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

合集下载

大学魏晋南北朝教案

大学魏晋南北朝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

教学难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复杂性。

2.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哪个时期的文学?2. 引导学生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讲授新课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如三国鼎立、晋室南迁等。

-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如玄学思潮的兴起、儒道佛三教的融合等。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 介绍建安文学、竹林七贤、陶渊明等流派及其代表作家。

- 分析各流派的特点,如建安文学的豪放、竹林七贤的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等。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以及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作家及其作品。

二、讲授新课1.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介绍曹操、曹植、陶渊明、王羲之等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 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如诗歌、散文、辞赋等文体的繁荣。

-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诗歌教案

魏晋诗歌教案

魏晋诗歌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魏晋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2、理解魏晋诗歌的审美意蕴和风格特征;3、掌握魏晋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对魏晋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魏晋诗歌的发展变化2、魏晋诗歌的审美意蕴和风格特征3、魏晋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4、魏晋诗歌的鉴赏与解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魏晋诗歌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表现手法,从理论上分析魏晋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价值。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经典的魏晋诗歌作品,从文本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

3、分析法:通过分析魏晋诗歌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意义等方面,学生可以深入掌握魏晋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4、比较法:将魏晋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深入理解魏晋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和革新意义等方面。

5、表演法:通过朗读和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增强诗歌鉴赏的感性体验。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魏晋诗歌的学习氛围。

第二步:讲授魏晋诗歌的发展变化1、魏晋诗歌的发展概况2、魏晋诗歌的革新意义和文化背景3、魏晋诗歌的不同流派和代表诗人第三步:分析魏晋诗歌的审美意蕴和风格特征1、魏晋诗歌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2、魏晋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韵律3、魏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第四步:讲解魏晋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1、魏晋诗歌的结构和表现形式2、魏晋诗歌的意象表现与形象描写3、魏晋诗歌的抒情和议论技巧第五步:阅读和鉴赏魏晋诗歌1、选择优秀的魏晋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解读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现3、进行鉴赏评析和文化价值探究第六步:总结和展望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深入掌握魏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对未来的诗歌学习和创作进行展望和期望。

五、教学评价通过提高学生对魏晋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在语文学科和文化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责任教师:王文章一、课程的性质: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

