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先秦 两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
•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 《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 卷九篇,各为八十一篇,合计一百 六十二篇。
• 孙思邈《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载方 788首。《太平圣惠方》载方 16843首
• 明代 《普济方》载方 61739首。最大的 一部方书。
• 清代 汪昂《医方集解》
适应症、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800 方剂学成为一门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既弘扬了中医药学,
又丰富了当代医药学。
• 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综合与分
析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汇、交叉,产生
某些新的医药学理论、原则和防治方法。
• 中医药扶正疗法与现代肿瘤治疗相结合产生了
• 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 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 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之比1:35, 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 “心主身之血脉” ,血液在脉管内是 “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对动静脉也 有一定的认识。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 哈维在公元1628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 早1000多年。
•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 著,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 书。
• 全书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 诊,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 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利)等八种治疗方法。此书理、法、 方、药齐备,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 书中内容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 明清的历代名著之要义,其内容包括内、外、 妇、儿等临床各科。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 调,彼此为用;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知此及彼;在治疗上,要考虑相互联系关 系,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学在世界医药界所处的地位
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 代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的威胁正取代以往 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医学模式已由单纯治疗疾病转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在人类回归自然潮流中,绿色运 动的推动使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引起了重视,迫切希 望借助中医药宝藏开辟新的医疗保健局面。 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对一些世界 性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病增多,已很难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 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疾病的治疗某些慢性 疾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 中国目前已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使中医药的研 究越来越热。
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明确其诊断。 论治: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方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例1: 某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 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临床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是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治疗。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的不适或医生检查获得的结果。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 质。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tender
明代 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汇集了明
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汪机著《针灸对问》 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
tender
五 临床医学分科及发展 (一)内科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隋代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内科病的病因
3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 论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
对《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 者:张仲景 意义: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专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 药体系。
注: 宋代 林亿等人将其分为《伤寒论》 和《金贵要略》
明代 王肯堂著《妇科证治准绳》
清代 《妇青主女科》
thinness
(四) 儿科学
西汉时期 《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 儿科专著
北宋时期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元代 曹世荣著 〈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 《幼幼集成》、《医宗 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解放后的发展 对痘、痧、惊、疳
的控制。
Prickle
(五) 眼科学 《黄帝内经》记眼疾15种 《诸病源候论》有目疾38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
5 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 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 《内经》记载有13方
《伤寒论》记载113方; 《金匮要略》有262方
明代《普济方》收方61739首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 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 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绪论》课件

《中医学绪论》课件

气功治疗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 呼吸和练习特定动作 来调整人体能量的疗 法,增强自愈能力。
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 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辅助治疗的优势
中医在辅助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 轻药物副作用和增强治疗效果。
对慢性病的优势
中医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强调调理和根本原因的治疗。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本 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以及其独特的 特点和优势。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医学体系, 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调理人体自然能力。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对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和改善生 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现状和未来
1 中医在国内和国际的 2 中医的未来发展趋势 3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
发展现状
中医在现代医广泛的
和作用正在不断得到重视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
应用和认可,并在国际上
和探索,未来发展前景广
中医诊断学
1
四诊法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全面了解患者的 病情。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的 核心,采用草药、植 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 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 衡。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使用细针 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 疗法,促进气血流通, 调整身体的功能。
推拿治疗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 和手法来调理人体的 治疗方法,促进气血 流通和舒缓肌肉疼痛。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健康的关键。
表里
表里是用来描述病变部位的深 浅和病情的轻重。表证病情较 轻,病位在表;里证病情较重 ,病位在里。
寒热
寒热是用来描述疾病的性质。 寒证表示体内有寒邪,热证表 示体内有热邪。
虚实
虚实是用来描述人体的正气和 邪气的盛衰情况。虚证表示正 气不足,实证表示邪气亢盛。
脉诊与经络诊察
脉诊
通过触摸脉搏来诊断病情。脉象 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状况和病 情的发展趋势。
《中医学基础绪论 》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 中医学的预防保健 • 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0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
01
02
03
远古时期
中医理论在远古时期已开 始萌芽,如《黄帝内经》 等经典著作。
春秋战国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判断病情。例如,是否有疼 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程度等。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例如,脉象的强弱、快慢 ,以及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疼痛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口服、外敷等方式应用中草药,调 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VS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口服、外敷等方式应用中草药,调节人 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中药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 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 ,中药治疗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 灸、推拿等,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入门导读-PPT文档

