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东北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东北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东北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东北杂粮产业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它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薏苡、高粱等多种粮食作物。

近年来,东北杂粮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首先,东北杂粮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随着国家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主粮如大米、小麦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次粮如玉米、高粱等的需求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东北杂粮产业的市场空间有限,产销难题比较突出。

其次,东北杂粮产业的种植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大,占据了大部分农田资源,而其他杂粮的种植面积有限。

这不仅导致了东北杂粮产业的单一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因此,东北杂粮产业需要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

再次,东北杂粮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与主粮相比,国家对于杂粮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导致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更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有助于推动东北杂粮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参与其中。

然而,尽管面临一些困境,东北杂粮产业也有着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提高,杂粮的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为东北杂粮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杂粮产业的发展,通过
创新种植技术、加强品牌推广和提供优质产品等方式,增强了东北杂粮产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东北杂粮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品牌建设等方式,东北杂粮产业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东北地区各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发展大豆产业是适应国际竞争、抢占国内市场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关键词】东北大豆;生产现状;发展趋势1.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及栽培模式和技术推广1.1东北大豆的播种面积东北是中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播种比例一直较高。

但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明显趋势是各种非粮食的经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东北各省区大豆播种面积比例波动相对剧烈,且波动趋势相近,即均呈现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后缓慢回落,在经历90年代中期低谷后,于90年代末开始攀升,然后回落到2002年低点后有所增长,但增长乏力。

具体而言,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比重在增长中有三次比较明显的波谷,分别出现在1996年、1999年、2002年。

吉林大豆播种面积比例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1993年和1999年,且1990-2006年整体走势呈现明显的“m”型。

辽宁大豆播种面积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9%以上,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不足5%。

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6.37%增长到1994年12.26%,5年间翻了一倍,之后小幅波动,相对平稳。

1.2主要大豆栽培模式与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情况在大豆高产栽培方面,近年已研究推广了高寒模式、永常模式、兴福模式、三垄栽培、窄行密植、大豆工程化栽培等6个模式,其中1992年推广的高寒模式20万亩,平均单产3210公斤/公顷;1994年推广永常模式40万亩,平均单产3150公斤/公顷;三垄栽培模式实行垄底深松、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播种,大面积单产2625-3000公斤/公顷;窄行密植技术采取“一个原理、两个体系、三种模式、灵活多样的种植方式”,实现单产3150公斤/公顷,4年累计推广54.4万公顷,增产大豆2.12亿公斤,增收5.32亿元;大豆工程化栽培技术采取“五推五改”,“通过一个集成、抓了两个载体、建立起三个体系、收到了三个效益”,达到大面积单产2550-3000公斤/公顷,6年累计推广应用422.7万公顷,使单产提高了889.5公斤/公顷,总产增加37.6亿公斤,创经济效益76.3亿元。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大豆种植产区之一,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0%以上。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问题分析
1.人员流动性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受到影响。

2.资源投入不足。

农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水平、效益、质量等方面存在欠缺。

3.种植模式陈旧。

传统的大面积单一种植模式,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市场风险加大。

4.气候变化导致生产不稳定。

东北地区气候条件严苛,农业生产一直面临气候不稳定的挑战。

5.市场需求不足。

随着全球农业竞争加剧,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市场占有率逐步降低。

二、发展对策
1.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大学等培养人才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2.加大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的专项资金,提升农业生产的投入。

3.创新种植模式。

可以通过积极推广集约化、专业化、多元化等新型种植模式,加强市场流通,增加农民收益。

4.加大技术创新。

可以通过引进外部技术,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5.开拓市场。

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推进销售链条、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大豆出口,提升东北地区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论。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技术水平偏低、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主要问题:1.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地区大豆种植区域较多,但农业耕地资源有限,且存在着大面积的荒芜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2. 技术水平偏低:东北地区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种植大豆的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影响了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市场竞争压力大:随着国际贸易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竞争压力。

