接待客人以及家庭成员的休闲和交流。
居住区是围合在院落区周围的房间,包括客房、卧室和厨房等,用于居住和私人生活。
这种空间布局兼顾了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需求,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中家庭亲密和睦的价值观。
宽阔的庭院和精心布置的院落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生活品质的理念。
内蒙古汉族民居的特点
浅谈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以呼、包、鄂民居为例1.呼包鄂民居的形式1.1呼包鄂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1.1.1呼包鄂民居建筑形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古建筑,古民居建筑主要是在清末时期的建筑,清末时期我国唐宋以来的州和明清以来的府大部分保持稳定,全国地域民系的格局和分布基本定型。
民族、民系、地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稳定到定型,必然需要建造宅居。
呼包鄂的民居主要是砖混建筑、和土木砖建筑;是清末时期硬山式建筑的演变。
我们谈的民居,主要是谈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开始大发展,出现了农村个体建房的高潮。
农民普遍向往城市生活,新建的房屋以砖墙代替传统的土坯,以空心楼板平屋面代替草泥与瓦屋面,铝合金门窗白瓷瓦片成了普遍的乡村景观。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八十年代前建筑八十年代后建筑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八十年代后建筑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西北民居(陕北民居)、晋商民居1.1呼包鄂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蒙古族民居(蒙古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空间形态与院落特征: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
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大部分蒙古包没有院落,今年来,游牧民族逐渐定居,蒙古包四周有篱笆栅栏围合。
栅栏高度在1.2米左右。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蒙古牧民住宅与呼和浩特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蒙古牧民住宅与呼和浩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融合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地区,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充满特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内蒙古牧民住宅以及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
一、内蒙古牧民住宅内蒙古是一个草原丰饶的地区,牧民是这片土地上最典型的居民。
牧民住宅以包牙为代表,被称为“蒙古包”。
蒙古包是用天然草原材料建成的,具有独特的外形和结构。
蒙古包是圆顶结构,由木架和毛毡或帆布外皮构成。
木架由若干根木棍组成,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框架,然后在框架上铺上毛毡或帆布,并用绳索固定。
蒙古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搭建和拆除,非常适应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
在内部布置上,蒙古包通常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居住空间,后半部分是储藏和牲畜居住的区域。
居住空间通常以火炉为中心,周围摆放着家具和生活用品。
牧民住宅的布局简洁而实用,适应了牧民的生活需求。
二、呼和浩特建筑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牧民住宅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呼和浩特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其中,内蒙古大剧院是呼和浩特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该建筑采用了元素丰富的蒙古族传统民居风格,外立面装饰着精美的彩画和雕塑,体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此外,呼和浩特的民居建筑也有其独特之处。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外墙铺有白色的涂料,给人以明亮和干净的感觉。
房屋的屋顶多为瓦片覆盖,形成独特的斜坡。
随着城市的发展,呼和浩特的现代建筑也逐渐兴起。
现代化的公寓楼和商业建筑在城市中崭露头角。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大多是玻璃幕墙,给人以现代化和开放的印象。
总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蒙古牧民住宅和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牧民住宅的蒙古包具有简洁实用的结构和布局,适应了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
呼和浩特的建筑则展现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这些建筑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地建筑特色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蒙古包西南侧安门,帐顶有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
毛毡一般为牧民自制,上面还有棕色毛线缝的吉祥图案,有些骨架和绳尾还系着五彩丝带,意喻五色经幡。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域辽阔,涵盖牧区、草原、森林和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
内蒙古中部地区是汉族聚居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传统民居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特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布局风格、功能区划和装饰特色等方面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进行浅析,以期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一、建筑结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常用土坯、砖石或者夯土砌筑而成。
屋顶多为坡屋顶,在形式上采用流瓦覆盖,整体建筑结构呈现出稳固耐用的特点。
通常,一进院落一个正房,两侧配以厢房,门面宽阔。
房屋结构多为均匀对称,体现了东方建筑的整体美感。
二、布局风格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布局风格主要是以院落式为主,院落一般为方形或矩形,采用回字形布局,以院为中心,将房舍分布在四周。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居民的生活、活动和交流,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空间。
