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虚症

合集下载

身体四大虚指的是什么?中医给调理方法

身体四大虚指的是什么?中医给调理方法

身体四大虚指的是什么?中医给调理方法
人们常说身体虚弱,容易生病,这个虚相当于西医的“抵抗力低下”。

中医认为,人体的“虚”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阳虚、阴虚、血虚、气虚:
阳虚——相当于阳光不足,所以常常会使人感到寒冷
阴虚——相当于水和津液不足,所以出现燥热
血虚——人体的营养液不足,进而导致营养不良、身体枯燥
气虚——就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因此,可将这四大虚总结为:阳虚怕冷、阴虚内热、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一、阳虚
表现:畏寒怕冷、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小腹冷痛、舌淡苔薄白
药物参考:附子理中汤、右归W、保元汤
食疗:大枣、辣椒、八角、肉桂等
二、阴虚
表现:心烦易怒、五心烦热、皮肤干燥、盗汗(夜间睡觉出汗)、口干咽痛、舌红苔薄或光剥
药物参考:天王补心丹、左归W、沙参麦冬汤
食疗:罗汉果、雪梨、木耳、蜂蜜等
三、血虚
表现:头晕、大便干燥、身体麻木、脸色淡白或萎黄、失眠多梦、烦躁、舌淡苔滑
药物参考:归脾W、四物颗粒
食疗:桂圆肉、猪肝、猪心、桑葚等
四、气虚
表现:气短乏力、动则易出汗、脸色暗黄、声音低微、食欲差、头晕、舌色淡,胖大,有齿痕
药物参考:柏子养心W、补中益气W、参苓白术散等
食疗:大枣、莲子、党参、黄芪等
几种体质都有怎么办?
有的人并不是单一的体质,而是混合体质。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就医治疗,不要盲补。

虚证

虚证
冬季进补多以膏滋为主,因为膏滋是把药液高度深缩后制成,体积小,服用方便,又便于长时间服用。由于膏滋由滋补药组成,天热容易变质,在冬季便于保存,这也是冬季进补的原因之一。
什么叫“冬病夏治”
通过进补可改善体质,以减轻冬季的发作,或者延缓发作,甚至治愈,这就叫做“冬病夏治”。
多指某些慢性疾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这些疾病到了夏季,往往可以缓解,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
血虚:以心、肝脏器为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肺 3点至5点 睡得熟,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大肠 5点到7点 同上,保持睡眠。
胃 7点到9点 吃早餐,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一般以补肺、脾、肾三脏的亏虚为主。
服补药期间要不要忌口
所谓忌口,实际上是涉及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后,会不会降低药效或产生副作用的问题。
应该说大部分药物不会与食物产生明显的反应从而影响药效。因此大部分补药服后并不需要特别忌口,需要忌口的只是少数。即使如此,一种药物与不同的食物可产生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药物与同一种食物也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吃补药都要忌某一种食物。
常用的补阳药有附子、肉桂、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仙茅、仙灵脾、鹿茸等。 常用的有助阳作用的食物,有虾、胡桃肉、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枸杞菜、韭菜、丁香、刀豆、鸽子蛋、鳝鱼等。
体虚:一般以补肺(气虚)、脾(气虚,脾虚-胃气虚)、肾三脏的亏虚为主。当肾虚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时,就可出现精神不振,疲惫不堪,抵抗力差,容易得病,久病不愈,
血虚症:面色无华,口唇指甲发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舌质淡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白芍、当归、首乌、阿胶、桑棋子、桂圆肉(干龙眼肉)等。

中医“四虚”指的是什么

中医“四虚”指的是什么

中医“四虚”指的是什么
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

表现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下面来讲讲中医的虚症都有什么种类。

阴虚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烦热、腰酸背痛、梦遗滑精等。

进补宜采纳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食物有团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

阳虚
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进展,阳虚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等。

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食物有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

气虚
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乏乏力、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等。

气虚者需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食物可选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血虚
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进补宜采纳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食物有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

