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氏族谱
百家姓对联:宫姓对联及宫姓来历、宫姓宗祠联_姓氏对联

百家姓对联:宫姓对联及宫姓来历、宫姓宗祠联
宫(gōng)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宫之奇。
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他本是周的同姓国宫国人,很有才能。
宫国灭亡后,他逃到虞国。
后来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不听,知其必亡,便率领族人逃奔曹国。
源承周代;
望出太原。
——全联典指宫姓的源流和郡望。
德政传声河东郡;
留誉忠谏堂。
——全联典指宫姓的郡望和堂号。
清代海陵一画士;
泰州江上两诗人。
——上联典指清代女画家宫畹兰,海陵人。
能诗、工画墨梅,雪叶风枝,翛然有偃蹇瑶台之思。
见《妇人集》。
下联典指清代诗画家宫国苞。
号霜桥,泰州人。
善写兰竹,工诗,与丹徒张石帆称“江上两诗人”。
悲残虞腊,名言载誉;
出俸赈灾,德石流芳。
——上联典指得姓始祖宫之奇。
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谏,虞君不听,他便率领族人逃奔曹国,并说:“虞不腊(不能在十二月祭祀祖先,即灭亡)矣!”下联典指元代东阿令宫钦,遇岁大饥,出俸币为倡,富民和之,全活甚众。
吏民追思,立石颂德。
附:
尔劝南溟光滇境;
紫阳世说焕泰州。
——佚名撰宫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清代云南布政使宫尔劝。
下联典指明崇祯进士宫伟鏐。
经济才优,雩都载道称颂;
抚宇恩溥,鱼台阖邑挽留。
——佚名撰宫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明代良吏宫好礼。
下联典指明代良吏宫好礼。
宫姓的来源,姓宫的名人_百家姓

宫畹兰:清代女画家。能诗,工画墨梅,雪叶风枝,俨然有偃蹇瑶台之思。
东汉有道术家宫崇,明代有平蛮将军宫聚、翰林学士宫伟鏐,清代有福建巡抚宫梦仁、诗人宫鸿历。
宫姓的来源,姓宫的名人
宫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为姓,形成于西周。周王朝时有专司宫廷修缮、清洁事宜的官,名为"宫人"。其后人遂以宫为姓,称宫姓。
2、出自姬姓,以封地名为姓。春秋时,鲁国有孟倚子,其儿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县),其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南宫"为姓。后又分化为南、宫二姓。
3、亦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
二、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堂号
【堂号】 "忠谏堂":春秋时候,晋国拿了良马河美璧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谏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齿就必然会暴露而受寒冷。虢国好比我们的嘴唇,我们千万不能借给他人路去割我们自己的嘴唇。"虞君不听,收了晋国的马和璧,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便率领他所有的族人逃出虞国,不愿等着当亡国奴。晋国灭了虢国班师,顺道把虞国也灭了。
【郡望】
河 东:秦初置河东郡。相当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太原郡:秦庄襄公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宫 钦:元朝人,至大初为东阿令,以威严著称,清正廉洁。当时年遇饥荒,他带头以自己的薪俸济饥,得到富裕人家的响应,互助互济,全县无人饿死。当地有一群无恶不作的坏人,屡教不改,宫钦下令,限期归正,逾期不改者,在这些恶人的院墙上,涂以黑色,以示其辱,后皆化为善良。他调离东阿县后,当地人民立碑记念他,流芳千古。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宫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宫
宫 | 来源与演变
宫,就是室,古代泛称房屋。
甲骨文莉金文的宫字,是房屋外形,内有两个上下口组成,表示这是由多个房间构成的房屋。
宫的物象本源为大形房屋,在古代是一种比较讲究的大型建筑,后来发展为大型建筑群。
古代为神或先祖所建的庙宇远比人所住的要宽大辉煌,也称宫。
宫人与善于管理大型建筑宫门的人群有密切关系,宫人以职业为氏族的原始图腾,进而命名氏族,最终出现宫姓。
宫姓源出有三:姬姓和官职。
第一支系自姬姓。
古有宫国,春秋时灭于虞,子孙以国为氏,虞大夫宫之奇之后。
这支姬姓宫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多年。
第二支系白宫名。
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
春秋时鲁桓公之庶子仲庆父,也称公子庆父,世为鲁卿,谓之仲孙氏,古谓庶长为孟,故又日孟氏。
庆父六代孙为鲁孟僖子,其子仲孙说,居南宫,为南宫氏,号南宫敬叔。
至春秋末鲁哀公时,有孔子弟子南宫适,其支庶为宫氏。
这支姬姓宫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
直到清朝以前几乎没有发生过外族用宫姓的事件。
清初满洲八旗姓恭佳氏,集体改姓宫氏。
又蒙古人姓宫固如德氏、瑙木沁氏、失保赤氏,改汉姓均有宫姓。
宫 | 宗族先贤
历史上宫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时虞国大夫宫之奇;东汉学者宫崇;元朝戏曲作家宫天挺;明朝都督同知、平蛮将军宫聚,崇祯进士、兖州知府宫继兰,翰林宫伟镠;清朝康熙进士、福建巡抚宫梦仁,云南布政使宫尔劝。
宫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清朝皇室族谱,清朝皇室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清朝皇室族谱,清朝皇室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清朝皇室的家谱是怎么排列的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绵”、“奕”、“载”。
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扩展资料: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
