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
周口大汶口文化介绍
周口大汶口文化陶器与文化分布特点河南省境内发现不少显示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墓葬和遗物。
在周口市目前这种遗存共发现25处。
我们暂将其分为早晚两期。
大汶口早期遗存,以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的墓葬为代表,1984年在这里清理墓葬4座,1997年清理一座,方向皆略偏西,其中仰身直葬4座,二次葬一座。
5座墓深浅不一,前4座互相打破。
经鉴定,死者有的切齿牙被拔,有的枕骨人工变形。
随葬品多寡不同,多者6件,少者2件,二次葬者无随葬品。
墓葬中死者切齿牙被拔,枕骨人工变形,与山东大汶口的葬俗及随葬品相同或近似。
晚期,以郸城段寨和商水章华台为代表。
章华台是处龙山遗址,1975年在此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器皆陶,段寨遗址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仰韶文化晚期。
1976年,在此发现墓葬及随葬陶器。
1979 年河南省博物馆进行了试掘,共发掘属于大汶口的墓葬两座,灰坑11个,并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
一、周口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一)川区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器1984年5月配合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基建前文物勘探,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原周口市文物勘探队)对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大汶口文化遗址,进行了部分试掘。
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陶片,其中发掘大汶口时期古墓葬4座,皆长方形土坑墓,长2米左右,宽1.5米左右,陪葬有陶器、骨针和猪的燎牙陪葬陶器如下:1、大汶口彩陶罐:该器物敞口,直颈,溜肩,鼓腹,腹下部外折,且斜内收,小平底,假圈足,且较短小,泥质,腹上部分黑白彩,为水波纹,为冥器。
现藏于周口市民俗博物馆。
2、深腹罐:该器侈口、束颈、深腹、下腹外折,向内急收,浅圈足,泥质灰陶,为冥器。
现藏于周口市民俗博物馆。
3、背壶:口略大,外侈,长颈,颈下部略细,鼓腹,平底,器身一面略平,其它三面中部饰有三个棘突。
泥质灰陶,为冥器。
现藏于周口市民俗博物馆。
4、高领壶:该器侈口、平唇、束颈、颈底部略小、鼓肩、斜腹、下腹外折,向内急收,小平底,带器盖泥质灰陶,为冥器。
最新大汶口文化
最新大汶口文化(一)明石桥我们现在来到了明石桥,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而得名,它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桥是一座漫水桥,大水漫桥而流的意思,据老人讲曾有45天不见桥的历史,最近的是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大汶河流域连续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降水,两次水漫石桥,每次均有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
当时的水就像一头猛兽一般,滚滚而来,漫过桥面达一米多。
从大汶口南门向南望去,一片汪洋,景象非常的壮观。
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38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的长度不一致,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为3.8米,短则1余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
此桥建成后,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是继“汶河古渡”的一个飞跃,它结束了汶河两岸人民交往仅靠舟楫的历史,并促进了大汶口作为工商小镇的迅速崛起。
古石桥又名“姜公桥”,传说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士绅乡民苦于无资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独当此任,“捐资倡修”。
乾隆六年,石桥建成,两岸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为“姜公桥”。
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400多年中,无论怎样修复,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大汶河古石桥能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请各位跟我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米, 宽约七八公分的石缝恰好成为了古代齐国、鲁国的天然分界线.所谓的双脚踏“齐鲁”,就源于此。
现在请各位也来感受一下双脚踏齐鲁。
双脚踏于"齐鲁分界石"两侧,放眼东西, 七座跨越历史 500 余年的桥梁栉比排开, 在体味旷古之幽情的同时,耳边仿佛回荡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隆隆之声.这七座大桥分别是:1912 年建成的大汶河第一座铁路大桥——原津浦铁路大桥,1958 年大汶河又修了第二条铁路大桥复线,1974年建成的大汶河济微公路大桥,1987 年建成的104 国道汶河大桥,2002 年在104 国道西 200 米处,又一座宏伟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桥建成,2012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大桥。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什么时代的文化?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什么时代的文化?大约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就是人类已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
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祖先创造的三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了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后来,在以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为中心,包括河北、甘肃、青海的一些地区都发现了同样类型的文化遗址,所以就以发现地仰韶村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现在约有七千余年。
大汶口文化在以山东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也发现了一种距现在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是i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首次发现,所以就叫“大汶口文化”。
与仰韶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的进步特征是,它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权制的社会阶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四千余年。
它是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首先发现的,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尾声。
在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现最多,最有特点的是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仰韶文化中,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各种形式的容器。