二、发展对策: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整合农业资源,将荒芜土地有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设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确保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大豆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开发新的市场渠道,提升大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措施:1. 政府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种植技术支持,鼓励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组织专业人员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农民种植大豆的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 鼓励大豆农民参与合作伙伴计划、订单农业等新型经营模式,拓宽大豆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大豆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发展对策和措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大豆生产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哈尔滨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哈尔滨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哈尔滨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农业发展得以迅猛,其中大豆产业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哈尔滨大豆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哈尔滨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农民积极响应政策,逐渐将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据统计,哈尔滨大豆种植面积从过去的数千亩扩大到目前的数十万亩,实现了近几年的倍增。

这一增长不仅源于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哈尔滨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哈尔滨大豆产量持续增长。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哈尔滨大豆产量从过去的几千吨增加到现在的数十万吨,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民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同时也离不开农产品收购和销售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次,哈尔滨大豆加工业迅速发展。

大豆不仅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还可以提取植物油、大豆蛋白等多种副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哈尔滨大豆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大豆加工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不仅提高了大豆加工的效率,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大豆加工业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最后,哈尔滨大豆产业不断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农业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跟上时代的步伐,哈尔滨大豆产业开始加强科技创新,注重改良和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同时,还积极探索大豆深加工、有机种植等新模式,不断拓展大豆产业的发展空间。

总之,哈尔滨大豆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大豆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目前,哈尔滨大豆产业在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与其他地方相比,哈尔滨的大豆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等。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大豆产区。

大豆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和加工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内的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发展该产业提供参考。

二、生产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豆种植基地之一。

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接近20%,年产量约占全国大豆产量的15%。

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等地。

黑龙江的气候条件适宜大豆生长,土壤肥沃,有利于高产高质的种植。

然而,该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种植面积仍然存在限制,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以及部分大豆种植地被用于其他重要农作物,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规模仍有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种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种植管理和技术支持,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三、加工业发展除了大豆种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调研发现,该省拥有多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产品涵盖豆油、豆粕、豆浆等多个领域。

其中,牡丹江市的大豆加工业规模较大,豆油生产量占全国的一成左右。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黑龙江大豆加工业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工技术和设备滞后,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四、市场前景和建议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为了进一步发展黑龙江大豆产业,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1. 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大豆种植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高产高质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率和质量。

2.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黑龙江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大豆产业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大豆种植和加工。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条件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大豆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当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产业化进程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其发展对策。

1. 土壤肥力下降:长期的大豆种植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东北地区部分土壤肥力的下降。

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

2. 害虫病害严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许多害虫病害的生长繁殖,大豆田间的害虫病害防治成为一大难题。

3. 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农资价格、土地租赁费用等的上升,使得大豆生产的总成本逐渐增加,降低了农民的收益。

4. 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主要以特定品种为主,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

5. 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大豆生产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导致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6. 市场需求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豆需求逐渐增加,但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却未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二、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发展对策1. 加强土壤肥力管理:通过土壤改良、施肥、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酸化和养分流失的问题。

2. 加强害虫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改进,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3.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资价格等措施,降低大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4. 多样化种植品种:鼓励农民多样化种植大豆品种,提高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大豆产量和质量。

5. 推广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对大豆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完善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6. 拓展市场需求:加强大豆产品的宣传推广,拓展大豆产品的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面积 继续 降低 。总体 趋势 是 每个 阶段 种植 面积 不 断减 少 。 目 前 辽 宁 省 年 种 植 面 积 保 持 在 3 0
万 h 左 右 。 综 上 所 述 , 北 地 大 豆 种 植 面 积 m 东
对 我 国 的大豆 产业 发展 将起 到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
1 东 北 地 区 大 豆 生 产 的主 要 问 题
( 宁省辽 阳 市农林科 学院 , 宁 辽 阳 11 0 ) 辽 辽 10 0
摘 要 : 我 国 东北 地 区 大 豆 生 产现 状 入 手 , 述 了我 国 东北 地 区 大 豆 生 产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 种 植 面 积 不 稳 从 阐 即
定 、 豆 效 益 略 低 、 豆 及 其 制 品 标 准 化 程 度 不 高 、 工 链 吾 短 、 理 相 对 粗 放 、 点 主 产 区 重 迎 茬 严 重 、 求 大 大 加 管 重 供 矛盾 突 出 等 。从 而 也 看 出我 国 大 豆 生 产 所 面 临 的机 遏 与挑 战 , 提 出 : 强政 府 职 能 部 门 的服 务 意 识 和 政 策 并 加 导 向作 用 ; 化 攻 关 研 究 , 东北 大 豆 产 业 发 展 提 供 有 力 的技 术 支 撑 ; 合 科 研 力 量 , 强 科 技 带 头 人 培 养 ; 强 为 整 加 增 加 大豆 优 质 育种 的 科技 投 入 , 大 豆 产 业 的持 续 发 展 提 供 坚 实的 人 力 和 物 力 支持 等 建 议 , 利 于我 国 大 豆 为 有
占吉林 省 粮 食 面 积 的 1 . | 。辽 宁 省 和 吉 林 29 l 1 ]
省 的情 况 相 似 , O世 纪 8 年 代 平 均 为 4 . 2 0 12 万 h 比 7 m , O年 代 减 少 1 . 5万 h 2 24 m ; O世 纪 9 0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市场开拓、完善政策支持等。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增长和提高产量质量,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其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论部分展望了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前景,指出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加强产业合作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问题分析、技术水平、发展对策、技术创新、种植结构、市场开拓、政策支持、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和优质的土壤环境。

