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1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1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求平衡
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 的、暂时的,而不平 衡是绝对的。
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图
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 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变,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 的,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土地价 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及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等因素的影响极大,所以,工业、商业、住宅用地有时 又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
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
一、农业用地需求:
(一)耕地
(二)园地 (三)林地 (四)草地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非农业用地需求是指除了农业用地之外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多,形成了日 益增多的粮食、住宅、交通、产业、娱乐用地的需求 。
三、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
地改变了多头分散供地的缺陷。
四、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措施
(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2) 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及一切自 然资源,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现行的土地 制度。 (3) 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好土地和耕地。
三、我国政府管理对土地供求关系的调节 功能和措施
首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其次,是1997年党的11号文件颁布后,确立了土地用途 管制制度。 其三,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扩大土地市场经济收 益相结合,后又兴起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创新,这就
为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统一供地提供了资金保证,有效
(2)他把人口增殖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起来, 认为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食物增 长必然落后与人口增长。 (3)他把人口增长与工资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长愈 快、愈多,每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下降。 (4)他认为人类社会制度及其自身的改善是不可能过 多地增加人类幸福的。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解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解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解析摘要: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科学领域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汇,而且在实际土地利用中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将之贯彻,但这并不表明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达成一致认识。

相反,当前各方尚存较多分歧,有待进一步理清。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解析1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1.1.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土地利用是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利用与经济社会利用的有机耦合。

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流动使得土地自然生态利用和经济社会利用相互依存、制约和渗透。

资源效益是就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性和功能不可替代性而言的,要求人类对其利用应坚持“物尽其用,用尽其利”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和杜绝浪费现象,以更好地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实现其资源价值。

生态效益是就资源与环境关系而言的,要求人类在实际利用中,一方面要将相关活动限制在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也即在生态上要持续。

经济效益是就土地资源用途多样性和市场发展对经济功能的重视而言的,追求经济利润是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经济效果往往成为决定土地利用对象和方式的关键。

社会效益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其关注重点的差异,土地利用应尽可能顾及不同人群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公平性。

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应该是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不浪费现状资源并避免对后续利用造成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1.2.土地利用中的生产理论土地集约利用属于生产领域的“集约经营”,是对既往一味依赖增加土地数量投人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的一种积极变通。

根据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行为实际上是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土地、劳动和资本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产品则是相应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享受。

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要素,而把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作为可变要素。

土地经济学新版课件第3章

土地经济学新版课件第3章
( 2)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一大批交通、能源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和水利工 程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为下一步全面开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3)生态工程建设,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沙漠治理等已经全面有序展开,生 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 4)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 6%~8 .3%之间,大都超过全国6 .1%的平均水平。 ( 5)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以内蒙古为例,全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从2010年的17698元上升为2019年的40782元,增长1 .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 入,从2010年的5520元上升为2019年的15283元,增长1 .77倍。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4.2 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道路用地规划既有宏观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有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问题。道路用地
规划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军事的发展需要来制定 。要 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内部,根 据区域 经济发展情况及发展目标,适应区域内物资调拨、人口流动的需要,布局区域内 的道路网 络。在城市内部,处理好工厂区和居住区之间,以及住宅与商业、文化、教育 、体育等区域之间的空间道路联系,使城市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便捷和谐 的交通网络系统。
3.5.4 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原则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原则 科技创新的原则 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5.5 西部大开发的成果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 术集约型等。 术集约型等。
(三)土地集约利用度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率。 素的生产率。 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 规律” 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 17世纪中叶。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 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 配弟 世纪中叶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对此内涵进行表述。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 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 ),在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 本与土地》 1815年 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 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40 30 20 10 0 I 1 2
第一阶段
T N 5 6 7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图1、报酬递减理论曲线
第一阶段I,从原点到MPP与APP相交点,为 平均报酬递增阶段 特征: APP一直处于递增状态,MPP先递 增后递减, MPP>APP 第二阶段II,从MPP与APP相交点到MPP=0点。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MPP<APP >0 TPP递增直至TPP=max 第三阶段III,MPP=0点之后。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TPP递减
4、威斯特
英国,首先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说 到“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他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定了一个明确 的内涵“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1、马尔萨斯
§3.2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一般分析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
劳动投入量 X 全年总产量 Y 平均产量 A=Y/X 边际产量 M=△Y/△X
0 1 2 3 4 5 6 7
0 7 20 31 37 40 39 35
0 7.0 10.0 10.3 9.3 8.0 6.5 5.0
0 7 13 11 6 3 -1 -4
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观察:在资源充裕的美洲殖 民地,人口大约每隔25年增长一倍,马因此推论, 除非受食物供给的抑制,人口的普遍趋势是按指 数即几何级数增长,人口每隔一代人的时间就增 长一倍。 “由于自然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报酬递 减规律发生作用,粮食生产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 人口保持同步增长。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2016
中国高产区
124.4*109
10142
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综合情况
在能量投入100*109焦耳 /公顷以内,
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能效率递增;超过
这个界限,能效率才出现递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利用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土地集约利用中,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这包括推广精准农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

在实践中,土地集约利用需要政府、市场和公众三者的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市场需要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集约利用;公众需要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积极参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

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 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 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 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
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 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 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 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 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报酬
产出的实物量
(实物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价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 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 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 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四、确定合适的集约度及实现途径
城镇土地: (一)确定合适的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

