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豆的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豆的历史故事。。
美国大豆本身来源于中国的东北大豆,通过基因改造、将大豆中的出油率提高所致。中国大豆,口感好,蛋白含量高,但是油脂含量稍低,出油率越约16.5%。相当于美国的organic(有机)大豆;美国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口感差,蛋白含量低,根本难以直接食用。仅仅是油脂含量稍高,出油率越约18.5%,属于低端劣质产品。
1996年以前,我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在此之前,国内大豆自给自足,年产1000万吨左右,基本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一些对豆制品(如豆腐)颇有嗜好的传统国家(如日本),每年从我国会进口一些大豆。那时,大豆主要是作为一种蔬菜或副食品的补充被老百姓所喜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膳食消费水平的升级,人们对精炼食用油和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食品需求,如井喷般被焕发了出来。大豆由一种简单的直接食用和传统的加工副食品原料迅速被转型为用来压
榨的,向工业化递进的大宗商品。
大豆经压榨后的产品为豆油和豆粕。初出的毛油经过精炼,灌装等一系列工业流程上了超市的货架。豆粕却源源不断的进入了各大养殖场,被用来添加在作为猪饲料,鸡饲料,鱼饲料等饲料配方中。因豆粕的蛋白含量高达43%以上,无论是大型养殖场或中小散养养殖户,为增加养殖效益,都青睐以豆粕做为补充禽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工业化的传导使得大豆作为大宗原材料的产业链被迅速拉长。从食品,加工到食用油,到饲料,到养殖。可以说,目前没有哪一种粮食类大宗商品的产业链有大豆这般长的了。所以,大豆的市场硝烟会比任何粮食类商品都来得直接而惨烈。大豆的产业整合是注定的;竞争局变的凶险也是超乎寻常的。
大约2000-2001年以后,即美国实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同时扶持天然有机农业保障天然食品供应后数年,美国依赖从中国进口天然大豆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中国的天然大豆比美国的天然大豆的贸易价格低许多,美国农业部等部门想尽办法做补贴等等,也无济于事,美国天然豆业几近面临破产。
为此,美国农业部于2008年07月取消了有中国业务的
ECOCERT机构的“天然有机”作物证书的认可,即不再承认该认证机构的任何证书。而那些做天然有机大豆等天然作物出口业务中国厂商的“天然有机”证书几乎都是花钱从该机构获取的。接着,美国农业部与FDA等部门协作、特别严检从中国进口的天然有机大豆等食品,发现转基因成分或化工农药成分,就通知警告全国、予以拒绝进口处理,并对使用该食品做加工销售的本国厂商实行严惩。同时美国农业部颁布了维护本国食品供应安全的手册,标题是《从中国进口和食品安全问题》,全力污蔑诋毁中国有机大豆,从此中国大豆在美国市场享受的声誉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保健食品,而是“名不副实”、“欺诈”、“假货”和“冒充”等等名声的有害食品了。从此美国的有机大豆市场对中国关闭。
当今世界,国际大豆的生产和出口的格局是:
美国年产量在7000到8000万吨左右,每年的5月份播种,10月份收获,11月到来年的4月份出口。
南美的巴西产量在5000到6000万吨左右,阿根廷在4000万吨左右,但因土地资源丰富,产量在逐年增加。每年的大
豆播种季节在11月份,收获季节在来年的4到5月份。
中国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每年的供应缺口到2010年已经突破了5480万吨。在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4月,以进口美国大豆为主。到了5月至下半年的10月份,以进口南美大豆来弥补不足。
美国与南美作为净出口国,貌似存在竞争关系。中国作为净进口国,貌似可以利用他们的竞争关系来取得对自己更有利的价格。但实际上由于美国控制了南美国家大豆的各个生产环节,就是控制了全球的大豆供应。以巴西为例,他们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物流,种子,化肥,码头,甚至工会都为几大国际粮商所控。外部的能源上涨,雷亚尔与美元的比价等等,都扯动着他们的神经。他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老老实实的种豆子。巴西阿根廷粮食出口就像国内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一样,世界产量第一、跳楼量第一,流血流汗做奴隶。因此中国,美国,南美的三者在大豆上的博弈实际上就是中美之间的暗战。而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就是在加工环节上渗透钳制,控制中国的进口。
中国的大豆种植分布有30%以上的产量在东北地区。其他如黄淮,江淮等许多地区都有一些大豆产量分布。不过,就规模性来说,东北地区的大豆,无论在产量的集中度还是在品质上,其他地区都是与之无可相争的。改革开放后,华东和华南等最先富裕起来的发达地区,人们膳食水平也快速升级,对优质食用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导致大豆压榨工业的异军突起。尽管全国大豆在需求的升温下播种面积有一定的增长,产量在上世纪末也上升到了1600万吨左右,但面对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仍然捉襟见肘。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主产区居然搞了个禁止地产大豆的出省政策。当南方很多企业采购人员到东北调豆子时,他们发现,购销的大门却关上了。供求矛盾的激化带动了中国大豆的进口。从2000年至今,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从1000来万吨迅速扩大,到2010年已超过了5400万吨/年。随着国内国内对豆油和豆粕需求的爆发,或独资,或合资,或国有,或私营,各类压榨企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到了2004年前夕,国内压榨产能已扩张到7000万吨。中国的当年大豆进口量是2500万吨左右,加上国产大豆用来压榨的800万吨(1600万吨总产量—800万吨直接食用量),共3300万吨,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产能是闲置的。压榨产能的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原料的争夺。为争夺加工原材料,开始陆续加入到对美国大豆的采购
大军之中,“像一群不谙世事的孩童,捧着一把把钞票,来到了到处都站满流氓的大街上(引)”。
后面的历史就不用我多描述了。美国华尔街这边一边大力吹嘘夸大着“中国买盘”的力量,一边在2004年4月前在CBOT 期货市场把大豆价格推到了1064美分的历史高位,让此时组团到来的中国采购团在最高位接盘。接盘后,华尔街随之做出大豆出口季节已经过去,南美大豆即将上市和对北半球即将提高播种面积的“合理预期”,使得CBOT大豆价格在1064美分突然转向,飞流直下,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如水银泻地,到跨年度的2005年,已经直落500点历史创低位。可怜中国采购团和高价采购的大豆还未回国上岸,就已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
这仅仅是个开始。2004年4月前的高价,刺激了国内5月份的春播。当东北农民在田间辛勤的劳作,心里期盼下半年的收获时,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疲软的市场,难以消化的库存。因为国产大豆早已不占国内压榨加工的主流,加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