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
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
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
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庆亲王奕劻,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光绪帝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
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了。
注:上表格中雍正前还有皇太极,顺治,康熙。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
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嘉庆帝侄子绵亿,就因替长子命名“奕铭”,被嘉庆帝斥责,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远”为由,被革除职务。
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
清朝王室族谱清朝:1644--1911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满族,爱新觉罗氏。
建都:北京。
山人说姓:宫姓来源

山人说姓:宫姓来源
宫姓来源
一、姓书记载:
《元和姓纂》说:虞大夫之竒之後。
殿中御史,《志》惲河東。
今河東有宫氏。
大厯中侍御史宫頊。
或云恒州人也。
《姓氏寻源》说:《辩证》云:出自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
澍按:郑樵以为官之奇后,《北史》弘农有官姓,《李仲璇传》为弘农太守,先是宫牛二姓阻险为害,仲璇示以威惠,并即归伏。
《万姓总普》说:《国名纪》说:上古宫国,原姓姬,被有虞氏灭亡后,以故国名为姓。
《左传》记载中有虞国大夫宫之奇。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
《战国策》记载中有宫他,汉书》记载中有官崇元,《魏书》记载中有官景寿、宫延和、宫延庆,《唐书》记载中有宫顼,官彦章,《抱朴子》记述中有宫嵩,《五代史》记载中有宫志浑,《一统志》记载中有色台令官志。
《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宫,出自《周官》掌宫門者,以世官為氏。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说:周官掌官门者,以世官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虞大夫宫之奇后,见《通志·氏族略》。
《中国姓氏大全》说:《百家姓》收。
分布很广。
春秋时虞国有宫之奇,元代有宫天授,清代有宫伟熮。
周代世代负责宫门者,以宫为氏。
二、山人说姓:
1《元和姓纂》说:虞大夫之竒之後。
2、《辩证》云:出自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
3、《国名纪》说:上古宫国,原姓姬,被有虞氏灭亡后,以故国名为姓。
三宫姓郡望:《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
宫姓的来源,姓宫的名人百家姓

宫姓的来源宫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属于单姓。
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源于宫殿。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建造宫殿之前,需要先建造一座很大的篮子,然后将篮子里的泥土挤压出来。
这个篮子在古代的称谓为“宫”,于是,那些参与建造宫殿的人员,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宫”这个姓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宫姓源自部落氏族。
在古代,中国社会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每个部落有自己的氏族和族长。
据说,古代某个部落的族长姓宫,于是该部落的人便跟随他的姓氏而改姓为宫。
综上所述,宫姓的起源并无明确的定论。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透露出宫姓来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姓宫的名人除了宫姓的来源外,值得一提的是姓宫的名人。
虽然宫姓在中国的总人数并不算十分多,但依然有一些人因为其杰出的成就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人。
以下是介绍几位姓宫的名人:宫崎骏宫崎骏是著名的日本动画导演,代表作品有《千与千寻》、《龙猫》、《风之谷》等。
他195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曾在东京设计学院学习过美术与设计。
1971年,宫崎骏加入了新世纪动画公司(现在的吉卜力工作室),开始了他的电影制作生涯。
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并因此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宫崎骏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
他的较早的动画作品主要面向儿童,而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涉及社会议题以及人类情感的反思。
宫崎骏的作品风格独特,富有想象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宫津映子宫津映子是中国台湾的一位知名音乐家,也是华语歌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早年接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之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她在1994年创作的歌曲《牵手》。
《牵手》是一首深情款款的歌曲,歌词意蕴深邃、旋律动人。
自宫津映子演唱了这首歌以后,便成为了全亚洲最为畅销的歌曲之一。
此外,宫津映子还曾获得了多项音乐大奖,是华语音乐界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