目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供给方面并没有跟上,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虽然东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的匮乏,大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推动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1.2 本文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促进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做出贡献。

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状况及趋势出路

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状况及趋势出路

农林科研1概述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全省年降水量多介于400~65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多在2400~2800小时,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时数的44%~48%,境内有世界著名的三江、松嫩两大平原,如此良好的地域特点使大豆生产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2012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比上年增长3.4%,继续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

近年来,大豆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黑龙江省的地域优势加速大豆发展,这是个问题。

2黑龙江省大豆在全国大豆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2.1大豆种植面积大、总产多、商品率高,是全国大豆的供应基地。

作为一个大豆种植历史悠久、耕地面积辽阔的粮食主产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因其有机质含量大于5%、耕层厚度大于30厘米、土质呈弱酸性的黑钙土,利于豆科植物吸取营养,因此是大豆生产的最大省份。

作为全国大豆应用基地,全省大豆种植更是集中在北纬46°以北。

选择适宜产地范围内种植的黑河43、垦鉴豆28、垦鉴豆27、东农44、黑河34等品种,可有效提高大豆产率。

经调查,对比黑龙江省各市级和农场对玉米的种植,在1991~2010年大豆升级不断改革探索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虽然都不断增加,但年度间单产和总产量波动范围不甚稳定,2010年后大豆产品率越来越高。

黑龙江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330~400万hm2,占全国大豆面积的37%~44%,总产占全国的38%~46%,商品率80%以上,是全省支柱产业之一,而现在“玉米改大豆”的种植措施进行后大豆种植面积更是有所增加。

黑龙江省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种植大豆和玉米,如今改变产品种植结构,对大豆的重视更是直接影响到了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2.2大豆机械化水平高、单产高。

黑龙江省大豆机械化水平高,品种优良,技术先进。

黑龙江省大豆机械化水平达到98%,农村机械化水平在70%以上,有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业飞机等。

五大连池市大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五大连池市大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五大连池市大豆现状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南部,隶属黑河市管辖,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全国绿色食品(大豆)原料生产基地、大豆产业大县。

辖区内有12家大豆良种繁育生产企业,2018年大豆种子销售量为33819吨。

全市大豆精深加工量达到0.4万吨,精深加工转化率1.1%。

五大连池市耕地面积340万亩左右,大豆作为主要种植作物一直占有较高种植的比例,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市1/2以上,大豆主要品种有黑河43、东生7号、圣豆15、五豆188、中黄901等,亩产在150kg-200kg。

目前大豆主要应用的栽培技术有大豆110cm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五大连池大豆是黑龙江省的特产,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五大连池市大气环境、水质环境和土壤环境良好,是发展绿色大豆良好区域,依托五大连池市矿泉水之乡的独特优势,得益于国家对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视,五大连池市绿色大豆产业会做的更大、更强。

2.五大连池市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2.1产业层次不高。

大部分大豆加工属于初级加工,停留在简单的清选、包装,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精细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

2.2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品牌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管理人才缺乏,营销手段单一,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

2.3运输条件不利。

大豆加工产业货物运输量大,大宗货物主要依赖铁路货运,我市目前还不通铁路,运输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大豆加工产业发展。