由于这些陶器的表面多为红色而带有彩色花纹,所以仰韶文化又有JJ彩陶文化”之称。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坚硬,显示出制陶工艺的发展,龙山文化因此又有“黑陶文化”的称法。
在这三处文化遗址中,还有大量经过磨制的农具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等。
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了工具的发展,适用的工具又有利农业的发展。
最早的畜养业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先是饲养猪狗,以后又有了牛马羊鸡等。
这时的祖先,已认识到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不再是单纯依赖自然界的恩赐了。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遗址作文素材
大汶口文化遗址作文素材《大汶口文化遗址:穿越千年的宝藏》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一唠一个特别牛的地方——大汶口文化遗址!你可别小瞧这个遗址,它就像是一个穿越千年而来的时光宝盒,里面装满了让人惊叹不已的宝藏。
当你走进这片土地,就仿佛一脚迈进了几千年前的世界,那种感觉,啧啧,倍儿奇妙!咱先说说这里的文物,那真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各种各样的陶器,有的造型奇特,感觉就像是来自外太空的产物;有的上面还绘着精美的图案,真是让咱现代人都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艺术创造力。
还有那些石器、玉器,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有时候我就想啊,要是这些东西会说话,那得给咱讲多少有趣的事儿啊!而且哦,来到大汶口文化遗址,你还能真切感受到古人的生活。
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不是也会为了吃穿发愁,是不是也会有欢乐和悲伤。
走在遗址中,我就忍不住想跟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问问他们当时到底在想些什么。
我觉得吧,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库。
每次来这里参观,都感觉自己像是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它让咱明白了,原来咱们的祖先这么厉害,在那么早就创造出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东西。
说真的,我强烈建议大家都来大汶口文化遗址逛逛。
哪怕你对历史文化不太感兴趣,来到这儿也会被那股神秘的氛围所吸引。
而且哦,你还可以在朋友圈里好好显摆一下,咱也是去过千年遗址的人啦!总之,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去感受的地方。
它就像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历史大书,每一次翻开都能让我们有新的收获和惊喜。
朋友们,别再犹豫啦,赶紧来一场和古代文明的约会吧!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后悔的。
大汶口文化发现研究50年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在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东自胶东半岛,西到河南中部、北到辽东半岛南端,南达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
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
年代距今6100~4600年左右,前后延续1500多年。
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距今6100~5500年,中期距今55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600年。
大汶口遗址比较全面反映了三个发展阶段的面貌特征和社会形态。
据统计,山东境内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 547处,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有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滕州西公桥、枣庄建新、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长岛北庄、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前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五莲丹土、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广饶五村、傅家等遗址,江苏境内有邳县刘林、大墩子、花厅遗址,安徽主要是蒙城尉迟寺遗址。
大量田野发掘工作,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社会经济、埋葬习俗、聚落形态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讨大汶口文化年代、分期及渊源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一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于1959年首次对大汶口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清理133座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墓狭窄简陋,没有或只有一两件随葬品。
中型墓少数有木椁,随葬品有10~20件。
大墓坑穴规模大,棺椁具全,随葬品少者50~60件,多达180余件。
这批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当年引起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以此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70年代,为配合泰安至兖州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获取一批北辛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房基、灰坑、墓葬及陶、石、骨等遗物。
对于进一步了解北辛文化的面貌特征及与大汶口文化的因袭关系,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篇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发现的最早大汶口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由安徽省文物局和固镇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垓下史前城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在固镇召开。
专家们对史前城址取得共识,即垓下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能够确切认可的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是当时的中心聚落,也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最早的城。
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对垓下史前遗址的发掘工地进行实地勘察,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鉴定,并听取考古人员对考古发掘工地进展情况的介绍。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继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为6100~4600年,前后延续了大约1500年的时间。
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其实早在1952年,滕县岗上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由于当时认识所限,曾将这类遗存视为了仰韶文化遗物。
