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_曹治邦
清·魏源(2)
清·魏源(2)魏源律诗联江声兼汉壮,(首联上)山色渡湘春。
(首联下)两岸争云树,(颔联上)孤帆入杳冥。
(颔联下)繁华天寂寞,(颈联上)卑湿月晶荧。
(颈联下)中夜闲鸥梦,随风落洞庭。
——《五律·江行杂诗·汉口》诗联诗的首联便展现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接着写长江两岸重峦叠嶂、云蒸霞蔚、绿树摇曳、满目苍翠的近观景色。
诗的颔联进而描写长江尽头,烟波浩渺,孤帆在天际慢慢消失的远望景象。
诗的颈联和尾联,抒写夜晚所见所感。
这如画的大自然,不禁使诗人豪情满怀,如痴如梦,似乎自己也如鸥鸟一样自由自在,飘落到了洞庭湖。
此诗融情于景,画面动静结合,达到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片青天雪,惟余黄鹤楼。
更无江上客,(颔联上)来泛木兰舟。
(颔联下)余亦从兹逝,(颈联上)仙人不可求。
(颈联下)征鸿去何所,菰叶满汀洲。
——《五律·江行杂诗·黄鹤楼》诗联此诗抒写雪后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银妆素裹,皑皑白雪覆盖了天地万物,只剩下黄鹤楼巍然耸立。
江上寥阔,游人少见,诗人由不知飞向何方的鸿雁联想自己难以预测的前途,不禁顿生疏寂落寞之感。
全诗触景生情,情与境会,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舟山城陵口,天围楚蜀濆。
诸帆千里会,(颔联上)三国一江分。
(颔联下)风色荆门树,(颈联上)涛声梦泽云。
(颈联下)如闻江夏口,(尾联上)尚起水犀军。
(尾联下)——《五律·江行杂诗·岳州》诗联此诗写岳州之景,将远眺所见的荆门、梦泽的自然风云,与历史上三国风云相结合。
结尾一联,更在雄浑开阔的自然景象中寄寓了时代的变幻风云,笔力不凡。
魏源的诗写出了山川的精神与气象,从深层含蕴上揭示了长江大自然的美。
到此便筹归,应知与愿远。
狼烟横岛崤,(颔联上)鬼大接旌旗。
(颔联下)猾虏云翻覆,(颈联上)骄兵气指挥。
(颈联下)战和谁定算,回首钓鱼矶。
——《五律·归途舟中》诗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应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的裕谦邀请,到浙江镇海入其幕府,帮助筹办浙江防务。
魏源(讲稿)
魏源(讲稿)第一篇:魏源(讲稿)唤枫儿制作魏源(讲稿)魏源生平简介: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魏源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投身民族自卫战争。
主张:主张革新变法、反对侵华活动、主张“以守为战”、推崇民主制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
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
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著作:《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其中以《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
《海国图志》内容:《海国图志》是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该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世界地理部分,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疆域大小,以及物产、风俗和历史沿革。
其二,介绍了西方技艺,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船舶的驾驶与制造、铁路以及火器弹药的使用等。
其三,介绍了西方文化,诸如西洋的历法、货币、语言、宗教等等。
最后,检讨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和战之得失,论述中国抵抗西洋的战术战略,倡议建立译馆、船厂、炮局,并训练海军等等。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故事第一节一、魏源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故事第一节一、魏源古代诗词中的历史故事第一节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诗作中的历史故事一、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二十八岁中举,五十岁中进士,曾任兴化、高邮等知县、知州。
其思想与龚自珍相近,是一个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积极要求改革内政、坚决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家和爱国者。
其诗可分政治诗和山水诗两种,前者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腐败,谴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后者描绘祖国山川的壮美。
其诗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且鲜明生动形象。
魏源的政治诗代表作主要有《寰海十章》和《寰海后十章》以及《江南吟十章》现择其精要予以介绍。
魏源的《寰海十章》和《寰海后十章》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它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性、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18400年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
在鸦片战争中,林则除主持禁烟及与邓廷桢、关天培等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琦善的投降媚和;道光帝在战和态度上首鼠两端;林则除、邓廷桢被革职查办;《穿鼻草约》签订;清将杨芳的愚昧奕山的昏庸;两江总督裕谦江南提督陈化成等奋起抵抗,为国捐躯;《南京条约》签订等重大历史事件,均有记载。
《寰海十章》之四谁奏中宵秘密章,不成荣虢不汪黄?已闻狐鼠神丛讬,那望鲸鲵澥渤攘。
功罪三朝云变幻,战和两议镬冰汤。
安邦只是诸刘事,绛灌何能赞塞防。
《寰海十章》之四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是:1840年(道光二十年)九月,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清朝廷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到粤“议抚”。
琦善至粤,力反前任林则徐所为,遣散水勇,拆除海防,并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允许割地赔款。
诗中“谁奏中宵秘密章”句,写投降派半夜密奏昏聩的道光帝,外慑强敌,内惭清议,形同鬼蜮,惶遽万状。
“不成荣虢不汪黄”句暗喻并讽刺半夜密奏以排斥林则徐邓廷桢的投降派,穆彰阿琦善等就是荣夷公、虢石父、汪伯彦及黄潜善一类误国的奸臣。
喜在诗中用典的魏源在这一联中就用了三个典故,三个典故引出三个历史故事。
论魏源山水行旅诗的情感表达
论魏源山水行旅诗的情感表达黄建军;李芳【摘要】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山水诗人.他在行旅山水之中,创作出大量体现其"经世致用"主张的山水行旅诗.这些诗作通过礼赞祖国山河之雄奇幽幻、悲悼山河破碎和警醒山河生态遭破坏这几方面表现了其家国情怀,凸现了其爱国反帝和启蒙新民的时代主题,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近代特征.【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魏源;山水行旅诗;经世致用;情感表达【作者】黄建军;李芳【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文学院, 湖南邵阳 422000;邵阳学院文学院, 湖南邵阳4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52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旅行家,道光二十五(1845)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在文学史上与其好友龚自珍并称“龚魏”。
魏源大半生困于场屋,蹉跎功名,又加之游学、游幕和性喜山水,遍历祖国的山河,每至一处,必有吟咏。
他在《戏自题诗集》中说道:“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
”[1]755-756根据李瑚先生的考证:“除了东北辽、吉、黑,西南云、贵、藏,西北宁、青、新,北部内蒙,以及东南台湾等地区以外,他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省区和重要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865细绎其足迹,北及盘山,东登泰山,西至华山,南履香港、澳门,至于西南的剑阁,东南的天目、武夷,中部的嵩山、中条山、黄山等,无不亲临登攀。
其子魏耆在《邵阳魏府君事略》中有云:“(府君)好游览,遇胜辄题咏,轮蹄几遍域中。
有小印曰:‘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
’纪实也。
”[1]859魏源山水行旅诗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备受世人推崇。
魏源好友郭嵩焘在《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中赞魏氏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
”[1]84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也如此高度评价:“雕镌造化,搥险凿幽之笔,能使山无遁形,水无匿响,凡难显之状,未道之景,一经摅写,如鼎铸象,如镜印影,自汉魏、唐、宋以来,亦别为一体。
魏源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魏源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蒋海英(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邵阳422001)摘要:魏源集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于一身,长期以来,其诗作成就被他的经学和政治思想光芒掩盖。
魏源的诗作“集古贤之长而自成一家",他的咏史诗创作饱含诗人时世动荡的忧患意识和对腐朽政治的批判精神。
读其咏史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魏源。
关键词:魏源咏史诗忧患意识批判精神作为生活在“清政既渐陵夷衰微矣,举国方沉酣太平”这样一个时世里的著名思想家、改革家,魏源的创作中闪烁着忧患意识,含蕴着批判精神)本文从魏源的五十余首咏史诗入手,通过对其咏史诗内涵的解读,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讨论其咏史诗中包蕴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以从文学创作角度解读这个有灵的知识对人生的*魏源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正是清帝国经历了“康乾盛世”衰的历史时期*“忧-存报国”的魏源在的历史,自咏史对国家政的,对时的忧*一、忧国家之命运,谴统治者之无道国家是人治的,国君的贤明与昏庸在很大度着政的国家的*史的魏源其中,着“文,源政”&2'加"的,,通过历史*这作魏源咏史诗一,魏源咏史诗的*腐朽、沉溺物的《行路难》其七[3I(S70):君不见,阮陶之酒可以亡夏商,林逋之鹤可以覆卫邦。