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诗经:《伯兮》、《七月》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楚辞:《离骚》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两汉辞赋:《鵩鸟赋》史记:《李将军列传》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五、宋元(7课时,第十一周、十二周、十三周)北宋诗词散文:《渔家傲》(范仲淹)、《浣溪沙》(晏殊)、《蝶恋花》、《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雨霖铃》(柳永)、《书湖阴先生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二首)、《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南宋诗词散文:《如梦令》、《声声慢》(李清照)、《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卜算子》、《钗头凤》(陆游)、《州桥》、《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摸鱼儿》、《破阵子》(辛弃疾)、《扬州慢》(姜夔)元代散曲:[南吕]一枝花(关汉卿)、[越调]天净沙(马致远)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元代杂剧:《窦娥冤》六、明清(3课时第十四周)明代诗文:《卖柑者言》(刘基)、《项脊轩志》(归有光)、《湖心亭看雪》(张岱)、《五人墓碑记》(张溥)明代戏曲:《牡丹亭》(汤显祖)清代诗文:《圆圆曲》(吴伟业)清词:《长相思》(纳兰性德)清代小说:《促织》(蒲松龄)清代戏曲:《桃花扇》(孔尚任)七、近代诗文:(1课时,第十五周)《己亥杂诗》其五、《病梅馆记》(龚自珍)、《读陆放翁集》五、教学一般性把握内容:一、先秦:神话:《夸父逐日》、《鲧禹治水》诗经:《芣苢》、《氓》、《蒹葭》、《东山》先秦散文:《齐晋鞌之战》、《冯谖客孟尝君》、《邵公谏弭谤》、、《舜发于犬亩之中章》楚辞:《山鬼》、《国殇》二、两汉:两汉辞赋:《七发》史记:《项羽本级》两汉乐府诗:《战城南》、《上邪》、《平陵东》、《东门行》、《孤儿行》汉代古诗:《羽林郎》(辛延年)《古诗十九首》(其一、其七、其十)三、魏晋南北朝:建安诗赋:《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操)、《杂诗》(曹丕)、《送应氏》、《野田黄雀行》、《杂诗》《洛神赋》(曹植)、《饮马长城窟行》(陈琳)、《赠从弟》(刘桢)、《悲愤诗》(蔡琰)正始诗文:《赠秀才入军》(嵇康)西晋诗歌:《豫章行苦相篇》(傅玄)、《情诗》(张华)、《拟明月何皎皎》(陆机)、《杂诗》(张协)、《扶风歌》(刘琨)东晋诗文:《饮酒》、《归园田居》(陶渊明)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吴声歌曲)、《青溪小姑曲》、《清溪小姑歌》(神弦歌)、《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曲歌)北朝乐府民歌:《企喻歌》、《雀老利歌》、《隔谷歌》、《折杨柳歌辞》、《木兰诗》南朝诗文:《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拟古》(鲍照)、《晚登三山还望新京邑》、《王孙游》(谢眺)、《与胡兴安夜别》、《相送》(何逊)、《答谢中书书》(陶宏景)、《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阴铿)北朝诗文:《拟咏怀》、《寄王琳》(庾信)、《从军行》(卢思道)魏晋南北朝小说:《搜神记》[《干将莫邪》、《韩凭夫妇》](干宝)、《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四、隋唐五代:隋代诗歌:《人日思归》(薛道衡)、初唐诗歌:《野望》(王绩)、《长安古意》(卢照邻)、《从军行》(杨炯)、《正月十五夜》(苏味道)、《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杂诗》(沈佺期)、《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感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盛唐诗歌:《邺都引》(张说)、《咏柳》、《回乡偶书》(贺知章)、《感遇》(张九龄)、《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孟浩然)、《登鹳雀楼》、《凉州词》、《黄鹤楼》、《长干曲》(崔颢)、《出塞》(王昌龄)、《古从军行》(李颀)、《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渭川田家》、《鸟鸣涧》、《鹿柴》(王维)、《古风》、《将进酒》、《长干行》、《丁都护歌》、《子夜吴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李白)、《燕歌行》、《别董大》(高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石壕吏》、《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杜甫)中唐诗文:《贼退示官吏》(元结)、《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省试湘灵鼓瑟》(钱起)、《枫桥夜泊》(张继)、《寒食》(韩翃)、《囝》(顾况)、《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塞下曲》(卢纶)、《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洛桥晚望》(孟郊)、《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进学解》(韩愈)、《田家》、《渔翁》、《江雪》(柳宗元)、《秋思》(张籍)、《水夫谣》、《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石头城》、《乌衣巷》(刘禹锡)、《宿紫阁山北村》、《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悯农二首》(李绅)、《题李凝幽居》(贾岛)、《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晚唐诗文:《过华清宫》、《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杜牧)、《隋宫》、《锦瑟》(李商隐)、《野庙碑并诗》(陆龟蒙)、《山中寡妇》(杜荀鹤)、《英雄之言》(罗隐)、《商山早行》、《更漏子》(温庭筠)、《菩萨蛮》、《忆秦娥》(无名氏)唐传奇:《柳毅传》(李朝威)、《霍小玉传》(蒋防)敦煌曲子词:《鹊踏枝》五代词:《生查子》(牛希济)、《蝶念花》(冯延巳)、《相见欢》、《浪淘沙》(李煜)四、宋元:北宋诗词散文:《岳阳楼记》(范仲淹)、《晚泊岳阳》、《戏答元珍》、《食糟民》、《踏莎行》、《醉翁亭记》(欧阳修)、《望海潮》(柳永)、《河北民》、《泊船瓜洲》、《桂枝香》、《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金山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吴中田妇叹》、《题西林壁》、《荔支叹》、《惠崇春江晓景》、《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苏轼)、《登快阁》、《题竹石牧牛》、《清平乐》(黄庭坚)、《满庭芳》、《踏莎行》(秦观)、《六丑》、《苏幕遮》(周邦彦)南宋诗词散文:《醉花阴》、《渔家傲》、《永遇乐》(李清照)、《贺新郎》(张元干)、《满江红》(岳飞)、《夜读兵书》、《游山西村》、《关山月》、《临安春雨初霁》、《示儿》、《诉衷情》(陆游)、《后催租行》、(范成大)、《悯农》、《初入淮河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戏笔》(杨万里)、《水龙吟》、《菩萨蛮》、《破阵子》、《鹧鸪天》、《西江月》、《永遇乐》、《清平乐》(辛弃疾)、《水调歌头》(陈亮)、《过零丁洋》、《金陵驿》(文天祥)金元诗词:《论诗绝句》、《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元好问)元代散曲:《一枝花》(关汉卿)、《沉醉东风》(白朴)、《山坡羊》(张养浩)、《哨遍》(睢景臣)、《天净沙》(张可久)元代杂剧:《救风尘》、《单刀会》(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五、明清:明代诗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田家》(刘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寒花葬志》(归有光)、《报刘一丈书》(宗臣)、《满井游记》(袁宏道)、《西湖七月半》(张岱)明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名氏)清代诗文:《过吴江有感》(吴伟业)、《海上》、《精卫》(顾炎武)、《江上》、《秦淮杂诗》、《真州绝句》(王士祯)、《村家四月词》(查慎行)、《左忠毅公逸事》(方苞)、《马嵬》(袁枚)、《论诗》(赵翼)、《登泰山记》(姚鼐)、《癸巳除夕偶成》、《都门秋思》(黄景仁)清词:《点绛唇》(陈维崧)、《卖花声》(朱彝尊)、《蝶念花》(纳兰性德)、《木兰花慢》(张惠言)清代小说:《叶生》、《婴宁》、《红玉》(蒲松龄)清代戏曲:《长生殿》(洪升)六、近代诗文:《咏史》(龚自珍)、《寰海十章》(魏源)、《哀旅顺》、《书愤》(黄遵宪)、《狱中赠邹容》(章炳麟)。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二、授课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介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解析。

