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故事_成语空城计的典故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三国时期为蜀汉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后世誉为“卧龙先生”。
而他所使用的“空城计”更是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一。
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曾经使用了一种被后人称为“空城计”的战术。
当时,曹魏大军攻打汉中,诸葛亮为了应对曹魏军的强大攻势,便派人在城头上挂起旌旗,然后亲自率领一支小部队,打扮成平民,开着城门,站在城头上吹着哨子,看起来就像是平常日子一样。
曹魏军看到城头上有人,城内又有旌旗在飘扬,心生疑虑,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是在城外观望了一阵,然后退兵而去。
这个“空城计”实际上是一种以假乱真的战术,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让敌人产生恐惧和疑虑,从而达到战略上的目的。
诸葛亮的这一计策,不仅成功地阻止了曹魏军的进攻,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空城计的成功,不仅在于诸葛亮的智谋,更在于他对敌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战局的深刻洞察。
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巧妙地运用战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种战术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敌人的恐惧和犹豫,更在于诸葛亮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敌情的精准把握。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借鉴诸葛亮的这种战术思维。
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需要用强硬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智慧的运用,来化解危机,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总而言之,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战术智慧的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智慧,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
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誉为“卧龙”,智谋超群。
他曾用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稳固了蜀汉的地位。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所运用的“空城计”。
据《三国演义》记载,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汉中,诸葛亮为了应对强大的敌军,决定采用了一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计策——空城计。
他命令士兵们将城门紧闭,然后在城头上挂起旌旗,但城中却空无一人,连一点烟火都没有。
曹操派出的探子们纷纷回报,称蜀军已经溃败,城中空无一人,于是曹操大军信以为真,纷纷涌入城中。
就在曹操大军进入城中后,蜀军突然从四面八方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曹操大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战术,通过制造假象,让敌人产生错觉,最终达到出其不意的攻击目的。
这种计谋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对敌人心理的准确把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诸葛亮的空城计。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并不一定非要直面问题,有时候巧妙地制造一些假象,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商场竞争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虚张声势的手段来吓阻竞争对手;在谈判中,我们可以通过故意散布一些虚假信息来牵制对方的步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制造一些假象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对他人心理的敏锐洞察力。
然而,空城计也并非万能。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对方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等。
只有在对方的一些特定心理状态下,空城计才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运用空城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便更加熟练地运用这种战术。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种经典战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战术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正如诸葛亮运用空城计一样,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也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些战术,来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生活就像一场战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在各种挑战面前游刃有余。
空城计故事简介
空城计故事简介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谋士,他精通兵法,智谋过人,被誉为“卧龙”。
在他的智慧指引下,刘备成功建立了蜀汉,成为了一代霸主。
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便是他巧用“空城计”战胜了曹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欲攻取荆州。
而此时刘备和诸葛亮已经撤往白帝城,为了阻止曹操的进攻,诸葛亮决定采用“空城计”。
诸葛亮派出心腹将领赵云在城外巡逻,故意让曹军发现,引诱曹操进攻。
而白帝城内却是门庭冷落,空无一人。
曹操见状大喜,以为蜀军已经溃败,不敢进攻,只派一小部分兵力进城巡视。
而此时,城内的士兵们早已藏匿在暗处,准备待机出击。
诸葛亮亲自率领精兵在城中设下埋伏,等待曹操进城后再发动攻击。
