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01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基本结构(精)

合集下载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利用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本文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仪器的构成、光谱的特点以及测定原理等方面。

1. 仪器的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仪器主要由光源、进样系统、分光器、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光源通常采用汞灯、钨灯或氘灯,进样系统包括进样池和进样装置,分光器可分为单道光栅和双道光栅,检测器可采用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

2. 光谱的特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光源通常在紫外至可见光范围内,因此能够观测到物质在这一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通常表现为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峰或吸收带,其位置和强度可反映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浓度。

通过测定样品和对照液的吸光度差值,可以确定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

3. 测定原理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测定原理主要包括比较法和标准曲线法两种。

比较法是通过测定待测溶液与对照液的吸光度差值来确定物质的浓度,而标准曲线法则是通过构建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来确定待测溶液的浓度。

两种方法均需要在特定波长下进行测定,并且要对光谱仪进行基准校准和零点校准。

4. 应用范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测定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浓度,如药物、生物分子、环境污染物等。

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化工等领域。

5. 结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样品的要求较高、需要标准曲线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读者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6. 光源的选择与影响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光源的选择对测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KJ01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精)

KJ01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精)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3.1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 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1.农药残留测试的相关知识点 2.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 3.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的使用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一、背

2001年,杭州的空心菜有机磷中毒事件。 2003年,南京蔬菜有机磷残留导致中毒的事件。
2007年,福建大田发生有机磷污染水源导致中毒事件。
品种类中的“空白测”项,按“确认”键。
将放置10min的样液倒入比色皿中,加入0.1 mL低物摇匀,吹吸混匀
马上放入仪器中,按“检测”键,进行空白检测,记录反应3 min,过
程中请勿打开盖子。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仪器法
3、 样品溶液测定
先于试管中加入2.5 mL样品提取液,再加入0.1 mL酶液、0.1 mL显色 剂。摇匀后于35 ℃放置10 min以上。 于“检测”状态下选择“农药残留”项目,按“确认”键,选择样品 种类中的“蔬菜”项,按“确认”键。 将放置10min的样液倒入比色皿中,加入0.1 mL低物摇匀,吹吸混匀 马上放入仪器中,按“检测”键,进行空白检测,记录反应3 min, 过程中请勿打开盖子。
药的总称。大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
有机磷类农药包括:甲胺磷、水胺硫磷、乐果、敌百虫、敌敌畏、氧化 乐果、马拉硫磷、甲基异柳磷、辛硫磷、甲基对硫磷、甲拌磷、乙酰甲 胺磷、久效磷、杀螟硫磷、倍硫磷、毒死蜱等。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包括:叶蝉散、速灭威、西维因、涕灭威、克百威 (呋喃丹)、异丙威、灭多威等。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仪器法

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用于测定溶液中物质浓度或溶液中吸光物质的含量。

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基于比尔-朗伯定律,即吸光度与溶液
中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物质的浓度和光程之间成正比关系。

在可见光和紫外光区域,大多数物质表现出吸光特性,即当光通过物质时,一部分光会被物质吸收,并产生吸收波谷。

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是通过下述步骤完成的:
1. 光源:光源通常使用白炽灯或氙灯等。

它会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

2. 单色器:光线首先通过单色器,单色器将混合的白光分离成不同波长的光。

3. 样品室:待测溶液放置在样品室中。

样品室通常由两个透明的玻璃或石英片构成,光线可以透过它们进入样品。

4. 检测器:在样品室的另一侧,放置有检测器。

检测器可以是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等,用于测量通过样品室的光的强度。

5. 波长选择: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波长以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旋转单色器上的光栅或使用滤光片来选择特定波长的光。

6. 记录测量结果:检测器会将通过样品的光强度转换为电信号,
并传输给显示器或记录仪。

测量结果可以通过显示器或记录仪来读取和记录。

通过测量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可以制作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

然后,通过测量未知溶液的吸光度,使用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未知溶液中的物质浓度或吸光物质的含量。

总结来说,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的吸收特性和比尔-朗伯定律,通过测量波长选择后的光经过样品后的强度变化
来确定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或吸光物质的含量。

分光光度计设备原理讲解

分光光度计设备原理讲解

分光光度计设备原理讲解
光源通常采用可见光、紫外光或红外光的灯泡或激光器。

较常见的光源有白炽灯、钨灯和氘灯等。

通过选择不同的光源,使得分光光度计能够适应不同的测试需求。

样品室是一个容纳样品的空间,通常是由透明材料制成,如玻璃或石英。

它允许光线通过并与溶液相互作用。

光栅是分光光度计的关键部件之一,它能够将进入光栅的多频光线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束,并将其聚焦。

