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三个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中医学理论的一般思维方式。

接着将它与西医学作比较,得出中西方医学理论的差异,并由此引申出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最后文章指出,中国人应该发挥自身思维方式的优点,来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科学范式.关键词:中医;西医;思维方式;科学范式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中医学也是如此。

近、当代以来,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中医学因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而被打上了“封建医”的烙印,道路曲折,生存艰难。

医学是一种以人类自身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结合为一的社会活动。

中医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医生个体的望、闻、问、切而感觉疾病,通过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营卫辨证、脏腑辨证来认知疾病并确定因果,利用自然药物和人的情志来扶正祛邪,调整人自身的健康平衡状态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

这个思维方式不同于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的人类认识结构方式,而是一种“悟”的思维方式。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

"人不可能生而知之,“悟"性思维方式特点决定了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产生经验而提升领悟能力。

在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内,还有三个结构要素: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性思维。

中医学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是一个和谐整体。

所以认识疾病必须从人与自然相应这个角度去考虑因果.所以高明的中医,总要因时认症用药。

春天风邪伤肝木,在治疗其它部位的病症时,也要注意用一些保肝的药,治疗效果会更好。

在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整体。

十二经脉连接十二脏腑形成一个网络,一发而牵全身。

所以,中医论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要周虑整体,讲求天人合一.通过中医整体观建立起来的方法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等方法论一脉相承,并直接地运用到医学当中,建立起了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及其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框架,建立起了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方法与转化医学
4
第一节 取象思维与经验思维
中医思维模式:取象思维、经验思维、系统思维、 辨证思维
取象思维又称意象思维,是以直观为基础,直接观察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 的思维方式,思维的逻辑是由象而意,即由直观到抽象。象:外在的物象; 意:主观意识;《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脏象理论以脏的功能为核心,立足于关系本体论,基于临床 问题进行立象表意的结果,其表意侧重于概念,更具整体性
《内经》对肝藏象认识:
“肝者,罢极之本,魂 之居也,其华在爪,其 充在筋,以生血气,其 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肝藏血,血舍魂”; “肝受血而能视”;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矣”;
象与物质属于事物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对事 物的性质和变化产生决定作用
象与物质:象是事物系统显露于外的运动状态,是事物系统与外部环境分 开之界面所发生的反应
➢ 事物的现象、系统界面的反应不可能完全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本质,同 时也由环境因素决定。
➢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现象联系对内在本质的影响包括系统整体机制对 内部存在的统摄以及天地宇宙环境通过现象联系对事物本质产生影响
从控制论来说,人体的输出和输入是有对应性的,输 出的症状、体征变量,根据这些症状、体征变量的属 性与聚类分析来推导输入情况,寻找这种确定性的对 应,探求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关联定位:中医通过对人体及疾病表象的直接观察, 归纳出效法自然的意象生理、病因、病机模型,如 脏象理论是以脏的功能为核心,立足于关系本体论, 其表意偏重于基本概念,注重“天人合一”的宏观 整体性。 ➢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诊于外者, 斯以知其内。盖有诸于内,必形诸外”。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整体调整原则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阴阳、气 血、脏腑等的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 健康。这种整体调整的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的思想。
03 恒动观念
生命活动恒动性
生命在于运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不息
生命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 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不断的运动 变化中进行的。
人体自身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 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 节”,成为有机的整体。
形神一体观
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 神存,形谢则神灭。
辨证论治与整体调整原则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 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学思维模式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前景
1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 学提倡的精准医疗和个体化诊疗方案相契合。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的理念,为现 代医学在健康管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中医学的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现代医学中 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 择。
中医学思维模式形成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01
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
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
02
中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03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当时的哲学、文学、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的理性熟悉的方式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式,并采用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才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种思维方法能动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人体这个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医治中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特有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大体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其后登堂入室、深切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腕。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属自然哲学的范围。

它们以思辩的方式熟悉自然,熟悉宇宙,是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式,因此属于世界观和方式论范畴。

中医学将此三学说的大体观点和方法,普遍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转变、疾病的防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式论基石。

它以为,精或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组成天地万物的最大体的质料;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精或气组成的;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变,是精或气自身运动转变的结果。

精气学说,帮忙中医学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式,构建了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乃至藏象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学说以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生命进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含有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接上文)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一是取象比类;二是司外揣内;三是归纳演绎;四是试探反证等。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它与西医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人,学好中医,必须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我常跟人说,学医贵在明理,理明则艺精。

我现在将它改为理明则术精。

中医的思维方法很多,主要有:第一,取象比类法,又称“援物比类”法。

它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类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类似或类同的,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

此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重要思维方法。

它涉及到:1、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精气学说和天人一体思想比类人体,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变化所维系的一个小宇宙小天地。

一旦气的运动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2、用阴阳学说比类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

