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
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精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学习交流PPT
17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对气理论形成的的影响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 的载体
学习交流PPT
20
谢谢
学习交流PPT
21
学习交流PPT
22
学习交流PPT
23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 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式存精 在气 形的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学习交流PPT
11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学习交流PPT
18
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交流PPT
19
思考?
1.试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古代哲学中精和气各自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3. 为什么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4.古代哲学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
5.如何区别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精、气概念?
学习交流PPT
12
气 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 形与形之间 气与气之间
有形之体自身 不断更新变化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
此长彼亦长 阳长阴长 血虚补气以生血 阳中求阴
阴长阳长 气虚补血以养气 阴中求阳
此消彼亦消 阳消阴消 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消阳消 阴损及阳
5、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l 木: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 条达
l 火: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l 土: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l 金:金曰从革 清肃(清洁、肃杀)、
烦躁易怒1年余,加重半月。 ➢ 查体: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 血液指标检查 ➢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中医如何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
➢ 辨证:阴虚火旺 ➢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
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 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目的要求: ➢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版)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体 表
上
左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亢 进
的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减 退 的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体 表
上
左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外上温 明功兴功
动向升热 亮能奋能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亢 进
的
阴相内下寒 晦物抑功
对收降凉 暗质制能
静 止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减 退 的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抽象性、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2.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 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3.阴阳的相互消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化→
温热、明亮者为阳——如白昼、春夏、火等。
形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表 寒凉、晦暗者为阴——如黑夜、秋冬、水等。
成→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
阴
扩大形成——自然界某些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面的代表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
阳阴 的阳
普遍性
阴阳对立统一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之中。 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源泉。
中中医医的的应应用用精精气气学学说说在在对精气生命理对精气生命理论建构的影响论建构的影响对整体观念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构建的影响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 质 变 的
病理——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含
消长与转 消长——量变——转化的基础
义
化的关系 转化——质变——消长发展的结果
用相连。
中医哲学基础
14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 阳
机理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动力根源。 ②阴阳自和是阴阳的固有特性和深层次运动规律。
一定限度内
→ 对立制约
————→ 消长
互藏
动力源泉 相互作用 (相反) ————→ 交感 ————→
形式 (相成) → 互根互用
联系纽带 ↑
产生推动 ————→ 运动变化
—→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四)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五)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 2、子病及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肾阴虚
•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
木(肝)
水
火
金 土(脾)
•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肺
木(肝)
水
火
肝火犯
(肺)金 土
角
平 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徵
日 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喜
汗
笑
宫
日 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商
日 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皮
悲
涕
哭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五行相生 • (二)五行相克 • (三)五行相乘 • (四)五行相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分,不 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定即 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 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 。 (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的,而 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 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 。
气化的形式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 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阴阳互损 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望、闻、问、切——四诊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 应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 阴 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 阳 中有阳,阳中有阴。 学 对立——— 阴阳双方互相制约 、互相斗争的 说 结果“阴平阳 秘”。(相互的动态 的 平衡) 基 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 本 阴消阳长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 内 阳消阴长 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容 由阴转阳 形(促)成事物的转化 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精气课件
一是弥漫而运动的状态,细小分散,肉眼不 能觉察——无形〔习惯称之为“气〞〕
一是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成看得见摸得着 的物体——有形〔习惯称之为“形〞〕
结论:有形无形皆为气——“有形生于无形 〞,二者处于不断相互转化、运动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运动论〕 ※精气的运动 精气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 精气具有运动的性质,其运动促使整个自 然界的运动变化。 ※ 精气运动的形式 呈现出规律性: 升—由下向上 降—由上向下 聚—物生 散—物消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 协调平衡关系。
≈≈≈≈≈≈≈≈≈≈≈≈≈≈≈
?论衡?: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认为精是气的最精微的局部,是构成人体及 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且 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一〕精的根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 “气〞同义,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 〔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 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董仲舒〕
东汉时期一并汇流于“元
气说〞,开展为“气一元论〞〔王充〕
二、精气学说的根本内容
精气学说认为: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 极细微物质;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 万物的发生开展与变化 —— 气化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本原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
※精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表达于宇宙间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 个具体事物。
结论:宇宙间充满生气,推陈出新、新陈 代谢。假设气的运动止息,宇宙那么失去生 生之机、世界消灭、生命消失。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中 介论〕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 物之间又充满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 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
