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2.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也是指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3.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的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4.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

5.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从微观上讲,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潜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据此选择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措施的具体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6.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广义的土地开发是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

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将农业用地经过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是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开垦是补充扩大耕地、改变耕地分布、改善农作物布局的重要过程。

7.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使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具体来讲,就是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是停止采用原来的破坏性措施。

8.区位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0.4 87.5 86 -1.5
-0.4 100 84 -16.0
-1.6 112.5 76 -36.5
精品
每亩化肥施用量变化下的产量及成本与收益关系
化肥投 总产量 产品增加 平均产 边际产量
入量kg


0
0
0
0
0
5
50
50
10
10
10
A
B
13
C
15
230
D
E
F
20
G
90
H
18
25
I
J
K
14
30
420
边际 成本
0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边际 总成 总收 纯收 收益 本 益 益
0
0
0
0
2.0 12.5 10 -2.5
3.2 25 26 1.0
3.2 25 26 8.5
3.6 50 64 14.0
2.8 62.5 78 15.5
2.8 62.5 78 9.0
精品
❖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 国威斯特,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 地》一书中说道:土地也许耕种不足,因此 由于资本和劳动之增加而产生的报酬就会递 增,直达到最大的报酬为止;达到了最大的 报酬以后,报酬就重新递减了。耕作方法的 改良可使较多的资本能有效地利用 。但,不 论农业技术发展怎样,在一定阶段追加的投 资最终仍然要递减,而且“这种递减必然成 为不可抗拒的”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 愿的基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 亩地的协议。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 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 土地承包费。

第二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第二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总产 量
0 50 130 230 320 390 420 430 420 380
产品 增加
量 0 50 80 100 90 70 30 10 -10 -40
平均 产量
0 10 13 15.3 16 15.6 14 12.3 10.5 8.4
边际 产量
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
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 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 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
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 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
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加到 B点时,平
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 交。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4)超过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
能为零,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 能不变,也可能减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 加。所以,无论是从实物量角度,还是从价 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都不应
超过C点 。
每亩化肥施用量变化下的产量及成本与收益关系
化肥 投入 量kg
第二章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般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 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方面,不变资本 包括土地、厂房、机器等,可变资本是劳动 力、化肥、种子等。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定量分析
土地报酬可区分为:
总报酬(TPP)——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源 (如肥料、劳动、资金等)投入土地后,所得的总 产品量或总收益。

△Y——总产品量的增加

△X——生产资源投入量
总报酬、平均报酬、边际报酬的变化用以下图形表 示,见下图。

2020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B:错答案:对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B:错答案:对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B:错答案:对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

()A:对B:错答案:对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供给稀缺性D:质量差异普遍性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B:仓储功能C:承载功能D:景观功能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答案:自然特性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B:矿藏C:土壤D:水分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第一章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B:生态目标C:社会目标D:物质产品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B:错答案:对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B:土地利用C:土地复垦D:土地整理答案:土地利用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A:经济问题B:社会问题C:生态问题D:技术问题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5、土地利用的目标按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

A:物质产品B:服务(效用)C: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D: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答案:物质产品,服务(效用)6、()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题型:名词解释5个,单选10个,多选10个,简答2个,论述4选3,计算分析1道。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报酬: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

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3)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地租:土地经济学中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5)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种形态。

(6)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而形成的地租。

又称为马克思绝对地租。

(7)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有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8)契约地租: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或不动产)所有者将土地(或不动产)租给使用者,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合同所确定的租金。

(9)土地价格:又称地价,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可解释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10)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简答或论述或~:1.土地的分类:(P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

导论1、土地定义(综合性概念 ;陆地及其水面。

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是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是构成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和主权中的基本要素“ 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

” 美国伊利:“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 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3、土地的经济特性;的社会性;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的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人与人。

第一编1、土地利用的含义;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土地利用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2、土地利用的内容;3、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的文化素质(地形、地貌、地质等 ;它决定土地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可利用性和可行用途;得这些产出物的投入。

等。

用带来深远影响。

4、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之间的比较;有效产品是指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例如,能交换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商品 ;投入产出率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差。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产出类指标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投入类指标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 ;成本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土壤潜力;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四、确定合适的集约度及实现途径
城镇土地: (一)确定合适的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

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二)、提高城镇土地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适当提高上述指标; 2、更新观念,立体开发; 3、目前重点是:农村居住区的改造、城市棚户区和 危旧房改造、厂矿区改造、城乡结合部的开发等。
6、生产弹性: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TP/△X)/(TP/X)=(△TP/TP)×
(X/△X)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来自0I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第二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第二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的报
酬,那么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这时的 总产量最高。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
(即要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最佳投资点,则 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当该生产函数是点函数时,用Δy/Δx=Px / Py 可找到最佳投入量。式中 Px 代表生产要 素的单价,Py代表产出物的单价。