米家之石书画舫,何殊艮岳花石纲。
朝野嗜好殊燕越,野所寄情兮朝以倾国。
溺仙溺佛皆玩物,岂独酒色堪自伐。
诗以夏桀修酒池日日享,卫懿公养鹤代卫兵终致亡国的历史生发,引出民间以寄情娱的方式如果被朝堂所则往往误国的史教训。
“溺仙溺佛皆玩物,岂独酒色堪伐”堪称发聋振X语*魏源所处世,英人为逆转贸易逆差,肆中国输入鸦片,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输入竟已达四万余箱[41(238),与魏源同时的龚自珍有诗云:“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诗》第%(首)诗里时鸦片的作辣的*不唯,甚皇帝也吸食鸦片*据《清抄》,咸丰帝就是一个的,31逝,的道光帝也有吸食鸦片的经历*鸦片的输入,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致使国力孱弱,一年不如一年*,“伐”的不是“酒色”*魏源忧国家的前,以的手生,时代政的为生发,史论,人*在,魏源“物”误国论予以严肃反驳*《关中五首/其四》乘,发论*“物,以亡人国”?一以语达!烈质*诗诗序中有“……一国,一,一亡”的总结,史,确有,始皇,,三朝亡*诗人以“,浴何必此侧,”发奇特诗思,批驳“山色”误国。
魏源村居杂兴十四首
魏源村居杂兴十四首
魏源的《村居杂兴十四首》是一组诗歌,其中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这些诗歌的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清新脱俗,思想情感真挚而深沉。
具体来说,这组诗歌描绘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包括耕种、收割、养蚕、织布等农活,以及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
通过这些描绘,诗歌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朴素,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这组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向往。
这些描绘包括山水、花木、鸟兽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生动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总之,魏源的《村居杂兴十四首》是一组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诗歌,通过描绘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4)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4)第四节主张禁烟参加抗英魏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摧残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等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深感忧虑。
他在《江南吟》一诗中写道:“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
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场。
夜不见月与星兮昼不见日,自成长夜逍遥国。
长夜国,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
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
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
”他又指出:鸦片输入“耗中国之精华,岁千亿计,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闾之壑”(《魏源集·军储篇》),必将给清政府造成财政危机。
因而他主张坚决禁止鸦片。
他认为禁烟的关键在于上层官僚,指出“中朝但断大官隐,阿芙蓉烟可立尽”。
他主张严厉打击顽固的鸦片贩子和坚持不改的鸦片吸食者,做到“惩一儆百,辟以止辟”。
他认为对鸦片流毒放任姑息,势必是“其愈宽,犯愈众”。
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魏源表示支持,鸦片战争发生后,他继续主张禁烟。
他在《海国图志》中认为,鸦片每年耗我数千万银两,竭我之富,济彼之强,当严禁,内禁吸食,外禁输入。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时在南京,他面对外敌入侵,非常忧心。
不久,他满怀激情地从扬州奔赴浙江前线。
9月,英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前线窥测地形时被抓捕,魏源在宁波军营参与了对俘虏的审讯。
他根据安突德的口供,于次年写成《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记》卷五十三),记述了英国的地理、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6月,林则徐被罢职流放新疆,魏源在京口(镇江)与林公晤面,两友相见,百感交集,两人彻夜长谈,一吐衷肠,互相勉励,并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心,一道探讨御侮强国的方策。
第二天临别时,林则徐将他在广东时为了解外情翻译外国资料而编成的《四洲志》草稿、《澳门日报》及一些船炮模型图纸交给魏源,并嘱托魏源编写一部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书,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第一节勤学苦读少有文名魏源(1794——1857年),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
他生当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鸦片战争前,他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抨击时政,力主改革;鸦片战争中,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写成里程碑式的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中具有“创棒辟莽,前驱先路”的地位和作用。
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
1794年4月23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南邵阳金潭乡一个濒于破产的封建地主家庭。
祖父魏志顺,字孝立,隐居不仕,乐善好施。
有一年,邵阳突发大水,他亲赴县衙,慷慨毁产,代输捐税,使乡民得以安定,而魏氏家境从此衰落。
父亲魏邦鲁,字春煦,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簿等职。
母亲陈氏,勤劳贤淑,日夜纺纱织布,兼做些针线手工,以维持家计。
兄弟4人,魏源排行第二。
他幼时沉静,喜欢默坐。
他后来刻有一颗上书“默好深湛之思”的方印章,正说明取宇默深的用意。
祖父很喜欢他,曾对家人说:这个孩子性情、体貌异乎寻常,应按超常儿童来培养他。
魏源七、八岁入家塾读书,除从塾师刘之纲学习外,还从伯父魏辅邦学习经史。
他学习十分勤奋,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就局一室,偶出,犬群嗥”。
连自家豢养的狗也把很少外出的他当生人而狂吠不已。
他常苦读至深夜,乃至黎明,“夜手一编,渐晤达旦”。
母亲们其过勤,每每劝令他熄灯入睡。
有时待父母熟睡,他又起来偷偷地点着灯在被底下翻阅。
后被发觉,父母劝谕以长夜苦读非童稚所宜。
因魏源既聪颖又勤奋,故学业进步很快。
9岁到邵阳县城应童子试,他进入考场时,县令指着茶瓯中画的太极图出句“杯中含太极”,当时,魏源随身带有两个麦饼充饥,略加思索即对以“腹内孕乾坤”,使主考官和在场者无不惊服。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
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主张:①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②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
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
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③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
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封建社会的种种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魏源思索救亡图存之道.魏源不仅对传统教育体制提出置疑,而且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尽管这些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关键词】:魏源;教育;思想以五经为宗,八股为试,以书艺工敏,辞章应对为高下的科举考试及其人才模式,构成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相继崛起扩张时期的思想家魏源,为实现警唤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提出应从观念上改变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制度的主张.尽管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一,魏源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又由胡宏高足张栻广为传播,继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经过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而魏源自小居家便受曾经肄业于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1813年魏源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山长袁名曜习湖湘文化.可以说,魏源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为文化底蕴的.首先,湖湘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魏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魏源正是以这种执着的爱国热情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呼声.赤诚的爱国主义使魏源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只要中国厉精淬志,奋起直追,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第二,湖湘文化自湖湘学派创立起还有一突出特征——提倡重践履务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心性,空谈玄理.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学也,行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再到张栻的"知行并发""贵实用而耻空言",湖湘学子历来留心经济之学.