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结构设计

( . h n h iIsi t fArhtcua s n& Ree rh Co Ld 1 S a g a n t ueo c i tr l i t e De g sac . t.,S a g a 0 0 1 hn ; h n h i 0 4 ,C ia 2
房在 地面 以上断 开 , 留一条 防震 缝 , 下 室连 为 一 地
1 工 程 概 况
上海复旦 国际学 术 交流 中心 位 于上 海市 邯 郸 路 国权路 口, 为现 浇钢 筋 混凝 土结 构 , 震设 防烈 抗 度 7度 , 等级二级 , 要性 系数 10 设 计使 用 安全 重 ., 年限 5 。主塔 楼地 面以上共 2 (5m)带 1 0年 0层 7 , 层地 下室 (. 。1 3层 为会 议 中心公共 空 间 , 47m) ~
6 0 m, 80m 桩长 4 桩端进入⑧, 8m, 层深 28m, . 单 桩竖 向承载力设计值 320k 。桩身混凝土强度 0 N
等级 水下 C 0 3 。裙 楼 同样 采 用 钻 孑灌 注桩 , 径 L 桩 6 0 m, 70m 桩长 2 桩端持力层⑦, , 8m, 层 桩端进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3期 20 0 7年 6月
结
构
工
程
师
Vo . 3.No 3 12 .
S r cu a En i e r tu t r l gn e s
Jn 0 7 u .2 0
复 旦 大 学 国 际学 术 交流 中心 结构 设 计
任 玉贺 钟 宇 余 梦麟
2 S aga Itra oa Go pC . t. S aga 20 0 C i ) . hnhi nent nl ru oLd ,h nhi 0 02, hn i a
国际交流中心设计概要

国际交流中心建筑设计任务书(建筑设计5 综合体设计)1 设计任务为方便学术交流,某大学拟新建国际交流中心——集会议、办公、商业、接待、客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建筑。
2 设计原则2.1 综合性本设计为综合体建筑类型,应尊重高校的发展要求,建筑平面功能经济合理,营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多功能建筑空间。
2.2 城市性注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应强调城市性、地域性、高校校园特性的表达,既考虑与校园内部空间的有机延伸,同时注重城市干道围合界面的双重特点。
2.3 公共性注重国际交流中心的交往空间、共享空间等类型空间的运用。
通过对交流中心功能空间、环境、各专业技术融合创新,突出交流中心功能的综合性和多元性。
2.4 地域性国际交流中心设计应充分体现武汉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功能、技术、生态”为主题展开设计。
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风和气候,在平立剖面的设计上,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利用自然日光的照度与热量、自然风,使之造福于使用者,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武汉市的气候环境特点(详见建筑设计资料集一)3 设计要求所有单体建筑的面积统一按总建筑面积进行控制,根据需要允许±10%面积误差。
3.2 用地布局及交通组织要求●用地布局设计合理,统筹安排客房、会议、办公、道路停车、绿化等各项用地功能分区,较好处理与周边用地的衔接问题。
●场地设计中对抗震、消防、环保、节地等因素考虑周全。
●交通流线合理清晰。
充分考虑功能分区、各类人流行为模式、景观组织等各种因素,组织便捷、畅达、安全、舒适的道路系统。
●停车设施科学合理、满足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停车要求。
3.3 景观环境及建筑造型要求●突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处于邻近城市干道的特殊性,体现总体规划的标志性、校园制高点、对外性等意图。
●建筑造型要有利于功能发挥,注重高层建筑的结构选形和城市立面的设计,外观设计庄重、简洁、大气,具有一定的标志性。
3.4 经济性要求建筑构造及结构经济、安全合理,建筑设计及材料的使用考虑到建筑节能、建筑环保等因素。
中山大学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简介及交通地图

