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277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敞开。)
“天没有我德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人的灵明成了一切的主宰,而物则
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王艮(泰州学派),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2、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的关系。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
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
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
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李贽《童心
李梦阳的复古思潮略早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王阳明曾受复古思
想的影响,后更弦改张,转向自己的内心,提出良知。阳明心 学的出现,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是内容对形式的颠覆,而从
文学发生上来说,则是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具体来说有如
下几个方面: (1)、“本色论”。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王阳明的思想 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的影响,后接受王学,思想发生变化, 才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 遂多有启悟,重视内心的体会、本性的探求。唐顺之提出“本 色”论,( 1)要求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2)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他说“真精 神”“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千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倡“虚灵明觉之良知”。唐宋大家“文以明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汤
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
题目: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一、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学流派风起云涌,文学批评活动十分活跃。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如前后七子、李梦阳、王世贞等,他们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代文学批评资料进行汇编,以期对明代文学批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前后七子:前后七子是明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七子以李梦阳为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文学的古文传统。
后期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现实关怀。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的自然真情。
竟陵派:竟陵派是明代晚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主张“抒发性灵,忌俗好新”,强调文学的个性化和创新。
三、明代文学批评主要观点及理论文学复古:明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李梦阳等人都主张回归文学的传统,强调文学的古文特色。
文学现实关怀:王世贞等后期七子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
文学个性化和创新:公安派、竟陵派等流派主张文学应独抒性灵,忌俗好新,强调文学的个性化和创新。
四、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古文观止》:compiled by Wang Shizhen, it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essays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is still wide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ion.《诗品》:compiled by Shen Deqing, it is a collection of poetry criticism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a focus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poetry.《文心雕龙》:compiled by Li Mengyang, it is a comprehensive treatise on literary theory andcriticism, covering various aspects of literature, such as genre, style, and literary history.《艺文类聚》:compiled by Yuan Hongdao, it is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 and criticism, focusing on the literary thoughts and theories of the公安派.五、结语明代文学批评资料丰富多样,反映了明代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多元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
VS
明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学批评的 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文学批评 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
复古派
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主张回 归古典,强调文统和道统的统一, 提倡古文要义在于明道。
唐宋派
以王慎中、茅坤为代表,主张学 习唐宋八大家的文法,强调文道 合一,提倡文章要兼具思想性和 艺术性。
明代戏曲批评的主要观点
01
强调戏曲的社会功 能
明代戏曲批评普遍认为,戏曲应 当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宣扬儒家 道德观念。
02
重视舞台表演
03
推崇情感表达
明代戏曲批评强调舞台表演的重 要性,认为演员的表演技艺是评 判戏曲质量的重要标准。
明代戏曲批评注重情感表达,认 为好的戏曲作品应当能够引起观 众共鸣,打动人心。
明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
早期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中期
逐渐关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开始重视 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晚期
出现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倾向,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
明代文论与文学批评观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李时中
《沧浪诗话》,提出"兴趣说",强调诗歌创 作的审美追求。