宫姓的来源和历史

宫姓的来源和历史
宫姓起源和来历
1. 源自姬姓
宫姓算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华姓氏,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虞国,这也涉及到“唇亡齿寒”的典故,当时宫之奇原本是周王室同族的诸侯国宫阝国的族人,但后来宫阝国不幸被晋国所灭,最终宫之奇只能逃到虞国,于是他后来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国为姓,并且去掉了宫阝中的“邑”偏旁,最终形成了宫姓氏族,而唇亡齿寒就是宫之奇劝解虞国的君主不要灭虢国而形成的成语典故。
2. 源自南宫氏
南宫氏的后裔中也有部分子孙简化为了宫姓,不过要追溯到源头,其实南宫姓也是姬姓演化来的,周文王曾经有一位贤士就叫做南宫括,他当时帮助天子灭纣,最终也是千古留名,而子孙也就继承了南宫氏,后简化为宫姓。
3. 源自共姓
其实宫姓中还有部分族人则可以追溯到同音的龚姓和共姓氏族,这也是非常古老的一脉,这在龚姓起源和来历中就提到过,他们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原名叫做姜垂,是伯夷的父亲,后来因掌管水利工程而被任命为“共工”,后来子孙也就以官为姓,后简化为共姓,最终有一小部分改为了同音的宫姓。
4. 源自少数名族改姓
宫姓还有少数族人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其中包含了满族、蒙古族以及回族等,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朝时期的回族,当时吐鲁番归附回回火因,后来率骑兵归入明朝,而明宣帝就将其任命为锦衣卫,最终他改为宫姓,叫做宫火因,而子孙也就承袭了这一姓氏。
宫姓起源的文化考古与社会认同

宫姓起源的文化考古与社会认同宫姓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姓氏,其起源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通过对宫姓的文化考古和社会认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宫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宫姓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宫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臧孙氏蔡仲之子臧获禄为齐濮人,他的后代在相依原首城北部建立了宫城,成为该地的宫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姓逐渐传承并且发展壮大。
二、宫姓的文化考古发现宫姓的文化考古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墓葬和铭文。
在中国的一些古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属于宫姓的骨骼遗址和墓葬器物。
这些墓葬证明了宫姓在古代社会中的存在,并且揭示了一些关于宫姓社会地位和文化传承的信息。
另外,宫姓的铭文也是研究宫姓文化的重要依据。
在一些石刻、碑文和铭牌中,我们可以找到宫姓族人对于家族历史和家训的记录。
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宫姓人士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也连接着宫姓人士的过去与现在。
三、宫姓的社会认同与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姓氏群体,宫姓人士通过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来维系着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共同体意识。
在宫姓人士中,许多人努力寻找自己家族的渊源,并且通过家族族谱、家训等传统形式来继承和传扬宫姓文化。
宫姓的社会认同还可以在宫姓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
例如,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家族活动中,宫姓人士会积极参与并且从中感受到自己与宫姓文化之间的联系。
此外,一些宫姓人士还会加入宫姓宗亲会等组织,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四、宫姓的现代意义与发展宫姓作为中国姓氏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宫姓人士将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涌现出众多的宫姓事迹和成就。
另外,宫姓的研究和认知也有助于丰富中国姓氏文化的多元性。
通过对宫姓起源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并且促进不同姓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总之,通过对宫姓起源的文化考古和社会认同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宫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于宫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宫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宫姓。
要说这宫姓啊,那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故事的。
宫姓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源于姬姓,春秋时期,虞国大夫宫之奇,因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虞公不听,结果虞国被晋国所灭,宫之奇后人就以宫为姓。
就说我之前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姓氏文化的交流活动,遇到了一位姓宫的大哥。
那大哥可热情了,一听说我对宫姓感兴趣,那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跟我讲,他们家族里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祖先的故事。
