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
胡风
(1902~1985)文艺理论批评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192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9年留学日本,参加普罗文学活动,是“左联”东京分盟负责人之一。因组织抗日进步文化团体,1933年被驱逐回国,任“左联”宣传部长、行政书记。1938年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曾编辑《海燕》、《七月》、《希望》等文学期刊。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常委。胡风是一位勤奋的、活跃的理论批评家,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探讨、研究。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在抗战前后曾发பைடு நூலகம்论辩并对之开展批评。50年代初,又一次开展这样的批评。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于1954年写了《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对于在这以前受到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同年7月,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因而受到错误批判,并被捕入狱。1980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1988年文艺思想等问题彻底平反。后出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并开始撰写回忆录等文章。主要著述有《文艺笔谈》、《文学与生活》、《密云期风习小记》、《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等,后辑为《胡风评论集》(3卷)。另有诗集《野花与箭》、《欢乐颂》、《安魂曲》、《光荣赞》、《时间开始了》等。
周恩来与胡风
周恩来与胡风一相识于武汉胡风,原名张光人,1902年生于湖北省蕲春县㊂20年代初,他接触新文学运动㊂1929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日本反战同盟并加入日本共产党,1933年春被驱逐回国㊂30年代中期,在上海结识鲁迅㊁冯雪峰等人,先后担任过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㊁书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作出了贡献㊂八一三事变后,胡风离开上海,于1937年10月1日到达武汉,开始筹备创刊‘七月“㊂不久,周恩来同王明㊁博古等中共中央代表于1937年12月18日到达武汉㊂周恩来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兼中共中央代表团负责人,主要负责统一战线方面的工作㊂王明为长江局书记㊂为了动员文艺界人士,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服务,周恩来找胡风进行个别恳谈,了解近几年上海文艺界的情况㊂这是周恩来和胡风的最初相识㊂当听完胡风的情况汇报后,周恩来说,统战局势要争取大的发展,就要求我们一要工作面广阔,二要坚持原则立场㊂没有前者,就会陷于宗派关门主义,脱离广大人民的要求;没有后者,就会陷于机会主义甚至投降主义,两者都会招致抗战的失败,即革命的失败㊂周恩来的谈话为胡风在武汉从事文艺活动指明了方向㊂从此,胡风对周恩来产生由衷崇敬之情,凡有周恩来参加的文化界集会,胡风都应邀出席㊂胡风经常为周恩来和日本友人的谈话作882周恩来思想与实践探微翻译㊂不久,原是上海 左联 的盟员吴奚如从延安到武汉,在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且担任周恩来的秘书,这样,胡风通过吴的关系,与周恩来的交往更频繁了㊂胡风日益感觉到周恩来平易近人,不像国民党官员有官架子㊂一次开会,主持人不知道周恩来到会了,也就没有请他到前排来,结果让他夹在许多青年作家和演员中间照了一张相㊂虽然,周恩来没有不愉快和不自然的感觉,但相片洗出后,胡风却很感不安,同时愈感周恩来大度㊁平易的人格魅力㊂1938年初,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耐心地做了郭沫若的工作,希望他担任该部第三厅厅长㊂周恩来决心把第三厅建成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机构,用来推动抗日救亡文化宣传运动㊂周恩来还提议包括胡风在内的好几位进步文化人士为设计委员,因为王明作梗,事情未能如愿,但胡风内心感到了周恩来的理解与信任㊂各地文化人到武汉越来越多,国民党开始做拉拢工作㊂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由阳翰笙发起组织的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3月27日上午在汉口总商会正式成立,周恩来以名誉主席的身份出席会议并作指示㊂对于周恩来的到会,老舍在后来的会务报告中作了如下生动的记述: 轮到周恩来先生说话了㊂他非常的高兴能与这么些文人坐在一处吃饭㊂不,不只是为吃饭而高兴,而是为大家能够这么亲密,这么协力同心地一块儿工作㊂他说,必须设法给文协弄些款子,使大家能多写些文章,使会务有更大发展㊂最后(他眼中含着泪)他说他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晚十时到汉口㊂(大家鼓掌)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父亲被迫南来㊂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的侵略㊂生死离合,都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掌声送他下楼) 周恩来的讲话对与会人员震动很大㊂会议选举老舍为总务股主任,郁达夫为研究股主任㊁胡风为副主任㊂二 还是到香港去吧武汉沦陷前夕,胡风离开武汉,于1938年12月2日到达重庆㊂周恩。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原创版)目录1.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2.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3.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指我国著名诗人、评论家胡风(原名:张光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论文,全文共计三十多万字。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新文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密切关系。
2.详细论述了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客观评价,强调了他们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贡献。
3.胡风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的理论主张,包括文学的真实性、人民性、现实主义等方面。
他认为新文学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斗争,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4.胡风还对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如脱离实际、粉饰太平、追求形式等,对于纠正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后世的影响】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推动了新文学理论的发展。
胡风的理论主张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新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文学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后来的文学评论树立了典范。
3.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新文学运动的全面梳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最新版)目录1.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2.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3.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社会的影响正文【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指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胡风在 20 世纪50 年代至 70 年代期间所写的一系列评论、论文、书信等文字,总计约三十万字。
这些文字涉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文化批判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评论:胡风在这些文字中对许多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
他的评论独具匠心,能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价值。
2.文艺理论: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理论的观点。
他认为,文艺创作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
3.文化批判:胡风在文字中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和不足。
他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4.书信往来: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中还包括了他与友人、同事、学生等人的书信往来。
