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炳亭: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苏联没了可苏联教育的幽灵却还在中国的课堂里游荡。“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多么的短视和荒谬。

叶圣陶先生比苏联人高明得多,他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到底“教”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层次才能“不教”,想必是“无解”的。总之,叶老并不拒绝教!其实要回答叶老的“无解”之题,仍然需要回到根本上,搞清楚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什么?较没有争议的说法是“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较有争议的说法是“教学是教学生学”。较能达成共识的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这句话启发了很多人,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教学当然是“交往”,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又哪里会有学习的发生?然而“交往”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想必它不仅是为了学会知识和培养能力吧,“交往”的价值在于“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本质就是体验。体验是什么?是亲身的经历,是生活的积累,是生命的验证。它对教学直接的要求是“放手”,它最大的特征是“自主”,这才是无需“教”的秘密所在。李炳亭: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近几年,学校文化建设正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现象”的出现,是一件好事。然而我们究竟应如何认知“文化”,学校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学校文化传统分法一般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有课程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文化…花样不少。尤其是学校突然刮起的一股复古“传统文化”热,这是“文化”正途吗?

从本质上文化是一种精神信仰。雨果说什么都不信的人不会幸福,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信仰,是教育最高的宗旨。

学校的信仰来自于核心文化,即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办学思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种是“人为”专制的,一种是“人本”民主的;教育价值观有两条道路供人选择,一种是物化“功利”的,一种是精神“公德”的。教育不满足于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但它更鼓励“乐群”、“担当”,向善求真。它要影响、引领、改变、造就这样的人,就需要改善“环境”,营造“氛围”,认清“角色”,缔结“关系”,找到“信念”,锁定“目标”,明确“任务”,遵守“约定”,不断“完善”,勇于“超越”,修炼“品德”。这就是文化。学校里的一切人以及一切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行为、环境、节目、庆典…都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宗旨。

有人说教育行到深处是文化,但必须清楚,相比于“信仰”,文化只是条件。当然,一旦“条件”缺失,是不可能有教育存在的,也就无从谈及信仰了。但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化。

评课“李五条”:

◆看状态:是基于常识的判断,主要通过看动作、听声音、察表情来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其实凡有一定教学常识的人,通过这三点都能做出基本判断。

◆看参与:通过具体量化来统计课堂参与度。我们主张参与是学习发生的最重要

前提,要求是教师在课堂上统计到组,而组长负责统计到组内成员。以此作为小组和个人课堂评价的一项内容。

◆看流程:流程即效益。高效课堂认为,好的课堂一般都具有基本的流程,这个流程是基于“学”而不是基于“教”,从学习的认识规律出发,要求少讲多学,先“学”后“交”再“教”,在这个基本理念下,课堂要符合三步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

◆看效果:从使然目标的角度,先要“学会”,然后是“会学”,也就是追求既要学会知识,更要生成能力。看效益,包含着要努力在单位时间内使课堂有效率、效益、效能,体现出高效课堂要求的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但课堂追求的“三个效”,一定是拒绝应试教育的机械性灌输、训练,而是通过“三个度”的达成来实现的,即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自主程度通过自学时间量化、合作效度通过组内学习成果量化、探究深度通过组内质疑问题量化来完成。

◆看师德: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它是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发展来达成的,教师的基本作用和价值应体现在放手学、策动学、组织学、点拨学、反馈学上。

李炳亭讲给校长听的两段话

什么是学校管理?不是把师生当成学校发展的工具,而是把学校当成师生发展的平台。什么是好校长?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应成为校长唯一奋斗的目标。什么是好学校?友善地接纳一切人,并给予他们有尊严的生活。什么是好人?热爱生活,善待同类,担当社会。什么是好国家?答案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区域课改三句提示:校长是关键、机制是保障、问题即生长。校长要有教育情怀和事业担当,这个世界上成功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坐”出来的;课改背后是文化和机制的改革,三等校长不改荜、二等校长改方法、一等校长改文化机制;改革不是新瓶装旧酒,更不是玩花架子,而是在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改革难免出些新问题,但每个新问题恰孕育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和发展的机遇潜力。课改实验校机制和组织建设的10项要求:

1.建构正确教育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2.领导层包班、听课,学校成立课堂验评组,建设新课堂孵化室;

3.学校成立三大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小课题研究)、情感中心(精神成长、目标引领)、生活中心(兴趣小组);

4.搭建教师成长论坛;

5.形成教师行动“戒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定力”(十条教师“约定”)教师誓词,创编学校“课改之歌”;

6.教师日行“五一”(每天保持一个好心情;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天上一节示范课;每天记录一段与学生的故事;每天送给学生一句寄语);

7.搭建学生领袖论坛(参与对象:班长、组长、科代表);

8.新家规建设: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协议”(倡导与家长共同做好人、做善事);

9.班级文化建设:以“三大认识”(爱是最高的师德,兴趣是最好的教学,认识学生是最大的课程)为核心设计班级文化;

10.制订各级发展目标(学校、年级组、班级、学科组、年级组、教师、学生)李炳亭: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猴子使用石块砸开果壳取出果仁,这就是学习。这种学习也是“主动性”的,对于猴子来说,“果仁”即“意义”,即生存和生活,不会砸果壳取果仁,就无法“适应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