据说他们的祖上在古代可是当过不小的官呢,为人正直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虽然具体是啥官职已经说不清了,但那份荣耀和传统一直激励着他们家族的后人要正直善良、努力上进。
这大哥还说,他们家族特别重视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每年春节,不管身在何处,大家都会尽量赶回老家相聚。
那场面,可热闹了!一大家子人,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聊聊这一年的经历,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而且啊,他们还有个特别的传统,就是长辈会给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故事,让年轻一代不忘本,记住自己的根。
在他们老家,还有一座古老的祠堂。
那祠堂虽然历经风雨,有些破旧了,但依然庄重肃穆。
每年家族聚会的时候,大家都会去祠堂祭拜祖先,祈求家族的平安和兴旺。
大哥说,每次走进那祠堂,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归属感。
这位宫大哥还提到,他们家族里一直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
不管家里条件如何,都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识字。
所以,他们家族里出了不少有学问的人。
有的当了老师,教书育人;有的成了医生,救死扶伤;还有的在科研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我还好奇地问大哥,宫姓在现代社会的分布情况咋样。
大哥说,宫姓在全国各地都有,但相对来说,在一些北方地区可能更为集中一些。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现在到处都能碰到姓宫的人啦。
说到这宫姓的现状,大哥说他们家族的年轻人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着。
有的在大城市里打拼事业,有的在家乡建设美丽乡村。
而且,现在网络发达了,他们还建了家族的微信群,方便大家随时联系,分享信息。
宫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宫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一.宫姓的来源宫氏部分源出于姬姓。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姓氏。
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叫宫之奇,他本来是周初所封的同姓[宫+阝]国(今山西平陆县东)国君的族人,因为[宫+阝]国被晋国灭掉,宫之奇举族逃往虞国,改以国名为姓,即[宫+阝]氏。
成语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
当时宫之奇极力劝阻虞君不成,仰天长叹说:虞国注定要灭亡,宫之奇不能坐等当晋国的俘虏。
只得又率族人逃往曹国。
后来,宫之奇的[宫+阝]氏后人改[宫+阝]去耳为宫,形成今天的宫姓。
宫之奇到虞国后,古虞国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
《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二.其他来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
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
(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
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
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宫氏,早期见于明朝时期吐鲁番归附回回火因。
火因,亦称霍因、霍恩。
在明宣德四年(西元1429年),火因率部族骑兵入归明王朝,大力协助明朝反击蒙古瓦喇部,被明宣宗朱瞻基授予锦衣卫指挥使,火因遂以宫为姓氏,史称宫火因,其子孙承袭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宫火因的儿子宫玉、孙子宫祥、四世孙宫清,皆世袭其锦衣卫指挥使之职。
回族宫氏今在山东、辽宁等地均有分布。
5.清朝,满族恭佳氏等,改为宫氏。
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恭佳氏,亦称龚佳氏、恭嘉氏,满语拼音为Gung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改汉字姓为宫氏、龚氏等。
宫氏家谱——精选推荐

宫⽒家谱宫⽒家谱宫⽒家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宫家⽼庄宫⽒始祖宫⼠贤,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
以后⼜分布到青州的黄楼⾚家庄,卢房,鹁鸽王,弥河镇⽔沟村。
临朐城关⽃沟村,⽯佛堂的宫家庄。
具推测实在⼀⼋三零年左右,由龙岗镇的宫家⽼庄迁此弥河镇的⽔沟村。
⽔沟村宫姓家谱据⽼⼈传⾔,宫忍、宫耐、兄弟⼆⼈是有⽗辈⽤两只箩筐肩挑两个⼉⼦和家⼈⼀起从龙岗镇的宫家⽼庄来到了⽔沟落户。
⼀、长⼦、宫忍。
⼆、次⼦、宫耐。
以下有五个⼉⼦。
(共同创建了⽔沟宫家油坊,⾄今还⽼五股的分单存在)。
长⼦、宫兴盛、次⼦、宫兴龙、三⼦、宫兴俭、四⼦、宫兴堂、五⼦、宫兴荣、(以上是第⼗四世传⼈)第⼗四世传⼈长⼦宫兴盛。
以下有两⼦。
⼀、长⼦、宫魁⽂、⽣有四⼦;宫⽂澡、宫⽂湖、长⼦:宫俊福:长⼦宫怀永、次⼦:宫怀远。
宫⽂科长⼦:宫俊龙:次⼦:宫俊兴:长⼦:宫怀魁、宫怀顺、宫怀法。
宫⽂淇(未婚)。
⼆、次⼦、宫魁⼀、⽣有两⼦;宫⽂法、有三⼦:宫俊⾂(未婚)次⼦宫俊卿;有三⼦;宫怀祥、次⼦:宫怀禄、三⼦;宫怀军。
宫⽂正(未婚)三⼦:宫俊太;有三⼦:宫怀富、长⼦、宫海滨、长⼥、宫⼷斐。
宫怀贵、宫怀平。
次⼦;宫兴龙。
以下有两⼦⼀、长⼦、宫魁()待考证。
⽣有两⼦。
宫⽂()、宫俊美、有⼀⼦:宫德⽣:(住东北安⼭市)。
有⼀⼦:宫海军。
宫⽂浩。
有两⼦:长⼦:宫俊智:(烈⼠)有两⼥。
次⼦:宫俊信、(未婚)⼆、次⼦、宫魁()待考证。
⽣有四⼦、⽂河、⽂泉等都未婚。
三⼦;宫兴俭;⽣有两⼦。
⼀、长⼦、宫魁礼;⽣有;宫⽂汉。
有两⼦。
长⼦:宫俊杰:有三⼦;长⼦:宫怀正、宫怀礼、宫怀书。
次⼦:宫俊奎:有两⼦:宫怀⽂、宫怀新。
⼆、次⼦、宫魁义;⽣有;宫⽂注。
有三⼦:长⼦:宫俊礼:有两⼥:宫⽟娟、建苹。
宫俊貌、有⼀⼦:宫⾬。