迄今为止,枣庄市境内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0余处,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近10处。
通过发掘,发现了一批房址、墓葬、灰坑、窖穴、水井等,出土文物数千件。
枣庄市是大汶口文化分布最密集地区之一,在大汶口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
大汶口文化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已经遍及整个山东地区,并波及苏北、皖北、豫东地区,影响至环渤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以泰(山)沂(山)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早到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遗址的数量和规模也是逐渐递增。
早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南的汶、泗流域及苏北地区。
中期的范围扩展至泰沂山系以北的潍、淄河流域。
到了晚期其分布范围涵盖了山东全省并到达与山东省相邻的苏北、豫东、皖北地区。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还有山间谷地、山前冲积平原和濒湖湿地分布。
地表水系发达,土壤水分较多,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古代人类采集、渔猎,从事农耕的良好地区。
这里是东夷文化的重心,是远古氏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和密集分布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枣庄市的5区1市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区,其次分布于运河北岸的峄城区和台儿庄区。
典型遗址可分为岗上遗址、建新遗址、西公桥遗址、红土埠遗址、沙沟五村遗址等。
岗上遗址,位于滕州东沙河镇岗上村500米处一片隆起的高地上,1956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1961年夏,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只有40平方米,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埋葬8座,东周灰坑1个,出土遗物百余件。
大汶口文化遗址作文素材
大汶口文化遗址作文素材《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宝藏与时光穿梭机》嘿,咱今儿来唠唠大汶口文化遗址,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地儿啊!想象一下,你站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就好像穿越到了几千年前。
那感觉,嘿,别提多奇妙了!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像一个时光的大门,一下子就把咱给拽到了过去。
这里边藏着的宝贝可不少呢!那些古老的陶器、石器啥的,每一个都好像在跟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咱就说那陶器吧,形状各异,有的还带着漂亮的花纹,这古人的审美和手艺可真不赖呀!你能想象到他们当年是咋做出这些东西来的不?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咱能回到过去,看看他们制作的过程,那得多有意思。
而且啊,大汶口文化遗址可不仅仅是一堆文物,它更是咱了解老祖宗生活的一个窗口。
咱能知道他们吃啥、穿啥、住啥样的房子,甚至还能猜到他们当时有啥样的喜怒哀乐。
这就好比你看一部超级真实的历史大剧,只不过主角就是你的老祖宗们。
每次去参观大汶口文化遗址,我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好奇宝宝,啥都想问,啥都想知道。
比如说,那些古人是咋打猎的呢?他们有没有自己的娱乐活动啊?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
说来也搞笑,我有时候还会幻想自己要是能在那个时代生活该多好。
当然啦,咱可不能光想着好的,那时候肯定也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可没有咱现在这么方便的生活。
不过偶尔幻想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哈。
大汶口文化遗址真的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越挖越有惊喜,越了解越觉得神奇。
我觉得咱们都应该多去了解了解这些古老的文化,毕竟这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贵财富。
所以啊,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大汶口文化遗址逛逛,去亲身体验一下那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去感受一下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信我,你肯定会收获满满,而且还会对咱老祖宗们更加敬佩和尊重呢!嘿嘿,就说到这吧,我这得赶紧再去好好研究研究大汶口文化遗址了!。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
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
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
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
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
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等。
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
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
中期还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
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
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
有少量的彩陶。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
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
出现了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
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
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房屋建筑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属于早期的仅有几处残迹,不得窥其整体结构。
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遗址发现一座20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门向南,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4个柱洞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坚实。
大墩子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尖顶,有的有门窗,四周有檐,屋外壁上刻有狗的轮廓线,它提供了中期住屋的立体形象。
大汶口文化解释
大汶口文化解释
嘿,你知道大汶口文化吗?那可真是一段超级精彩的历史啊!就好比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
大汶口文化啊,它主要分布在咱山东泰安那一块儿。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他们制作精美的陶器,哇,那些陶器上的图案和花纹,简直太漂亮了!就像我们现在追求时尚的衣服一样。
他们还会建造房屋呢!可不是随随便便搭个窝棚,那可是有模有样的房子。
他们的生活也挺丰富的呀,会一起狩猎、采集,互相帮助,这不就跟我们现在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一样嘛!