02
明代诗歌批评
明代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
早期
明代初期,诗歌批评主要继承元代文学思想,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和文人的道德修养。
中期
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诗歌批评开始关注诗歌的艺术性和 审美价值,出现了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的“格调派”。
晚期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繁荣,诗歌批评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以袁宏道 、袁宗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李时中、辛幼安为代表的“豪放派”。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批评文化
明朝的文学流派与批评文化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特殊而繁荣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不仅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而文学格调更是新的起步,在这个时期里,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文学类型都有着明显的崭新气息。
明朝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批评文化在文学史上占有着不可忽视的位置,本文将结合具体例子浅谈明朝文学流派和批评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文学流派的涌现明代文学流派的涌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七子诗派”。
这个流派的核心成员有徐渭、杨基、李觏、洪适、李璨、祝枝山和文征明,他们主张诗歌应该“文人画派”,鼓吹用笔墨的氛围与艺术的感觉来创作诗歌。
文学观念开放的明代,各种文学流派都有所表现,而七子诗派则更为明显的传承了唐代“文人画派”之风。
与此同时,“暇月派”、“黄山派”等诗派也相继涌现,使明代诗歌的风貌更加多彩多姿。
除了七子诗派外,明代还出现了几种新的文学流派。
例如小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梦龙。
他笔下的小说,以妙趣横生的语言和离奇诙谐剧情,深铭于人心。
“宁西堂体”的出现,则反映了对文学创作形式的新尝试,该派别以偈颂体为主,将小仓曲的音乐故事和宋代的楹联偈曲糅合在一起,并发展出不少成就。
同时,南明时期的小仓曲、南乡子、连句等文学形式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
二.批评文化的显现批评文化对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明代文学创作追求艺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多数时候采用了自由发挥的形式,但是这既容易出现为了追求个性而忽视艺术质量的作品,也容易出现结构松散、内容繁杂的文体和模式。
批评文化的显现,则成了尤为必要的推动力量。
明朝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蒋士铨、阮大铖、黄宗羲等,他们多数是以批评家的身份出现,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吟咏、分析、评价,来进一步推动对文学创作的探索和增进。
他们的批评具有启发性、深度,既有对文学创作的猛烈批判,也有褒赞和肯定。
明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 ☆《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 《续藏书》27卷、《初潭集》20卷、 《李氏文集》 20卷、《李氏丛书》12种等。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 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著名文章:《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 短书》等。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 社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 情”,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 一文中。他认为凡“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 未经理学“闻见道理”之类污染的“童心”。
公安派诗文论选录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 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 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 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 无不争效其体”(《明史· 李梦阳传》)。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 (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 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 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 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 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 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 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 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 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 己之垒块。” (《杂说》)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 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阳为道学,阴 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 三 教归儒说》)。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 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 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 书· 又与焦弱候》)。
明代文学批评
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明代文化思想背景简述一、走向近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大变化由孔孟道统到“师心不师道”。
孔孟道统指古代文化的主导价值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它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日常生活层面乃至物质层面,都有体现。
但到明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响起“师心不师道”的呼声,此“心”的内涵意义非如儒家的仁义之心,恻隐之心,亦非道家的虚静之心,禅宗的寂灭之心,而指个体生命有血有肉之心,它凸现的是人的个体生命感性本身。
师心不师道,实际上是要重新考虑人的生命存在之价值依据,它把此依据立于人的感性生命血肉本身,而非限制和禁锢感性生命血肉的道统。
这从王阳明心学到泰州学派一直到清朝以戴震为代表的主情学说,逐渐形成一种汹涌的文化思潮,它把人的感性生命本身的价值高扬出来,富有浓重的自然人性倾向,这股文化思潮标志着漫漫中国历史开始了走向近代的步伐。