宫俊国;有三⼥:宫雪、宫新、宫苹。
四⼦;宫兴堂;⽣有两⼦;⼀、长⼦、宫魁()⽣⼦未婚、宫⽂⾂(出纪)宫俊⽟:有三⼦:长⼦:宫怀刚、有两⼦:宫海霞(⼥)。
宫氏族谱

宫氏族谱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
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
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
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
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
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
<<;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
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
(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
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
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
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
《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
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
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
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
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
中华姓氏“宫”姓之历史起源!

中华姓氏“宫”姓之历史起源!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
宫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源自春秋时虞国大夫宫之奇。
(二)、以世代相袭的职业为姓氏。
周官有掌管宫门者,后世即以官职名称为姓氏。
(三)、是源于南宫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孟僖子的儿子名韬,被封于南宫(今河北南宫),其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南宫”为姓。
后又分化为南、宫二姓。
宫姓发源地宫姓发源于山西。
宫之奇原居于山西平陆一带,后避难迁于虞国,居住在辛宫里(亦在今山西平陆)。
晋灭虞之后,宫之奇再次率领族人避难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南)。
后来,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已不可考。
整体来说,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开枝散叶,发展开来。
中国现在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宫姓历史人物宫姓历史人物有宫之奇,春秋时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他料事如神,颇有远见,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春秋时期,晋国意欲吞并虞国,但因当时虞国和虢国是盟国,晋国无隙可乘,始终未能得逞。
面对这样的形势,宫之奇坚决主张虞、虢联盟。
后晋国重金贿赂虞君,请求借道伐虢,宫之奇识破了晋国“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之计,故极力劝谏虞君不借道于晋国,但贪财好利的虞君接受了晋国礼物,借道于晋,后虞国终为晋国灭亡。
后世“唇亡齿寒”的说法就出自宫之奇规劝虞君的说辞。
宫国苞,清代诗画家,擅画兰竹,长于写诗,与丹徒张石帆合称“江上两诗人”。
宫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四十位。
【源】①系自姬姓。
古有宫国,春秋时灭于虞,子孙以国为氏。
②虞大夫宫子奇之后。
③周官掌宫门者,以世官为氏。
④清满洲八旗姓恭佳氏后改为宫。
满族姓。
⑤蒙古族姓。
【望】河东,太原。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4%。
尤以吉林、辽宁、山东、黑龙江、安徽等省多此姓。
上述5省宫姓约占全国汉族宫姓人口86%。
【人】宫志恽,唐时河东令,殿中侍史。
宫姓氏研究报告

宫姓氏研究报告
宫姓氏研究报告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传承,而宫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其源流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宫姓氏进行研究,探讨其起源、分布及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宫姓来源于中国的古文献《尚书·禹贡》中的“绎宫”,是中国
古代官职名称之一,类似于后来的丞相、宰相等。
因绎宫的职位重要,地位崇高,许多人逐渐以宫为姓氏。
宫氏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宫氏愈发流行,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根据《百家姓》的统计数据,宫姓在全国的姓氏排行中位列第216位。
它的分布相对较广,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河北、
山东、河南等省份,其中河北省人口最多。
此外,宫姓在台湾及海外华侨中也颇为普遍。
在历史上,宫氏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
最著名的是宋代宰相宫崎,他是宋真宗时期的贤臣,为人正直,深受皇帝赏识。
宫崎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文献作品。
他的影响力在当时可谓广泛,被后人视为宫氏的楷模。
此外,还有明朝宗室宫泽贤、清朝侍卫宫保、现代画家宫心等,都为宫姓增光添彩。
