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练习:第四部分 名篇名句默写 知识盲点 含答案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古诗文篇目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学习方法和态度以及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个人修养,“三省吾身”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为人师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创造的精神。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理解性助记]本则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理解性助记]这一则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君子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也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常被理解为以水不舍昼夜而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理解性助记]本则讲以坚定正义的志向去学习,多发问,多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去考虑各个方面的关系,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妥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就会比较符合仁德的要求了。

[即时运用巩固]

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二章》中以水不舍昼夜而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十二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句讲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论语〉十二章》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表达了这样的内容: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君子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6.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两句明确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孟子〉三章》(《孟子》)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理解性助记]本段提出中心论点,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理解性助记]本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与“地利”的轻重。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理解性助记]本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理解性助记]本段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即时运用巩固]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名句填写)

2.今年美国失去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席位,这件事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概括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理解性助记]本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解性助记]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困难造就人才,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文章末尾自然导出本文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即时运用巩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