院内通常种植果树或者种菜,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三、功能区划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功能区划主要包括前后庭院和主次房屋。
前院一般为进门的地方,布置有石狮、门楼等装饰物,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后院一般为主要生活区域,是家庭的活动场所。
主房为家庭的主要居住场所,临街一进,是家庭的客厅和起居室;次房一般为厨房、卧室等,临近主房,起到了辅助生活的作用。
四、装饰特色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门楣、柱础、雕花等方面。
门楣多为横梁式,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如意,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柱础一般为石雕,形式多样,有龙、凤、狮子等各种动植物图案,极富装饰性。
房屋外墙常常用壁画或者壁画图案进行装饰,多为山水、花鸟或者古代人物等图案,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布局风格、功能区划和装饰特色等方面。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住房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汉族传统住宅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住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风格。
在古代,汉族住宅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以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围绕中心庭院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翼房,整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注重空间布局和庭院景观的形成,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藏族传统住宅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住宅被称为“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
藏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墙体采用石块等材料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外观上,藏式建筑多采用白墙红柱的颜色搭配,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彩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维吾尔族传统住宅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传统住宅被称为“乌孜别克式建筑”。
乌孜别克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夯土墙,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乌孜别克式建筑的特点是风格独特、造型奇特、装饰精美。
建筑物通常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壮族传统住宅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宅以“木楼”为代表。
木楼多为三层或四层,采用木结构,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
木楼的外墙多用竹瓦或木瓦覆盖,窗户和门窗装饰精美。
木楼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同时还能抵御台风和雨水的侵袭。
壮族木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展示。
五、哈尼族传统住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其传统住宅是著名的“土楼”。
土楼是由土坯砌筑而成的多层建筑物,外墙斜坡状,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形状独特,结构稳固。
土楼内部分为不同的房间,可供多户人家居住。
土楼是哈尼族世居千年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内蒙古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内陆边疆地区,汉族民居在这个地区有着独特的空间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通常是一层独立式的平房,结构简单。
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燥,风沙较大,所以建筑结构需要具备防风防沙的功能。
平房的布局通常呈四合院式,即四个房间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通常是开放的,以便通风散热。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一般都不设围墙。
这也是出于对风沙的考虑,如果建造围墙会增加风沙的积聚,加重风沙对房屋的冲击。
所以,该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一般只有一个入口,入口通常朝向东南方向,为了避开西北方向的风沙。
汉族传统民居内的空间布局也是根据功能需要而设计的。
房屋的正中央一般是客厅,是家庭活动的中心。
客厅通常较为宽敞,并配备炉灶,可以供家庭成员进行煮饭、取暖等功能。
客厅的周围则是卧室、厨房和储物间等其他功能空间。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内装饰简约,色彩单一。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居民普遍生活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对居住环境和装饰的要求相对较低。
民居内的家具通常也相对简单,以木质家具和竹简家具为主。
而墙壁上则会挂上一些神秘而具有当地特色的绣像,用以装饰房屋并体现当地人民的信仰与文化。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中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汉族人口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是指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求,以及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建筑形态、空间结构和装饰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进行浅析。
一、空间要素和环境要求分析1. 地形选择: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多建在平原和山谷之间交通便利的场所。
因为这种地势较为平稳,容易进行规划和布局,同时也方便了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交通。
2. 朝向选择:汉族传统民居的朝向多以南北为主,这是因为南北朝向可以保证室内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更加舒适。
3. 布局要求:汉族传统民居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即屋顶梁柱以中心线对称布置,室内空间以中心轴线为中心。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使室内空间更加均匀,便于家庭成员的生活、交流和互动。
4. 生活环境要求:汉族传统民居的生活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室内环境清新、明亮、干燥,同时也要求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区域分明等。