一是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成看得见摸得着 的物体——有形〔习惯称之为“形〞〕
结论:有形无形皆为气——“有形生于无形 〞,二者处于不断相互转化、运动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运动论〕 ※精气的运动 精气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 精气具有运动的性质,其运动促使整个自 然界的运动变化。 ※ 精气运动的形式 呈现出规律性: 升—由下向上 降—由上向下 聚—物生 散—物消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 协调平衡关系。
≈≈≈≈≈≈≈≈≈≈≈≈≈≈≈
?论衡?: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认为精是气的最精微的局部,是构成人体及 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且 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一〕精的根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 “气〞同义,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 〔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 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董仲舒〕
东汉时期一并汇流于“元
气说〞,开展为“气一元论〞〔王充〕
二、精气学说的根本内容
精气学说认为: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 极细微物质;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 万物的发生开展与变化 —— 气化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本原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
※精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表达于宇宙间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 个具体事物。
结论:宇宙间充满生气,推陈出新、新陈 代谢。假设气的运动止息,宇宙那么失去生 生之机、世界消灭、生命消失。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中 介论〕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 物之间又充满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 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
中医学哲学基础
02
腑,运行气血
脏腑功能:脏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
03
互协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经络作用: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04
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的概念:气血津液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气血津液的生成 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 依赖于经络的运行和调节
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0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注重五行相生 相克,认为五行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03
气血津液:中医养生强调气血津液的调
和,认为气血津液的失调是疾病的原因
04
经络穴位:中医养生注重经络穴位的调
理,认为经络穴位的通畅是健康的关键
疾病治疗
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
01
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辩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3
寿命
中医康复调理的基本原则: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人
为本
康复调理的方法:针灸、推
2
拿、拔罐、中药、食疗等
谢谢
阴阳五行学说认 为,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阴 阳五行之间存在 着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关系。
4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于阴阳五行失 调引起的,治疗疾 病就是要调整阴阳 五行的平衡。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
01
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连接脏
02
辨证施治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通过观 察、询问、切脉等方
式了解患者的病情
03
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治疗时不仅关 注局部症状,更关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关系
1、内涵:
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两种表现形式
A 阴阳互为消长 内涵及原因 B、阴阳皆消皆长 内涵及原因
3、意义和举例
自然界: 人体: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内涵: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 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前言
1、哲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
2、哲学的产生和来源(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哲学 相互影响渗透 中医学
产生
1、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2、生活生产实践的体验 3、推演、抽象方法的运用
产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掌握的内容
回答:
1、为什么阴阳学说是一种世界观? 2、为什么阴阳学说是一种方法论
一、阴阳的概念
2、转化的时间: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阶段。 3、转化的条件: 极、甚、重。
4、转化的形式: 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 5、转化的依据: 阴阳的互藏。 6、举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六)阴阳自和与阴阳平衡
1、 阴阳自和
A、概念: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 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 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B、形成来源: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贵和”思想。
3、意义: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肇端、开始;是阴阳 对立双方之间产生各种联系的前提和基础
1、内涵: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 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哲学基础PPT课件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例如:天气与地气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
昼为阳,但下午为阳中之阴
整理版课件
14
4、阴阳消长平衡
(1)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整理版课件
17
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叫消长平衡, 是有益的;
但超出一定范围,叫消长不平衡,是有 害的。例如: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整理版课件
18
5、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相对性: 参照物不同,阴阳属性不同; 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相关性: 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 范畴,同一层次,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整理版课件
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 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转化
整理版课件
11
1、对立制约 对立——即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
➢气与气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 断更新变化
整理版课件
4
阴阳五行
整理版课件
5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整理版课件
6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最初含义 指日月的向背:朝向日光---阳 背向日光---阴
中医基础理论1哲学基础
广义:是指任何现象,包括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寒证 实热证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
阴阳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 的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对 立
阴阳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制
约
失调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阴
阴阳 偏衰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 的
阳不制阴
互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根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互 用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意义: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万物
天气 地气
感应交合而化生生命与万物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意义:是阴阳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基础
阳中 有阴
阴中 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主要内容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
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 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指气中的精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寒证 实热证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
阴阳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 的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对 立
阴阳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制
约
失调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阴
