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便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分化衍变, 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派别。从世界 范围来看 , 迄今为止, 至少已经形成了苏联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左翼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苏联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 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一
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在 20 世纪 世界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流派中 , 马 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是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当然 , 由于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传播、 发展过程中 所遭遇的不 同的文化条件、 不同的现实、 不同的历史背景 , 以 及它所面临的不同的文艺对象和文艺问题 , 结果
[ 1] ( P299)
众所周知, 世界 性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与 20 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密不可分 的。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苏 联建立以后, 随着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 苏联文艺 界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与旧文学截然异质的新作 品, 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 新现象。文学的发展 变化要求文艺理论对创作中的新问题、 新经验加 以总结, 以便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实践, 推动文学 的进一步繁荣。所以, 在当时, 几乎所有的苏联作 家、 理论家都十分注意创作方法的问题, 从各种不 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口号。 在创作方法问题的探讨中 , 俄罗斯无产阶级 作家联合会( 简称 拉普 ) 最后提出了辩证唯物主 义创作方法的口号。认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 ! 这不仅是一定的世界观 , 也是作家的不同方 法 , 公开号召无产阶级艺术家 应该站在先进的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 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
第二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学的性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一、形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1、首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1)五四运动前: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2)五四运动时:选择马克思主义。
2、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晶(1)毛泽东以前的思考者:李大钊、瞿秋白、矛盾、鲁迅等。
(2)毛泽东3、再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文艺思想建立在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其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
1、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2)文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服务:关键在于解决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2、全面阐明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指明了道路。
(1)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3)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社会生活是文艺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3、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回答了文艺与社会、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事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1)文艺与社会:文艺有社会性,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2)文与政: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3)文与革命: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4、深入阐释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
(1)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
(2)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原则,文艺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
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
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
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
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
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
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
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
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
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
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
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
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
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概述胡风的文艺思想(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在题材的问题上让作家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制,作家应根据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和适于自己艺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去确定写作的题材。
他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
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2)倡导作家勇敢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因为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意在纠正当时创作显露出的一种贬低知识分子历史作用,一味将人民抽象化理想化的“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
他要求作家不仅要弘扬赞美人民精神的光明面,同时也要揭示其精神病弱,他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指出:“在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面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起来的道路。
”提倡作家用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拥抱现实、突入现实、肉搏现实,从改造现实的角度去把握和表现现实。
同时,在主体精神拥入对象生命深处的过程中,作家也要不断地用对象的真实性来修改、促成自我主观意图,引起深刻的自我斗争。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客观主义”、“公式主义”、“抗战八股”等不良创作风气而提出的。
他要求作家以自我生命的热情与苦痛去感受人民的热情与苦痛,与人民生活真正结合为一体。
正是在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下,七月派的小说与诗创作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流派特征——以痛苦为基调的情绪世界和富有力感的审美追求。
(3)胡风还提出了“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综上,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阐述了他的主观精神战斗论,是他多年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化的结晶,事实上,这个理论也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理论,它带有相当强烈的那个时期的革命意识形态,它是胡风个人对文学的体验与对时代的革命要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同时也是团结在《希望》和《七月》杂志周围的那些文学同仁的共同理念。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范际燕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7)001
【摘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总页数】8页(P43-50)
【作者】范际燕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胡风”第一枝——读《胡风文艺思想新论》 [J], 吉彦波
2.在文艺思想斗争中初露锋芒——胡风早期文艺思想评述 [J], 安涛;马超;王锁林
3.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开拓之作——《胡风文艺思想新论》平议 [J], 巩子孝