二、建筑形态和空间结构分析1. 建筑形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严谨稳重,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主,四合院的院落布局方便内部和外部活动的进行,并带有比较严格的边界分明性质。
2. 空间结构: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分明,四合院的房屋梳理比较有序,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
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多采用“四合一天井”的结构,即四个住宅房间围合成一个院落,院落中央设置一处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及做烧饭、晾晒等生活活动。
这种空间结构在狭小的空间内充分利用了各项功能区,使得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生活区域。
同时,由于中心设主要功能空间,具有明显的中心对称性,形成了一种比较和谐、稳定的整体形态。
三、装饰风格和色彩选择分析1. 装饰风格: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装饰风格朴实自然,主要以木、石、砖等材料为主,采用简单、规整的几何图形,突出线条和图案,如横格、竖格、十字花纹、牛粪平衡等。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内蒙古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中汉族占据了很大比例。
在这个
地区,汉族人的传统民居空间特征较为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对其进行浅析。
一、建筑形式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平房和四合院。
平房是一种以一层为
主的建筑形式,结构简单,墙壁用挤土或用木条和石板交错搭接而成。
四合院则是一种多
坊落、围合在一起的建筑形式,形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常常围绕着中央的庭院而建。
二、空间布局
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十分注重层次分明。
一般来说,房屋的
进深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前院、中厅、后房。
前院布置绿化、洗衣洗菜等功能,且一般由
两侧的石柱支撑过梁组成。
中厅一般是客厅,也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场所,具有较高的地位。
中厅前设有屏风门,以便主人在没有客人时将屏风门关闭,达到房屋空间的隐私。
后房是
主人的生活空间,通常有两个房间,一个作为卧室,另一个则作为厨房,此外还有一个窖室。
三、建筑风格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以民间工艺为主要特征,结合了当地的自然
条件和风俗习惯。
建筑材料以木材和土坯为主,不仅环保,而且易于获取。
在建筑外观方面,勾勒较为简洁,一般不加装饰,但是在屋檐、门窗等部位会出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
装饰,如狮子头、琉璃瓦等。
综上所述,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较为突出,它们不仅体现了民居
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历史
内涵。
中国各民族的特色建筑
中国各民族的特色建筑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7年第26期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建筑藝术风格各有差异。
见多了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各民族的特色建筑吧。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特色住所,是游牧生活的产物。
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圆仓式,再用圆木组成伞形圆顶,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天开启雨天闭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是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南靖和永定,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
它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住房。
这种“干栏”式建筑,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
因主要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杆,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
楼上住人,楼下用来堆放杂物和养家畜、家禽。
土掌房(又称土库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内蒙古民居
பைடு நூலகம் 3、汉族为代表的房屋
•房屋, 此系专指汉式土木结构即现代常见的住房。这种居住形式建造工期长, 技术要 求也较高。尤其对建筑材料一般要经工匠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较复杂的加工才能使用。 但房屋坚固、持久, 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内蒙古的“ 些农村, 使用寿命达六、七十 年或更长久的房屋当今还能见到。房屋是与农耕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游猎、游牧 甚至是游耕文化氛围中都不可能产生固定的住所,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某种程度时, 固定的住所才会出现。农业社会之所以守土重迁是与农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 房屋 就是这种观念的物质的体现。
内蒙古民居大致有三种。一是鄂伦春、鄂温克族的“ 斜仁柱” ; 二是以蒙古 族为代表的蒙古包; 三是以汉族为代表的房屋。这三类民居同时同地存在反映
出游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
1、 斜仁柱
•“斜仁柱”是游猎时期鄂伦春、鄂温克族的典型住房。这种以树杆搭建的圆锥状的 简单住所是人类发展处于较原始状态时的一种文化产物。“ 斜仁柱” 包涵有浓厚的 原始游猎文化的色彩和特征。 •“ 斜仁柱”形式简单, 易于搭建, 与鄂伦春、鄂温克族频繁迁徙的游动生活相适应。 “ 斜仁柱” 的搭建一般只需二、三十根树杆交叉、搭接、支撑而成。就地取材、省 时省力是其特点 。覆盖物在冬季一般为兽皮。如鄂伦春族用抱皮, 鄂温克族则多用爹 罕皮。夏季, 鄂伦春族以桦树皮充当覆盖物, 但桦皮间则用野兽的筋缝制、连结, 而鄂 温克族使用的苇帘则以兽皮为绳索编结。 “ 斜仁柱” 透露着浓重的狩猎文化气息。
内蒙古民居
目录
一、图片欣赏 二、内蒙古地区特点 三、 民居的种类及文化特征概述
1、民居介绍 ——斜仁柱 2、民居介绍 —— 蒙古包 3、民居介绍——汉族为代表的房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中部地区是该自
治区的中心地带,也是汉族人口聚居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呈现出独特
的空间特征。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房屋形式一般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这些二层楼房
