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致颈椎多发性神经根病

合集下载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颈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可发生在无重大创伤的情况下,通常是由于血管内膜撕裂或血管破裂。

这可能导致腔内血栓、血管狭窄、闭塞或夹层动脉瘤形成。

颈动脉夹层可表现为局部体征和症状(如疼痛或颅神经受压)或脑或脊髓缺血颈动脉夹层是导致年轻人中风及卒中相关残疾的重要原因尽管有高质量的研究,但在疑似非主要外伤性颈动脉夹层伴或不伴脑缺血患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结局方面的数据存在冲突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临床平衡和变化。

流行病学颈动脉夹层是青壮年中风的常见病因,由合并症、遗传或先天性因素、解剖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临床诊断对于伴有局部缺血或部分Horner综合征症状的头痛或颈痛患者,特别是有轻微颈椎外伤史或其他颈动脉夹层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新发或加重头痛或颈痛患者,采用CTA或MRI伴MRA进行紧急颈椎血管显像。

诊断的影像学工具对于怀疑颈动脉夹层的患者,MRA或CTA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合理检查。

对于CTA阴性且临床持续关注颈动脉夹层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含有脂肪抑制图像的MRA,因为它对壁血肿的可视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应避免将DSA作为一线诊断工具,但在临床关注且MRA和CTA阴性的患者中可以考虑。

超声可能有助于动脉重塑的随访评估。

提示夹层诊断的影像学征象。

A,双腔。

B,典型解剖部位呈锥形或火焰状闭塞。

C,内膜瓣。

D,假动脉瘤。

E,脂肪抑制T1的壁内血肿。

F,颈动脉成像双壁血肿(白色箭头)为低回声结构,损害椎动脉(V3段)的动脉血流。

G,左侧颈内动脉(ICA)完全闭塞并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颈部轴向源图像,显示环状征,颈动脉壁强化,颈动脉管腔内有新的非强化血栓。

这一征象对ICA夹层不是特异性的,但表明最近发生的闭塞,而不是慢性闭塞。

H,左侧椎动脉夹层患者CTA颈部轴向源图像,血栓围绕发育不全但明显正常的椎腔动脉,称为枕下环征,累及寰枕(V3)节段。

颈椎病临床分型

颈椎病临床分型

颈椎病临床分型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根据颈椎病的各种症状,临床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食道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概述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

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

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

以往不少人不承认此型.因而在文献中提到的较少。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

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

"落枕"也不排除非颈椎因素。

如颈部股肉受寒出现风湿性肌炎、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亦可导致"落枕"样症状。

颈型颈椎病症状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

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

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

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

因而这个类型的提出,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源于颈椎退变的开始,由于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

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例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治疗、颈部动脉夹层避免措施及不适宜推拿按摩人群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治疗、颈部动脉夹层避免措施及不适宜推拿按摩人群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治疗、颈部动脉夹层避免措施及不适宜推拿按摩人群颈部有四条重要的动脉大血管,即两条椎动脉、两条颈动脉,是心脏给大脑供血的最重要通道,位置十分“险要”。

同时人体颈部的血管是非常薄弱的。

如按摩手法不正规,压迫到颈部或使颈部旋转、牵拉过度,易导致动脉血管壁正常的结构分离,从而形成动脉夹层,甚至诱发脑梗死。

正常动脉vs夹层形成按摩颈部风险:按压到“颈动脉窦”,其位于颈部下方,左右各一,是颈内动脉“起点”,管腔较粗大,且特别敏感,受到大力按压,可造成心跳减慢和血压下降;如过度按压,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猝死。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颈动脉夹层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1、一侧面部、头部或颈部疼痛。

头颈部动脉夹层可因为血管壁撕裂本身或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症状,也可以因夹层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血栓脱落,导致脑组织缺血症状。

夹层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和脱落可导致远端栓塞的发生,夹层动脉瘤的外膜较薄弱,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部和(或)颈部的疼痛是头颈部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起始症状,可见于60%-90%的患者。

2、Horner综合征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度疼痛,但近20%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约25%的颈动脉夹层患者会出现Horner综合征,由于支配面部汗腺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沿颈外动脉上行,因此颈内动脉夹层所致的Horner综合征常为部分性的,不伴有面部无汗。