2.4五大连池市地处高寒地区,十年九春旱,经常受到低温早霜的危害,加之农户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程度较低,造成大豆单产普遍不高。

为此急需通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模式的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达到提升大豆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5虽然近几年我市大力推广110cm大垄窄行密植、垄三栽培及大豆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单产有了一定提高,但同发达国家及地方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原因是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弱、没按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田间管理粗放,没有发挥出高产栽培技术的真正作用。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多种问题的制约,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大豆的生产和品质,也制约了本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增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发展对策。

问题一:资源浪费该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都偏低。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都不够完善,导致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同时,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的肥力状况普遍不佳,导致生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

对策:1. 种植技术的改进:启动科技创新,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研究,适时投入新型肥料和营养剂等农业生产辅助品,提高大豆的耐灌性和肥力提高;2. 强化管理:加强农田的管理和维护,控制种植密度,合理用水和肥料,减少田间病虫害的危害,有效保护地方资源;3. 发掘土地潜力:在保证土地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东北地区尚未利用的土地资源,有效提升大豆生产的产值。

问题二:种植规模过小当前,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也较小,不足以满足该地人口的需求,大量依赖进口。

这种情况也会对本地市场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 扩大种植面积: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民在合适的土地上种植大豆;2. 发展大农业:通过大农业的形式,进行有计划、规模化地大豆种植,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3. 多样化农业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济,如牧业、林业等,在大豆种植之外提供其他的经济来源。

问题三:大豆收购配套不足大豆的收购对于东北地区农发社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大豆收购环节,当前还存在诸多的配套设施和政策不够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收购渠道不畅,收购价格不稳定等。

1. 完善政策:建立一套稳定的大豆收购体系,完善相关政策规定,保障农民收购权益;2. 建立大豆收购市场:建立大豆收购市场体系,加快大豆买卖的流通速度,保证现金流,维护稳定的价格;3. 贴近农民:关注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供一系列的收购服务,包括资金融通、技术援助等。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发展对策。

应加强大豆育种研究,在不改变东北
地区气候条件的前提下,培育出适应寒冷气候的早熟品种,延长大豆生长期,提高产量。

应加强对土壤盐碱化等土壤问题的治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土壤肥力,
保持土壤持水性,提高土地利用率。

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广示
范种植,提高大豆生产的效益。

应优化大豆种植布局,避免过度集中生产和扩大种植规模
的问题,合理分布大豆种植区域,促进农业产业的平衡发展。

还可以从政策层面出发加大对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大豆种植业,提高大豆的收购价,加大对大豆产业的补贴力度,帮助农民渡
过发展中的困难。

加强大豆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对接,推动大豆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大豆附
加值,刺激产业链条延伸。

还可以加强东北地区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合作,促进大豆资源
的互补利用,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大豆产业的共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大豆的
生产效益,促进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可以提高东北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
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对策非常重要,需要政府、
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

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

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引言:东北是中国大豆种植的重要产区,也是国内大豆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东北大豆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供求关系、政策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探讨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供需关系的变化及对大豆产业发展的影响1.1国内大豆需求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作为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质来源之一,其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大豆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

这无疑为东北大豆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1.2国内大豆产量的增加为满足国内大豆需求的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大豆的种植和生产。

例如,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推广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大豆产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田资源,大豆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

1.3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尽管东北地区在大豆种植上有着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农户种植方式的局限性,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和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其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波动性也给大豆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东北大豆产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环境对东北大豆产业发展的影响2.1政府扶持政策的优化为了促进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例如,加大对大豆种植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对大豆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大豆产业的科技创新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东北大豆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大豆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产业支撑。

2.2内外贸易政策的调整随着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加大,我国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内外贸易政策,对进口大豆和出口大豆产品进行管理。

这对东北大豆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在国内具有重要性,但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影响、缺乏现代化管理技术和优质种子供应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化发展和增加政府支持等对策来提升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水平。

通过科技的支持和产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民收入。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能够实现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经济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问题、发展对策、土壤质量、气候变化、现代化管理技术、优质种子、肥料供应、科技投入、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持、政策扶持1. 引言1.1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重要性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占据着全国大豆总产量的很大比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还可以用于饲料和工业原料。

