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形态分析共46页

合集下载

马克思黑格尔课件

马克思黑格尔课件

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现实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
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国 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内容总是决 定于这个阶级的关系,这是由例如私法和刑法非常清楚地证 明了的。”
4、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 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 本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它不仅反映世界,还 要能动的改造世界。
• • • • •
3、关于书名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字面上的意思是“观念科学
”。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德· 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特拉西出生于 具有苏格兰血统的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读于斯特拉斯堡 大学,他是改革君主政府的积极支持者。大革命恐怖时期 被监禁,出狱后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家”团体 。特拉西开创的意识形态学说逐渐在法国学术界产生影响 。1795年法兰西研究院成立,特拉西成为其伦理学和政治

“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 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 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
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在普遍
意义的思想。……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 开始时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 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 阶级的特殊利益。”(第47页)
总结
•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形态》,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主要地位。他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诞生的标志。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六.文化批评
1.
2.
定义:以揭示文学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力 关系为主的批评模式。 两种常见模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以揭示西方文化霸权为主 的批评模式。如对张艺谋电影中国场景的批 判。 女性主义批评:以反对男权文化霸权为主的 批评模式。如对“三仙姑”打扮的同情,对 奥赛罗杀妻的批评。
3. 大众文化批评
2.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含义: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 单相加,而是审美与意识形态互相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例证:《阿Q正传》 审美的:形象展示人类精神胜利法的性格 特点 意识形态的:反封建等级制度
3.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审美无功利性与意识形态功利性的结合。 例证: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审美形象性与意识形态理性的结合。 例证:老舍《骆驼祥子》 审美情感性与意识形态认识性的结合。 例证:鲁迅《阿Q正传》
B.
C.
文学作为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 意识形态,它还同时受政治、宗教、道德、哲学 等的影响,这也会造成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19 世纪末期的俄国与其尖锐阶级矛盾和东正教影响。 从总体的文学历史上看,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 变革,其最终决定力量还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 础的变革,如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内 容的复杂;西方文学思潮的更迭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变迁。

A.
B.
表现: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 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 阶段也就过去了,如荷马史诗、古希腊神 话、唐诗宋词。 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呈比例,经 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 而领先,如19世纪末期的俄国。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46页PPT文档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46页PPT文档

威胁三性:广泛性 多样性 多变性
二是美国当前的战略困境减轻了我们的战略压力。 有限实力与无限目标之间的矛盾; 单极谋霸与多极制衡之间的矛盾; 利益至上与政策合法性之间的矛盾; 推行“先发制人”战略受到多方抵制等。
2009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阐述阿富汗战略。
二、“机遇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形 势(二)机遇前所未有的自身环境
三、高度关注“挑战前所未有”的安全形 势
三、高度关注“挑战前所未有”的安全形势
第一,面临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挑战。 第二,世界大国公开或隐形遏制对我形成的挑战。
美国是“挑战前所未有”的根本威 胁
美国是“挑战前所未有”的根本威 胁
●看是否具有重大利益的抵触

俄罗斯
●看是否具有实际能力抗衡
二、“机遇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形 势(二)机遇前所未有的自身环境
四是我国与其它大国关系出现全方位改善 。
新定位:稳步建立共同应对挑战的伙伴关系
2009年9月17日
二、“机遇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形 势(二)机遇前所未有的自身环境
五是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我们 捕捉机遇期的重要条件。
二、“机遇前所未有”的国家安全形 势(二)机遇前所未有的自身环境
四是我国与其它大国关系出现全方位改善 。
中美重新定位为,稳步建立共同应对挑战的伙伴关系 ;中俄战略 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欧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新 的发展;中日关系虽有所迟滞但都不愿深度交恶;中印两国签署了 《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全力以赴地推进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进程是完全可能的。
冷战结束,对我构成威胁的军事包围基本 解除,这是我们谈难得的机遇期非常重要的基 点。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实践进路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实践进路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实践进路作者:杨广越,黄明理来源:《治理研究》 2020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9-05-16作者简介:杨广越,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明理,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公民道德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编号:18CKS043);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意识网媒化和网媒意识研究”(编号:KYCX17_0547)。