尔后的王夫之更是把经世之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思想文化层面对明亡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通经致用的主张,要求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到了近代,这种经世学风继续被湖湘弟子传承.魏源在京求学期间除了师从刘逢禄习公羊外,也结交了大批师友,其中就有陶贺等人.魏源后来又长期担任陶澍与贺长龄的幕僚,深受二人经世思想影响.如果说魏源教育思想在求学岳麓时已萌发,那么其正式形成的标志则是在江苏为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一经世著作,并在参与陶贺二人的经世改革中予以实践而完善.由此可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传统是魏源经世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此外,湖湘文化中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也非常突出.湖湘文化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形成伊始就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因而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历代湖湘士人都有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创新精神.魏源高举王船山主变旗帜,冲破顽固派叫喊的"天地之理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束缚,提出师夷变革主张,指出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应该说,湖湘文化的变革精神是魏源教育改革思想的力量之源.二,魏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魏源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深厚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者.概括起来,魏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改革传统教育魏源对科举制度基本上持"扬弃"的态度,从取士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虽圣王复做,必不舍科举而复选举".因为"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虽古人教育有道其公卿子多通六艺,岂能世世皆贤于草野之人" "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辄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科举以命题考试为准,入选者无分氏族寒门,具有公平的竞争起点,这是科举制度比氏族选举进步之所在.但是,魏源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满意的,认为"后世之养人用人也不然,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伊人而遍责以六宫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从体制上脱节,这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说,在他看来,科举考试的形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一种公平的社会竞争体制,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但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改革,不能搞"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那一套,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文武应有实事实功的考绩标准.鸦片战争以后,他提出中国要建立海军,海军军官的选拔不能"舍船械而空谈韬略",更不能以八股时文为选择标准,而应该于"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这个方案虽然袭用了科举考试的形式,但其考试内容和方法却完全变了.彻底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说,魏源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取其形式,弃其内容,不是绝对肯定和否定,而是"扬弃".(二)提出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封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僚士大夫,但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国家行政管理完全丧失了科学意义.各级官吏奉帝王"圣旨"办事,有成绩归功于皇上,有错误则或碍于"圣旨"而自我弥缝,或诋为违背"圣旨"而归咎于个人.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及秩序,是封建国家行政的最高要求.所谓"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无事太平",就是尧舜盛世之治.这种社会理想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开拓性的专门人才,而是保守性的循规蹈矩之士.所循道的最大规矩,就是维护封建宗法专制体系的"三纲五常".因此,封建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条.由此人才模式决定的封建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等同于教化.如宋儒胡瑷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王阳明进一步指出,学校教化的根本内容,在"明伦而已","民伦之外,无学矣".对这种封建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魏源没有提出正面的批评意见,但在他的一些主张中,却显示了这种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左的思想倾向.第一,在国家对人才的总体需要和人才价值观念问题上,他继承可湖湘文化质朴健行,内圣外王,重义轻利,无我务实,勇挑重担,维护团结,运筹决胜,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不能培养那种"口心性,躬礼义"的腐儒和以"饾饤为圣学"的陋儒,而成才养士的目的九在于经邦治国,以求民瘼,习吏治,卫疆防,而且还要把品德与才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人才不能"但取文采而不审其德".据此,魏源提出在选人用人上这就需要有方面之才或专门之才,如"李长庚剿海贼,皆身自持舵,虽老于操舟者不及".在海军选才方面,"不以工匠,舵师视在骑射之下."以专门技术作为选材标准,则"船厂,火器局出身"者,"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者,都可以成为海军军官.这种选材标准,已经具有"不问你不能干什么,只问你能干什么"的信任才价值观念.第二,在德与才德关系问题上,他们还是注重"德".但他讲德"德"的内容,既完全不是"明伦守礼"那一套,也不同于我们时今提倡的"德育首位"中的"德".他认为,热德大德时"制国用","靖疆圉,"苏民困".国家"以足食足兵为治天下之具",人德才能就效诸民物要在"效诸民物"德实践过程中显示出来,离此则为"无用之王道".所以,国家"造(教育)之试(选拔)之"德人才,都要以经世致用为的.第三,魏源经世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学习论和教化论上.魏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新知识.他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知者乎".为理论基础来说明脱离实践是不能获得真知,就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为了避免闭门造车,他提出"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第四,以"睁眼看世界"的目光注重吸引进自然科学,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理想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魏源尽管不是专职的教育家,但他所著的《海国图志》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涵盖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数学,机械,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不仅材料收集详密,而且宏篇巨制,图文并茂,堪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海国图志》写成后风行海内外,成为当时关心时务的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在日本一些地方的教馆,《海国图志》被作为教材.魏源逝世以后的咸丰八年(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上奏,要求将《海国图志》"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即将《海国图志》作为皇家子弟的教材.此奏虽未获准,但《海国图志》中崇尚近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所传播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算得上使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材内容得一次革命性变革.《海国图志》所介绍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其深度和广度从以下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可见一斑. 天文学:《海国图志》第九十六至一百卷,魏源辑录了玛吉士等人纂的《地球天文合论》五篇,介绍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包括: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2,五星运行轨道;3,月球运行规律,晦明望朔的成因;4,天体运行规律,日月蚀成因;5,彗星成因;6,恒星与行星的区别;7,银河成因. 地理学:1,地球全图;2,世界各国地理合沿革;3,地球论;4,空气论;5,风论,风乃空气流动所致;6,潮论,海潮与月球吸引力有关;7,地震论,地政乃地内"硫磺各石类燃烧"所致;8,火山论,火山及地内之火喷发所致.此外,《海国图志》在介绍西洋奇器和船炮制造方法时,涉及到物理学方面的光学,热力学,铸造学,电子等知识;还介绍了化学,测绘学印刷技术,西洋历法,国际法和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等.