中医虚症辨证常识ppt课件

中医虚症辨证常识ppt课件

5
阴虚· 表现
• • • • • • • 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有气虚的表现, 平时怕冷,四肢不温, 喜热饮,体温常偏低, 腰酸腿软,阳痿早泄, 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 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6
两虚之体
• 气阴两虚: • 表现: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 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 • 阴阳两虚: • 表现: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 • 气血两虚: • 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 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 • 表现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
12
实际肾阳虚表现的不是寒象而是热 象特别上半身
• 另外肾阳虚到一定程度还会导致头部疼痛 特别后脑勺,或者脚后跟痛; • 或者口腔糜烂发炎,口疮,咽喉炎。
13
亡阳之象
• 所有的癌症、白血病、爱滋病都为元阳弱,后期表现的高 烧,红肿之类严重热象,乃亡阳之象。 • 初期若以元阳弱论治或可带疾延寿。 • 但不幸的是现在都是按清热滋阴的方式治疗(被热象所迷 惑)结果最后脱阳而亡。(症状高热 大汗 红肿 剧痛) • 有以上症状的(特别早期症状),如果你去医院95%的医 生会认为你是肾阴虚或者火重,会建议你长服六味地黄丸, 会开一些滋阴寒凉、清热的药。 • 如果你听这类医生的话长期服用,那么你会进入中期晚期。 而且越来越严重 。
14
肾阴虚症
• 上半身寒冷的感觉,下肢却热象。 • 特别阴茎容易勃起,如果勃起后不萎软 (中医叫强中)这样的才是肾阴虚。 • 特别是否强中是判断肾阴虚的关键判断点。 • 真正的肾阴虚比例极少比例不足 5%
15
10
肾阳虚早期症状
• 四肢特别是手发烫,别人如果摸你的手会感觉你的手很烫。 • 自己爱出汗特别吃饭的时候更是大汗淋漓。 • 口臭口感浑浊(吃清胃火的中药,开始觉得口腔清爽,但药一停就复 发长久不愈) • 爱牙痛(特别春季和秋季)爱上火。 • 舌头肥大有牙齿印。 • 舌苔:腻,黄色。(给人感觉很象热重)或白色。舌头中间有裂纹。 • 不口渴,一天不喝水都不觉得口渴, 此时体内已经被“湿”裹起了,脾阳弱而运化不力。 • 如此情况2年后你体检,将出现尿盐沉淀的检查结果, • 再过一年可能就是肾结石的结果了。 • 肾阳虚早期症状还有晚上睡觉噩梦,容易鬼压床。

中医基础——虚证、实证及其关系

中医基础——虚证、实证及其关系

中医基础——虚证、实证及其关系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

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

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

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

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

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

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

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

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

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是中医中的一种证候类型,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的减退等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虚证常常被认为是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滥用药物、年老体弱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虚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虚劳:指由于过度劳累、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减退的状态。

2. 贫血:指人体内部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3. 低血压:指人体内部的血压下降,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一种证候。

4. 骨质疏松症:指由于人体钙质流失,骨骼骨质疏松的一种疾病。

5. 失眠:指人体内部的睡眠质量下降,导致人在晚上难以入睡的一种证候。

6. 疲倦乏力:指人体内部的疲乏感增强,行动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7. 头晕:指人体内部的头晕感增强,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8. 心悸:指人体内部的心悸感增强,心跳加速或减缓的一种证候。

9. 气短:指人体内部的气短、胸闷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中医虚证还包括许多其他证候类型,如虚弱、气短、失眠、疲倦乏力、头晕等等。

中医虚证的治疗需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补充营养物质,加强锻炼等方法来进行。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答案:
中医的虚一般指正气不足,可以分为阳虚、阴虚、气虚和血虚四种不同的类型。

虚是一种中医名词,就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人体内阴阳、津液、气血等亏虚,以“不足、衰退、松弛”为主的病证。

如头发斑白、皮肤松弛、乏力怕冷等,均是虚证的症状。

1.阳虚:
阳虚就是指机体阳气虚弱,主要是由房事不节、先天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原因引起。

会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畏冷、手足厥冷、气短懒言以及便溏(粪便稀不成形)久泻等症状。

2.阴虚:
阴虚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

所引起的症状为午后发热、手足心热、两颊发红、失眠多梦、发汗等。

3.气虚:
气虚是元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会引起脏腑机能衰退,从而引起身体疲倦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等症状。

4.血虚:
血虚就是指血液亏虚,会导致脏腑经脉失去濡养,引起面苍唇淡、手足发麻以及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失眠等症状。

不同的虚症需要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患者应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理治疗。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在中医中,身体虚弱通常被概括为“虚证”。