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贡献,也反映了宫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宫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由于绎宫的地位崇高,逐渐演变成为姓氏。
在历史上,宫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及台湾、海外华侨中。
宫氏出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通过研究宫姓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和传统。
宫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宫姓的历史研究报告1. 引言宫姓是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姓氏之一。
自古以来,宫姓世系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与众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宫姓的历史研究,探索其起源、传承和演变,希望为广大宫氏族人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宫姓的起源关于宫姓的起源,历史上存在多种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宫姓是源自官职名称,宫员(gōng yuán)的称谓发展而来。
据史书记载,古代社会中有一种官员称为宫员,主要负责与皇宫有关的事务。
因此,一些官员的后代就有了以宫为姓的情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宫姓起源于宫庙,即祭祀神明的地方,相传一些祭司的后代因为长期在宫庙任职而以宫为姓。
3. 宫姓的分布与分支宫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例如河北、山西、黑龙江等省份。
在这些地区,宫姓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经历了多个分支的形成。
其中较为著名的分支包括:3.1. 河北宫氏河北宫氏是中国宫姓的主要分支之一,据考证,这个分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河北地区的宫姓人口较多,其中有不少人曾在国家大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河北宫氏的代表人物有宫之奇、宫本武藏等。
3.2. 山西宫氏山西宫氏是另一个具有显著地区特色的宫姓分支。
根据史料记载,山西地区的宫姓人口在明清时期逐渐增多,并且有不少宫姓人士成为地方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重要人物。
其中,以山西北部的忻州地区最为集中。
4. 宫姓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宫姓在中国历史的传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代社会中,宫姓人士通常身居高位,担任重要的职务,例如官吏、将领、学者等。
因此,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宫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宫廷文化中,宫姓人士负责管理和维护皇宫的事务,同时也对宫廷礼仪、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们的文化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高峰。
宫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宫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宫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历史文献和学者的研究,宫姓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
一种说法是宫姓可能来源于姬姓。
姬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后代,具有很高的贵族地位。
在中国古代,贵族子弟常以其尊贵的祖先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一些姓氏中可能带有"姬"字。
而宫姓中的"宫"字在古代有官职、宫廷的含义,可能是一
些姓氏中带有"姬"字的人后来在官职或宫廷工作中,因为职位
的关系而以"宫"字为姓。
另一种说法是宫姓可能起源于地名。
中国古代,一些地名以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或文化背景而成为姓氏的来源。
在一些地方,可能存在以"宫"字命名的宫殿、庙宇或祠堂,居住在附近的人
可能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
无论宫姓的起源是源于姬姓还是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姓逐渐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在中国各地,宫姓的人口分布也有所差异。
例如,在河南、山东、安徽、甘肃等地,宫姓的人口较多。
宫姓在历史上并没有独特的政治或社会影响。
然而,一些宫姓的人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例如,明代宫聚曾经任职于国家审计机构,并且在财政工作中有一定的成就。
此外,还有一些宫姓的人在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有过杰出的表现。
总之,宫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能与姬姓或地名
有关。
在中国各地,宫姓的人口分布较广。
虽然并没有独特的政治或社会影响,但一些宫姓的人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这些都是对宫姓历史研究的一些简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氏族谱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
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