3. 代表性文学作品选读和分析。

4. 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选读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3. 文学作品分析报告:学生对选读作品进行分析的报告。

4. 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考核。

六、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 历史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分析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 文学特点: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主要特点,如诗文的豪放与婉约、小说和戏剧的兴起等。

七、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欣赏1. 代表性诗人: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并选读其代表作品。

2. 诗歌分析:对选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审美风格。

八、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1. 散文特点:讲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和成就,如清新自然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2. 辞赋选读:选读代表性的辞赋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等,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九、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与戏剧1. 小说兴起: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分析其对中国小说史的影响。

2. 戏剧选读:选读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如元杂剧《汉宫秋》等,并分析其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浮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旺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

文学的自觉表现在: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特别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

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

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一、动乱中的人物命运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

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

与之相连的是饥僅,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文人多属于先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惨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惨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者沉迷声色。

二、动乱朝代文人的风尚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大学古代文学课程教案

大学古代文学课程教案

授课对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 16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历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2. 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文学概述(2课时)1.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2.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风格二、先秦文学(4课时)1. 《诗经》及其艺术特色2. 《楚辞》及其文化内涵3.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4. 道家经典《老子》、《庄子》等三、秦汉文学(4课时)1. 秦汉散文2. 汉赋3. 《史记》及其文学价值4. 《汉书》及其文学价值四、魏晋南北朝文学(4课时)1. 诗歌: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2. 陶渊明及其田园诗3. 魏晋南北朝散文4. 《文选》及其文学价值五、隋唐五代文学(4课时)1. 诗歌: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等2. 唐代散文3. 唐代小说4. 唐代词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流派风格和代表作品。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阅读法: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4.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阐述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

二、讲授1. 讲解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流派风格和代表作品。

2.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四、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2.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交流。

五、总结1. 总结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 强调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本科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中)本科教案

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中)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总学时:80使用教材:《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开课单位:文学与传播学院授课教师(职称):何忠盛讲师授课班级:2005.3-4开课时间:2006-2007年度第2学期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注:1.教案按授课次数(或单元)填写,每次(或每单元)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整个教案只用一个封面;2.字体、字号(楷体,五号)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一般为20;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教案名称: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二、授课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授课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介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讲解。