另外夹层对局部神经的压迫可能引起相应的脑神经麻痹,头颈部动脉夹层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或者夹层形成后继发的血栓形成和脱落造成的远端栓塞均可以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3、脑缺血头颈部动脉夹层可能因血肿本身造成相应的局部症状,但更为常见的是,夹层可导致脑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自发性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患者中,67%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部分颈动脉夹层也可引起视网膜缺血。

椎动脉夹层可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其他后循环供血区域的梗死或者脊髓的缺血症状。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Wallenberg综合征;椎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作者】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3**************患者,男性,39岁,公司职员。

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0 h余”入院。

患者发病前1周前曾有急刹车导致剧烈转头动作,后出现颈部疼痛感,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1年余,最高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 kPa),未曾口服药物治疗,曾有高血脂病史。

否认吸烟及饮酒史,无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无脑卒中家族史,近期无发热史。

查体:BP 165/105mmHg;神清,答题确切,言语清晰;左额纹变浅,左眼裂变小,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直径约2mm,右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灵敏,两眼水平眼震(+),活动自如,左鼻唇沟稍浅,口角稍右歪,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右侧肢体针刺觉减退,双侧巴氏征(-);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C反应蛋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合检查未见异常;自身抗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提示正常。

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示:左侧延髓下端背外侧脑梗死,见图1A;颈部MRA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血管显影不清。

后行DSA检查提示:LVA V3~V4段动脉管壁不规则,节段性血管狭窄,呈不规则的增粗和变细交替出现的“珠线样”改变,见图1B。

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急救护理

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急救护理

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急救护理【关键词】椎动脉夹层;气道梗阻【Key words】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椎动脉内膜与中层或中层与外膜之间剥离,血液进入血管壁夹层内使血管壁间进一步分离或在动脉壁内出现自发性血肿形成的不规则囊状物【1】,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死率高达10%【2】。

我科于2023-02-06 10:25分收治一名以颈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该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期间,病情迅速恶化致心跳呼吸骤停,经多科协作联合救治,患者恢复呼吸心跳,成功行介入手术后转ICU进一步救治,现将抢救心得报告如下: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3岁,因右颈部疼痛2小时由120救护车送入急诊,入院时患者痛苦貌,神情较紧张,主诉颈部疼痛伴活动障受限,疼痛评分:3分,稍有胸闷无胸痛,查体:右颈部明显有一处8*8cm实质性肿块,触之无捻发感,皮温不高。

既往有颈椎病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史。

测生命体征:T:37℃、P:96次/分BP:155/105mmhg、SPO2:95%。

预检分诊护士接诊患者后初步考虑患者可疑气胸或者不明原因的颈部出血,通过追问病史:该名患者无外伤史,在家如厕时头颈向右后方扭转拿纸引起颈部疼痛伴有肿块出现,虽然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但存在有不可预测的肿块若持续增大有压迫气道引起窒息的风险,护送患者直接入抢救室。

抢救室护士初步处置后完成头颈部普通CT检查, CT提示:右颈部及上纵膈团块伴出血可能;气管及喉腔受压左移;甲状软骨骨折可能。

患者检查完毕返室等CT结果期间突发刺激性咳嗽伴有咳痰无力,面色青紫,抢救护士立即给予吸痰,在吸痰过程中患者呼吸停止,意识由清迅速转为深昏迷,面色明显青紫,颈部高度肿胀,舌体脱出,GCS:1+1+1,SPO2测不出,动脉搏动能触及,立即予呼吸气囊辅助通气,随后患者心律下降,心电监护HR:30-46次/分,动脉搏动未触及,立即予CPR,肾上腺素1mg静推。

临床颈动脉夹层疾病病理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临床颈动脉夹层疾病病理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临床颈动脉夹层疾病病理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颈动脉夹层病理学颈动脉夹层产生原因主要是动脉壁层分离所致,当血液渗入血管壁内时,形成一个假腔。