可见,《海国图志》中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开时人和后来者的眼界,为后继者探索救国救民途径提供了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更为变革封建的教育内容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三,魏源教育思想的历史启示同处社会历史的宏阔"转型"时期,尽管"转型"的根本社会性质不一样,但从其形式上的结构变换和内在价值要求的层面上说,又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共同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魏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德才并重,因才施教,量才录用,各尽其才"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兼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才模式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标准.在这个前提下,应大力扶持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培养大量各种规格类别的人才,使所培养出的"新人"品学兼优,身心完美,既有历史眼光,又了国际大势,既晓自然社会科学,又备创新思维方法,既有理论胆识,又勤实践探究,既通科技经济,又握各种才干等.既重智力素质,又涵非智力素质等,只有当这样一批批德,才,识,学,体,美,劳齐备德"通才,帅才"和"一专多能"德"专才","将才"如洪流般涌现出来时,才能聚集起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早日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舍此之外,要真正挫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图谋,实现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遗训,达到中华民族强盛发展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无他途.1)、主张“经世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衰世政治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把改革教育作为实现他们变法改制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
魏源——精选推荐
魏源简介1.生平及著作:魏源(1794~1857)活到了63岁,名远达,字默深,汉族人,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 新旧矛盾层出不穷,地主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
魏源生于湖南偏僻但不闭塞的乡下,幼时便天赋很高。
他在九岁童子试时更以一句“腹中孕乾坤”震惊全座,有了神童之誉,此后十五岁中秀才,十七岁开始著述,先后写成了《孔子年表》《孟子年表》等著作。
可惜魏源的仕途十分坎坷,二十九岁中举人之后,本以为科举之路会畅通无阻地走下去,谁知此后他运交华盖,屡屡受挫,空有满腹经纶,却难以实现其经世理想。
默默过了多年的幕僚生活,直到五十一岁他才中进士,虽说这对魏源是一种安慰,不过一生只是做到州县级的小官,魏源的理想看来更是遥遥无期。
深感现实的残酷和前途的无望。
鸦片战争爆发后,整个清朝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着时代的剧变和生计的困难,魏源不得不以半百之身再次投身科举,真是“中年老女,重作新妇”。
这时的他希冀以微薄之力来挽救乱世中的国家,虽幸运考中进,无奈造化弄人,于1853年太平军攻扬州时,无端以迟误报罪被革职,后虽复职,年过半百的魏源饱受了科举大半生的折磨后,彻底看破了清朝社会无可挽救的败局,最终辞而不就,避居兴化,饭依佛门,潜心佛学,由经世派的巨匠变成了佛门新徒,“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焚”地结束了余生。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魏源一生深处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乾、嘉、道、咸四朝,而建功立业主要在嘉庆到咸丰年间,此时的清政府远远没有开国之初的清明与繁荣,统治者优柔寡断,贪于享乐,更激发了长久以来深藏的社会矛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浅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摘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 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陈腐观念, 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念, 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 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本文主要从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历史局限性来阐述。
关键词:师夷制夷背景内涵局限性一、魏源生平简介魏源(1794~1857年)是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21岁时随父入京。
先治王学,后转向汉学,再改为常州今文学,师承于刘逢禄。
33岁时,魏源作了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幕僚,后又转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帮办盐务。
贺、陶也是湖南人,对魏源尤有提携之力。
借此机缘,魏源又与江苏巡抚、福建人林则徐相识。
贺、陶、林均是朝廷中务实的封疆大吏,他们的变革思想都对魏源有所影响。
人们常把魏源的历史贡献归于他把林则徐遭遇重创时未竞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将其开眼看世界的风气予以发扬光大,出色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和增订工作。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产生包括荆楚在内的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转型,从19世纪中叶以后缓慢开始。
从世界近代化的历程来看,西方国家是先有文化的变革,然后产生经济技术的变革,由此走上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情形与此相反。
它未能在传统社会的母体中,依靠自身力量获得新生的动力,及时步入近代社会,而是在外敌压境时,一次次被迫抗争、失败、再作抗争。
由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国人在外来挑战面前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救图存。
此种由环境而生的后果自然是缺少思想文化的准备,因此,物质层面的变革就要先于思想文化的变革,即使是向西方学习,首先看到的也是其文化的外壳——坚船利炮。
外来的近代文明与炮舰一道裹挟而入,使中国人如大梦初醒。
在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群中,一个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就是生于“荆楚之南”的魏源。
简论魏源诗文里的海洋意识
简论魏源诗文里的海洋意识○龚德宽(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摘 要]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魏源,也是封建士子中率先认识到海洋对中华的重要性的人。
他协助陶澍筹划漕运、海运;作诗赞颂收复台湾的壮举,彰显海防意识;潜心编撰《海国图志》100卷,成为日本发展海军的“不龟手之药”。
[关键词] 魏源; 《海国图志》; 海洋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13-02 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封建士子们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道,于是趁闲暇以登山,作诗文以赞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山峰甚至成了盛德的象征;“三山五岳”成了中国古代醒目的文化符号;对山的顶礼膜拜,成了农耕文化不可忽视的精神内涵,而天子封禅就是这种文化现象的极致。
“中华文明不仅仅具备传统农业社会的特质,同时也拥有探索与进取的先进因素,而且自古以来就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海洋的向往和追求。
”[1]正是对海洋的探索精神渐渐形成了国人的海洋意识。
“湖海不捐细流而成其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言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咏志诗句,都无不显现出文人们对波涛汹涌、深不见底的海的探险热情。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湖南隆回人魏源崭露头角,在他的诗文里,海洋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海运主张作为官宦子弟的魏源声名早著而文运晚达。
16岁中秀才;28岁乡试第二名;35岁应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海内;50岁才中进士。
曾助陶澍、贺长龄办海运;又参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加抗英战争;任兴化知县;任高邮知州时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
道光五年(1825),运河水道淤塞,漕船搁浅,漕粮难以如期运抵京城。
魏源时参江苏巡抚陶澍幕,力主在江苏实施海运,他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魏源集·道光丙戌海运记》),“海运之事,其利有三:国计也,民生也,海商也”(《复魏制府询海运书》),以海运取代河运可收“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海运全案序》)之效。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曹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下是他们诗歌的艺术成就:
1.曹操的诗歌成就:
曹操的诗歌以豪放、气势磅礴著称。
他的诗歌多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雄心壮志,表现出他作为一代枭雄的威武之气。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曹丕的诗歌成就:
曹丕的诗歌风格与曹操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情感和韵味的表达。
他的诗歌多描写爱情、离别等主题,情感细腻,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曹丕的诗歌语言华美,音韵和谐,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3.曹植的诗歌成就: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他的诗歌在三曹中最为突出。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表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胸怀。