光栅通常由一系列平行的刻槽组成,刻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光探测器是分光光度计中负责测量经样品后的光强度的部件。

常见的光探测器有光电二极管(光电池),光电倍增管(PMT)和光导纤维等。

光探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并通过连接到计算机或记录器来获取和记录数据。

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原理如下:首先,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滤光片来得到所需波长的光线。

然后将样品注入样品室,并设置好所需波长的光栅。

通过旋转光栅,样品室中的溶液将会吸收一部分光线,另一部分通过溶液。

通过光探测器检测并转换通过溶液的光信号为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或记录器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或透射光强度,利用比尔-朗伯定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简介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简介

1.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电磁波谱: X射线 0.1~100 nm远紫外光 10~200 nm近紫外光 200~400 nm可见光 400~760 nm近红外光 750~2500 nm中红外光 2500~5000 nm远红外光 5000~10000 nm微波 0.1~100 cm无线电波 1~1000 m2日光:紫蓝青绿黄橙红2014-11-33♥复合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光。

如白光(太阳光)♥单色光:只具有一种波长的光。

要求:∆λ=±2nm 。

♥互补色光:如果把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可以得到白光,这两种光就叫互补色光。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而产生的。

如:CuSO 4呈兰色。

♥物质呈现的颜色和吸收的光颜色之间是互补关系。

光的互补:蓝 黄日光7♥ (1)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和吸收波长不同。

MnO 4-531吸收曲线2014-11-38♥(2)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同一物质不同浓度,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

♥吸收曲线是特性的,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λ吸光度A: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定义:A=lg(I0/I t)A越大,表示对光的吸收越大,透过光越弱。

9λ1760年朗伯(Lambert)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c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A∝bc1011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A =lg (I 0/I t )= εb c 式中:A ,吸光度,无量刚; b ,液层厚度(光程长度),cm ; c ,溶液的浓度, mol · L -1 ; 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L·mol -1·cm -1,仅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性质及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与结构分析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与结构分析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与结构分析光源是分光光度计的核心组件之一,常用的光源有白炽灯、氢灯、钨灯和氘灯等。

其中,白炽灯广泛应用于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谱测量,而氢灯、钨灯和氘灯多用于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测量。

选择装置是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设备,主要包括滤波器、棱镜和光栅等。

滤波器一般用于选择单一波长,棱镜则可通过偏折角度来选择特定波长,光栅则能够实现连续的波长选择。

光路系统是将光从光源传输到样品和探测器之间的光学装置,包括准直系统、样品池和聚焦系统等。

其中准直系统用于调整光线的直直度和平行度,样品池则是放置样品溶液的地方,并通过调节样品池的位置和路径来控制光线的路径,聚焦系统帮助将光能集中在探测器上。

探测器是用来测量样品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的装置,常见的探测器有光电池和光电二极管等。

光电池能够将吸收的光转化为电信号,光电二极管则通过光敏材料的光电效应来实现。

显示/记录装置用于显示和记录样品吸收光谱的数据,常见的显示/记录装置有示波器和计算机等。

示波器通过将光信号转化为可见光信号,实现显示样品吸收光谱的功能。

计算机则能够通过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来实现自动化测量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样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其吸收程度与溶质浓度成正比。

光通过选择装置和光路系统传输到样品池中,与样品溶液发生相互作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未被吸收的光会通过探测器检测,并转化为电信号。

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和稳定处理后,通过显示/记录装置显示或记录下来。

分光光度计在科研、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样品的吸收光谱,可以对样品中的成分、浓度和反应动力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分光光度计还具有准确、灵敏、快速和经济等优势,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KJ01砷的检测特点(精)

KJ01砷的检测特点(精)

