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管网工程临时用电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1)

1.1工程概述 (1)

1.1.1项目位置及规模 (1)

1.2区域自然概况 (2)

1.2.1地理位置 (2)

1.2.2气候气象 (2)

1.2.3区域地质 (2)

1、地形地貌 (2)

2、地层岩性 (2)

1.3施工范围及内容 (4)

第三章供配电方案及用电设备总容量负荷计算 (7)

3.1供配电方案 (7)

3.2主要用电设备汇总表 (8)

3.3单条路用电设备汇总说明 (8)

3.4单条路现场最大用电负荷计算 (9)

第四章配电电路设计 (9)

4.1配电线路设计 (9)

4.2配电箱与开关箱设计 (10)

4.3配电系统保护装置 (11)

4.4照明设计 (11)

第五章安全用电及电气防火措施 (11)

第六章防雷措施 (12)

第七章建立健全临时用电技术档案 (13)

第一章编制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4)《建筑电器安装图集》

(5)《龙岗街道同乐东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设计图纸

(6)《龙岗街道同乐东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招投标文件

(7)《龙岗街道同乐东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述

1.1.1项目位置及规模

本工程位于龙岗街道同乐社区、同心社区、同德社区,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具体范围结合社区范围线、深汕公路、惠盐高速公路进行确定、北片区位于惠盐高速公路西侧,南片区位于深汕公路南侧。

本工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1)现状道路排水系统完善,主要包括园新路、景盛路、黄屋路、水田二路、兰水路、大埔二路等;2)新旧村居住区及工厂区外围道路分流制改造,其中新村居住区包括同乐社区居委会片区、池屋新村A区、池屋新村B区、企岭村、黄屋村、其面村、坑尾村、新大坑村等,旧村居住区有企岭旧村、黄屋旧村、其面旧村、新大坑旧村、下围居民小组和池屋村民小组等;3)建筑排水立管的改造,主要是对新村居住区的合流制建筑进行分流制改造。

市政雨污管网是为解决雨污混流的现状,施工项目主要是改造或新建雨水管和污水管,或将原有污水管接入市政总管。

DN200~DN500主要为小区内管道。DN600、DN800主要为市政道路埋管,也是雨、污水二三级支管。以经济合理的原则,在小区内或市区以开槽埋管方式施工,管道两侧预留30~40cm的操作宽度,基槽深度按设计要求开挖,遇到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确保铺管时底部无水。基槽根据土质情况放坡,但应保证槽壁的稳定性。开挖沟槽,应严格控制基底高程,不得扰动基底原状土层。当管道埋深大,地质不良时,采用钢板桩支

护。

道路及结构工程方面:工程内容含排水管网改造、路面恢复及结构等。设防烈度为6度。道路工程内容为排水管道施工期间的破除、恢复工程。以及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方案。

工程规模:排水管道施工范围内的次干道、支路和村道破除、恢复施工。

1.2区域自然概况

1.2.1地理位置

龙岗区,深圳市面积最大的市辖区,位于深圳市东部,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连罗湖区、盐田区,西接龙华区,北靠惠州市、东莞市,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属低山丘陵滨海区,区内最高的山峰是位于大鹏半岛的七娘山,海拔867米。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3℃,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

1.2.2气候气象

龙岗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由于区域内地理条件不一,降雨量时空分配极不平衡,易形成局部暴雨和洪涝灾害;夏季常受台风侵袭,往往造成灾害性天气。

根据流域内雨量站降雨系列分析,年平均降雨量1933mm。降雨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2080mm,最小年降雨量780mm;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份)降雨量大而集中,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且降雨强度大,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形成洪涝灾害;降雨量在地区上的分布,主要受海岸山脉等地貌带影响,呈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的趋势,形成这种空间分布的原因,是由于夏季盛行东南及西南风向与大致东南走向的海岸山脉相交,使水汽抬升而形成较大暴雨。西北部由于气流受到了海岸山脉的阻隔,加上区域西部地势相对平缓,故而暴雨强度较深圳其它地区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0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21.7mm。

1.2.3区域地质

1、地形地貌

勘察场地主要原始地貌单元为冲洪积阶地、台地、冲沟及洼地。经人工改造,现状基本为城中村及工业园区。

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沿线范围内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述为:

2.3.1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人工填土(地层编号①1):灰黄、褐黄色,主要由黏性土混石英砾组成,夹少量建

筑垃圾和填石.密实程度不均匀,位于现状道路上填土结构以稍密为主,道路两侧以松散

为主,局部地段填土下含填砂。该层场地普遍分布,除TLDK11、TLDK12、TLDK32外所有

钻孔均见此层,层厚0.80~4.90m。为Ⅱ级普通土。

2.3.2 第四系新近湖沼沉积层(Q4al)

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②1):灰黑色,含细砂、较多腐木及少量有机质,具腥

臭味,饱和,软状,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层场地局部分布,见于钻孔TLDK8、TLDK29、TLDK31、TLDK33~38(共9个钻孔),层厚0.50~1.20m。为Ⅰ级松土。

2.3.3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①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⑤1):灰褐、褐黄、浅灰等杂色相间,不均匀含石英砾10~25%.湿,可塑状为主,上部灰褐色部份呈软塑状,稍有光泽,摇振反应无,干强度中

等,韧性高。该层场地普遍分布,除TLDK1、TLDK4、TLDK6~8、TLDK17、TLDK19、TLDK26、TLDK28~30、TLDK32、TLDK35、TLDK37、TLDK39、TLDK42外所有钻孔均见此

层,层厚1.00~6.00m。为Ⅱ级普通土。

②粗砂(地层编号⑤2):褐黄、褐灰等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混少量黏性土.饱

和,松散~稍密。该层场地局部分布,见于钻孔TLDK5~7、TLDK9、TLDK14、TLDK16~20、TLDK25、TLDK27~29、TLDK33、TLDK35~37、TLDK39、TLDK44(共20个钻孔),层

厚1.20~8.90m。为Ⅰ级松土。

2.3.4 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2el)

砾质黏性土(地层编号⑧):褐黄、褐红色,由下伏基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已

破坏,含石英砾多大于20%,湿,可~硬塑状,遇水极易软化,强度明显降低,稍有光

泽,摇振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场地普遍分布,除TLDK15、TLDK21、TLDK38、TLDK41外所有钻孔均见此层,未钻穿,揭露层厚1.20~8.30m。为Ⅱ级普通土。

各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

地层名称及成因

承载力特征值

fak (kPa) 压缩模量Es

(MPa)

变形模量Eo

(MPa)

Qml 人工填土①1(稍密)120 3.0 10.0 Q4al 淤泥质粉质黏土②1 60 2.2 3.5

Q4al+pl 粉质黏土⑤1 160 4.5 14.0 粗砂⑤2 200 / 20.0

Q2el 砾质黏性土⑧220 6.5 22.0

地质成因及名称天然密度ρ

(g/cm3)

内摩擦角φ

( 度 )

凝聚力C(kPa)

Qml 人工填土①1

1.80

10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