中山大学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简介及交通地图
酒店简介:
珠海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大商务酒店)位于环境优美的唐家湾畔,中山大学(珠海)国家大学科技园内,邻近珠海大学城、南方软件园、唐家政务及商业中心等,交通便捷。
酒店依山傍海,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齐康院士主持设计,设计、装修和具备多功能的现代化酒店。
拥有拥有宽敞舒适的多功能国际会议厅,专业提供国际会议服务,也可进行小型文艺演出,另有功能齐备的高级会议室、会展大堂等,集讲学、会展、培训等于一体,是举办学术会议的理想场所。
交通距离:
坐落于环境怡人的唐家湾畔,邻近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可以从中大大学广州校区正门直入30米处岐关车站乘坐班车直达珠海校区,大会将在珠海校区岐关车站安排交通车接送与会代表至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报到。
地图一:
伍舜德学术
交流中心
地图二:
伍舜德学术
交流中心。
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融资策略研究

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融资策略研究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旨在促进我国高校与世界各地高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建设项目往往面临资金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策略成为关键。
本文将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对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融资策略进行探讨。
政府财政支持是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
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为高校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包括预算内资金和各类专项基金。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高校国际学术交流的投入,鼓励高校开展国际化建设。
高校应加大社会捐赠力度,积极拓展非财政资金来源。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基金会,加强与校友、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捐赠资金。
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争取企业资金支持。
同时,高校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和项目,提高非财政资金占比。
再次,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可以尝试融资租赁、校际合作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融资租赁是一种适用于大型设备的融资方式,高校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解决部分设备采购资金问题。
校际合作则是指高校之间开展合作,共享资源,互相支持。
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结成联盟,共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共享资金、设备和人才资源。
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争取境外资金支持。
高校可以通过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申请国际贷款。
同时,高校还可以吸引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等群体,通过他们争取境外资金支持。
在选择融资策略时,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
一是要明确融资目标,确保融资资金用于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的关键环节;二是要合理预测融资成本,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风险管理,防范融资风险。
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融资策略研究是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应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持作用,积极拓展非财政资金来源,尝试多元化融资方式,争取境外资金支持,为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024年学术研究交流中心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学术研究交流中心工作总结____年学术研究交流中心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____年,学术研究交流中心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完成了各项任务。
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项目支持,中心成功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各类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学术交流活动1. 学术讲座中心组织了一系列优秀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
通过这些讲座,促进了学科交叉和学术思想的碰撞,提高了师生对前沿学术研究的了解和认识。
截至目前,我们共举办了60场学术讲座,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次,受益人数达到了5000人次。
2. 学术会议中心举办了10余场学术会议,涉及各个学科领域。
这些会议为学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会议议题丰富多样,有助于刺激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并为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创新项目中心积极推动创新项目的开展,支持优秀学者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和学术攻关。
目前已完成10个创新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其中有4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不仅为学校争取了科研经费,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三、学术研究成果在____年的工作中,学术研究交流中心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共有40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包括10篇SCI收录的论文。
此外,还有10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授权专利,这些成果展示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实用价值。
四、团队建设和管理1. 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了提高中心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们在____年积极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和研究人才。
并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员工提升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内部管理机制中心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和权责关系。
通过制定工作流程和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推进项目的进展。
国际化交流中心运营方案

国际化交流中心运营方案1.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为了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交流中心的设立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个国际化交流中心的运营方案,包括中心的定位、目标、组织架构、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和服务内容等。
2. 定位和目标国际化交流中心旨在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文化合作和教育培训。
中心的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为学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中心的目标是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纽带,为各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支持。
3. 组织架构国际化交流中心的组织架构应包括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行政部门和项目组。
中心主任负责整体规划和组织工作,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指导和评审,行政部门负责行政事务和资源管理,项目组负责具体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各部门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确保中心的高效运作。
4. 资源配置为了保证国际化交流中心的顺利运营,需要合理配置各类资源。
首先是人力资源,中心应招聘具备丰富交流经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员,同时还应建立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吸引高水平的国际学者和专家来中心访问和交流。
其次是物质资源,中心需要提供舒适的会议场所和住宿设施,方便参与者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还需要投入资金来支持中心的日常运营和项目开展。
5. 运营模式国际化交流中心的运营模式应灵活多样,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平台,又要不断创新和拓展。
首先,中心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鼓励学者和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其次,中心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文化节等,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中心还可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如语言培训、学术访问和国际交流项目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6. 服务内容国际化交流中心的服务内容应广泛涵盖学术、文化和教育等领域。
学术方面,中心可以提供学术会议组织和论文发表支持,帮助学者和专家发表和传播研究成果。
厦大各栋楼的来历