阴阳 偏衰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 的
阳不制阴
互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根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互 用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意义: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万物
天气 地气
感应交合而化生生命与万物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意义:是阴阳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基础
阳中 有阴
阴中 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主要内容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
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 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指气中的精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卦图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是绝对的
既对立又统一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阴阳盛衰图
阴
阳
阴 平 阳 秘
阳 阳 偏 盛 盛 则 阴 病
阴 阴 偏 盛 盛 则 阳 病
阳 偏 衰
阴 偏 盛
说明病理变化
阴盛 实寒证(阴盛则寒) 寒者热之
伤阳
阴阳 偏盛 阳盛
阳虚(阴盛则阳病)
实热证(阳盛则热)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阴阳概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 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 阴阳。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与原子论 比较项 世界本原 元气论 元气 原子论 原子
自然观
分合 动力源泉 发生机制
有机论
无限可分 阴与阳 分化 关系
机械论
最终物质 原子 组合 实体
宏观
微观
(一)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本原
否
阴阳互藏
(四)阴阳的消长
含义 阴阳消长原因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五)阴阳转化
条件
方式 形式
上九 九五 九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亢龍有悔 飛龍在天
乾
見龍在田 潛龍勿用
(六)阴阳自和
自然 人体
此长彼消 此消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气本为一,分为阴阳 无形而动,有形而静 散则为气,聚则为形
(二)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气的运动(升、降、聚、散) (升、降、出、入)
《素问· 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 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 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气化
阳化气,阴成形。 体阴而用阳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平阳泌,精神乃治‛
(四)指导诊断
(1)分析四诊的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
(五)指导治疗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1)确定治疗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五味:酸甘苦辛咸 四气:温热寒凉
《素问· 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以五行特性说 明五脏生理特点
以五行生克制化说明 五脏生理联系 (二)以五行乘侮说 明五脏病理影响 (三)指导诊断
火(心)
土(脾)
木(肝) 水(肾)
金(肺)
五脏病变
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水木),子病及母(金水)
相乘 “木乘土”,“土虚木乘”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清洁。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三)五行归类:取象比类
推演络绎法:
已知五行归属
相关的事物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五行归类表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志 五声 五变 五液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筋 目 怒 呼 握 泪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脉 舌 喜 笑 忧 汁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肉 口 思 歌 哕 涎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皮 鼻 悲 哭 咳 涕 羽 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骨 耳 恐 呻 栗 唾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 阴,脾也。 --《素问· 金匮真言论》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 为阴,数者为阳。 --《素问· 阴阳别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健康? 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阴阳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 也,与阴相对也‛
滋润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诗经· 小雅· 黍苗》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诗经· 七月》
地窖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 七月》 湛湛露斯,匪阳不睎。――《诗经· 小雅· 湛露》
同“非” 干
相侮:“木火刑金”
“土虚水侮”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五行 五色 五味
木 青 酸
火 赤 苦
土 黄 甘
金 白 辛
水 黑 咸
2.控制疾病的传变
心(火) 肺(金)
母病及子
肝病 木旺乘土 (木)
子病犯母
脾(土)
母子传 乘侮传
肾(水)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 气。 -- 《难经· 七十七难》
气与形 形与形
气与气
物日新
(三)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维系天地万物
天地气交,三才一体
气是万物感应之媒介
整体观
《老子∙廿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三、精气学说中医学应用
中医精学说
气说
整体观
3.确定治则与治法
相生:
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肝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脾肾阳虚证 培土生金:肺脾气虚证 金水相生:肺肾阴虚证
相克:
抑强 扶弱
抑木扶土:肝郁脾虚证 培土制水:脾虚水泛证 佐金平木: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心肾不交证
4、以情制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 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 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事物阴阳属性
阳:火、热、明、上、高、动、腑、背、表、天、男、左
阴:水、寒、暗、下、低、静、脏、腹、里、地、女、右
阴阳属性划分特点
阴阳的绝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是比较而言的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周易•系辞上》
太极、两仪
四象
概念发展
春,陨石于宋,陨星也。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 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 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候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 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左传· 僖公十六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 周语》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 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国语· 越语下》
哲学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老子· 四十二章》 ――《庄子· 知北游》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
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管子· 形势解》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 知北游》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体内、下部、腹部、筋骨、五脏、肝肾 阳:体表、上部、背部、皮肤、六腑、心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阴阳,则背为阳,腹 为阴。言人身中之藏腑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 金匮真言论》
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阴虚 阳损及阴:阳虚
虚甚 虚甚
阳虚
补阳兼滋阴 滋阴兼补阳
阴虚
(三)阴阳交感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 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素问.阴阳‚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 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 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 消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 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 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尚书正义》: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 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 《尚书大传· 周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 之所兴作也;土 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二)五行特性
◘ ◘ ◘ ◘ ◘
补阳
热者寒之
伤阴
阴虚 阳虚
阴虚(阳盛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滋阴
滋阴清虚热 补阳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 虚寒证(阳虚则寒)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属性划分时 事物发展变化--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相互转化
正常--物质与功能之内与之间的互根互用
失常--阴阳互损、阴阳离决
阴阳互损
阴
阳
阳损及阴
天
地
人
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火 土
(一)五行生克制化胜复
‚生我‛ ‚我生‛ ‚母子‛ ‚克我‛‚我克‛ ‚所胜‛‚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