那么问题来了,食 品中砷的来源?
含砷矿 石的开 采
金属冶 金属 炼 冶炼 化工生 化工生 产和燃 产和燃 料燃烧 料燃烧
食品中砷的 食品中砷
自然本 底
的来源
来源
含砷农 药的使 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碘斑法(水中砷的快速检测)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10mm比色皿,氯仿为参
编号 砷的标 准溶液 /ml
1 0
2 1
3 2.5
4 5
5 10
6 15
7 20
8 25
样品 1
样品 2
空白
加水50ml,再加4ml硫酸 碘化钾 氯化亚 锡 4ml 2ml,混匀,放置15分钟 1ml硫酸铜 ,4g无砷锌颗 吸光值
砷含量(ug)
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在碘化钾和氯化亚 锡存在下,使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三价砷与新生态 氢生成砷化氢气体,通过乙酸铅棉花去除硫化氢的干 扰,于溴化汞试纸上生成黄色斑点,比较砷斑颜色的 深浅定量。
最低检出限:试样50ml,比色皿10nm,可检测0.007mg/l
1.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 7.硫酸 (1.84g/ml) 13.乙酸铅溶液 (80g/l) 2. 三乙醇胺 8.硫酸溶液 (2mol/l) 14.乙酸铅棉花 3. 氯仿 9.氢氧化钠溶液 (2mol/l) 15.吸收液 4.无砷锌粒(10-20目) 10.碘化钾溶液(150g/l) 16.砷标准溶液:100.0mg/L 5.盐酸 (1.19g/ml) 11.氯化亚锡溶液 17.砷标准使用溶液:1.00mg/L 6.硝酸 (1.4g/ml) 12.硫酸铜溶液 (150g/l)
4、皮肤毒性
最常看到的皮肤症状是皮肤颜色变深,角质层增 厚,皮肤癌。全身出现一块块色素沈积;严重砷中毒 的人可能在胸、背及腹部都会发现,这种深棕色上散 布白点的病变,有人将其描述为【落在泥泞小径的雨 点】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⑷ n →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 →π* 跃迁。丙酮n →π*跃迁的λ为275nm ε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己烷)。
能级跃迁
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讨论: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Er: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Ev约为:0.05~1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Ee较大1~20eV。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I0/It)= εb 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 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 或: A=lg(I0/It)= a b c c:溶液的浓度,单位g·L-1 a:吸光系数,单位L·g-1·cm-1 a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为摩尔质量)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三种):σ电子、π电子、n电子。
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道必定有一个相应的反键轨道。通常外层电子均处于分子轨道的基态,即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上。

分光光度原理

分光光度原理

分光光度原理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透射或散射特性来定量分析物质的方法。

它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透射来测定物质的浓度或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比尔定律,即物质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与其浓度成正比。

当物质溶液中存在多种物质时,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分别进行测定。

在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检测器。

常用的光源有白炽灯、钨丝灯、氘灯、氙灯等,而检测器则有光电离检测器、光电二极管检测器、光电倍增管检测器等。

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检测器可以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滤光片或单色仪,以确定所需要的波长。

根据被测物质的吸收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可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在进行测定时,需要将待测溶液置于光路中,使其与光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被测物质的吸收特性,可以测定其吸光度或透光度。

通过测定吸光度或透光度,再根据比尔定律可以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分光光度法可以应用于多种物质的测定,如金属离子、有机物、生物分子等。

在环境监测中,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在生物医药领域,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等。

总之,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和检测器,确定合适的波长,以及准确测定吸光度或透光度,可以实现对各种物质的快速、准确的测定,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分光光度计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

分光光度计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

分光光度法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 ,拥有必定的波长和频次。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400-760nm,紫外光为 200-400nm,红外光为 760-5000nm。

可见光因波长不一样体现不一样颜色,这些波长在必定范围内体现不一样颜色的光称单色光。

利用棱镜可将白光分红按波长次序摆列的各样单色光,即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这就是光谱。

有色物质溶液可选择性地汲取一部分可见光的能量而体现不一样颜色,而某些无色物质能特点性地选择紫外光或红外光的能量。

物质汲取由光源发出的某些波长的光可形成汲取光谱,因为物质的分子构造不一样,对光的汲取能力不一样,所以每种物质都有特定的汲取光谱,并且在必定条件下其汲取程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物质的这类汲取特点对不一样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剖析的方法。

在比色剖析中,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度决定于入射光的强度、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及液层的厚度。

当一束单色光照耀溶液时,入射光强度愈强,溶液浓度愈大,液层厚度愈厚,溶液对光的汲取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切合物质对光汲取的定量定律,即朗伯-比尔( Lambert-Beer)定律。

这就是分光光度法用于物质定量剖析的理论依照。

朗伯 -比尔定律: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经过某一平均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 ,与其吸光度 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 c 及汲取层厚度 b 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A=lg(1/T)=KbcA——吸光度;1 / 3T——透射比,是透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强度;K——为摩尔汲取系数,它与汲取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相关;C——吸光物质的浓度;B——汲取层厚度。