明清时期是继先秦、魏晋之后中国历史社会发生最有深刻意义变化的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意义十分深远。
二、由温柔敦厚到个性奔放的文艺思潮伴随着明代文化思潮的是汹涌澎湃的文艺思潮,在文艺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更是由传统的载道、言志、缘情等变而为渲染感性生命欲情的主情、性灵等学说。
明清时期大讲情性,但这里的情的内涵已不同于以往的吟咏情性、缘情之情,此情即具体化为人的生命血肉,即男女之情,情欲之情。
在美学原则上也由传统的温柔敦厚,变而为个性奔放。
从明时期的文艺实践可以看出,不仅是价值取向上,而且从文艺题材、艺术情感形式、文艺形式、审美效果等各方面,都展示出新的品格。
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是市井文艺,它展示的是一幅近古的市井世俗人情画面。
从题材上说,主要是市井生活题材,与那种市井生活内容相适应的是文艺形式,明清时期叙事艺术小说、戏剧的繁荣不难理解,市井生活所潜含的是错综复杂的世俗人情,就如同以都市中心放射开去的网状物质形态一样,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人的内在心理等织成一种繁杂而喧闹的人生百态,而这远远是一首诗、一首词、一篇赋、一篇散文所不远涵盖的,它需要相应的文艺形式,这便是叙事艺术,确切地说是成熟的叙事艺术。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李壮鹰11424
第一节
明代的诗文理论(上)
一、明初文坛的情况
朱元璋基于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对农民的 “让步政策”。明初经济逐渐出现了繁荣局面。 但明初一百多年,诗文没有什么成就。这种情况 是朱元璋的文化政策造成的。明初统治者对文人 控制非常严。
另外,明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对于稍微有 些不服使唤的文人进行残酷镇压,法令中有一条 “士人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明初有一位诗 人高启,诗写得不错,在当时有名气。朱元璋派 人请他出来作官。高启比较清高,不愿出来作官, 惹恼了朱元璋,被腰斩。
前后七子是文学上的后退派。他们在文学上 有两个主要观点,第一是“退化”的文学史观。 李梦阳在《潜虬山人记》这篇文章中说:“宋朝 没有诗,学诗得学唐朝的;唐朝没有赋,要学赋 得学汉代的;汉代没有经,要学经得学先秦的。” 这就是说文学的整个发展是退化的。无形中他就 得出了这样的一个错误观点。
由于前后七子对文学发展抱有这样一个错误 的成见,所以他们在评诗时由于成见太深导致笑 话。杨慎的《升庵诗话》里边曾有一个故事,说 他有一次与何景明谈论诗。当何景明不知道是宋 人写的诗的时候,他的欣赏力还是客观的,但是 当他一听就是宋人的诗,成见就起了作用,也就 怎么看怎么不佳了。
“台阁体”之所以叫台阁体,因为这一体的 领袖是杨士奇、杨素、杨溥,而这“三杨”都是 地位显要的高官,是所谓“台阁重臣”,所以叫 “台阁体”。台阁体一出来,在下边就风行一时, 在明初风行六七十年之久。
二、前后七子的文学观点
前七子的领袖是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的 领袖是王世贞、李攀龙。所以也有人简称前后七 子为“李何王李”。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不完全 一样,但又人人争相拟古,据《李梦阳传》里
说,当时的情况是“天下推求李何王李为四大家, 无不争效其体”,后来反对前后七子的唐颂之说。
明清文学批评史
六.明清(一)明代文学批评1.明代正统文学批评①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这是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他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崇汉魏,近体宗盛唐,在他们看来这是直截根源,取法乎上我们说,秦汉文章,汉魏盛唐诗的优点,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诗人的现实内容,只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的文风,实际并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道路。
此外,他们把秦汉盛唐诗文奉为最高楷模,而鄙薄后世的一切作品,对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②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格调"说:他把才与思作为格调的基础虽然仍没有涉及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说明“才‘的来源,但是李梦阳、李攀龙等专在外表上追求格调来,他比较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思想与艺术修养对作品境界的决定作用。
受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影响很深。
③唐宋派:唐顺之的"本色"论:他强调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反映了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以及对文学个性化和通俗化的要求。
④公安派:“性灵”说:袁枚的诗学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反道学,主张个性解放的特征。
“性灵”说首先要求抒写真实的性情,这是对李贽的“童心”说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强调诗歌要有自己的个性,说“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
再次,强调诗歌的独创性,反对雷同因袭。
最后,在艺术境界上要求有自然化工之美,反对有任何的人工痕迹。
2.明代文艺新思潮①李贽童心说: 李贽提出的著名学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指人的绝假纯真的自然本性。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发展轨迹前期传统继承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前朝,如宋元时期的《唐太宗春秋》和《乾坤纪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后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
官方主导与民间传统并存明朝时期,国家推崇经世致用为官方宗旨,因此官方对于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参与和支持。
同时,由于社会变革和民间传统依然存在,在城市、乡村和商业群体中兴起了一些非官方的文学评论者。
这种两者并存的格局促成了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多样性的特点。
学术繁荣与纷争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术界的繁荣与纷争。
明初的文学界有成书的《东坡乘稿》和吴山堂刻本,盛极一时。
到了中期,随着朱子学等理论的崛起,文人开始更加注重经义、格物致知,文学批评逐渐受到压缩。
但是到了晚明,文坛又充满异彩。
主要理论观点诗歌批评理论在明代文学批评中,诗歌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
代表性之一是陈维崧的《词话》,其主张以天真自然为美,在形式上强调韵律和押韵。
此外还有杨慎所主张推行自由即景名言,《筑字赞序》强调以景观时感,在明清有余沧海《七绝宫词神宏传》语言造功立宇宙象书法塔署龙脉通途大皆入修如克己贿贼生遣故园》,对五律进行惊世之旨定义等等。
小说批评理论在小说方面,明代文学批评界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主流之一是刘行节的《李渔校正西游记》,他认为小说应当忠实于现实,注重真实性与可信度;而李贽则强调小说应当寓言化,通过虚构来传递深层意涵。
此外,还有杨慎提出了六种领导干部风格分类与个别审美口味结疏,寄托归法最为强力。
