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概要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界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抓取和嘴的吸吮)。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
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这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的研究,为数最多。
与前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相比,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能使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或外界事物(如儿童能够模仿自己过去曾经看到过、听到过的活动或事物;在游戏中,儿童能用木棒当作马、把木凳当作汽车等,就是象征功能的表现)。
但是,由于这时候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物的图像,并不是动作格式的内化,换言之,内化仅具有静态的性质,无法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
其思维有如下特征:1.单维思维指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方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层面。
顾此失彼,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
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回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前者考虑了宽度却不能顾及高度,后者考虑了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2.思维的不可逆性所谓可逆性,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
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为可逆性。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你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1、皮亚杰对于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的解释:皮亚杰认为儿单的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智慧本身就是适应,适应的本质(目的)是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儿童的认识结构与正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
(1)同化。
皮亚杰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指的是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结构并使其丰富的过程。
(2)顺应。
在主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
同化引起的是图式的量变,顺应则引起图式的质变。
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2)经验。
一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二是数理逻辑经验(皮亚杰有一位数学家朋友,这位朋友小时候有一次在沙滩上玩,他把十个卵石排成一行,发现无论从哪个开始数都是十个,然后他又把它们排成另外的形状,数出来的数目仍然不变。
他感到十分惊奇,由此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
这对成人来说极为平常,但对儿童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发现,他证实了加法交换性的存在)。
(3)社会环境。
指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
(4)平衡化。
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观

群集运算
①组合性(两个集可组合为一个新的集)
A+A′=B(动物+植物=生物) ②逆向性或否定性 上例中A+A′=B的逆行性是B-A=A′ ③结合性 (A+A′)+B=A+(A′+B)
④同一性
+A-A=0(鸟除了鸟=0) ⑤重复性或冗余性 A+A=A(鸟+鸟=鸟)
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
性” 二是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客体永久性”: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 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 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在1岁左右), 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 体中的一个。
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月)
在这个阶段。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
作出现。此外儿童各动作图式之间的关系更 加灵活,更加概括化。
(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12-1.5岁) 在这个阶段当儿童偶然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 时,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在重复中作出一 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 来解决新问题。 (6)智力的综合时期(1.5-2岁)。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 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中用“内部联合” 方式解决新问题。
(3)有目的动作的逐步形成时期(4.5-9月)
4个月后,儿童在视觉和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
协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这样一来,儿童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自身, 而开始涉及对无的影响,物体受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响后反 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的动作。于是在主体与 客体之间形成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 影响发生循环联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简述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三阶段

简述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三阶段
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三阶段是指皮亚杰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将儿童的认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分别是: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在这个年龄段,主要是在感知和运动的基础
上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概念和符号,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有限。
2. 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算术运算,
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是基于具体形象和符号的。
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但是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数字的概念。
3. 运算阶段(7-9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比较深入的抽象逻辑思
维能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并开始探索更为抽象的概念。
除了以上三个阶段,皮亚杰还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指标,如功能步态、操作水平、自我控制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教育方法,如认知重建、合作学习、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和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三阶段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划分,可以帮助
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图式的四个具体阶段每一种新的图式的出现,都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此,他提出具体地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2岁左右)。
此时语言还未形成,主要通过感知觉来与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观的关系;第二,前运算阶段(2岁~7岁左右)。
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使儿童能用表象、言语,以及符号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
但其思维还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
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
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
皮亚杰认为,任何人的认知发展都要经历上述四个连续的阶段,且这种连续发展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在任何文化社会中都一样。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着丰富。
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6、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
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
•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 水平3--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 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认为社会道德、法律和习俗都不过是些社会契约, 当然可以改变,不同意单纯以规则来衡量人们的行 为。 •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 虑更本质的道德原则,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 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 经典研究:“三座山”实验
• 幼儿坐在固定位置,实验者把布娃娃放 在模型周围的不同位置,问题:“布娃 娃看到了什么?”6岁以下儿童不能成功, 只能按照自己的角度选择。
•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对他人的 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4岁左右 • 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 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 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 建构主义发展观,即既强调内外因的相 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 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 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 同化(assimilation) •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 水平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认为受 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1. 介绍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个备受尊重的学者。
