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合集下载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一)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一)

-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背景和经历- 胡风的早期生活和成长经历- 胡风在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和地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和阐述- 书中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书中对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批评和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影响和意义- 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对于思想启发和社会变革的作用- 对于后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的早期生活和成长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思想观点和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曾经在中国文艺界和学术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观点和作品一度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胡风三十万言书》是胡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著名著作,这部书涉及了许多领域的思考和阐述。

首先,书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和阐述非常丰富多彩,胡风在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价值的看法。

其次,书中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胡风在书中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矛盾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表达。

最后,书中对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批评和观点也是其引起争议的核心之一。

胡风在书中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评论,他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影响和意义在于多个方面。

首先,这部著作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这部著作对于思想启发和社会变革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最后,这部著作对于后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发展未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原创版)目录1.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2.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3.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指我国著名诗人、评论家胡风(原名:张光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论文,全文共计三十多万字。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新文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密切关系。

2.详细论述了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客观评价,强调了他们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贡献。

3.胡风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的理论主张,包括文学的真实性、人民性、现实主义等方面。

他认为新文学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斗争,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4.胡风还对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如脱离实际、粉饰太平、追求形式等,对于纠正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后世的影响】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推动了新文学理论的发展。

胡风的理论主张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新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文学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后来的文学评论树立了典范。

3.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新文学运动的全面梳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最新版)目录1.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2.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3.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社会的影响正文【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概述】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指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胡风在 20 世纪50 年代至 70 年代期间所写的一系列评论、论文、书信等文字,总计约三十万字。

这些文字涉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文化批判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评论:胡风在这些文字中对许多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

他的评论独具匠心,能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价值。

2.文艺理论: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理论的观点。

他认为,文艺创作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

3.文化批判:胡风在文字中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和不足。

他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提倡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4.书信往来: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中还包括了他与友人、同事、学生等人的书信往来。

这些书信展现了他的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社会的影响】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评论和理论观点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同时,他的文化批判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当时的文化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是他在1955年被捕入狱期间所写的一部著作,书中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现状的深刻批评和反思。

《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胡风批评了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现象。

他认为中国的官僚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权力被滥用和腐败,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他呼吁改变这种现象,建立透明、廉洁的政府机构。

第二,胡风关注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

他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消除贫困和不公平。

第三,胡风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审查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他认为现有的审查制度压制了创新和自由,限制了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表现空间,影响了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他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创作,主张取消对艺术和文化的过度干预。

第四,胡风呼吁建立民主法治的国家制度。

他认为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基石,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体系和民主选举制度,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总的来说,《三十万言书》反映了胡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批评,呼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兴 文 艺 。⑦
四”精 神 的批评框 架 。但是 ,胡风批评框 架 中的巾
西文化 暨中西文 学 比较 ,又不 同于 “ 四” 五 ,没有

些新文化倡 导者身上 突出的学 院文化 特征 , 胡风
[ 稿 日期】2 1—32 [ 收 0 20 —0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中国左翼文学研究” (5 W02 ;广 东省哲学社科 “ 一扛” 划项 } 0AZ 0 ) 十 J
主 ’/“ 客观主 ’ 自然主 ’倾向的对立和斗争 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丈学创作的切 /“
实感 受与认 识之 上 ,是通 过他 的左 翼文 学批 评发展 起 来 的。
[ 关键词] 左翼文学批评;胡风 ;“ 三根理论支柱” 苦闷的象征 主观公式主义”/‘ ; ;“ 喀
观 主 义” /“ 自然主 ’
是与他 认识 中的中国国 民性有着 “ 几千年精神 奴役
的创伤 ”内在相联系 的 ,即在他看 来 ,在 中国人 【 { J 占去绝 大多数 的农 民是小私有者 ,他们 是 “ 封建 在 主义底 几千年 的支配 下面 生活 了过来 的” ,因而存
如 温儒敏教授 所说 ,胡风文学批评有 “ 三根 理论支 柱 ”① ,体 现在 “ 三根 理论支 柱”建立 起来 的文学 批 评整体框 架之 中:其一是他 的 “ 界进步 文艺支 世
又冷的路 卜旬的 色马 ,我都在 自己的独特的 领悟之下得到感激了。…一 也许正 因为如此,有岛
武 郎在 与 幼小者 )里 面对 于 ‘ ) ‘ 无劫的世界 ’的顶 礼 ,几次地读 着它我都激 动地流 了泪。在 中 国新文
学创作 里 面发 现 了真 实 的赤裸 的人生 和它 的搏 战 ,
13 9 0年代 多元共 存 的状况 逐渐 为上升 为左翼 “ 共 识 ”的意 识形态所 改变 ,为这 一意识形态所 支撑 的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在题材的问题上让作家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制,作家应根据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和适于自己艺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去确定写作的题材。