边际报酬(MPP)——指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资源投 入量所产生的产量变化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边际报酬(MPP)=△Y\△X △Y——总产品量的增加 △X——生产资源投入量

总报酬、平均报酬、边际报酬的变化用以下图形表 示,见下图。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 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 示,见图3—1。 (1)当生产要素X在 从0增加到A点这段区 域内,边际产量递增, 直至达到最高点I;总 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 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 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 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 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由这个例子分析可以得出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因素(资源)配合 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固 定不变(如土地面积一定),而其它因素不断增 加单位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增 加的报酬(即边际报酬)是大于它前一单位所增 得的报酬的;至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因素投入 所增得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因素所得的报 酬。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 2 )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 A 点继续增加至 B 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 延伸;总产量以递减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 交。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据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认为:首次使用“土地 报酬递减规律”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威斯特(《资本 用于土地》)。他说:“劣等土地之所以日渐耕垦, 就在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之故。”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某种资源的投入 量,而其它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 资源单位投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三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完善与发展
1 西尼尔: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规律成立的 基本 条件 2 美经济学家 克拉克: A 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__前提条件 B引进生产函数的方法和边际产量来说明土地报 酬递减 3 布赖克:明确提出三条曲线__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 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形成了完整的报酬变动曲线。 说明了报酬变动的三个阶段,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 理论依据。
只有第二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的配 合比例在数量上才是协调的,使土地增产潜力 得到充分发挥,称得上是合理的集约经营。 我们探求资源配合适度范围和追求变量资 源的最佳适度点,都只能在第二阶段,这就是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制约作用。
3.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就以“边际 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 来确定最佳投入点; 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品, 且又有充足、廉价的投入,则以“边际报酬=0” 的投入点为最佳点。 我国总体上可以“边际报酬=0”的投入点 为最佳点,因为每年新增粮食需求为125~130 亿公斤,农村、城镇都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假设资料)
劳动用工 X 0 1 2 3 总产量 Y 0 7 20 31 平均产量 A 0 7.0 10.0 10.3 边际产量 M 0 7 13 11 生产弹性 M/A 1.0 1.3 1.1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数量有限,整个地球的土地面积是相对固定的;位置固定,土地是不可进行移动的;不可替代性,人类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土地是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具有以下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一方面,土地本身面积的有限性和位置的固定性这两个自然特性,导致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另一方面,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也是土地稀缺性的一个原因。

2、土地利用的多方向性:土地的使用价值有很多种,既可以用作农业耕地、工业建设用地、住宅用地等等。

由于这一特性,对一块土地的利用,常常同时产生两个以上用途的竞争,并可以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

这种竞争常使土地趋于最佳用途和最大经济效益。

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考虑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则,使土地的用途和规模、利用方法等均为最佳。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一旦进入实用就很难在做调整。

例如,已经建设好的工业厂房用地,短时期内不可能再进行农业耕种。

土地利用的变更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用途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但是土地报酬递减对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合理利用能够促进人类人会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土地所承接的经济活动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土地利用后果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土地的合理运用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区位的效益性:土地区位利用的三个原理: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理论。

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

土地经济学真题答案整理

2012年1.为什么存在土地市场失灵?(2)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3)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4)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5)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6)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2.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自然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

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需求的本质是人口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3.简述城市聚集经济及其表现?(见06年第3题)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其表现为:(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2)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3)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

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计划体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

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

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1.2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耕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属性:国有、集体所有、私有●1.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是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第1篇土地利用●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2.1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课件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课件
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报 酬呈现递减趋势,即每增 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 出增量逐渐减少。
规律的应用范围
农业用地
自然保护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农业用地, 指导农业生产中合理配置资源,避免 过度开发和浪费。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土地报酬递减 规律提醒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 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城市用地
城市发展的土地报酬递减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土地 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土地 报酬递减现象逐渐显现。
随着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土地价格和租金不断上涨,导 致企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逐 渐降低。
城市发展中的土地报酬递减规 律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发展 中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策略
特性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和长期性,适用于各种类 型的土地资源。
产生条件
01
02
03
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随着投入的增加,土地 的承载能力逐渐达到饱和 。
技术水平不变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土地的产出取决于投入 的数量,当投入超过一定 量时,产出将不再增加。
边际报酬递减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 聚和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促进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减缓报酬递减 的进程。
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土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04
应对土地报酬递减的策 略与措施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资源的 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求量,导致土地价 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影响生 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大纲要求:
(一)考试目的
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1.土地报酬递减的含义
2.土地报酬递减的基本原理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估价中的应用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报酬递减的含义;
熟悉:土地报酬递减的基本原理;
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估价中的应用
5.1、涵义:土地报酬递减是指在技术和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下降。