4.在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透视胡风文艺思想——武汉地区“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撮要 [J], 李俊国
5.读者意识:胡风文艺思想未经阐发的重要内涵——兼及胡风理论命运的一种解析[J], 谢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南方各省势如破竹的进军声中,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华民族历史即将揭开光辉一页的日子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
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历史的开始。
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1949年6月30日至7月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解放区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大会师,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文集》),厚达599页,充分完整地记录了这次会议。
“第一次文代会”有几个“特殊代表”,其中“没有到会的代表”是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
那年5月,他突然中风半身不遂、生活困顿几乎无力医治。
正好周恩来派人来邀请他参加“第一次文代会”,立即对他家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雪中送炭,解他一时之急。
7月开会,张恨水虽然不能出席,仍然被列为平津代表,成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第一节伟大的开始或确认革命文学的历史图谱1949年7月2日,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正式代表及邀请代表共计824人。
由此拉开新中国文学艺术历史之激动人心的序幕。
时间开始了胡风诗歌论资料
_时间开始了_胡风诗歌论资料胡风的诗歌论资料胡风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诗歌论资料涵盖了他对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诗歌批评等多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胡风诗歌创作思想胡风的诗歌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生活体验胡风认为,诗歌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体验。
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只有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诗歌。
2.追求独特风格胡风认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风格是他的个性、情感和艺术才华的综合体现。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追求独特的风格,避免模仿和抄袭。
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3.强调情感表达胡风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
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只有情感表达真挚、深刻,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二、胡风诗歌理论体系胡风的诗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象论胡风认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
意象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音乐性论胡风认为,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人应该在创作中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只有具有音乐性的诗歌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精神现实主义论胡风认为,精神现实主义是一种以真实反映现实为目标,同时注重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流派。
精神现实主义强调诗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现,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这种理论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胡风诗歌批评标准胡风的诗歌批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标准胡风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有真实性。
诗人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夸大、不虚假。
只有真实的诗歌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作者: 季水河[1]
作者机构: [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83-9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相同贡献;主要差异;形成基础
摘要:毛泽东与胡风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们共同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观,以典型论为核心的文艺创作观,以大众性为主导的文艺方向论;但他们的文艺理论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对待创作主体的态度不同,对待创作对象的态度不同,对待世界观作用的态度不同;他们文艺理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是:救亡与启蒙的不同侧重点,接受与继承的不同遗产源,前方与后方的不同活动圈。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主旋律:作为我们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 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 要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来进行领导。
➢要把加强和改善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 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关于文艺与革命事业的关系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 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 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 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 可少的一支军队。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 大的影响于政治。
的科学总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 的基本内涵
“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相结合 丰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 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艺创新 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新要求 “三贴近”的原则
➢提出“二为”方向的背景: 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 不同意“文艺离政治越远越好”的主张。
冯雪峰 1903—1976
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 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湖畔》、《乡风与 市风》、《回忆鲁迅》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中国 化的过程中,冯雪峰是最有代表 性的人物,革命现实主义理论是 其理论批评的核心内容,生活、 真实、主观力等命题是其重要组 成部分。
胡风 1902—198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
50~60年代文学史概况
3. 影响:
对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不仅没有进行 纠正,反而予以肯定,“左”倾思想明显,指导思想上发生 了严重失误。
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 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 重的“苦操奇行”行 乞兴学
3. 影响
➢ 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 存在的片面之处为以后的文艺发展埋下隐患,如片面强 调塑造新英雄人物等。
第三次文代会
1. 时间: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
7月23日毛泽东接见部分代表
2.主要内容(P45)
➢ 总结了第二次文代会以来的成绩和经验; ➢ 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 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
新红学派
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红楼梦》研 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 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使《红楼梦》研究发生了革 命性变化,新红学派逐渐代替了旧红学派。后来人称其后的 研究就叫“新红学”。
俞平伯
2. 对俞平伯的批判
➢ 批评俞平伯的唯心主义批评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 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 义作品。
➢ 批评俞平伯否定了《红》所体现的具有丰富人民性的现 实主义传统;
➢ 批评俞平伯醉心于琐碎的考证。
3. 影响
➢ 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待古典文学研究 中的问题
➢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胜利,污 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中国民族。
胡风的美学思想
作者: 陈辽
作者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67-70页
主题词: 美学思想;胡风;美学观;林语堂;至上主义;文艺思想;建国初期;留学日本;作家;鲁迅
摘要: <正> 胡风在文艺理论上自成一家,在美学上也有他独特的美学思想。