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明代文学批评不仅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诗歌方面,明代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很多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产生过知道类作用。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明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
在这个时期,文化人除了自己创作文学作品外,也开始出现了对其他人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批评的现象。
他们通过文字,分析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首先需要提到的是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
在明代,传统文学成为了文人学习和借鉴的标杆,古典诗词成为了文人创作和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文学评论中,明代文化人经常会引用古代文学作品来辅助自己对其他人作品的评价。
他们通过与古代文学作品的对比,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审美上的评判。
其次,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突出了对内容的评价。
在明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现实、人情世故、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
文化人们通过对作品细致入微的阐释与分析,对其中的思想观点、情感表达等进行评价。
他们批评过度才情之作的空洞和浅薄,赞赏那些真实反映社会、历史的作品。
明代文化人关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他们通过对作品深入挖掘和思考,寻找到作品中的价值和深度。
再次,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强调了对形式的评价。
在明代,文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字技巧和形式表达非常注重。
他们善于发现和创造新颖的表达方式,并对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法结构进行评价。
明代文化人注重于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在他们的评论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文学作品形式之美的评价。
他们通过对作品形式的评论,不仅帮助了其他文人提高了写作技巧,也促进了文学发展的多样性。
除了对其他人作品的评论和批评,明代文化人们还借助评论和批评来凸显自己的文学水平和见识。
他们通过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展示自己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成为文坛的风云人物。
明代文化人们往往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境界,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借鉴古人的智慧和创作经验,在评论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审美上的评判。
明代的诗文批评
嘉靖、隆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
• 李曾“高自夸许,诗自天宝以下,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 也”(《列朝诗集小传》)王自称认识李后,“自是诗知大历以 前,文知西京而上矣”(《艺苑卮言》)
• 李攀龙有严重的拟古倾向,《古诗后十九首》,《古乐府》。 “拟议以成变化”。王世贞说其乐府诗“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 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
• 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 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 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 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 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 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 家有老庄家本色,纵横家有纵横家本色,名家、墨家、 阴阳家皆有本色。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 不可磨灭之见。
• 第二,他们标榜复古是与求真的意图密切相关的。李梦 阳《诗集自序》记载王叔武“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 “真诗乃在民间”的说法,为之感动。李梦阳“废唐近 体诸篇而为李杜歌行”,并由此上溯,为六朝、晋魏、 两汉、诗三百,体现出追本求源的思想。在学古时要求 得第一义,而所谓第一义是指各类诗歌题材初兴时期最 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风格浑朴,与民歌较为接近。故提 倡“第一义”和追本寻源、重视民歌的观点,都是追求 真情实感得流露,反对虚假地矫揉造作。这是李梦阳所 倡导地文学复古运动地精神所在。当然复古与求真之间 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 《明史·儒林传》:学术之分,则自陈献 章、王守仁始。
• 王守仁,王阳明所言心即理(我即理),将价 值评判的权力归于自我,极大地突出了主体的 地位,从而使士人的人格得以从外在的权威中 摆脱出来而独立。就王阳明自己来说,是从忧 谗畏讥的悲愤凄凉转向从容自得。在面对生命 绝境时,发现自我良知对于生命存在的重要。 “渐觉形骸逃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知 行合一”、“致良致”不是朱子的“格物致 知”,而是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四 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 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
02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
01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教育意义。
02
儒家认为文学应该传达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
德观念,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思想。
03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
和人民服务。
04
明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影 响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促进文学流派的形
成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不同文学流 派的形成和发展,如复古派、性 灵派等。
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明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的社会责 任感和审美价值,促使文学家更 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词
叶燮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原诗》是明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
详细描述