果然,曹操进城后,城内的蜀军如狼似虎,一举歼灭了曹操的精锐部队,曹操只得败走。
这一计谋,不仅让曹操吃了大亏,也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智慧。
他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心理,让曹操自己吓唬了自己,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空城计”成为了古代兵法中的一大经典,也是诸葛亮智慧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智慧远比兵力重要,善于用计谋战胜对手,比直接对敌人进行冲突更能节省资源,取得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工作和生活中善于运用智慧,善于用策略解决问题。
有时候,不一定需要直接对抗,而是可以巧妙地利用对手的心理,让对手自乱阵脚,从而取得胜利。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运用智慧,做到化解危机,化解矛盾。
总之,“空城计”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善于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才是明智之举。
希望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善用智慧,取得更多的胜利。
空城计故事
空城计故事篇一:在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城镇里,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年轻将军叫做诸葛亮。
他聪明绝顶,才智出众,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
他懂得许多战略策略,常常为国家出谋划策。
有一天,敌军大将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这个小城镇。
当小城镇的守军得到了敌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后,都感到非常害怕和无助,因为敌人实力强大,小城镇的守军自己根本无力抵挡。
尤其是城主,更是坐立不安,忧心忡忡。
但是诸葛亮并不担心,他决定利用一种策略来应对这次危机。
于是他在晚上和城主商讨计划。
他提议将所有的军士撤离城镇,只留下一个人在城市里守卫。
这个人需要在城墙上张灯结彩,装扮得像一座灿烂的宴会闹市。
城主听完后,感到非常吃惊。
他问:“大人,这样真的可以吗?敌军不会发现我们的计策吗?”诸葛亮微笑着回答:“这是一招空城计,我们让敌军看到这样繁忙热闹的景象,他们会以为我们有很强大的后援部队,因此不敢冒然攻城。
”城主听后,虽然仍然有些担心,但是也觉得这个计策非常巧妙。
于是他同意了诸葛亮的建议,并且立刻行动起来。
第二天,敌军司马懿果然率领大军进攻了小城镇。
当他们看到城中灯火通明,欢声笑语的场景时,不禁感到非常吃惊。
他们以为城中一定有大军守卫,因此犹豫不决,没有立即进攻。
司马懿下令派人侦察敌情,结果发现城中果然只有一个人牵制,而其他的军人早已离开。
司马懿急忙撤退,因为他不敢轻易碰鼓山中的诸葛亮。
他心想:这个人策略高明,城中可能还有埋伏军队,我不能贸然行事。
果然,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了,小城镇成功地守住了敌军的袭击。
所有人都为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感到惊叹。
从此以后,空城计成为了一种智慧的化身,被人们广为流传和学习。
人们认识到: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利用巧妙的计策和策略来获得胜利。
只要我们智慧过人,就能够化险为夷,战胜强敌,守住家园。
篇二: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个叫孟获的山太君。
他占据了一座名叫祁山的地方,自称是祁山之主,四处劫掠,威风凛凛。
虽然孟获实力强大,但他的统治受到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反对。
空城计 故事
空城计故事
空城计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
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
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
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
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这个故事反映了诸葛亮的机智和神机妙算。
通过使用空城计,他成功地迷惑了敌人并保住了城池。
现在人们仍把“空城计”当成一种掩饰空虚的计谋。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凡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蒙骗。
关于空城计的故事
关于空城计的故事《空城计》故事梗概如下: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
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
仓促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
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
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拓展资料: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
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
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空城计的故事简单概括
空城计的故事简单概括
空城计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策略之一,用来指导战争中的伏击和欺敌行动。
根据历史记载,空城计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蜀国。
故事讲述了刘备的丞相诸葛亮在面对强敌曹操时,使用了空城计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率领蜀军进攻曹操的强大军队。
然而,曹操在战略上占有优势,刘备的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局势,诸葛亮决定采用空城计。
诸葛亮下令城内的居民全部撤离,城中的门户敞开,而城墙上却挂满了红旗。
此外,城内的官员和士兵都被派到城外屯垦土地,让曹操的侦查到达时,看到的只是空无一人的城市。
曹操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开始怀疑是否有诈,并派出侦察兵进一步调查。
但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了剧情,派出一名军士故意与曹操的侦察兵交战,表现出害怕和躲避的态度。
这进一步增加了曹操的怀疑,他认为城内隐藏了伏兵。