不但与人体内阴阳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的理论。

3、五行学说比类人体,是以它来说明五脏分别具体的五行特性和功能。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取象,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脏,生理病理体系。

天人合一,是在整体学说的前提下。

天人相应是在五脏一体的前提下。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是有所区别的。

五行学说实际就是藏象学说的主体,这是一个思维方法。

在病因上,从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独特的病因理论。

第二司外揣内法,又称为以表知里法。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事物的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灵枢·外揣》篇曰:“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彰之似形。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

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

为使中医学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该从培养中医思维出发,为学习中医打下基础。

分类法是中医思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医里面有许多分类的具体例子,表明古人是非常重视分类的。

古人认为,“物以类聚”,“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的方法。

中医分类昼夜四时阴阳,从天明至日中为阳中之阳,从日中至日暮为阳中之阴,日暮至深夜为阴中之至阴,从深夜至天明为阴中之阳。

而对于人体本身来说,中医分类脏腑,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以守为用,六腑以通为用,各顺其性;分类五脏,各有部分主病;分类六经,六经病各有提纲;分类内伤外感病,辨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

这种富有哲学思想的分类方法也是中医思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中医里面具有对全部的生命现象、疾病求平衡,统一的倾向。

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

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

《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中医学强调养生防病,应注重调和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很详细的论述,强调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房事活动、形体运动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和思维的指导。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

2.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一、整体观念: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疾病是整个人身体的失调或不平衡的结果,强调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重视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不仅关注疾病表面症状,更注重了解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表面症状,更是调整机体的整个平衡状态。

二、辨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之一、中医学强调个体差异,认为同样的疾病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发,并且在不同个体中表现不同。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表现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即不同的病理状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以病为中心: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疾病的治疗应该以病为中心,即根据疾病的病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内外环境、机体功能状态、情志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针对疾病的具体特点进行治疗。

四、阐释学特点: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使用。

中医学历史悠久,有大量的经典文献可供学习和参考,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强调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将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和决策。

五、动态观念: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疾病是动态变化的,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强调跟踪观察和动态调整,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疾病的变化。

六、预防为主: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医学认为,预防疾病是最重要的,注重平衡饮食、合理锻炼、调节情志等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心、阐释学特点、动态观念以及预防为主等方面。

这些特点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互补关系。

中医思维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医思维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医思维知识点归纳总结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影响力。

中医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融洽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医思维中,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被认为是整体的表现,与环境、情绪、饮食等各方面密切相关。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个体化和综合化,从整体上审视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干预,重视预防和调整,注重创造有利于身体自我调节和恢复的环境。

中医思维的核心理念和丰富内涵,为人类认识生命本质、探索健康之道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一、整体观念中医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念,概括为整体观、动态观和多因素观。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认识。

在中医治病方法中,强调患者与疾病、环境、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审视和解决问题。

动态观强调人体在不断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病理现象是这种平衡破坏的表现。

多因素观则指出病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外环境、饮食起居、情志因素等,同时强调多种疗法综合作用。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思维的重要基础。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原和运行规律的总体认识,中医将其引入医学理论,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阴阳两极之间的偏离。

阴阳思维贯穿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疾病的发展演变、诊断鉴别、治疗原则等。

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现象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总结,中医结合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医学之中,构建了五脏六腑、经络、疾病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以五味药物调理五脏、以五行相克相生规律指导治疗的观念。

三、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思维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包括经络运行规律、经络与脏腑相联系、经络与病变关系等内容。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道,是横贯全身的经络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可以联系起五脏六腑、头脑四肢、上下左右各部位。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思维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整体观念: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对整个身体进行综合考虑,而不是将疾病看作一个孤立的问题。

中医医生会关注患者的体质、情绪、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并将其纳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范围。

二、辩证思维: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辩证思维,即从相对的角度去考察、分析问题。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各个方面的平衡失调。

治疗疾病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调整手段,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比如,对于病情寒凉的患者,中医会采用温热的药物治疗,以达到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三、辩证论治: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辩证论治,即因人因时因病而施治。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在辩证论治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详细的辩证分析,从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四、综合治疗:中医学思维方法倡导综合治疗,即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综合施治。

中医治疗不仅包括中药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多种疗法。

中医认为,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相互协同,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中医会结合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以达到调理整体、根本治疗的目的。

五、重视预防: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养身体、增强体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只有养生养身,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的养生观念中,讲究饮食起居有节,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学思维方法具有整体观念、辨证思维、辩证论治、综合治疗和重视预防的特点。