叶燮在《原诗》中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本质、功能和创作规律,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追求真实、深刻和独 特的美学效果。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应该为国家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和独到的见解。
详细描述
王夫之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人 民心声。同时,他也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形 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叶燮与《原诗》的文学批评
形成文学批评标准
明代文学批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批评标准和方法,如强 调作品的文采、意境、情感等, 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借鉴和 参考。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
在明代文学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不仅起到了筛选优秀作品的作用,还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贡献。
一、批评思想的多元性明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它与前代文学批评相比,更加突出了思想的多元性。
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注重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标准和规范。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非墨守成规。
这种思想的解放为明代文学的创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情感的表达明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的表达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批评家们注重通过言辞和形式塑造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明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的表达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
三、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明代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感,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和情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魅力。
明代文学批评表达了对作品真实性和生动性的追求,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四、思想观点的多样性明代文学批评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思想观点的多样性。
文学批评家们在对于作品的评价中,对于传统观点的批判时有所涉及,这使得思想观点更加多样化。
明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结起来,明代文学批评在当时文学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表现出多元的思想观点,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以及思想观点的多样性。
这些特点奠定了明代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学评论与批评风格,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通过对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进行探讨,揭示当时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
在明代,文化人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批评被广泛应用于文坛。
他们以其深入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批判。
这种评论与批评不仅仅是简单的赞赏或批评,更多的是从文学的形式、内容、风格、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剖析。
文化人们通过巧妙的比喻、深入的探讨和独到的观点,使得他们的评论与批评充满了深度和思考。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养正观”。
明代文化人强调文学作品应具备道德和伦理的观念,并认为只有符合道德规范的作品才能被称为优秀之作。
他们以“养正观”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评判,批评那些违背伦理和道义的作品。
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使得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加注重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其次是明代文化人对语言的重视。
他们认为文字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了精细的考察和批评。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对于形式上的修辞手法、用词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节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这种对语言的重视使得明代文学作品在表达和形式上更加精炼和美妙。
另外,明代文化人在文学评论与批评中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评价。
他们将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不仅仅看重文学作品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而是通过对作品的整体质量进行评判。
他们关注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评论体系。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为文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启示。
他们的评论与批评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的表面评价,更深入地剖析了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构造。
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在文艺批评的领域里,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是两个重要的分支。文化批评主要 的是文化现象、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文学批评则以文 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历史背景研究以及作家作品评价等方式, 探究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两者研究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和相互影响。本次演示将探讨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 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两者在文艺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四、结论