这些书信展现了他的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社会的影响】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评论和理论观点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同时,他的文化批判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当时的文化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他在1955年被捕入狱期间所写的一部著作,书中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现状的深刻批评和反思。
《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胡风批评了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现象。
他认为中国的官僚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权力被滥用和腐败,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他呼吁改变这种现象,建立透明、廉洁的政府机构。
第二,胡风关注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
他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消除贫困和不公平。
第三,胡风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审查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他认为现有的审查制度压制了创新和自由,限制了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表现空间,影响了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他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创作,主张取消对艺术和文化的过度干预。
第四,胡风呼吁建立民主法治的国家制度。
他认为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基石,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体系和民主选举制度,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总的来说,《三十万言书》反映了胡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批评,呼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胡风简介_胡风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胡风简介 胡风⽣平 姓名:胡风 原名:张光⼈ 性别:男 出⽣年⽉:1902—1985 籍贯:湖北薪春 胡风(男)(1902—1985)原名张光⼈。
笔名⾕⾮、⾕莹、⾼荒、张果等。
湖北薪春⼈。
1920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学预科,⼤⾰命失败后流亡⽇本,在东京庆应⼤学,并积极参加⽇本共产党以及普罗⽂艺运动。
1933年被⽇本当局驱逐回国。
在上海参加左联,从事⽂学理论批判⼯作。
与、冯雪峰交好,并于1936年提出“民族⾰命战争的⼤众⽂学”的,与周扬提出的“国防⽂学”相对⽴,引发两个⼝号的论争。
抗战期间,⾃筹经费出版《七⽉》(1937年9⽉11⽇创刊),扶植培养⼀批新作家,在其推动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七⽉》为阵地的⽂学流派。
《七⽉》停刊后,主编“七⽉诗丛”“七⽉⽂丛”等丛书,开始在桂林、重庆、⾹港出版。
1945年卫⽉胡风主编《希望》杂志,继续“七⽉”的事业。
从抗战前⼣到1948年,胡风先后撰写出版了《⽂艺笔谈》、《⽂学与》、《密云期风习⼩记》、《民族战争与⽂艺性格》、《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逆流的⽇⼦》、《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等理论著作。
他的理论中⼼是“主观战⽃精神”,要求作家⽤强烈的主观战⽃精神去拥抱现实,从改造现实的⾓度去把握现实;另外⼀个重要观点是揭⽰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这些与延安的⽂艺政策并不⼗分⼀致的观点从⼀开始就引来了反对意见并在左翼内部遭到批判。
50年代他与⽂艺界领导的理论⽭盾⽇渐激烈。
1953年向中央递交了阐述⾃⼰对⽂艺⼯作意见的《关于⼏年来⽂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万⾔书)。
1955年因震动国内外的“胡风反⾰命集团”冤案被捕⼈狱,⾝⼼受到巨⼤摧残。
1979年获释,1980年、1988年两度平反。
解放前著有诗集《鲜花和箭》、《为祖国⽽歌》,解放初创作了长诗《开始了》。
后者激情勃发,语⾔凝重,为当代歌颂性的诗歌创作开了先河。
80年代出版了《胡风评论集》、《胡风晚年⼩说诗歌⽂学作品选》和《胡风全集》等。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一、批判的缘起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和概述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1.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2.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3.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4.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三、胡风三十万言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胡风三十万言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文献,它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新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了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他认为,中国的文学应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表现民族的精神风貌。
同时,文学也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许多作家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大众气息的作品。
二、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他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品格,只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文学才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一观点对于纠正当时文学界流行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许多作家回归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生活,挖掘人性的真实。
三、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
他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
因此,文学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许多作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四、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坚决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他认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是文学的两大弊病,它们限制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文学应该摆脱这些束缚,走向自由和多样。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法,探索文学的多种可能性。
总之,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间开始了胡风诗歌论资料
_时间开始了_胡风诗歌论资料胡风的诗歌论资料胡风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诗歌论资料涵盖了他对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诗歌批评等多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胡风诗歌创作思想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生活体验胡风认为,诗歌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体验。
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只有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诗歌。
2.追求独特风格胡风认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风格是他的个性、情感和艺术才华的综合体现。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追求独特的风格,避免模仿和抄袭。
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3.强调情感表达胡风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