厦大各栋楼的来历厦大各栋楼的来历。
1 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的2 建南楼群,是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赠的。
建南楼群系20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
李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我校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在厦大上弦场上。
3 逸夫楼,也就是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是由香港的劭逸夫先生资助。
逸夫楼即“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位于芙蓉湖西北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500万港元兴建。
该楼于1991年3月建成,共7层,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楼设客房,另设会议室、门厅、餐厅等配套设备。
它既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又是一座多功能的高级宾馆,对于改善学校接待条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 明培体育馆明培体育馆位于囊萤楼前面演武场西边,是旅菲华侨、我校海外函授学院1957年入学的学生佘明培校友及其夫人施淑好女士,捐献人民币210万元(一说30万美元,又说外汇人民币100万元)建造的正规化体育馆。
1986年4月破土奠基,1990年4月落成,共3层,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屋顶采用进口铝锌钢板,设计新颖,造型美观;馆内设有一个篮球场,2000个座位的看台,可作为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之用。
该馆的兴建,为我校开展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设施。
5 华侨之家。
华侨之家”楼系菲律宾校友庄中坚先生、陈卿卿女士,以其父辈名义捐款外汇人民币10万元建造,1984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会议厅,兼设套房,是我校侨联的办公地点,也是归侨教职工的活动场所。
6 电镜楼。
电镜楼即电子显微镜实验楼,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桂华山先生捐资兴建的。
1982年6月,桂华山先生闻我校已接受联合国有关机构赠予的两部电子显微镜,尚需建造电镜实验楼,乃慨然捐赠港币100万元,兴建此楼。
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国际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
学术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术界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学术创新与进步。
本文将从国际学术交流的意义、影响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学术交流的意义国际学术交流的意义重大。
首先,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新。
各国学者对于同一问题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交流可以促进合作和协同,推动顶尖创新的出现。
其次,经过交流合作,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此外,学术交流也表明了各学术领域内学者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这是学术进步和跨文化理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国际学术交流对于学者个人和学术领域都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影响。
首先,交流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学者会在不同环境中交流和沟通,结识新朋友和同行,开拓视野,将有助于学者的综合性发展。
其次,学术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科学、文化知识储备的交流和提升。
例如,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加强学术研究平台建设。
最后,学术交流强化跨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内容。
三、国际学术交流的实践学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术研讨会、学者游学、学术论坛等等,这些是学者之间交流的场所。
此外,当今的国际化形式已经超出了单纯纸面交流的局限,更多的交流场所是以线上形式出现的。
这种模式的流行,让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四、美国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历程美国的学术交流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
早在美国建国之时,许多欧洲学者便来到了美国,与美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高校派遣教授前往欧洲以及其他地方进行访问已经相对普及。
192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出资资助美国公民在海外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
此外,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围绕着美国的“文化对抗”计划,美国大量文艺、文化代表团和国内外各领域专家走出国门,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
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施工设计方案