①夏一璞:《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页。

摘要: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自觉制定并运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依托最新网络科技成果,妥善治理网络价值观念体系的过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充分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意蕴,凸显了防范和抵制敌对意识形态激烈攻击的现实意蕴并揭示了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体系的价值意蕴。

为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应当加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全方位构筑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监管体系和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的创新机制,从而进一步维护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时代;依法治国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0)03-0093-007网络空间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更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①的现实存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它深刻地影响着网民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特别表现在他们对国家、社会、工作和人生的态度上。

②如何有效治理网络意识形态成为时代之呼唤。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22年第3期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王永贵㊀徐凯翔摘㊀要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全局,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㊂学界研究聚焦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㊁理论基础㊁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议题,为该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㊂整体来看,既有研究具有跨学科与多层次相贯通㊁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㊁问题性与对策性相联结㊁兼顾国际国内两个视野等特点㊂展望未来,学界应不断完善与创新研究内容㊁研究视角㊁研究深度与研究方法,为新时代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㊂关键词新时代㊀意识形态安全㊀国家意识形态㊀意识形态工作作者简介:王永贵,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㊁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凯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㊂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研究 (21ZDA113)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页㊂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㊁国家长治久安㊁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㊁根本性的转变 ①,但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转捩和社会思潮汹涌激荡的格局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㊂我们有必要对此命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呈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究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动向及未来趋势,为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㊂㊀㊀一㊁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新时代以来,综观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5阅江学刊2022年第3期学内涵㊁理论基础㊁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研究㊂㊀㊀(一)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研究明晰命题的内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进行解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㊂一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架构来考察其内涵㊂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包括哲学方法论㊁价值学说体系和具体政策主张在内的整体安全;狭义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价值学说体系的安全,具体表现为普遍的信仰生成㊁广泛而持久的认同㊁充分的话语㊁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有效价值引领及为实现政治整合提供价值规范㊂①有学者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建构权㊁解释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第二个层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多元社会的一元主导地位;第三个层次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巩固政权和凝聚社会功能,利用其中国化最新成果 统一思想㊁统一意志㊁统一行动 ㊂②二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状态来分析其内涵㊂学者们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即本国意识形态处在不受威胁㊁相对稳定状态㊂有学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不受威胁㊁没有危险㊁免遭危害的状态,表现为普遍的信仰生成,广泛而持久的认同,充分的话语权,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为实现政治整合提供基本价值规范㊂③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颠覆与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㊂④还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并且保持自身结构上的稳定,在发挥正常功能性作用的同时,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或者说免遭来自其他意识形态因素的侵蚀㊁破坏,巩固自身的主体地位㊂⑤三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来认识其内涵㊂有学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能的发挥,应对外来思想观念的冲击,保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㊁凝聚力和控制力㊂⑥有学者提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能够适应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从容应对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并保持价值观体系的稳定性与适应性㊂⑦有学者指出作为具体政策主张的意识形态核心功能表现在:为政治制度建构及其运行提供基本价值规范;深度介入经济社会生活,形塑特定的经济社会秩序,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能动作用;在文化生活领域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引领人们的道德追求,形成协调社会关系的道德秩序㊂⑧四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系上把握其内涵㊂有学者认为意识6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冯宏良:‘制度与价值: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㊂莫纪宏㊁诸悦:‘论完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保障“,‘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㊂侯欣㊁谢成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刍议“,‘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7期㊂周正刚:‘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文化问题与社会和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47页㊂寇鹏飞㊁陈宪良:‘总体安全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㊂刘力波:‘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路径探微“,‘学术论坛“,2015年第2期㊂舒刚:‘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76页㊂冯宏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态安全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政治安全,是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屏障;它关乎经济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它关乎文化安全,是赓续文化传统的重要法宝;它关乎社会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的 黏合剂 ㊂①有学者提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担负着从政治思想和理论层面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㊂在国家安全中,政治安全居于核心和统领地位,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基础,没有意识形态安全,其他安全就失去依托㊂②结合学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界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被理解为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安全稳定,不受侵蚀㊁破坏的态势,能够切实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发挥保障社会稳定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功能㊂未来仍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不断丰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㊂㊀㊀(二)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研究理论基础是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学者大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展开分析㊂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研究方面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未就意识形态安全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却有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阐述㊂其一,关于马克思㊁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研究,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切入,指出要全面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必须要辩证地对待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科学性的关系问题,辩证地把握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之间的关系,辩证地把握文化交流的开放性和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㊂③其二,关于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研究,有学者将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坚持和改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保证,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加强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满足群众利益,赢得群众信任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㊂④还有学者指出 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开端,对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安全实践工作具有若干重要的启示㊂ ⑤有学者对列宁的 灌输论 思想进行研究,认为灌输仍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启示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灌输和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㊂⑥二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研究方面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㊁新观点㊁新论断,学者大多以此为蓝本展开研究㊂第一,关于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研究,有专家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解答了 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怎样保证国家安全 的问题,把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紧密相关㊁相互依存的系统,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7①②③④⑤⑥郑敬斌㊁初春:‘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控机制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㊂韩强:‘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对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精神的研究“,‘探索“,2021年第1期㊂涂成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5期㊂燕芳敏:‘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2期㊂张安㊁方小年:‘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理论月刊“,2015年第10期㊂樊欣:‘列宁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理论视野“,2020年第5期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3期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㊂①有的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切入,指出重新审视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㊁厘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应对之策,关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㊁意识形态安全维护㊁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㊂②第二,关于习近平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的研究,有学者把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论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遵循,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工作思路,贯彻辩证思维的行动准则,依靠法治的基本治理方式,以核心技术研发为关键保障㊂③还有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解读,指出习近平从国际㊁国家㊁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全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从认识论㊁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哲学范畴统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㊂④㊀㊀(三)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研究立足新时代,中国仍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㊁冲突竞争的格局之中,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依然存在,在 两个大局 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界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㊂一是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风险研究㊂学界认为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领域广泛㊁手段灵活㊁定位清晰且程度深化,是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㊂从渗透领域广泛化来看,有学者指出西方民主输出威胁中国政治思想;文化输出使部分民众在文化上崇洋媚外,威胁社会主义价值观;信息舆论多元化传播威胁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宗教渗透多角度㊁全方位对中国实施 西化 分化 ,威胁中国社会主义的信仰认同㊂⑤有的指出,在政治层面上,西方国家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的隐蔽性大搞 民主输出 ;在文化层面上借助文学影视作品㊁游戏及教育和文化交流等途径输出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寻找和培植代理人及 意见领袖 来诋毁㊁歪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形象;在宗教信仰层面上,非法组建宗教活动据点和控制我国宗教团体以干涉宗教事务,大肆传播 以宗教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西方思潮 ㊂⑥从渗透手段灵活化来看,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打磨,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渗透手段也更加多元多样,利用电影㊁游戏等文化产业强势扩张,也通过教育㊁学术交流㊁非政府组织等影响民众价值观念,扶持 网络公知 意见领袖 挫伤党和政府形象㊂⑦有的学者从西方国家媒体渗透手段转型的视角指出,它们开始考虑整合各种传播媒体,发挥它们8①②③④⑤⑥⑦颜晓峰:‘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和平的安全观“,‘人民论坛“,2017年第21期㊂张姝㊁蒋玉涵:‘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㊂刘永志㊁徐思宇:‘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学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8期㊂王斌㊁肖光荣:‘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㊂吴传毅㊁金庭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6期㊂郑敬斌㊁初春:‘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控机制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㊂王永贵㊁廖鹏辉:‘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之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体覆盖作用,具体做法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传统传播方式和现代传播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强调新媒体在意识形态渗透中的地位和作用㊂①从渗透对象重点化来看,有学者认为高校师生面对繁杂的社会思潮㊁多发的社会问题以及混乱的社会价值观念时极易受到影响和诱惑,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师生群体作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争夺的重点对象㊂②有的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最突出和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赢得青年,而青年网民群体,是被西方敌对势力寄予希望的最大的政治 