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只有情感表达真挚、深刻,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二、胡风诗歌理论体系胡风的诗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象论胡风认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
意象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音乐性论胡风认为,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只有具有音乐性的诗歌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精神现实主义论胡风认为,精神现实主义是一种以真实反映现实为目标,同时注重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流派。
精神现实主义强调诗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现,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这种理论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胡风诗歌批评标准胡风的诗歌批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标准胡风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有真实性。
诗人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夸大、不虚假。
只有真实的诗歌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胡风简介[攻略]
简介胡风(1902年~1985年),男,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
湖北蕲春人。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00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
00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
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一度任职于国民党的宣传、文化部门。
00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曾参加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所艺术研究会,从事普罗文学活动。
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
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
001934年与梅志结婚。
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
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由此开始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这一时期发表大量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结集出版了《文艺笔谈》和《密云期风习小记》,还出版了诗集《野花与箭》与一些译作。
00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创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001945年初主编文学杂志《希望》,以配合延安的整风运动。
胡风期望通过该杂志,展开真正的争论,批评党的官员中的教条主义,但是,他也因此遭到批判,杂志也被取消。
这一时期著有诗集《为祖国而歌》,杂文集《棘原草》,文艺批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散文集《人环二记》,译文集《人与文学》等。
00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
关于胡风的批判解析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一、批判的缘起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 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
主观战斗精神
• 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就是指在作家的立场(包括阶级 立场)支配之下,作家在创作中产生的某种热情和理
想,以及由之而形成的积极进取、奋斗、创造的精神。
• 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或“主观战斗精神”论可以分 为文学创作的认识论和作家成长的人格论两个层面来 理解.
作为认识论的主观战斗精神
• 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突进、相克相生。胡风引了前苏联 阿· 托尔斯泰的话:“写作过程——就是克服的过程。你克服 着材料,也克服着你本身。”胡风解释说: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概述
• 1、文学的本质论:唯物主义 • 2、文学形态论:主客体之间的相生相克、 到处有生活论、自我扩张与主观战斗精神 • 3、文学的功能观:启蒙主义(人民精神创 伤说)
主客体之间的相生相克
胡风认为,在艺术活动中,作家、艺术家没有生活 当然不行;只是一般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也不行。 主客体——作家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动的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主体对创作对象的克 服过程和自我扩张过程。所谓克服过程即是指 “主体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扩大、 纠正)主体’,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克服,胡 风形象地称之为“相生相克”,“这就是现实主 义底最基本精神”。
反对主观公式主义
主观公式主义也是缺乏对现实正确、深入把握,只‚依据一种 理念去造出内容或主题。‛ 它是‚从脱离了现实而来的,因而歪曲了现实。或者漂浮在没 有深入历史内容的自我陶醉的‘热情’里面;或者不能透过 政治现象去把握历史内容,透过对于历史内容的把握去理解 政治现象,只是对于政治现象无力地演绎;或者僵化在抽象 的(虚伪的)爱国主义里面,完全不理解这个‘爱国主义’ 已经转化成了反历史反人民的武器,落趣味。……主观公式主义者, 由于不能体现‘客观之道’,因而歪曲了也就是压杀了‘主 观之力’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选集第一卷P414-415)
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的开题报告
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的开题报告题目: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胡风(1908-1995)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主要代表作品为《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泰戈尔及其诗》等。
在20世纪30年代,胡风发表了一系列文论文章,其中以《文学改良刍议》和《发表青年言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代表,提出了文学必须批判陈旧的传统文化,追求现代性和民族性,为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胡风的文论中,诗歌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现文学的灵魂”,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提高文学艺术水平、推进文学改良的重要手段。
同时,在胡风看来,诗歌还是表现人类感受、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精华和浓缩。
因此,诗性成为了胡风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胡风文论中诗性概念的分析和探讨,探究其诗性表现与成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胡风文论的思想内核和艺术追求,为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胡风文论中诗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对《文学改良刍议》、《发表青年言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文论文章的分析,探讨胡风对诗性的定义和表述,研究诗性在胡风文论中所指的具体范畴和特点。
(2)胡风文论中诗性表现的方式和形式。
通过对胡风的诗歌创作、他对他人诗歌的审评以及他对诗歌创作的指导与批判等方面的研究,探究胡风所推崇的诗性表现方式和形式,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现特点。
(3)胡风文论中诗性成因的探究。
通过对胡风思想及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学理论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探究胡风文论中诗性的成因,分析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历史比较、批评分析等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对文论文章的精读,深入探讨胡风对诗性的定义和表述,理清其脉络和内在逻辑。
胡风的诗歌
胡风的诗歌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充满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以下是胡风的一些代表性诗歌作品:
《向日葵》:
太阳快落山了,
小丫头啊,
快赶紧看看你的向日葵,
天黑了怎么仍然在往太阳边上望呢?