它是一个描述人体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所导致的多种慢性虚弱症状的综合概念。

具体细分,中医将虚弱体质按照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气虚:指人体元气不足,表现为疲劳乏力、呼吸短促、语声
低微、面色苍白、自汗(不活动也易出汗)、易于感冒等。

2. 血虚:是血液亏少或濡养功能减退的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
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肢体麻木、经量减少或闭经等。

3. 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亏虚,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手足心及
胸口发热)、午后潮热、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口燥咽干、便秘尿黄、舌红少津等症状。

4. 阳虚:则是阳气虚弱,机能减退,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
不温、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等虚寒症状。

虚证的分类与辩证

虚证的分类与辩证

前言中医将身体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虚证有不同性质和表现,从气血、阴阳方面分,虚证可以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期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任其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学会认识自我,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类型,对于进补非常重要.目录第一节气血阴阳辨证一、气虚证气虚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衰退,或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耗伤元气,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元气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同时伴有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二、血虚证血虚指血液亏少,不能营养脏腑.器官组织和心神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出血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月经失调经少、经闭、或周期延迟,舌质谈、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四物汤,八珍丸,十全大补膏,河车大造丸等.三、阴虚证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指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不能滋润濡养机体,虚热内生的证候.常由热病伤阴;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伤津液;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等原冈所致.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于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两只手心、两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干,少津液,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方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四、阳虚证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指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常由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等原因所致.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肉桂、海马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五、阴阳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1.气阴两虚证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2.阴阳两虚证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3.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气血并补.第二节脏腑虚实辨证一、心系虚证1.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其主要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易惊,健忘,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难以入眠,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益心气,可选用养心汤、炙甘草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2.心阳虚证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功能失常,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怕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心阳虚脱则凉,苔白,舌体润,脉迟,心阳衰微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进补方法:温补心阳,可选用保元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3.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心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不寐,健忘,头晕日眩,面白无华,唇指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血安神,可选用四物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大枣、桑椹、龙眼肉等.4.心阴虚证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安神,可选用补心丹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柏子仁、玉竹、麦门冬等.二、肝系虚证1.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指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头昏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头晕,面白无华,唇、指甲淡白,胁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谈白,脉弦细等.进补方法:补养肝血,可选用四物汤、补肝汤等方剂.中药可选食当归、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2.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指肝阴不足,津亏血少,虚热内扰.其主要表现: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胁病,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肝阴,可选用一贯煎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女贞子、龟板、石斛等.三、脾胃虚证1.脾气虚证1脾失健运证:脾失健运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进补方法:补益脾气,健脾助运.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党参、白术、黄芪、薏苡仁、山药等.2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脘腹坠胀感,食后更甚,或便意频数,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进补方法:补气升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中药可选用黄芪、白术、人参、柴胡等.3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便血、尿血、皮肤有出血点、牙跟出血、鼻子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进补方法:补气摄血.可选用归脾汤.药有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2.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指脾阳虚衰,寒从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尿清便溏,或见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进补方法:温补脾阳,可选用理中丸、五苓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益智仁、补骨脂、骨碎补、肉桂、巴戟天等.3.胃气虚证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胃脘微闷不舒,舌质淡,脉细弱等.进补方法: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4.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其主要表现:口渴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干呕呃逆,舌光红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胃阴,可选用益胃汤等方剂.同时可选用黄精、玉竹、石斛、沙参、天门冬、麦门冬、西洋参等中药.5.胃阳虚证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其主要表现:胃脘疼痛,作胀,吞酸嘈杂,呕吐呃逆,四肢厥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沉迟等.进补方法:温胃散寒,可选用良附丸.四、肺系虚证1.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阴津不足,肺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肺病日久,耗伤肺阴所致.其主要表现: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阴润肺,可选用百合固金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沙参、麦冬、百合、王竹、西洋参、山药等.2.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指由于肺功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倦怠无力,常自汗出,声低气促,咳喘无力,痰多清稀,平时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肺气,可选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同时可选用党参、黄芪、巴戟天、人参、补骨脂等中药.六、肾系虚证1.肾阴虚证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老年肾亏,或久病虚损导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耳聋;遗精,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进补方法:滋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黄、桑椹子等中药.2.肾精亏虚证肾精亏虚证指由于病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其主要表现: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等.进补方法:补益宵精,可选用河车大造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熟地黄、莵丝子、骨碎补、黄精、紫河车等中药.3.肾气虚证肾气虚证指由于肾气虚,肾的气化、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甚至遗尿,男子可表现为滑精早泄、女子可表现为白带清稀,舌苔淡白,脉沉弱等.进补方法:补益肾气,固肾摄精,可选用桑螵蛸散、肾气丸等方剂.还可选用杜仲、蛤蚧、仙茅、海马、巴戟天、核桃仁等中药.4.肾阳虚证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老年肾阳不足,或久病、重病伤及肾阳所表现的肾阳亏虚,虚寒内盛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喜卧嗜睡,形寒肢冷,或见阳痿,尿清、舌淡胖,白润苔,脉沉细迟弱等.进补方法:温补肾阳,可选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仙茅、锁阳、海马、蛤蚧、韭子、肉苁蓉、淫羊霍、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2篇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2篇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2篇第一篇: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中医讲虚症和实症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虚症和实症是指人体内在的阴阳失衡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疾病表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是核心概念之一。