变量 ㊂③从渗透力度加强化来看,有学者指出西方一些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发展,持续制造不利于中国发展的舆论氛围,相继炮制出各种版本的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等论调,对中国的指导思想㊁社会制度㊁文化基础展开全面攻击㊂④二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研究㊂学界认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 最大变量 ,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衍生出诸多风险㊂首先,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落差,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网络核心技术霸权使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危险系数增大,西方敌对势力和暴恐分子正在破坏性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及其最新发展成果,加剧中国的社会调控风险㊂⑤有的认为我国整体上与国际先进网络技术差距较大㊂大数据㊁物联网㊁区块链等网络热潮使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过于注重技术的优化和改善,而忽视了最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研究㊂⑥其次,网络的特性致使网络意识形态呈现难以控制,有的指出网络的开放性㊁即时性㊁平等性㊁交互性等特征使得传统媒体的 把关人 作用削弱,网络信息复杂化消解意识形态认同,多元主体对于信息的扩散传播加大了意识形态把控的难度,网络强大的传播广度和速度都消解了维系意识形态安全的战斗力㊂⑦还有学者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特征分析指出,互联网 去中心化 的特性,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 失语 的风险;互联网企业的资本逻辑这一隐性特征,隐藏着资本扩张操纵舆论的风险㊂⑧有学者从网络的开放性视角提出,网络削弱了以往传统媒介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垄断,网民自由选择并散发海量信息,新自由主义㊁无政府主义㊁狭隘民族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夹杂其中,对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㊂⑨最后,网络领域建设工作滞后,有的指出网络文化安全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凝聚力,具体表现为网络舆论引导失效㊁负面信息无限放大及降低人们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㊂三是社会加速转型的风险研究㊂第一,转型期社会阶层多元化加速,有的认为现阶段9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黄世虎:‘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特点与应对策略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㊂徐国民㊁胡秋玲:‘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㊂刘永志:‘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新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2期㊂本刊记者:‘在迈向伟大复兴中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境界 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贵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2期㊂丁存霞:‘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㊂彭均:‘祛魅与超越: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理论导刊“,2022年第1期㊂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7期㊂聂智㊁肖皓文:‘ 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学习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㊂邢云文㊁肖扬:‘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㊂王苗㊁韩风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威胁四维论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10期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3期我国多种新兴社会阶层随着新产业的涌现而逐渐壮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处在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㊁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利益多元化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㊂①有的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遭遇挑战的社会根源之一是随着工业化㊁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建构,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㊂②有学者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人们的利益分化㊁诉求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㊂③第二,转型期社会风险事件的舆论演变加剧,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风险事件表现为围绕重大历史事件㊁历史人物和现实问题设置话题,集中传播特定指向信息,挑起意识形态论争,制造舆论氛围等㊂④有学者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视角指出在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不仅要与新冠肺炎病毒进行斗争,更要警惕思想舆论上的 病毒 蔓延,打好疫情防控时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㊂⑤还有的指出,有些人受敌对势力的控制而借助各种舆论工具炒作热点事件㊁制造舆论事端㊁败坏国家形象,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和民意互动中用激进性㊁蛊惑性㊁煽动性的思想言论策动一些抗议或示威活动乃至恶性暴恐事件㊂⑥四是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生问题研究㊂其一,建设主体 存懈怠 ㊂有学者从 不坚定 的视角指出,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腐蚀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使他们精神懈怠,思想信仰缺失,直至走上贪污腐败的违法道路,从而丧失意识形态的成效,最后逐渐侵蚀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㊂⑦有的从 不强大 的角度提出,意识形态治理主体不够强大会引致系列问题:缺乏创新能力而难以抵御新技术革命对意识形态阵地发动的攻势,从而落后于社会发展和思想变化的步伐;难以科学引导少数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权威认同的不坚定现象,使意识形态生态治理趋于无序分散的发展状态等㊂⑧其二,建设方法 有滞后 ㊂有学者分析当前教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不高问题,指出会议式㊁说教式的传统工作方式依然没有改变,理论宣讲㊁报告研讨等形式正逐渐失去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新闻宣传的议题设置亲民化㊁生活化不足,话语媒介缺乏分众化应用,话语影响力有所减弱,贴近百姓生活㊁群众乐于参与的载体较少㊂⑨其三,阵地占领 不理想 ㊂有学者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占领不充分㊁作用效果不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传统媒介阵地作用发挥不佳,阵地占领效果不明显,导致官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高;新兴媒介阵地占领不充分,阵地管理易失控;教育传播阵地占领不牢固,高校的某些领导和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㊂0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俞婷:‘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4期㊂高峰㊁艾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论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5期㊂唐爱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㊂杨军㊁杨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风险的防控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㊂侍旭:‘ 四个着力 打好抗疫时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㊂段光鹏㊁王向明:‘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12期㊂俞宙㊁李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问题及建设路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㊂贾立政:‘关于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使命的思考“,‘人民论坛㊃学术前沿“,2020年第24期㊂王景云㊁齐枭博:‘风险与防范: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建构进路“,‘理论探讨“,2022年第2期㊂王永友㊁史君:‘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㊁方式与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㊂。