主要是由经过加工的木材和黏土砖构建而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房屋一般是方
形或矩形平面布局,整体呈现出朴实简洁的特点。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外观具有鲜明的汉族特色。
房屋外墙一般采用红
色砖瓦进行装饰,屋顶则以青瓦为主。
房屋外部还常常会有彩绘的木雕或壁画装饰,形成
独特美观的外观风格。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布局也有一些特点。
一般来说,房屋的一楼
是生活空间,主要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
而二楼则主要用作储物空间和客
人接待区等次要功能区域。
房屋内部的布局一般注重灵活性和实用性,考虑到家庭成员的
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内部装饰一般也比较简约朴实。
家具和装饰品以实用
为主,讲究实用性和耐用性。
木质家具和红木家具常常是首选,色彩大多以自然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
从房屋形式到建筑外观,再到内
部空间布局和装饰,都呈现出汉族传统建筑的特点。
这种传统民居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体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中部地区是汉族民居的重要聚居区之一,这里的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体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汉族文化传统的特点。
本文将从房屋结构、布局特点、装饰风格等方面,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进行浅析。
一、房屋结构方面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其房屋结构多为悬山顶、悬脊梁和飞檐结构。
悬山顶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之一,因地理环境的需要,汉族民居的房屋顶部一般为斜坡状,悬山顶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屋顶的重量,减少了对房屋墙体的压力,从而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性。
悬脊梁和飞檐结构则是汉族传统民居的独特装饰特色,雕刻精美的悬脊梁和飞檐能够增加房屋的美感和稳定感,使整个房屋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
二、布局特点方面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在布局上一般分为“三进院”、“四合院”等多种形式。
“三进院”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它包括前院、中院和后院三个部分。
前院一般用于家庭生活和接待客人,中院多用作生活起居,后院则是用于储藏杂物和做农活。
这种布局形式能够有效地分隔家庭生活和农作业,保证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而“四合院”则是一种更为宽敞和开放的布局形式,通常用于大型家庭或者富贵人家。
这种布局形式的民居空间更为宽广,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活动和交往,也温馨宜居。
三、装饰风格方面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在装饰风格上多以木雕、石雕、壁画等传统工艺为主,融合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房屋的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上常常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图案和雕刻,这些图案和雕刻大多取材于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汉族传统民居也注重家具的布局和使用,例如屏风、火炕、卧铺等传统家具的使用,使得室内装饰更加具有特色和韵味。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在房屋结构、布局特点和装饰风格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以呼、包、鄂民居为例1.呼包鄂民居的形式1.1呼包鄂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1.1.1呼包鄂民居建筑形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古建筑,古民居建筑主要是在清末时期的建筑,清末时期我国唐宋以来的州和明清以来的府大部分保持稳定,全国地域民系的格局和分布基本定型。
民族、民系、地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稳定到定型,必然需要建造宅居。
呼包鄂的民居主要是砖混建筑、和土木砖建筑;是清末时期硬山式建筑的演变。
我们谈的民居,主要是谈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开始大发展,出现了农村个体建房的高潮。
农民普遍向往城市生活,新建的房屋以砖墙代替传统的土坯,以空心楼板平屋面代替草泥与瓦屋面,铝合金门窗白瓷瓦片成了普遍的乡村景观。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八十年代前建筑八十年代后建筑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八十年代后建筑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西北民居(陕北民居)、晋商民居1.1呼包鄂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蒙古族民居(蒙古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空间形态与院落特征: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
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大部分蒙古包没有院落,今年来,游牧民族逐渐定居,蒙古包四周有篱笆栅栏围合。
栅栏高度在1.2米左右。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计。
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
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
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蒙古族民居(蒙古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建筑特征:蒙古族民居的建筑文化,主要是和蒙古包一样体现功能性(御寒)为主,建筑高度较低,立面开小窗户,窗户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窗、墙面积比较小。
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蒙古族民居(蒙古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建筑装饰特征:主要在穹顶、檐口、门洞等处有几何图案装饰。
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八十年代后建筑●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西北民居(陕北民居)●窑洞民居:窑洞民居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陕北的沟壑地区,历史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撞和交融之地,至今民风习俗上保留着游牧文化的特征。
●空间形态与院落特征:大多数窑洞村落居住住户分散,院落开阔而坦荡,少有中元四合院的封闭沉闷。