中医入门导读-PPT文档

三、阴阳的变化规律
1.相互对立 是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和矛盾的。如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男与女等
2.相互依存 是指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 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男的也就无所 谓女。
3.相互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 之中,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只是量的变化
4.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各 自对立面转化。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是质 的变化。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标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 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变化规律及相
互关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 面判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
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 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 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 则、选择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 与否的依据。
③就机能活动而言: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密切 的联系性。它们互根互用,协调制约,相互影响。 古人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整体观念
生 理 性 适 应 : 如 《 灵 枢 ·五 癃 津 液 》 篇:“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 则腠理闭,气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 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 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 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中医治病:失眠、流鼻血可从脚
上取举穴治例疗说。明:
西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 a:水遇冷——冰
五官?:
五官:眼、耳、口、鼻、舌 七窍: 九窍:七窍+前阴、后阴
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体腔
三焦
五体:皮、肉、筋、骨、脉
活动筋骨
脉(摸脉)——血管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有哪些?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有哪些? 阳光、空气、水、食物
气、血、津液、精微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1、季节
夏天 ---汗多, 尿少
冬天--- 尿多, 汗少
2、 昼夜晨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本医学家研究认为,熬夜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癌症
袭击,以胰腺癌为例,发病率高出一般人3倍多。
澳大利亚科学家认为,夜间是体内细胞裂变的高峰期, 若睡眠不好或不睡眠,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的裂变,从 而导致细胞癌变。
(一)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五大系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肝系统 肝 胆 目 筋 怒
心系统 心 小肠 舌 脉 喜

脾系统 脾 胃 口 肉 思
肺系统 肺 大肠 鼻 皮 悲
肾系统 肾 膀胱 耳 骨 恐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圣 张仲景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 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 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 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 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 亲》。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
五脏一体观。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
经脉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 因地制宜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 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 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 的发生。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 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
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 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 热之品。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 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 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 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一般 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 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 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 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 心健康。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绪论
egallery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过
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 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 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 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 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 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themegallery
(3)诊治上的整体性 ▪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通过观察分析形
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 的病理变化—由外察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 体现。 ▪ 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themegallery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 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 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themegallery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themegaller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理论中,最核心的是:
⒈整体观念(Concept of holism):
·人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⒉辨证施治原则(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这两条,是中医理论的特色!
Concept of holis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re th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n understand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as well a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disease.
时期南宋、金1127年~派,如:金元四大家。
元1271年~大量医学著作刊行。
完备成熟明1386年~《本草纲目》出版;
时期清1644年~基础理论趋向综合、融化、
10分钟
讲解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大量“百科”式医学著作;
创立“温病”学说。
中西医结合近代20世纪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整
发展时期中叶理研究传统理论和传统经验。
㈢分科完善的临床医学
§早在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3世纪,就有分科的萌芽;
在宋代(960~1368年)就明确分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正骨眼口齿┅┅13个科。
§历代都有各学科的专门著作:
汉代:内科专著《伤寒杂病论》
唐代: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澜道人)
妇科专著《经效产宝》
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
15分钟
幻灯
·历史记载:荷兰医生到我国学习种痘术;
俄国医生到我国学习针灸疗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朝鲜、日本、俄、英、德、法等七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对世界各国的生药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整理研究中医药的巨大成就,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中医药学已经逐步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体系的主流!
•“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张从正----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
•“补土派”(the school for reinforcing the earth)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滋阴派”((the school for nourishing yin))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
提要分科完善的临床医学
寓意深刻的健身防病思想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和贡献
㈠历史悠久,成就卓著
The origin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祖国医药学,迄今有二千余年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有多久,祖国医药学的历史就有多久。
⒊以“精气学说”为指导,“经络学说”为代表,阐述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理论;
⒋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为基础,论述中药性能与作用原理;以“君臣佐使”“药物七情”配伍为基础的,方剂组合原理的理论;
⒌以“辨证施治”原则为指导的,分析病情、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幻灯+板书
重点讲解
举例说明
幻灯
5分钟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喉科专著《咽喉口齿方》
明代:外科专著《外科正宗》(陈实功)
§现代中医院的分科:
内科外科伤科小儿科妇科痔科皮肤科眼科五官科
针灸科推拿科气功科……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医各学科的综合!
㈣寓意深刻的健身防病思想
────────────────────────────
形成—战国至秦汉: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
《难经》--释《内经》之疑,补《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理论导源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祖国医学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条件下,按照自己所特有的气质发展的,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表2我国医学最早的发明和创造
────────────────────────────—
项目年代与西方医学相比
────────────────────────────—
华佗“麻沸散”三国112~207早1500年(日)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就指出:
“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批示,迄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肯定了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
·指出了我们的任务: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医学基础》教学,正是为厉行历史赋予我们的这项任务!
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
历史悠久,成就卓著
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祖国医学的健身防病,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未病防病;
二是已病防变。