建国初期,胡风的美学思想有相当影响。
胡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解放前形成的。
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但也受到“拉普”的影响。
回国后,他参加了“左联”,受到鲁迅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唯物的美学观。
胡风是以对唯心主义美学的批评来开始他的美学活动的。
他在《林语堂论》中指出,林语堂的“中心哲学,就是意大利克罗车教授底美学思想”,“这个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上就是斯宾加恩底表现主义的批评,也就是‘创造与批评本质相同’的创造的批评”,“对于这个个性至上主义,对于这个。
胡峰的文艺理论
胡峰的文艺理论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体系中,文学是从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并且他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和创作经验。
尽管这样的文学本体论确实遭到后来其他人的质疑和声讨,但在文学的本源问题上,胡风始终最关注的却是文学与生活的问题。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在胡风看来,对于创作主体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统一就要求作家在创作、生活、与他们主观思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缝隙。
其实,在关于文学本质与起源的问题上,胡风更支持“游戏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和目的”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胡风主张作家应该有勇气描写生活的真实,这种创作思想与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的现实主义不谋而合。
胡风在《文学与生活》这本小书中有系统地概述他的文艺理论和主张。
从书名《文学与生活》就可以看出胡风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精神。
“文艺是从生活产生出来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这三个基本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很吻合的。
在文学本体论中,胡风将“文学”放置在生活之中,并且与生活产生着紧密联系,他努力的将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功用与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文学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生活,文学作品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家的主观精神
是否与生活客观一致。
并且胡风由此引申出的反对“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创作主义,“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是和文艺大道是相隔很远,因为不能真正地和生活融合”,以此来重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没弄好,不敢翻书,课件不全)1949—1976年文学思潮1949年 第一届全国文代会 确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1951年 电影《武训传》批判 批判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奴才思想。
1953年 第二届文代会 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一元化的理论模式,为以后文艺界的政治性批判理论埋下祸根。
1954年 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 资产阶级主观唯心1955年 胡风反革命集团 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自我扩张,自我斗争),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文艺思想。
1955年6月10命集团”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
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1980年得到平反。
1956年 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的转移。
代表小说:一、干预生活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戏剧:海默《洞箫横吹》二、 人道主义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1957年 整风反右运动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丁玲,艾青,王蒙等均被打成右派。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1960年 文艺政策的调整 邵荃麟 “中间人物论”:强调描写人物应该多样化。
认为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
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
后来被说成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
最后被迫害致死。
1962年 左倾思潮升级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1950年到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一次重大的文艺思想争论和文艺批判运动;1954年到1955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这是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坛三公案(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
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
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
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
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
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关于胡风的“为人生”文学理论胡风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个性。
他曾说:“文学必须为人”、“为人生”。
在那个“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环境下敢于发出不同于主流观念的呼声,他注定成为一个悲情的战斗英雄。
在胡风的文学理论中往往出现一些带有主观色彩,有悖于“唯物主义”的‘敏感’概念。
针对于当时主流文学理论的观点,胡风认为:“‘为人生’与‘为政治’,两者并非一回事。
他说:“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战斗的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
”这里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是主体性的张扬,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
在胡风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扛着现实主义的大旗,主张文学要同时代、社会和人生紧密相连,揭示社会的历史内容,反应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最高的艺术目的。
作家创作要“直入生活”,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跟紧时代,把文艺创作和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融合在一起,强烈表达了一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这一点是和鲁迅的文学主张相契合的。
鲁迅曾回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对于文艺关注人生,发掘人生,指导人生,他曾十分明确的说:“离开了人生就没有艺术,离开了历史(社会)就没有人生。
”胡风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的观点。
也是对鲁迅先生的文学理论的继承,胡风的思想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来,他的文学思想也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模式和思想体系。
虽然都是坚持为“人生的”的文学态度,但是胡风的理论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特色,胡风在反对客观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作家在创作中须得发扬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其实在当时很多作家缺乏把人生的问题同改造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意识,胡风则是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化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表面肤浅的现象描述,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深入了解本质问题,探究人的内心情感,升华到人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1月第27卷 第1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0V ol.27.N o.1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际燕(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 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
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