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
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
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
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
<<;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
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
(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
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
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
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
《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
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
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
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
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
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
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
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
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
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
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
(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
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
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
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
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
中国现在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1.东莱宫氏始祖宫熙儒,在宋朝初年,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
2.江苏省泰州宫氏始祖孝廉宫达智,在明朝初年,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在出任江苏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成为当地望族。
(事迹后面再述) 3.山西省繁峙宫氏始祖宫德,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挥使,任职山西而居。
现山西宫姓人口约8500多人。
4.陕西省户县宫家堡始祖宫友贤,其数代前祖上,于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陕西。
此支宫姓可能为宫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后裔。
5.(1.)山东惠民县魏集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清,于明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宫家村。
(2.)山东临朐县宫家老庄宫氏始祖宫士贤,于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
6.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山东即墨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徙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
此村宫姓约有3000多户。
据查,此支宫氏为东莱宫氏之一支。
7.安徽省怀远宫氏始祖宫宽,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句容县徙居安徽怀远县。
据查,此支宫氏属泰州宫氏的一支,现约有4800多户。
宫宽在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归安县丞,授迪功郎。
8.山东省垦利县郝家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九先,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山东省蒲台县宫家村(原属山东武定府蒲台县;1956年,国务院撤销蒲台县,宫家村并入垦利县)。
垦利县黄河口镇的几支宫姓人家皆源于郝家镇宫家村。
9.山东高密宫氏始祖(失讳),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安徽凤阳府徙居山东高密。
后人部分迁居诸城城里、诸城凉台、诸城大七吉、诸城辛家尧、胶南泊里等。
族中名人有宫尔劝等。
人口规模约10000人。
10.安徽含山林头镇有山里宫和宫大庄二村,约5000人,据资料记录,大约500年前由山东枣庄徙居过来,目前该村庄青年们大都在外地上班或已定居在外。
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宫氏,基本都是这些大族系的分支,或也有单独的源头,主体上都是宫之奇的后裔。
就居住地来说,胶东是一个最大的宫姓聚居区域,也是宫姓人口数最多的聚居区。
东莱宫姓的迁布一早年的迁徙东莱宫氏鼻祖宫熙儒,当年从中原抵达昆嵛山,居住于现今的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