钱谦益的文学思想研究明清之际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主张和思想 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促进了文学的变革与创新。他强调文学的政治作 用和情感表达,倡导“返古”与“革新”并举,为明清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钱谦益作为明清文坛的巨匠,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明清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他的思想、内容和争议 点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机会。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从钱 谦益的文学批评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我们也应该 注意到钱谦益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 成果。
参考内容
钱谦益: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研 究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内容深刻,而且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让读者在 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最后,钱谦益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文 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发挥其社会舆论的作用。
在钱谦益的文学批评内容中,对明代文学的总结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他通过对 明代文学的深入研究,认为明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繁华到 中后期的衰落,最终在明末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他对明代文学的总结不仅有助 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启发了后人对明代文学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 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合奇序》)289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在全奇士。士奇则 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上下天地,来 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 可以无所不如。
第三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290
晚明文学革新思潮中,开创新的诗文创作风 气的作家群体是公安派。公安派的主要成员 是湖广公安(今湖北)袁氏兄弟: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
一、明代历史小说的批评314
历史小说产生较早,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书大约成书在元宋明初。在现存最早的刻 本—明代嘉购年间的刊本中,有署名庸愚子 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庸愚子就是浙江 金华人蒋大器 历史演义小说应当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亦即 “事经其实’、但不能照录史书,而要“留 心损益 . 加以改造
明中期即有关于三大名剧《琵琶记》、《西 厢记》、《拜月亭》优劣的论争。随着戏剧 三大流派—昆山派、临川派、吴江派的形成, 戏曲创作是以情感为主还是以韵律为主便成 为剧作家和理论家关注的焦点 临川派以戏剧家汤显祖为代表,吴江派以沈 璟jing为代表
吴江派论戏曲,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韵律 沈 璟把韵律的地位抬高到极高的地位:‘按腔 自然成绝唱 ,从宋代至明初的曲作中精选了八 百多首作为炮例,音律上的要求非常严格, 对曲牌、宫调、正(衬)字、四声、阴阳、 韵辙、板眼详细注明,以期恢复曲调的本来 样式。302
(二)强调抒发真情,不拘形式法度 295
公安派强调真诗,提倡抒写性灵,表达真情 实感。 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 也。 抒情只要是发自于内心,即便是有疵处亦是 值得肯定。
(三)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 义理的束缚296
公安派提倡性灵,要求作家有自己的个性, 要求文学作品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 1 . 自然之趣。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 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2. 新奇之趣。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 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 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第五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314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 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唐代成玄英 疏:干,求也。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 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达于至 道。”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屑的言谈、 小的道理。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
李蛰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 心地,此之谓“童心”,它是人的先验的真 心、本心:夫童心者,其心也。282 这种童心,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丧 失,它被所习“闻见’所学“道理”所取代: 丧失本真,渐渐变成虚伪、矫饰之徒,于是 说假话,做假事,写虚假不实的文章: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 为政事,则政事无根低;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 达。283 最高人格的培养途径,即护此童心而勿失,而也只 有发自童心的文章,才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李贽的锋芒是指向当时的官学,程朱理学 把圣典《六经》、《论语》、《孟子》斥为人们灵 魂的总污染源:然则《六经》、《语》、《孟》, 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数也 李贽在创作上力主作家对情性的自由倾吐,反对一 切来自外部的桎梏。
三、戏剧与小说创作的繁荣和理论批 评281
中国古典戏曲形成得较晚,宋金时期才渐趋成熟 戏曲理论批评,也是随着戏曲的萌芽和发展而缓慢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教坊记》、《乐府杂录》、《东东梦华录》、 《梦粱录》等著作 元代至明初,燕南芝庵《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钟 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 明代中后期,戏剧创作迎来了继元以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涌现出《宝剑记》、《唍纱记》、《鸣风记》、《四声猿》 等优秀戏曲 汤显祖的《牡丹亭》,代表了戏曲创作的辉煌成就