你说他们那时候没有电,没有手机,生活得多无聊啊?才不是呢!他们有自己的乐趣。
他们会用石头做成工具,去获取食物,这多厉害呀!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努力工作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
而且哦,大汶口文化还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这影响就像是一颗种子,慢慢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我觉得大汶口文化真的是太神奇、太重要了!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古老的文化呀,它们可是我们的根呢!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一直传承下去,就像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一样。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告诉你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了解,垓下史前城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北,南沱河南岸,俗称霸王城。
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垓下之战最后决战之地。
垓下决战在中外古代战争史上,其规模之大是罕见的,“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广为流传。
因此,垓下古战场具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拥有巨大旅游价值。
为了给文保规划提供大量翔实资料,从2007年开始,省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垓下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
经钻探,该城址城圈长度约1510米,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内遗存有城墙、壕沟、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红烧土遗迹、窑址、水晶、灰坑、排房等。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1. 简介大汶口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
大汶口文化存在于中国山东省的大汶口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时期大致为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以大汶口文化命名的原因是因为该文化最早是在山东省聊城市牟平县大汶口村发现的。
2. 地理特点大汶口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毗邻黄海。
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汶口文化的发展。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大汶口地区也因此形成了较多的湖泊和河流。
3. 文化特征3.1 农业发展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小麦、大麦、稻谷等粮食作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农业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的分工和聚居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物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的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样式和技术上具有独特特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相当发达,有着细腻的纹饰和丰富的种类,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3.3 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大汶口文化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各家族居住在较为集中的聚落中。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既满足了社会分工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和归属感的追求。
此外,大汶口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宗教信仰特征,人们崇拜自然,祭祀太阳和其他神明,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4. 学术价值大汶口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大汶口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人类的居住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大汶口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对比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推动史前文明的国际研究合作。
5. 保护与传承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大汶口文化遗迹
大汶口文化遗址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考古、遗址、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遗址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开发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卫驾庄70多岁的老人卢继超联合当地17位村民,筹集资金达64万余元,筹建了一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展馆很小,却填补了遗址开发的空白。
他们把从民间收集来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鉴别、整理,重新陈列布展,丰富、充实、完善了博物馆。
1994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处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镇政府又投资60万元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全国。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是粟,并且粮食生产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
早期除使用一些磨制粗糙保留打制疤痕的石铲、石斧外,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还有骨镰和蚌镰,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
中晚期,出现了有肩石铲、石镐和一些鹿角锄。
家畜饲养比较发达,能够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
能狩猎獐、斑鹿、狸、麋鹿等野生动物,能集体捕获鱼、龟、鳖、蚌等大的、凶猛的水生动物。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在中期以后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一部分手工制作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能够生产白陶器、玉器、象牙器,出现快轮制陶技术的应用。
民俗文化: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
大汶口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大汶口文化博物馆观后感走进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
一进门,那种古老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陶器、石器啥的,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你能想象吗?这些东西都是几千年前的人们用过的呢!我当时就想,这可都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啊。
我在那些精美的陶器前站了好久。
那些陶器上的花纹,有的像漩涡,有的像神秘的符号,感觉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就琢磨着,当时制作这些陶器的人,心里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也许是对生活的热爱,也许是对神灵的敬畏。
到底是啥意思,咱现在也只能猜个大概。
