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哲学基础
3、阴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范 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属性,还对事物 或现象作了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 因而同一对事物的阴阳所指往往是确 定的,不可互换,不可反称。
4、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 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⑴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 其相反方面转化。
⑵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⑶事物或现象的比较对象的改变, 可引起其阴阳属性的改变。
(二)阴阳对立制约
1、阴阳对立 2、阴阳相互制约 3、阴阳相互排斥
2、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的细微物质皆属 于“气”,人的形体中又充满着气。 即“气充形,形寓气”。人生由气凝 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人的生死 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二、精气学说在 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神学说中所指的精
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主要是指肾所 藏的精,亦即肾精。此精是构成人体 胚胎和促进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是 生命的本原。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 称为“肾气”,又称“元气”,是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节各脏腑 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并使人具备生 殖机能的原动力,是一身之气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精气构成 的,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为气机。气运动的形 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在正 常情况下,升与降、出与入虽是对立 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天气下 降,地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聚合, 产生了自然界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 发展变化。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 “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 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即是“形 化气”的气化过程。此即说明无形之 气与有形之万物是相互转化的。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2)
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
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
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3)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著作为《脾胃论》(4)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2)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3)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4)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1) 《脉经》:
晋·王叔和著《脉经》,是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记载24种病脉。 确立“寸口脉法“。提 出两手寸、关、尺与脏 腑对应的脉学理论。 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 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 规范化。 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针 灸甲乙经》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 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 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 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为中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 体,又带有鲜明的社会科 学属性特点,受到古代哲 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 识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 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防治规律 。
中品——120种(补养兼攻病药)
下品——125种(攻病类药)
对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和合,方剂的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作了阐述,并对药物 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和剂型与疗效的关 系,成为了历代本草之蓝本。所载药物疗效 确切,如水银治疗疥疮、常山截疟,麻黄止 喘发汗等。
至此,从基础理论的确立,辨 证论治体系的应用,药物专著 的问世,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 体系已经形成,为中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ຫໍສະໝຸດ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 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 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 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 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 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 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 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 阳和大阳含小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阴阳的概念:#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必备的哲学思维模式
先从整体的“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 国之道”、“修身之道”都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 律中。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是这个整 体的根源和基础。中医学汲取了这种思维模式,逐 渐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所特有的整体观念,这种观 念的渗透,促使人与自然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 体,一方面,认为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它是以人 体五脏作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 用,内 至 脏 腑、外 达 肢 节,从 而 将 五 脏 六 腑、形 体 官 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序的、统一的系统; 另一方 面,将人放进大宇宙当中,把人体作为宇宙自然组成 的一部分,同宇宙自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 自然供给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人体则要做 到外应宇宙自然的规律,使二者达到一个和谐的状 态,达到一个“天 人 合 一 ”的 境 界,这 样 才 能 度 百 岁 乃 去,尽 享 天 年。 如 果 打 破 这 种 规 律,就 会 疾 病 丛 生,半百而衰也。也正是在这种整体的思维模式的 启迪下,中医基础理论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内容,通过对 人体病机、病因的阐述,将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统一起来,把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脏腑功能活 动结合起 来,形 成 了 一 个 人 与 自 然 的 统 一 整 体 观。 用以阐释生命的本质与发展,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 现象,以及疾病的诊疗和防治规律。
2012 年第 02 期
第 28 卷 ( 总 290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3.阴阳对立
对立:是指处于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相互斗争。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l4.阴阳消长