3.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以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问题,以评估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与分期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宗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分期魏晋文学:建安七子、正始文学-南北朝文学: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差异七、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家1.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抒情性、哲理性、艺术性的结合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诗歌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2. 代表作家与作品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庾信、王褒八、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骈文的兴起与流行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的多样化散文艺术性的追求2.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抒情与咏物的结合骈文与散文的融合代表作家与作品九、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与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起源与发展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的兴起小说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2.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成就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初步形成文学观念的变化与文学批评的方法代表文学理论著作与观点十、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传承与影响1.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文学风格的传承与演变文学作品的影响与传颂2.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现代的传承与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与现状十一、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形式与技巧1. 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五言、七言、杂言的发展格律、对仗、平仄的运用意象、意境、情感的融合2. 散文的形式与技巧骈文、散文的差异与融合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创新叙事、议论、抒情的技巧十二、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文学主题的多样性山水田园、离别怀古、咏史抒怀人生哲理、宗教信仰、社会现实2. 文学思想的特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文学审美观念的演变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十三、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1. 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分析文学形式与技巧体验情感与意境2. 解读文学作品的角度文学主题与思想的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十四、第十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与创新的意义继承传统与发扬特色借鉴与融合的策略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成果文学形式的突破与创新文学思想的拓展与深化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十五、第十一章:期末总结与评估1. 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总结重点章节与核心概念的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反思2. 期末评估与考核期末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作业、讨论、课堂参与度的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与成绩评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包括文学背景、分期、诗歌特点与代表作家、散文与辞赋、小说与文学理论、传承与影响、形式与技巧、主题与思想、作品的鉴赏与解读、传承与创新以及期末总结与评估。

中 国古代文学教案

中 国古代文学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作家和作品。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重点介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2)分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经典文学形式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

2、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如用典、比兴等。

(2)引导学生将古代文学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争议或具有启发性的文学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故事或引用一句著名的诗词)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古代文学。

2、先秦文学(1)介绍《诗经》,包括其来源、内容、艺术特色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讲解《关雎》《蒹葭》等名篇,让学生体会其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

(2)讲解《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

分析其浪漫主义的风格、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象征手法。

3、秦汉文学(1)讲述秦代文学的概况,由于秦代存在时间较短,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2)重点介绍汉代文学,如汉赋的兴起和发展,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赋的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等特点。

4、魏晋南北朝文学(1)介绍这一时期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2)讲解陶渊明的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等,让学生感受其淡泊宁静的心境和自然质朴的风格。

(3)讲述南北朝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比较南北方民歌的不同特色。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唐代部分教案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唐代部分教案
三、分析作品
(一)《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二)《饮酒·结庐在人境》
引言
1分钟
讲授分析
34分钟
5分钟
50分钟
讲授法
分析法
讨论法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课后作业
背诵《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陶渊明诗歌
一、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1、田园诗
2、咏怀诗、咏史诗
3、行役诗
4、赠答诗
教研室主任意见
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曹操与曹丕以其政治地位对文学倡导,以其创作实绩开风气之光,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一、曹操
1、生平及创作情况介绍
2、诗歌思想内容介绍
①、反映时代与人民,如《蒿里行》
②、表现自己政治理想,如《短歌行》
3、艺术特点介绍
(1)现实主义精神与抒情性相结合
(2)诗风古朴刚劲、慷慨悲凉
1、生平以建安2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创作以生平的前后期,分为两个时期。
①前期:表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充满乐观精神。
②后期:反映他内心痛苦,多慷慨悲愤之音。
3、文、赋创作也取得很高成就。
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1、布置阅读:《白马篇》《七哀》《美女篇》《野田黄雀行》
2、研究探讨:曹植诗歌结构布局、形式、辞藻、艺术手法运用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植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
导言
讲授
曹植
“三曹”父子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三者之中相较而言,曹植艺术成就更高,因而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确实是使诗歌由俚巷歌谣而文人化的一个重要人物。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神话、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史书等。