你的向日葵很美,
我想渡过夜,
我就到你家去吧。
《苦难的旗帜》:
漆黑的夜里闪着火光,
我听见沉甸甸的脚步声。
紧握手中的火把,
走上前排,
那是苦难的旗帜飘扬。
《思乡诗》:
金黄色的麦浪里,
迎接我两只小鸟。
它们是我的朋友,
劝我回故乡的亲人边。
可是故乡的亲人边,
那里还是乡村野营。
这些诗歌作品展现出胡风对乡土生活和人民命运的关注,抒发了他对真挚情感的表达和对苦难的深思。
胡风的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真实感人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深入观察而广受赞誉。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回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回复题目: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及其影响引言:胡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之一,以他勇于挑战传统与探求社会进步的精神闻名于世。
他的三十万言书是他晚年的著作,内容丰富而深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为主题,分步阐述其主要观点,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主要观点:1. 胡风与新文化运动:胡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该运动,大胆呼吁改革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
2. 三十万言书的创作背景:胡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历经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经历了内斗争,这些都成为他写作三十万言书的背景。
3. 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a. 批评官僚主义:胡风在书中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官僚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根源。
b. 呼吁言论自由:胡风坚定主张言论自由,他认为言论自由是保障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批判与创新的源泉。
c. 提倡婚姻自由:胡风对于婚姻制度的批判也是三十万言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呼吁消除包办婚姻,推动婚姻自由化。
d. 推广科学知识:胡风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三十万言书的影响:1. 社会反响:三十万言书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胡风的观点,认为他勇于揭示社会问题的真相;另一部分人则对他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他的言论过激。
2. 扩大了公众注意力:三十万言书的发表使更多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官僚主义、言论自由和婚姻自由等议题,这为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提供了推动力。
3. 对后续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胡风的观点为后续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后来的运动,但他的观点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启发,推动了中国社会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4. 文化领域的影响:胡风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倡导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胡风给中央的报告中的主要观点
胡风给中央的报告中的主要观点
胡风给中央的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呼吁实施政治改革:胡风认为中国需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民主制度。
他强调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2. 批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胡风在报告中反复强调中国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他呼吁中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清除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3. 呼吁取消劳动教养制度:胡风指出劳动教养制度对人权的侵犯,认为这种制度应该被废除。
他认为劳动教养制度是不公平和违反人权的,应该建立公正的法治环境,保护公民的权益。
4. 呼吁言论自由和知识自由:胡风在报告中强调言论自由和知识自由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知识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进步。
他呼吁中央采取措施保护和促进言论自由和知识自由。
这些都是胡风在报告中的主要观点,他希望通过这些观点的实施,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三十万言书》是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风。
出版时间2003年01月,页数379页,定价26.00。
该书共分四部分:一、几年来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四、作为参考的建议。
前面附有给党中央毛、刘、周等领导同志的信。
共约28万字。
相传成习,以“三十万言书”称之,这也是本书命名的来由。
该《报告》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是研究胡风的重要资料。
胡风在这份长达四十页的书面意见中,要求党的高级领导人对文艺界的问题负起责任;为文艺界的整风鸣锣开道。
他认为文艺界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由旧社会遗留下来并在新社会继续发展的。
因此,他建议开展一次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
他还对当时文艺界的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无情的讽刺。
他的这些主张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摘要:
一、胡风的背景和身份
二、三十万言书的起因和经过
三、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
四、三十万言书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他出生于1902 年,逝世于1985 年。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十万言书是胡风在1955 年发表的一篇长篇文学评论,题为《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报告》。
这篇文章长达三十万字,详细阐述了他对解放以来中国文艺实践的看法和批评。
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解放以来中国文艺实践的总体评价。
胡风认为,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有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
他主张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是为政治服务。
2.对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探讨。