使用方法:721 可见分光光度计其波长范围360~800nm,色散元件为三角棱形 .1.检查仪器各调理钮的开端地点能否正确,接通电源开关,翻开样品室暗箱盖,使电表指针处于“0位”,预热 20min 后,再选择须用的单色光波长和相应的放大敏捷度档,用调“0电”位器调整电表为 T=0%。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众所周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的辐射汲取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重要由光源、单色器、汲取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系统五大部分构成。

那么这五大部分重要起到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原理值得了解呢?下面,我就分别归纳一下,以供行业人士参考。

1、光源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应在仪器操作所需的光谱区域内能够发射连续辐射;有充足的辐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而且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变更应尽可能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

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掉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

钨灯和碘钨灯可使用的范围在340~2500nm,这类光源的辐射能量与施加的外加电压有关,在可见光区,辐射的能量与工作电压的4次方成正比。

光电流也与灯丝电压的n次方(nl)成正比。

因此必须严格掌控灯丝电压,仪器必须备有稳压装置。

在近紫外区测定时常用氢灯和氘灯,它们可在160~375nm范围内产生连续光源。

氘灯的灯管内充有氢的同位素氘,它是紫外光区应用zui广泛的一种光源,其光谱分布与氢灯仿佛,但光强度比相同功率的氢灯要大3~5倍。

2、单色器单色器是能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装置,其重要功能应当是能够产生光谱纯度高且波长在紫外可见区域内任意可调的单色光。

单色器一般由入射狭缝、准直镜(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等几部分构成。

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的作用。

单色器的性能直接影响人射光的单色性,从而也影响到测定的灵敏度、选择性及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等。

能起分光作用的色散元件重要是棱镜和光栅。

棱镜常用的料子有玻璃和石英两种。

它们的色散原理是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有不同的折射率而将不同波长的光分开。

由于玻璃可汲取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只能用于350~3200nm的波长范围,即只能用于可见光区域内。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原理
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光的强度和波长的仪器。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光的分光作用将进入仪器的光线分成不同波长的光束,然后利用光的强度来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的吸光度。

首先,进入光度计的光线经过一个入射光栅或棱镜,被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束。

这些光束被聚焦到一个狭缝上,经过狭缝后形成一条狭窄的光束。

然后,样品被置于光束路径中,光束通过样品时会产生吸收或透射。

光通过样品后,进入一个检测器中。

检测器可以是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或光电管等。

当光通过检测器时,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其大小与光的强度成正比。

测量过程中,仪器会记录下不同波长下的光的强度对数,即吸光度。

通过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得到样品的吸收谱。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吸光度与样品浓度成正比。

因此,可以
利用分光光度计来测量样品浓度。

为了减小误差,分光光度计通常会进行白光校正和背景校正。

白光校正是通过一个透明样品(如纯水)来调整仪器的零点,以消除仪器自身的漂移。

背景校正则是通过在测量中引入一个未加样品的“空白”溶液,用于纠正样品中其他杂质的影响。

通过上述原理,分光光度计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用于测量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等。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
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 g/L、液层厚
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 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一、概述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概述: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 = c ; 波数 = 1/ =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 = h = h c /
(Planck常数:h=6.626 × 10 -34 J × S )
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动画2)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I0/It)= εb 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 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
质的灵敏度越高。ε>105:超高灵敏;
ε=(6~10)×104 :高灵敏;
ε<2×104

KJ01瘦肉精的检测方法O(精)