2. 汉代文学:汉赋、乐府诗、散文等。

3.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风度、南北朝诗歌、骈文等。

4. 唐代文学:唐诗、传奇等。

5. 宋元明清文学: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4. 欣赏法:让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2. 第二周:汉代文学3. 第三周:魏晋南北朝文学4. 第四周:唐代文学5. 第五周:宋元明清文学六、教学内容6. 第六周:唐代文学(续)a. 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b. 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c. 唐代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7. 第七周:宋代文学a. 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与特点b. 宋代词人及其经典作品c. 宋代文学的其他形式,如笔记小说、散文等8. 第八周:元代文学a. 元曲的起源、形式与特点b. 元代戏曲家及其代表作c.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9. 第九周:明代文学a. 明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b. 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c. 明代其他文学形式,如杂剧、散曲等a. 清代小说的繁荣与创新b. 清代戏曲的发展与影响c. 清代散文、诗歌等其他文学成就七、教学方法6. 结合文本阅读,深入分析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特点。

2.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深入剖析,使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批评思维。

2.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安排3.1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流派3.2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兴起与发展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3.3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的概况与特点代表性散文家及其作品3.4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南北朝辞赋的起源与繁荣代表性辞赋家及其作品3.5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代表性文学批评家及其理论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4.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参考教材与文献5.1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部分)5.2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5.3 《魏晋南北朝散文选读》5.4 《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5.5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教程》六、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6.1 诗歌创作与欣赏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为例,进行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6.2 散文阅读与批评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进行内容理解、手法分析、价值评价等方面的探讨。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之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况。

教学重点:文学的自觉;文学新变。

教学难点:玄学、XX与文学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196--219),迄以隋统一(589),历时约400年,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一、时代的基本特点(一)全国长期分裂(二)政权更迭频繁(三)社会动乱(四)民族矛盾尖锐(五)士族门阀制度。

(六)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解释: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

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与庶族之分,从东汉末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了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尤其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以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

门阀制度恶性膨胀,使大批出身门第不高的才华之士沉沦下僚。

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阀阅1、功勋(‘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

2、指有功勋的世家。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就是说,有五品功名的官员家即可设立。

位于门左的柱子曰阀,喻意建有功劳;右边的称阅,象征经历久远,即世代官居高位。

古建民居中,规模较大的官宦之家的居所建筑群,被称为“阀阅之家”。

它是封建社会对世代建有功勋的官宦人家的称谓。

门第、门阀,在封建时代里,是一种不可小视的社会存在。

门第之第的来源,是大门开在通衢的特权;那么,门阀呢?阀,即阀阅。

阀阅是资历和功绩。

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号阀阅。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

3. 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4.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2. 结合比较法,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之前文学的差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总结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2. 思考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具体影响。

第二章: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掌握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 分析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建安七子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 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建安七子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结合比较法,分析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之前文学的差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思考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晋宋时期文学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晋宋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2. 掌握晋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和文学流派。

3. 分析晋宋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散文、诸子百家思想。

2. 汉代文学:汉赋、乐府诗、汉隶。

3. 魏晋南北朝文学:三国演义、晋代诗歌、南北朝民歌。

4. 唐代文学:唐诗、唐代传奇。

5. 宋代文学:宋词、宋代散文、话本。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重要作家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先秦文学概述,诗经、楚辞鉴赏。

2.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散文、诸子百家思想。

3. 第三课时:汉代文学概述,汉赋、乐府诗鉴赏。

4. 第四课时:汉隶鉴赏。

5. 第五课时: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三国演义、晋代诗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等。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魏晋南北朝文学(续):南北朝散文、南北朝小说。

7. 唐代文学(续):唐代小说、唐传奇。

8. 宋代文学(续):宋代散文、宋明理学与文学。

9. 元代文学:元曲、元代杂剧、散曲。

10. 明代文学:明代小说、明代戏剧、明代散文。

七、教学方法1. 继续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深入探讨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作品内涵。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传承和发展关系。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南北朝散文、南北朝小说鉴赏。