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
衡。
52.培土生金
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53.金水相生
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肾阴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故金水
互生以治疗两脏之阴虚。
54.抑强扶弱
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
22.阳病治阴
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24.阴中求阳
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5.阳中求阴
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55.抑木扶土
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56.培土制水
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属古代哲学范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属于原创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学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之所在。
掌握和运用中医原创思维,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当代和未来中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一)象思维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从汉字发生学而论,“象形”是汉字的主要构造法,除通常汉字造字以外,也源于对中医药学知识、实践的客观描摹,如“”,即是古人源于对心的解剖观察,而达到汉字与所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
从思维发生学而论,《周易》以“象”为基本观念,观察各类事物的不同形象、征象,归纳为天下深邃之道理。
如《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意向思维和应象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
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常常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生动的直觉反映。
如中医学观察五脏,心“状如莲蕊”、肺“虚如蜂巢”、脾“扁似马蹄”等,将藏于体内的脏腑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称为“藏象”。
四诊中望诊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称为“舌象”;切诊观察脉的形象变化以测知疾病,称为“脉象”,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所依据的主要因素。
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观察和再现,更致力于对已有形象的类比推理,获得新的形象,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如中医学认识病因,“观物取象”,观察自然界的风由空气流动引起,“风胜则动”,临床上凡是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等病象都归因于“风邪”。
再如中药“以象名之”:如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参;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状如白头老翁,名曰白头翁;形如乌鸦之头,名曰乌头。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有消减衰弱之义,长有增加盛大之意。阴阳消长
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导致阴阳消长的根本原 因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因此,阴阳消长 的形式有两种:其一是此长彼消,此消彼长,这种消长 形式一般出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过程中。其二是阴阳皆 长与阴阳皆消,这种消长形式一般存在于阴阳的互根互 用过程中。 当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时,即称为阴阳平 衡。因此,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 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 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 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阳消阴长" 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 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与长期 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 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 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 的阴阳两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首先, 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 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而体表之中的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就脏腑的生理 功能而言,则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肝 为阳,肺脾肾为阴。再具体到每个脏腑,则又有阴阳之 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 胃阳等。若从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 肢外侧 者属阳,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者属阴。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转化的条件是“ 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转化的条件是“极”、 “重”。. 事物的总体阴阳属性之所以会发生转化,是因为该 事物内部阴与阳的量和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 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一消长变化达到了一定的 程度,使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总体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消长是转化的条件,转化是消长 的结果。 阴阳转化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渐变,如四时寒 暑的更替,昼夜的转化既是。二是突变,如某些急性热 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 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 证转化为阴证的突变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辨病论治 ﹡辩证论治 对症治疗
医学课件
27
(2)临床实践中常用辩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⑶ 临床实践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⑷ 辩证论治的应用:
1.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2. “四大经典”: 3.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
医学课件
8
《黄帝内经》
•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 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 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9
B.病理方面: 内脏病变可反映到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病变可相互影响, 并可以影响整个整体
C.诊断上:有诸内,必形诸外 局部症状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应,与全身脏腑、阴阳、 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关,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
医学课件
20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 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 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医学课件
26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 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 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 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精品中医课件
中医学理论体系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水平还很低,缺 乏从微观角度来探讨人体内部结构和生命 奥秘的手段,当时的医家只能借助古代的 哲学思想,通过大量细致的对人体生命活 动现象的外部观察,运用“推类比象”等 逻辑思维方法以达到“以近知远、以外揣 内、以一知万、以微知明”的目的,创立 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色彩十分鲜明的 中国医学理论。