他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

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2)倡导作家勇敢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因为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意在纠正当时创作显露出的一种贬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一味将人民抽象化理想化的“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

他要求作家不仅要弘扬赞美人民精神的光明面,同时也要揭示其精神病弱,他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指出:“在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面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起来的道路。

”提倡作家用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拥抱现实、突入现实、肉搏现实,从改造现实的角度去把握和表现现实。

同时,在主体精神拥入对象生命深处的过程中,作家也要不断地用对象的真实性来修改、促成自我主观意图,引起深刻的自我斗争。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客观主义”、“公式主义”、“抗战八股”等不良创作风气而提出的。

他要求作家以自我生命的热情与苦痛去感受人民的热情与苦痛,与人民生活真正结合为一体。

正是在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下,七月派的小说与诗创作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流派特征——以痛苦为基调的情绪世界和富有力感的审美追求。

(3)胡风还提出了“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综上,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阐述了他的主观精神战斗论,是他多年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化的结晶,事实上,这个理论也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理论,它带有相当强烈的那个时期的革命意识形态,它是胡风个人对文学的体验与对时代的革命要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同时也是团结在《希望》和《七月》杂志周围的那些文学同仁的共同理念。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关于胡风的批判详解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一、批判的缘起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

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摘要:胡风文艺思想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其纵向表现为。

虽然在胡风那个年代,压倒多数的文艺理论将胡风的思想批判的体无完肤,甚至是以此为胡风定罪,但这并不影响胡风的重要文艺思想对以后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者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文艺与生活主观战斗精神胡风的悲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胡风谈到诗人时曾经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他将战士和诗人看作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胡风就是一位融战士与诗人于一体的现代知识分子。

他以其独立不羁的主观战斗精神、爱憎分明的批判精神、执著于面对现实的精神,从事文学运动和理论批评,却遭到了令。

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是一个长于形象思维的诗人,同时具有不弱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这是在胡风《时间停止了》发表后时代对胡风最大的评价。

从诗中可以当时很多文人对新时代的到来,大部分人是充满了欣喜,非常欣喜之情的。

这可以说是当年一个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因为穷苦的人民有了土地,开始翻身做了主人:因为清苦的工人寻找到了新的职业,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时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新的时代到来,但是人们同时也隐约看到了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胡风在诗中对未来文化状态自己的隐隐担忧以及对文艺会不会出现灰色时期的担忧。

胡风的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前兆的,1949年7月,在尚未改名为首都的北平,举行的解放区革命作家和国统区进步作家会师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从政治高度发表的作为文艺界指导思想的理论与胡风当时强调的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整个文学理论还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会上,矛盾把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贬的一无是处,其中特别对胡风的文艺理论和编辑工作不点名的进行批判。

但这些并不影响胡风重要文艺思想对文艺界的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文艺与生活关系上的重要理论及对鲁迅创作传统的延续,对当时和现代的文学发展以及作家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和概述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1.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2.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3.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4.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三、胡风三十万言书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胡风三十万言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文献,它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新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了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他认为,中国的文学应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表现民族的精神风貌。