内膜下夹层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外膜下夹层大多导致夹层动脉瘤形成。

临床表现颈动脉夹层好发于30-45岁,是青年卒中最常见的原因。

局部症状包括疼痛、Horner综合征、头颈部神经病变和搏动性耳鸣。

头颈部疼痛:头颈部动脉夹层最常见的初始症状是头颈部疼痛,见于57%-90%的患者,疼痛往往剧烈、持续且近期发作。

头痛一般发生在夹层同侧,颈动脉夹层患者的头痛常位于颞部、眼部、脸颊或牙齿。

Horner综合征:大约25%的颈动脉夹层患者存在Horner综合征,最常由跨过颈内动脉外表面的交感神经纤维扩张导致。

Horner综合征通常是部分性的,包括上睑下垂和瞳孔缩小,但不出现无汗症。

这是因为支配面部出汗和血管扩张的交感神经纤维是在颈上神经节处从眼交感神经通路中分出。

颅神经或颈神经病变:颈动脉夹层可在高达12%的患者中造成单处或多处压迫性颅神经病变,颅神经Ⅻ最常受累,其次是颅神经Ⅸ;颅神经Ⅲ、Ⅴ和Ⅵ受累较为少见。

搏动性耳鸣: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颈动脉夹层的其他表现一起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缺血性症状是头颈部动脉夹层的一个常见表现。

影像学表现1)脑血管造影主要征象:线样内膜征、内膜瓣、锥形狭窄、锥形闭塞或火焰样闭塞、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等。

2)MRI+MRAMRA征象同脑血管造影所见,但在细节显示方面不如脑血管造影和CTA。

MRI平扫可显示掀起的内膜和血管的轮廓,以及扩张的血管和邻近组织的关系,对于血管壁内血肿的显示有很高的价值,MRI可显示继发梗死病灶。

3)CT+CTACTA的征象同脑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夹层和颅外椎动脉夹层诊断价值有限。

CT平扫可观察到早期血管壁间血肿。

增强CT扫描可观察到掀起的内膜,可观察血管轮廓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脑动脉夹层要点

脑动脉夹层要点
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左右。 约1/3的患者出现脑干、小脑或大脑半球梗死。 约1/10的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 偶可表现占位效应,压迫脑干和下位脑神经。
基底动脉夹层临床表现
基底动脉夹层大多出现在没有前驱症状的年轻人。 这些患者常会突然出现昏迷,或者表现出四肢力弱,病理反
脑动脉夹层MRI的特征性改变
壁内血肿为动脉壁夹层分离所致,表现为动 脉壁增厚,增厚的管壁边缘光滑。
T1、质子像和压脂像可见动脉壁呈新月状、曲 线样、竹切样、带状和环状异常信号影。
T2像因脑脊液为高信号,无法与高信号的血肿区 别,故T2像对动脉壁内血肿的检出无帮助。
双腔为动脉壁夹层分离后形成的真、假血 管腔,是夹层动脉瘤的直接征象,可作为诊 断依据。
通常伴有大的卒中,这些夹层患者的病死率是75%。
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均可受累,主要表现大 脑半球缺血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颅内段夹层临床表现
常先出现同侧严重头痛,预示动脉壁剥离。 有时以痫性发作或意识障碍起病,随即发生神经功能缺失。 数日内症状逐渐进展,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多数患者数日
分类
脑动脉夹层按发病机制通常分为自Fra bibliotek性、外伤性和医源 性。
有明确头颈部外伤史的称为外伤性脑动脉夹层。 缺乏外伤史的称为自发性脑动脉夹层。 还有一些患者是在接受医院治疗如按摩、颈椎复位等操
作时引起的夹层,称为医源性脑动脉夹层。
好发部位
夹层好发于活动度大、固定性差的血管,因此脑动脉夹层多 见于颈内动脉咽部(约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以上2 cm)和椎动 脉颅外段,后者多累及V1和V3段,尤以V3段常见,并可向近 端发展进入V2段 ,或向远端发展进入颅内。颅内动脉夹层 主要在颅内动脉主干: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 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分支处如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 脉则比较少见。

病例汇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病例汇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解决方案
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结合神经外 科、影像科和心血管内科等专业医生 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治疗过程
治疗策略
诊断明确
通过CTA、MRA等影像学检查, 明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
累及范围。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等。
治疗结果与预后
治愈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愈率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得
到缓解或消失。
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 感染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发症 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复发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需要定期复查和 随访。
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需要 长期随访和关注。
02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分析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成因
遗传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家族遗传性动脉瘤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 重要成因之一,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壁结构 异常,增加动脉瘤发生的风险。
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使血管壁变脆、弹性减弱, 容易发生夹层分离。
动脉壁 损伤,引发夹层形成。
05
病例总结与反思
本病例的治疗经验与教训
早期诊断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症状复杂,易误诊, 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以便早期确 诊。
紧急处理
在疑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情况下, 应立即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以便快 速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
手术时机
在确诊后,应尽快安排手术,以免夹 层动脉瘤破裂导致严重后果。
术后护理

