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案鲁教版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3.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询问他们喜欢哪些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3.教师提问:蝈蝈和蛐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感受蝈蝈和蛐蛐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写一篇小作文。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选择一个进行介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激发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
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来体验和传达角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蝈蝈和蛐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甲:我见过蝈蝈,它的叫声特别响亮。
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教学课后记: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
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2)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器材和工具;(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案。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相关知识;(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容器和食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提前了解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观察与实践:(1)学生分组观察蝈蝈和蛐蛐,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昆虫的异同。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饲养蝈蝈和蛐蛐;(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识别能力;2.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情况;4. 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第二课时夜教学预设:一、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研读赏析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四、比较品析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叶赛宁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蝈蝈和蛐蛐》教案
《蝈蝈和蛐蛐》教案《蝈蝈和蛐蛐》教案1【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 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兴趣。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3、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4、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5、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小结:说大话、爱吹牛皮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们小朋友平时能不能说大话。
《蝈蝈和蛐蛐》教案2教材分析: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
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
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鲁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蝈蝈与蛐蛐》教案
4.《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
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
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诗歌。
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
理清诗作的结西有什么不同。
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
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
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清澈祈求暮色负债蒙恩束缚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参考问题: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1. 复习课堂知识,整理笔记。
2. 搜集更多关于蝈蝈和蛐蛐的资料,了解它们的保护现状。
十一、教学拓展:
1. 引入相关话题:介绍其他常见的昆虫及其生态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跨学科学习:结合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探讨昆虫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文化传承:探讨蝈蝈和蛐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诗词、绘画等。
十四、教学注意事项: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手抄报制作等。
3.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教案进行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十二、教学资源:
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昆虫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书籍。
2. 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查阅在线资料,获取更多关于蝈蝈和蛐蛐的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
十三、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课时的长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六、教学环节:
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保护措施:讲解保护蝈蝈和蛐蛐的重要性,介绍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等。
3. 生态环境:分析蝈蝈和蛐蛐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4. 生物学意义:深入探讨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Two foreign poems (cricket and cricket, night) tea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2、篇章2: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章3:外国诗两首教案4、篇章4:外国诗两首教案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两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意义。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感谢您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2022年部编版
4 外国诗两首教材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
《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
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
两首诗还很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语文初三上册苏版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语文初三上册苏版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观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观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观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许多的闻名诗篇,如《夜莺颂》等,惋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如此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漂亮
第四节:再次写到漂亮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么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
那个单元是诗歌,选编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颂。
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明白得诗人的思想情怀,体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外国诗两首》是田园诗。
田园诗一样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但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一诗,作者借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表现出大自然的非常美好无穷生机和他对大自然的酷爱与赞美。
诗《夜》是诗人通过描述出的夜景的静谧、漂亮的特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酷爱并将他安闲、宁静的心境包括其中。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涉猎不多,从教材角度也对现代诗选编不多。
但从初四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对古诗明白得赏析的体验和诗歌本身特点两方面考虑,我以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不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学习诗歌的大体方式,培育学生诗歌朗诵的适应与能力;明白得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二、情感与态度: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提高学生的审好心识;明白得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一辈子的乐趣,培育酷爱大自然和对待生活的乐趣。
『说明』这些目标确实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及方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适应与能力。
3、进程与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同时,学习诗歌,必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明白得诗情,体会蕴涵其中的自然诗意、人一辈子乐趣。
『说明』诗歌就要注重培育学生“朗诵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通过朗诵,感受诗歌形象,明白得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意蕴;二、琢磨语句,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好心识;3、比较阅读,把握匠心构思。
教学方式1、朗诵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把握诗歌具体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品析感悟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感悟诗歌意境、赏析语言美等特点。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蝈蝈与蛐蛐》这是济慈早期创作了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人教版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二、教读新课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严冬──蛐蛐的歌儿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三、布置作业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2、课后练习: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
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
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
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诗歌。
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
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
理清诗作的结西有什么不同。
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
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
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何理解济慈的感叹。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整体感悟诗歌(约 8 分钟)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约 10分钟)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约 10 分钟)
四、本课总结(约 2 分钟)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
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
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与提示: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大地的诗歌”。
诗歌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教学反思: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
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教学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完成效果相当不错。
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重要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将为之不断努力的研究课题。
本课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研究`自主求知`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