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绪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学习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3.著名的医学著作以及其创作人和年代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与我国传统的人文科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学科,属于东方传统医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经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条件:

①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因而使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

②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学,酿造技术也有所创新。

③在哲学方面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子百家。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⑴«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至汉代结束。全书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收集文章162篇,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它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⑵«难经»全书共有81个问答,故又称«八十一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阐述了

人体的结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⑶«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该书提出对外感疾病用六经辩证,对内伤杂病用脏腑。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辩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该书经晋代王叔和编纂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⑷«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药品365种。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①魏晋隋唐时期

②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⑴刘完素:字守真,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治病多用寒凉药,被后世医家尊称为“主火派”“寒凉派”

⑵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主张六气治病,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因而倡导汗吐下三法攻邪而治病,被尊称为“攻邪派”

⑶李杲:字明之,号东垸老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尊称为“补土派”

⑷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倡导“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被后世医家称为“养阴学派”。

③明清时期

④近代和现代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2.病理的整体性

3.诊断的整体性

4.治疗的整体性

(二)人与外环境的整体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知识的学科,也是阐

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病,症,证的区别

病:指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为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为体征。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疾病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或体征。

(二)病症证的联系

①病和症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

②疾病由不同的症候组成,而同一症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之中。

第三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一)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又称为援物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

(二)司内揣外

司内揣外,又称为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思维方法。

(三)归纳演绎

归纳,又称为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特殊的认识或规律到一般的结论或规律的思维过程。

(四)试探反证

试探,是指根据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做出初步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然后再根据反馈信息做出适当调整,以建立正确的应对方案的一种逐步接近实质的思维方法。反证,是指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并加以能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第四节《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