KJ01瘦肉精的检测方法O(精)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对象:动物尿液 原理:对样品在pH=5.2的缓冲溶液中进行提取。 萃取的样液用C18和SCX小柱,固相萃取净 化,分离的药物残留经过双三甲基硅基三氟 乙酰胺(BSTFA)衍生后用带有质量选择检 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 步骤:1.标准液的配制 2.尿样的提取,净化 3.衍生化、检测 4.计算
瘦肉精的危害与检测方法
瘦肉精简介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而不是一种特定的 物质,是指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饲料添加剂。 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 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它是一种肾上腺 类神经兴奋剂。
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 β-兴奋剂(β-agonist)的药物,比如在中国造 成中毒的克伦特罗(clenbuterol)和美国允许使 用的莱克多巴胺/又译雷托巴胺(Ractopamine)。
人类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肝0.25kg以上者, 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 含“瘦肉精”的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老 年人的危害更大。
瘦肉精的检测方法
感官识别法
检 测 方 法 化学分析法 酶联免疫法 色谱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
1.感官识别法
饲喂盐酸克伦特罗比 较严重的猪宰后肉色 特别鲜红、后臀肌肉 饱满突出,脂肪非常 薄,而一般健康肉淡 红色,肉质弹性好。
酶标检测仪
黄色物质
操作简便、准确、投资小、成本低、速 度快、仪器设备简单,适合对活体动物做 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分析,但不能实现现场 检测。
4.色谱检测技术
色谱技术包括高效液相 色谱法(HPLC)、气相色 谱-质谱联用法(GC-MS)、 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联用 法(GC-FTIR)及薄层色谱 法(TLC)等。目前,应用 最多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为 了更准确的检测出瘦肉精,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气相色 谱-质谱联用法。

分光光度法仪器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法仪器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法仪器工作原理仪器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药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

分光光度法仪器是用来进行光谱测量和分析的工具,通过分光仪和光电检测器的组合,可以测量样品溶液中的吸光度,从而得到关于样品组成和浓度的信息。

分光光度法仪器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光源、单色仪(也称为光栅)、样品室、光电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在仪器工作过程中,样品中的物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其他波长的光则可以透过样品。

通过测量透过和吸收的光的强度的差异,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物质的吸光度,从而得到有关样品组成和浓度的信息。

首先,仪器的光源发出一束宽波长的光,通常为可见光或紫外光。

这束光通过一个单色仪(光栅)进行分光,单色仪可以将光波长分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单色仪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光栅衍射现象,光栅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分散成不同的角度。

通过调整单色仪的光栅角度,可以选择所需的波长。

分散后的光线被引导到样品室。

样品室是一个透明的室内空间,容纳着待测样品。

在样品室中,光线投射到样品中并被吸收。

样品中的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吸收光的能力也不同。

吸收后的光通过样品室的另一侧经过,并被引导到光电检测器。

光电检测器是一个专用的探测器,用于测量通过样品的光的强度。

光电检测器将入射光转变为电信号,并输出到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分析和记录。

光电检测器的选择取决于所使用的波长范围,以及所需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数据处理系统是仪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接收和处理光电检测器输出的信号。

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将吸光度与样品的浓度相联系,根据事先建立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进行计算。

通过比较样品的吸光度和标准曲线上的数值,可以得到样品的浓度。

在进行分光光度法测量时,仪器的使用者首先选择波长,并设置光电检测器的灵敏度。

然后,将样品放入样品室中,开始测量。

仪器会测量通过样品和空气的光的强度,并计算出吸光度。

使用者可以根据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的物质浓度。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与结构共47页文档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与结构共47页文档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7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与 结构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KJ01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基本结构(精)

KJ01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基本结构(精)

max = 660 nm
A
二聚体:max = 610 nm
max = 660 nm
610 nm 660 nm
C
18
9.4 分光光度计及主要部件
分光光度计
通过棱镜或光栅得到一束近似的单色光。 波长可调,故选择性好, 准确度高。
0.575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系统
稳压电源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部件
722型分光光度计结构方框图
一、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 灵敏度高,选择 较大的显色反应;
2. 选择性好,显色剂只与被测组分反应;
3. 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要稳定;
4. 有色物质与显色剂本身颜色要有足够大的差别;
|
MR max

R max
| 60nm
5. 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二、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 3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 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A 随浓度的增大而增 大 。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4)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 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 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9.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 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证明: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溶液, 当和T一定时,其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 层厚度成正比。
0.42
b
光源
检测器
19
吸光度的加和性
若多组分体系的各组分对同一波长的光都有吸收作
用,则溶液的吸光度应等于溶液中各组分的吸光度之
和。(组分间没有干扰)
A总 = ∑ Ai =κ1b1c1 + κ2b2c2 + …… κnbnc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称为比色分析法。
② 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分析的方法称为分光光 度法。
吸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下限为10-5~10-6 mol· L-1。适 于微量分析。 2、准确度较高,相对误差为2% ~ 5%。
3、操作快速简便,易于掌握。
4、应用广泛。
9.2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光的折射
光的衍射
λν
光的偏振
光的干涉
粒子性
E
光电效应
E:光子的能量(J, 焦耳) ν :光子的频率(Hz, 赫兹) λ: 光子的波长(nm) c: 光速(2.9979×1010cm.s-1)
hc E h