曹操的疑虑使他失去了进攻的勇气,他决定撤退,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最终,蜀军成功地利用空城计挫败了曹操的进攻,保住了自己的安全,并继续巩固自己在蜀地的地位。
空城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他准确地判断到曹操的心理,并通过布置一系列的假象,使曹操相信自己面临着陷阱和伏击的危险。
空城计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战争中,诱敌深入并运用巧妙的伪装与欺骗,是一种有效的作战策略。
它强调了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如何通过巧妙的计谋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将军名叫诸葛亮,他被尊称为“睿智的谋士”。
他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大展智谋,领导蜀国与其他两国进行了多次战斗。
其中,他使用了被称为“空城计”的计策,成功地赢得了一场看似不可能获胜的战役。
当时,蜀国与魏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魏国派出了强大的军队围攻蜀国。
诸葛亮深知自己军力不足,所以决定使用“空城计”来赢得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战斗。
诸葛亮亲自率领一支小队,在城门口张贴了告示,上面写着:“此城已无粮草,望各位将士见谅,不得进攻。
若有侵犯,必遭严惩。
”他还下令,要求所有士兵在城墙上的行军路线上点燃火把,并且要保持安静,不得有丝毫声响。
第二天,魏国的将领率领大军来到蜀国的城下,看到城门敞开,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开始怀疑起来。
魏国将领派出斥候侦察,但斥候回来报告说没有发现任何敌人。
魏国将领对此感到惊讶,开始寻找陷阱或伏击的迹象。
然而,他们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城内一片安静,只有风声在呼啸。
魏国将领逐渐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开始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陷阱。
诸葛亮抓住了这个机会,派出使者去见魏国将领。
使者告诉他们,蜀国主公已经知道情况不利,所以亲自离开城池,没有留下任何兵力。
他还说,蜀国主公认为无论如何,难以与魏国抗衡,所以他决定向魏国投降。
魏国将领听了使者的话,开始相信这可能是真的。
他们非常高兴地回到魏国,庆祝胜利。
然而,魏国将领并不知道,他们刚刚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蒙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于武力。
诸葛亮利用了魏国将领的恐惧和不确定感,通过空城计来赢得了胜利。
他以寡敌众,通过虚张声势和巧妙的布局,成功地击败了敌人。
空城计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计策,要求将军具备高度的智慧和洞察力。
它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来获得胜利。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将军应该有勇气和创造力,敢于冒险并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
诸葛亮的空城计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成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种策略思想。
空城计的成语故事
空城计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空城计
成语拼音:kōng chéng jì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典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例句:钱钟书《围城》:“鸿渐给酒摆布得失掉自制力道:‘反正你会摆空城计。
’”。
《三十六计》第32计空城计故事:叔詹退敌
《三十六计》第32计空城计故事:叔詹退敌空城计:明.罗贯中根据西晋郭冲《条诸葛亮五事》第三事,编撰出《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大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可挡,却大开城门,并于城楼抚琴,司马懿怀疑内有伏兵,因此退走。
空城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攻守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御敌策略。
故事:叔詹退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公子元,在王兄楚文王死后,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便采取多种方式去讨好她,可文夫人始终无动于衷。
于是公子元决定亲征郑国,想以打胜仗的方式,来获取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
楚军一路北上连克数城,不久先驱便直逼郑国国都城下。
郑国本来国力较弱,加上接连惨败,都城也变得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御楚军的进犯,一时危在旦夕。
群臣慌乱,有人主张纳款请和,有人主张拼死一战,还有人主张固守待援。
这几种谏言一时都难解国都之危。
这时,上卿叔詹说:“求和与决战皆非上策,固守待援,或许才是可取的策略。
但空谈固守,也很难长久守住国都。
臣思有一计,足可退去楚军!首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郑国有难,齐国闻讯定会出兵相助,所以臣先请大王派人赴齐国求取救兵。
另外,臣听说公子元突然伐郑,实际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因此他必定是急于求成,却又十分害怕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可以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和他打一场心理防守战,等援兵一来,公子元自然就会退走了。
”郑王听了叔詹的话,非常同意。
于是便在国都大作安排,下令所有士兵埋伏于城内重要位置,不许让敌人看见一兵—卒。
还令城中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流露丝毫慌乱神色,违令者斩!接着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探马闻讯,报知先锋官,先锋官率部将抵达郑国都城城下,遥见这般情景,心里一时便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因此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不久,公子元亲率大军来到城下,听完汇报也觉得好生奇怪。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智谋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他曾以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和策略,为蜀汉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所使用的空城计。