⒈重视“身”“心”调养
中医的健身方法,不单是形体锻炼,而是从“身”“心”两个方面,调养“真气”,养护“胃气”和“肾气”。
太极拳、练功十八法、气功等健身方法,都是围绕“调形”“调意”两个方面进行的。其实用性更强,训练的难度也更大!
⒉强调“适度”
幻灯
5分钟
幻灯
举例说明
5分钟
幻灯
狂犬脑敷伤口治狂犬病晋281~341早1000年(法)
银膏(汞锡银合金)补牙唐657年早1200年(英)
国家颁布药典《新修本草》唐657年早800年(佛罗伦)
设立医学校(太医署)唐624年早200年(意)
幻灯
幻灯+讲解
幻灯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法医专著《骨折元1343年早600年(意)
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15
分科完善的临床医学------------- 5
寓意深刻的健身防病思想--------- 5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和贡献--------- 5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绪论(Introduction)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在中医的健身方法中,强调“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中医的健身思想和方法,与“生命在于运动”的单纯强调运动的提法相比,含义更深刻,科学性更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更为接近!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没有疾病和体弱;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
㈤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和贡献
人痘接种法明16世纪早300年(英)
────────────────────────────—
㈡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上理论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民族传统医学!
这些理论包括:
⒈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支柱的,从宏观的高度、整体地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规律的理论;
⒉以“脏象学说”、“精气神理论”为中心,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
中国医药学,很早就通过交流,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医学产生影响。
§对周边国家:
·唐代传入日本、越南、印度、朝鲜、阿拉伯、等国家;
·在日本、朝鲜,中医药已经成为他们国家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在日本,“西洋医学”(せぃょぅぃがく)中的许多解剖、生理的名词术语,大量地采用了中医的名称。
§对欧洲各国:
·17世纪,我国的针灸、种痘术等,就传入荷兰、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孙思邈《千金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发展---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寒凉派”(the school of cold and cool)刘完素----倡导火热论,百病皆因火热,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
发展---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产生:张介宾强调命门具有阴阳水火二气;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
温病学说形成:吴有性《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吴瑭《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
发展---近代与现代:
•整理继承----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医学之大成
•中西汇通----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汇集沟通中西医学的代表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难点:中医学的内容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关、有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讲座式
授课时间分配40分钟
历史悠久,成就卓著-------------10
祖国医药学的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历史时期:
表1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
年代主要成就与特点
────────────———─────────────
奠基时期战国前415~基础理论系统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