同时,文学也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许多作家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大众气息的作品。

二、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他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品格,只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文学才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一观点对于纠正当时文学界流行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许多作家回归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生活,挖掘人性的真实。

三、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强调文学应该具有阶级性。

他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

因此,文学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许多作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四、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坚决反对文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他认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是文学的两大弊病,它们限制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文学应该摆脱这些束缚,走向自由和多样。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法,探索文学的多种可能性。

总之,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胡风的批判解析

关于胡风的批判解析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一、批判的缘起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区大经桥乡人。

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 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

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

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

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胡风“三十万言书”解读

胡风“三十万言书”解读

作者: 高文波[1]
作者机构: [1]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108-11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胡风;“三十万言书”;现实主义;主观战斗精神
摘要:“三十万言书”整体具有浓重的愤激、驳诘情绪,但又有明显的文学理论批评色彩。

其中第二部分《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思路设计相当大器,思辨力强,由三个板块组成:在第一板块中,胡风调动现实主义理论修养,驳斥了林默涵、何其芳的攻讦,甩掉了他们强加的理论“原则”帽子;在第二板块中,则在理论细节上进行申辩;在第三板块中,胡风主动出击,对林、何的理论批判鞭辟入里、咄咄逼人,理论批评自由舒展。

他不无情绪化地归纳出林、何批评思维方面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名噪一时的“五把刀子”说。

胡风的理论批评固然有力,但似乎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倾向,他对“题材决定”论的指责可为著例。

胡风与书评(一)

胡风与书评(一)

胡风与书评(一)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著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诗人、作家。

他一生著作甚多,收入《胡风全集》的文章有十卷,四百四十多万字,在他的评论文章中,书评占有一定的分量。

关于书评,胡风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原则,要对进步的作者、进步的读者负责,要批评落后的思想,要探索和反映时代精神。

他1936年在《〈文艺笔谈〉序》中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艺批评,离开了服务人生,文艺批评的存在价值也就失去了。

”“健全的文艺批评却是要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创作活动的发展而存在,而成长的。

”评论要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人生,要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这是胡风书评一贯坚持的原则。

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思想更显突出。

1944年他在《试答〈青年生活〉问“怎样作文艺批评?”》中说:“我们所要求的批评家,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被生活经验所培养出来的锐敏的感应能力,要有坚贞的人生愿望,以及从人生愿望所产生的勇敢的突击气魄。

批评家……得是认真的生活者,积极的战斗者。

”“文艺批评的战斗任务一方面表现在对落后的心理意识及其美学特征的批判,一方面表现在对于进步的心理意识及其美学特征的发扬。

批评家的任务是要和作家协力地发掘而且改造这时代的精神。

”在他的书评理论中,这两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对书评问题阐述比较系统,所论有相当的深度,也有相当的水平。

他从1934年开始写书评,第一篇是《林语堂论》,紧接着写了《张天翼论》,还有《五四时代的一面侧影——半农杂文》、《耶林》等。

这些都是综合性评论,将评人评书融为一体。

他评论林语堂,是读了他的作品之后,认为他的所谓“幽默”、“闲适”、“小品文”,影响了读者,对读者有害,为了消除他的消极影响,才写了《论林语堂》。

对张天翼,当时被看作左翼文学新的杰出作家,胡风认为他的作品没有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实际上,他的唯物主义,不过是对历史对人民采取旁观态度,以为都不过如此,都一目了然,不过是他‘讽刺’或‘冷嘲’的对象而已。

胡风和《三十万言书》

胡风和《三十万言书》

胡风和《三十万言书》
张进标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胡风的文艺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点,又富有浓厚的启蒙色彩。

在处于极大争议之时,他怀着对党的无限的忠诚与信任,写下《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
实践情况的报告》,全面阐释自己的"在实践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呼吁清除
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中国文艺体制建设的一部"资治通鉴"。