“气”的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对各自然学科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医 学中“气”的概念运用十分广泛,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物质
古人对“气”的认识,是从对自然界中“风” 的感知中得到的。风能流动,遍布天地间,与人 类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春夏季节,温暖之风使 万物得到生长;秋冬季节,寒冷之风使植物开始 落叶枯萎。人也要吸入气才能生存,因此认识到 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人们又从物质的物理三态 (气态、液态、固态)变化中感悟了气和物质的 关系,如水的固态是冰,而冰可以变为水气消散, 并由此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存 在和消散,都是由于气的聚散所致。气聚集则成 形质,形质消散则为气,气是最根本的。
二、阴阳属性
朝向太阳的一面就光亮、温暖,背向太阳的 一面就阴暗、寒冷。光亮、温暖属阳,阴暗、寒 冷属阴,这是对阴阳属性最基本的认识。以后几 经推演引申,于是将天地、上下、日月、昼夜、 水火、升降、动静等一切具有相对属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用阴阳划分。凡是属于温热的、光亮的、 向上的、进取的、亢奋的、运动着的都属于阳; 与之相反,凡属于寒冷的、晦暗的、向下的、退 缩的、萎靡的、静止的都属于阴。
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这种形与气的 转化也在无时无刻地进行,正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如人食入的 饮食物是有形的实质,经脾胃的腐熟消化 转化为无形的水谷精微之气,而水谷精微 之气又可转化为精、血等有形的实质,以 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这种转化称之为 “气化”。
中医哲学思想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医哲学概述中医哲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
中医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医哲学思想的一些摘抄。
1. 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阴阳是中医哲学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2)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中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体的物质基础。
2. 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体与外界环境也相互联系,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与外界环境的阴阳五行相应。
(2)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脏腑是人体内部的功能单位,经络是连接脏腑、传递气血的通道。
3. 辨证施治(1)辨证:中医治疗疾病,首先要进行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确定病因、病机,找出疾病的本质。
(2)施治:辨证明确后,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
二、中医哲学思想摘抄1. 《黄帝内经》(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故善治者,治皮毛,治肌肤,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第2篇一、中医哲学概述中医哲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精气神2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气的概念:极其细微、近于无形、富含能量、 1.气的概念 极其细微、近于无形、富含能量、
──气构成世界的方式 ──气构成世界的方式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是天、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人的物质性, ──人的物质性,生命的物质性 人的物质性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涵不同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1、由气形成世界的过程: 由气形成世界的过程: 2、气的存在状态
散:无形,弥散而剧烈运动 无形, 聚:有形,凝聚而相对稳定 有形,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运动不息, ──气构成世界的方式 ──气构成世界的方式
概 说 一、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二、中医学主要思维方法简介
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层次: 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层次:
1、哲学方法──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一般思维方法
主要有五种:比较、演绎、类比、 主要有五种:比较、演绎、类比、 以表知里、 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 特点:宏观角度、哲学思维、 特点:宏观角度、哲学思维、注重整体 ──中医学的具体内容 3、具体方法──中医学的具体内容
活力极强的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2.精的概念 又称精气,一是泛指气, 2.精的概念:又称精气,一是泛指气,二是气的
精粹部分,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精粹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19
20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人体生理功能 阳 阴 功能 物质 气 血 兴奋 抑制
21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 活动的基本条件。 活动的基本条件 。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 的基本原理之一。 的基本原理之一。
40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
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 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1
42
4.相乘规律: .相乘规律:
乘,是乘袭的意思,即相克太过 。 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和主要思维方法
1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神人生之三宝
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 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于父母,源于先天,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后天 于父母,源于先天,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 之精源于饮食水谷, 之精源于饮食水谷,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充 养,后天之精是人体发育的物质条件。 后天之精是人体发育的物质条件。
28
29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 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是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 而养生最根本的就是善于调理阴阳。 2.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其基本点,就是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用药物、 针灸等治疗方法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 阳的协调平衡。
2
气,是指肾精所化之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
清气,三者共同组成人体的整个的精气。它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动力。也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化活动的内 在形式,升降出入是其运动形式。 如生长、发育、应激、免疫、呼吸、消化、生殖等。 如生长、发育、应激、免疫、呼吸、消化、生殖等。
3
神,指人体的意识活动,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由 指人体的意识活动,以精气为物质基础,
13
易学的数字奇偶 & 医学的数字奇偶
易学:阳奇阴偶——1、3、5、7、9为阳; 易学 2、4、6、8、10为阴。 尤特以九、六为阴阳的代表,凡阳爻(—)皆称 为九,阴爻(--)皆称为六。 医学:阳偶阴奇——五脏(阴)六腑(阳) 医学 男八、女七,阳脉六、阴脉五
14
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 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37
3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 相生规律: 相生规律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 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 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39