2. 第七课时:唐代小说、唐传奇鉴赏。

3. 第八课时:宋代散文、宋明理学与文学鉴赏。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超权威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超权威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电子教案
制作、主讲:景遐东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文化 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基本特点
• 国家长期分裂 • 政权更迭频繁 • 社会动乱加剧 • 民族矛盾尖锐 • 政治上的门阀世族制度
(二) 社会思想特点1
• 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 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文学新变的结果,扩大了诗歌审美 表现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 十六国及北朝文学之士甚少。梁末, 庾信由南朝入北朝,成为融合南北 诗风的诗人,促进了南北文学的合 流。
• 南朝、北朝的乐府民歌成就巨大。
二、魏晋南北朝的赋、 骈文和散文
• 赋主要是抒情小赋、骈赋,代表作 家:鲍照、江淹、庾信。
• 骈文最为兴盛,代表作家有陶宏景、 吴均、庾信等。
• 出现了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 • 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
思想解放的时代。
社会思想特点2
• “玄学”兴起。魏末正始年间,学 者何晏、王弼以老庄思想来解释儒 家经典,注释《老子》,标志着玄 学的诞生。
• 玄学的核心是老庄学说,但不等同 于老庄学说,还结合了儒家经义。
• 玄学的基本特征:一种抽象思辨 的哲学。

• 东晋末年田园诗人陶渊明,是魏晋 时期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代文人思 想、精神风貌、创作乃至整个中国 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诗人。
• 南朝宋山水诗代替玄言诗 ,代表作 家:谢灵运、谢脁;宋代文学成就 最高的诗人鲍照
• 齐梁时出现了新体诗(永明体)
• 梁代萧纲、萧绎等的“宫体诗” • “宫体诗”的出现是萧氏兄弟寻求
• 玄学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辨热情 和对人类知性的重视。
• 从玄学论辩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机 智,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七子、正始文学、两晋诗歌、南北朝诗歌、小说等。

2. 隋唐文学:初唐四杰、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骈文、传奇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流派、作家及代表作。

2.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及影响。

4.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作家及代表作。

2.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2. 第二课时: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3. 第三课时:两晋诗歌4. 第四课时:南北朝诗歌5. 第五课时:隋唐文学概述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作文等。

3. 知识掌握程度:文学史知识、作品鉴赏能力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材。

2. 参考书:相关文学史著作、文学作品集。

3. 网络资源:文学作品、作者简介、文学评论等。

九、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背景。

2. 讲解:讲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流派、作家及代表作。

3. 分析: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及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5. 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学史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第六课时:初唐四杰与盛唐诗人教学内容: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

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

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

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

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

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

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

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1.建安风骨与时代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

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

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

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

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

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

曹丕诗歌的音乐性。

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

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

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

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

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

《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

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

王粲的学术与文学。

《登楼赋》与《七哀诗》。

刘桢的个性。

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

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

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章正始文学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1、政治与文学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

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

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

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

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

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

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1、阮籍生平与思想阮氏家族。

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

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

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

《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

《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嵇康1、嵇康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

《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

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章西晋文学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

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

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

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

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

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

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傅玄与张华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

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

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

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

《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

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

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

长于哀诔的文风。

《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

与建安、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

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

《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

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

《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

《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

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

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章东晋文学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

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

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

玄言诗的评价。

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

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

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

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

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陶渊明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

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

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

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

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

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

(分类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

)平淡风格成因之分析:从矛盾到和谐。

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

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

《桃花源》之谜。

《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

陶渊明的接受史。

第六章刘宋文学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

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

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

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

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山水文学的兴盛。

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

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

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

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

谢灵运的文学创作道路。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

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

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

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

《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

《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

第七章齐梁陈文学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

永明文学的新变。

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

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

沈约的诗歌成就。

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悲剧。

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

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

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

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

皇权的纷争。

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

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

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

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

绮艳文风兴起。

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

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

第八章北朝文学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元魏王朝的建立。

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

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

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

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

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

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

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

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

《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就。

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衒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吴歌在东吴的兴起。

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

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

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

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

第二节北朝民歌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志怪小说志怪之源。

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

佛教、道教与志怪。

娱乐与志怪。

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

第二节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

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

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

《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