曹植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天赋。
总的来说,三曹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在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魏源介绍
人物介绍------魏源魏源不是晚清重臣,一生也没做过大官。
湖南人知道的常常只有曾国藩、左宗棠、等,却对就影响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魏源很少提及。
但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看到,就思想和学识而言,在近代史上魏源完全可以与巨星王船山、曾国藩并肩。
正如刘鸿伏先生所云“三人中只有魏源对于中国发展的道路的思考具有天才的见解,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放,学以致用,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魏源的思想犹不过时。
”睁开眼睛看现实:魏源把眼光移向民间和海外在清代经世致用思潮发展史上,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同为中期经世派别的主要代表。
他们把传统的经世之学发展为睁开眼睛看现实的新思潮,前承以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早期经世派“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的现实主义传统,后启戊戌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后期经世派,把传统的经世之学与他们所吸收的西学相结合,形成一种“非中非西、即中即西”的“新学”,宣告了传统的经世致用之学向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文化嬗变的开始。
龚自珍以“批判现实,呼唤未来”的特色和贡献,成为嘉道经世思潮的开端者。
然而,龚自珍尽管对现实的批判尖锐而辛辣,但对未来的呼唤,却相对显得“浅薄”和“平庸”,对民对“夷”,对工对商,认识均显不足,其开出的“古方”,实不足以医治中国之“今病”。
故言魏源经世思想之特色和贡献,不仅可用龚自珍“批判现实,呼唤未来”八个字,而且还应加上龚自珍所欠缺的“破立并举,与时俱进”八个字,才足以概括。
也就是说,第一,魏源既勇于对现实进行尖刻的揭露和鞭挞,又能在批判的基础上为呼唤未来而提出建设性的改革主张,即所谓“破字当头,破立并举”;第二,魏源的思想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前进,即所谓“与时俱进”。
还有,魏源把批判现实与改革现实紧密结合了起来,其“建立在历史进化论之上的改革思想”,亦较龚自珍“深入了一步”。
魏源在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失败后的新形势下,能把抵抗西方侵略与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治国新方,并不是偶然的。
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
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 !萧致治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第十四卷!第一期!#$%&'()*$&'一+杰出的学术成就魏源和当时许多文人学士一样&在青少年时代&学习的主要是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并且出类拔萃&很受当时学界青睐)先后做过湖南学政的李宗瀚(汤金钊等对他十分器重)$)$*年"嘉庆十九年#&当他"#岁时&即蒙湖南学政汤金钊考选为拔贡&推荐贡入京城国子监深造)同年&他随父亲魏邦鲁入京&师从经学大师胡承珙"$&&+7$)("#学习汉儒经典&又向姚学?"$&++7$)"+#请教宋儒之学&同时跟随今文经学大家刘逢禄"$&&+7$)",#研习公羊学)并且与当时居留京城的陶澍(周系英(贺长龄(唐鉴(汤金钊(李宗瀚等学人时相过从&切磋学问&由此眼界大开(学业精进&当年即完成*大学古本疏证+)此书以*大学+的章句为主干&综合历代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翰林院编修董桂敷"$&&$7$)")#看后&盛赞其,思之精&识之卓&援引之详明&论学之确当&实有近代诸家所未及者)-.$/同年&他还将北上途中&就沿途所见所闻咏写的诗词&汇编成*北道集+&共计,#首)这是他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当时在京城的学者看了他的诗集&也是赞不绝口)后来荣中状元的陈沆"$&)%7$)"+#赋诗祝贺说!,君今甫二十&出语如有神)洒然风雨气&倾倒万斛尘)-."/李毅看了*北道集+之后&更是把魏源这些忧国忧民的诗词&视为屈原(宋玉以后的扛鼎之作)李毅说&*北道集+,雄风推楚邦&产材莫与并)自从屈(宋来&笔力几扛鼎)-.(/魏源以一个刚满"#岁的青年学者&居然在经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受到如此崇高的赞誉&实在世所罕见)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局限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宋明理学&而是兼修并蓄&博采各家之长&以经邦济世为目标&以探明正理为依归&努力汲取各家的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使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启了近代治学经世的新学风&影响了近百年的学术风尚)诚如齐思和先生评论的&魏源是,集前修之大成&开一时之风气&继往而开来&守先而待后&系乎百余年学术之升沉者也)-.*/"F $#台北研究魏源的专家王家俭也说!,综观先生"指魏源#之一生&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策海防以言战守&集前修之大成&开一时之风气&继往以开来&守先以待后&洵可谓一代之大儒也)-.%/由于魏源眼光远大&学习勤奋&把学术研究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因而在经学(经济学(军事学(史地学(诗词等许多方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他是使衰亡了一千多年的今文经学复兴的健将)西汉时期"公元前"#+年7公元)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在竹简上的今文经书"指*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原是一门显学&西汉政府设立的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家)到了东汉时期"公元"+7""#年#&在西汉中(后期陆续发现(用先秦文字书写(而且未经统一的古文儒家经典&经过东汉马融"公元&,7$++年#(郑玄"公元$"&7"##年#以发现的古文经书为主&间或采用今文经书部分内容&普遍加以注解&古文经学遂逐渐取代今文经学而居于学术界统治地位)原来在西汉盛行的今文经学&历经魏(晋(唐(宋等朝代&除*春秋公羊传+之外&几乎全部消亡)到了清代中期&学者庄存与"$&$,7$&))#研究*春秋公羊学+&著有*春秋正辞+(*春秋举例+(*春秋要旨+等书&独得先圣微言于语言文字之外&尊汉代董仲舒(何休等今文经学家之,古-&求*公羊学+之正途&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他的外孙刘逢禄继承庄氏学说&著有*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等书&从各个方面阐述和发挥了公羊学说的微言大义&认为*春秋左传+只是一部历史记事著作'*春秋谷梁传+不传建五始(通三统(张三世(异方外诸大旨&只有*春秋公羊传+才是有高明的义理和丰富的例证&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儒家经典著作)他鼓吹要继承和弘扬*公羊传+中久被忽略的微言大义&张大公羊学&发挥公羊学中通三统(张三世的历史观&适时进行变革&实现大一统的和平世界&使今文学得以起死回生)魏源继承和弘扬庄存与(刘逢禄研究今文学的传统&以扎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将今文经学的复兴&由笺注*公羊学+的微言大义&扩展到*诗经+(*书经+等儒家经典著作)*诗经+是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及以前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 !萧致治&""7*&+年#&共计(#%篇)西汉时期&传授*诗经+的有齐"辕固生#(鲁"申公培#(韩"燕国人韩婴#(毛"毛亨等#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诗经+&毛家为古文经)到了东汉&郑玄遍注群经&注解*诗经+时主要为毛派古文经)从此以后&毛诗占据统治地位&齐(鲁(韩三家则散亡无人传授)魏源在*诗古微+一书中&依据西汉文献&对齐(鲁(韩三家在西汉的传授和笺注进行了深入仔细的探索&证明齐(鲁(韩三家在西汉非常盛行&并且由朝廷设立博士&因而更多地保留了孔子及其门徒的遗说&有力地表明&齐(鲁(韩三家诗说比东汉及以后盛行的毛诗更早&更具有权威性)同时经过论证&断定*毛诗+中笺释的,美刺-说&是毛派学者笺释诗经时强加上去的&完全违背了原诗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乃是毛派解说者为了维护当时专制统治外加上去的谬论)同样&魏源的*书古微+&则是在清代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东晋古文*尚书+及汉代孔安国传全是伪作的基础上&从学术史变迁角度论证了西汉对*尚书+的今文经学家说应该重视)认为西汉时期的*尚书+&今古文本为一家)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于屋壁之中&传授给欧阳生与大小夏侯)孔安国复从孔壁夹层中找到古文*尚书+&而孔安国曾经拜欧阳生为老师&以今文来读古文&又以古文考今文)司马迁也曾经向孔安国请教过古文)因此&,西汉今古文本即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初非判然二家)其称伏生所授&但谓之欧阳(夏侯*尚书+&从无称为今文者也)自后汉杜林复称得漆书*古文尚书+&传之卫宏&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遂显于世&判然二家&动辄诋今文欧阳(夏侯为俗儒&今文遂为所压)及东晋伪古文晚出&而马(郑亦废)国朝诸儒知攻东晋晚出古文之伪&遂以马(郑本为真孔安国本&以马(郑说为真孔安国说&而不知马牛冰炭之不可入)-.+/"F $#并且例举杜林漆书*古文尚书+不可信&东汉马融(郑玄古文之凿空无师传)同时补亡证伪&运用实地考查所得到的山川水利知识&以及引用西方传入的地理科学知识&说明山川源流的古今演变&推断河流的未来走向&为*尚书+的研究带来了一派新气象)魏源的*诗古微+和*书古微+两书问世以后&曾经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刘逢禄赞扬*诗古微+一书&,表章鲁(韩坠绪以匡*传+(*笺+-&,申先师败绩失据之谤&箴后汉好异矫诬之疾&使遗文湮而复出&绝学幽而复明&其志大&其思深&其用力勤矣)-.&/"F &($#李兆洛则说!,魏子默深之治*诗+也&?割数千年来相传之篇弟&掊击若干年来株守之*序+*笺+-&,其所?割者&所掊击者&质之以传记&平之以经文-&,其综之也博&其择之也卓&其会之也密&其断之也悫)-,自汉以来之治*诗+者&未有如默深者也)-.)/"F $#杨守敬说!,魏先生默深*诗古微+&张皇幽眇&归之大道&向之弃之如遗(噤不敢出口者&至此大声疾呼&旷若发蒙)盖二千年之绝学&天实启之&非 言也)-.,/"F &"&#日本学者本田成之认为魏源的*书古微+一书&,对于*尚书+有几种工作!第一是补亡&补*舜典+(*汤诰+各一篇&补*泰誓+三篇(*武成+二篇(*牧誓+二篇'第二是正讹00'第三是稽地&乃正地理之异同'第四是释天&即正天文之误)以上四种方法&是所以改造*今文尚书+&希冀仿佛伏生(欧阳生(孔安国等底真*尚书+)-,总之&对于*尚书+的研究&能提出彻底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功劳)-.