陶伯特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和研究

陶伯特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和研究

陶伯特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和研究赵玉兰【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百年文献学研究历程中,德国MEGA2编辑专家英·陶伯特的编辑与研究工作可谓至关重要。

正是陶伯特首创了MEGA2试编卷中“费尔巴哈”章的编排架构,构想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整版框架,并最终正式提出了时间顺序版“费尔巴哈”章。

值得一提的是,陶伯特所构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整版是理解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中介,它为我们在比较视域下编排中文二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MEGA2中图分类号:B516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2-0029-14作者简介:赵玉兰,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哲学博士,(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专题研究”(18ZXA001);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原典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的教学”(19GJJB035)从1926年达·梁赞诺夫(D.Rjazanov)出版世界历史上首部原文版“费尔巴哈”章,到2017年世界历史上第二个原文完整版本即MEGA2版正式问世,《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马克思恩格斯遗留下来的巨幅手稿经历了近百年的文本塑形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德国MEGA2编辑专家英·陶伯特(I.Taubert)所开展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与研究工作可谓极为关键。

这是因为,作为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前任主编,正是陶伯特首创了MEGA2试编卷中“费尔巴哈”章的编排架构(1972),构想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整版框架(1997),并且最终正式提出了时间顺序版“费尔巴哈”章(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研读笔记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研读笔记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研读笔记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1857年7月到1858年10月期间所撰写的七篇经济学手稿,其中主要探讨一下问题:1.关于现实个人及其物质生产现实个人及其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两个最基础性概念。

在《马恩全集》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个人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

只是这两个概念在早期著作时还很笼统,没有很具体的说明。

在46卷经济手稿研究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活动出发,将这两个概念具体化,哲学的高度还在,但是其内容已经没有了抽象色彩,而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现实概念。

关于现实个人,马克思首先批评了那种认为“个人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的思想,指出个人的发展过程。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表现为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

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第46卷上,第21页)再如“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这种十八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46卷上,18页)关于物质生产。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统一过程思想。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第5讲-官僚政治

第5讲-官僚政治

第5讲官僚政治阅读书目:《官僚制》(第2版),[英]戴维·毕瑟姆著,韩志明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官僚政治》(第5版),[美]B·盖伊·彼得斯著,聂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澳]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在中文字面中,官僚可以表述为一个官员,或一个组织,或一种制度。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古德诺和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现代政治过程基本上表现为官僚政治的过程。

官僚制理论在理想状态中,官僚制(Bureaucracy)是一种被设计来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理性体系或组织结构。