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施工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刚刚醒来的我脸上,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揉揉眼睛,瞬间想起昨晚那个让我热血沸腾的项目——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此刻,我的大脑像打开了闸门,关于这个项目的施工设计方案一股脑儿地涌现出来。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这个项目位于我国一所知名大学校园内,旨在打造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项目目标是将交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殿堂,吸引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交流、研究。
二、设计理念1.创新性:打破传统学术交流中心的固有模式,以新颖的设计手法呈现国际化氛围。
2.实用性:充分考虑学术交流的功能需求,为学者们提供便捷、舒适的交流环境。
3.美观性: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打造具有艺术气息的学术殿堂。
三、施工设计方案1.建筑布局交流中心主体建筑采用圆形布局,直径约为100米,寓意学术交流的无界。
建筑分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
一层为大厅,设有接待区、休息区、展示区等功能区域,为学者们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
二层为学术报告厅,可容纳500人,配备先进的音响、投影等设施,满足学术报告的需求。
三层为会议室、洽谈室等,为学者们提供私密、安静的交流环境。
四层为办公室、休息室等辅助用房,为工作人员提供便捷的办公条件。
地下层为停车场,可容纳200辆车辆,解决学者们的停车问题。
2.建筑外观3.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注重舒适、温馨的氛围营造。
大厅采用挑高设计,空间宽敞明亮。
休息区设置舒适的沙发、座椅,为学者们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
学术报告厅、会议室等区域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一键式操作,提高使用效率。
4.景观设计在交流中心周边,设置绿地、广场、景观小品等,为学者们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绿地中设置座椅、长椅等,方便学者们随时停下来休息、交流。
四、施工技术及材料1.施工技术采用现代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主要包括:(1)桩基工程:采用静压桩、旋挖桩等施工工艺,确保基础牢固。
厦门大学各栋楼的来历

厦门大学各栋楼的来历2008-02-22 22:401.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的2.建南楼群,是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赠的建南楼群系20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
李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我校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在厦大上弦场上。
P.S.这个绝对是xmu最有气势的楼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3.逸夫楼,也就是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是由香港的劭逸夫先生资助逸夫楼即“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位于芙蓉湖西北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500万港元兴建。
该楼于1991年3月建成,共7层,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楼设客房,另设会议室、门厅、餐厅等配套设备。
它既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又是一座多功能的高级宾馆,对于改善学校接待条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明培体育馆明培体育馆位于囊萤楼前面演武场西边,是旅菲华侨、我校海外函授学院1957年入学的学生佘明培校友及其夫人施淑好女士,捐献人民币210万元(一说30万美元,又说外汇人民币100万元)建造的正规化体育馆。
1986年4月破土奠基,1990年4月落成,共3层,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屋顶采用进口铝锌钢板,设计新颖,造型美观;馆内设有一个篮球场,2000个座位的看台,可作为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之用。
该馆的兴建,为我校开展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设施。
5.华侨之家华侨之家”楼系菲律宾校友庄中坚先生、陈卿卿女士,以其父辈名义捐款外汇人民币10万元建造,1984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会议厅,兼设套房,是我校侨联的办公地点,也是归侨教职工的活动场所。
P.S.非常小的一栋楼也比较偏僻,估计大多数xmu的人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吧6.电镜楼电镜楼即电子显微镜实验楼,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桂华山先生捐资兴建的。
国际学术交流会体会

国际学术交流会体会一、引言国际学术交流会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国际学术交流会,并在此次会议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经验。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的体会和思考。
二、学术氛围国际学术交流会是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场所。
与会学者们都怀揣着对知识的热情和乐于分享的心态,他们积极参与演讲、讨论和研讨会。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而严谨,学者们倾力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与他人的研究方向相符的问题。
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与会者的思维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不断推陈出新。
三、知识的碰撞与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有机会碰撞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这种跨领域的交流不仅加速了学术研究的进展,也引发了新的研究想法。
在会议期间,我参与了多个研讨会和小组讨论,与各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这样的互动让我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获得了更广阔的思路和启发。
四、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学术交流会为学者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契机。
在与会的过程中,我结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并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合作意向。
通过交换联系方式和建立合作项目,我相信我们将共同推进学术研究的边界。
这些合作关系对于个人学术发展和学科研究的进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文化交流与体验国际学术交流会不仅是知识的交流平台,也是文化的交流窗口。
与会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传承。
在会议之外,我有机会参观了当地的一些文化景点和博物馆。
通过这些体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六、总结与展望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是我学术生涯中一次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互动,我深刻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决心。
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与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合作和交流,为学术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计