阴阳是指一切事物存在的两个互补、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人体内,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虚和阳虚是虚症的两个方面,实症则是指阴阳失衡的不同表现。

虚症主要表现为气血虚、阴虚、阳虚等。

气血虚是指人体气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心悸、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

阴虚是指阴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五心烦热等。

阳虚是指阳气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精神不振等。

虚症多由于长期劳累、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等原因引起。

实症主要表现为气实、血实、痰实、湿实等。

气实是指气的运行过于旺盛,主要表现为胸闷、胃胀等。

血实是指血液的流通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瘀、瘀滞等。

痰实是指体内积聚了太多的痰湿,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等。

湿实是指体内湿气过重,主要表现为水肿、腹胀等。

实症多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虚症和实症在中医诊断中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虚症,中医注重补益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补充气血、调理阴阳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补益、针灸、推拿等。

实症则侧重疏通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排痰、化湿、活血来改善体内的状况。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清热解毒、针刺、艾灸等。

总而言之,虚症和实症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虚症和实症是人体内在的阴阳失衡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疾病表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中医通过补益和疏通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以实现治疗的效果。

第二篇:中医如何诊断虚症和实症中医诊断虚症和实症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来确定的。

通过详细了解病人的症状、询问其身体状况、观察舌苔和脉搏等指标,中医医师可以判断出病人是否属于虚症或实症。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转载
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等)。

具备三项
2.【血虚证】: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淡,脉细。

具备三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3.【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潮热,便结而尿短赤,盗汗。

具备主症三项;次症一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症);
4.【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

具备主症三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一项(本证与阴虚症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5.【心虚证】: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结代或细弱。

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以下类推);
6.【肺虚证】: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或阴虚同存);
7.【脾虚证】:大便溏泻,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8.【胃虚证】:胃脘痛,得食则安,胃脘痛而喜按,食欲减退或旺盛,食入停滞。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9.【肝虚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双目干涩。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血虚或阴虚证同存);
10.【肾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或齿摇,尿后有余沥或失禁,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虚症和实症是两种主要的病理状态,也是对人体阴阳平衡的不同反应。

虚症和实症之间相互转化,反映了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病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首先,虚症指的是机体的功能失调或功能低下,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等状况。

虚症的表现主要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阴虚热盛等。

例如,气血不足的症状包括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阳气虚弱的症状包括畏寒怕冷、四肢乏力等;阴虚热盛则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等。

虚症较为常见,多见于体质较弱或长期疾病后的人群。

其次,实症指的是机体的功能亢进或功能过盛,体质健旺,但存在异常或病理反应。

实症主要表现为热证、痰湿、血瘀等。

例如,热证的症状包括发热、口渴、便秘等;痰湿的症状包括咳嗽、痰多等;血瘀则表现为疼痛、紫斑等。

实症多见于寒热感冒、内外伤等急性疾病。

虚症和实症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互为转化的病理状态。

这种转化主要是指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即由虚转实或由实转虚。

一般来说,疾病初期多表现为实证,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机体的抵抗力逐渐减弱,病情进一步恶化,虚症逐渐出现。

同样,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调整阴阳平衡,逐渐使病情从实转虚,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中医讲虚症、实症的观点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并协同工作。