他在此生活的时间很短,后周禅宋时(公元960年)从中原出发,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即逝世于昆嵛山前的南原,总计不过4年的时间。
据考证,南原即现今的昆阳村,旧名宫家庄(1981年改名),在元初已无宫姓居住(现被王姓入住)。
熙儒公的后裔最初生活居住在以柳林庄为中心的周围村庄,以后陆续迁徙各地。
茔碑和谱书曾记载了自熙儒公始至其后11世,其中有名字者13人,名字失考者至少有28人。
例如,谱书记载:“世系昭昭,初自柳林村,迁居宫家庄(昆阳),由宫家庄徙居迎仙桥西岭上村。
嘉城公由岭上村迁于长学山前,并卜兆于兹(即居于长山村)”。
而《文登市志》记载,岭上村的宫姓,是元初迁自云南,估计市志的说法有误。
文登市志又记载,柳林庄的宫姓,在明朝的中期由海阳所迁入,这个说法也可能有误。
各地的宫氏宗祠曾有楹联:“柳林旧族,桃岭分支”;“分支崮水,谱朔昆山”。
由此可知,柳林的宫姓,是很早的土著旧族,宫姓也在桃花岘居住过,并向外分支迁移。
崮水指柳林村前的小河,昆山即昆嵛山。
《乳山市志》记载,境内宫姓皆为文登县柳林土著旧族后裔,主要分三个族支:(1.)柳林宫姓一支徙莱阳濯村。
这个族支的后裔人数最多,后面再专门记叙。
(2.)明洪武年间,柳林宫姓一支迁冯家镇徐家村,后裔析居吴格庄、宫家疃、南西屋等村。
谱书也记载:“宁邑徐家村……系二公之后”。
宁邑,即宁海州。
以前冯家镇属宁海州管辖。
可见此市志的说法有据可信。
(3.)明景泰年间,文登议城宫姓(与柳林宫姓同一族系)迁白沙滩镇宫家村,后裔析居宫家庄、小滩等村。
宫家村的宫本森,历时三年,将此支宫氏序入谱书,计11万字。
宫本森生于1945年,现为嶞崮山“德馨园艺场”场长。
宫熙儒公的后裔柳林宫氏,除留居当地和早年外迁形成三个大的族支,其后至现代就只有因为谋生、求学等原因而零星迁移,再无大批的迁徙了。
二莱阳濯村宫氏《东莱宫氏族谱》奉宫天授为第一世祖,是不夜宫氏鼻祖宫熙儒的第七世孙。
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
第六子名宫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迁居莱阳濯村,是莱阳宫姓的始迁祖。
现在胶东宫姓的世次,即以此为根据由宫天授为第一世开始排列。
宫福祖生一子宫溪;宫溪生五子,名曰:仁、义、礼、智、信。
兄弟五人分爨后,仁、礼居濯村;义、智迁居(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信回迁文登。
此后,子孙兴旺发达,遍布于胶东,又发展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辉煌的时代历史上胶东宫姓最显赫的时期,是金元时代的莱阳宫氏一族,家富位显,业绩盛赫。
拥有良田万顷,聚五业于一庐,以耕稼、诗书、礼义、清白处世,聚族而居,老幼常满三百余口,成为当时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宫礼,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积官青州刺史、骑都尉、开国男,诰封朝列大夫,赐紫金鱼袋;他是宫姓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生一子福寿。
五世祖宫福寿,诰赠光禄大夫,生三子:诚、谦、诜,皆有官衔。
六世祖宫诜生九子,六人有官衔;又有十孙,七人有官衔;其七孙宫镇,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进士,荣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禄大夫;权高位重,是宫氏从始祖宫之奇起,到现今为止,在全国政权中位居最高的职务,有“宫半朝”的美誉。
此时,同族的其他子弟有官衔者,可达族人的半数。
金元之时,是莱阳宫氏仕途发展的鼎盛时代,也是东莱宫姓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2.)迁布四世祖兄弟五人:仁、义、礼、智、信,分炊后,仁、礼二祖留居濯村。
随着人口的发展增加,后世子孙开始逐步外迁扩散。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子长支留守故居。
长子仁祖之后裔和礼祖(行三)的长孙诚公之后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开始分迁。
以近距离为主,向以濯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扩展。
濯村,属莱阳市姜疃镇,在五龙河下游左岸,依山环水,土地肥沃,为宫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厚的环境条件。
现在濯村有1500多户、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宫姓,号称莱阳第一村。
礼祖的次孙谦公,生有6子13孙,后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开始分迁。
如莱阳的董格庄、西中荆、徐疃庄、穴坊和即墨大韩村、蓬莱宫家庄、平度八里庄等村,其宫姓都是宫谦公的后裔。
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宫氏,后定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应该是谦公的后裔。
礼祖的季孙诜公,生有9子10孙,先居濯村,其后裔也在第十世开始分迁。
如莱阳的瓦马、泽口、栖霞的桃村等地,其宫姓都是宫诜公的后裔。
四世祖义、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
义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
《东莱宫氏族谱》只记录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后的世系和名讳皆失考。
东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青山有5人参加修谱,但正文却无青山的内容。
为何失传无考,我问了许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青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宫栾之子宫文章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
根据总世系和命名字辈推算,宫栾在东莱宫氏族谱是第十五世祖。
如果栾公是大成公的后裔,那么之间就有八世失考。
对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乳山市志》有此记载:金末元初,宫文章由莱阳县濯村迁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