胡风认为,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但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创作方法,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3.对文艺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的探讨。
胡风认为,文艺批评应该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不能以政治压倒艺术,也不能以艺术压倒政治。
4.对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
胡风认为,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三十万言书发表后,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尽管胡风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氛围相悖,但他的观点对文艺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胡风案件的反思: 对于胡风案件的反思
以李新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对胡风的批判已经是对鲁 迅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整肃也成了对鲁迅思想和 文学方向的整肃。责任方面,无论中国大陆内外,文 学界普遍认为,中共,尤其是毛泽东负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甚至有观点认为,舒芜的信只是给予毛泽东一 个“可以下的台阶”,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加 之纠缠不清的文艺流派争执甚至“文人相轻”的传统, 产生了政治定性,群而攻之的历史悲剧。 进入21世纪,谢泳等学者将目光转移到制度层面,指 出五十年代的“文字狱”并非个人所为,而是制度化 暴力的产物。
结果: 结果:
一方面: 学界已意识到“三十万言书”的理论意义, 誉 之在坚持实践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之上, 依旧强调着作家这一实践主体及其能动作用, 几乎成为现实主义不可或缺的灵魂;
——许道明: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
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文学批评力作。
——高文波: 《胡风文学批评研究断想》
另一方面: 结果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他非但没有获得信任 和缓解矛盾,反而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最 后升级为政治问题,胡风和他的朋友们被强加 上“反革命集团”的罪名而受到镇压,这个冤 案直到80年代才逐渐平反。
历史遗留及影响 :
当时的中共认为,利用胡风事件,大张旗鼓地 发动群众来进行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 运动,是正确且必要的。 其直接成效:仅仅两月,就揭露出反革命分子 和各种“坏分子”29230人,“反革命嫌疑分 子”12488人,还发现了为数甚多的“小集 团”。 但至1980年代,胡风从政治上、历史上、文 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 胡风案件也被官方承认为一大“冤案”。
“五把刀子”说 五把刀子” 五把刀子
※ 作家要从事创作实践, 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 主义世界观不可,否则, 不可能望见和这个“世界 观”“一元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影 子, …… ※ 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 日常生活不是生活,…… ※ 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 ※ 只有的缺点; 如果接 受国际革命文艺和现实主义文艺的经验, 那就是“拜 倒于资产阶级文艺之前”。…… ※ 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 题材能决定作品的价值, “忠于 艺术”就是否定“忠于现实”, ……
胡风
《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BY: 郑小敏 学号:2010052606
胡风简介: 胡风简介:
胡风(1902-1985),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文艺理论家。原名张光人,湖北蓟春县人,曾 用笔名谷丰、高荒、张果 。
《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1954 年3月至7 月胡风写了《关于解放以来的文 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以后所谓的“ 三十万 言”。
内容: 内容:
几年来的经过简况 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抖 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 作为参考的建议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几年来的经过简况 》即
相关历史背景: 相关历史背景:
1、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论争 : 他一方面要洗掉别人加给自己的理论污垢, 另一方面争取向党中央传递自己的心声, 汇报几年 来文艺界的真实情况。 2、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的主张的差异所致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张 ——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胡风案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现象也被视为文革的“热 身”:凭空捏造、舆论动员、全国声讨,从行动到大 批判语言都惊人的类似。由舒芜“献私信构筑‘反革 命材料’,卖友求荣的道德败坏倡导,导致此后打小 报告、作窃听机器者群起,知识分子和全民道德崩溃, 假大空盛行。 同时,当时的大陆媒体,尤以《人民日报》为首,受 到政治干预,完全成为政治宣传机器,用政治斗争代 替学术讨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新闻界 自身的形象也受到损害。”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
由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有关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胡风调动现实主义理论修养, 驳斥了林默涵、 何其芳的攻讦, 甩掉了他们强加的理论“原则” 帽子;
第二板块:关于几个具体论点,在理论细节上 进行申辩; 第三板块:关键在哪里? 胡风主动出击, 对林、何的理论批判鞭辟 入里、咄咄逼人, 理论批评自由舒展。
影响: 影响:
知识界空气空前沉闷,知识分子心情压抑,意志消沉, 政治热情、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挫伤。 最为脆弱、敏感的文艺界批判后的萧条表现的尤为明显。 此后的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问题,进一步加 剧了文艺界的紧张氛围。文艺作品不但数量少,而且 题材狭窄、刻板印象、公式化现象严重。 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性的疑虑、压抑和恐惧,他们对 此极为不满。肃反的扩大后来为1957年“鸣放”运动 中表达最多的一个话题,同时缺乏真实客观的信息为 依据,中共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 一定程度上为反右运动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