这就像猜一个超级古老的谜语,有点难,却又特别有趣。
还有那些石器,看起来笨笨的,但你要是仔细想,在那个时候,这些就是人们生存的重要工具啊。
拿着这些石器,他们得打猎、耕种,得和大自然作斗争。
我就觉得,老祖宗们可真不容易。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创造出这么灿烂的文化。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关于大汶口时期人们居住环境的介绍。
和我们现在比起来,那可真是天差地别。
就是在那样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环境里,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文明,有自己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信仰。
这真的很让人惊叹!我在博物馆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就像一个迷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孩子。
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颗星星,照亮了大汶口文化这片神秘的夜空。
我看完之后真是感触特别多。
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可都是一步一步从老祖宗那里发展过来的。
我们可不能忘记这些历史啊!你们有没有去过这个博物馆呢?如果还没去,真的推荐你们去看看!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一种来自远古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你对我们的祖先充满敬意,也会让你对历史和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这可不是在吹牛!真的,去了肯定不会后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制石、制玉业较发达。早期就已大量生产出磨制精致 的石器,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中期以后,选用高硬 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为石料;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 器类、器型增多,出现了系列工具,在一些墓中随葬 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 并有更多的玉、石装饰品,包括以不同形状的单件组 成的串饰。制骨工艺十分出色。早期墓中出土有精致 的小件骨雕品,如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 骨珠,刘林遗址有刻有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有的獐 牙钩形器的器柄刻有纤细的花纹。至中、晚期,剔地 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已趋于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 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 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花 瓣 型 太 阳 纹 陶 瓶
彩陶钵
酒器
黑 陶 背 壶
晚 期 的 白 陶 鬶
陶鬶 黑陶镂空高柄壶
猪形灰陶鬹
红陶兽形壶
制陶技术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 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陶器的制作以手 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纹饰有弦纹、 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 及指甲纹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 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 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大汶口文化
名片: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 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 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 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 于大汶口,遂把以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为代表 的一类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 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 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 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 它标志着只知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 系氏族社会。
•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 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在王因、 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 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 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这是大汶口文化 所独有的奇特习俗。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 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
• 中期文化遗存墓葬头大多朝东或朝北。葬式以单人仰 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有同 性合葬,一定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大人和小孩 合葬三种。其中以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 数量最多。二次合葬墓相比前期减少。中期同性合葬 墓数量很少,大多都为两男性合葬。一对年龄相当的 成年男女合葬,人骨架排列一般是男左女右。有的成 年男女合葬墓的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 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随葬品的多寡 不一较之前更加突出,多者达六十余件,寡者则一无 所有。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而且很精致,并 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 甚至用整猪、整狗随葬。中期的部分大墓和中型墓设 有二层台及原木搭成的葬具。
• 一、认为私有制已经确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巩固, 应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阶段。
• 二、认为墓内随葬品悬殊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 奴隶社会的初级阶段。
• 三、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 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汶口文化早期处于母系氏 族社会的末期,但在早期的后一阶段,母系社会开始 解体,逐渐像父系社会过渡。大汶口文化中期则已经 进入了父系社会阶段,中期时财富的私有和贫富之间 的分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力水 平较中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 关系的变革,之前所确立的父权制,这时已经逐渐没 落,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溃。
装饰用玉
玉锛
玉环
民俗习惯
• 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 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 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 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 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他史 前文化所罕见。[2]
文字
• 据已有资料显示,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 了可能是文字刻文,可以认为
生活复原图
墓葬文化