绪论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绪论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 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 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等的思维方式。
(二)变易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的所有事物始终处于 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运动变化中维持和谐的状 态。
1.恒动变化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生命在于运动 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 生,亦恒于动。”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 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 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 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 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
构建最早的 系统思维方法
1.整体宏观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 一体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 气、五行之气生万事万物。
2.动静相召
变易健康,即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 动静相召,以臻“平”“和”的生理状态。
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称为“阴阳失调”
○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整体宏观
中医学的宏观认识:
宏观考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 宏观认识人体自身,总括为五脏系统,建立五脏一体观 宏观把握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要素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 构建“天人相应”的宏观认识。
《素问·气交变大论》: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 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 通神明之理。”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 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中医学的科学思维现在上课了,上一节课我们讲了意象思维的定义,我们接着往下讲意象思维的特征。

意象思维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叫直觉性或者称直观性。

怎样理解意象思维的直觉性呢?它具体表现为:思维过程的形象性,它通过直观的观察来观物取象,在大脑里面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收集了非常多的形象信息;多样性是指通过意象思维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意象,形成一系列的意象。

二、整体性。

意象思维是在整体的基础上,从整体来把握,全面地收集信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构成进一步进行思维的基本单元,这在中医学里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们上一节举了一个收集四诊资料:望、闻、问、切,应用意象思维的直觉性,靠医生的感观、直观观察,要全面的、系统的来收集临床病人的(资料),通过四诊所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疾病现象,这个疾病的象留在医生的头脑中之后,和中医理论结合,运用思维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意象信息。

它是整体全面的把握。

四诊合参这个概念,最集中的体现了意象思维的直觉性,这是一。

二、非逻辑性。

直觉思维并不完全遵守形式逻辑上的严密的推理过程,它不是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一步不差的,一步也不省略的这样进行思维。

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它以中间省略某一个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得出结论,这是一点。

它的非逻辑性还表现为快速性,就是说人们在通过直观的观察,建起了意象以后,运用联想、类比这种思维形式很快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出判断,这在我们中医的临床过程中辨证论治时候,体现得非常鲜明。

特别是表现在有经验的医生,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他观察了病人,通过四诊检查病人的各种疾病现象之后,形成意象以后,它并不是在思考过程中按照概念、判断、推理,最后严格的遵守逻辑推理的规则得出结论的,而是在头脑中迅速的做出判断。

大家看病的时候,望、闻、问、切收集资料,医生很迅速地短短时间就判定疾病在什么地方,何脏何腑有病,阴阳气血虚实到什么程度?迅速地在短短时间判断出来,表现为非逻辑性思维的快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恒动变化
物之极 由乎变
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即“变” 的量变过程 事物发展到极点,发生质变而新生 即“化”的质变过程
24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物之生 从乎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气机
神机 病机
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 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 ,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 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 理活动的动态平衡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动静相召
26
变易思维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同时注重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定限度内、暂时的、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运动的另一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天人合一
19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 方式。
天人合一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命题之一,天、地、人关系密切。 可从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小宇宙)的规律。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整体宏观
15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 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气、五行 之气生万事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属于原创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医 药本质与特色、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学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之所在。

象思维 系统思维 变易思维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天地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
相应,故名篇,其义无穷(马莳注)”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3.应象思维
13
自然、社会、环境、生物、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 但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联系,皆遵循着 “其象相应”的法则。
《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 由生也”。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整体宏观
宏观,泛指从大 的方面、整体方 面进行研究的思 维方法 微观,即从小的 方面、局部方面 进行研究的思维 方法
17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的
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过程以及防治 疾病等的思维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的所有事物始终处于不断运
22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动、变化之中。在运动变化中维持和谐的状态。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常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 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慧然独悟,昭然独明”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3.应象思维
12
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 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 ,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宏观认识: 宏观考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 宏观认识人体自身,总括为五脏系统,建立五脏一体观 宏观把握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 构建“天人相应”的宏观认识。
《素问·气交变大论》: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 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天人合一
20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三才者 天地人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一)象思维
5
根本
特征
法则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 形象 思维
• 意象 思维
• 应象 思维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动静相召
28
变易健康,即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 相召,以臻“平”“和”的生理状态。
平气
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称为“阴阳失调”
平脉
肾气 平均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清·唐大烈《吴医汇讲·人身一小天地论》: “人禀健顺之德,以生五行之气,隐于五脏,见于六腑。呼吸,即阴 阳运输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 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2.动静相召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正平和是万物 化育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境界,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27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阳动
“圣人定之 以中正仁义 而主静”
阴静
“中和”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一)象思维
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 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 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自然界 云气 风气 象形文字 水气 思维发生
4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易传·系辞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 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系统思维
14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 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构建最早的 系统思维方法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东、西、南、北四海 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 水谷之海 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 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 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 节,皆通乎天气。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 相应的思维方式。
21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天人同气
天人同构
天人同律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变易思维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6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常常是人们在实 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生动的直觉反映。 藏象 观物取象 “见乃谓之象”

中医学的主要 思维方式 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一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发 展与创新 二 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