而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宜大豆的生长,因此大豆生产在该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加强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科技研发和管理水平,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影响大豆种植、缺乏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缺乏优质种子和肥料供应。

土壤质量下降是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

长期的大面积种植和过度施肥导致土壤的养分逐渐流失,土壤结构恶化,影响了大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造成了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现象对大豆种植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大豆产量不稳定。

大豆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大豆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大豆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大豆作为一种富含营养的食品,备受人们青睐。

然而,大豆的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大豆产业现状1. 生产状况我国大豆是农村经济中的主要作物之一,具有种植面积广,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但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收购价格低等问题,导致大豆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 加工状况我国大豆加工行业规模庞大,但大部分企业存在着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而且由于外商垄断了国际上90%以上的大豆加工原料,我国大豆加工企业长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成本高企等问题。

3. 产品市场状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大豆产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但由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滞后,大豆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大豆产品出口量较少,国内市场份额较小。

二、大豆产业未来发展1. 改变种植结构要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和质量,首先要改变种植结构,重点研发高产、高效、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并且推广大豆轮作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加强科技研发要实施知识创新战略,加大大豆研究和开发力度,将技术创新贯穿于大豆产业各个环节,提高大豆种植、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含量,实现大豆产业从传统农业经营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跨越。

3. 扩大销售渠道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大豆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大豆食品知识,增加大豆消费量,提高大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 加强政策支持国家要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力度都要加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总体来说,大豆产业现状尚不完善,但未来发展前景乐观,要通过改变种植结构、加强科技研发、扩大销售渠道等途径实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下,大豆产业未来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Z h i f u j i n g y a n一、研究价值大豆作为起源于我国的重要粮、油兼用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因富含植物蛋白、脂肪、卵磷脂和异黄酮等营养元素,用途十分广泛。

常用制作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等传统食品,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有益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产生副产品豆粕豆渣等作为优质蛋白饲料,亦可作为有机肥料培肥地力;随着新兴食品工业和塑料化学工作发展,大豆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品。

二、大豆生产现状大豆喜温耐寒、日照短、光照轻、怕涝,适宜腐殖质丰富、保水保肥、土质深厚土壤。

适宜种植大豆的有效积温应高于1000℃,持续60天以上,无霜期不少于100天。

我国是典型的高纬低热旱作农业区,适宜大豆生长。

目前,大豆产量正在逐年增加。

在种植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豆种植取得了很大进展。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身气候,大豆是一种理想的经济作物。

如果能更有效地增产,将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三、发展建议1、提升品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水平根据大豆产区特点和产业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攻克品种与生产技术难关,选育适应不同生态区栽培、不同市场需求的高产(超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广适性、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大豆新品种,重点选育油用、高蛋白食用和特用、专用品种;同时创新栽培模式,完善品种配套技术,为大豆提高单产、品质、效益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2、加快技术融合与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需要。

要建立健全市、镇、村3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大豆生产科技推广力度,支持科技人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现标准化生产。

3、加强高产大豆的后期种植管理播种之后大豆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照料更需要种植户进行精心呵护。

播种之前要先对土壤施肥,但是有可能在大豆成长的过程中肥力不够,如果发现大豆生长缓慢,叶菁较小那么就要对土壤进行追肥,假如是初期阶段的茎叶弱小,就要追加含氮的化肥,帮助大豆幼苗及时补充养分,促成幼苗生长。

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豆类产地之一,尤其是大豆产业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东北地区具备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土壤质量,适合大豆的生长。

同时,该地区还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趋势分析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加。

大豆作为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豆制品在中国传统饮食中的地位和消费习惯,使得人们对大豆的需求更加旺盛。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肉类消费的增加,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也在上升。

豆粕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原料,被广泛用于畜禽养殖业。

因此,大豆作为豆粕的主要原料之一,需求也在增加。

另外,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于大豆的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的认知也在提高。

大豆中所含有的异黄酮、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具有预防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功效。

因此,对于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市场来说,大豆也有很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市场对于大豆的需求趋势是增长的,特别是对于豆制品和豆粕的需求。