【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张进标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胡风"三十万言书"解读
2.“统一战线”政策与胡风的错位理解——重读“胡风三十万言书”
3."宁愿和山岩般的命运相撞击"--读《胡风三十万言书》
4.胡风文艺思
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5.“胡风批判”的历史考察——论四十至五十年代
对胡风的三次批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回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回复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回复题目: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及其影响引言:胡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之一,以他勇于挑战传统与探求社会进步的精神闻名于世。

他的三十万言书是他晚年的著作,内容丰富而深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为主题,分步阐述其主要观点,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主要观点:1. 胡风与新文化运动:胡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该运动,大胆呼吁改革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

2. 三十万言书的创作背景:胡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历经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经历了内斗争,这些都成为他写作三十万言书的背景。

3. 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a. 批评官僚主义:胡风在书中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官僚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根源。

b. 呼吁言论自由:胡风坚定主张言论自由,他认为言论自由是保障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批判与创新的源泉。

c. 提倡婚姻自由:胡风对于婚姻制度的批判也是三十万言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呼吁消除包办婚姻,推动婚姻自由化。

d. 推广科学知识:胡风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三十万言书的影响:1. 社会反响:三十万言书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胡风的观点,认为他勇于揭示社会问题的真相;另一部分人则对他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他的言论过激。

2. 扩大了公众注意力:三十万言书的发表使更多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官僚主义、言论自由和婚姻自由等议题,这为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提供了推动力。

3. 对后续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胡风的观点为后续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后来的运动,但他的观点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启发,推动了中国社会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4. 文化领域的影响:胡风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倡导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

胡风三十万言书的基本观点摘要: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与目的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1.现实主义文学观2.民族形式论3.人民文艺观4.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三、胡风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四、胡风三十万言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正文:胡风,原名胡梦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三十万言书》是他于195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些问题而写的一篇长篇论文。

这篇文章言辞激烈,论述深刻,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胡风三十万言书的背景与目的《三十万言书》写作的背景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界在探索新的文学道路,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胡风写作这篇论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推动我国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二、胡风三十万言书的主要观点1.现实主义文学观:胡风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人民服务。

2.民族形式论:胡风提倡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民族特色的表达,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学形式。

3.人民文艺观:胡风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启发和引导人民的作用。

4.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胡风在文章中严厉批评了当时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呼吁文学家们摆脱教条主义,勇于创新。

三、胡风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三十万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界的思想解放,促使文学家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

其次,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文学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的表达。

四、胡风三十万言书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尽管胡风三十万言书发表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但它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提醒我们,文学创作应始终立足于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1950年到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一次重大的文艺思想争论和文艺批判运动;1954年到1955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这是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坛三公案(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

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

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

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

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内容
摘要:
一、胡风的背景和身份
二、三十万言书的起因和经过
三、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
四、三十万言书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他出生于1902 年,逝世于1985 年。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十万言书是胡风在1955 年发表的一篇长篇文学评论,题为《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报告》。

这篇文章长达三十万字,详细阐述了他对解放以来中国文艺实践的看法和批评。

三十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解放以来中国文艺实践的总体评价。

胡风认为,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有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

他主张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是为政治服务。

2.对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探讨。

胡风认为,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但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创作方法,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3.对文艺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的探讨。

胡风认为,文艺批评应该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不能以政治压倒艺术,也不能以艺术压倒政治。

4.对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

胡风认为,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三十万言书发表后,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尽管胡风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氛围相悖,但他的观点对文艺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胡风和胡风冤案成员们的历史功绩,绝不仅只在于他们自身所建树的成就和实现的生命价值;还在于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在亿万人民心中唤醒了良知,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记录了一次可怕的历史大倒退。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关于对胡风《文艺报》的批判及“三十万言书”批判的焦点、批判的模式、及其教训。

19世纪俄罗斯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说过:“充分的理解过去一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一我们可以揭示未来意义一向后看一就是向前进。