$#/其次是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将治学与经世济民直接结合起来&改变了乾隆(嘉庆年间专重考据的纯学术研究学风&开创了近代治学济世的新风尚)$)"%年&贺长龄出任江苏布政使&聘请魏源加入他的幕府&请他佐理政事)贺长龄是一位注重经世致用的学者&他任江苏布政使时&正值运河阻塞&苏南四府州的四百万石漕粮无法沿运河北运)在魏源的积极建议下&贺长龄和江苏巡抚陶澍奏请将苏南四百万石漕粮改为海运&得到尚书英和的支持&结果海运非常成功&不但四百万石漕粮保质保量运到北京&而且节省出大量运费)与此同时&贺长龄又委 魏源编纂*皇朝经世文编+)魏源在两年之中&除参预贺长龄幕府中其他要事之外&以主要精力查阅从清初到道光初年有关经世实学的文章&以,存乎实用-为标准&选出""(+篇有实用价值的论文&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门类&六十五个子目&计$"#卷)收录的文章不论作者的职位高低&纯以经世致用为标准&体现了魏源匡时救世(改革图治的经世思想&有力地!!,第十四卷!第一期!#$%&'()*$&'推动了近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魏源编纂经世文编&是他由潜心研究儒家经典转为以主要精力投身经世实学的起点)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尽管没有完全放弃经学研究&但其主要精力已转为以经世实学为主)他的主要成就&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使他能成为百代名家的&主要也是此后陆续完成的几部实学著作&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等)*皇朝经世文编+于$)"+年编成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综计清末八十多年间&翻印的版本即达二十多种)俞樾在*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中说!,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几于家有其书)-.$$/其影响所及&清末至民国初年&仿照其体例&以,经世-命名的续编(新编(补编(统编等等&共计也有二十多种)日本学者斋藤谦也以为此书,可以与杜氏*通典+(马氏*通考+(邱氏*衍义补+相为表里&亦足以观一代之文献&有志于经世学者&不可不读也)-并把书中适合于日本国情的加以翻刻&附上评语&编成若干卷在日本发行)如此&,必能弃空言而求实用)-.$"/第三&随着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速发展&民族危机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魏源痛感国是日非&再不奋发图强&将无以自存)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他又把自己的经世主张扩展到史地学领域&相继编撰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史地著作&在史地学领域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激发起大家的改革图强意识)*圣武记+是一部探索清朝盛衰的当代历史)魏源编撰这本著作&酝酿于他任内阁中书舍人时期&完成于$)*"年清军在反英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之月)全书$*卷&第$至第$#卷&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述清朝历代武功)第$$至第$*卷为武事余记&陈述他在军事方面的各种评论与主张)其写作的目的是想通过总结清代在历次战争中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为抵抗英国侵略提供借鉴&激发起抗击西方侵略的信心与决心)*海国图志+是魏源在$)*$年&月接受林则徐的嘱托&同时有感于清朝当局在英国大举侵略的形势下&居然对英国蒙昧无知&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世界&寻找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精心编撰的一部海防全书&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编撰的第一部世界史地著作)这两部书的出版&由于适应了当时人们的迫切需要&立刻风行海内)*圣武记+据不完全统计&自从$)*"年首次出版以来&翻刻的版本多达"*种)齐思和说!,此书既出&一般学者始晓然于清朝开国以来&数十大事之始末)宜乎出版以来&翻印不知若干次&读书之士&几乎家有其书矣)先生辑本书之目的不在考古&而在于究本朝盛衰之由&兴替之渐&所以讲求拨乱之道&匡时之策者也)故其书前十卷叙事&后四卷则作者之议论&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讲之尤详)-.$(/"F "%#同样&*海国图志+五十卷本也撰成于同年岁末&后来经过十年增补&于$)*+年编成六十卷本&$)%"年增补成一百卷本)此书出版后&也是一版(再版(三版00共计再版二十多次&其影响和意义则更胜于前者)特别是书中响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口号&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同时代人陈澧读了之后感叹说!,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激切如此哉1-.$*/梁启超在$,"*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F ("(#此书传到日本&仅在$,世纪%#年代&就有二十二种不同的翻刻本)日本先进人士对此书的评价也很高)南洋梯谦认为是,天下武夫必读之书)-.$+/藤间生大更认为!,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就没有日本的今天00)我们日本人像中国人尊重孔夫子一样尊重魏源)魏源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日本人民的骄傲1-.$&/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时&知元代西北疆域到达俄罗斯&西南到达印度&已与当时的西欧接壤)清代以前&中国古时的疆域以元代最广)可是&历代的史书,芜蔓疏陋-&也以元史最为严重)魏源因此下定决心&要像宋代欧阳修编*新唐书+和*新五代史+那样&重修*元史+)于是&采集*四库全书+中元代各家的著作百余种&以及*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等书籍&参订旧史&并汲收前人研究成果&编成*元史新编+九十五卷&使之远胜于明朝初年集中三十位专家(花了不到一年时!!-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 !萧致治间编出的旧*元史+)尤其在编纂的体裁上&与旧*元史+大不相同)他把元代的历史人物&按照开国(世祖(中叶(元末四个时期&分为功臣(相臣(武臣(文臣等类&分别进行编次&以收传事与传人双倍之功效)特别在史料方面&收集范围有了扩展)此前有关元史的著作&都没有超出中国史料范围&而魏源则尽力搜集中国以外的史料&参订补缀&因而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此前各家元史著作&开创了中国史家引用外国史料编纂元史的先河)为此&梁启超评论说!,舍事迹内容而论著作体例&则吾于魏著不能不深服)彼一变旧史2一人一传3之形式&而传以类从00&但观其篇目&即可见其组织之独具别裁)章石斋所谓2传事与传人相兼3&司马迁以后未或行之也)故吾谓魏著无论内容罅漏多至何等&然固属史家创作&在斯界永留不朽的价值矣)-.$)/"F ")"-")(#郑鹤声说!,至魏默深*元史新编+出&而后元史之面目为之一新)默深在道咸之间&以元史之烦芜&发愤重修&以*新唐书+及*新五代史+自命)-.$,/元史研究虽因魏源过早仙逝未成完璧&但从梁启超(郑鹤声等人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其贡献是不少的)此外&他对明史(辽史也有研究&可惜书稿遗失&无从评论)最后&魏源的重要著作&除了上述各种专著之外&还有*古微堂文集+和*古微堂诗集+)*古微堂文集+又名*古微堂内外集+或*魏源文集+(*魏源集+(*魏默深文集+等&乃是魏源发表的单篇著作以及序跋等的合集)*古微堂内集+是魏源$)""年至$)%%年间所写的读书札记&分为*默觚上!学篇+(*默觚下!治篇+)是他这三十多年间经过深思熟虑凝成的真知灼见)*学篇+谈论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学习目的(作用等)*治篇+提出了许多与现实改革密切相关的见识&从中可以体察出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弊端皆有深刻的认识&实是从理论和历史角度&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他在外篇中提出的各项改革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外篇+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他研究儒家经典(历代人物(当代人物序跋&当代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意见&以及佛教(道教经典的研究等)其中最重要的当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的改革意见&以及改革带来的明显成效&如漕运改海运(食盐销售改行票盐制(黄河改道北流等&都是经过实践取得明显效果的卓越见解)该集收录的(为当时人写的序跋碑铭等&以及致同时代人的书札&不但是研究当时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料&而且记叙了他的许多政治见解)*魏源诗集+共分十卷&收诗九百多首)由于魏源在经世致用方面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因此人们提到魏源&多半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经世学家&而很少提及他在诗词方面的杰出成就)诚如郭嵩焘说的&,人知其以经济名世&不知其能诗&而先生之诗顾最夥)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蟬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在魏源的诗中&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民苦难的诗不算多&但很重要&乃是他对国事的忧愤和对人民疾苦同情的真情流露)如鸦片战争末&中国和英国的贸易交往已有两百多年&和英国开战也近两年&身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光皇帝&却仍不知道英国坐落何方$周围几许$为什么做国王的是位年轻少女$魏源对此不免十分愤慨&一方面加紧编撰*海国图志+&借以帮助国人了解英国和大千世界'另一方面&他在诗里也讽刺了道光帝的茫昧无知!,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F "*%#当时鸦片流毒全国&造成国贫民弱&根源就在于官员贪赃枉法&而且带头吸食&弄得鸦片泛滥&无法收拾)为此&魏源在诗中就提出要禁绝鸦片&必须严惩官吏&必须从中央禁起&认为,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可立尽)-.""/"F "((#魏源酷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自称,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F +(&#每次游览一个地方&他都要咏诗纪胜&因此他的山水诗特别多&自称,十诗九山水)-."