二、产业政策趋势分析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

其中,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

首先,政府出台了大豆产业化经营政策,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大豆种植和加工。

政府给予大豆生产企业一定的补贴和扶持,以鼓励大豆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

其次,政府加大对大豆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促进大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再次,政府鼓励大豆产业与企业合作,推动大豆产业链的延伸和健康发展。

政府鼓励农民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确保大豆的销售和价格稳定。

综上所述,产业政策对于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科技创新趋势分析科技创新是推动东北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一直以其丰沛的耕地资源和优质的气候条件,为中国的大豆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黑龙江省大豆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在过去几年中,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约500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约1000万亩,实现了翻番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黑龙江省优良的气候和土地资源,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

2. 大豆产量居全国前列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从2015年的约40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约900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

这使得黑龙江省的大豆产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3. 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大豆产业的发展不仅对黑龙江省的农民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还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提升。

大豆种植对劳动力需求较高,通过种植大豆,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而且,大豆价格相对稳定,给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

农民的收入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二、未来趋势分析1. 大豆种植面积有望继续增加随着市场对大豆需求的不断增加,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有望继续增加。

大豆是人类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大豆蛋白质的需求量正在逐年增长。

同时,政府也将继续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大豆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尽管大豆种植面积有望继续增加,但由于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大豆产量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黑龙江省已经达到了大豆种植的天然瓶颈,进一步增加产量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未来的大豆产量增长将较为缓慢。

3.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应对大豆产量增长的限制,黑龙江省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黑龙江省可以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和农民收益。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规模不足东北地区虽然拥有优质的耕地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流失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大豆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该地区大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远远低于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的国际大豆生产大国。

二、种植结构单一东北地区大豆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种植品种为黑大豆和黄豆。

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和品种的老化,从而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

三、农业技术水平低下东北地区农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从而影响大豆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施,大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也制约了大豆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四、市场价值低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用于生产粮食、饲料和食品等,市场价值相对较低。

这种低价值的市场定位,容易导致生产者缺乏持续性的投资和创新动力,从而加剧种植结构单一和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加强规模化种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需要加强规模化种植,提高大豆种植的密度和效益。

同时,可以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豆的单产和产量。

东北地区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从而提高大豆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可以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品质认证制度的建设,提高东北地区大豆市场竞争力。

三、拓宽市场渠道东北地区可以通过拓宽大豆市场渠道,探索大豆的新用途和市场价值,从而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可以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大豆蛋白、大豆油等,增加大豆的市场价值。

四、加强农业合作总之,东北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虽然较多,但是只要采取有效的发展对策,加强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拓宽市场渠道和加强农业合作等,就能够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东北地区各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发展大豆产业是适应国际竞争、抢占国内市场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关键词】东北大豆;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1.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及栽培模式和技术推广
1.1东北大豆的播种面积
东北是中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播种比例一直较高。

但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明显趋势是各种非粮食的经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东北各省区大豆播种面积比例波动相对剧烈,且波动趋势相近,即均呈现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后缓慢回落,在经历90年代中期低谷后,于90年代末开始攀升,然后回落到2002年低点后有所增长,但增长乏力。

具体而言,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比重在增长中有三次比较明显的波谷,分别出现在1996年、1999年、2002年。

吉林大豆播种面积比例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1993年和1999年,且1990-2006年整体走势呈现明显的“M”型。

辽宁大豆播种面积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9%以上,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不足5%。

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6.37%增长到1994年12.26%,5年间翻了一倍,之后小幅波动,相对平稳。

1.2主要大豆栽培模式与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情况
在大豆高产栽培方面,近年已研究推广了高寒模式、永常模式、兴福模式、三垄栽培、窄行密植、大豆工程化栽培等6个模式,其中1992年推广的高寒模式20万亩,平均单产3210公斤/公顷;1994年推广永常模式40万亩,平均单产3150公斤/公顷;三垄栽培模式实行垄底深松、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播种,大面积单产2625-3000公斤/公顷;窄行密植技术采取“一个原理、两个体系、三种模式、灵活多样的种植方式”,实现单产3150公斤/公顷,4年累计推广54.4万公顷,增产大豆2.12亿公斤,增收5.32亿元;大豆工程化栽培技术采取“五推五改”,“通过一个集成、抓了两个载体、建立起三个体系、收到了三个效益”,达到大面积单产2550-3000公斤/公顷,6年累计推广应用422.7万公顷,使单产提高了889.5公斤/公顷,总产增加37.6亿公斤,创经济效益76.3亿元。