据史书记载,当时蜀汉与东吴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孙权率领大军进攻蜀汉。
诸葛亮深知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东吴正面交锋,于是便决定使用空城计来应对。
他命令全军退入成都城内,然后亲自率领一小部分精兵在城外巡视,展现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孙权见成都城内外一片平静,并未见到任何抵抗的迹象,便心生轻敌之念。
他以为蜀汉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便急忙下令进攻。
然而,当他的军队冲入城内时,却发现成都城内空无一人,只有几面空荡荡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原来,诸葛亮早已布下了埋伏,他在城内设下了重重陷阱和伏兵。
孙权的军队一入城便遭到了埋伏的重创,节节败退。
诸葛亮趁势发动了反击,孙权大军节节溃败,最终被逼无奈撤退。
这个空城计的成功,不仅让蜀汉成功挫败了东吴的进攻,也让诸葛亮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展现。
他以极少的兵力,成功迷惑了敌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仅仅是一种战术上的胜利,更是对智慧和智谋的完美诠释。
他以精妙的计谋和巧妙的布局,成功地战胜了敌人,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常常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智慧,善于思考,善于布局,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正如诸葛亮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智者常常能够在千难万险中找到胜利的机会,而愚者却常常因为缺乏智慧而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善于化解危机,善于战胜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的故事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谋士,他精于计谋,被誉为“卧龙”,而他所设计的一场空城计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前往攻打曹魏的都城长安。
当时,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大军追击蜀军,诸葛亮在途中得知敌军追至,便决定采取一场空城计。
于是,他命令士兵们将城池内外打扫干净,然后打开城门,让城内看起来空无一人。
司马懿见状,心生疑虑,他料想诸葛亮必有埋伏,因此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在外围设下重重防线,严防备而行。
在城内,诸葛亮则派出几名壮士在城楼上高声呼喊,敲击战鼓,制造出热闹的氛围,让外面的敌军以为城内守军严密,士气高昂。
此时,诸葛亮又派出信使前往曹魏军中,向司马懿传达蜀军愿意和平退兵的消息。
司马懿见蜀军主动示好,心生疑虑,便派出使者与诸葛亮进行会面。
在会面中,诸葛亮言辞恳切,表达了蜀军无意与曹魏为敌的诚意。
司马懿见诸葛亮言辞真挚,军势又看似严密,最终选择了相信,并与蜀军达成了和平协议。
空城计因此得以成功,蜀军成功脱离了危险,而曹魏军也避免了一场无谓的战斗。
空城计的成功,不仅在于外部的表象,更在于内部的布局和谋略。
诸葛亮以虚张声势的手段,让对手心生疑虑,最终取得了和平的结果。
这一计谋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达到了出其不意、乘虚而入的效果。
空城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敌人时,不一定要以硬碰硬的方式去应对,有时候巧妙地利用对手的心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智慧和谋略,不仅体现在战争中,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通过善于观察、灵活应对,我们也能在面对挑战时化解危机,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空城计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智慧和谋略的典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东吴孙权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一次对东吴军队的作战中,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攻打了东吴的军事要塞荆州。
然而,就在蜀军攻城准备进攻时,却发现荆州城内空无一人,城头上只悬挂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荆州城主孙权,已归顺蜀汉”几个大字。
诸葛亮心中一惊,他意识到这是东吴孙权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一种以虚张声势来吓阻敌人,让敌人产生畏惧心理的计谋。
诸葛亮深知此计的厉害,但他也深知此时已是攻城之际,无法收兵退兵。
于是,他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对策。
面对空城计,诸葛亮并没有盲目进攻,而是暂时停止了攻城行动,派出侦察兵四处打探敌情。
他派出的侦察兵很快就发现了东吴军队的埋伏,原来孙权并没有真的放弃荆州,而是在城内设下了埋伏,准备伺机反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敌情后,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他下令让士兵们不得轻举妄动,严防敌人的袭击,同时加强了对荆州城外的防守。
他还派出密探混入敌军内部,散布谣言,制造混乱,让孙权的军队内部产生矛盾和不信任。
诸葛亮的这一举动,让孙权的计谋彻底失败。
孙权原本准备趁机反击蜀军,却发现蜀军并没有被他的空城计所吓倒,反而在城外做好了准备,士气高涨。
同时,城内的谣言和混乱更是让孙权的军队陷入了内乱之中,士气大减。
最终,蜀军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成功地攻占了荆州,孙权的空城计被完美地破解了。
这场战役,不仅让蜀汉取得了重大胜利,也让诸葛亮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敌人的诡计,冷静、沉着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敌人的表面所迷惑,要善于洞察敌人的用心,善于化被动为主动,善于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对策,取得最终的胜利。
空城计故事
空城计故事引言空城计,又称空城计策,是一种古代兵法中的计谋之一。