胡风冤案最终以“反革命集团”定罪,七月流派作家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不仅仅是根据胡风的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被视为异端而蒙受批判,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他的文艺思想在不少方面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所出人,特别是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们存在深刻的分歧.尽管在理论原则方面胡风与《讲话》基本一致,但是他反对将《讲话》提出的理论原则简单地引申到文艺领域,代替对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的阐说,也不赞成简单照搬解放区文艺运动的一系列做法。

虽然胡风从来不曾公开对《讲话》提出质疑和批评,但他在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

在同友人的私下交往中,他反对把《讲话》当做“图腾”,也不认为《讲话》“彻底”或“根本”解决了文艺的诸多问题;在公开的场合,他一直同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人进行争辩,批评他们的观点是“庸俗社会学”、“机械论”、“教条主义”,苦心孤诣而又执着不悔地企图用自己的意见取代他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

不论胡风的文艺观点是否正确,当他十余年如一日地批评那些被视为“正统”观点时,在客观上就给人留下了“异端”的深刻印象。

1954年12月,周扬在文联、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公开挑明:胡风的“许多观点和我们的观点是有根本的分歧的”,并“历来就存在着分歧”。

因此,马蹄疾在《胡风传》中总结胡风获罪的根本原因是:“除了建国以后一直贯穿着“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这样一条左的政治路线外,还因“图腾”案触怒了毛泽东,毛泽东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两条按语,才给胡风定性定罪。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针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林默涵1953年1月发表于《文艺报》上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ca},他们找到“根本区别”是,“对于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的两种答案:依照《讲话》的指示,根本问题是文艺工作者缺乏为工农兵的共同目标,是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解决的办法,是改造自己的思想。

依照胡风的理论,根本问题,是作家主观战斗精神不够强烈或者衰落了,解决的办法是加强作家的主观精神。

”由这一“原则性的分歧”出发,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批判胡风在世界观问题上,“否认作家的世界观的作用,否认革命的作家必须取得革命的阶级立场,自然也就是否认文学艺术中的党性的原则”;在现实主义的问题上,不仅混淆了旧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连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在生活与题材的问题上,“否认今天的革命作家必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否认必须描写他们,尤其是否认必须描写他们的觉悟性,描写他们的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描写他们中的先进人物、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把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和民族的文艺传统完全割断”,“是民族遗产的极端否定者”。

在胡风的文艺观点中,最遭垢病的是“主观战斗精神”,批判者认为,这是胡风文艺思想之所以具有“根本性质的错误”的症结所要。

林默涵和何其芳指出,“主观战斗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危害主要有三点:“第一,胡风片面地不适当地强调所谓‘主观战斗精神’而没有强调更重要地忠实于现实,这根本上就是反现实主义的;第二,胡风所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是没有阶级内容的抽象的东西。

因而他所说的现实主义也就只是一种没有阶级内容的抽象的东西、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胡风这种理论的实际效果,就是阻碍文艺工作者认识思想改造的必要性。

因为依照胡风看来,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问题,不是改造自己,以转人工人阶级的立场,而是加强那种抽象的超阶级的所谓主观战斗精神"。

其实,今天我们重读胡风的有关论着,不难发现许多指贵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胡风在强调“主观战斗精神”的同时,比许多同时代的批评家更重视、更强调忠实于现实,他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本身就包括了“生活底深人和胸怀底扩大”这两个方面。

他毕生都认为“现实主义的中心问题是‘写真实’,因而指贵胡风“没有强调更重要地忠实于现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其次,胡风也从不否认先进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积极影响,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健康的人生观能够使作者有力量更深人真实”,“正由于作者底人生观和世界观底正确,从接触客观生活中所发生的感觉、情绪,才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现实斗争才能有积极的意义。

”他也相当重视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和世界观的改造,多次说:“深人到实际斗争也就是和大众的结合里面,这正是文艺运动在今天的主要任务。

在胡风看来,世界观是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之一,在实践斗争中改造世界观是增强主观战斗精神的途径之一。

因此批判者在这方面的指贵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