德国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第一个对官僚制和官僚做系统分析的学者。

韦伯定义官僚制的标准是:◆行政职位按等级制组织;◆每个职位有自己的权限范围;◆文官由文凭或考试认定的技术资历产生;◆文官根据职务等级获得固定薪水;◆公务工作是文官的职业和惟一的或至少首要的工作;◆官员与职位分离;◆官员服从控制和纪律;◆文官的提升取决于上司的判断。

依照韦伯的观点,归纳起来,官僚制主要有四个特点:(1)层级性。

在一种层级划分的劳动分工中,每个官员都有明确界定的权限,并在履行职责时对其上级负责。

(2)连续性。

借助于提供有规则的晋升机会的职业结构,公职成为一种专职的、领薪的职业。

(3)专业化。

官员们根据实绩进行选拔,依据职责进行培训,通过存档的信息对他们进行控制。

(4)非人格化。

工作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而不听任于任意和个人偏好,每一项事务都要被记录在案。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奠定了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但是,正如塞缪尔·克里斯罗夫(Samuel Krislov)所指出的:在当代政治结构中,官僚制不仅姗姗来迟,而且问题丛生。

它在暗处悄悄地生长,很少受人注意,很少被人提及。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异化劳动”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独到视角。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了实证的原则,并将它贯彻到底,运用到具体的物质领域即经济领域。

正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使马克思抓住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进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地批判的关键概念——异化劳动。

“异化”最初是经济和法律用语,黑格尔把它从经济学家们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里借用过来,并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也就是理念客观化其自身于自然界中。

这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又是理念向自身的回归。

因此,异化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扬弃。

在这里我们发现,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虽然他又称之为客观精神,但客观只是用来修饰精神的。

因为“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不好与不真皆由于一个对象的规定或概念与其实际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

但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都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其概念相符合。

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结不免于毁灭,而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

“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背离从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再一本正经的强权也改变不了的思想“放荡”的本性——这也是规律——如果存在规律的话。

”“异化”一词,只不过在那里是疏远、脱离、转让的意思。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所讲“异化”是指权利的让渡;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是主体与客体分离产生的存在物的异化,具体表现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

随后,黑格尔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扩展到人对金钱的异化,而马克思所讲异化则是人对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以下简称《手稿》)中,论证了:1、人与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缘起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缘起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缘起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欧洲的左派学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将这种对马克思的阐释推至顶峰,在当时的西方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解释和发展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阿尔都塞却站了出来,提出了与人本主义截然相反的科学理论观点,指出了人本主义是对马克思的严重误读,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哲学本质正在被人本主义所侵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正在被扭曲。

于是,阿尔都塞旗帜鲜明的提出,必须在科学的立场上来“保卫马克思”,保卫马克思真正的理论。

关键词: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马克思阿尔都塞站出来提出保卫马克思,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选择,阿尔都塞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一生都坚定不移的留在党内,关心着法国共产党每一次国际变革中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态度。

在西方哲学界将马克思主义阐释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处在危机之中,那阿尔都塞出来“保卫马克思”的历史原因到底有哪些呢?阿尔都塞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二战以后,马克思遇到危机之时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大声疾呼:保卫马克思!那阿尔都塞为什么要保卫马克思呢?1.二战后教条主义的泛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阵营转向了以苏联为核心,但是苏联在当时的时局中在政治政策的失误以及理论上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这一时期,苏联表现把哲学教条话的倾向,力求把哲学和政治等同起来,对理论的研究变成了给经典著作注释,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僵化的、教条的错误理解。