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体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0)01—0043—08H u Feng ’s Ideology on Literature &Art and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rtFAN Ji 2yan(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w orld scope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ree major branches -the S oviet Marxist theory ,the Wester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Hu Feng is un 2doubtedly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In the course of its formation ,having been in fluenced by Chinese Leftist thought and the S oviet RUPW theory (Russian Union of Proletarian Writers ),Hu Feng inevitably bore s ome inadequacies shared by the Left -Wing theorists of his times.H owever ,he g ot nurtured from Lu Xun ’s w orks and actions ,and had extensively read w orks by foreign literary masters.His loyalty to art and ample artistic experience as a poet makes it possible for him to stretch his theoretical antenna into the expanse of artistic creation.C onsequently his unprecedented theo 2retical contribution greatly enriches the treasure house of Marxist theory.K ey w ords :Hu Feng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 ovie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stern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ubjectivity[收稿日期]1998—11—20[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96BZ W035)。
[作者简介]范际燕(1939— ),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一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世界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流派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
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不同的现实、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面临的不同的文艺对象和文艺问题,结果便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分化衍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派别。
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至少已经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34・背景下开始产生与发展的,而且,极端落后的文化条件与普遍低下的人口素质,以及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都使扎根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上的马克思主义遇到了前所未遇的问题与挑战,于是它不得不在中国的这些不利于现代理论发展的客观条件下被通俗化、教条化和实用化。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不同地区、国度,不同条件下的这种变形,是不足为怪,可以理解的。
当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在中国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指导思想的时候,中国左翼文坛服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左翼文坛内部的理论论争,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但变形马克思主义与力图接近马克思主义真谛的“原装”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始终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自然,要解决这种矛盾也是一件极为困难而棘手的事情。
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博采和精研,如果没有学贯中西的世界眼光,如果没有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现实的与历史的了解与把握,这种真伪之辨是很难完成的。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2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上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而是苏联十月革命初期一些实验性质的文艺政策、文艺论争材料,这就使中国左翼文学工作者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方面从一开始便走了弯路。
例如30年代在左联内部出现的那种以一时的政策宣传来取代对理论本体的研究,和在文学领域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庸俗的程度,以及那种无原则的、“唯我独尊”的宗派情绪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一些重要的理论范畴几乎不能得到深入与展开,文学实践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良的倾向也得不到及时而必要的纠正与批评,从而直接妨碍了伟大作品的产生和伟大作家的成长,正如胡风所感叹的那样,“空洞的说教并不能真正对现实的文艺界发生什么有实践意义的用处”,它改变不了我们“没有震撼一代的伟大的作品”[1](P299)的局面。
为理解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回顾一下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是很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世界性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与20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密不可分的。
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苏联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苏联文艺界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与旧文学截然异质的新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文学的发展变化要求文艺理论对创作中的新问题、新经验加以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实践,推动文学的进一步繁荣。
所以,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苏联作家、理论家都十分注意创作方法的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口号。
在创作方法问题的探讨中,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简称“拉普”)最后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
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不仅是一定的世界观,也是作家的不同方法”,公开号召无产阶级艺术家“应该站在先进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并善于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2]这一方法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被“拉普”奉为唯一正确的创作原则。
但是,“拉普”的这一理论口号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
它非常简单地把创作问题完全归入思辩范畴,把哲学方法直接搬用于艺术创作,把艺术方法仅仅看作是艺术家所掌握的辩证唯物主义,似乎只要学会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可以成为一个作家,而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则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加物。
这种理论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到后来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苏联文艺界的一致批判。
1932年至1934年,在苏共中央筹备建立统一的作家协会的过程中,关于共同的创作方法问题的讨论再度掀起高潮。
结果,“拉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首先受到严厉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到1934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得到了确认。
在此过程中,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和致玛・哈克奈斯的两封信在苏联刊物上发表,其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倾向”、“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等命题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根据。
不仅如此,苏共总书记斯大林也多次参加关于新的共同的创作方法的讨论会,并明确表示,反对“拉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
在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斯大林首先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艺术真实性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直接批评了“拉普”把学习、掌握辩证唯・44・物主义理论说成是作家的唯一条件的错误理论主张,而相应地强调了实践方面的问题,认为写真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要求作家重视生活实践,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汲取原料。
他指出:“成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很好,不过我要说,那时他说不想写诗了。
当然,我是开玩笑。
但是,严肃地说,你们不应该用抽象的论题去堵塞艺术家的脑袋。
他应当知道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但他也要知道生活。
艺术家首先应该真实地表现生活。
如果他正确地表现了我们的生活,他就不能不在其中发现和指出引导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