这6种模式的推广应用,使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目前黑龙江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已经开始在一定面积上试用和应用生物防治、生物肥料,向有机、绿色、无公害化发展。

在机械化方面农村以中小型为主,由半化向全化发展,农场以大中型为主,由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发展;在化学化方面正在向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生化调控发展;在栽培管理措施方面已经注重精量播种、精细管理和深翻、深耕、深松。

总之,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正在大豆生产实践中加大推广力度和应用步
伐。

2.东北大豆的发展
2.1东北大豆的科学技术发展
黑龙江省中北部,气候寒冷,适于种植的作物较少,大豆面积已经占耕地面积的50-70%,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大豆生产的收入已经达到35-40%。

黑龙江省大豆的实际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占全国大豆面积和产量的三分之一,并形成了较大的加工能力。

近半个世纪,世界大豆生产快速发展,2001年与1949年相比,产量增加11.3倍。

美国、巴西、阿根廷已经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的大豆面积和产量已经退居世界第四位。

据测算,目前国内大豆年需求量达280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21%,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从大豆的竞争力对比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直接成本低于美国和巴西,但间接成本高;大豆的平均单产虽略低,但有增产潜力;大豆品质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品种混种、混收和混贮,没有实行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我国还有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可以通过生产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和无污染安全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及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目前,美国出口大豆90%为转基因大豆,日本和欧盟等30多个国家已经实行了转基因标识管理,这对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出口创汇是有利的。

专家认为大豆生产的发展对策应该是:一是要加大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推出高油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二是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三是要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减轻重迎茬危害;四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大豆生产加工的配套技术。

同时,要大力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发展大豆精深加工,积极开拓大豆营销市场。

最后,根据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现状,需重点开发大豆纤维、分离蛋白、低聚糖、大豆肽及异黄酮等精深加工技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2.2大豆单产仍然偏低
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产在全国来说是较高的。

1993年每公顷最高达到1826.7千克。

但与美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

一般年份可比全世界平均水平低25%,比美国低50%。

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差,土壤有机质少,有机肥料极少,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常发生旱灾和涝灾。

其次是耕作粗放,没有用管玉米的方式来管理大豆。

3.如何发展东北大豆生产
发展大豆生产是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营养水平,增强体质的需要,是发展畜牧业满足饲料供应的需要;是供应加工原料,研制出各种深加工产品的需要。

科学家们称大豆是21世纪的维生素。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局看,我国大豆生产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1)国家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应调整大豆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鼓励大豆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生产供求矛盾非常突
出,供不应求。

但由于国内大豆价格较高,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较低,产生进口大量大豆,农民所产大豆又售不出去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因此应实行一定的限制进口政策,在制定最低保护价的基础上给农民以一定的大豆价格补贴政策。

这样既照顾到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又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发展大豆生产才可能得以持久。

(2)加强大豆生产的基本环境建设。

1)提高土壤潜在肥力,大搞秸秆还田,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应做到有50%的玉米面积的秸秆还田;2)农牧业相结合,增施有机肥;3)建设生态林、薪炭林,凡应还林还草的坡地、山地应大力植树种草。

(3)大力加强大豆科学研究。

要加强大豆科学研究,除了培养高素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外,不是盲目地增加入力、物力和财力,而是首先要解决大豆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拳头的问题。

东北各地大豆研究力量强、专家多,但体制却不是先进的。

应该首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真正实行聘任制,首席专家制。

建立起有组织分工,多专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有机整体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

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

这样才能保证大豆科研持续不断地出成果,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加速大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应积极鼓励各方面的投资者向大豆科研投资。

使科研也变成多种所有制成分投资的主体。

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资金,更有效地推广科技成果,使其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齐宁.东北春大豆推广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分析[J].大豆科学,2001,(01).
[2]李晓芝,张强,赵双进.美国大豆生、育种及产业现状[J].2011,(02).
[3]曾昭海,褚庆全,赵晓萌.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06).
[4]刘爱民,封志民,阎丽珍.中国大豆生产能力与未来供求平衡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