*/"F +**#时人对他的山水诗&也是赞不绝口)甚至说李白读了他的山水诗&也会携手和他同游)林昌彝赞扬他的*太室行+等诗说!,默深*太室行+(*少室行+(*二室行+三诗&纵横排?&磊落嵌奇&真惊人之作)太白见之&定携登最高峰搔首长呤也)-."%/"F "$%#林昌彝还认为!,宋(金(元(明及近代诗学太白七言古诗&入其堂奥且得神似者&明则高青丘&近代则杨紫卿(魏默深)紫卿得太白之飘逸&而默深则得太白之高奇者也)钟嵘*诗品+论诗&以高奇为!!.第十四卷!第一期!#$%&'()*$&'上上品)余读默深*华岳+(*太室+等篇&为之击节深赏)-."+/"F "$%#方?师对魏源的诗也很赞赏)他说!,诗人作诗&其才(其学(其识&盖缺一不可也)兼斯三者&唐之杜(韩&宋之欧(苏&此外亦未易数数觏)今读邵阳魏君默深诗&洵足擅三长之名矣)-."&/"F "$*#由上可知&魏源的诗作水平&自唐宋以来&也是屈指可数的)二+名家怎样炼成$综观魏源一生的学术成就&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多产名家)他不但著作等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泛)以儒学来说&他不但对*四书五经+等经典有深入研究&而且对秦汉以后的儒学发展也有系统了解)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对佛教(道教以至天主教也有研究&并且有研究著作传世)他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和国家遭到西方侵略的严重形势下&抱着救亡图强的宏愿&对西方世界史地(清史(明史(元史乃至辽史&均进行了研究&并且成功地把国人的眼光由专注国内引向国外&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不但对史地学有广泛研究&而且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在现实需要中发挥作用&从而成为名扬中外的经世名家)他为什么能成为学术领域里的百代名家$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天资聪颖&好学深思&博闻强记&是魏源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魏源为人沉默寡言&从儿时起&即不喜欢讲话&脸上也很少露出笑容&但从七岁发蒙读书起&就特别用功)小小年纪&*四书五经+均能背诵&并且略知其中义理&还学会作对联)$)#"年&九岁的魏源&在家人陪伴下&远赴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考试)县令点名时&见他年纪幼小&就想测试一下他的智力&顺便指着茶杯中的太极两仪图&出了一个上联!,杯中含太极-&嘱他对出下联)魏源立刻对答说!,腹内孕乾坤)-县令见他对得又快又好&非常诧异&于是又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这样对答)魏源回答道&我的口袋里带了两个麦饼&准备饥饿时吃的)县令听了&把他视为机灵的2神童3)$)#)年&$%岁的魏源&先是于农历二月参加县试&主持考试的县令宋大荣&对他和石昌化的文章赞赏不已&赞,为双璧)-接着于四月参加宝庆府试&同样受到知府翟声焕的赏识&与邵阳县籍的石昌化(何上咸均取在前五名&被誉为邵阳县2三神童3)最后参加院试&由主管一省教育的湖南学政李宗瀚主持)考前&李宗瀚对邵阳府试的情况已有所闻&这次亲自主持院试&评阅魏源考卷&果然名不虚传&击节赞赏&认为是个品学兼优的良才&对他非常器重)后来魏源贡选入京&李宗瀚当时正在京城任职&特聘魏源作他的家庭教师)魏源在一年之中&县(府(院三试高中&得到由官方供给食宿费用的食廪待遇)和魏源同时受到赏识的还有比魏源稍大的新化人邹汉勋&记忆力特强)故当时同辈中有,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之赞)"$志向远大&心系国家安危&关注人民疾苦&为魏源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在魏源故居的书斋里&悬挂着表达自己志向的两副对联!一副是!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另一副是!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后来在南京做幕僚时&在乌龙潭买了一栋住宅&名为湖干草堂)草堂的门联写着!才堪救世方英杰&学可垂人始圣贤)书斋的门联则是!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F &+%#这些对联&可以视作魏源的座右铭&足以表达他的志向远大)无庸讳言&他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有严重的功名利禄思想&但这只是他志向的一个方面'他志向的另一方面是取得功名之后&不贪图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要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把魏源一生做过的事业和这些对联中的怀抱联系起来考察&笔者以为这与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是息息相关的)正是他怀有宏大的志愿&他在学术上才有了强大的动力)他在科举考试中&前期虽很顺利&但后期却屡试不中&以致一度放弃参加京城会考)直到$)**年&当他已年满五十岁时&逼于生活需要&才不得不重拾举业&再次参加京考&直到五十一岁才得考中进士&然后做了几任州县官)仕途虽不得意&但为国为民要做一番有益事业的志向仍然坚定不移)正是在这种坚定志向指导下&他才能勤奋刻苦(全力从事经世致用的各种事业&终于在学术方面获得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丰硕成果)!'!。
魏源的历史贡献
魏源的事迹:1、反对侵华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
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
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2、开馆授徒嘉庆十五年(1810年),魏源回到故乡,开馆授徒。
因为他课教得好,“名闻益广,学徒踵至”。
“腹内孕乾坤”的魏源并不满足乡间塾师的平静生活,他于嘉庆十八年。
清代规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学政在生员中考试选拔优秀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
每府学各名,县州学年来到省城长沙,进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名。
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当京官,知县或教职。
3、编著《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
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
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4、兴办实业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
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
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
5、岳麓书院读书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活对魏源一生影响至大。
魏源的山水诗
魏源的山水诗
郑红群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4
【摘要】魏源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诗集中的山水诗,又占了很大部分,自称"十诗九山水".他的山水诗继承了古代山水诗的传统,又有变化发展.他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芒鞋踏九州"、"我行半天下"的经历,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而且常常从山水景色之中,反映自己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抱负,为山水诗开拓了新的境界.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郑红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魏源的山水诗序
2.论魏源山水诗的"变幻美"
3.魏源经世思想与山水诗
4.论魏源山水诗的近代特征
5.论魏源山水诗的佛家人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历史洋务运动1
<<返回
派遣留学生深造 概况:
这些留学生绝大多数人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邝荣光、 唐国安。
思考:派遣留学生对中国出国深造对中国有何影响? 提示:有利于西方政治学说及民主思想的传播。
<<返回
洋务运动的破产 1、破产的标志 2、破产的原因
<<返回
洋务运动的影响
垫江县一职中 刘胜成
——
以夷为
制款以
夷而夷
而作格是
《 作,夷书
海 国 图 志
。
为 师 夷
而 作 ,
何 以 作
. 长为?
序 技以曰
》
思考:这段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在后来得到了实施没有?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
内忧 外患
洋务派的 出现
洋务 运动
兴起
发展
破产
创创派 创 创 标
原
办办遣 建 办 志
思考:洋务派创建近代海军对中国有何影响? 提示:①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②对后来中
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返回
创办近代新式学校 概况:
洋务派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最早创办的是1862年在北就开设的 京师同文馆。
思考: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校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①标制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讨论:根据所学内容试着给洋务运动下个定义?
<<返回
经远舰
致远舰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
奕訢
曾国藩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2)
李鸿章
左宗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魏源楹联鉴赏
魏源楹联鉴赏作者:佘飞凤魏源(1794-1875),字默深,今湖南隆回县人,中国近代开端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
他在其隆回金潭沙洲故居及附近的山水名胜题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楹联佳作,现选录数则,略加赏析,以飨同仁。
一、魏源题沙洲故居联魏源故居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沙洲上(又称魏家段沙洲上),系两正两横四合院,院前有朝门(又称槽门),1997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故居的朝门、厅堂、读书楼等处,悬挂楹联多副,多数系魏源年轻时期所题。
现录其三:(一)朝门联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
此联系魏源二十一岁时(1814年)所作。
沙洲:即魏源故居所在地。
金水河自北而南,从故居门前经过,迂曲回环,在故居宅基处形成一个沙洲,形似停泊在河边的船只,故又称船形地。