各家院落,以向阳的四五孔靠山窑洞为主体建筑,组成一个基本单元,许多住户连院墙都没有,窑前一块平坦的场地,既是院子,也是收获是打碾,晒粮食的场地。
院落坦荡、开阔、顺等高线层层展开,构成陕北大地壮丽的聚落景观。
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西北民居(陕北民居) ●建筑特征: ●窑脸:窑洞的正立面。
主要反应门窗的装饰艺术, ●女儿墙: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围护构件。
也是窑洞装饰的主要构件。
●檐廊:高档次的窑洞建筑,檐廊承载了更多的装饰元素。
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西北民居(陕北民居)●建筑特征:●门窗与门楼:窑洞院落的宅门与门楼一直是传统民居中重点装饰在部位。
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西北民居(陕北民居)●经典窑洞建筑——刘家茆村姜耀祖宅院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西北民居(陕北民居)●经典窑洞建筑—刘家茆村姜耀祖宅院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晋商民居●晋商民居:晋商民居泛指山西商人生活、居住的处所特指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居住处所的历史遗存。
因土地不够耕种剩余劳力涉足商业,在山西是一种传统风。
●村落中的晋商民居:一般的自然村落民居大多像一组组被复制了的符号和谐地簇拥着,比较突出的建筑是村落的门楼和村中的祠堂、庙字等。
若有商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人村内的景象不免会有一些变化增加了几组异样的符号不是门樱不是庙宇而是与众不同的大号民居―大院民居。
●集镇中的晋商民居:与传统的农耕聚落不同,山西人因弃农从商,生活模式发生转变,其聚落所寻觅的是集散便利的营运之所以求交易方便之流动而外向型的生活模式,就形成了独特的聚落——集镇。
从集镇空间及建筑组成来看,主体是由店铺、客栈、作坊、仓库和居所所组成的混杂体;公共建筑有庙宇、会馆,以及衙署和市楼等;其他还有行商运客脚力停歇的空间场地等,其中店铺、客栈、作坊、仓库和居所所组成的混杂体正是晋商特有的集镇民居。
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晋商民居●空间形态与院落特征:神秘封闭的空间形态,晋商民居建筑无论哪种,其空间形态都呈现出一种神秘和密闭感。
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的实墙有4、5米层楼那么高,体现着很强的防御性。
中轴线上一般由几个封闭的院落组成,矮墙和垂花门起到了空间上分隔和整体上连接的作用。
外墙多为单向坡,向院内倾斜。
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象征。
●院子的构成要素: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
对于规模较大的多进四合院,各院落间由垂花门或过厅串联。
八十年代后建筑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八十年代后建筑●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晋商民居●平面布局:严谨的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为院落式,一半院落都是坐北朝南,东西窄,南北长,沿中轴线分布为几套院落。
常见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
沿市集街道布置的民居则由于基地的限制和功能的需求,更多地考虑了商业行为对建筑的影响。
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八十年代后建筑●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晋商民居●建筑特征:从商业角度考虑强调建筑的外向性,多开门窗并有效利用基地。
通常将门面上房檐做得宽大以遮挡雨水,为前来购物的顾客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而店铺后面可供居住房间则尽量不设多余的门窗,以保证居住空间的私密、安全和保暖等要求。
●建筑多为砖结构房屋,侧立面、背立面无开窗。
●建筑多为多为硬山式结构。
屋顶为单坡屋顶居多,且坡度较高,屋顶有垂脊侧脊,山墙有墀头。
屋顶有挑檐。
●有木雕、砖雕或石雕,主要分布在门楼、照壁、隔扇、栏杆、屏风、漏窗、房檐、走廊、藻井、石墩、柱础、烟囱等处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晋商民居●建筑特征:●门窗与门楼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晋商民居 ●建筑特征: ●建筑细部及装饰 ●晋中民居大户人家装饰华丽。
建筑装饰主要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形式、雕刻位置常在正门、照壁、垂花门、正房前檐雀替、柱头斗柱、柱础、栏板等处。
起到纯朴、典雅的装饰效果。
●另有照壁;女儿墙、栏板;兽头瓦当;泰山石敢当。
另有雀替、挂落、门帘架等。
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西部民居鄂尔多斯市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蒙古族文化的影响陕北文化的影响山西晋商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鄂尔多斯现存民居建筑的建设年代大多为80代建筑鄂尔多斯市以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现状人口主要是从陕西省神木县移居过来,其建筑文化主要受陕北窑洞文化的影响。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人口主要是从山西等地移居过来,其建筑形态主要受陕西文化的影响。
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西部民居乌审旗民居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南部民居空间形态及院落布局院落为南偏东朝向,与蒙古民居的建筑朝向相同朝日而居之意环境影响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南部民居空间形态及院落布局院落为南偏东朝向,与蒙古民居的建筑朝向相同朝日而居之意环境影响蒙古族文化的影响陕北文化的影响山西晋商文化的影响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南部民居蒙古族文化的影响陕北文化的影响山西晋商文化的影响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西部民居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北部民居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北部民居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北部民居1.2不同民居建筑特色1.2.1鄂尔多斯北部民居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2土右旗、土左旗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山西晋商文化的影响土左旗、土右旗的建筑,主要是清末时期,山西人口走西口迁移定居,并将建筑技术一并带过来。
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2土右旗、土左旗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2土右旗、土左旗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2土右旗、土左旗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1.1.3托县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山西晋商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