2.相克规律: 相克规律: 相克规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 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二是依据其生理活动的相对属性 五脏——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藏精气而不 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17
人体经络系统也分阴阳,正经十二经脉即有手足 三阴三阳,阳经行于肢体的外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 的内侧面。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为:任脉行于腹, 具有任养各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督脉行 于背,又有总督阳经的功能,故称为“阳脉之海”。
性质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温热、升腾、向上。 生化、承载、受纳。 肃杀、潜降、收敛。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35
五行属性 木 火 土 金 水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特性 肝的特性是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 到舒展 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 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 孕育万物 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 有声 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 本源
5.相侮规律: .相侮规律:
侮,是欺侮的意思,即反克为病 。 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43
如木亢乘土, 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 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 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如肝气横 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 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 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精气所化生,在神形成之后,亦得到精气的滋养, 精气所化生,在神形成之后,亦得到精气的滋养,方能进 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魂、魄、意、志、思、虑、智等,为心神所主。 智等,为心神所主。
4
者关系:精是物质基础(基本),气是动力, ),气是动力 三者关系:精是物质基础(基本),气是动力,神是 主导。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主导。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精充、气足、神全 健康表现。 精充、气足、神全——健康表现。 健康表现 精亏、气虚、神弱 病态。 精亏、气虚、神弱——病态。 病态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精气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 定的,精气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 定的,精气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才会 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22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人体正气与邪气之间的 斗争。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 邪气指各种作用于人体的致病因素。
23
阴阳偏胜( 是指邪气盛。 1.阴阳偏胜(盛) “胜”是指邪气盛。阴阳偏 即指阴邪或阳邪偏胜, 胜,即指阴邪或阳邪偏胜,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 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 阴胜则阳病, 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图
阴阳平衡
阴 阴 △ 阴 △ 阳 阳 △ 阳
阴盛阳虚 阴虚阳盛
15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 的有机体,而各个组织结构,又都可以根据 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
16
一是依据解剖的大体部位 人体组织结构 阳 阴 背 腹 腑 脏 体表 体内 上部 下部 外侧 内侧
24
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 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 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 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 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阴盛:面白,形寒肢冷,倦怠,脘腹冷痛, 阴盛:面白,形寒肢冷,倦怠,脘腹冷痛, 泻下清稀。 泻下清稀。
7
8
9
10
循环
对立
阳 阴
东、南、日、昼、天、热、男、火、风、雄、 西、北、月、夜、地、寒、女、水、雨、雌、
11
阳:太阳、少阳、阳明 阴: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学说——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 “辨证”体系——疾病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
12
“日”(昼夜)分“三阴三阳”: ——扁鹊 昼夜) 三阴三阳” 扁鹊 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 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 是三阴三阳时也。 时
47
子病犯母,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 子病犯母 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 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 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 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48
27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息、症状、 1.分析色泽、声息、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 分析色泽 的阴阳属性。 的阴阳属性。 2 . 辨别症候的阴阳属性 : 在辨证中 , 一般 辨别症候的阴阳属性:在辨证中,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
所谓“ 所谓“及”即连累的意思。母子相及包 即连累的意思。 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类, 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类,皆属于五行之间 相生异常的变化。 相生异常的变化。 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 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 例如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 例如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
46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 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 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 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 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 红盗汗等症。
36
人 体
五 五 六 行 脏 腑 木 肝 胆 火 心 小 肠 土 脾 胃 金 肺 大 肠 水 肾 膀 胱 五 五 官 体 目 筋 舌 脉 口 肉 鼻 皮 毛 耳 骨
自 然 界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志 液 味 色 化 气 方 时 怒 泪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喜 汗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思 涎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悲 涕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恐 唾 咸 黑 藏 寒阳偏衰即阴虚 、 阳虚 , 是
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如“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26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 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 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等。 大便稀溏等。 阴虚: 身体阴份不足, 会感到口燥咽乾、 阴虚 : 身体阴份不足 , 会感到口燥咽乾 、 皮 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 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