虚症和实症是机体在面对内外因素刺激时的不同反应,是机体调节功能失调的结果。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虚症和实症并不是单纯的疾病类型,而是一种理论分类的方式。

在实际临床中,往往虚症和实症同时存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将治疗重点放在调整机体的整体平衡上,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病人的自愈能力。

虚的中医概念

虚的中医概念

虚的中医概念虚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不足或亏虚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虚分为阴虚和阳虚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虚的中医概念。

一、阴虚阴虚是指人体阴精、阴气不足的状态。

阴虚主要与阴亏、火旺有关。

阴亏是指体内的阴精不足,如肾阴不足、肝阴不足等。

火旺是指虚火上炎,阴液损耗,如虚火亢盛、内热等。

阴虚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口干舌燥、咽喉干燥、五心烦热、潮热潮汗、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

阴虚还会导致气血亏损,出现心悸气短、面色萎黄、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等症状。

针对阴虚的治疗应当滋阴养血、清热降火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麦冬、天冬、酸枣仁等,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虎杖酒等。

二、阳虚阳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是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阳虚与阴亏和寒凉有关,常见于肾阳虚、脾胃阳虚等。

阳虚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畏寒肢冷、胃寒腹痛、体倦乏力、神疲乏力等。

阳虚还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出现面色苍白、水肿、舌淡苔白等症状。

针对阳虚的治疗应当温阳补气、健脾益胃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肉桂、干姜、附子、砂仁等,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

三、虚的治疗方法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其中包括药物滋补、食疗滋补和调理生活习惯。

药物滋补主要是通过中药的选择和配伍,使其具备滋补作用。

对于阴虚,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等;对于阳虚,常用的中药有肉桂、黄芪、白术等。

中医药理论中还有很多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食疗滋补是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来滋补虚弱的身体。

对于阴虚,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糯米、莲子、百合等;对于阳虚,可以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生姜、羊肉、核桃等。

食疗滋补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制定方案,最好由专业的医师或营养师进行指导。

调理生活习惯是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包括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量锻炼身体,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规律等。

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也是物质世界运行的根本原则。

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其中阴阳两虚就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阴阳两虚证的特点是阴阳两者均有虚损的症状。

阴虚常表现为心烦梦多、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咽干嘴燥等;阳虚则主要体现为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症状。

阴虚主要是指体内阴液不足,阴寒不足而致,阳虚则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阳寒不足而致。

阴阳两虚常常伴随着身体的虚弱、疲乏无力的感觉。

阴阳两虚证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习惯不当,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长期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饮食不当,过度熬夜等。

此外,气候变化、年龄逐渐增长、体质虚弱等因素也会增加阴阳两虚的风险。

中医治疗阴阳两虚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恢复身体的健康。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对于阴虚而导致的症状,主要采取滋阴补肾的方法,如选择性的中药补益阴液,调养肝肾功能等。

对于阳虚而导致的症状,主要采取温阳补气的方法,如选择性的中药温阳补阳,调理脾胃功能等。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调理饮食,多摄入一些阳气温热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来增强体质。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中医的治疗方法之外,现代的中医疗法也有很多可以选择。

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等,这些都是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来调理阴阳平衡,起到治疗作用。

总之,阴阳两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

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同时,饮食、作息和心态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阴阳两虚的问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阴阳失衡的风险,预防和治疗阴阳两虚证。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一、虚证会造成的后果无论什么病,只要是生病,都是先虚而后病。

通俗地说,“虚”说明人体正气不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人体正气旺盛,才能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也就难以产生,也就不会发生疾病。

否则,“虚”在初级阶段,会导致人疲乏无力、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头目不清、食欲不振、便秘泄泻、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等“虚”发展到高级阶段,各种疾病就来了。

虚证的讨厌之处在于:它虽不会马上要你的命,却会反复缠绵,变成“顽症”。

二、四种虚症中医对虚证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4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外表是内在的体现,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身材健美、肌肤润泽、青春永驻,反之,人不但会生病,还会显老。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很多女性朋友并不是老了,而是虚了。

懒,说明你气虚;掉头发,说明你血虚;长痘痘,说明你阴虚!你是哪种虚?1、气虚——无力气虚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气来自三个方面:先天拥有的精气(肾)、后天吸取的水谷之气(脾胃)、呼吸的空气(肺),因此气虚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虚:肾虚、脾虚、肺虚。