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二)、提高城镇土地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适当提高上述指标; 2、更新观念,立体开发; 3、目前重点是:农村居住区的改造、城市棚户区和 危旧房改造、厂矿区改造、城乡结合部的开发等。
6、生产弹性: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TP/△X)/(TP/X)=(△TP/TP)×
(X/△X)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来自0I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莲花村长期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4年初, 村委会在进行市场调查后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蔬菜的计划,在春耕时节,村 委会召开会议动员村民种植蔬菜。但一开始习惯了种粮食的村民并不接受, 他们问道:蔬菜卖不出去吃饭咋办?光吃菜呀?在议论纷纷中拿不定主意。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愿的基 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亩地的协议。 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 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土地承包费。
(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报酬的评价
⑴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 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⑵ 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 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
⑶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 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 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
resources),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 纳为土地(land)、劳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 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概念
任何一种产业的产品即产出物品(output),都是由生产过程中施 用种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的投入物(inputs)转化而成的,有投入才有 产出,投入决定产出。投入物(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与产出品的关系 ,简称投入产出关系(input-product relationship),或资源与产品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这是一种数量关系。

《土地集约利用》课件2

《土地集约利用》课件2

土地优化配置
土地优化配置
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 规划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土地优化配置的措施
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土地流转等,旨在促进区域经 济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土地优化配置的意义
通过土地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促 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不足
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科技创新不足,缺乏先进的技术手 段和设备支持,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 平是关键。
未来发展方向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加强土地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等 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 利用效率。
加强科技创新
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土地集约利用 技术,推广应用智能化、信息化等手 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
02
加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
面,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督检查
03
加强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05
结论
研究总结
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
02
土地集约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
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土 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的
过程。
土地整理的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 道路建设、土壤改良等,旨在改 善土地的耕作条件和生产能力。
土地整理的意义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 为土地报酬。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土地报酬的递增和递 减是以生产要素的投 入与物质产品的数量 大小来衡量。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报 酬 =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 展和完善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 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 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 规律”的思想。
dxy
它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三阶段: O<X<B B<X<C X<C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 的报酬,那么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
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 价格(即要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最佳投
资点,则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到19世纪末,布坎南挖掘出杜尔阁 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马 歇尔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把生产 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 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 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 一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 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 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 质
对一定面积 土地投入中某 项变动要素的 生产率.
形 态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报 酬 =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几点启示
1. 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 规律的本质.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 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 过程(农业中).
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 的生产力范畴.
5. 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 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产力。 4. 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农业科技及其推广的基本估计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30%—40% 科技推广普及率30%—40% 化肥当季有效利用率30%—40%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0%—40%
定义
立体农业
即模拟森林生 态系统对光能 的空间多层次 利用,进行立 体开发,亦称 立体农业。是 生态农业的具 体模式之一。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 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
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 是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 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 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 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 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 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 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 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1. 不同种植物按高杆和矮杆合理搭配,变光 热利用的平面型为立体型。
2. 利用不同作物生育期的差异进行套种,变 单一作物种植为多种作物种植。
3. 利用不同植物需光强弱不同的特性,进行 立体组装,使各自均获得所需生态环境。
4. 利用生物的共生原理,同时同地搞种养结 合。
生态农业的具体模式之二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减少进入生产 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 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再利用”(Reuse)原则:提高产品和服 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 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要求物品完 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正确地认识投入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 大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 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 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 数量。所投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越低。
无机能投入 粮食产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形成和演进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四)几点启示
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 “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 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 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 而增加了。
非农用地的集约利用
住宅用地--强调建筑面积(实物性指标). 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用地--强调单位土地
面积上创造的利润(价值性指标). 以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获取单位土地面积的
最大经济效益. 衡量城镇土地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
强度、容积率. 立体利用.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中国土地 利用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3. 我国农用土地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的途径。
生产弹性 (EPP)= MΒιβλιοθήκη P=APPᅀᅀ· YX
(或x
y
EPP= ddxy· xy)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y
H G
F
TPP ID
E
APP
O
AB
C
x
MPP
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 正确地认识投入 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4. 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受容力和转化力:在
中国土地 的受容力和转 化力较高.
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 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 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 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 通条件为依据. 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四川几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 集约型;相应的,投入的劳动较多则称为 劳动集约型。
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人们通常所讲的土地肥力实际是指土地的经济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 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的比 例而增加的年产量, 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 比较起来,必然是逐 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 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 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 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 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 到此前的递增.
肥力,它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 综合体. 自然肥力:表层土壤所含的植物养分. 人工肥力: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 现实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土地报酬
报酬:在付出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之后,所 得到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或享受.
土地报酬: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
模拟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使农业资源 时空多层次、多级循环利用。
有两种形式:
原料生产 1. 产业链 ——能量多级利用
农产品加工 2. 废杂物利用 —— 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
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 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 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 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 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 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 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 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 单位.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 产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 域.
有三种形式:
山体立体农业 :指 山体一定范围内不同作物 带沿高度形成的梯度垂直 排列,以适应山地垂直带 的不同环境条件。
平原立体农业
水体立体农业
平原立体农业
利用不同种植物的不同高度、不同 生育期、不同需光强度,及植物与动物 之间的相互利用、转化等关系,组装多 种生物结构模式,从空间和时间上充分 利用光能。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区域
稻谷
玉米
小麦
现实 潜在 现实 潜在 现实 潜在
成都平原区 盆中丘陵区
0.93 2.77 0.89 2.55
0.59 3.24 0.46 2.90
0.57 1.86 0.36 1.74
盆东丘陵区 0.78 2.69 0.41 2.43 0.27 1.68
盆周北部区 0.73 2.71 盆周东南部区 0.65 2.64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