第六章 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277
第一节 概 述277
明代主变的文学样包括传统的诗、文、小说 及戏曲等。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文人的世俗化 277
明初朱元璋实施的是“重农抑向”的经济政策,豪 强富商受到打击,小农经济得到复苏,农村社会比 较安定,民风敦胜淳朴。 万历1573-1620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以 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一种文人必须面 对的新型读者群。 明中叶以后,文人也明显表现出市民化、世俗化的 倾向。不少文人本来就出身于商人家庭,文人也逐 渐改变清高态度,乐于与商人交游。
明代市文学创作主体是举人、诸生与隐居的 “山人”,他们或仕途无望,或不屑仕进, 投身于市民文学的创作、整理与出版,因而 在市民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78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化读者群形成和文 人的市民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学创作的 商品化,278
二、心学与文学中的启蒙思潮279
明代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部分文人学者感到社会的危机,也痛感到程 朱理学的困境和压抑,故起而寻求新的思想 出 路。由理学转人心学。
陈献章1428一I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 新会县白沙里人。279 他认为理即是心。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王守仁(1472一1529入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提出“致良知”的观点,心者,天地万物之 主也”。良知并非圣贤所独有,而是存在于 每个人的内心。 阳明心学打破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抬,突出/个 体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人的 自我意识的觉醒。280
明代的小说创作281
从文言为主向白话为主的转变,出现了《三 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第二节 李贽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一、李贽的童心说282
李蛰(I527一1602),号卓吾,又号宏甫, 别号温陵居士。 因发表了大量抨击道学、反抗礼教、鼓吹个 性解放的言论,以敢倡乱道,欺世诬民之罪 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夺刀自刎而死 晚明启蒙思潮激进的代表人物,所著《童心 说》是他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主张“厚出于灵”299
强调“厚”的审美境界。 所谓“厚”指诗歌艺术意境之深厚;灵,指 诗人艺术感受之敏锐。诗之有深厚的意境, 出于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
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300
明人关于戏剧的探讨,一方面总结了宋元以 来人们对戏曲的思考,一方面也迎来了满代 古典戏曲理论的成熟
一、戏剧本体论—情韵与音律301
“正史之补”说是林翰在《隋唐志传》的序言 中提出 编写这部历史小说的宗旨是“为正史之补’, 以补正史之缺失; 只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而忽视小说的文学性
(二)提倡艺术虚构,反对拘泥于历 史317
熊大木,首先明确将小说与史书区分开,并 充分肯定历史演义的虚构特点 传奇者贵幻,忽马怒发,忽骂嘻笑,英雄本 色,如阳羡书生,恍惚不可方物。
四、戏剧结构论—关目与主脑311
元曲绝大多数是四折一楔子,唱腔简单,情 节也简单,难以在结构上做文章 明代传奇兴起,传奇最长可达几十出’反映 生活的容量大大超过元杂剧,于是结构问题 也就被戏剧发展的本身提了出来。
“关目”亦即情节,情节安排得当,就能使全剧增辉, 人物个性鲜明突出;311 头脑即情节的头绪,线索即情节发展的脉络,波澜 即情节的起伏。戏剧情节忌繁,亦忌散,要有一定的 起伏曲折,方能集中紧凑,引人人胜。312 王骥德《曲律》有关戏曲结构的重要内容,诸如间 架、关节、折落、节奏、头脑、照应,几乎都讲到 313
二、竟陵派的文学观298
公安派之后 创始人钟惺1574一1624、谭元春(I586一 1631)均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 竟陵派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矫公安派末 流之弊。对公安派与复古派文学理论都进行 了批判
(一)追求“深幽孤峭”之境298
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 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 冥游于寥廓之外。(钟惺《诗归序》) 取法于汉魏盛唐的格调高人的道路。醉心于 清高奇峭、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境,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287
汤显祖(1550一1616),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是个‘情’字。世总为情, 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 不出乎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形 诸动摇 情与天理对峙。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真是一刀两断语。(《寄达观》)
汤显祖论文主情,亦贯穿于戏曲评论之中, 反对拘泥于声律,提倡词曲对“意趣神色” 的自然表现。303 在汤沈之争中,也有对情感和韵律之间的调 和论者。吕天成《曲品》中却提出双美说。 晚明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对两派有较 为中肯的评述:各有所偏,也各有所长。要 求法与词两擅其极。
二、戏剧语言论—本色与文词304
三、戏剧表演论—唱叹与风神307
中国古典歌舞剧,主要是声乐表演,随着戏 曲的繁荣,曲学中的表演论也不断得到发展, 而且涉及演员素质唱腔技法、表演技巧、编 导艺术等各个方面。
元初的胡抵燏曾提出过针对演员表演 的“九美说”
一、资质浓粹,光彩动人;二、举止闲雅,无尘俗 态:三、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四、语言辨 利,字句真明;五、歌喉滑和困转,累累然如贯珠; 六、分付顾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说,轻重疾 徐中节合度,虽记诵闲熟,非如老憎之诵经;八、 发明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佚,言行功业,使观听 老如在目前,帮听忘倦,惟恐不得闻:九、温故知 新,关键词让,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 九类既具,当独步同流。(《黄氏诗卷序》)
明人的第二个论争, 是戏曲创作中语言的本色派与 文词派之争。 一是强调曲文语言的雅化, 一是强调语言本色 何良俊:《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 其本色语少。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情真语切”“不带脂粉”“不弄学问”“清丽流便” “蕴藉有趣”为戏曲语言的本色
徐渭提倡南戏,在他的《南词叙录》中,本 色论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对以雅的时文体 作南戏戏文的风气大加鞭挞:,戏曲是演给大 众看的, 语言务须通俗。只有通俗,才是戏曲 的本色:点铁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 滋味,越不扭捏动人越自动人。(《题〈昆 仑奴〉杂剧后》)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