它通过制造虚假的战略态势,诱使敌人犹豫不决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下面将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空城计的故事。
故事背景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兵法高手,名叫李云。
李云是国家的宰相,也是一位极为聪明和精明的人。
这个国家的领土辽阔,拥有大量的资源和人口,但却受到了邻国无尽的威胁。
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李云决定运用自己的智慧,采取空城计来保护国家。
空城计的实施当邻国的军队渐渐接近国境线时,李云开始执行他的计划。
他下令将国境线上的守军全部撤离,只留下一座看似空城的城池。
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士兵们被撤下,城门敞开。
李云亲自站在城楼上,迎接敌人的到来。
敌人的反应当敌人的大军接近城墙时,立即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
他们原本以为会遭遇激烈的战斗,但眼前的情景却让他们心生疑惑。
他们仔细观察城池,却看不到任何可疑之处。
这座城池完全开放,没有任何人防守。
敌人开始讨论这是否是个陷阱,是否应该继续前进。
他们犹豫不决,不敢轻举妄动。
李云的智慧面对敌人的犹豫,李云派出使者出城。
这位使者告诉敌人,国家的国王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邀请敌人一同前往,享受美酒和美食。
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分为两派,一派希望前往享受,另一派则怀疑这是否是一个诱饵。
在纷纷扰扰的讨论中,敌人开始产生矛盾和分歧。
敌人的失败最终,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敌人的大军并没有攻打这座空城,而是退去了。
李云利用空城计成功地骗过了敌人,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在之后的战斗中,李云还采取了其他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结语空城计作为一种古代兵法中的智慧策略,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智慧创造力。
这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手段来战胜敌人,保护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在军事战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借鉴空城计的思想,运用智慧化解困难和威胁。
希望这个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让我们在面临困境时,保持头脑冷静,用智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内容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内容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一,诸葛亮曾经使用过,那么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说到空城计,就不得不先提下马谡。
话说当日马谡受诸葛亮之命,镇守蜀国要地街亭。
诸葛亮本来十分信任马谡,认为其是难得一见的良将,然而马谡却过分轻敌,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打败马谡的司马懿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继续挥师前进,没有给蜀军留一丝喘气之力。
此时属下来报,诸葛孔明此时正在西城。
司马懿听后仰天长笑不止,孔明啊孔明,你今日死期已至,哈哈哈哈,看我如何取你狗命。
司马懿对副官说道,传令下去,所有兵马加快速度。
不消片刻,魏军十万人马已经行至西城城下。
但眼前的一幕却让司马懿惊呆了。
他本以为诸葛亮此时正在号集手下布防工事,满城应该一副御敌的状态。
眼前的事实是西城面前空无一人,无任何防御措施。
远远望去,诸葛亮正悠悠然坐于城墙之上。
旁边立有两个书童,一个手持拂尘,正在帮诸葛亮拂琴。
副官见状,喜出望外:将军,此时不攻,更待何时?我们杀了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
司马懿一脸阴沉,默默说道:不急。
副官不解:将军此话何意?现在城中无一守军,末将冲上去,定能活捉他诸葛孔明。
司马懿说道,他诸葛孔明何等聪慧狡诈之人,我十万大军压境,他怎么会如此束手就擒?将军意思是其中有诈?必然有诈!末将先率一队人马过去刺探个究竟,将军稍后。
万万不可,孔明能如此安坐城上,城下定有机关重重,城门之后必然伏有重兵。
副官听后面露骇色。
司马懿又沉思良久,最后调转马头,喊道:撤!正所谓机关算进太聪明,城内确实守军甚缺,诸葛亮故意虚张声势,却不想司马懿正好中计,实在让人又叹又奇!叹的是司马懿大好战机没有把握,奇的是空城计真乃千古神计。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又称孔明。
此人足智多谋,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等。
他为蜀汉可谓尽心尽力,直接把自己一生奉献给国家。
在他的一生中,传奇故事很多,聪明的他为国家谋得了许多胜利。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军队与曹魏的军队对峙时期,故事如下:
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军队攻打曹魏时,曹魏将军夏侯惇率领一支大军分散攻击蜀汉军队。
诸葛亮派遣的统领马谡,意图迎击夏侯惇的军队,但未能阻止其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决定使用一种特别的计策:空城计。
他命令所有的士兵都撤离城池,将城门敞开,然后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
夏侯惇看到城门大开、城墙上无人守卫,以及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弹琴,非常惊奇。
他怀疑有伏兵,于是派人侦查城内。
但是,曹魏的侦查队一无所获,城内也没有一人露面。
夏侯惇认为一切安全,于是率领军队进入城中。
正当曹魏军队进入城中时,城门突然关闭,炮声大作。
此时,蜀汉的士兵从四面八方发起突袭,全军覆灭。
夏侯惇脱险,但丧失了大批士兵。
这一计策被后人称为“空城计”,表明了智者用无力来制胜的精髓。
空城计故事简介
空城计故事简介在战争年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统帅,他就是诸葛亮。
他精通兵法,擅长运筹帷幄,被誉为军事奇才。
而他最著名的战术之一,便是空城计。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在与曹魏的大军对峙。
曹魏军队势大力沉,而蜀国军队实力明显不及。
面对强大的敌军,诸葛亮决定使用空城计,以智取曹魏。
诸葛亮派遣部下在城头张灯结彩,开启城门,但城中却空无一人。
曹魏大军见状,疑惑不已,开始怀疑是否有诸葛亮的埋伏。
诸葛亮则亲自率领精兵秘密埋伏在城外。
曹魏大军在城外徘徊,却始终不敢贸然进攻。
诸葛亮则派出使者,向曹魏传递自己的投降书信。
曹魏大军信以为真,开始疏于戒备。
就在曹魏军队放松警惕的时候,诸葛亮突然率领军队从城外杀出,打了个措手不及。
最终,蜀国军队趁势大获全胜。
空城计的成功不仅在于诸葛亮的智谋,更在于他对敌军心理的把握。