他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成为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深入探讨和理解这一重要的领域。
2. 传感期和运动期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传感期、运动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传感期(出生至约两岁)中,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了解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抓取和触摸物体,也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
3. 具体操作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进入具体操作期(约7岁至11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更为成熟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此时,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和逻辑关系,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
4. 形式运算期儿童进入形式运算期(11岁至成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更为抽象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
5. 分析与个人观点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阶段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儿童的学习和教育,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需求。
在我看来,这一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和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6. 总结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儿童的学习和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将有助于更好地关爱和教育儿童。
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hildren learn and grow. His insights in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have provided an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guiding parents,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sts in supporti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In Piaget's theory, the first stag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the sensorimotor period, which lasts from birth to around two years of age. During this stage, children explore the worldthrough their senses and develop basic motor skills. They begin to grasp and touch objects, and their curiosity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grows.Following the sensorimotor stage is the preoperational period, which typically occurs from around two to seven years of age. During this stage, children begin to develop language and symbolic thinking. They are able to engage in imaginative play and understand the perspectives of others. However, their thinking is still largely egocentric, and they struggle with concepts such as conservation and reversibility.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period, which occurs from around seven to eleven years of age, is the next stage in Piaget's theory. During this time, children begin to think more logically and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simple mathematical concepts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s. They are able to classify objects and understand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and reversibility. Their thinking becomes more concrete and less egocentric.Finally, the formal operational period, which typically begins around the age of eleven and continues into adulthood, is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 thinking and hypothetical reasoning.During this stage, individuals are able to think about concepts and ideas beyond their immediate experience and engage in more complex problem-solving and reasoning.As we delve deeper into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we can see how it has ha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childre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parents and educators can better support children's learning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guidance and instruction.In my opinion, Piaget's theory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the natu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t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educators and parents to provide an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s children's natural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while also providing appropriate challenges to promote cognitive growth.In conclusion, 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provides us with a valuabl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we can better guide children'slearning and education, allowing them to develop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This theory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sts, as it helps them provide the necessary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children to thrive and succeed in their cognitive development.。
儿童发展三段论顺序

儿童发展三段论顺序儿童发展三段论通常指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通常被划分为两个子阶段:具体运算初期和具体运算晚期。
以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概述,按顺序排列:1. 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从出生到大约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能力的协调来理解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学会通过反射行为来控制环境,并开始发展物体永久性的概念。
2.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从大约2岁到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如言语和想象游戏)来表示经验,但他们的思维仍然是直觉的、非逻辑的,并且通常不能逆转。
该阶段可以细分为两个子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性功能子阶段(2-4岁)- 直觉思维或符号阶段(4-7岁)3.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从大约7岁到11岁,儿童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子阶段:- 具体运算初期(7-9岁):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开始理解守恒概念,并能够进行序列化。
- 具体运算晚期(9-11岁):儿童的逻辑思维更加复杂,能够进行分类和系列化操作,并开始理解复杂的守恒概念。
4.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大约11岁到成年,青少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解决假设性问题,并进行系统的推理。
需要注意的是,皮亚杰的理论模型仅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实际上儿童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阶段转换可能会有差异。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也可能影响儿童的发展轨迹。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表征系统发展的最好表现是什么延迟模仿的能力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认为儿童的知识结构是由哪三方面经验构成的?皮亚杰提出的关于认识论的理论。
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之一,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更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本文将会深入探讨这些阶段,以及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感知运动期感知运动期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儿童出生后的前两年。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世界的认知。
他们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理解周围的环境,并开始形成感知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本能和反射来驱动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例如,他们会通过抓握、咬、摸索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的物体。
这个阶段,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和对个别对象的感官觉察上,还没有形成物体的永恒性或保持性等高级认知技能。
二、前运算期前运算期是感知运动期后的一个阶段,发生在儿童大约2至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运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并逐渐具备了类似于语言和图像的表征能力。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出一些有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前运算期,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的操作为基础的。