A.主要表征(1) 气虚的女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恨不能整天“葛优躺”。

(2) 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虚了,运化水的能力就会下降,就会脾湿,所以气虚的女人基本都伴有脾湿的症状,都有齿痕舌。

(3) 气虚则无力固摄大便,就会大便不成形;气虚会引起血虚血瘀,月经容易推迟,如果气虚症状严重,还会导致闭经;气虚下陷,就会导致带脉失约、冲任虚损,使子宫失于维系,致使子宫脱垂。

至于疲乏、自汗、气喘等,更是气虚的标配。

B.辨别要点懒!易疲倦、易感冒、脏腑功能弱。

气虚容易跟阳虚搞混,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寒象,气虚是单纯的功能减弱,而阳虚是功能减弱+寒象。

C.调理方法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参考PPT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参考PPT
18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功效与主治:
一、补气升阳-----主治脾气虚证。 主治气虚下陷证。
二、固表止汗-----主治表虚不固的自汗证。 配白术、防风。 (玉屏风散)
19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三、托毒排脓----虚者疮疡。
四、利水消肿----气虚水肿、尿潴留。 用量与用法:10-15 克,30-60克。 补气炙用 托毒生用
3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ຫໍສະໝຸດ 虚证定义: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临床表现: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动则加剧、舌质淡、脉弱。
4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推动功能减退: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 组织、器官的 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生成、运行缓 慢。
温煦功能减退:热量不足。
功效与主治:
一、补脾益气-----脾气虚证 二、补肺益气-----肺气虚证 三、生津----热病伤津的口渴 四、养血-----血虚证
1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增加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愈合溃疡、保护胃粘膜、调节肠蠕动) 对心血管系统
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Hb 、Rbc 、Wbc ) 益智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一、补脾益气 二、润肺止咳 三、清热解毒(桔梗甘草汤) 四、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 五、调和药性
2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
解痉作用
保肝作用(肝 损、减轻肝细胞坏死、降 低血清转氨酶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炎作用
抗病毒作用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人体的酸碱度的PH值。

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

这个pH值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少一分或者多一分都不行。

人体酸碱平衡非常重要,如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

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人体血液pH 值低于7.35,表示人体为虚。

而pH值高于7.45则是表示人体为实。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不是某两类具体的病,而是判断病症的两个纲领.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实证指邪气盛实.用普通话来讲,就好比打仗,虚证指我军的实力太弱,敌人不用太强就能把我军击败;实证指敌人太强,我军尽管不弱,但还是败了.虚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多数人属于后者,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久病失治等,损伤了人体的正气.虚证主要包括气,血,阴,阳等不足及脏腑各种不同情况的虚损.实证指邪气盛所表现的证候,形成原因有病邪入侵人体和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太多,很难在这一一详细阐述,见谅.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指的是:疲乏无力、懒言倦怠虚怯状,虚证一般无痛感。

实证一般有急迫、痛感。

中医临床用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的诊断范畴。

简单的证仅指病情的某一方面,如就病位而言的表证或里证,就病性而言的寒证或热证,就邪正盛衰而言的虚证或实证。

这些不同方面可以并存,因而有表实、里热等组合。

进一步的分析则常超越表里之分而将病情归属于具体脏腑或气血津液,如肾气虚证。

病因亦为重要考虑因素,因而有寒邪束肺、痰迷心窍等证名。

后一类复杂的证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病机,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各方面。

证与具有特定病因和特定演化模式的疾病不同,一种病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证;一种病对于同一个人也可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而且这种证的转化顺序还常常表现出某种规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讲的虚症有什么现象?
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

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

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

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肾阳虚症: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萎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血虚症面色发黄或面白无色泽,口唇颜色淡,头晕,失眠,女性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皮肤无光泽,头晕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指甲苍白,头痛程度较轻,遇劳累后加重,常兼有气虚的症状,如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汗多。

心血虚: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者。

肝血虚:看东西时两眼昏花、干涩,指甲无光泽、色淡、脆而薄,甚至变形,夜盲,看东西模糊,耳鸣,手脚肢体麻木,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失眠多梦,易惊醒。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虚症的表现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气、血、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或者同时出现,也就是说,许多症状不仅见于一个症形,还可见于许多症形当中,需要和其它症状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因此,患者当难以辨别时,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中医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