• 大汶口文化墓葬发现的较多。 • 早期文化遗存墓葬头主要朝向为东,也有朝向北的。
葬制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合葬。合葬以同性合 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为主。多人二次合葬墓的人骨排列 的十分整齐。早期墓葬在后期随葬品出现多寡不一的 现象,并且表现的比较显著,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 一件都没有。随葬生产工具的情况男女也不相同。男 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用狗殉 葬的多为男性。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还普遍使用獐牙 和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随葬,同时还普遍存在对成 年男女拔除门齿和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等现象。拔牙 的年龄都在15—20岁之间。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
用来生产大件陶器。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 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通过 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
黄陶和粉色陶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
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出现了大宽肩壶、
瓶等新型器形。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
在晚期又有了创新。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 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骨矛
•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在中期以后有了全面、迅速的 发展。白陶器、玉器、象牙器的出现和快轮制陶技术 的应用,说明一部分手工制作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
• 陶器生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手制, 砂质陶火候较低,陶器种类不多,造型简单,仅见觚 形器、盆、钵、罐、杯、鼎、豆、大口尊等。中期开 始使用轮制技术,有了少量的轮制小件器物;烧制出 火候较高的灰白色陶器;器类增多,出现了实足鬹、 背壶、簋形器等。晚期已使用快轮生产大件陶器,如 大汶口墓中就随葬有轮制的大陶盆;制陶原料有了新 的来源,发现了坩子土,用以烧制一种质地坚硬、胎 壁薄匀、色泽明丽的白色、黄色、粉红色细砂陶器, 统称为白陶,这类细砂陶器有袋足鬹、三足盉、宽肩 壶和筒形豆等。这时所烧制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 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以后山东龙山文 化蛋壳陶的问世准备了条件。大汶口文化还发现有仿 动物造型的陶制工艺美术品,中期所生产的兽形提梁 器堪称工艺美术史上的珍品;晚期这类发现增多,反 映出工艺技术的纯熟和制陶业的兴旺发达。发现的大 汶口文化陶窑甚少。
• 它是已发现的较早的汉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 刻符,是表达有明确意义的刻符,形、义一目 了然,所以它又非普通的刻符。
•刻符拓片
文化分期
•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 两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 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以后同一 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 域也不断发现,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 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就已发掘的材料看, 可以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9]
房屋建筑
• 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属于早期的仅有几 处残迹,不得窥其整体结构。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 遗址发现一座20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门向南, 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4个 柱洞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坚实。大墩子 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 尖顶,有的有门窗,四周有檐,屋外壁上刻有狗的轮 廓线,它提供了中期住屋的立体形象。晚期建筑,在 三里河遗址发现4座房基。一座保存较好,平面椭圆 形,亦为挖槽筑基,室内有1米多深的圆形窖穴,内 有朽粟,发掘者认为是座库房。
发掘过程
•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早是在1952年发掘滕 县岗上村遗址,以及1952、1953年发掘江苏 新沂花厅墓地发现的,但对其文化性质曾长期 认作为龙山文化。直至1962、1963年发掘曲 阜西夏侯遗址发现了其早于龙山文化的层位关 系之后,才于1964年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 后,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 多次发掘。
• 早中期
• 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 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 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 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 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 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 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9]
• 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一些 遗址发现的渔猎工具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 骨、角质鱼鳔、鱼钩,有扁平三角式、短梃圆柱式、 长梃双翼起脊式等各种骨镞、角镞、牙镞,有石质和 角质的匕首,还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猎具及较多 的网坠。遗址中发现有獐、斑鹿、狸、麋鹿的残骨, 这些野生动物当是狩猎的对象。在兖州王因遗址出土 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与鱼、龟、鳖、蚌等同弃于 垃圾坑中,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氏族成员已经能集体 捕获大的、凶猛的水生动物。
• 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 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中期 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 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中期还出现 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 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陶器以素 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发现有繁缛的编 织纹图案。有少量的彩陶。
• 晚期 • 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
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 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 和猪的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 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此外,随葬的私 有财产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
社会性质
•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有3种不同看法:
梁王城遗址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