曹魏大军因为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产生了恐慌和疑虑,最终导致了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并非只靠兵力和武器,心理战术同样重要。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也深受后人的推崇。
它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空城计的精神,善于运用智谋战胜对手,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总之,空城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术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更是一种对抗强敌的有效战术。
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希望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善用智谋,化解危机,取得最终的胜利。
空城计的故事内容
空城计的故事内容“空城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策略,讲述的是在虚张声势的条件下,用少量兵力制敌人于死地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广泛应用在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明朝的“嘉靖南征”等等。
下面,我们来讲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空城计”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曹操领兵攻打新野时,崔州平向新野太守刘备告急,于是刘备带兵前来相助。
曹操听到刘备带兵来了,跑的比兔子还快,怕刘备会给他夹克,连忙撤回兵马。
于是,刘备派关羽等将领追击,曹操忽然想到了关羽是“美髯公”,非常英勇,但也有胡子女人之说(当时胡须被认为是女人气的象征),如果让他知道自己的底细,他必然会怒火中烧,于是主动营造一副“无法战胜”的姿态,让关羽失去战意。
曹操一边打退刘备军,一边在新野城内好好装点,挂上黄旗,放上鼓乐,让士兵都藏到城墙下面,不出声,恐吓敌人。
刘备追到新野城下,一看曹操这么严实居然没有围墙,还走路走得不走咯,万一出现敌人只需要一声轻响就可以搞定他了,疑军胆怯,立刻收兵。
这时曹操放出大喊,又敲鼓,武器铿锵,有模有样,仿佛已经准备好了万用密码。
刘备疑惑不解,凭着他的实力和经验来看这是一片虚张声势,很可能是个空城计,但他没有强势突进,反而招集军士静待机会。
曹操并没有给刘备机会,他离开新野,得意洋洋地告诉部下:“刘备的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他,他不蠢不傻,岂能轻易相信我的表演吗?”“空城计”的成功对于曹操而言不是第一次,他早在汉末就用过类似的计策,以假乱真,大赢非常。
而且,他的空城计还铸就了一句:“关怀险过虚张声势,善勇觉察无中计!”可见,这个故事的背后有很深的兵法学问。
“空城计”并不是一味虚张声势,而是充分考虑到对手的智慧、情感和判断力,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情感元素,以虚泄实,以实度虚,以假乱真,创造出虚实互为其用的局面。
不仅如此,故事背后有很深的人性思考。
相信大家都知道“落叶归根”这个成语,它比喻物归原主,人归故里,深刻阐述了人们对于故土乡情的眷恋和向往。
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的故事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总是可以让人惊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空城计的故事,欢迎阅读!空城计的故事 1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
诸葛亮当即传令道: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 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
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
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
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
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
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 ”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
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
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 ”我们只有2500 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空城计的故事 2空城计故事源自《三国演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的故事_成语空城计的典故【篇一】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百科释义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篇二】
空城计是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
曲。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篇三】
元末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记载了三国时蜀相诸葛孔明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驻军阳平关时,派魏延等带兵攻魏,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守城。
忽然接到情报,说魏国大将司马懿带领大军来攻城。
诸葛亮不慌不忙,传令大开城门,派人在城门口洒扫道路,表示要迎接司马懿进城。
司马懿到了城外,看见这个情景,以为城里有伏兵,怕上当,就下令退兵。
今多以“空城计”用为并无实力而虚张声势的用语。
无名氏《三十六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
偏正为掩饰实际力量的空虚而采取吓骗对方的一种计谋策略,借以达到某目的。
语本《三国演义》95回:“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
反而大开城门,让士兵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神情镇定自若。
司马懿怕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前年创造社和太阳社向我进攻的时候,那力量实在单薄……因为我后来看出了敌军在演~。
”常用于形容人们实质空虚,却摆出像样好看的外表蒙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