在进入30年代以后,苏联不得已转向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在1945年之前,苏联一直都是顺境和逆境下艰难前进,哲学在这时期表现得政治化,哲学的任务是去培养个体的迷信,变得越来越教条化,所以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在30年代中期,哲学上的讨论变成了现实阶级斗争的工具,他们将马克思的哲学性和科学性以及革命性统一起来,片面夸大了哲学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派。 (1) 黑格尔于1831年去世。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
黑格尔哲学陷入危机。黑格尔学派内部分裂为:保 守的老年黑格尔派,以辛里克斯为代表;激进的青 年黑格尔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
(2)1835年施特劳斯发表《耶稣传》, 认为福音故事不是个人主观的“自我意 识”的产物,而是某种精神实体(如国 民精神、民族精神等)的产物,是无意 识的集体创造的结果。
(3)意识形态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意识形态的转型问题 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协调意识形态中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马列指导与学术争鸣的关系 正确区分意识形态领域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思考题:
1 .怎样认识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 .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3.《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哪些唯物史 观的基本原理? 4 .怎样理解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二者的联系
科学与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意识形态 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不断地处于或明或暗的 相互冲突之中,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加强或改变 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科 学理论的发现、检验、修改、发展、应用无不受意 识形态(世界观、宗教、道德等)的制约和影响。 反过来,伟大的科学发现则往往影响意识形态的内 容和形式,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念 和宗教信仰。同时,科学成就也常常被统治阶级的 意识形态所利用,被用于论证和维护特定的政治制 度。
4、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 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 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也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第41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
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 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 第一个历史活动。(第12页)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 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 些人,即繁殖。 ……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 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 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德国除外)。 ——12页——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
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 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 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 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 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 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 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 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 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 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 (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 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 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8页)
非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式
原始社会产生 的社会意识 明 显
社会意识 形式 隐 蔽 决 定
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
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 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 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 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 只有再消灭分工。 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 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 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 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 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 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所有制也完全 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 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 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 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教育与政治PPT课件

教育与政治PPT课件

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发展起直 接教育或是间自接变量推,动人作口出用生率是因变量:
一、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直接 影响人们对人口政策的理解、接受程度和科学生育观的建立, 从而降低人口出生率;
二、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可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宏观 要求及时调节人口数量;
家长:教育法制观念淡薄;
传统文化的影响;生产方式:教育 观念:女童教育问题:受忽视。
计划生育问题:
就业问题:种地。
第3页/共46页
教育研究
• 教育内部研究 • 教育与历史、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分为三大类: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并 运用历史方法来研究比较教育,尤其是研究传统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具有其社会结构的国民性的特点,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
第21页/共46页
教育与社会成层
• 社会成层: 根据个人或集团的职业、学历、收入、财富、家庭状况和生活
方式的不同,对其社会地位所进行的划分和排列。 1、职业:测定社会地位的代表性指标和划分社会分层最重要的
依据 2、学历,即受教育的程度,与所获得的职业、等级是大体对应
的。 3、在现代社会,教育制度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基础,学校是迈向
• 坎德尔:特定国家或民族的教育是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必须考察各国的不同文化教育的类型,研究作为国民教 育制度之基础的国民性问题,而不能就外国教育研究外国教育。
第5页/共46页
因素分析法
• 萨 德 勒 (MichaelSadler,1861-1943) : “ 学 校 外 的 事 情 , 比 学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而且它支配和说明学校内的事情。” 教育是作为整体被社会决定的,各国教育制度的背景是 各国的国民生活、国民性、斗争的历史等。 不能孤立地研究教育现象,必须把各国的学校和教育制 度放在该社会的全面情况之中,去加以研究和理解。

苏共为何垮台

苏共为何垮台

作者: 杨岳鹏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46-46页
主题词: 苏共垮台 前苏联共产党 意识形态 世界历史 俄罗斯共产党 十月革命 政治法律制度垄断制度 共产党员 重大事件
摘要: 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与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视野对苏共垮台的原由作出各种解释,其中尤以原苏共的一些领导人的说法最引人瞩目。

据4月6日《杂文报》樊百华《水至浑则无鱼》一文披露,原苏共中央书记、现为俄罗斯共产党中央书记的久加诺夫,曾在一次谈话中坦诚作如是说——苏联共产党垮台的真实原因是它的三垄断制度,即共产党员以为自己想的说的都是对的——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以为自己的权力是神圣至上的——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为自己有不能说都可以尽管做的特权福祉——垄断利益的封建特权制度。

"三垄断"说,从社会的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意识形态分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