(普朗克方程)
hc E h
电磁波谱
10-2 nm 10 nm
数学表达式: b:溶液厚度 A=Kbc
K:吸光系数,与、T以及物质本身有关。
吸光度与光程的关系 A = Kbc
吸光度
光源
0.00
检测器
吸光度
光源
0.22
b
检测器
吸光度
0.44
样品
光源 b b
检测器
样品
样品
18
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A = Kbc
吸光度
光源
0.00
检测器 吸光度
光源
0.22
b
检测器 吸光度
色散

nm

nm

580-600
绿
500-580

490-500
青蓝
480-490

450-480

400-450
650-750 600-650
nm
nm
nm
nm
nm
nm
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光的互补
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若按一定强度比例混
合,可以形成白光,这两种光称为互补色光.。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λmax。(KMnO4的最大 = 525 nm)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 状相似 λmax 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 吸收曲线形状和 λmax则不同。可作为物质定 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黄 绿 青 青蓝


白光


图中处于直线关系的 两种单色光互为补色
1. 颜色与光的关系
光谱示意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吸收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光作用于物质时,物质吸收了可见光,而显示出特征 的颜色。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 Why ? ? ? 构有关。
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 不同,这就构成了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 物质选择性地吸收白光中某种颜色的光,物 质就会呈现其互补色光的颜色。 溶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溶液中吸光物质浓 度的高低。
( 3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 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A 随浓度的增大而增 大 。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4)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 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 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9.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 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证明: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溶液, 当和T一定时,其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 层厚度成正比。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主要内容
9.1 吸光光度法概述 9.2 光吸收定律
9.3 分光光度计
9.4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9.5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9.6 溶液浓度的测定方法
9.1 吸光光度法概述
一、定义: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 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二、分类
① 利用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
射 线 x 射 线

↘,E ↗; ↗,E ↘
0.1 cm 10cm
微 波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103 cm
无 线 电 波
105 cm
可 见

根据波长可以分为
紫外光:200-380nm; 可见光:380-750nm; 近红外:750-2500nm。
二、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可见光
入射光 I0
[定义]: 透射比
透射光 It
It T I0
T 取值为0.0 % ~ 100.0 %
全部吸收
全部透射
T = 0.0 %
T = 100.0 %
T ↗,溶液对光的吸收 ↘;
T ↘,溶液对光的吸收 ↗。
10
Io 1 吸光度A:A lg lg It T
若光全部透过溶液,Io= It , A = 0 若光几乎全被吸收,It ≈ 0 , A = ∞ 吸光度 A 可以用来衡量溶液中吸光物质 对波长为 λ 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值越大, 其吸收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仪器使用的是连续光源,用单色器分光,由于单色
器色散能力的限制和出口狭缝要保持一定的宽度,所以
我们不可能得到纯的单色光。
A
克服方法:
a. 尽量选用较好的单色器
b. 入射波长选择在峰值位置(在波 峰有一个A值相差较小的区域)
曲线或工作曲线
A
0.8
0.6
依 A = Kbc 标准曲线的斜率为:
*
0.4 0.2 0
tan=dA/dc
= Kb
定值
0
1
2
3
4 C/mol· L-1
故由曲线的斜率即可求出
三、引起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A
(一) 物理因素
原因:1.非单色光;
2.非平行入射光;
3.介质不均匀
C
1.非单色光(仪器本身所致)
0.42
b
光源
检测器
19
吸光度的加和性
若多组分体系的各组分对同一波长的光都有吸收作
用,则溶液的吸光度应等于溶液中各组分的吸光度之
和。(组分间没有干扰)
A总 = ∑ Ai =κ1b1c1 + κ2b2c2 + …… κnbncn
A4 A3 A2 A1
二、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标准曲线:A-C(吸光度-浓度)曲线,又称校准
吸收绿光。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白光 KMnO4
7
2.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溶液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 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器皿的表面反射。 I0 ´ It Ia
I0´ = Ir + Ia + It
Ir
I0 ´ Ir

I0
I0´ It
9

真正进入溶液部分的入射光
将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的溶液,测量不同 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叫光吸收曲线。
A 1.6 D C
1.2 0.8 0.4
400
A、B、C、D代表不 同浓度下的吸收曲线,吸 收峰不变。
B A
480 560 640 720 nm KMnO4 溶液的吸收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