通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和最佳规模。

通常生产需要投入所有的生产要素,而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加的收益就会递减。

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我们假定在一种投入量(追加的要素)变动,而其他投入量固定的情况下来进行,也就是说,假定仅有一种投入量是可变的,其他的投入量保持不变,则随着该种可变投入量的增加,在开始时,收益的增加有可能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投入量继续增加达到某一点以后,收益的增加会越来越小,即会出现递减现象。

4.2、土地报酬递减的基本原理
在这里,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的产品产量,为了考查劳动、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的规律。

1)、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的概念
(1)总报酬:即总产量,可记为TP。

(2)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即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报酬,可记为AP。

(3)边际报酬:对同一块连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可记为MP: MP=Δy/Δx
Δ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Δ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报酬的增加量。

06考题.平均报酬是指( AB )。

A.总报酬/劳动投入量 B.总报酬/资本投入量
C.总报酬/边际报酬 D.总报酬/边际成本
E.总报酬/资本追加投入量
2)、土地报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土地报酬曲线可分为总报酬曲线、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

下面我们以在相同面积土地上的劳动投入量为变化量进行简单阐述。

图4-1总报酬曲线、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总报酬曲线从投入1单位劳动开始到投入8单位劳动,农产品产量(总报酬)随之上升,最后达到66个单位的最高产量,此后追加投入劳动总报酬反而减少。

同时,图4—1也显示了总报酬曲线、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三条曲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总报酬曲线与边际报酬曲线的关系
边际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

在投入4个单位劳动之前,总报酬以递增的速度上升,相应地边际报酬曲线上升;从4~8个单位,总报酬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当劳动投人量为4的时候,所对应的总报酬曲线的点为拐点;当劳动投入到8个单位时,边际报酬为零,此时总报酬最大;继续投入劳动边际报酬开始为负,总报酬下降。

(2)总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
平均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上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因此,当原点与总报酬曲线上某一点的连线恰好是总报酬曲线的切线时,斜率最大,从而平均报酬最高。

即在该点以前总报酬、平均报酬增加,该点以后总报酬增加,平均报酬减少。

(3)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
当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具有上升趋势;当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开始下降;当两者相等时,平均报酬最高。

3)、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可以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在平均报酬从上升转为下降之前为第一阶段。

该阶段的边际报酬先升后降,在边际报酬达到最高之前,总报酬是报酬递增阶段,其生产弹性大于1,总报酬的增长速度最快;当边际报酬由最高点向后逐渐衰减时,总报酬曲线开始进入报酬递减阶段,生产弹性开始递减,总报酬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第二阶段
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均随劳动投入量的递增而下降;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但是在此阶段总报酬持续上升,以至达到最高点。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3)第三阶段
边际报酬为零,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为第三阶段。

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而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

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例题:当某地块( B )时,该地块的平均报酬曲线达到最大值。

A边际报酬曲线达到最大值 B.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相交
C边际报酬曲线与横轴相交 D.边际报酬曲线的切线斜率最大
解析:当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具有上升趋势;当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开始下降;当两者相等时,平均报酬最高。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集约利用的制约作用
土地集约度是指投入到每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劳力)和资本(物资)。

人们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要素投入(劳动、资本)称为土地的集约利用,而在大量土地上投入较少要素的利用方式称为土地的粗放利用,二者的实质在于可变比例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

推进土地
集约利用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并不能机械地认为集约利用就是合理利用。

在各种土地利用中,区分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及其边际界限是十分重要的。

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即“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后一个连续变量投入单位所达到之点正是集约边际”。

粗放边际,则被认为是无租边际,即在最佳条件下土地的产出只能补偿其生产成本。

集约边际能适用于土地的一切生产性利用,它代表了社会上总的土地利用情况;而粗放边际只影响那些在经营中只能收支相抵的生产者,它在市场价格和市场需要的影响下,决定着选择质次的最后一级土地,即再次级的土地就不宜投入利用。

总之,集约边际,代表各级土地的经济点,超过这一点,新增的变量投入得不到补偿;粗放边际,则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断减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积中的一点(扩展用质次的土地的最后一点),超过此点,再扩大生产用地即不能补偿其成本。

我国人多地少,为满足社会对各种农产品及建设用地日益增长的需求,只能走集约利用的道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建筑面积上下功夫。

06年考题:关于土地集约利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E )。

A.人们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投人生产要素的多少称为土地集约利用度
B.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是相对的
C.土地利用率高说明土地利用集约度高
D.集约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或者说集约度越高越合理
E.在土地的集约边际点土地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解析:人们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要素投入(劳动、资本)称为土地的集约利用,而在大量土地上投入较少要素的利用方式称为土地的粗放利用,二者的实质在于可变比例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并不能机械地认为集约利用就是合理利用。

4.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估价中的应用
1、运用该规律可以找到土地的边际使用点(即最大收益点),判断土地是否为最有效使用。

2、运用该规律有助于在应用成本逼近法评估地价时正确理解成本的涵义,剔除不合理的成本项目,准确评估地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