椎动脉瘤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椎动脉瘤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椎动脉瘤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椎动脉瘤是指椎动脉在某些部位出现异常扩张的病变,通常是由于动脉壁的结构异常或损伤导致的。

椎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椎动脉瘤进行分类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椎动脉瘤的分类方法,旨在帮助医学界更好地理解和诊治这一疾病。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椎动脉瘤进行系统分类,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并在治疗过程中有效地评估风险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椎动脉瘤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其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我们将对椎动脉瘤的分类方法进行详细讨论,从不同角度和特征进行划分和描述。

这些分类方法可能包括椎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大小、形状、壁厚性质等方面的指标。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椎动脉瘤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椎动脉瘤分类对于研究和治疗的影响,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瘤的特点和治疗策略,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椎动脉瘤的分类方法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基础和指导。

但需要注意的是,椎动脉瘤作为一种复杂多变的病变,在不同患者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因此在实践中应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临床特点,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椎动脉瘤的分类展开讨论。

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椎动脉瘤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该疾病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数据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椎动脉瘤的背景知识。

随后,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椎动脉瘤的分类方法进行探讨,为椎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椎动脉瘤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将对目前常用的椎动脉瘤的分类方法进行综述,包括按病因、病理学、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以探讨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

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

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椎动脉夹层是一种较为罕见但危险的血管疾病。

它是指在椎动脉内部形成的一条裂隙,导致血液在夹层内缓慢流动,可能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干扰正常的血液供应,并有可能引发中风、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椎动脉夹层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但以下几个原因是比较常见的:1.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椎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动脉血管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斑块形成和狭窄。

这些因素导致了血管壁脆性增加,容易发生夹层。

2. 外伤:头颈部外伤是另一个常见的椎动脉夹层的原因。

外伤可以导致血管壁损伤,进而使其形成夹层。

外伤的形式包括运动伤害、车祸、跌落等。

3.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的厚度增加,弹性减弱,易于出现血管病变,包括夹层。

高血压患者患椎动脉夹层的风险较高。

4. 动脉瘤: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扩张并形成的肿块。

血管瘤的壁内压力增加,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夹层形成。

5. 先天性血管异常:有些人天生就存在血管壁薄弱、缺陷或其他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增加椎动脉夹层的风险。

6. 烟草使用: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使其变得脆弱,容易形成夹层。

7. 药物滥用:某些兴奋剂类药物,如冰毒、可卡因等,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椎动脉夹层的风险。

8. 颈部姿势异常:长期保持不良的颈部姿势,如低头、弯腰等,会增加椎动脉被压迫、受损的几率。

以上是椎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不同,对夹层的易感性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预防椎动脉夹层的发生,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颈部外伤、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等。

如果出现椎动脉夹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颈动脉夹层

颈动脉夹层

CAD溶栓治疗推荐意见
目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在CAD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开 展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积极开展研究。现有证据显示在发 病4.5 h内运用静脉rtPA治疗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安全的(Ⅱ级推 荐,c级证据)。
抗血小 板/抗 凝治疗
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于预防早期卒中复发。 部分卒中事件在CAD警告症状出现后1周内发生。 有研究发现在发生卒中的CAD患者中,TCD短暂高信号(HIT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五)临床体征


1.霍纳综合征:血管夹层可导致分布于血管的神经纤维受累。

颈交感神经纤维大部分布于颈内动脉,由于汗腺由分布于颈外
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因此,ICAD患者表现不全霍纳综合征,
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眼球轻度内陷,但不出现面部无汗症状。