金潭:地名,魏源故居所在地的总称,原有金潭乡,亦为金水河中段水深处的小地名,以盛产黄金得名。
潭水清澈,每当月朗星稀的夜晚,月影倒映,景致迷人,有“潭湾新月”之雅称,系金潭十二景之一。
遥想当年,魏源的故乡金潭沙洲上,碧水回环,朗月高照,鸟语花香,渔歌唱晚,真是其乐融融,美不胜收。
如今,金水河早已改道,从故居后50米外流过,“沙洲回碧水”的美景虽已不存,但每当人们品味、研磨着魏源所题的这副对联时,对魏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与诗人的亲切和敬仰之情便不禁油然而生。
(二)厅柱联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
此联亦系魏公二十一岁时所作,悬挂于故居正厅楹柱之上。
读古人书:指读古代圣贤安邦治国的经典著作。
魏源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写书。
他把“读古人书”作为正厅楹联的出句,可见其对书之爱。
魏源的好友龚自珍曾赠他一联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宗一代典,成一家言”,正是对魏源爱读书、爱写书的生动写照。
求修身道:寻求修养心身的道路、道理和方法。
修身,指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和学问上的造诣。
儒家的读书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读书的最低目标,由此循序而渐进,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总第43期)魏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曹治邦(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魏源是清道光以来著名的山水诗人。
他一生喜好游览,每遇胜景皆有题咏,写下大量描绘祖国山河、形象生动、风格遒劲的山水诗。
本文从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了魏源山水诗所取得的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魏源;山水诗;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1999)04 0031—02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0)进士,官至高邮知州。
和龚自珍齐名,同属主张“能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世称“龚魏”。
其诗注重学习“白香山体”,反映社会现实。
著有《古微堂诗集》。
他写的《阿芙蓉》、《筹善后》、《寰海》、《秋兴》等,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强烈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他一生好游览,每遇胜景常常都有题咏,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山河、形象生动、风格遒劲的山水诗。
陈衍《石遗室诗话》把他列于道光以来“清苍幽峭”一派之中,以为足以羽翼陈沆,“而才气所溢,时出入于他派”。
本文拟就魏源山水诗在表现手法,风格特色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略呈粗浅看法。
魏源山水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山水物象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描写。
他不象王、孟那样,以轻淡的笔墨,摹写一种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意境,也不象李白那样想落天外,纵横 ,大刀阔斧,满怀激情地讴歌祖国山河壮丽磅礴的气势;不象苏轼那样“有必达之隐,无难险之情”,“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随手抒写以呈现山容水态的奇情异趣。
而是与大谢和柳子厚一脉相承。
但在描写方法上又不同于前贤,他善于用纯粹写实的手法,将自然山水中的万象,一丘一壑,一情一景真实地描摹下来,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有远景有近景,有全景也有特写境头。
如《岱麓诸谷诗》六首、《嵩麓诸谷诗》五首、《华山西谷》四首、《太行诸谷》四首、《黄山诸谷》二首等,从外到内,既写出了一个个宇宙大空间,又详细展示画面中的特写境头,给人一种山水全景感,整体感。
他的全方位、大范围大笔勾勒山水胜景和游历过程的写法,还常常对山水形象作总体概括性描述和大范围的对比。
他能以极简洁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出自然山水的独特风貌。
如写五岳,用人与鸟类动作比拟,既形象又有高度概性:“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
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衡岳吟》)。
写水,瀑布也各呈不同色。
如“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石良石良,匡庐之瀑浩浩河江。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天台石梁雨后观瀑吟》)。
在大范围概括对比中又运用了拟人物的表现手法。
魏源山水诗就是这样从对比中抓住所描绘的山水胜景的独特风貌,从整体上给人以祖国山河无比雄奇秀丽和气象万千的美好景象。
魏源山水诗在艺术风格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委婉而有情致、清奇而明畅。
魏源山水诗负气呈才,奔放灵动,大都写得奇古峭丽,既表现出变幻多端的山水形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坎土禀不平之气。
如他写华山的雄奇是:“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一石一草木,尚压千万峰”(《华山诗》),“苍苍惟一色,不辨云树峰。
浩浩惟一声,不辨风泉松”(《华山西谷》之一)。
既将华山的奇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委婉而有情致地表现了诗人历落的奇概和坎土禀不平之气。
又如他写黄山形象是:“一步一面目,千态千苍黔。
只此对两峰,各自殊晴明。
瞬 失向背,尺寸分浓—31— 收稿日期:1999-10-20.作者简介:曹治邦(1941-),男,甘肃通渭县人,现为兰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深。
缥渺变幻中,云气相升沉”(《黄山诗》之一)。
”溪水喜游人,先遣流泉导。
流泉畏出山,十里声先噪”(《黄山诸谷》之一)。
诗中写黄山神奇变幻与诗人的奇情妙趣,维妙维肖,物我交融,浑然一体。
魏源山水诗不崇尚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传统的冲逸、超旷、淡远、空灵的风格,不崇尚谢灵运,柳宗元等山水诗人摹神取象、含蓄蕴藉的特色,而是以一贯的几乎是写实的白描手法,突现山水清奇秀丽面貌。
如《湘江舟行六首》之一:“乱山吞行舟,前樯忽然没。
谁知曲折处,万竹锁屋闼。
全身浸绿云,清峰慰吾渴。
人咳鸥鹭起,净碧上眉发,近水山例青,湘山青独活。
无云翠蒙蒙,烟林尽如泼。
遥青一峰显,近青一峰灭。
眼底青甫过,意中青郁勃。
汇作无底潭,遥空蔚蓝阔。
十载画潇湘,不称潇湘月。
今朝船窗底,饱阅千山山酋萃。
他年载画船,鸥鹭无如缺”。
此诗写诗人湘江舟行中的所见所感。
诗人如行走在山阴道上一样如数家珍地写出舟行中如万马奔腾而过的湘江两岸清脆欲滴,令人望山止渴的重峦迭嶂的迷人风采,同时抒发了诗人完全陶醉其中的奇情诡趣,也流露了诗人他年泛舟江湖,愿与鸥鹭为体的归隐思想。
全诗写得清奇幽深、秀丽峭刻。
魏源的山水诗中还常常呈现出一种清奇浩荡的气势,多写水流、瀑布、云海、月升月沉诸种动态景致。
如《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黄山云海诗》、《庐山纪游》等,都能于清幽之中见出奇丽雄伟的飞动之美。
如《三湘棹歌》中的“蒸湘”是:“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
棹歌一声天地绿,回首浯溪已十里。
雨前方恨湘水平,雨后又嫌湘水奔。
浓于酒更碧于云,熨不能平剪不分。
水复山重行未尽,压来七十二峰影。
篱篱打碎碧玉屏,家家汲得桃花井”。
此诗俨然是一幅烟水迷蒙中湘江舟行的优美图画。
写来山水清音,物我交融。
又有着浓郁的楚湘民歌风味。
魏源山水诗的语言不假雕饰,清新畅朗,自然真切。
如他的《岱麓诸谷诗》写徂徕山是:“倚空生 崖,十地无寸土。
行行靡所向,山势围成堵。
谷深风冒日,石合翠成 。
不信风泉过,但谓夜来雨。
山空生远音,壑寒断人语。
无复巢许流,惟见招堤宇。
松竹虽寥寥,荒涂积今古。
苍苍万石刻,苔与云吞吐。
日暮勿流连,怪石疑豺虎”。
此诗既写出怪石嶙峋、古庙苍苔、泉声幽咽、幽静深僻的徂徕山的神奇面貌,也写出诗人的游踪与游山的感受。
全诗语言明快,不假雕饰,不尚故实,能于质实中透出一种气势逼人的力度。
魏源山水诗委婉而有情致、清奇而明畅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大着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
如他在《游山吟》中说:“我亦造化所铸之一物,本与山川同自出。
骨血脉理毛发肤,草木土石形气质,平奇方正随赋界,谁与五岳为六七?”进而得出了“人生天地间,息息宜通天地篇”的结论。
只有这样,人就可能在同自然的和谐一致中,在物我为一中通过静观默识,获得自然界“怪怪奇奇万万千千,变化随心孰陶琢”的真谛,亦进而对人生、对人的精神气质产生积极影响。
他在《游山吟》中说:“山贵特立而耿介,正犹豪杰师文王,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方圆。
”他在《桂林阳朔山水歌》中说:“造物随意呈山川,岂必尺寸循规矩”。
魏源山水诗重在描写一此纯手自然的奇迹,如深山、幽谷、 岩、飞瀑、流泉、古木、苍苔等,以赞美“造物”、“造化”的神奇,探索宇宙的奥秘,发掘山川的雄奇秀丽之美,并进而表现他对自然山水的倾心与陶醉。
魏源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决定他一生喜好游览山水胜景而成癖的原因所在。
他一再不厌其烦地说:“平生好游山”(《游后山吟》)、“少年好远游”(《游山吟》)。
他在《戏目题诗集》中说:“太白十诗九言月,渊明十诗九言酒,和靖十诗九言梅,我今无一当何有?惟有耽山情最其,一丘一壑不让人。
昼时所历梦问趣,贮山胸似贮壶冰。
渊明面庐无一咏,太白登华无一吟,永嘉虽遇谢公屐,台荡胜迹皆未寻,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
他年诗集如香山,供养衡云最深里。
”魏源从二十岁“拔贡”入都开始,为了猎取功名,“芒鞋踏九州”,行迹遍五岳,游遍祖国的名山大,所至每有题咏。
从而形成其山水诗委婉有情致,清奇而明畅的主体风格。
On Art Achievem ents Of Wei Y uan's Mountains-and-W aters poemsCao-Shipang(Lanzhou Teachers College,Lanzhou,Gansu 730070)A bstract:Wei Yuan was a very well-know n mountains-and-waters poet since Qing Daoguang.He liked sightseeing.When he met across good sc enery,he w rote it dow n.So in his life.He w rote many po-ems to desctibe our country's mountains of expression and art characteristic,the thesis studies the poet's g reat art achievements deeply.Key wor ds:wei yuan;mountains-and-waters poems;technigue of expression;art characteristic〔责任编辑:张泽宁〕——32。