他们可以理解数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计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他们开始展示出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的能力,并通过重复和试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但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受限于具体情境,他们还不能进行逆向思维或推理,也很难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如果把一杯水倒在另一个矮胖的杯子中,他们可能会认为后者的水量更多。
三、具体运算期具体运算期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发生在儿童大约7至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比前运算期更为逻辑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具备了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够理解反事实推理和抽象概念。
例如,他们可以理解并应用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并能够解决逻辑谜题和类比问题。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20世纪初提出的。
他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探讨,以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感知运动期 (出生至2岁)感知运动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来与外界进行互动和感知。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来认知和了解周围环境。
此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感官的直觉层面。
例如,当一个玩具从视野中消失后,他们就认为它彻底消失了。
二、前运算阶段 (2岁至7岁)前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如具体思维和操作思维。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感觉和观察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和逻辑推理。
此时期的儿童对于物体的认识以及数量的理解逐渐增强,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具体运算阶段 (7岁至11岁)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开始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和运算。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规则和操作思维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了较强的分类、排序和计算能力。
此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属性和关系,并能够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和判断。
四、形式运算阶段 (11岁至成年)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符号和意义的转换,具备形式逻辑和推理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抽象的概念。
此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高级的数学思维、科学思维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结起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皮亚杰简介
•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 瑞士人,心理学巨匠,发 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 早期研究生物学,1918年进入心 理实验室工作,后期致力于研究 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学的发 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 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儿童 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 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 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 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形成了关于儿童 思维发展的理论。
(二)同化
•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 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 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 的过程(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
举例:
• 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时,会反 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
(三)顺应
•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 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 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 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 儿童因果关系的萌芽是从意识到自己的动作 和动作结果的关系开始的。
举例说明:
• 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 的动作实现其目的 ,如用 手拉动面前的毯子,拿到 放在毯子上的玩具的时候, 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产 生了。
第一阶段小结
• 动作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依靠动作来实现,动作停
第二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
•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 2.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 3.思维的不可逆性 • 4.缺乏守恒概念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 象进行。
运算
• 这种在头脑中想象就能完成的动作,即内化 了的心理操作,称为运算。
(一)感知运动阶段
• 这一阶段(0-2岁),儿 童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的感 觉动作,依靠感知动作来 适应和探索外部环境。
感知运动阶段的6个分阶段
• 1.反射活动阶段(从出生到1个月) • 2.习惯动作阶段(1-4个月) • 3.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10个月) • 4.手段和目的分化并协调阶段(10-12个月) • 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2-18个月) • 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但仍
不能摆脱事物主要知觉特征的局限。
举例说明:
• 在做《沉和浮》实验时,儿 童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说 明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 东西能浮上来,而是依据物 品的表面特征进行判断,例 如有的儿童说:大的、红色 的木头浮上来了,小的黑色 的铁片沉下去了。
止,思维也就停止了。
案例:
• 2岁的航航看见桌子上有一盒蜡笔和几张纸, 他拿起蜡笔就画了起来,一会儿白纸上就画 满了各种线条。妈妈问他在画什么,航航一 边画一边说:这是公共汽车。
• 这种事先没有计划,边做边思考的思维就是 动作思维。
(二)前运算阶段
• 这一阶段(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 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 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 飞跃。
平衡
• 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 的平衡中,实现认知的发展。
• 总之,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 境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 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思维逐渐成熟 起来。
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 •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第六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主要内容
• 一、皮亚杰简介 •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 四、对学前教育工作的启示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 • 1.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 • 2.因果关系的萌芽
1.客体永久性
•
客体永久性
• 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 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 存在的意识。
客体永久性
• 如和幼儿做藏猫猫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 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因果关系的萌芽
举例:
• 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而不能 得到,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 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四)平衡
• 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 构能够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 衡。反之就会感到失衡,失衡的状态促使个 体改变现有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
• 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分阶段。
前运算阶段的2个分阶段
• 1.象征思维阶段(2-4岁) • 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
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 物和动作内化。
举例说明:
• 儿童把小椅子摆成一排玩“开火车”的游戏, • 儿童把手做成握水杯的姿势“喝水”等,就是
利用的表象符号而实现的思维过程。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一)图式 • (二)同化 • (三)顺应 • (四)平衡
(一)图式
•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 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 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举例:
• 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拔浪鼓时,伸 手去抓,握住后摇晃拔浪鼓,这一行为模式 的心理结构就是图式。
什么是“运算”
• 皮亚杰的“运算”(operation)概念,既不 是形式逻辑中的运算,也不是数学上的运算, 而是心理上的运算,即通过形象、表象或象 征符号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操作。
举例:
• “把盒子里的糖果倒在桌子上”, 这是一个外显的,用感官可观察和 操作的行为动作,但成年人和高年 级学生不用做这个动作,通过表象 就可知行为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