(五)临床体征


2.脑神经麻痹:CAD形成可导致邻近结构压迫症状。

(二)性别:北美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50%一52%的患者为女性,而欧洲基于医院的多中心
研究发现男性比例可达53%~57%。
(三)病因
通常缺乏心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注意是否存在某些诱发因素、家族史等。
创伤(非开放性)是发生CAD的重要危险因素。注意有无相关因素,尤其是某些特殊的
头位。发生动脉夹层不一定与运动剧烈程度相关。
(3)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TIA的患者中,尤其是中青年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可作为筛查手段(I 级推荐,C级证据)。
(4) CTA、MRA、HR—MRI和DSA有助于诊断CAD,但各有优势与局限,应根据临床实际 情况及患者个体化选择(I级推荐,C级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报道·Case Report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致颈椎多发性神经根病
Cervical polyradiculopathy caused by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Franca Wagner, Marie-Luise Mono, Harold Köndgen, Roland Wiest, Niklaus Meier
柳叶刀中文版2014年1月刊
2012年11月,一位36岁的女性因不起眼的病史转诊来我院急诊科,诉右侧颈部搏动性疼痛放射至肩部10 d。

疼痛自发出现,使用镇痛剂无效。

发病4 d后,患者开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从下颌角延伸到颈部、锁骨区域,以及上臂近端(沿三角肌)。

而后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右侧肩关节外展及屈肘无力,并有呼吸困难的表现。

初步体格检查时,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右侧三角肌肌力降至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分级2/5级,冈上肌和冈下肌为MRC 4/5级,肱二头肌亦为4/5级。

右侧肱二头肌肌腱反射减弱。

此外,患者还有上述区域的感觉减退。

对于自发的疼痛性右上臂近端感觉运动麻痹,鉴别诊断包括影响上臂丛神经的病变或颈椎多发性神经根病。

转诊前颈椎MRI检查排除了椎体异常。

对MRI资料进行回顾发现,右椎动脉呈流空信号。

为了排除血管损伤,增加了额外的MRI序列(T1加权脂肪饱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确认右椎动脉的壁内血肿,这是椎动脉夹层的标志。

扩大的血管呈不对称半月形高信号,从V2段延伸到V3段。

突出的壁内血肿造成了严重的椎间孔狭Õ压迫C4、C5神经根,以及较小的C6椎间孔内压迫(附图)。

胸部X线(附图)显示,右侧膈肌麻痹和肺底部扩张不全,这符合C3和(或)C4神经根压迫的表现。

一旦确定了椎动脉夹层的诊断,即开始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

2013年1月最近一次随访时,患者除还有屈肘轻度乏力(MRC 4/5级)外,已基本痊愈。

神经根型颈椎病十分常见。

在一项人群研究中,该疾病的年发病率在男性为107例/10万,女性为64例/10万[1]。

几乎所有的病例都是源于脊柱退行性变所致神经受压[2]。

椎动脉夹层的外周神经系统并发症较罕见。

2000年的一篇综述报道了7例缺血性脊髓型颈椎病和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

外周运动障°往往只影响一个孤立的神经-根,通常是C5或C6 [4]。

对有症状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眩晕、头晕、头痛和颈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但并无诊断特异性症状。

有研究者强调,临床医生应警惕的是,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而年轻成人不一定会有这些代表性症状[5]。

本病例呈现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罕见的临床并发症——椎动脉壁内血肿致多椎间孔内脊神经压迫,出现多节段感觉运动受损伴膈肌麻痹。

面对不明Ô因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或多发性神经根病患者时,应考虑到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

Acknowledgments
We thank Christian Roefke, and Spital Interlaken for allowing us to publish the radiograph of the chest.
Institute of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F Wagner MD, R Wiest MD), a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L Mono MD, H Köndgen MD PhD, N Meier MD), Inselspital, University Hospital Bern and University of Bern, Switzerland Correspondence to: Prof Roland Wiest, Institute of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Inselspital, University Hospital Bern and University of Bern, CH 3010 Bern, Switzerland
参考文献
[1] Radhakrishnan K, Litchy WJ, O’Fallon WM, et al. Epidemiology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Rochester, Minnesota, 1976 through 1990. Brain, 1994, 117: 325–35
[2] Carette S, Fehlings MG. Clinical practice. Cervical radiculopathy. N Engl J Med, 2005, 353: 392–99
[3] Crum B, Mokri B, Fulgham J. Spinal manifestations of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Neurology, 2000, 55: 304–06
[4] Hardmeier M, Haller S, Steck A, et 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presenting with fifth cervical root (C5) radiculopathy. J Neurol, 2007, 254: 672–73
[5] Gottesmann RF, Sharma P, Robinson KA,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ymptomatic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Neurologist, 2012, 18: 245–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