(一)建筑设计根据现有场地条件,结合国际最新思路,本工程设计为1/4圆弧_形,主楼与裙房以最佳的采光网架覆盖,豪华气派、大气非凡。
设有三_部电梯及三_部疏散楼梯。
(二)结构设计本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楼板均为现浇楼板,主楼采用箱型基础,基础座落在第三层粉质粘土上,附房采用钢筋砼独立基础,因地基软弱需进行粉喷桩加固。
主楼和附房间不设沉降缝,而设置宽度为800_mm的后浇带,钢筋连通,后浇砼采用膨胀砼,强度比楼层提高一层。
钢筋砼空心板及平板均采用冷轧扭钢筋砼板,雨棚及过梁亦采用冷轧扭钢筋。
本工程按七度抗震设计地质及气象(三)地质及气象1.工程地质情况:本工程上层为杂填_土,厚度2.9~3.3_m,下层为粉质粘土,地下水较丰富,并且含有对砼有侵蚀性的二氧化碳,地下水的来源主要靠大气补给。
2、气象条件:根据济南_地区气象统计资料,xx年降水量为xxxmm。
日降水量xxxmm,极端最高温度xx℃,极端最低地气温-19.7_℃度,最大积雪深度190_mm,极端最大风速33.3_m/s,主导风向:冬季xx_风,夏季xx_风。
(四)主要实物工程量:详见附录《主要实物工程量一览表》(五)经济技术指标:详见附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施工条件第二章施工条件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已基本完成,满足施工需要,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已将场地边缘树木伐掉。
本工程开工报告办妥,其它有关手续均已办理完毕。
因本工程挖土时需移走西侧地下管线,此事应由甲方负责协调。
组织管理机构质量目标(三)质量目标确保工程优良,争创十佳工程劳动力组织(四)劳动力组织本工程选用素质好,作风硬,吃苦耐劳的施工队伍,土建、安装、装饰一体化,不再另行分包。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组织各施工人员xx人,施工高峰期xx人。
施工平面布置(五)施工平面布置1.三通一平:施工用水由学校水电办公室提供水源至现场内50米,采用Ф75主管,场地内管道由施工单位施工,施工用电由建设单位接至现场临时配电室,电杆高度不小于10米,场内电源由施工单位将照明及动力线网分别接通,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
AEIC国际会议论文

AEIC国际会议论文
AEIC学术交流中心是由多所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创建的一个成熟的国际学术交流品牌,简称AEIC。
AEIC集中全球专业的学术力量,在多所高校及究院所的学术支持下,致力于科技信息的传播、学者科研交流、社会热点深剖、生活科普分享等与学术相关的交流活动。
AEIC以”忠于学术、服务学者”为理念,秉承”专业、专心、专注”的学术服务精神,为学术交流提供更多活动支持。
AEIC学术交流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政企联合开展全学科国际学术会议,提供国际学术科研成果发表、层次人才引智、成果转化服务。
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近1000汤、289728人次的国际学术会议,线上云平台服务积累来自全球2000家的高校及科研服务机构和3000名以上的合作专家,线上云平台吸引来自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客户达800000人。
会议主题涉及能源与环境、水利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it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机械自动化、材料与制造技术、经管金融、人文社科等主流学科。
AEIC与多家世界知名出版集团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如Springer, EIsevierIEEE,Taylor & Francis Group, IOP,EDP,ASME SPIE, Academic Press, American ScientificPublishing,DEStech Publications,TTP and Atlantis Press等通过学术会议形式征集论文进行发表,实现EI/CPCI检索; 同时遴选优秀论文发表至SCI,S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